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423A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收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7423A CN110997423A CN201880050322.3A CN201880050322A CN110997423A CN 110997423 A CN110997423 A CN 110997423A CN 201880050322 A CN201880050322 A CN 201880050322A CN 110997423 A CN110997423 A CN 1109974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ing member
- axial
- end side
- distal end
- rot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04—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in vehicle or relative to seat bel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2/4633—Linear actuators, e.g. comprising a piston moving along reel axis and rotating along its own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7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operating between belt reel and retractor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022/4642—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the gas directly propelling a flexible driving means, e.g.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 masses, in a tubular chamber
- B60R2022/4647—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the gas directly propelling a flexible driving means, e.g.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 masses, in a tubular chamber the driving means being a belt, a chain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通过使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且旋转部件的第1齿和第2齿突刺于移动部件,从而使旋转部件向收卷方向旋转。这里,在移动部件中,轴向前端侧的小径部与轴向基端侧的移动部件主体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因此,能够减少移动部件的移动阻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来使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的安全带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500178号公报所记载的带收卷装置中,使力传递元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且驱动轮的齿咬入至力传递元件,由此力传递元件使驱动轮向收卷方向旋转,并使带卷盘向收卷方向旋转。
这里,在这样的带收卷装置中,优选能够减少力传递元件的移动阻力。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减少移动部件的移动阻力的安全带收卷装置。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具备:带轴,使上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来收卷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旋转部件,设置有咬入部,使上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来使上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移动部件,通过使上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而由上述咬入部咬入,从而使上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以及突刺部,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供上述咬入部突刺并使上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并且轴向前端侧的部分与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基础上具备细部,上述细部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并且侧面沿着上述移动部件的轴向。
本发明的第3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基础上具备细部,上述细部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并设置有与上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的第1部、和在上述第1部的轴向前端侧与上述第1部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的第2部。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通过使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且旋转部件的咬入部咬入至移动部件,从而移动部件使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并使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因此,将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收卷于带轴。另外,咬入部突刺于移动部件的突刺部,并使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
这里,咬入部的轴向前端侧的部分与咬入部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因此,能够减少移动部件的移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和第3形态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在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设置有细部,细部与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因此,在开始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后,能够减少从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向旋转部件的咬入部的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前侧观察盖板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小径部和圆锥部与旋转部件的第1齿和第2齿碰撞后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移动部件的圆锥部移动至旋转部件与侧壁的外侧壁部之间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圆锥部中的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与侧壁的上壁内侧部抵接的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圆锥部中的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与限位器的长度方向基端抵接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使被移动部件的圆锥部推压的限位器移动并与移动部件的移动部件主体抵接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限位器移动至移动部件主体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图9是图2的立体图。
图10是图3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从车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盖板的内侧的剖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13是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从车辆前侧观察盖板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的移动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11的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了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车辆的前侧,箭头OUT表示车宽度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在各附图中箭头A表示作为带轴18收卷安全带20时的带轴18的旋转方向的收卷方向,箭头B表示与收卷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并且,箭头C表示作为第1膨胀抑制单元构成膨胀抑制单元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框架12。框架12固定于作为车辆的车体的中柱(省略图示)的车辆下侧部分。
