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0882A -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70882A CN110970882A CN201811585104.8A CN201811585104A CN110970882A CN 110970882 A CN110970882 A CN 110970882A CN 201811585104 A CN201811585104 A CN 201811585104A CN 110970882 A CN110970882 A CN 1109708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switch
- protection
- switch module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45—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3/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 H02H3/0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02H3/1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directly responsive to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connection ; integrated prot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additionally responsive to some other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00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protective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08—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 H03K17/082—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by feedback from the output to the control circuit
- H03K17/0822—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by feedback from the output to the control circuit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0054—Gating switches, e.g. pass g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集成电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和续流模块;第一保护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并联,续流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负载模块并联,第一开关模块为开关管;第一保护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该保护电路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被击穿的风险,也避免了寄生电感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开关频率的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继电器具有成本低、导通电阻低等优势,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占绝对的优势。但由于继电器重量大、开关速度低与失效率高等缺点,使得半导体功率器件在电动汽车上得到重视与应用,例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与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在电机与逆变器上的应用。与机械式的继电器相比,半导体功率器件安装简单,与BMS系统兼容,在保护得当的情况下生命周期大于汽车生命周期。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半导体功率器件在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主回路主要由电源(V)、MOSFET开关、寄生电感和负载电容(C_Load)组成。其中,MOSFET开关包括主正MOSFET开关、主负MOSFET开关与防反MOSFET开关。MOSFET的开启和关断由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控制。L1、L2、L3、L4分别代表线束上的寄生电感,由于负载端的线束更多更长,所以L3与L4远大于L1与L2。若MOSFET开关在开启时通过较大的电流,在寄生电感上存储较多的能量;当MOSFET开关断开,由于寄生电感作用,MOSFET开关的漏源电压将增加。开关频率越高,开启时通过电流越大,则电感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当增加到超过MOSFET漏源的电压,MOSFET将会被击穿。虽然MOSFET本身具有较高的开关频率,但寄生电感限制了MOSFET开关频率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使得稳定了第一开关模块两端的电压,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被击穿的风险,也避免了寄生电感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开关频率的限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和续流模块;第一保护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并联,续流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负载模块并联;其中,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中,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串联,第一开关模块为开关管;第一保护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与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一端的节点连接;其中,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一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第二续流模块和主回路中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稳定;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第二续流模块和主回路中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稳定。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主回路和上述实施方式提及的保护电路;其中,主回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串联。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将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一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稳定了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由于保护电路能够及时吸收由于寄生电感产生的尖峰电压,避免了寄生电感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开关频率的限制。
另外,第二开关模块为开关管,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二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并联;第二保护模块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续流模块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该实现中,将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
另外,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稳压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电源模块并联,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该实现中,进一步减少了尖峰电压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影响。
另外,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容。
另外,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一防反子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一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
