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3312B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23312B CN111023312B CN201911267655.4A CN201911267655A CN111023312B CN 111023312 B CN111023312 B CN 111023312B CN 201911267655 A CN201911267655 A CN 201911267655A CN 111023312 B CN111023312 B CN 111023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exchanger
- exchange tube
- refrigerant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6—Sleep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有:第一换热器,其包括有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连接,包括有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直径;第一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实现快速制冷;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冷媒流道上;第二冷媒流道,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制冷;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实现制热;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冷媒流道上。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存在制冷制热慢、除湿时温度降低大,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结构大都包括有室内换热器,通过室内换热器实现与外界空气的换热,进而实现制冷或制热,室内换热器通常采用的铜管都是单一的管径,其插装在翅片内形成换热器结构,常用的换热器的铜管的管径如Ф9.52mm,Ф7mm,或Ф5mm等,在制冷时,需要通过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通过室内换热器中的铜管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制冷,制冷效果一般,压缩机流出的气态冷媒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时实现制热,制热时也需要室内换热器中铜管与空气热交换以实现制热,由于受到铜管管径限制,制冷制热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达到需要的温度,制冷制热慢,同时,除湿时主要通过低温制冷来实现除湿,除湿时温度骤然下降到较低温度,用户感觉湿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存在制冷制热慢、除湿时温度降低大,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空调室内机,以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设置有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有:包括有:
第一换热器,其包括有第一换热管;
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连接,包括有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直径;
第一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
第二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能够在导通时,使得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实现制冷、除湿;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实现制热;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三换热器,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包括有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直径;
所述第一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三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后再流经第三换热管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三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实现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实现制热。
进一步的,第二换热器包括有多根第二换热管,所述多根第二换热管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管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有多组第一换热管组,每一组第一换热管组均由多根第一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多组第一换热管组相互并联连接后合成一路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组串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多根第三换热管,所述多根第三换热管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三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与第一换热管组串联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控制阀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气管段上;
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气管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换热器形状为V型、U型或C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内排,第二换热器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外排靠近室内换热器的迎风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排数小于第一换热器的排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其包含的室内换热器由2种不同规格的换热器串联形成,并对应的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形成有连通的第一冷媒流道和第二冷媒流道 ,通过控制对应的第一控制阀或第二控制阀使得对应的第一冷媒流道或第二冷媒流道导通,可在第一冷媒流道导通时实现快速制冷、快速制热,制冷制热所需时间短,提高了制冷制热效果;
在第二冷媒流道导通时可实现普通制冷或除湿,普通制热的效果,并且在除湿时,冷媒流经第二冷媒流道时可依次路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使得除湿时温度缓慢下降,提高了用户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一中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一中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一中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二中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4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设置有室内换热器100 ,室内换热器100 与室外换热器、压缩机连接以形成以制冷循环回路,在制冷时,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经过四通阀后进入到室外换热器,经过室外换热器后气态冷媒变为液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流入到室内换热器100 的液管处,然后经过室内换热器100 作用后,冷媒从液态变为气态,冷媒吸热以实现制冷,最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00 流出后直接进入到压缩机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室内换热器100 由2个相互串联连接的换热器构成,其对应为: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具体的,
第一换热器110,其包括有第一换热管111;
第二换热器120,包括有第二换热管121,所述第二换热管121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111直径;
第一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内部,其能够在导通且制冷运行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且制热运行时,使得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实现快速制热;
第一控制阀200 ,设置在第一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即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控制阀200 来控制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当夏季较为炎热,需要空调室内机快速制冷时,可对应的通过第一控制阀200 控制第一冷媒流道导通,此时,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液体冷媒可依次流经过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液态冷媒先经过第二换热管121进行换热,然后再经过第一换热管111换热,由于第二换热管121的管径较大,第一换热管111的管径小,在冷媒从第二换热管121流入到第一换热管111内时相当于瞬间节流,使得冷媒瞬间充满第一换热管111,使得冷媒与第一换热管111的管壁充分接触,因此与空气的热交换性好,同时,由于第一换热管111管径小,当冷媒在其内部流动时其受到的阻力较大,进而使得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10中流动速度下降;使冷媒在第一换热管111中停留时间变长,使得冷媒会与空气进行充分换热,进而使得室内空气温度快速下降,达到快速制冷的效果。
