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0479B -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30479B CN111030479B CN201811180757.8A CN201811180757A CN111030479B CN 111030479 B CN111030479 B CN 111030479B CN 201811180757 A CN201811180757 A CN 201811180757A CN 111030479 B CN111030479 B CN 1110304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yback
- time
- arm switch
- switching
- upper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包含:有源钳位电路,其与变压器的主绕组并联。该有源钳位电路包含有串联的上臂开关与电容。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并包含有下臂开关,其连接该主绕组至第一电源线。该控制方法包含:开关下臂开关,产生N个连续开关周期,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至少该第N个开关周期为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为正常反激周期;使每一开关周期不小于遮蔽时间,其中,该遮蔽时间依据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负载而产生;于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固定维持该上臂开关关闭;以及,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在该遮蔽时间之后,开启该上臂开关,产生上臂开启时间,以使该下臂开关进行零电压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致关于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尤其是关于可以具有无能量损耗的有源钳位电路的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相关技术。
背景技术
反激式电源转换器(flyback power converter)已经是广泛的使用于许多电子产品的电源供应器中,举例来说,像是家电、计算机、电池充电器等等。为了提升电能转换效能,有源钳位(active-clamp)电路用来改善了一般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缓冲器(snubber)的能量损耗的问题。一般具有有源钳位电路的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称为有源钳位反激式(active clamp flyback,ACF)电源转换器。在重载情形下,ACF电源转换器往往在电能转换效能上表现优异。但是在轻载情形下,ACF电源转换器却往往因为主绕组中的循环电流(circulated current),具有高的电能损失。
德州仪器提供了以UCC28780的反激控制器所控制的反激式电源转换器。UCC28780可以随着负载大小,切换于四种操作模式之中,只是,从UCC28780的规格书(datasheet)中可以发现,UCC28780的系统应用电路中,有源钳位电路中还是需要一个泄流电阻(bleederresistor),来将有源钳位电路中电容所存放的电能,缓慢的释放掉。显然,UCC28780并没有完全发挥有源钳位电路的优点。因为泄流电阻的存在,德州仪器所提供的有源钳位电路还是会有能量的损耗。
而且,习知的ACF电源转换器,在系统设计上,也往往困扰于电磁干扰问题(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以及/或是杂音(audible noise)的问题。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包含有一有源钳位电路,其与一变压器的一主绕组并联。该有源钳位电路包含有串联的一上臂开关与一电容。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并包含有一下臂开关,其连接该主绕组至一第一电源线。该控制方法包含有:开关一下臂开关,产生N个连续开关周期,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至少该第N个开关周期为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为正常反激周期;使每一开关周期不小于一遮蔽时间,其中,该遮蔽时间系依据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一负载而产生;于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固定维持该上臂开关关闭;以及,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在该遮蔽时间之后,开启该上臂开关,产生一上臂开启时间,以使该下臂开关进行零电压切换。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包含有一下臂开关、一上臂开关、以及一控制电路。该下臂开关连接一变压器的一主绕组至一第一电源线。该上臂开关与一电容串联以构成一有源钳位电路。该有源钳位电路并联于该主绕组。该控制电路架构来依据一补偿信号以及一电流检测信号,控制该上臂开关以及该下臂开关,用以调整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一输出电压。该控制电路可选择性地操作于数个操作模式中的一个。该等操作模式包含有一反激模式。当该控制电路操作于该反激模式时,该控制电路开关该下臂开关,产生数个开关周期,包含有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以及一正常反激周期。于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该控制电路使该上臂开关维持关闭。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该控制电路使该上臂开关于一遮蔽时间后开启,产生一上臂开启时间,以使该下臂开关进行零电压切换。该控制电路系依据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一负载,产生该遮蔽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所实施的ACF电源转换器10。
图2举例显示ACF模式以及反激模式。
图3A为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ACF模式时的一些信号的波形。
图3B为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的一些信号的波形。