另外,第一储能子模块为第二电容,第一防反子模块为第一二极管。
另外,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一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该实现中,将第一限流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
另外,第一限流子模块为第一电阻。
另外,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一负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一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一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
另外,第一负载子模块为第三电阻。
另外,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储能子模块与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二防反子模块在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二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
另外,第二储能子模块为第三电容,第二防反子模块为第二二极管。
另外,第二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二限流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第二储能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二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二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
另外,第二限流子模块为第二电阻。
另外,第二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二负载子模块,第二负载子模块与第二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二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二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
另外,第二负载子模块为第四电阻。
另外,保护电路还包括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驱动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该实现中,驱动模块能够在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及时关断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使得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能够工作在安全工作区。
另外,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稳压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模块并联,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该实现中,进一步减少了尖峰电压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影响。
另外,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限流模块和第二限流模块;第一限流模块与第一续流模块串联,第二限流模块与第二续流模块串联;第一限流模块用于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第二限流模块用于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该实现中,将第一限流模块与第一续流模块串联,第二限流模块与第二续流模块串联,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
另外,保护电路还包括放电模块,放电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连接,放电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限流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和第二保护模块通过放电模块进行放电。
另外,第一保护模块为第一电容,第二保护模块为第二电容,第一续流模块为第一二极管,第二续流模块为第二二极管。
另外,稳压模块为第三电容。
另外,第一限流模块为第一电阻,第二限流模块为第二电阻。
另外,放电模块为第三电阻。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传统半导体功率器件在BMS中的应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再一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主回路和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主回路和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主要用于保护半导体功率器件,例如,MOSFET等,该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和续流模块;第一保护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并联,续流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负载模块并联;其中,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中,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串联,第一开关模块为开关管;其中,第一保护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
具体实现中,保护电路还可以包括稳压模块,稳压模块与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电源模块并联,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具体实现中,稳压模块为第一电容。
以下对保护电路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情况1:如图2所示,第一开关模块103为主正MOSFET开关管,第二开关模块105为主负继电器。该情况下,主回路中,电源模块106、第一开关模块103、负载模块104和第二开关模块105依次串联,第一保护模块101与第一开关模块103并联,续流模块102与负载模块104并联。
具体实现中,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一防反子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一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其中,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一开关模块的额定漏源电压。进一步地,为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一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进一步地,为实现第一储能子模块的快速充电或放电,第一保护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一负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一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一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其中,第一储能子模块可以是第二电容,第一防反子模块可以是第一二极管,第一限流子模块可以是第一电阻,第一负载子模块可以是第三电阻。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图3中,V表示电源模块,C1表示第一电容,C2表示第二电容,S1表示第一开关模块,R3表示第三电阻,R1表示第一电阻,D1表示第一二极管,D3表示第三二极管,C_Load表示负载模块,S2表示第二开关模块,S3表示第三开关模块,L1、L2、L3和L4分别表示各支路的寄生电感。
值得一提的是,将第一限流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以第一储能子模块为第二电容,第一防反子模块为第一二极管,第一限流子模块为第一电阻,第一负载子模块为第三电阻为例,对保护电路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保护模块同时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保护模块在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第一开关模块的保护,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第一保护模块的具体电路。
情况2:如图4所示,第二开关模块105为主正继电器,第一开关模块103为主负MOSFET开关管。该情况下,主回路中,电源模块106、第二开关模块105、负载模块104和第一开关模块103依次串联,第一保护模块101与第一开关模块103并联,续流模块102与负载模块104并联。