另外,在框架12设置有带轴18。带轴18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能够绕中心轴线(图1的箭头A方向和箭头B方向)旋转。在带轴18卡止有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基端部,若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图1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则将安全带20从长度方向基端侧收卷于带轴18。另外,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前端侧从带轴18向车辆上侧延长,在框架12的车辆上侧通过在支承于中柱的安全带固定器(省略图示)形成的狭缝孔,并向车辆下侧折返。
并且,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前端部与固定板(省略图示)卡止。固定板由铁等金属板材形成,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省略图示)或者与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对应的座椅(省略图示)的骨架部件等。
另外,应用了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车辆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带扣装置(省略图示)。带扣装置设置于应用了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的座椅(省略图示)的车宽度方向内侧。在将安全带20缠绕于坐在座椅的乘客的身体的状态下,将设置于安全带20的舌片(省略图示)与带扣装置卡合,由此将安全带20佩戴于乘客的身体。
另外,如图1所示,在框架12的车辆后侧设置有弹簧壳体22。在弹簧壳体22的内侧设置有盘簧等带轴施力单元(省略图示)。带轴施力单元与带轴18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合,通过带轴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对带轴18向收卷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施力。
并且,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构成力限制器机构的扭杆24。扭杆24的车辆后侧部分配置于带轴18的内侧,在相对于带轴18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与带轴18相连。与此相对地,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通过形成于框架12的孔而向框架12的外侧(车辆前侧)延长。
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设置有预紧器26的旋转部件28。旋转部件28具备第1旋转部30。第1旋转部30配置于相对于带轴18的同轴上,在第1旋转部30,作为对置部的大致圆板状的第1对置板30A设置于同轴上。在第1旋转部30连结有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旋转部件28相对于扭杆24的车辆前侧部分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另外,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在第1对置板30A的车辆前侧并且内侧具备多个作为咬入部的第1齿34。这些第1齿34绕第1旋转部30的中心轴线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
并且,在第1旋转部30的车辆前侧,与第1旋转部30一起构成旋转部件28的第2旋转部36设置于同轴上,在第2旋转部36,作为对置部的大致圆板状的第2对置板36A设置于同轴上。第2对置板36A在带轴18的轴向上与第1旋转部30的第1对置板30A对置,第2旋转部36在第2对置板36A的车辆后侧并且内侧具备多个作为咬入部的第2齿40。这些第2齿40绕第2旋转部36的中心轴线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沿着旋转部件28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第2齿40分别围绕着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中心轴线配置在相邻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之间的大致中央。在该状态下,第2旋转部36与第1旋转部30连结,第2旋转部36相对于第1旋转部30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第2旋转部36的车辆前侧部分为锁止机构42的锁止基座44。锁止基座44具备锁止爪48。锁止爪48由形成于锁止基座44的凸起46支承,并能够以凸起46为中心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的脚板12A固定有构成锁止机构42和预紧器26的双方的盖板50。盖板50向车辆后侧开口,盖板50的底板52在从框架12向车辆前侧远离的状态下与框架12对置。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对置板30A能够与脚板12A抵接,并且旋转部件28的第2旋转部36的第2对置板36A能够与底板52抵接,旋转部件28能够在脚板12A与底板52之间沿轴向位移(参照图11)。
在底板52形成有棘轮孔54。在棘轮孔54的内周部形成有棘轮齿,若向绕着凸起46的一方转动锁止基座44的锁止爪48,则锁止爪48的前端部与棘轮孔54的棘轮齿噛合。由此,锁止基座44向拉出方向(图1等的箭头B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从而带轴1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间接地受到限制。
另外,在盖板50的车辆前侧设置有锁止机构42的传感器支架56。传感器支架56向车辆后侧开口,直接地或者经由盖板50间接地固定于框架12。在传感器支架56的内侧容纳有构成对车辆的紧急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机构的各部件,若在车辆遇突发状况时传感器支架56内的传感器机构工作,则与锁止机构42的锁止基座44向拉出方向的旋转联动地使锁止基座44的锁止爪48向绕着凸起46的一方转动。
另一方面,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作为构成预紧器26的筒状部件(导向部件)的缸体58。缸体58形成为圆筒形状,与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的缝隙尺寸(旋转部件28轴向上的尺寸)相比,缸体58的内径尺寸稍大。缸体58的轴向基端部配置于框架12的车辆后上侧。在缸体58的轴向基端部插入有作为流体供给单元的微型气体发生器60(以下,将微型气体发生器60称为“MGG60”)。MGG60经由作为控制单元的ECU与设置于车辆的碰撞探测传感器(均省略图示)电连接,若由碰撞探测传感器探测到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则MGG60通过ECU而工作,并将在MGG60产生的作为流体的一个形态的气体向缸体58的内侧供给。
在预紧器26的缸体58的内侧配置有作为活塞的密封球62。密封球6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未向密封球62赋予载荷的状态下的密封球62的形状为大致球形状。缸体58的内部空间被密封球62分隔为比密封球62靠轴向基端侧的部分和比密封球62靠轴向前端侧的部分。若MGG60工作,则将在MGG60中产生的气体向缸体58中的MGG60与密封球62之间供给。由此,若在缸体58中的MGG60与密封球62之间内压上升,则使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并且将其向缸体58的轴向压缩而变形。
另外,在预紧器26的缸体58的内侧配置有移动部件64。移动部件6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能够通过受到外力而变形。移动部件64配置于比密封球62靠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的位置,若使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则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并被缸体58导向,并且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
并且,移动部件64具备作为构成突刺部的移动主体部的移动部件主体66。移动部件主体66形成为圆柱的棒状,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比缸体58的内径尺寸稍小(为不与缸体58的内侧嵌合的尺寸),并且与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的缝隙尺寸相同(为嵌合在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尺寸)。
在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形成有作为构成突刺部和细部的第1部的小径部68。小径部68形成为圆柱形状,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小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为不嵌合在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尺寸),小径部68配置于相对于移动部件主体66的同轴上。在小径部68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小径部68的与移动部件主体66相反的一侧端)形成有作为构成细部的第2部的圆锥部70。圆锥部70为与移动部件主体66同轴上的圆锥形状或者圆锥台形状,圆锥部70的外径尺寸朝向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侧(圆锥部70的与小径部68相反的一侧)变小。
另一方面,预紧器26的缸体58在轴向中间部折弯,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配置于框架12的车辆前侧中的车辆前上侧,被盖板50和框架12夹着而保持。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附近随着延伸方向朝向轴向前端侧而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车辆前侧偏转,并且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的中心轴线为直线状,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大致车辆下侧(进一步来说,相对于车辆下侧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侧)开口。