图4放大说明图3A中,下臂开启时间TON-L内的电流检测电压VCS的波形。
图5A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开关频率fCYC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
图5B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峰值VCS-PEAK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
图5C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处于稳态时,输出电流IO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以及ACF模式与反激模式之间的切换。
图6显示图1的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的数个连续的开关周期TCYC。
图7为电源控制器14中所使用的控制方法60。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有一些相同的符号,其表示具有相同或是类似的结构、功能、原理的组件,且为业界具有一般知识能力者可以依据本说明书的教导而推知。为说明书的简洁度考虑,相同的符号的组件将不再重述。
图1为依据本发明所实施的ACF电源转换器10。桥式整流器BD将交流市电VAC整流,提供输入电源线IN以及输入地电源线GNDI。输入电压VIN于输入电源线IN上。变压器TF包含有主绕组LP、二次侧绕组LS以及辅助绕组LA,彼此电感性地耦接在一起。主绕组LP、下臂开关LSS、以及电流检测电阻RCS相串联于输入电源线IN与输入地电源线GNDI之间。下臂开关LSS以及电流检测电阻RCS连接主绕组LP至输入地电源线GNDI。通过电流检测接脚CS,电流检测电阻RCS提供电流检测电压VCS给电源控制器14。上臂开关HSS与电容CAC相串联,构成有源钳位电路ACC。有源钳位电路ACC跟主绕组LP相并联。当下臂开关LSS导通时,电流检测电压VCS可以代表流经主绕组LP的绕组电流IM。
电源控制器14,其可以是一集成电路,通过接脚HD与LD,来控制驱动器DVR。驱动器DVR可以是另一个集成电路,提供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分别控制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可以是耐高压的GaN晶体管或是MOS晶体管。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器DVR、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全部整合在一个封装好的集成电路中。电源控制器14与驱动器DVR一起可以视为一控制电路,提供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分别控制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
电源控制器14通过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的开关,使得绕组电流IM产生变化,也使得位于二次侧的二次侧绕组LS通过电感性感应,产生了交流电压/电流。整流二次侧绕组LS上的交流电压/电流可以提供输出电源线OUT以及输出地电源线GNDO。输出电源线OUT上的输出电压VOUT可以用来对负载13供电,而流经负载13的电流为输出电流IO。举例来说,负载13是一可充电式电池。
为了调整供应给负载13的输出电压VOUT,误差放大器EA、光耦合器OPT、以及补偿电容CCOMP一起,提供负回馈控制给予电源控制器14。位于二次侧的误差放大器EA比较输出电压VOUT与目标电压VREF-TAR,通过提供直流隔绝的光耦合器OPT,来控制产生补偿电容CCOMP上的补偿电压VCOMP。举例来说,当输出电压VOUT高过目标电压VREF-TAR时,补偿电压VCOMP下降,ACF电源转换器10转换给负载13的电能将变少,目标是使输出电压VOUT大约维持在目标电压VREF-TAR附近。
位于一次侧的辅助绕组LA上的交流电压/电流,经过整流后,产生操作电源VCC,其连接在电源控制器14的电源接脚VCC上,大致提供电源控制器14所需要的操作电能。电阻RA与RB相串联,构成一个分压电路,其与辅助绕组LA并联。电阻RA与RB之间的连接点则连接到电源控制器14的回馈接脚FB,其上具有回馈电压VFB。
电源控制器14与驱动器DVR,以电流检测电压VCS、补偿电压VCOMP、以及回馈电压VFB作为输入,来产生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
在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14选择性的切换操作于两个操作模式,只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14可以选择性的切换于三个或以上的操作模式。图2举例显示两个操作模式,以下称为ACF模式以及反激(flyback)模式。大致上来说,ACF模式大约适用于负载13为重载或是中载的状态,而反激模式大致适用于负载13为中载或是轻载的状态。
如同图2所示,当操作于ACF模式时,电源控制器14:1)使得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大致为互补,并进行零电压切换(zero-voltage switching,ZVS);2)大约固定开关频率fCYC,但有抖频(jittering);以及,3)依据补偿电压VCOMP调变峰值VCS-PEAK。峰值VCS-PEAK代表电流检测电压VCS的局部最大值,稍后将详细解释。当操作于ACF模式时,电源控制器14检查依据电流检测电压VCS所定义的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是否符合一预定关系,来判断是否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表示当下臂开关LSS导通时,电流检测电压VCS分别为正与为负的时间。
当操作于ACF模式时,相较于补偿电压VCOMP,由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所构成的预定关系,更能代表负载13的状态。
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电源控制器14:1)大致使上臂开关HSS维持关闭;2)固定峰值VCS-PEAK;以及,3)依据补偿电压VCOMP调变开关频率fCYC,并加入抖频。同时,电源控制器14检查是否补偿电压VCOMP是否大于参考电压VCOMP-REF,来判断是否脱离反激模式,进入ACF模式。
请同时参考图2与图3A。图3A为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ACF模式时的一些信号的波形。由上到下,图3A中的波形分别是电源控制器14内部自己产生的频率信号CLK、上臂信号DRVHS、下臂信号DRVLS、电流检测电压VCS、位于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之间连接点上的开关电压VSW、位于辅助绕组LA上的绕组电压VAUX。
