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942A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62942A CN110962942A CN201811148024.6A CN201811148024A CN110962942A CN 110962942 A CN110962942 A CN 110962942A CN 201811148024 A CN201811148024 A CN 201811148024A CN 110962942 A CN110962942 A CN 110962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wall
- assembly
- plate
- ver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包括轮罩撑板、后大梁隔板和后大梁总成,所述后大梁隔板包括第一水平壁和两个第一竖直壁,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和所述第一水平壁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和侧壁之间形成隔板腔体,所述轮罩撑板包括第二水平壁、第三竖直壁和两个第二竖直壁,所述第二水平壁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三竖直壁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撑板腔体。本发明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一方面增加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避免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连接处受力集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连续腔体结构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背景技术
承载式车身的支撑框架通常在各个截面方向上以钣金件组成闭合腔体来实现,如图1至图2所示,现有车型X向截面的支撑框架通常有意识的设计在D柱012及尾门框03处,而车身中间仅靠下车体02的横梁09与尾门框03传力,横梁09与轮罩04及C柱010连接时没有连续腔体,仅轮罩内板加强板08与轮罩单板形成轮罩加强板腔体,轮罩内板加强板08上侧通过轮罩单板05或多层板连接的方式连接。相对于现在开发的较大尺寸(较重)的车型,此结构的存在的缺陷主要是:
1.如图2所示,轮罩撑板06与后大梁总成07连接点过少,易成为支撑框架的薄弱点;
2.横梁09与轮罩撑板06位置错开,腔体不连续;
3.仅靠轮罩单板05与上车体01连接,受力局限,不符合承载式车身应整个车身协同受力;
3.车身后部支撑框架过少,对于较大尺寸(较重)的车型,普通尺寸车型设计的支撑框架,即C柱010与下车体02中部、D柱012与尾端板03的支撑框架,在车身性能要求上存在很大缺陷;
4.现有车型X向截面的支撑框架通常有意识的设计在D柱012及尾门框03处,车身中间仅靠下车体02的横梁09与尾门框03传力,该方案适用于车身尺寸较小的情况下,而在车身尺寸较大时,该结构在性能上存在一定缺陷,且不符合承载式车身应整个车身协同受力的原则。
5.图3所示,横梁搭接头014与后地板及后大梁总成07焊接困难,尤其是如图3虚线框处,当后地板盖上后横梁搭接头014与后大梁总成07焊接时,焊枪无法进入封闭的腔体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方面增加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避免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连接处受力集中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包括轮罩撑板、后大梁隔板和后大梁总成,所述后大梁隔板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包括第一水平壁和两个第一竖直壁,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隔板腔体,所述轮罩撑板包括第二水平壁、第三竖直壁和两个第二竖直壁,所述第三竖直壁固定在第二水平壁上端,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壁左右两端,所述第三竖直壁上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内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内表面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水平壁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上表面固定,所述轮罩撑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三竖直壁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撑板腔体。
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翻边与所述后大梁总成的前后侧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尾灯及尾灯安装结构还可以是:
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水平壁下表面通过电阻焊式与所述第一水平壁上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的前后侧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连接。
所述后大梁总成与横梁搭接头固定,所述横梁搭接头设有座椅安装支架,所述座椅安装支架与所述后大梁总成水平距离大于40mm。
所述横梁搭接头底部设有焊接工艺孔,所述焊接工艺孔位于座椅安装支架与所述后大梁总成之间。
所述撑板腔体与隔板腔体左侧为轮罩加强板腔体,所述隔板腔体右侧为横梁腔体,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上侧为侧围腔体和C柱腔体,所述侧围腔体上侧和C柱腔体上侧为顶盖横梁腔体。
所述顶盖横梁腔体、所述侧围腔体、所述C柱腔体、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所述轮罩腔体、所述隔板腔体以及所述横梁腔体形成连续的腔体组件。
所述侧围腔体由侧围外板、C柱加强板及轮罩外板组成。
所述C柱腔体由C柱加强板、侧围内板及轮罩外板组成。
所述横梁腔体由横梁和后地板组成。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包括轮罩撑板、后大梁隔板和后大梁总成,所述后大梁隔板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包括第一水平壁和两个第一竖直壁,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隔板腔体,所述轮罩撑板包括第二水平壁、第三竖直壁和两个第二竖直壁,所述第三竖直壁固定在第二水平壁上端,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壁左右两端,所述第三竖直壁上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内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内表面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水平壁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上表面固定,所述轮罩撑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三竖直壁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撑板腔体。这样,一方面,轮罩撑板上的左右两侧的第二竖直壁内表面与后大梁隔板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外表面固定连接,后大梁隔板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底壁分别与后大梁总成底壁固定连接,后大梁隔板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前后端部分别与后大梁总成的前后侧壁固定,增加后大梁隔板与后大梁总成的连接点,从而增加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后大梁隔板上的两个第一竖直壁和第一水平壁与所述后大梁总成底壁和侧壁之间形成隔板腔体,轮罩撑板上的第三竖直壁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内表面及第一水平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撑板腔体,撑板腔体位于隔板腔体下侧,在X截面上,后悬架的安装点与隔板腔体和撑板腔体为在同一X截面上,由此该X截面受力较大,后大梁隔板和轮罩撑板在C柱形成新的支撑框架,加强了车身整体受力能力以及稳定性能,且隔板腔体和撑板腔体吸收分散一部分力避免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连接处受力集中,并且轮罩撑板延伸面过渡变简单,使得零件成型更加容易,大大减少冲压困难。