如图2所示,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向车辆下侧突出,并进入至盖板50的内侧,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在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配置于旋转部件28中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旋转部36的第2对置板36A之间,并与第1对置板30A和第2对置板36A分离(参照图9)。另外,即使旋转部件28在框架12的脚板12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沿轴向位移,也维持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与第1对置板30A和第2对置板36A的分离(参照图11)。
若通过密封球62推压移动部件64并使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向车辆下侧移动,则如图3和图10所示,圆锥部70与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和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的一方碰撞,并且小径部68与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另一方碰撞。若在该状态下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压扁圆锥部70(咬入至圆锥部70),并且被圆锥部70向车辆下侧推压,则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3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移动部件64借助来自密封球62的压力而进一步向车辆下侧移动。
这样,使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移动,从而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由此如图4所示,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和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突刺(咬入)于移动部件64(小径部68和移动部件主体66),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移动部件64进一步向车辆下侧移动,从而使旋转部件28进一步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盖板50具备构成引导单元的侧壁72。侧壁72沿着盖板50的底板52的外周部设置,如图2所示,旋转部件28配置于侧壁72的内侧。侧壁72具备接近面72A、下壁部74、外侧壁部76、上壁外侧部78以及上壁内侧部80。接近面72A为处于第1齿34和第2齿4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72的内周面部分,接近面72A在侧壁72的内周面中与第1齿34和第2齿40的旋转轨迹最接近。下壁部74为侧壁72的车辆下侧部分,外侧壁部76为侧壁72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另外,上壁外侧部78和上壁内侧部80为侧壁72的车辆上侧部分。上壁外侧部78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上侧倾斜,上壁内侧部80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
另外,如图2所示,在盖板50的内侧设置有引导部件82,上述引导部件82与侧壁72一起构成引导单元,并且作为第2膨胀抑制单元构成膨胀抑制单元。引导部件82具备基座部84。基座部84在框架12的脚板12A的车辆前侧与脚板12A对置。因此,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基座部84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间隔小于脚板12A与盖板50的底板52的间隔。在基座部84的车辆前侧设置有第1引导部86、第2引导部88以及第3引导部90。
第1引导部86设置于侧壁72的内侧中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中的车辆下侧端部。另外,第2引导部88设置于侧壁72的内侧中的旋转部件28的车辆上侧。并且,第3引导部90设置于第2引导部8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中的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的车辆下侧,第3引导部9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为从盖板50的上壁内侧部8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面连续。另外,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的间隔大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从而移动部件主体66能够进入至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之间(参照图8)。
如图4等所示,若旋转部件28的第1旋转部30的第1齿34或者第2旋转部36的第2齿40突刺于移动部件主体66,则在移动部件主体66形成与第1齿34或者第2齿40的形状对应的槽66A,在比该槽66A靠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的位置,以移动部件主体66向槽66A的开口方向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的鼓起部66B形成于移动部件主体66。
另外,如图2所示,在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与第3引导部90之间设置有作为第1膨胀抑制单元构成膨胀抑制单元的限位器92。限位器92由比移动部件64硬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棒状。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图2等的箭头C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限位器92通过被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导向,从而能够向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移动。
并且,在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限位器92中的与图2等的箭头C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凹部94。凹部94在限位器92的外周面开口。在一对凹部94分别进入有一对肋96。一个肋96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上侧倾斜的方向突出。另一个肋96从引导部件82的第3引导部90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辆下侧倾斜的方向突出。通过这些肋96进入至一对凹部94,从而由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保持限位器92,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剪切肋96,限位器92能够向其长度方向侧移动。
并且,如图2所示,在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部(限位器92中的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前端细部98,从车辆前侧观察,前端细部98为前端细形状。前端细部98中的比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的前端98A靠前端细部9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为内侧部98B,内侧部98B中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为内侧基端98C。内侧部98B相对于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与盖板50的侧壁72的车辆下侧部分之间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倾斜,若使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图2等的箭头C方向侧)移动,则与前端细部98的前端98A与移动部件64抵接相比,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较早地与移动部件64抵接。
另一方面,前端细部98的比前端98A靠前端细部98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为外侧部98D,外侧部98D中的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为外侧基端98E。外侧部98D相对于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在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抵接的状态下,前端细部98的外侧基端98E未进入至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旋转轨迹内。并且,设定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和外侧基端98E的形成位置,使得若由于限位器92向长度方向前端侧移动使得前端细部98的外侧基端98E进入至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旋转轨迹内,则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抵接。