电源控制器14具有一频率产生器(未显示),可提供频率信号CLK,可以定义出开关周期TCYC。频率信号CLK的频率,也就是开关周期TCYC的倒数,大约会等于下臂信号DRVLS的开关频率fCYC。
当操作于ACF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大约为一固定频率,也可以加上抖频。此固定频率独立于补偿电压VCOMP。举例来说,当操作于ACF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以200kHz为一中心频率,周期性地抖动变化于190kHz与210kHz之间,变化频率为400Hz,如此可以降低ACF模式时的EMI的问题。
当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ACF模式时,电源控制器14使得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大致为互补(complementary),如同图3A中的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所表示的。所以ACF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互补模式。当上臂信号DRVHS由逻辑上的“1”转变为“0”后,经过了空白时间(dead time)TDF后,下臂信号DRVLS就互补地由逻辑上的“0”转变为“1”。而当下臂信号DRVLS由逻辑上的“1”转变为“0”后,经过了空白时间(dead time)TDR后,上臂信号DRVHS就互补地由逻辑上的“0”转变为“1”。
空白时间TDR与TDF是很短的,他们的存在,除了避免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同时开启导通所造成的短路穿透(short through)现象,也可以使上臂开关HSS与下臂开关LSS进行零电压切换(zero-voltage switching,ZVS)。整体来说,尽管有空白时间TDR与TDF,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还是可以视为互补。举例来说,当下臂信号DRVLS由逻辑上的“1”转变为“0”后,绕组电压VAUX会开始从负电压VN开始快速上升,往正电压VP逼近,而开关电压VSW从0V开始快速上升,往电压VCP接近,如同图3A所示。电压VCP为上臂开关HSS与电容CAC的连接点上的电压。电源控制器14通过回馈电压VFB来检测绕组电压VAUX。一旦发现绕组电压VAUX快要抵达正电压VP了,那意味了开关电压VSW也差不多要等于电压VCP了,所以电源控制器14使上臂信号DRVHS逻辑上的“0”转变为“1”,使上臂开关HSS进行ZVS。类似的,当上臂信号DRVHS由逻辑上的“1”转变为“0”后,电源控制器14可以检测绕组电压VAUX,来辨识开关电压VSW是否大约掉到0V了,并在开关电压VSW大约为0V时,使下臂信号DRVLS由逻辑上的“0”转变为“1”,使下臂开关LSS进行ZVS。
下臂开启时间TON-L为下臂信号DRVLS为逻辑上的“1”时的时段,也就是下臂开关LSS为导通的时段;相对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为上臂信号DRVHS为逻辑上的“1”时的时段,也就是上臂开关HSS为导通的时段。
图3A也显示了电源控制器14如何调变峰值VCS-PEAK。在图3A中,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大约线性的关联于补偿电压VCOMP。举例来说,VCOMP-SC=K*VCOMP,其中K为介于0与1之间的常数。电路上可以以一分压电阻电路切割补偿电压VCOMP,而产生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可以用来控制峰值VCS-PEAK。举例来说,在下臂开启时间TON-L时,电流检测电压VCS随着时间而上升。当电源控制器14发现电流检测电压VCS超过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时,电源控制器14就结束下臂开启时间TON-L,并经过空白时间TDR后,开始上臂开启时间TON-H。因此,在空白时间TDR内,电流检测电压VCS变成0V,产生了峰值VCS-PEAK,其大约等于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如同图3A所示。因此,电源控制器14依据补偿电压VCOMP,来调变峰值VCS-PEAK。相较于图3A的左边的开关周期,图3A的右边的开关周期中,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增加了,所以峰值VCS-PEAK也增加了。换言之,电源控制器14使峰值VCS-PEAK大约线性地关联于补偿电压VCOMP。
在图3A中,一个开关周期TCYC,依序由空白时间TDF、下臂开启时间TON-L、空白时间TDR、与上臂开启时间TON-H所构成。频率信号CLK的一脉冲结束了上臂开启时间TON-H,开始空白时间TDF。开关电压VSW大约为0V时,空白时间TDF结束,下臂开启时间TON-L开始。当电流检测电压VCS超过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时,下臂开启时间TON-L结束,空白时间TDR开始。当开关电压VSW大约为电压VCP时,空白时间TDR结束,上臂开启时间TON-H开始。频率信号CLK的下一脉冲结束了上臂开启时间TON-H,也结束了一个开关周期TCYC。
ACF模式也是一种连续导通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因为流经主绕组LP的绕组电流IM一直在变化,不会停止在0A。
请同时参考图2与图3B。图3B为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的一些信号的波形。由上到下,图3B中的波形分别是频率信号CLK、上臂信号DRVHS、下臂信号DRVLS、电流检测电压VCS、开关电压VSW、以及绕组电压VAUX。
如同图3B所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如同字面上所代表的,上臂信号DRVHS大致维持于逻辑上的“0”,使上臂开关HSS为关闭状态,只有以下臂信号DRVLS来切换下臂开关LSS。反激模式是一非互补模式,因为上臂信号DRVHS与下臂信号DRVLS并不相互补。
在图3B中,频率信号CLK的一脉冲开始一开关周期TCYC,也开始了下臂开启时间TON-L。当电流检测电压VCS超过固定的参考电压VCS-REF时,下臂开启时间TON-L结束,解磁时间TDMG开始。参考电压VCS-REF独立于补偿电压VCOMP。在解磁时间TDMG中,二次侧绕组LS释放能量,用以建立输出电压VOUT。当二次侧绕组LS释放能量完毕,解磁时间TDMG结束,振荡时间TOSC开始,开关电压VSW开始振荡,如同图3B所示。之后,频率信号CLK的下一个脉冲结束了振荡时间TOSC,也结束了一开关周期TCYC。如同图3B所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一开关周期TCYC是由下臂开启时间TON-L、解磁时间TDMG、与振荡时间TOSC所构成。