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一方面增加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避免轮罩撑板与后大梁总成连接处受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的车型轮罩处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的车型轮罩处支撑结构截断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的横梁搭接头与后大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发明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中的轮罩撑板与后大梁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发明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中的连续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区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B区局部放大图。
图8是发明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中的连续腔体结构的截断面示意图。
图9是发明的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中的横梁焊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后大梁隔板 2…轮罩撑板 3…后大梁总成
4…第一竖直壁 5…第一水平壁 6…第一翻边
7…第二翻边 8…第二竖直壁 9…第二水平壁
10…第三竖直壁 11…隔板腔体 12…撑板腔体
13…横梁搭接头 14…座椅安装支架 15…焊接工艺孔
16…轮罩加强板腔体 17…横梁腔体 18…侧围腔体
19…C柱腔体 20…顶盖横梁腔体 21…侧围外板
22…C柱加强板 23…侧围内板 24…轮罩外板
25…轮罩内板 26…轮罩内板加强板 27…横梁
28…减震器安装点 29…悬架弹簧安装点 30…后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4至图9对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9所示,包括轮罩撑板2、后大梁隔板1、后大梁总成3,所述后大梁隔板1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2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3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1包括两个第一竖直壁4和第一水平壁5、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5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5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隔板腔体11,所述轮罩撑板2包括两个第二竖直壁8、第二水平壁9以及第三竖直壁10,所述第三竖直壁10固定在第二水平壁9上端,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壁9左右两端,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上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25内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内表面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4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水平壁9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5上表面固定,所述轮罩撑板2上的两个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25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5外表面之间形成撑板腔体12。具体而言,一方面,轮罩撑板2上的左右两侧的第二竖直壁8内表面与后大梁隔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4外表面固定连接,后大梁隔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后大梁隔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增加后大梁隔板1与后大梁总成3的连接点,从而增加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后大梁隔板1上的第一水平壁5和两个第一竖直壁4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和侧壁之间形成封闭的隔板腔体11,轮罩撑板2上的第三竖直壁10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25内表面及第一水平壁5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撑板腔体12,撑板腔体12位于隔板腔体11下侧,在X截面上,后悬架的安装点与隔板腔体11和撑板腔体12为在同一X截面上,由此该X截面受力较大,后大梁隔板1和轮罩撑板2在C柱形成新的支撑框架,加强了车身整体受力能力以及稳定性能,且隔板腔体11和撑板腔体12吸收分散一部分力避免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连接处受力集中,并且轮罩撑板2延伸面过渡变简单,使得零件成型更加容易,大大减少冲压困难。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一方面增加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的连接点,加强连接强度,另一方面避免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连接处受力集中。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6,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7,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6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翻边7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连接。这样,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6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翻边6加大与后大梁总成3底壁的连接面积,进一步增强连接强度,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翻边7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连接,通过第二翻边7加大与后大梁前后侧壁的连接面积,进一步增强连接强度。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水平壁9下表面通过电阻焊式与所述第一水平壁5上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连接。这样,先将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第一竖直壁4及第一水平壁5与对应的轮罩撑板2上的两个第二竖直壁8及第二水平壁9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形成一个小总成,再将后大梁隔板1的左右端的第二竖直壁8与后大梁总成3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保证后大梁隔板1与后大梁总成3的底壁和侧壁都有焊接连接,从而保证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的底壁和侧壁都有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大梁总成3与横梁搭接头13固定,所述横梁搭接头13设有座椅安装支架14,所述座椅安装支架14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水平距离大于40mm。这样,如图9所示,座椅安装支架14与后大梁总成3水平距离大于40mm,座椅安装支架14与后大梁总成3之间留出焊接空间,保证焊枪可以进入焊接空间进行焊接。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横梁搭接头13底部设有焊接工艺孔15,所述焊接工艺孔15位于座椅安装支架14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之间。这样,在保证焊枪进入焊接空间焊接时,通过焊接工艺孔15,保证轮罩撑板2与后大梁总成3及后地板30的焊点。