另外,如图5~图8所示,密封球62和移动部件64借助从MGG60供给的气体的压力而向缸体58的轴向压缩变形。这里,如图8所示,设定包括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在内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长度和从MGG60供给的气体的压力,使得在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卡合至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基端侧部分中的移动部件64的中心轴侧的状态下,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配置于缸体58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在作为车辆遇突发状况时的一个形态的车辆碰撞时,若通过ECU使预紧器26的MGG60工作,则从MGG60向缸体58的内侧瞬时供给高压的气体。若借助该气体的压力使密封球62向缸体58的轴向前端侧移动,则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
通过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从而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与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一方碰撞,并且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与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另一方碰撞(参照图3和图10)。由此,若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被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车辆下侧推压,则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4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
并且,如图4所示,比被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推压的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靠拉出方向侧(图2等的箭头B方向侧)的第1齿34和第2齿40借助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而从移动部件64的外周面朝向径向中央侧突刺于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和移动部件主体66。另外,在移动部件64通过盖板50的侧壁72的接近面72A时,接近面72A限制移动部件64向车宽度方向内侧(旋转部件28的径向外侧)的移动,从而使第1齿34和第2齿40向移动部件64的突刺量为最大。
这样,通过使被第1齿34和第2齿40突刺的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移动,从而使旋转部件28进一步向收卷方向(图4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经由扭杆24传导至带轴18,从而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由此,将安全带20收卷于带轴18,从而增加安全带20对乘客的约束力。
另一方面,若移动部件64被密封球62推压,由此使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比旋转部件28靠车辆下侧的位置移动,则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被盖板50的侧壁72的下壁部74、引导部件82的第1引导部86、侧壁72的外侧壁部76导向并向车辆上侧移动(参照图4和图5)。由此,如图5所示,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侧端)与侧壁72的上壁内侧部80抵接。
若在该状态下由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移动部件64,则圆锥部70中的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被上壁内侧部80导向而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下侧倾斜的方向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圆锥部70中的同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与上壁内侧部80的抵接部分相反的一侧抵接至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并且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前端部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抵接。
接下来,若从该状态由密封球62进一步推压移动部件64,并且从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向限位器92的长度方向基端赋予的按压力大于引导部件82的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的肋96的剪切强度,则剪切肋96。由此,如图7所示,借助来自圆锥部70的按压力限位器92被第2引导部88和第3引导部90导向并移动。
若这样移动限位器92,则在比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中的在最靠拉出方向侧(图7的箭头B方向侧)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接触的第1齿34或者第2齿40靠车辆上侧的位置,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内侧基端98C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抵接。
并且,在该状态下,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图7等的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使在移动部件64中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露出的部分向车辆下侧移动。因此,借助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与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的移动的至少一方,使正推压移动部件64的限位器92向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侧移动(参照图8)。
这样,通过使限位器92向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及第2齿40与移动部件64的卡合部分侧移动,从而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以向移动部件主体66突刺或者咬入的方式向移动部件主体66卡合,并且,抑制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和移动部件64向车辆下侧的移动(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由此,对于在移动部件主体66中比卡合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的部分靠轴向基端侧的部分而言,被抑制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侧的移动。
这里,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为即使旋转部件28在框架12的脚板12A与盖板50的底板52之间沿轴向位移也维持小径部68与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及第2对置板36A的分离的尺寸。因此,如上述那样,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能够通过圆锥部70减小移动部件64与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各部分间的滑动阻力,并能够减少移动部件64的移动阻力。由此,移动部件64能够高效地向轴向前端侧移动,移动部件64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高效地旋转,并且能够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因此,能够使MGG60对移动部件64的驱动力减少,并能够使预紧器26的各结构部件的耐压强度(例如缸体58周壁的壁厚尺寸和移动部件64的外径尺寸)降低,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在第1齿34或者第2齿40突刺于小径部68并且小径部68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时,在安全带20的向带轴18的收卷部分存在松动,因此带轴18和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阻力较小。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减小小径部68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从而减小第1齿34或者第2齿40向小径部68的最大突刺量,即使在小径部68对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较小的情况下,小径部68也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外,使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稍小于缸体58的内径尺寸,并且使其同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的缝隙尺寸相同。因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能够通过移动部件主体66减小移动部件64与缸体58、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各部分间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减少移动部件64的移动阻力。由此,移动部件64能够高效地向轴向前端侧移动,移动部件64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高效地旋转,并且能够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