如同图3B所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峰值VCS-PEAK并不随着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或是补偿电压VCOMP变化而改变,大约维持等于固定的参考电压VCS-REF。因此,峰值VCS-PEAK独立于补偿电压VCOMP。
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产生频率信号CLK的频率产生器受到补偿电压VCOMP所控制。相较于图3B的左边的开关周期,在图3B的右边之开关周期中,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减少了,造成了开关周期TCYC的长度增加。
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也可以加上抖频,用以降低EMI的问题。举例来说,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以一平均频率为中心,周期性地变化于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间,而平均频率是补偿电压VCOMP的函数。
尽管图3B显示上臂开关HSS固定为关闭状态,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上臂开关HSS并没有在下臂开启时间TON-L与解磁时间TDMG为导通状态,但是可以在振荡时间TOSC内短暂的开启,用以释放主绕组LP的漏感存放在电容CAC上的电能。
反激模式也是一种非连续导通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因为流经主绕组LP的绕组电流IM有一段时间会停止在0A。
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如果电源控制器14发现补偿电压VCOMP大于参考电压VCOMP-REF,电源控制器14就可以脱离反激模式,进入ACF模式。
图4放大说明图3A中,下臂开启时间TON-L内的电流检测电压VCS的波形。当操作于ACF模式时,在下臂开启时间TON-L一开始时,主绕组LP的绕组电流IM可能是负的,因此导致电流检测电压VCS一开始为负。在下臂开启时间TON-L内,因为输入电压VIN对主绕组的增磁,电流检测电压VCS-随着时间线性的增加,直到电流检测电压VCS-超过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时。如同图4所示,当电流检测电压VCS为负的时段,称为负电流时间TON-N;当电流检测电压VCS为正的时段,称为正电流时间TON-P。唯有正电流时间TON-P大于负电流时间TON-N时,ACF电源转换器10才能对输出电压VOUT提供电能。换言之,当正电流时间TON-P非常接近负电流时间TON-N时,代表负载13可能不是处于重载状态,可能是处于中载状态或是轻载状态。
图4也可以发现,操作于ACF模式时,补偿电压VCOMP或是缩减补偿电压VCOMP-SC并不能代表负载13的状态,因为有负电流时间TON-N的存在。所以,相较于依据补偿电压VCOMP来脱离ACF模式,依据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来决定是否脱离ACF模式,将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同图2所举例的,在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14检查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是否符合一预定关系,来判断是否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举例来说,当TON-P<TON-N+KT时,电源控制器14可以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其中,KT为一固定值。这预定关系并非限定于比较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的大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源控制器14检查吸能工作周期DON-P是否小于一定值,其中吸能工作周期DON-P定义为TON-P/(TON-P+TON-N)。当吸能工作周期DON-P小于该定值时,电源控制器14可以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当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符合该预定关系时,电源控制器14就马上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该预定关系持续符合一段预定时间,例如1ms,电源控制器14才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这样延迟一段预定时间才脱离ACF模式的方法,可以在负载瞬时反应(load transientresponse)测试时得到好处。假定这一段预定时间是1ms,且在负载瞬时反应测试下,负载13的轻重载切换周期小于1ms,意味着负载13脱离重载状态不超过1ms,就会回到重载状态。那在如此负载瞬时反应测试下,电源控制器14就会一直操作于ACF模式,不会进入反激模式。如此ACF电源转换器10享有比较快的反应速度以及比较稳定的输出电压。
图5A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开关频率fCYC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当操作于ACF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以线条CfCYC-ACF表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则以线条CfCYC-FLY表示。线条CfCYC-ACF显示,操作于ACF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为固定值fH,独立于补偿电压VCOM。线条CfCYC-FLY,在补偿电压VCOMP介于4.3V与0.7V之间,则显示了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与补偿电压VCOMP有一正向的线性关系;开关频率fCYC随着补偿电压VCOMP增加而线性地增加。当图1的实施例具有抖频的功能时,线条CfCYC-ACF与CfCYC-FLY,就分别表示操作于ACF模式与反激模式时,开关频率fCYC抖频时的平均频率。
