CN111038195A -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38195A CN111038195A CN201910778474.1A CN201910778474A CN111038195A CN 111038195 A CN111038195 A CN 111038195A CN 201910778474 A CN201910778474 A CN 201910778474A CN 111038195 A CN111038195 A CN 1110381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arm member
- vehicle
- bolt
- aerodynam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1247986 Calotropis proc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a single pivoted arm
- B60G3/04—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a single pivoted arm the arm being essentially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vehicle
- B60G3/1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a single pivoted arm the arm being essentially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vehicle the arm itself being resilient, e.g. leaf sp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B60G3/2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10—Independent suspensions
- B60G2200/18—Multilink suspensions, e.g. elastokinematic arrangements
- B60G2200/182—Multilink suspensions, e.g. elastokinematic arrangements with one longitudinal arm or rod and lateral ro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20—Mounting of accessories, e.g. pump, compress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3—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 B60G2204/4308—Protecting guards, e.g. for rigid axle damage prot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臂构件的空气动力罩,该空气动力罩具备:上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上侧,在水平方向延伸;下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下侧,在水平方向延伸;卡定部,设于所述上侧水平部和所述下侧水平部中的一方,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以及螺栓紧固部,设于另一方的水平部,被螺栓紧固于所述臂构件。所述卡定部具备:腕部,在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爪部,设于该腕部的顶端侧,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设于所述腕部的肋沿着所述腕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空气动力罩(aerodynamic cover)。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于悬架装置的臂构件的空气动力罩的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09-196557所公开,已知一种装配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臂构件(在日本特开2009-196557中称为下臂)的空气动力罩(在日本特开2009-196557中称为下罩)。该空气动力罩是为了通过对在车辆行驶时流经该车辆的下侧(底板下)的空气进行整流来减少空气阻力(行驶阻力)而谋求燃料消耗率的改善或者保护悬架装置免受飞石等的碰撞而设置的。
作为这种空气动力罩的相对于臂构件的装配构造,一般而言,该空气动力罩的多个部位被螺栓紧固于臂构件。在日本特开2009-196557所公开的空气动力罩中,也推测为将该空气动力罩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两个部位螺栓紧固于臂构件。
然而,在将空气动力罩的多个部位螺栓紧固于臂构件的情况下,在各螺栓紧固部位,需要进行螺栓的拧入作业。该螺栓的拧入作业需要规定的作业时间,因此,由于存在多个该螺栓紧固部位,在缩短空气动力罩的装配作业所需的时间方面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以削减螺栓紧固部位为目的,对使空气动力罩部分地卡定于臂构件进行了研究。就是说,对使空气动力罩具备卡定部来代替螺栓紧固部位进行了研究。但是,该情况下,卡定部因车辆的振动等所引起的卡定部与臂构件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磨耗,可能变得无法维持空气动力罩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动力罩,其能够削减空气动力罩相对于悬架装置的臂构件的螺栓紧固部位来谋求装配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同时维持稳定的装配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aspect)涉及一种装配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臂构件的空气动力罩。该空气动力罩具备:上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上侧,在水平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下侧,在水平方向延伸,该空气动力罩包括:卡定部,设于所述上侧水平部和所述下侧水平部中的一方的水平部,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以及螺栓紧固部,设于所述上侧水平部和所述下侧水平部中的另一方的水平部,被螺栓紧固于所述臂构件。所述卡定部具备:腕部,在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爪部,设于该腕部的顶端侧,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在所述卡定部中的至少所述腕部设有沿着所述腕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突出的肋。