并且,在第1齿34和第2齿40突刺于移动部件主体66并且移动部件主体66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时,安全带20的向带轴18的收卷部分的松动消失,因此带轴18和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阻力变大。因此,通过使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大于小径部68,并增大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向移动部件主体66的最大突刺量,从而能够增大移动部件主体66对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从而移动部件主体66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外,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与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因此,如上述那样,在开始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后,即使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与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碰撞,也能够减少从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向第1齿34和第2齿40的碰撞载荷(冲击载荷)。由此,能够减小旋转部件28的所有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尺寸(特别是旋转部件28周向的尺寸),能够减少第1齿34和第2齿40突刺于移动部件64时的阻力,从而移动部件64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高效地旋转,并且能够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因此,能够减少MGG60对移动部件64的驱动力,能够降低预紧器26的各结构部件的耐压强度,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在开始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后,使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与两个第1齿34和第2齿40碰撞。因此,不仅能够减少从圆锥部70向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的碰撞载荷,也能够减少从小径部68向第1齿34与第2齿40的另一方的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旋转部件28的所有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尺寸,能够有效地减少第1齿34和第2齿40向移动部件64突刺时的阻力,从而移动部件64能够更高效地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
并且,圆锥部70配置于比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开始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后,使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在更靠移动部件64侧(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与圆锥部70碰撞。因此,能够使圆锥部70对于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的推压方向接近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的旋转切线方向,从而能够增大从圆锥部70作用于第1齿34与第2齿40的一方的扭矩。由此,能够增大圆锥部70对于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
另外,如图9所示,在预紧器26工作前,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在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配置于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并与第1对置板30A和第2对置板36A分离。因此,即使在使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与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接近来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使旋转部件28与带轴18一体旋转时在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与第1对置板30A及第2对置板36A之间产生摩擦,并能够抑制由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对于带轴18的旋转作用阻力。
并且,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的轴正交方向的剖面为圆状(为绕着中心轴线的点对称的形状,并且为相对于径向的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在组装预紧器26时,能够无需边调整移动部件64相对于缸体58的绕着中心轴线的位置边在缸体58内插入移动部件64来调整移动部件64相对于旋转部件28的绕着中心轴线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预紧器2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移动部件主体66为圆柱状。然而,也可以使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随着朝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侧而缓缓地增大。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2A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上不同。
如图1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的移动部件64中,移动部件主体66的轴向中间部为同轴上的主体部64A,移动部件主体66的比主体部64A靠轴向前端侧的部位为同轴上的中径部64B,并且移动部件主体66的比主体部64A靠轴向基端侧为同轴上的大径部64C。
主体部64A为圆柱状,主体部64A的外径尺寸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外径尺寸相同。
中径部64B为圆锥台状,随着朝向轴向基端侧外径尺寸缓缓地变大,中径部64B的轴向基端中的最大外径尺寸与主体部64A的外径尺寸(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缝隙尺寸)相同,并且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中的最小外径尺寸大于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为不嵌合在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尺寸)。
大径部64C为圆柱状,大径部64C的外径尺寸大于主体部64A的外径尺寸,并与缸体58的内径尺寸相同(为与缸体58的内侧嵌合的尺寸)。另外,大径部64C与主体部64A的边界部分的外径尺寸随着朝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侧而缓缓地变大。
这里,即使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0,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在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中,中径部64B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大于小径部68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但为主体部64A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以下,中径部64B的外径尺寸大于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但为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缝隙尺寸以下。因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能够通过中径部64B减小移动部件64与缸体58、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各部分间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减少移动部件64的移动阻力。由此,移动部件64能够高效地向轴向前端侧移动,移动部件64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高效地旋转,并能够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
并且,在第1齿34和第2齿40突刺于中径部64B并且中径部64B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时,在安全带20的向带轴18的收卷部分残存松动,因此带轴18和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阻力比较小。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使中径部64B的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比较小,从而使第1齿34和第2齿40的向中径部64B的最大突刺量比较小,即使在中径部64B对旋转部件28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中径部64B也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外,移动部件主体66的大径部64C的外径尺寸大于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缝隙尺寸,并与缸体58的内径尺寸相同。