具体实现中,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一防反子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一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其中,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一开关模块的额定漏源电压。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一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一负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一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一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其中,第一储能子模块可以是第二电容,第一防反子模块可以是第一二极管,第一限流子模块可以是第一电阻,第一负载子模块可以是第三电阻。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如图5所示。图5中,V表示电源模块,C1表示第一电容,C2表示第二电容,S1表示第一开关模块,R3表示第三电阻,R1表示第一电阻,D1表示第一二极管,D3表示第三二极管,C_Load表示负载模块,S2表示第二开关模块,S3表示第三开关模块,L1、L2、L3和L4分别表示各支路的寄生电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保护模块同时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保护模块在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第一开关模块的保护,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第一保护模块的具体电路。
情况3:如图6所示,第一开关模块103和二开关模块105均为开关管,第一开关模块103为主正MOSFET开关管,第二开关模块105为主负MOSFET开关管。该情况下,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二保护模块107,第二保护模块107与第二开关模块105并联;第二保护模块107在第二开关模块105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第二开关模块105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105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续流模块102在第二开关模块105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103与第二开关模块105之间的电压。
具体实现中,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一防反子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一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其中,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一开关模块的额定漏源电压。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一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一负载子模块与第一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一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一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储能子模块与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第二防反子模块在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值时导通,以使第二储能子模块存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进一步地,为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第二保护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限流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第二储能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第二限流子模块用于在第二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进一步地,为实现第二储能子模块的快速充电或放电,第二保护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负载子模块,第二负载子模块与第二防反子模块并联,第二储能子模块通过第二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其中,第一储能子模块可以是第二电容,第一防反子模块可以是第一二极管,第一限流子模块可以是第一电阻,第一负载子模块可以是第三电阻,第二储能子模块可以是第三电容,第二防反子模块可以是第二二极管,第二限流子模块可以是第二电阻,第二负载子模块可以是第四电阻。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中,V表示电源模块,C1表示第一电容,C2表示第二电容,C3表示第三电容,S1表示第一开关模块,S2表示第二开关模块,S3表示第三开关模块,R1表示第一电阻,R2表示第二电阻,R3表示第三电阻,R4表示第四电阻,D1表示第一二极管,D2表示第二二极管,D3表示第三二极管,C_Load表示负载模块,L1、L2、L3和L4分别表示各支路的寄生电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以第二储能子模块为第三电容,第二防反子模块为第二二极管,第二限流子模块为第二电阻,第二负载子模块为第四电阻为例,对保护电路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第二储能子模块、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也可以是具有相似功能的其他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保护模块同时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二保护模块同时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保护模块在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第一开关模块的保护,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第一保护模块的具体电路。
值得一提的是,将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第一开关模块是主负MOSFET开关管,第二开关模块为主正MOSFET开关管,该情况下的保护电路结构与图4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实现中,保护电路还包括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驱动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例如,检测模块通过检测主回路的电流、第一开关模块的温度及漏源电压、第二开关模块的温度及漏源电压,若确定主回路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值,或,第一开关模块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值,或,第一开关模块的漏源电压大于第三预设值,或,第二开关模块的温度大于第四预设值,或,第二开关模块的漏源电压大于第五预设值,则认为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此时,驱动模块断开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
具体实现中,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检测模块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电源模块(V)和第三开关模块(S3)之间串联第五电阻(R5),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子模块和第二驱动子模块。MCU对R5的电流进行采样,根据采样结果判断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将判断结果输出至第一驱动模块(MOS Driver 1)和第二驱动子模块(MOS Driver 2),第一驱动子模块根据判断结果,驱动第一开关模块,第二驱动子模块根据判断结果,驱动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三开关模块。图8中,V表示电源模块,C1表示第一电容,C2表示第二电容,C3表示第三电容,S1表示第一开关模块,S2表示第二开关模块,S3表示第三开关模块,R1表示第一电阻,R2表示第二电阻,R3表示第三电阻,R4表示第四电阻,D1表示第一二极管,D2表示第二二极管,D3表示第三二极管,C_Load表示负载模块,L1、L2、L3和L4分别表示各支路的寄生电感。