图5A也显示了,当补偿电压VCOMP低于0.5V时,电源控制器14可以操作于丛发模式(burst mode),不论先前是操作于ACF模式或是反激模式。丛发模式可以节省开关损失,提升轻载或是无载状态时的电能转换效率。当输出电流IO很低但大于0A,使得补偿电压VCOMP低于0.5V时,电源控制器14就关闭上臂开关HSS以及下臂开关LSS,使开关频率fCYC为0,停止电能转换。但是,既然输出电流IO大于0A,没有电能转换的结果,最终将会导致补偿电压VCOMP随着时间而上升。一旦电源控制器14发现补偿电压VCOMP超过0.7V,电源控制器14就恢复为操作于ACF模式或是反激模式,开始电能转换。如果输出电流IO依然很低,ACF电源转换器10供应给负载13的电能大于负载13所消耗的电能,一段时间后,补偿电压VCOMP将会再度低于0.5V,导致电能转换停止。如此,开关频率fCYC会循环地一段时间不为0Hz,另一段时间为0Hz,这称为丛发模式。
图5B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峰值VCS-PEAK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当操作于ACF模式时,峰值VCS-PEAK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以线条CVCS-P-ACF表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则以线条CVCS-P-FLY表示。线条CVCS-P-ACF显示,操作于ACF模式时,峰值VCS-PEAK与补偿电压VCOMP有一正向的线性关系;峰值VCS-PEAK随着补偿电压VCOMP增加而增加。线条CVCS-P-FLY则显示了,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峰值VCS-PEAK为固定的参考电压VCS-REF,独立于补偿电压VCOMP。
图5C显示图1的实施例中,处于稳态时,输出电流IO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以及ACF模式与反激模式之间的切换。当操作于ACF模式时,输出电流IO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以线条CIO-ACF表示;当操作于反激模式时,则以线条CIO-FLY表示。假定ACF电源转换器10的起始状态是输出电流IO小于参考电流IO-2,依据图5C,电源控制器14一开始是操作于反激模式。输出电流IO的改变,将会使补偿电压VCOMP依据线条CIO-FLY而跟着变化。之后,假定输出电流IO逐渐地增加。当输出电流IO超过参考电流IO-1时,电源控制器14发现了补偿电压VCOMP大于参考电压VCOMP-REF。因此,电源控制器14脱离反激模式,进入ACF模式,补偿电压VCOMP会跳跃式的增高,如同图5C所示。之后,输出电流IO的改变,将会使补偿电压VCOMP依据线条CIO-ACF而跟着变化。之后,当输出电流IO缩小到参考电流IO-2时,电源控制器14发现了正电流时间TON-P与负电流时间TON-N已经符合脱离ACF模式的预定关系,因此脱离ACF模式,进入反激模式,补偿电压VCOMP会跳跃式的减少。
图6显示图1的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的数个连续的开关周期TCYC。在图6中,ACF电源转换器10以下臂信号DRVLS开关下臂开关LSS,持续地、周期性地产生连续N个开关周期TCYC,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举例来说,N可以是8。
由上而下,图6中的波形分别是频率信号CLK、上臂信号DRVHS、下臂信号DRVLS、电流检测电压VCS、开关电压VSW、遮蔽信号SBLAN、以及计数CNT。
遮蔽信号SBLAN由电源控制器14内部所产生,用以提供一遮蔽时间TBLAN(blankingtime)。在每一个开关周期TCYC中,至少遮蔽时间TBLAN过去了之后,下一个开关周期TCYC才可以开始。因此,每个开关周期TCYC不小于遮蔽时间TBLAN。遮蔽时间TBLAN可以依据负载13而产生。在实施例中,遮蔽时间TBLAN依据补偿电压VCOMP而产生,而遮蔽频率fBLAN(=1/TBLAN)与补偿电压VCOMP的关系,大致可以以图5A的线条CfCYC-FLY表示。
电源控制器14中提供有一计数器(未显示),存有计数CNT,用来数算这些开关周期TCYC。图6显示,当计数CNT显示有N个开关周期TCYC出现后,计数CNT重置为1,重新计数。
图7为电源控制器14中所使用的控制方法60。当计数CNT为1到N-1时,表示当下为第1到第N-1个开关周期TCYC,步骤62中检查计数CNT是否为N的检查结果将为否定,控制方法60将从步骤62前进到正常反激周期中的步骤。因此,第1到第N-1个开关周期TCYC视为正常反激周期。当计数CNT为N时,表示当下为第N个开关周期TCYC,步骤62中的检查结果将为肯定,控制方法60从步骤62前进到改良式反激周期中的步骤。因此,第N个开关周期TCYC视为改良式反激周期。
换言之,图6中的计数CNT为1到N-1时的开关周期TCYC,都是正常反激周期;计数CNT为N的开关周期TCYC,则是改良式反激周期。在改良式反激周期结束时,计数CNT重置成1,重新计数。图6显示了每N个连续开关周期TCYC中,有一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都是正常反激周期。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N个连续开关周期TCYC中,有数个连续的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都是正常反激周期。
以图6为例,正常反激周期跟改良式反激周期之间的主要差异其中之一,在于上臂信号DRVHS的波形。在一正常反激周期内,上臂信号DRVHS固定是逻辑上的“0”,保持上臂开关HSS为关闭状态。不一样的,改良式反激周期中,上臂信号DRVHS大部分时间是在逻辑上的“0”,但只有在改良式反激周期快要结束时,才短暂的为逻辑上的“1”,短暂地使上臂开关HSS为开启的导通状态。因此,在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开关周期TCYC包含有上臂开启时间TON-H,如同图6的第N个开关周期TCYC所显示。
每个正常反激周期中,因为上臂开关HSS一直保持在关闭状态,因此,主绕组的漏感在每个下臂开启时间TON-L所产生的磁能,将转换成电能,累积于电容CAC上,使得电压VCP增加。每个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因为上臂开关HSS短暂的开启,所以电容CAC上累积的电能,可以释放转换给输出电压VOUT,提高转换效率。而且,也可以降低电压VCP以及下臂开关LSS于关闭时必须承受的电压,避免下臂开关LSS因为过高的电压应力而损伤。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有源钳位电路并不需要一个泄流电阻,不但可以增加转换效率,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如同图1的ACF电源转换器10所举例的,有源钳位电路ACC在上臂开关HSS关闭时,不会有能量的损耗,为一能量无损耗有源钳位电路。