在上述方案的空气动力罩中,设于上侧水平部和下侧水平部中的一方的水平部的卡定部被卡定于悬架装置的臂构件,设于另一方的水平部的螺栓紧固部被螺栓紧固于臂构件。就是说,在一方的水平部不进行螺栓紧固,因此,能够谋求螺栓紧固部位的削减,能够谋求空气动力罩的装配作业中螺栓的拧入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此外,在卡定部中的至少腕部设有沿着腕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突出的肋,该腕部的强度被提高。因此,即使卡定部因车辆的振动等所引起的卡定部的腕部与臂构件之间的滑动而产生了磨耗,也能够通过所述肋的存在来维持稳定的卡定状态,能够维持空气动力罩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在上述空气动力罩中,可以是所述卡定部设于所述下侧水平部,可以是所述腕部具备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可以是所述第一表面是与所述臂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平坦的抵接面。可以是所述肋从所述第二表面向与所述第二表面正交的竖直方向下方突出。
由此,腕部的抵接面(与臂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面)是平坦的面,能够使卡定部稳定地抵接于臂构件。此外,肋向与第二表面(与抵接于臂构件的下表面的抵接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正交的竖直下方突出,由此,腕部的强度被提高。就是说,能够使卡定部稳定地抵接于臂构件,同时能够通过所述肋的存在来维持空气动力罩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在上述空气动力罩中,可以是所述螺栓紧固部从所述另一方的水平部的与所述臂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在竖直方向上突出,可以是所述螺栓紧固部以位于其突出方向的外侧的端面成为螺栓的头部所抵接的接触面的方式被螺栓紧固于所述臂构件。
由此,在空气动力罩通过螺栓紧固部被螺栓紧固于臂构件时,螺栓紧固部的端面成为螺栓的头部所抵接的接触面。并且,该螺栓紧固部从另一方的水平部的与臂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在竖直方向上突出,因此,即使是螺栓的头部因螺栓紧固时的紧固力而按压接触面(螺栓紧固部的端面)使其产生磨耗的状况,也会抑制螺栓的头部与另一方的水平部的表面接触。就是说,会抑制该水平部的表面因螺栓而产生磨耗。由此,另一方的水平部的刚性被维持得高(空气动力罩的刚性被维持得高),能够良好地发挥由设置空气动力罩所带来的效果(空气阻力的减少和悬架装置的保护)。
在上述方案的空气动力罩中,在上侧水平部和下侧水平部中的一方的水平部设置卡定于悬架装置的臂构件的卡定部,在该卡定部中的至少腕部设置沿着腕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突出的肋。由此,能够通过螺栓紧固部位的削减来谋求空气动力罩的装配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同时维持空气动力罩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中空气动力罩相对于悬架装置的装配方向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第二下臂装配有空气动力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空气动力罩的立体图。
图4是空气动力罩的俯视图。
图5是空气动力罩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VI向视图。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螺栓紧固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第二卡定部的立体图。
图9A是用于对空气动力罩相对于第二下臂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的侧视图之一。
图9B是用于对空气动力罩相对于第二下臂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的侧视图之一。
图9C是用于对空气动力罩相对于第二下臂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的侧视图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对在装配于悬架车辆的后轮的悬架装置的第二下臂的空气动力罩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对空气动力罩的构造和空气动力罩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之前,对悬架装置的构造的概略进行说明。
悬架装置的构造
图1是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空气动力罩(也被称为下罩)2相对于悬架装置1的装配方向进行说明的立体图。该图1所示的悬架装置1是用于悬架车辆的右后轮WH(在图1中以假想线表示)的悬架装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在此的说明,但用于悬架车辆的左后轮的悬架装置与用于悬架所述右后轮WH的悬架装置1为对称的构造。此外,图1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向,箭头RE表示车辆的后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的右方向,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向,箭头UP表示上方向。
该悬架装置1具备:轮架(carrier)11,旋转自如地支承右后轮(以下,有时也称为车轮)WH;拖臂12,连结于该轮架11,该拖臂是悬架车轮WH的悬架臂;上臂13;第一下臂14;以及第二下臂(本发明中所称的臂构件)15。此外,该悬架装置1具备用于吸收和衰减由来自路面的载荷引起的振动的减震器16和螺旋弹簧17。