值得一提的是,驱动模块能够在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及时关断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使得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能够工作在安全工作区。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如图8所示,主回路中还可以包括短路保护模块、MOSDriver 1的电源模块、MOS Driver 2的电源模块等其他模块,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第一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模块引入,但这并不表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保护电路,将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一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将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稳定了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由于保护电路能够及时吸收由于寄生电感产生的尖峰电压,避免了寄生电感对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的开关频率的限制。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电路,本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细化,具体说明了保护电路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及工作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稳压模块和续流模块为例,对保护电路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稳压模块不是保护电路的必要模块,可以有选择地在保护电路中增加稳压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为例,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为例,对第一保护模块和第二保护模块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二负载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不是第一保护模块或第二保护模块的必要的子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设置相应的子模块。
如图9所示,主回路包括电源(V)、第一开关模块(S1)、负载电容(C_Load)、第二开关模块(S2)和第三开关模块(S3),其中,由于主回路中用于连接各器件的导线均存在寄生电感,因此,主回路中还包括:第一寄生电感(L1)、第二寄生电感(L2)、第三寄生电感(L3)和第四寄生电感(L4)。由于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三开关模块之间的导线较短,其寄生电感远小于L1、L2、L3和L4,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其进行分析。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续流模块和稳压模块。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第一防反子模块、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一负载子模块,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第二防反子模块、第二限流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本实施方式中,稳压模块为第一电容(C1),续流模块为第三二极管(D3),第一储能子模块为第二电容(C2),第一防反子模块为第一二极管(D1),第一限流子模块为第一电阻(R1),第一负载子模块为第三电阻(R3),第二储能子模块为第三电容(C3),第二防反子模块为第二二极管(D2),第二限流子模块为第二电阻(R2),第二负载子模块为第四电阻(R4)。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模块可以是主正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可以是主负开关模块,第三开关模块可以是防反开关模块,三个开关模块的驱动信号由驱动模块控制输出,三个开关模块配合使用,使得该电路可以用于充电和放电情况。在放电过程中,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三开关模块的驱动信号均为高电平,当遇到紧急工况,需要关闭主回路时,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的驱动信号低电平,则可完成主回路关闭。然而,由于L1、L2、L3和L4的影响,在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L1、L2、L3和L4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增加了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的漏源电压(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若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超过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的漏源额定电压,则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被击穿,因此,需要增加保护电路,对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进行保护。
以下对第一开关模块(S1)断开时,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S1断开时,主回路和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0所示,S1关断时,主回路中的电流减小,寄生电感L1、L2、L3和L4产生与S1未断开时主回路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感应电动势。此时,E点电位(VE)=VPACK+E1,其中,VPACK为电源的电压,E1为L1产生的感应电动势;A点电位(VA)=V_C_Load-E4-E3-E2,其中,V_C_Load为负载电容存储的电压,E4、E3、E2分别为寄生电感L4、L3、L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当VE-VA小于D1的正向导通电压,D1支路截止,该情况下,若A点和E点之间的电压高于C2的电压,则C2通过R3支路进行慢速充电,之所以称为慢速充电是因为R1远小于R3,C2的充电速度较慢,若A点和E点之间的电压低于C2的电压,C2通过R3支路进行放电。当VE-VA的差值增加到一定程度,D1导通,C2通过D1和R1进行快速充电,使得VE-VA的差值不会过大。S1再次导通时,A、E两点的电位几乎相同,则D1截止,A点和E点之间的电压低于C2的电压,C2通过R3支路进行放电。
S1关断时,B点电位为VB=-E2。当VB-VA大于D3的正向导通电压,D3导通,则VB-VA两点的电位差钳制为D3的正向导通电压。
在S1断开过程中,由于B、C两点的电位相等,C3、R4、R2与D2未有电位的变化。
以下对第二开关模块(S2)断开时,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S2断开时,主回路和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与S1断开类似,S2断开时,主回路的电流减小,寄生电感L1、L2、L3、L4产生与S2未断开时主回路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感应电动势。B点电位(VB)=VPACK+E1+E3-V_C_Load+E4;C点电位(VC)=-E2。当VB-VC小于D2的正向导通电压时,D2支路截止,该情况下,若B点和C点之间的电压高于C3的电压,则C3通过R4支路进行慢速充电,之所以称为慢速充电是因为R2远小于R4,C3的充电速度较慢,若B点和C点之间的电压低于C3的电压,C3通过R4支路进行放电。当VB-VC的差值增加到一定程度,D2导通,C3通过D2和R2快速充电,使得VB-VC的差值不会过大。当S2再次导通,B、C两点的电位几乎相同,则D2截止,C3的电压高于B点和C点之间的电压,C3通过R3通路进行放电。
S2断开时,A点电位(VA)=VPACK+E1,B点电位VB=VPACK+E1+E3-V_C_Load+E4。当VB-VA=E3-V_C_Load+E4,若VB-VA大于D3的正向导通电压,D3导通,则VB-VA两点的电位差钳制为D3的正向导通电压。
S2断开过程中,由于A、E两点的电位相等,C2、R3、R1与D1未有电位的变化。