因此,能够通过大径部64C提高缸体58与移动部件主体66之间的密封性。由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借助从MGG60向缸体58的内侧供给的气体的压力,移动部件64能够高效地向轴向前端侧移动,移动部件64能够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高效地旋转,并能够提高预紧器26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旋转的性能。
并且,在使大径部64C向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移动时,大径部64C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通过第1对置板30A和第2对置板36A而受到限制。并且,在借助来自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按压力使限位器92移动后,能够增大限位器92的前端细部98向大径部64C的卡合力。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径部64C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
另外,大径部64C仅设置于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部。因此,即使大径部64C的外径尺寸与缸体58的内径尺寸相同,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也依然能够减小移动部件64与缸体58的滑动阻力,从而依然能够减少移动部件64的移动阻力。
并且,移动部件64的中径部64B及主体部64A与大径部64C的边界部分随着朝向轴向基端侧而使外径尺寸缓缓地变大。因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中径部64B能够顺畅地相对于缸体58、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进行移动,并且主体部64A与大径部64C的边界部分能够顺畅地相对于缸体58进行移动。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2B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2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200是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上不同。
如图1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200的移动部件64中,移动部件主体66的主体部64A和大径部64C的轴向尺寸小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并且移动部件主体66的中径部64B的轴向尺寸大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
中径部64B为圆柱状,中径部64B的外径尺寸小于主体部64A的外径尺寸(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缝隙尺寸),并且大于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的外径尺寸。另外,中径部64B与主体部64A的边界部分的外径尺寸随着朝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侧而缓缓地变大。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200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特别是移动部件64的主体部64A与中径部64B的边界部分随着朝向轴向基端侧而使外径尺寸缓缓地变大。因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主体部64A与中径部64B的边界部分能够顺畅地相对于缸体58、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进行移动。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3和图14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3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300是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的点上不同。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300中,在移动部件64的移动部件主体66中,在中径部64B一对作为抵接部的圆柱状的扩径部64D形成于同轴上,扩径部64D的外径尺寸大于中径部64B的扩径部64D以外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并与主体部64A的外径尺寸(旋转部件28的第1对置板30A与第2对置板36A之间的缝隙尺寸)相同。扩径部64D配置于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的轴向前端附近和轴向基端附近,扩径部64D的轴向尺寸小于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轴向尺寸。
中径部64B的轴向基端侧部分在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附近折弯,随着延伸方向朝向轴向前端侧而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车辆前侧偏转,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侧部分、小径部68以及圆锥部70随着朝向车辆下侧而向朝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延伸。
中径部64B的轴向基端侧的扩径部64D在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内周面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抵接,并且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侧的扩径部64D在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内周面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由此,抑制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的中心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度方向上偏移。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300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移动部件64的中径部64B的扩径部64D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的内周面抵接,从而抑制中径部64B的轴向前端侧部分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的中心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度方向上偏移。因此,在开始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的移动后,能够抑制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缸体58的轴向前端部的中心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度方向上偏移,从而能够抑制圆锥部70和小径部68到达至旋转部件28的第1齿34和第2齿40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度方向上偏移。由此,移动部件64能够适当地使旋转部件2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开始,并且预紧器26能够适当地使带轴18向收卷方向的旋转开始。
另外,中径部64B的扩径部64D的轴向尺寸小于移动部件64的圆锥部70的轴向尺寸。因此,在使移动部件64向轴向前端侧移动时,依然能够通过中径部64B减小移动部件64与缸体58、旋转部件28、盖板50以及引导部件82各部分之间的滑动阻力,从而能够减少移动部件64的移动阻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部件64的中径部64B设置了两个扩径部64D。然而,也可以在移动部件64的中径部64B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扩径部64D。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使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主体部64A以及大径部64C为圆柱状。然而,也可以使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主体部64A以及大径部64C的至少一个外径尺寸随着朝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侧而缓缓地变大。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移动部件64的小径部68与移动部件主体66的边界部分的外径尺寸随着朝向移动部件64的轴向基端侧而缓缓地变大。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在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设置了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然而,也可以在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仅设置小径部68,还可以在移动部件64的轴向前端部设置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不同的多个小径部68。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使小径部68和圆锥部70的轴正交方向的剖面为圆状。然而,也可以使小径部68与圆锥部70的至少一方的轴正交方向的剖面为点对称与线对称的一方的形状,还可以使小径部68与圆锥部70的至少一方的轴正交方向的剖面为不是点对称和线对称的形状。