拖臂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拖臂12的前端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主体。拖臂12的后端部分在两处通过螺栓等连结于轮架11的前端部分。上臂13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上臂1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轮架11的上部,上臂13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主体。
第一下臂14在上臂13的下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第一下臂1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轮架11的下部的前端部分,第一下臂14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主体。
第二下臂15在第一下臂14的后方(后方向)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第二下臂1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轮架11的下部的后端部分,第二下臂15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经由橡胶制衬套等绕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主体。该第二下臂15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分呈向车辆前后方向隆起的形状,在该中央部分设置有螺旋弹簧17。
通过由这样的各种臂12、13、14、15以及轮架11实现的车轮WH的支承构造,车轮WH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辆主体上下摆动自如。
减震器16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减震器16的上端连结于车辆主体,下端连结于第二下臂15。该减震器16实现使经由轮架11传递的车轮WH的上下方向的振动衰减的功能。螺旋弹簧17也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螺旋弹簧17的下端连结于第二下臂15的中央部分,上端连结于车辆主体。该螺旋弹簧17吸收在车辆主体与车轮WH之间产生的振动。减震器16与螺旋弹簧17协同工作,由此,经由车轮WH产生的振动、冲击被缓冲和衰减。
如图1所示,空气动力罩2从第二下臂15的后侧装配于该第二下臂15。该空气动力罩2是树脂制(例如聚丙烯制)的,防止飞石、路边石与第二下臂15碰撞。就是说空气动力罩2保护第二下臂15。此外,该空气动力罩2也有助于通过对在车辆行驶时流经该车辆的下侧(底板下)的空气进行整流来减少空气阻力(行驶阻力)而谋求燃料消耗率的改善。
空气动力罩的构造
接着,对空气动力罩2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在第二下臂15装配有空气动力罩2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空气动力罩2的立体图。图4是空气动力罩2的俯视图。图5是空气动力罩2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VI向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动力罩2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装配于第二下臂15。在图2~图6中,箭头FR也表示车辆的前方向,箭头RE也表示车辆的后方向,箭头RH也表示车辆的右方向,箭头LH也表示车辆的左方向,箭头UP也表示上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6中所示的空气动力罩2是车宽方向的右侧的空气动力罩,因此,这些图中的所述右方向RH是车宽方向的外侧,所述左方向LH是车宽方向的内侧。
如这些图所示,空气动力罩2具备基部3、上部4以及下部5。
基部3从其上端至下端朝向后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并且,上部4与该基部3的上端连续,从该上端向前方向延伸。此外,下部5与所述基部3的下端连续,从该下端向前方向延伸。该下部5相当于本发明中所称的下侧水平部(一方的水平部)。
此外,跨所述基部3的前表面、上部4的下表面、下部5的上表面地设有多个肋61、61、61、62、62,由此确保整个空气动力罩2的刚性。该肋61、62具备:三根纵肋61、61、61,在水平方向保留规定间隔地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及两条横肋62、62,在竖直方向保留规定间隔地沿水平方向延伸。这些肋61、62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此。
上部4具有:第一上部41,与基部3的上端连续并向前方向延伸;第二上部42,与所述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连续并位于该第一上部41的上侧;以及第三上部43,与所述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连续并位于该第一上部41的上侧。
第一上部41为其前端缘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地向前侧(前方向)弯曲的形状。该形状为沿着第二下臂15的后端面的形状(上述的向车辆前后方向隆起的形状)的形状。就是说,在空气动力罩2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状态下,该第一上部41的前端缘与第二下臂15的后端面抵接(参照图2)。
如图5所示,第二上部4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在竖直方向延伸的连结部42a、42a连结于第一上部41的上表面。由此,如上所述,第二上部42与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连续并位于该第一上部41的上侧。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上部42的前端缘的形状(俯视时的形状)与上述的第一上部41的前端缘的形状(同样为俯视时的形状)大致吻合。
第三上部43是本发明中所称的上侧水平部(另一方的水平部),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在竖直方向延伸的连结部43a、43a连结于第一上部41的上表面。由此,如上所述,第三上部43与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连续并位于该第一上部41的上侧。