本发明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撑板腔体12与隔板腔体11左侧为轮罩加强板腔体16,所述隔板腔体11右侧为横梁腔体17,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16上侧为侧围腔体18和C柱腔体19,所述侧围腔体18上侧和C柱腔体19上侧为顶盖横梁腔体20。这样,如图8所示,轮罩加强板腔体16、横梁腔体17、侧围腔体18、C柱腔体19、顶盖横梁腔体20及撑板腔体12和横梁腔体17设置在X向同一截面上,符合整个车身协同受力原则,并且车身主要受力点是减震器和弹簧,隔板腔体11下侧设有用于弹簧安装的悬架弹簧安装点29,轮罩加强板腔体16外侧设有用于减震器安装的减震器安装点28,悬架弹簧安装点29与减震器安装点28与轮罩撑板2和后大梁隔板1处于同一平面上,有利于车身力学性能。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侧围腔体18、所述顶盖横梁腔体20、所述C柱腔体19、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16、所述轮罩腔体、所述隔板腔体11以及所述横梁腔体17形成连续的腔体组件。这样,顶盖横梁腔体20、侧围腔体18、C柱腔体19、轮罩加强板腔体16、轮罩腔体、隔板腔体11以及横梁腔体17形成连续的腔体组件,当发生负载受力时,保证负载传递路径顺畅,负载被有效的吸收和分散,有效避免受力集中,在力学性能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大大提升了车体的受力能力,加强了车体的整体受力能力及稳定性。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侧围腔体18由侧围外板21、C柱加强板22及轮罩外板24组成。这样,如图8所示,侧围腔体18由侧围外板21、C柱加强板22及轮罩外板24组成下车体左上部的传力结构框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C柱腔体19由C柱加强板22、侧围内板23及轮罩外板24组成。这样,如图8所示,C柱腔体19由C柱加强板22、侧围内板23及轮罩外板24组成下车体右上部的传力结构框架,并且与侧围腔体18上的传力结构框架形成连续的传力支撑框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轮罩加强板腔体16由轮罩内板25和轮罩内板加强板26组成。这样,轮罩加强板腔体16由轮罩内板25和轮罩内板加强板26组成下车体中部的传力结构框架,轮罩加强板腔体16上部与C柱腔体19的形成连续的传力支撑框架,而撑板腔体12由轮罩撑板2上的第三竖直壁10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25内表面及后大梁隔板1的第一水平壁5外表面组成,隔板腔体11由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和第一水平壁5与后大梁总成3底壁和侧壁组成,横梁腔体17由横梁27和后地板30组成,轮罩加强板腔体16下部与撑板腔体12以及隔板腔体11组成下车体后部的传力结构框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横梁腔体17由横梁27和后地板30组成。这样,横梁腔体17由横梁27和后地板30组成下车体后部的传力结构框架。并且与隔板腔体11形成连续的传力支撑框架,固由侧围外板21,C柱加强板22、侧围内板23、轮罩外板24、轮罩内板25、轮罩内板加强板26、轮罩撑板2、后大梁隔板1、横梁27及后地板30组成主要传力结构,且通过主要的传力结构相互固定将几个腔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又通过后大梁与尾门框架连接,提高了整个后部车体的稳定性。
上述仅对本发明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罩撑板(2)、后大梁隔板(1)和后大梁总成(3),所述后大梁隔板(1)纵向截面呈n形,所述轮罩撑板(2)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后大梁总成(3)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后大梁隔板(1)包括第一水平壁(5)和两个第一竖直壁(4),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壁(5)左右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所述后大梁隔板(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内表面和所述第一水平壁(5)下表面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隔板腔体(11),所述轮罩撑板(2)包括第二水平壁(9)、第三竖直壁(10)和两个第二竖直壁(8),所述第三竖直壁(10)固定在第二水平壁(9)上端,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固定在所述第二水平壁(9)左右两端,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上端外表面与对应的轮罩内板(25)内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竖直壁(8)内表面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4)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水平壁(9)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壁(5)上表面固定,所述轮罩撑板(2)上的两个所述第三竖直壁(10)中下端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25)内表面及所述第一水平壁(5)外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撑板腔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6),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7),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翻边(6)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翻边(7)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底壁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底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水平壁(9)下表面通过电阻焊式与所述第一水平壁(5)上表面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竖直壁(4)前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的前后侧壁通过电阻焊式焊接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总成(3)与横梁搭接头(13)固定,所述横梁搭接头(13)设有座椅安装支架(14),所述座椅安装支架(14)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水平距离大于4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搭接头(13)底部设有焊接工艺孔(15),所述焊接工艺孔(15)位于座椅安装支架(14)与所述后大梁总成(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板腔体(12)与隔板腔体(11)的左侧为轮罩加强板腔体(16),所述隔板腔体(11)右侧为横梁腔体(17),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16)上侧为侧围腔体(18)和C柱腔体(19),所述侧围腔体(18)上侧和C柱腔体(19)上侧为顶盖横梁腔体(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横梁腔体(20)、所述侧围腔体(18)、所述C柱腔体(19)、所述轮罩加强板腔体(16)、所述轮罩腔体、所述隔板腔体(11)以及所述横梁腔体(17)形成连续的腔体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腔体由侧围外板(21)、C柱加强板(22)及轮罩外板(24)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腔体由C柱加强板(22)、侧围内板(23)及轮罩外板(24)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腔体(17)由横梁(27)和后地板(30)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48024.6A