当空调室内机需要快速制热时,可对应通过第一电控阀控制第一冷媒流道导通,此时,整个空调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行,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会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00 内,此时,冷媒会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后从室内换热器100 中流出,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为气态冷媒,其先进入到第一换热管111,然后在进入到第二换热管121内实现与空气的换热,由于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为气态冷媒,由于第一换热管111管径小,其在进入到第一换热管111内后会迅速的充满整个第一换热管111,与第一换热管111的管壁接触面积大,与管壁接触面积大,换热机会多、与空气的热交换好,然后再进入到第二换热管121内继续换热,从第一换热管111到第二换热管121,其对应的管径变化为体积不断增大的过程,导致管内冷媒温度突然有所升高3-5度,会继续与空气置换热量,达到快速制热的较好效果,以实现快速制热。
节能睡眠模式时,可通过控制空调室内机,使其对应的风速为低风,此时,冷媒先经过第一换热管111的第一换热器110,由于第一换热器110管径较小,冷媒在内部流动较慢,很快充盈管内,与管壁接触面积大,换热机会和换热时间多,又是低风状态,会将冷媒中热量尽可能多的被空气置换,后面再到第二换热管121的第二换热器120时,冷媒由于刚经过了第一换热器110,力量不足,流速更慢,在第二换热器120中继续换热,造成出风温度很高,此时,换热效率最高,冷媒热量利用率最高,达到节能的目的,实现节能睡眠。
第二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内,能够在导通且制冷运行时,使得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以实现制冷或除湿;
在导通且制热运行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实现制热;
第二控制阀300,设置在第二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
当需要空调室内机采用普通制冷模式制冷时,可通过第二控制阀300对应的控制第二冷媒流道导通,然后使得从室外换热器液测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依次与空气进行换热,由于第一换热管111管径小,液态冷媒在流经过其内部时受到的阻力较大,再进入到第二换热管121内时冷媒换热能力大大降低,相当于只是直径为第一换热管111的换热器进行制冷,其对应的普通制冷模式。
当需要除湿,对应的控制空调室内机低风运行,让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和第二换热管121即可,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换热器100 在进行除湿时,由于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流经第一换热管111时其与外界空气换热效果好,温度下降速度快,当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由于管径突然变大,致使冷媒温度略微升高,使得室内温度下降速率变慢,室内温度下降较缓和,进而可使得在进行除湿模式时不会因直接下降到较低温度导致用户体验效果差的问题。
当需要制热时,可使得从压缩机排出的气侧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由于气态冷媒流速快,在其经过管径较大的第二换热管121时,会快速经过第二换热管121,冷媒在第二换热管121内停留时间短,与空气换热不充分,此时,换热器相当于为只采用第一换热管111的换热器,其则相当于普通制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有控制器,可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阀200 和第二控制阀300,使得2个冷媒流道交替导通,以实现在快速制冷、快速制热、普通制冷、除湿以及普通制热、节能睡眠等多个模式之间的切换,满足用于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换热器120包括有多根第二换热管121,所述多根第二换热管121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管组。
所述第一换热器110包括有多组第一换热管组112,每一组第一换热管组112均由多根第一换热管111依次串联构成,多组第一换热管组112相互并联连接后对应的与第二换热器120的由多根第二换热管121串联的第二换热管组串联。
即冷媒在流入/流出时可通过第二换热管组,然后分流到各个第一换热管组112内,流出/流入时也是多个第一换热管组112流出汇总后再流入到第二换热管组内。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阀200 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510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口700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520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700之间的气管段上。
所述第二控制阀300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510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700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520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口700之间的气管段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总液管和总气管,总液管包括总液管口510,总气管包括总气管口520,从室外换热器流过来的液态冷媒先流经到总液管处,然后根据第一控制阀200 和第二控制阀300的开通或闭合情况选择对应的流路,当第一控制阀200 打开,第二控制阀300关闭时且整个空调机制冷时, 第一冷媒流道导通,液态冷媒则通过总液管口510经过第一控制阀200 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0,在流入第二换热器120后进入到与其串联的第一换热器110,然后从第一换热器冷媒口700流出经过另一个第一控制阀200 后从总气管口520流出,当制热时,冷媒则沿此流道反向流动;
当第二控制阀300打开,第一控制阀200 关闭时、整个空调机制冷时,第二冷媒流道导通,液态冷媒则通过总液管口510经过第二控制阀300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口700处,然后流入第一换热器110,在流入第一换热器110后进入到与其串联的第二换热器120,然后从冷媒口700流出经过另一个第二控制阀300后从总气管口520流出,当制热时,冷媒则沿此流道反向流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参照图5所示,其包含室内换热器100 ,所述室内换热器100 包括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还包括有第三换热器400,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0串联,包括有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11直径,优选的,本实施中第三换热管的直径等于第二换热管121的直径,本实施例中设置时,设置第一换热管111直径为5mm,第二换热管121直径和第三换热管直径均为7mm。
当室内换热器100 由3个换热器串联形成时,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以及第三换热器400内,其能够在导通且制冷运行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后再流经第三换热管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且制热运行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实现快速制热。
第一控制阀200 ,用于控制第一冷媒流道的导通或断开。
液态冷媒从液管过来,先经过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后再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二换热管121与空气换热,再经过第一换热管111换热器,瞬间节流充满第一换热器110管壁,增加了冷媒与管壁的接触面积达到较好温度降低的效果,最后经过第三换热管的换热器,进一步将空气中热量置换到冷媒中。
同样的,在进行制热时,气态冷媒从气管过来,冷媒经过第三换热管、到达第一换热管111,第一换热管111管径小很快充盈满管,与管壁接触面积大,换热机会多,后面第二换热管121的换热器继续换热,达到较好效果。
所述第二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以及第三换热器400内,其能够在导通且制冷运行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以实现制冷或除湿;
需要普通制冷运行时,可控制第二冷媒流道导通,冷媒先第三换热管的第三换热器400,再到第一换热管111的第一换热器110与空气换热,因为第一换热管111的换热器阻力较大,流到第二换热管121的第二换热器120处时,冷媒换热能力降低很多,相当于只有第一换热管111的第一换热器110产品,只能实现普通制冷。
需要普通制热时,控制第二冷媒流道导通,冷媒从压缩机的气管侧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121、第一换热管111、第三换热管实现制热。因为第一换热管111的换热器阻力较大,流到第三换热管的换热器处时,冷媒换热能力降低很多,与只有第一换热管111的换热器的空调产品差异不大。
第二控制阀300,用于控制第二冷媒流道的导通或断开。
第一控制阀200 、第二控制阀300可均选用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换热器400包括多根第三换热管,所述多根第三换热管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三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与第一换热管111组串联连接。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室内换热器100 形状为V型、U型或C型。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110位于室内换热器100 的内排,第二换热器120位于室内换热器100 的外排靠近室内换热器100 的迎风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120的排数小于第一换热器110的排数,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排数设置多排,这样可确保第一换热器110的铜管排布数量多且密集,在冷媒流入到内部时风阻大,流速变慢,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10中的第一铜管停留的时间长,能够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换热,在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模式时,使其可迅速的达到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换热器100 可使得空调室内机能实现快速制冷、快速制热,缩短了制冷制热要达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制冷制热效果好;