无论在S1断开还是S2断开,稳压模块(C1)用于稳定D、E两点的电压,随着VPACK电压的提升,C1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续流模块也可以由多个二极管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续流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稳压模块也可以由多个电容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稳压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二储能子模块也可以由多个电容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二储能子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防反子模块和第二方法子模块也可以由多个二极管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第一防反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二限流子模块也可以由多个电阻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第一限流子模块和第二限流子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稳压模块也可以由多个电容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稳压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负载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也可以由多个电阻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元器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不限制组成第一负载子模块和第二负载子模块的元器件类型及数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保护电路,将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一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将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保护模块并联,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切换至充电状态,吸收由于寄生电感导致的尖峰电压,避免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增大过多,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续流模块在第一开关模块或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稳定了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保护模块201、第二保护模块202、第一续流模块203和第二续流模块204;第一保护模块201的第一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205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201的第二端与第二保护模块20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保护模块202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20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续流模块203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模块20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续流模块203的第二端与第二续流模块20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续流模块204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模块20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201的第二端和第二保护模块202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与第一续流模块203的第二端和第二续流模块204的第一端的节点连接;其中,第一开关模块205断开时,第一保护模块201、第一续流模块203、第二续流模块204和主回路中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第一开关模块205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一开关模块205与第二开关模块206之间的电压稳定;第二开关模块206断开时,第二保护模块202、第一续流模块203、第二续流模块204和主回路中第二开关模块206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第二开关模块206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206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第一开关模块205与第二开关模块206之间的电压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以主回路包括电源模块207、第一开关模块205、负载模块208和第二开关模块206,且电源模块207、第一开关模块205、负载模块208和第二开关模块206依次串联为例,该情况下,主回路中第一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为电源模块207、负载模块208和第二开关模块206,主回路中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为电源模块207、负载模块208和第一开关模块205,实际应用中,主回路中还可以包括串联在电源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第三开关模块,以及与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三开关模块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的、用于控制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三开关模块开通或断开的驱动模块,也可以包括其他模块,本实施方式不限制主回路的具体结构。
具体实现中,第一保护模块为第一电容,第一续流模块为第一二极管,第二保护模块为第二电容,第二续流模块为第二二极管。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3所示,其中,V表示电源模块,L1、L2、L3和L4分别表示各个支路的寄生电感,S1表示第一开关模块,第一开关模块为主正MOSFET管,S2表示第二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为主负MOSFET管,C1表示第一电容,C2表示第二电容,D1表示第一二极管,D2表示第二二极管。当S1断开时,C1、D1、L3、C_Load、L4、S2、L2、V和L1组成回路,保证S1的第一端和S1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不因为寄生电感的波动而被击穿。S1导通时,由于C1和C2构成的支路与V并联,当C1的电容值与C2的电容值相同时,C1两端的电压等于C2两端的电压=V/2。S1断开时,由于主回路的电流从大变小,L1产生感应电动势E1,L2产生感应电动势E2,L3产生感应电动势E3,L4产生感应电动势E4。假设负载模块两端的电压差为VC,D1和D2的正向导通电压为VF,则E3-VC-E4≥2VF时,D1和D2导通。由于C1、D1和D2的作用,节点D和节点A之间的电压差为(V/2+VF),节点B和节点D之间的电压(V/2-VF),节点A的电位和节点B之间的电压差稳定为2VF。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知道,C1、D1和D2能够保证S1的第一端和S1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的稳定,以及S1和S2之间的电压的稳定,使得S1不会因为尖峰电压过高被击穿。与S1断开时的情况类似,在S2导通时,C1两端的电压=C2两端的电压=V/2;当S2断开后,D1与D2导通,节点B和节点A之间的电压为2VF,BC两点电压差为(V/2+VF),从而保护S2不因为尖峰电压过高而击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保护电路,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通过第一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与主回路中除第一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进而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通过第二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与主回路中除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稳定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电路,本实施方式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具体改进之处为: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第一限流模块、第二限流模块和放电模块。