2017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7-150957号的公开通过参照而将其整体引入至本说明书。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带收卷装置;18···带轴;20···安全带;28···旋转部件;30A···第1对置板(对置部);34···第1齿(咬入部);36A···第2对置板(对置部);40···第2齿(咬入部);58···缸体(导向部件);64···移动部件;66···移动部件主体(突刺部);68···小径部(突刺部、细部、第1部);70···圆锥部(细部、第2部);100···安全带收卷装置;200···安全带收卷装置;300···安全带收卷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带收卷装置具备:
带轴,使所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来收卷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
旋转部件,设置有咬入部,使所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来使所述带轴向收卷方向旋转;
移动部件,通过使所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而由所述咬入部咬入,从而使所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以及
突刺部,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供所述咬入部突刺并使所述旋转部件向一侧旋转,并且轴向前端侧的部分与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细部,所述细部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与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并且侧面沿着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细部,所述细部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前端部,并设置有与所述移动部件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的第1部、和在所述第1部的轴向前端侧与所述第1部相比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较小的第2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细部与多个所述咬入部碰撞。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一对对置部,所述一对对置部相互对置地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并且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配置所述咬入部,在使所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之前,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配置所述细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细部的轴正交方向的剖面为点对称与线对称的至少一方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一对对置部,所述一对对置部相互对置地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并且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配置所述咬入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形成为在使所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之前所述突刺部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嵌合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的尺寸,并且形成为所述突刺部的轴向前端侧的部分不嵌合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之间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即使在使所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之前使所述旋转部件位移,也维持所述突刺部的轴向前端侧的部分与所述一对对置部的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具备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能够将所述移动部件向所述旋转部件侧导向,形成为在使所述移动部件向轴向前端侧移动之前嵌合所述突刺部的轴向基端侧的部分的尺寸,并且形成为不嵌合所述突刺部的轴向前端侧的部分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中,
所述突刺部形成为轴正交方向的截面积随着朝向轴向前端侧而分多段地变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50957 | 2017-08-03 | ||
JP2017150957 | 2017-08-03 | ||
PCT/JP2018/023889 WO2019026463A1 (ja) | 2017-08-03 | 2018-06-22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7423A true CN110997423A (zh) | 2020-04-10 |
CN110997423B CN110997423B (zh) | 2022-09-23 |
Family
ID=65233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0322.3A Active CN110997423B (zh) | 2017-08-03 | 2018-06-22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07975B2 (zh) |
JP (1) | JP7050072B2 (zh) |
CN (1) | CN110997423B (zh) |
WO (1) | WO2019026463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87384A (zh) * | 2021-03-01 | 2022-09-0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15179895A (zh) * | 2021-04-07 | 2022-10-14 |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安全带预紧驱动装置和安全带卷收器 |
CN115461252A (zh) * | 2020-05-13 | 2022-12-0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118464A1 (de) * | 2016-09-29 | 2018-03-29 | Trw Automotive Gmbh | Gurtstraffer |
WO2019026426A1 (ja) * | 2017-08-03 | 2019-02-0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7024494B2 (ja) * | 2018-02-23 | 2022-02-24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7232700B2 (ja) * | 2019-05-10 | 2023-03-03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US11407380B2 (en) * | 2019-10-31 | 2022-08-09 |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 Seat belt retractor |
JP7206567B2 (ja) * | 2019-11-01 | 2023-01-1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7341080B2 (ja) * | 2020-02-13 | 2023-09-0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7522626B2 (ja) * | 2020-09-25 | 2024-07-25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7402772B2 (ja) * | 2020-09-25 | 2023-12-2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US11603075B1 (en) * | 2021-12-13 | 2023-03-14 | Autoliv Asp, Inc. | Pretensioner tube in retractor assembly |
CN117622044A (zh) * | 2022-08-12 | 2024-03-01 |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卷带筒组件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09250A (ja) * | 1999-04-26 | 2000-11-07 | Takata Corp | プリテンショナ |
US6419176B1 (en) * | 1999-02-26 | 2002-07-16 | Takata Corporation | Pre-tensioner |
CN202743196U (zh) * | 2012-08-27 | 2013-02-20 | 上海和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全带的卷收器和安全带总成 |
CN204452355U (zh) * | 2015-03-17 | 2015-07-08 | 孙伟明 | 一种汽车预紧式安全带张紧器的驱动轮 |
US20150336538A1 (en) * | 2014-05-23 | 2015-11-26 | Autoliv Asp | Retractor pretensioner assembly |