此外,该第三上部43延伸至比所述第一上部41和第二上部42靠前方向的位置,在该第三上部43的前端部的附近一体成形有用于将空气动力罩2螺栓紧固于第二下臂15的螺栓紧固部44。图7是从斜上方(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上方)观察螺栓紧固部44的立体图。如该图7所示,螺栓紧固部44为向上方突出的凸台形状。此外,该螺栓紧固部44在俯视时为椭圆形状,在其中心部分形成有椭圆形状的贯通孔44a。此外,在该贯通孔44a的内缘造型出俯视时为椭圆形状的配件44b,该配件44b的内侧的贯通孔44c为在将空气动力罩2螺栓紧固于第二下臂15时供螺栓插通的螺栓插通孔(椭圆形状的贯通孔)。
此外,跨该螺栓紧固部44的后侧部分和第三上部43的上表面一体形成有加强肋44d。该加强肋44d的前端与螺栓紧固部44(螺栓紧固部44的后表面)连续,下端与第三上部43的上表面连续。此外,该加强肋44d的上表面随着朝向后方向而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倾斜。
此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设有阶梯下降部45。该阶梯下降部45从在第一上部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部46的下端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该阶梯下降部45设有卡定于第二下臂15的第一卡定部45a。如图6所示,该第一卡定部45a具有:腕部45b,从阶梯下降部45的前端缘向前方(前方向)延伸;以及爪部45c,与所述腕部45b连续并向下方突出。该爪部45c从上侧卡定于第二下臂15的一部分,由此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一部分。
下部5具有:第一下部51,与基部3的下端连续并向前方向延伸;第二下部52,与该第一下部5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连续并向前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卡定部53,与所述第一下部5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连续并向前方向延伸。
第一下部51为其前端缘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地向前侧弯曲的形状。该形状为从下侧覆盖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的形状。就是说,在空气动力罩2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状态下,该第一下部51部分地覆盖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由此保护第二下臂15免受飞石、路边石的碰撞。此外,如图6所示,该第一下部51的下表面朝向车辆的后方向稍微向上侧倾斜。由此,实现对在车辆行驶时流经该车辆的下侧(底板下)的空气进行整流来减少空气阻力(行驶阻力)的功能。
第二下部52具备定位突起52a和夹具止动部52b。
如图3所示,定位突起52a从第二下部52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俯视时为大致十字形状。在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与该定位突起52a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十字形状的开口15e(参照图2),定位突起52a从第二下臂15的下侧嵌入此开口15e,由此进行空气动力罩2相对于第二下臂15的定位。
夹具止动部52b是形成于第二下部52的顶端部附近的在竖直方向(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的开口。在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与该夹具止动部52b大致相同直径的开口15f(参照图2),该夹具止动部52b和开口15f被对位,贯穿这两者地嵌入未图示的夹具,由此第二下部52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
第二卡定部53与上述的第一卡定部45a同样地被卡定于第二下臂15,该第二卡定部53具有:腕部53a,从第一下部5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的前端缘向前方向延伸;以及爪部53b,与所述腕部53a连续并向上方突出。腕部53a的上表面为平坦面。此外,爪部53b从下侧卡定于第二下臂15的一部分,由此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一部分(将在后面记述用于该卡定的动作)。
此外,所述第三上部43的下表面与腕部53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尺寸(图6中的尺寸t)与第二下臂15的高度尺寸大致一致。因此,第三上部43位于第二下臂15的上侧,腕部53a位于第二下臂15的下侧,在空气动力罩2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状态下,成为第三上部43的下表面与第二下臂15的上表面抵接,腕部53a的上表面与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因此,该腕部53a的上表面相当于本发明中所称的“第一表面”或“与臂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平坦的抵接面”。此外,腕部53a的下表面相当于本发明中所称的“与第一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该第二卡定部53的加强构造。图8是从斜下方(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下方)观察第二卡定部53的立体图。如该图8所示,在第二卡定部53,在从所述腕部53a至爪部53b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分设有沿着第二卡定部53的延伸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竖直下方突出的肋54。
对于该肋54,例如其车宽方向尺寸被设定为第二卡定部53的宽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向)的尺寸的1/3左右。此外,该肋54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腕部53a的板厚尺寸左右。因此,在第二卡定部53(特别是腕部53a),设有肋54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未设有肋54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腕部53a的厚度尺寸)的2倍左右,由此成为第二卡定部53被加强,其强度被提高的构造。