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209,稳压模块209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模块207并联,用于稳定第一开关模块205与第二开关模块206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第一开关模块205之间的电压。进一步地,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限流模块210和第二限流模块211;第一限流模块210与第一续流模块203串联,第二限流模块211与第二续流模块204串联;第一限流模块210用于在第一开关模块205断开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第二限流模块211用于在第二开关模块206断开时,稳定主回路的电流。进一步地,保护电路还包括放电模块212,放电模块212的第一端与第一保护模块201的第二端和第二保护模块202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连接,放电模块212的第二端与第二限流模块21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保护模块和第二保护模块通过放电模块进行放电。
具体实现中,稳压模块为第三电容(C3),第一限流模块为第一电阻(R1),第二限流模块为第二电阻(R2),放电模块为第三电阻(R3)。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如图15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护电路中增加稳压模块,可以进一步稳定节点B和节点D之间的电压,进一步减少了尖峰电压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将第一限流模块与第一续流模块串联,第二限流模块与第二续流模块串联,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
另一具体实现中,主回路中还包括第三开关模块(S3),该情况下,保护电路及主回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情况下,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与第三实施方式中提及的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可以有选择地添加稳压模块、第一限流模块、第二限流模块和放电模块,或者有选择的添加稳压模块、第一限流模块、第二限流模块和放电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保护电路,在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通过第一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与主回路中除第一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稳定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进而降低了第一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在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通过第二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与主回路中除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稳定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进而降低了第二开关模块击穿的风险。除此之外,在保护电路中增加稳压模块,进一步了稳定节点B和节点D之间的电压,进一步减少了尖峰电压对第一开关模块的影响。将第一限流模块与第一续流模块串联,第二限流模块与第二续流模块串联,避免主回路电流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提及的保护电路中的各个模块的参数值可以根据电池管理的各个模块的参数值设置,此处不一一列举。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主回路和上述实施方式提及的保护电路62;其中,主回路包括电源模块611、第一开关模块612、负载模块613和第二开关模块614,电源模块611、第一开关模块612、负载模块613和第二开关模块614依次串联。
具体实现中,电池管理系统采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提及的保护电路时,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
另一具体实现中,电池管理系统采用第三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提及的保护电路时,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7和图18仅为示例说明,实际应用中,保护电路62还可以稳压模块等其他模块,本实施方式不限制保护电路的具体结构。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相对应的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6)
1.一种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护模块和续流模块;所述第一保护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并联,所述续流模块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负载模块并联;其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所述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串联,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为开关管;
所述第一保护模块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
所述续流模块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为开关管,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二保护模块,所述第二保护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并联;
所述第二保护模块在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切换至充电状态,用于稳定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
所述续流模块在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导通,用于稳定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电源模块并联,用于稳定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包括第一储能子模块和第一防反子模块,所述第一储能子模块与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
其中,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导通,以使所述第一储能子模块存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子模块为第二电容,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为第一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限流子模块,所述第一限流子模块、第一储能子模块和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串联;其中,所述第一限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所述主回路的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子模块为第一电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一负载子模块,所述第一负载子模块与所述第一防反子模块并联,所述第一储能子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子模块为第三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包括第二储能子模块和第二防反子模块,所述第二储能子模块与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
其中,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在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值时导通,以使所述第二储能子模块存储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出现的尖峰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子模块为第三电容,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为第二二极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二限流子模块,所述第二限流子模块、第二储能子模块和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串联;所述第二限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导通时,稳定所述主回路的电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流子模块为第二电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还包括第二负载子模块,所述第二负载子模块与所述第二防反子模块并联,所述第二储能子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负载子模块进行充电或放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载子模块为第四电阻。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驱动模块和检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