当整个空调处于节能睡眠的低风运行模式时,其可充分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效果好,实现了节能。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换热器100 还可以在低温除湿时,使得室内温度不会呈急剧下降变化,而是缓慢的下降,用户体验感好,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有:
第一换热器,其包括有第一换热管;
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连接,包括有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直径;
第一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通断;
第二冷媒流道,形成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能够在导通时使得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实现制冷或除湿;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实现制热;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冷媒流道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道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三换热器,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包括有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直径;
所述第一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三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后再流经第三换热管以实现快速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媒流道配置为:形成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三换热器内,其能够在导通时使从室外换热器的液管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实现制冷;
在导通时,使得从压缩机的排气口侧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实现快速制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第二换热器包括有多根第二换热管,所述多根第二换热管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管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有多组第一换热管组,每一组第一换热管组均由多根第一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多组第一换热管组相互并联连接后合成一路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组串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多根第三换热管,所述多根第三换热管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第三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与第一换热管组串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阀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气管段上;
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有2个,其中一个位于总液管口和第一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液管段上,另一个位于总气管口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口之间的气管段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形状为V型、U型或C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内排,第二换热器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外排靠近室内换热器的迎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排数小于第一换热器的排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67655.4A CN111023312B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67655.4A CN111023312B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312A CN111023312A (zh) | 2020-04-17 |
CN111023312B true CN111023312B (zh) | 2021-07-30 |
Family
ID=70205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67655.4A Active CN111023312B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233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73486B (zh) * | 2020-04-07 | 2021-11-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524780B (zh) * | 2020-12-09 | 2022-09-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1203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2708148Y (zh) * | 2004-03-12 | 2005-07-06 | 熊晓强 | 空调器 |
JP2006349294A (ja) * | 2005-06-17 | 2006-12-28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CN102620361A (zh) * | 2012-02-23 | 2012-08-01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带除湿功能的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JP6202895B2 (ja) * | 2013-06-19 | 2017-09-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8151173A (zh) * | 2017-12-22 | 2018-06-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276836A1 (en) * | 2011-04-29 | 2012-11-01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Blower Assembly |
CN107940800A (zh) * | 2017-11-01 | 2018-04-20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空调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
2019
- 2019-12-11 CN CN201911267655.4A patent/CN1110233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1203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2708148Y (zh) * | 2004-03-12 | 2005-07-06 | 熊晓强 | 空调器 |
JP2006349294A (ja) * | 2005-06-17 | 2006-12-28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CN102620361A (zh) * | 2012-02-23 | 2012-08-01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带除湿功能的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JP6202895B2 (ja) * | 2013-06-19 | 2017-09-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8151173A (zh) * | 2017-12-22 | 2018-06-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312A (zh) | 2020-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694078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03907965U (zh) | 一种空调器换热系统 | |
CN102645060B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204593992U (zh) | 空调设备及其除霜控制系统 | |
CN21458175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621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WO2012058844A1 (zh) | 蒸发器和具有该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 |
CN111023312B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104848579B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CN204629680U (zh) | 带无水地板采暖的多联系统 | |
CN214746070U (zh) |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
CN204678735U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CN210000324U (zh) | 空调室外换热器及热泵空调 | |
CN113124513B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2511956U (zh) | 双管式水冷冷凝器 | |
CN210688834U (zh) | 一种蓄热式热泵融霜系统 | |
CN210951541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
CN207991037U (zh) | 流体加热结构及冷媒循环系统 | |
CN216592326U (zh) | 制冷制热双向逆流换热装置 | |
CN112984623B (zh) |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8296023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03797793U (zh) | 多联式空调机组 | |
CN217952456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2435013A (zh) | 一种水与空气双源热泵机组 | |
CN209744698U (zh) | 用于空调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