例如腕部53a的板厚(厚度)尺寸(第二卡定部53中未设有肋54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为2.0mm,肋54的向竖直下方的突出尺寸也为2.0mm。上述各部的尺寸比率、各部的尺寸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任意地设定。更具体而言,在后述的空气动力罩2的装配作业中,腕部53a需要在弹性区域变形,因此,以使该变形比较容易的方式来设定腕部53a的板厚尺寸、肋54的突出尺寸。此外,也考虑空气动力罩2的重量的增大来设定腕部53a的板厚尺寸、肋54的突出尺寸。
这样一来第二卡定部53的强度被提高,由此,即使第二卡定部53的腕部53a因车辆的振动等所引起的第二卡定部53的腕部53a与第二下臂15之间的滑动而产生了磨耗(腕部53a的上表面附近产生了磨耗),也能够维持稳定的卡定状态。
空气动力罩的装配作业
接着,对用于将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动力罩2装配于第二下臂15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图9A-图9C是用于对空气动力罩2相对于第二下臂15的装配作业进行说明的侧视图(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的侧视图)。该图9A-图9C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向,箭头RE表示车辆的后方向,箭头UP表示上方向。
如图9A所示,将空气动力罩2从第二下臂15的后方向(后侧)装配于该第二下臂15的规定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螺旋弹簧17的支承部分的后侧至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部位;参照图2)。如图9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下臂15由上构件15a与下构件15b一体地接合而成的闭合截面构造构成。在图9A所示的第二下臂15中,上构件15a为平板形状,下构件15b为所谓剖面帽型形状。并且,在上构件15a形成有在对空气动力罩2的第三上部43进行螺栓紧固时供螺栓B插通的螺栓插通孔15c。此外,在下构件15b形成有供第二卡定部53的爪部53b卡定的卡定孔15d。
在该装配作业中,使空气动力罩2移动,以使第二下臂15嵌入至空气动力罩2的第三上部43与第二卡定部53之间。然后,在空气动力罩2与第二下臂15的后端部抵接时,如图9B所示,空气动力罩2的第二卡定部53的爪部53b与下构件15b的下端(后侧的角部)抵接。在该状态下将空气动力罩2向第二下臂15推抵(向图中的右侧推抵),由此腕部53a受到来自下构件15b的反力而向下侧变形(在弹性区域变形)。
然后,进一步将空气动力罩2向第二下臂15推抵,由此,如图9C所示,爪部53b越过第二下臂15的后端部而从下侧卡定于卡定孔15d。在该状态下,爪部53b挂于卡定孔15d的开口缘,由此空气动力罩2不会向车辆后方向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所述第一卡定部45a也同样地被卡定于第二下臂15的规定部位。此外,在该状态下,空气动力罩2的形成于第三上部43的螺栓紧固部44位于螺栓插通孔15c的上侧。就是说,在螺栓紧固部44造型出的配件44b的贯通孔44c与上构件15a的螺栓插通孔15c已对位的状态被保持。
然后,在螺栓紧固部44的上表面载置垫圈W,并且螺栓B从该螺栓紧固部44的上侧插通至贯通孔44c和螺栓插通孔15c,被拧入至配置于上构件15a的下表面(例如焊接于上构件15a的下表面)的螺母N,由此将螺栓紧固部44螺栓紧固于该上构件15a。由此,空气动力罩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通过下侧的卡定部位和上侧的螺栓紧固部位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
另一方面,虽然图9A-图9C中未示出,但在第二下部52,形成于上表面的定位突起52a从下侧嵌入至第二下臂15的开口15e,由此,进行相对于第二下臂15的定位。
此外,形成于第二下臂15的开口15f与夹具止动部52b被对位,贯穿该两者地嵌入未图示的夹具,由此第二下部52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由此,空气动力罩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也被装配于第二下臂15。
通过以上的作业,采用仅一个部位来作为螺栓紧固部位,将空气动力罩2装配于第二下臂15。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动力罩2的下部5设置被卡定于第二下臂15的第二卡定部53,在该第二卡定部53设置沿着其延伸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竖直下方突出的肋54。就是说,下部5不被螺栓紧固,因此,能够谋求螺栓紧固部位的削减,能够谋求空气动力罩2的装配作业中螺栓B的拧入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此外,通过设有所述肋54,腕部53a的强度被提高。因此,即使第二卡定部53因车辆的振动等所引起的第二卡定部53的腕部53a与第二下臂15之间的滑动而产生了磨耗,也能够维持稳定的卡定状态,能够维持空气动力罩2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定部53的腕部53a具备:与第二下臂15的下表面抵接的平坦的上表面(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反的一侧的下表面(第二表面),肋54向与第二表面正交的竖直下方突出。因此,能够使第二卡定部53稳定地抵接于第二下臂15。就是说,能够使第二卡定部53稳定地抵接于第二下臂15,同时还能够通过所述肋54的存在来维持空气动力罩2的稳定的装配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紧固部44从第三上部43的表面(上表面)朝向与第二下臂15相反的一侧向竖直方向(竖直上方)突出,以位于其突出方向的外侧的端面成为螺栓B的头部B1所抵接的接触面的方式被螺栓紧固于第二下臂15。因此,即使是螺栓B的头部B1因螺栓紧固时的紧固力而按压接触面(螺栓紧固部44的端面)使其产生磨耗的状况,也会抑制螺栓B的头部B1与第三上部43的表面接触。就是说,会抑制该第三上部43的表面因螺栓B而产生磨耗。由此,第三上部43的刚性被维持得高(空气动力罩2的刚性被维持得高),能够良好地发挥由设置空气动力罩2所带来的效果(空气阻力的减少和悬架装置1的保护)。