请参阅图7,在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步骤64a以下臂信号DRVLS开启下臂开关LSS,产生下臂开启时间TON-L,并大约固定峰值VCS-PEAK。以图6中的第1个开关周期TCYC为例。第1个开关周期TCYC中大部分的信号波形可以参考图3B以及相关解释而得知,不再重述。如同图6中的第1个开关周期TCYC所举例,遮蔽时间TBLAN与下臂开启时间TON-L一起开始。遮蔽时间TBLAN的长短可以随着负载13而调整。在第1个开关周期TCYC中,遮蔽时间TBLAN涵盖了下臂开启时间TON-L、解磁时间TDMG、以及部份的振荡时间TOSC。第1个开关周期TCYC的振荡时间TOSC内,开关电压VSW振荡,产生波峰PK1、PK2以及波谷VY1、VY2、VY3。
图7的步骤66a等待遮蔽时间TBLAN过去。图6中的第1个开关周期TCYC中,遮蔽时间TBLAN大约结束于波峰PK2出现后。
图7的步骤68接续步骤66a,检测并等待一波谷出现。当步骤68发现到波谷出现时,此正常反激周期结束,并在步骤70中使计数CNT增加1。图6的第1个开关周期TCYC中,在时间点tDET检测到波谷VY3的出现,因此,频率信号CLK结束第1个开关周期TCYC。在时间点tDET,计数CNT增加1,第2个开关周期TCYC开始。
请参阅图7,在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的步骤64b与66b,相同于正常反激周期中的步骤64a与66a,可以参阅先前的说明得知,不再重述。图6中的第N个开关周期TCYC为一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中,遮蔽时间TBLAN涵盖了下臂开启时间TON-L、解磁时间TDMG、以及部份的振荡时间TOSC。第N个开关周期TCYC的振荡时间TOSC内,开关电压VSW振荡,产生波峰PK1、PK2、PK3以及波谷VY1、VY2、VY3。
图7的步骤72接续步骤66b,检测并等待一波峰出现。当步骤72发现到波峰出现时,步骤74接着开启上臂开关HSS,开始上臂开启时间TON-H。如同图6的第N个开关周期TCYC中所示,波峰PK3为遮蔽时间TBLAN之后第一个出现的波峰。所以上臂开启时间TON-H开始于波峰PK3出现时。在上臂开启时间TON-H内,上臂开关HSS与电容CAC的连接点上的电压VCP将会因放电而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内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都只有出现一次,而且是在遮蔽时间TBLAN结束之后,如同图6所举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内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都一样,为一预设的时间长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臂开启时间TON-H的长度系由上臂开关HSS与电容CAC的连接点上的电压VCP所决定,而电压VCP可由绕组电压VAUX所感应,而绕组电压VAUX可通过回馈接脚FB被电源控制器14所检测。举例来说,在上臂开启时间TON-H内,电源控制器14通过回馈接脚FB,检测电压VCP。当电源控制器14发现电压VCP已经低于一参考值时,电源控制器14才结束一改良式反激周期内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
接续步骤74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结束后,图7的步骤76等待空白时间TDF,并在开关电压VSW大约为0V时,使下臂信号DRVLS由逻辑上的“0”转变为“1”,也就是使下臂开关LSS进行ZVS。步骤78结束第N个开关周期TCYC,重置计数CNT,使其为1,让下一个开关周期TCYC开始。
从图6以及图7中的例子可知,在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ACF电源转换器10可以视为一准谐振电源转准换器(quasi-resonant power converter),因为正常反激周期与改良式反激周期都大约结束于一波谷出现时,显示出波谷切换。波谷切换可以降低切换损失,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ACF电源转换器10操作于反激模式时,ACF电源转换器10不一定要进行波谷切换。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中的步骤68可以省略。也就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正常反激周期中,大约当遮蔽时间TBLAN一结束,就开始下一个开关周期。
尽管图6以及图7举例了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上臂开启时间TON-H开始于波峰PK3出现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图7中的步骤72可以修改或是省略。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中的步骤72修改为检测等待一波谷的出现,也就是上臂开启时间TON-H开始于遮蔽时间TBLAN结束后的第一个波谷。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中的步骤72省略,也就是上臂开启时间TON-H紧接于遮蔽时间TBLAN结束后。
尽管先前的解说中,N为一固定整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一实施例中,N可以适应性地被改变。举例来说,在图6中的第N个开关周期的上臂开启时间TON-H快要结束,电源控制器14可以通过回馈接脚FB来检测辅助绕组LA的绕组电压VAUX,等同检测上臂开关HSS与电容CAC的连接点上的电压VCP。当电压VCP大于一默认合理范围时,表示N可能太多个了,因此在第N个开关周期结束时,将N减少1,相对地增加改良式反激周期出现的频率;相对的,当电压VCP小于那默认合理范围时,N可以增加1,等同增加正常开关周期出现的频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之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 ACF电源转换器
13 负载
14 电源控制器
60 控制方法
62、62、64a、64b、66a、66b、70、72、74、76、78 步骤
ACC 有源钳位电路
BD 桥式整流器
CAC 电容
CCOMP 补偿电容
CIO-ACF、CIO-FLY、CVCS-P-ACF、CVCS-P-FLY、CfCYC-ACF、CfCYC-FLY 线条
CLK 频率信号
CNT 计数
CS 电流检测接脚
DVR 驱动器
DRVHS 上臂信号
DRVLS 下臂信号
EA 误差放大器
fCYC 开关频率
fH 固定值
FB 回馈接脚
GNDI 输入地电源线
GNDO 输出地电源线
HD、LD 接脚
HSS 上臂开关
IM 绕组电流
IN 输入电源线
IO 输出电流
IO-1、IO-2 参考电流
LA 辅助绕组
LP 主绕组
LS 二次侧绕组
LSS 下臂开关
OPT 光耦合器
OUT 输出电源线
PK1、PK2、PK3 波峰
RA、RB 电阻
RCS 电流检测电阻
SBLAN 遮蔽信号
tDET 时间点
TBLAN 遮蔽时间
TCYC 开关周期
TDF、TDR 空白时间
TF 变压器