18.一种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护模块、第二保护模块、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
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与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续流模块的第一端的节点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所述第一保护模块、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第二续流模块和所述主回路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稳定;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所述第二保护模块、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第二续流模块和所述主回路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构成通路,以使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以及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稳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模块并联,用于稳定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或,用于稳定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主回路的第三开关模块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之间的电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限流模块和第二限流模块;所述第一限流模块与所述第一续流模块串联,所述第二限流模块与所述第二续流模块串联;所述第一限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断开时,稳定所述主回路的电流,所述第二限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断开时,稳定所述主回路的电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保护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节点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流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保护模块和所述第二保护模块通过所述放电模块进行放电。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模块为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保护模块为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续流模块为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续流模块为第二二极管。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为第三电容。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模块为第一电阻,所述第二限流模块为第二电阻。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为第三电阻。
26.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回路;以及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电路,或,权利要求18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电路;其中,所述主回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第一开关模块、负载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串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85104.8A CN110970882A (zh) | 2018-12-24 | 2018-12-24 |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PCT/CN2019/127599 WO2020135356A1 (zh) | 2018-12-24 | 2019-12-23 |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DK19904375.3T DK3796500T3 (da) | 2018-12-24 | 2019-12-23 | Beskyttelseskredsløb og batteristyringssystem |
EP19904375.3A EP3796500B1 (en) | 2018-12-24 | 2019-12-23 |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
ES19904375T ES2980648T3 (es) | 2018-12-24 | 2019-12-23 | Circuito de protección y sistema de gestión de baterías |
HUE19904375A HUE067254T2 (hu) | 2018-12-24 | 2019-12-23 | Védõáramkör és akkumulátorkezelõ rendszer |
US17/122,955 US11962174B2 (en) | 2018-12-24 | 2020-12-15 |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85104.8A CN110970882A (zh) | 2018-12-24 | 2018-12-24 |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70882A true CN110970882A (zh) | 2020-04-07 |
Family
ID=70028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85104.8A Pending CN110970882A (zh) | 2018-12-24 | 2018-12-24 |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62174B2 (zh) |
EP (1) | EP3796500B1 (zh) |
CN (1) | CN110970882A (zh) |
DK (1) | DK3796500T3 (zh) |
ES (1) | ES2980648T3 (zh) |
HU (1) | HUE067254T2 (zh) |
WO (1) | WO20201353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0961B (zh) * | 2018-12-06 | 2021-06-0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电保护电路 |
JP2021048696A (ja) * | 2019-09-18 | 2021-03-25 | 株式会社東芝 | 充放電装置 |
WO2025072949A1 (en) * | 2023-09-28 | 2025-04-03 |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charging dc-link capacitor in high voltage dc distribution system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72259A1 (en) * | 2004-09-30 | 2006-04-06 | Torrington Research Co. | Snubber circuit |
CN101018015A (zh) * | 2006-01-10 | 2007-08-15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Dc-dc转换器 |
CN101594053A (zh) * | 2009-03-27 | 2009-12-02 |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范围电压输入的电源转换器 |
CN101911420A (zh) * | 2008-01-07 | 2010-12-08 | Sk能源株式会社 | 使用互锁开关保护预充电电阻的电路装置 |
CN102097796A (zh) * | 2010-12-30 | 2011-06-15 |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尖峰吸收保护电路 |
CN108879027A (zh) * | 2018-05-22 | 2018-11-2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系统和功率开关器件 |