其他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及与该范围等同的范围内所包含的所有变形、应用。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在装配于悬架车辆的后轮的悬架装置1的第二下臂15的空气动力罩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空气动力罩2装配于其他臂构件(例如第一下臂14)。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在装配于悬架车辆的前轮的悬架装置的下臂的空气动力罩。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空气动力罩2的上部4设有螺栓紧固部44,在下部5设有第二卡定部5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空气动力罩2的上部4设有第二卡定部,在下部5设有螺栓紧固部的构造。该情况下,肋在第二卡定部的上表面突出。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从腕部53a至爪部53b的下表面设有肋54。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腕部53a的下表面设置肋54(在爪部53b的下表面不设置肋)。
此外,所述螺栓紧固部44不一定是向上方突出的凸台形状。
本发明可应用在装配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下臂的空气动力罩。
Claims (3)
1.一种空气动力罩,装配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臂构件,所述空气动力罩的特征在于,包括:
上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上侧,在水平方向延伸;
下侧水平部,位于所述臂构件的下侧,在水平方向延伸;
卡定部,设于所述上侧水平部和所述下侧水平部中的一方的水平部,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以及
螺栓紧固部,设于所述上侧水平部和所述下侧水平部中的另一方的水平部,被螺栓紧固于所述臂构件,
所述卡定部具备:腕部,在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爪部,设于该腕部的顶端侧,被卡定于所述臂构件,
在所述卡定部中的至少所述腕部设有沿着所述腕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突出的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动力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于所述下侧水平部,
所述腕部具备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是与所述臂构件的下表面抵接的平坦的抵接面,
并且,所述肋从所述第二表面向与所述第二表面正交的竖直方向下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动力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紧固部从所述另一方的水平部的与所述臂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在竖直方向上突出,
并且,所述螺栓紧固部以位于其突出方向的外侧的端面成为螺栓的头部所抵接的接触面的方式被螺栓紧固于所述臂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93990A JP7087905B2 (ja) | 2018-10-15 | 2018-10-15 | 車両の空力カバー |
JP2018-193990 | 2018-10-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8195A true CN111038195A (zh) | 2020-04-21 |
CN111038195B CN111038195B (zh) | 2023-06-30 |
Family
ID=70162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78474.1A Active CN111038195B (zh) | 2018-10-15 | 2019-08-22 |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74775B2 (zh) |
JP (1) | JP7087905B2 (zh) |
CN (1) | CN1110381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96494A1 (en) * | 2015-06-01 | 2016-12-08 | Hendrickson Usa, L.L.C. | Torque rod for vehicle suspension |
JP6477762B2 (ja) * | 2017-03-28 | 2019-03-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24104388A (ja) * | 2023-01-24 | 2024-08-05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
JP2024124896A (ja) * | 2023-03-03 | 2024-09-13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
JP7487395B1 (ja) | 2023-10-24 | 2024-05-20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2224U (ja) * | 1984-04-24 | 1985-11-14 | クロイ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ツシユ型スイツチを備えるスタンド台 |
CN1163590A (zh) * | 1995-06-16 | 1997-10-29 | 雷姆伏尔德金属制品股份公司 | 汽车的整体轴悬架 |
JP2005067308A (ja) * | 2003-08-21 | 2005-03-17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スポイラー取付構造 |
JP2006056463A (ja) * | 2004-08-23 | 2006-03-0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JP2009029230A (ja) * | 2007-07-26 | 2009-0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保護部材 |
JP2009196557A (ja) * | 2008-02-22 | 2009-09-03 | Toyota Motor Corp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カバー |
CN103987615A (zh) * | 2012-01-25 | 2014-08-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