TDMG 解磁时间
TON-H 上臂开启时间
TON-L 下臂开启时间
TON-N 负电流时间
TON-P 正电流时间
TOSC 振荡时间
VAC 交流市电
VAUX 绕组电压
VCC 操作电源
VCOMP 补偿电压
VCOMP-REF 参考电压
VCOMP-SC 缩减补偿电压
VCP 电压
VCS 电流检测电压
VCS-PEAK 峰值
VCS-REF 参考电压
VCC 电源接脚
VFB 回馈电压
VIN 输入电压
VOUT 输出电压
VP 正电压
VREF-TAR 目标电压
VSW 开关电压
VY1、VY2、VY3 波谷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包含有源钳位电路,其与变压器的主绕组并联,该有源钳位电路包含串联的上臂开关与电容,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还包含有下臂开关,其连接该主绕组至第一电源线,该控制方法包含:
开关下臂开关,产生N个连续开关周期,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至少该第N个开关周期为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为正常反激周期;
使每一开关周期不小于遮蔽时间,其中,该遮蔽时间系依据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负载而产生;
于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固定维持该上臂开关关闭;以及
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在该遮蔽时间之后,开启该上臂开关,产生上臂开启时间,以使该下臂开关进行零电压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该下臂开关上的开关电压于解磁时间之后开始振荡,产生至少一波峰以及一波谷,该控制方法包含:
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等待该波峰出现;以及
于该波峰出现时,开始该上臂开启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该下臂开关上的开关电压于解磁时间之后开始振荡,产生至少一波峰以及一波谷,该控制方法包含:
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等待该波谷出现;以及
于该波谷出现时,开始该上臂开启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该等N个开关周期中,只有该第N个开关周期为改良式反激周期,其他为正常反激周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包含:
开关该下臂开关,以持续性地产生该N个连续开关周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N为固定整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包含:
提供计数,用以数算该等连续开关周期;以及
当该等连续开关周期有N时,重置该计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该变压器包含辅助绕组,该控制方法包含:
依据该上臂开启时间内时该辅助绕组的绕组电压,改变N。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包含有:
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只有在该遮蔽时间之后,产生该上臂开启时间。
10.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包含:
下臂开关,用以连接变压器的主绕组至第一电源线;
上臂开关,与电容串联以构成有源钳位电路,其中,该有源钳位电路并联于该主绕组;以及
控制电路,架构来依据补偿信号以及电流检测信号,控制该上臂开关以及该下臂开关,用以调整(regulate)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电压;
其中,该控制电路可选择性地操作于数个操作模式中的一个,该等操作模式包含有反激模式;
当该控制电路操作于该反激模式时,该控制电路开关该下臂开关,产生数个开关周期,包含有改良式反激周期以及正常反激周期;
于每一正常反激周期中,该控制电路使该上臂开关维持关闭;
于每一改良式反激周期中,该控制电路使该上臂开关于遮蔽时间后开启,产生上臂开启时间,以使该下臂开关进行零电压切换;以及
该控制电路系依据该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的负载,产生该遮蔽时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80757.8A CN111030479B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80757.8A CN111030479B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0479A CN111030479A (zh) | 2020-04-17 |
CN111030479B true CN111030479B (zh) | 2022-09-27 |
Family
ID=70192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80757.8A Active CN111030479B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304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3476B (zh) * | 2020-08-06 | 2022-02-15 | 东南大学 | 一种减小acf功率管体二极管导通时间的控制方法 |
CN112701927A (zh) * | 2021-01-25 | 2021-04-23 | 东莞市石龙富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开关电源可编程多模反激自动升频的方法 |
CN113708640B (zh) * | 2021-08-25 | 2023-01-20 | 深圳中科乐普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有源钳位反激式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开关电源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22890A (zh) * | 2010-10-11 | 2011-07-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辅助开关管的控制方法 |
CN103795260A (zh) * | 2014-01-21 | 2014-05-14 |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非互补反激有源钳位变换器 |