CN108964449A (zh) * | 2018-06-05 | 2018-12-07 | 曲娜 | 一种新型ac-dc(dc-dc)电路及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52335B2 (en) * | 2002-03-22 | 2005-10-04 |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 Solid-state DC circuit breaker |
JP4254227B2 (ja) * | 2002-11-28 | 2009-04-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GB2484737B (en) * | 2010-10-22 | 2013-11-13 | Ge Aviat Systems Ltd | Power controller system |
US8638531B2 (en) * | 2011-12-14 | 2014-01-28 | Eaton Corporation | Hybrid bi-directional DC contact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eof |
CN103199505B (zh) * | 2013-05-02 | 2016-02-03 | 石家庄迅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高压电池组输出短路保护电路 |
KR102247393B1 (ko) | 2014-03-12 | 2021-05-0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CN105680504B (zh) * | 2015-12-18 | 2019-05-3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保护方法、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
US9966943B2 (en) | 2016-03-31 | 2018-05-08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high-side power switch |
CN205791646U (zh) * | 2016-05-31 | 2016-12-07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保护电路 |
DE102016216341A1 (de) | 2016-08-30 | 2018-03-01 | Robert Bosch Gmbh | Stromunterbrechungsanordnung, Batteriesystem, Controller und Verfahren zum Trennen eines Stromflusses zwischen einer Batterie und einem Verbraucher der Batterie |
CN108705943B (zh) * | 2018-05-22 | 2020-05-0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组加热装置与控制方法 |
-
2018
- 2018-12-24 CN CN201811585104.8A patent/CN110970882A/zh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12-23 WO PCT/CN2019/127599 patent/WO2020135356A1/zh unknown
- 2019-12-23 HU HUE19904375A patent/HUE067254T2/hu unknown
- 2019-12-23 ES ES19904375T patent/ES2980648T3/es active Active
- 2019-12-23 EP EP19904375.3A patent/EP37965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9-12-23 DK DK19904375.3T patent/DK3796500T3/da active
-
2020
- 2020-12-15 US US17/122,955 patent/US1196217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72259A1 (en) * | 2004-09-30 | 2006-04-06 | Torrington Research Co. | Snubber circuit |
CN101018015A (zh) * | 2006-01-10 | 2007-08-15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Dc-dc转换器 |
CN101911420A (zh) * | 2008-01-07 | 2010-12-08 | Sk能源株式会社 | 使用互锁开关保护预充电电阻的电路装置 |
CN101594053A (zh) * | 2009-03-27 | 2009-12-02 |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范围电压输入的电源转换器 |
CN102097796A (zh) * | 2010-12-30 | 2011-06-15 |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尖峰吸收保护电路 |
CN108879027A (zh) * | 2018-05-22 | 2018-11-2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系统和功率开关器件 |
CN108964449A (zh) * | 2018-06-05 | 2018-12-07 | 曲娜 | 一种新型ac-dc(dc-dc)电路及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UE067254T2 (hu) | 2024-10-28 |
WO2020135356A1 (zh) | 2020-07-02 |
EP3796500A1 (en) | 2021-03-24 |
ES2980648T3 (es) | 2024-10-02 |
EP3796500B1 (en) | 2024-03-20 |
US20210104903A1 (en) | 2021-04-08 |
US11962174B2 (en) | 2024-04-16 |
DK3796500T3 (da) | 2024-06-10 |
EP3796500A4 (en) | 2021-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91662B2 (en) |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electric-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railway vehicle | |
US10615787B2 (en) | Switch drive circuit for switch reducing LC resonance | |
JP6402591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US9356516B2 (en) | Driv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 |
US7940503B2 (en) | Power semiconductor arrangement including conditional active clamping | |
US10620650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US20150381167A1 (en) | Gate drive circuit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transistor | |
CN110798053A (zh) | 用于开关氮化镓(GaN)器件的驱动器 | |
EP3104527B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US11962174B2 (en) |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 |
WO2017022693A1 (ja) | 3レベルチョッパ装置 | |
US8638134B2 (en) | Gate drive circuit an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 |
CN115714593A (zh) | 半导体装置 | |
CN110970961B (zh) | 用电保护电路 | |
CN216016708U (zh) | 智能功率模块驱动电路、智能功率模块及家电设备 | |
US20120256493A1 (en) | Switching device and switching module | |
US11728802B2 (en) | Drive circuit | |
EP2672617A1 (en) | A buck converter with reverse current protection, and a photovoltaic system | |
CN113437858A (zh) | 智能功率模块驱动电路、智能功率模块及家电设备 | |
JP5563050B2 (ja) | ゲート駆動回路、および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 |
US11606090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09950940B (zh) | 阀组充电装置和阀组充电控制方法 | |
Rodrigues et al. | Economical methods for SiC JFET’s short-circuit protection using commercial gate drivers | |
CN120184857A (zh) | 短路保护电路和功率变换器 | |
Irodi et al. | Active overcurrent protection schemes in bridge inverters operating under shoot-through cond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