CN105480039A (zh) * | 2014-10-07 | 2016-04-13 | 奥迪股份公司 | 具有空气导流装置的底盘导向臂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72224U (ja) * | 1983-10-24 | 1985-05-21 |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 合成樹脂成型品のネジ止め構造 |
JP2522838Y2 (ja) * | 1990-08-14 | 1997-01-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
JP5235220B2 (ja) * | 2011-01-18 | 2013-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空気整流カバー |
FR2983783B1 (fr) * | 2011-12-07 | 2014-01-24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Train arriere de vehicule muni d'un capot protecteur de chape |
-
2018
- 2018-10-15 JP JP2018193990A patent/JP70879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05 US US16/531,722 patent/US10974775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8-22 CN CN201910778474.1A patent/CN1110381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2224U (ja) * | 1984-04-24 | 1985-11-14 | クロイ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ツシユ型スイツチを備えるスタンド台 |
CN1163590A (zh) * | 1995-06-16 | 1997-10-29 | 雷姆伏尔德金属制品股份公司 | 汽车的整体轴悬架 |
JP2005067308A (ja) * | 2003-08-21 | 2005-03-17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スポイラー取付構造 |
JP2006056463A (ja) * | 2004-08-23 | 2006-03-0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JP2009029230A (ja) * | 2007-07-26 | 2009-0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保護部材 |
JP2009196557A (ja) * | 2008-02-22 | 2009-09-03 | Toyota Motor Corp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カバー |
CN103987615A (zh) * | 2012-01-25 | 2014-08-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
CN105480039A (zh) * | 2014-10-07 | 2016-04-13 | 奥迪股份公司 | 具有空气导流装置的底盘导向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974775B2 (en) | 2021-04-13 |
CN111038195B (zh) | 2023-06-30 |
JP7087905B2 (ja) | 2022-06-21 |
US20200114987A1 (en) | 2020-04-16 |
JP2020062900A (ja) | 2020-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38195A (zh) |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 |
JP4265640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
US10208847B1 (en)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 mount | |
US8485574B2 (en) |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 |
US10648526B2 (en) | Stopper for transmission mount | |
JP2017132450A (ja) | バッテリー及びスペアタイヤの搭載構造 | |
JP5163338B2 (ja) | 車両の補機支持構造 | |
JP200902363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5089788A (ja) | 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10143502A (ja) | コンソール衝撃吸収部構造 | |
US20170120708A1 (en) | Vehicle spring assembly | |
US20240116350A1 (en) |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of frame vehicle | |
JP6816630B2 (ja) | 車両用インサイドミラー取付構造 | |
US20060066137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1399334B1 (ko) |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 |
JP2015123938A (ja) | 車両用ドア緩衝構造 | |
CN115071352A (zh) | 减震器总成结构 | |
KR101361246B1 (ko) | 자동차의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 |
JP5556479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KR200160327Y1 (ko) | 차량의 리어 써스팬션 쇽업소오버의 장착구조 | |
JP2013159205A (ja) | 車両のフェアリング構造 | |
JP2021024398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CN219601175U (zh) |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组件及车辆 | |
CN222611091U (zh) | 用于车辆的底护板组件和车辆 | |
US11787474B2 (en) | Vehicle suspension tower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