CN205573874U (zh) * | 2016-03-29 | 2016-09-14 | 沈阳金杯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结构的预紧限力式汽车安全带卷收器 |
JP2017061208A (ja) * | 2015-09-24 | 2017-03-30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2017100684A (ja) * | 2015-12-04 | 2017-06-0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CN110546044A (zh) * | 2017-03-17 | 2019-12-06 | 奥托立夫Asp公司 | 包括气体释放开口的安全带预紧式卷收器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17945B2 (ja) * | 2009-12-15 | 2013-10-16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DE102010051419A1 (de) | 2010-11-17 | 2012-05-24 | Trw Automotive Gmbh | Antriebsrad für Gurtstraffer und Gurtstraffer für Sicherheitsgurtsystem |
DE102011016153A1 (de) * | 2011-04-05 | 2012-10-11 | Trw Automotive Gmbh | Gurtaufroller |
DE102013018722B4 (de) * | 2013-11-08 | 2017-07-13 | Trw Automotive Gmbh | Gurtstraffer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
JP2015196462A (ja) * | 2014-04-01 | 2015-11-0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6389394B2 (ja) * | 2014-08-07 | 2018-09-12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2017154525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CN109153368B (zh) * | 2016-04-06 | 2021-08-27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第二力限制器的安全带卷收器 |
US9744940B1 (en) * | 2016-04-13 | 2017-08-29 | Autoliv Asp, Inc. | Seatbelt pretensioning retractor assembly |
JP6702805B2 (ja) * | 2016-06-09 | 2020-06-03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DE102016118464A1 (de) * | 2016-09-29 | 2018-03-29 | Trw Automotive Gmbh | Gurtstraffer |
US10328895B2 (en) * | 2017-03-17 | 2019-06-25 | Autoliv Asp, Inc. | Seatbelt pretensioning retractor assembly including a pretensioner rod |
US10259426B2 (en) * | 2017-03-17 | 2019-04-16 | Autoliv Asp, Inc. | Seatbelt pretensioning retractor assembly including a piston-safety valve member |
-
2018
- 2018-06-22 CN CN201880050322.3A patent/CN11099742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22 JP JP2019533960A patent/JP705007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6-22 US US16/634,293 patent/US1100797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6-22 WO PCT/JP2018/023889 patent/WO20190264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19176B1 (en) * | 1999-02-26 | 2002-07-16 | Takata Corporation | Pre-tensioner |
JP2000309250A (ja) * | 1999-04-26 | 2000-11-07 | Takata Corp | プリテンショナ |
CN202743196U (zh) * | 2012-08-27 | 2013-02-20 | 上海和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全带的卷收器和安全带总成 |
US20150336538A1 (en) * | 2014-05-23 | 2015-11-26 | Autoliv Asp | Retractor pretensioner assembly |
CN204452355U (zh) * | 2015-03-17 | 2015-07-08 | 孙伟明 | 一种汽车预紧式安全带张紧器的驱动轮 |
JP2017061208A (ja) * | 2015-09-24 | 2017-03-30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2017100684A (ja) * | 2015-12-04 | 2017-06-0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CN205573874U (zh) * | 2016-03-29 | 2016-09-14 | 沈阳金杯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结构的预紧限力式汽车安全带卷收器 |
CN110546044A (zh) * | 2017-03-17 | 2019-12-06 | 奥托立夫Asp公司 | 包括气体释放开口的安全带预紧式卷收器组件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1252A (zh) * | 2020-05-13 | 2022-12-0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CN115461252B (zh) * | 2020-05-13 | 2023-11-24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CN114987384A (zh) * | 2021-03-01 | 2022-09-0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15179895A (zh) * | 2021-04-07 | 2022-10-14 |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安全带预紧驱动装置和安全带卷收器 |
CN115179895B (zh) * | 2021-04-07 | 2023-08-29 |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安全带预紧驱动装置和安全带卷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231115A1 (en) | 2020-07-23 |
JP7050072B2 (ja) | 2022-04-07 |
JPWO2019026463A1 (ja) | 2020-07-27 |
US11007975B2 (en) | 2021-05-18 |
CN110997423B (zh) | 2022-09-23 |
WO2019026463A1 (ja) | 2019-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97423B (zh)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
CN110997424B (zh)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
CN109311448B (zh)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
EP3342650B1 (en) | Pretensioner | |
WO2019093147A1 (ja)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CN114364580A (zh)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
WO2019026559A1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CN115461252B (zh)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
CN115916608A (zh)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
CN110114247B (zh)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
JP7402772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6694766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CN114987384B (zh)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
JP2017218093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WO2021162031A1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2018177031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324651B2 (ja)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JP2024171735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2017218091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2018177167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