TWI514742B (zh) * | 2014-07-16 | 2015-12-21 | Grenergy Opto Inc | 電源控制器以及相關之控制方法 |
CN107181410A (zh) * | 2016-03-12 | 2017-09-19 | 快捷韩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 有源钳位反激转换器 |
CN107453610A (zh) * | 2017-07-31 | 2017-12-08 | 西安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反激式变换器及其有源箝位控制电路和有源箝位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38387B2 (en) * | 2013-04-15 | 2018-07-31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Control circuit for active clamp flyback power converter with predicted timing control |
US9991800B2 (en) * | 2015-05-20 | 2018-06-05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with efficient operation at light loads and method therefor |
US10148181B2 (en) * | 2016-10-07 | 2018-12-04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with dynamic frequency foldback |
-
2018
- 2018-10-09 CN CN201811180757.8A patent/CN1110304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22890A (zh) * | 2010-10-11 | 2011-07-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有源钳位反激变换器辅助开关管的控制方法 |
CN103795260A (zh) * | 2014-01-21 | 2014-05-14 |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非互补反激有源钳位变换器 |
TWI514742B (zh) * | 2014-07-16 | 2015-12-21 | Grenergy Opto Inc | 電源控制器以及相關之控制方法 |
CN107181410A (zh) * | 2016-03-12 | 2017-09-19 | 快捷韩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 有源钳位反激转换器 |
CN107453610A (zh) * | 2017-07-31 | 2017-12-08 | 西安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反激式变换器及其有源箝位控制电路和有源箝位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选路控制的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研究";李晓义,等;《燕山大学学报》;20170131;第41卷(第1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0479A (zh) | 2020-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72896B (zh) | 主動鉗位反馳式電源轉換器與相關之控制方法 | |
TWI687034B (zh) | 可切換操作模式的主動鉗位反馳式電源轉換器 | |
CN212323991U (zh) | 控制电路和功率因数校正预调节器 | |
US1046164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control circuit with multiple operating modes | |
US8994351B2 (en) | Smooth mode transition plateau for a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 |
US10790756B2 (en) | Variable blanking frequency for resonant converters | |
US9209697B2 (en) | Switching power-supply device | |
US8339817B2 (en) |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and a controller therefor | |
CN113196640B (zh) | 用于功率转换器中的变压器的次级侧的硬开关检测的次级绕组感测 | |
US11050351B2 (en) | Control method in use of active-clamp flyback power converter | |
CN113141117B (zh) | 反激式开关电源及其同步整流控制器 | |
CN113472211B (zh) | 反激式开关电源及其同步整流控制器 | |
CN111030479B (zh) | 有源钳位反激式电源转换器与相关的控制方法 | |
CN111327196A (zh) | 在功率转换器中同步多个控制器 | |
CN110957915B (zh) | 可切换操作模式的有源钳位反激电源转换器 | |
CN102237810B (zh) | 开关模式电源供应器的控制方法以及补偿电路 | |
CN110611430B (zh) | 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方法和开关电源系统 | |
TW202137682A (zh) | Llc諧振轉換器的控制方法與電源控制器 | |
CN102655374B (zh) | 用于切换式电源供应器的抖频控制电路及方法 | |
CN109428470B (zh) | 电流谐振电源装置 | |
TWI407668B (zh) | 電源供應器以及抑制電源供應器之輸出電壓波動的方法 | |
Damor et al. | Design of a 1.5 kW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 | |
JP2013099006A (ja) |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 |
CN101938219A (zh) | 用于级联切换功率转换器中辅助电源运行的低能传输模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