CN110962942B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48024.6A CN110962942B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62942A true CN110962942A (zh) | 2020-04-07 |
CN110962942B CN110962942B (zh) | 2024-07-23 |
Family
ID=70027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48024.6A Active CN110962942B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6294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73570A (zh) * | 2020-07-20 | 2021-02-19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部下车体框架结构 |
CN112874634A (zh) * | 2021-03-28 | 2021-06-01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悬架安装总成结构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96718A (ja) * | 2010-11-04 | 2012-05-24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構造および車体製造方法 |
CN202624392U (zh) * | 2012-06-27 | 2012-12-26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
CN103619694A (zh) * | 2011-10-14 | 2014-03-05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的地板结构 |
CN104309693A (zh) * | 2014-09-29 | 2015-01-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置后驱车身 |
CN104602993A (zh) * | 2012-08-31 | 2015-05-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CN206125181U (zh) * | 2016-09-09 | 2017-04-26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大梁焊合件结构 |
CN207141192U (zh) * | 2017-06-30 | 2018-03-2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CN207416964U (zh) * | 2017-11-15 | 2018-05-29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部框架结构 |
CN209142238U (zh) * | 2018-09-29 | 2019-07-23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
2018
- 2018-09-29 CN CN201811148024.6A patent/CN1109629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96718A (ja) * | 2010-11-04 | 2012-05-24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体後部構造および車体製造方法 |
CN103619694A (zh) * | 2011-10-14 | 2014-03-05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的地板结构 |
CN202624392U (zh) * | 2012-06-27 | 2012-12-26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
CN104602993A (zh) * | 2012-08-31 | 2015-05-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CN104309693A (zh) * | 2014-09-29 | 2015-01-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置后驱车身 |
CN206125181U (zh) * | 2016-09-09 | 2017-04-26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大梁焊合件结构 |
CN207141192U (zh) * | 2017-06-30 | 2018-03-2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CN207416964U (zh) * | 2017-11-15 | 2018-05-29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部框架结构 |
CN209142238U (zh) * | 2018-09-29 | 2019-07-23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73570A (zh) * | 2020-07-20 | 2021-02-19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部下车体框架结构 |
CN112874634A (zh) * | 2021-03-28 | 2021-06-01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悬架安装总成结构 |
CN112874634B (zh) * | 2021-03-28 | 2023-09-08 |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悬架安装总成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62942B (zh) | 2024-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1424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03085878A (zh) | 用于机动车底部结构的纵向框架和机动车底部结构 | |
JP2019171934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20190344835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1017034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110962942A (zh) |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 |
CN215205067U (zh) | 前车体传力构造 | |
JPS62181976A (ja)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CN209921435U (zh) | D柱上接头结构 | |
CN210364060U (zh) |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 |
CN217918113U (zh) | 车身侧部结构及敞篷汽车 | |
CN206664336U (zh) | 前排座椅安装横梁支架和电动汽车 | |
JP355191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5706661U (zh) |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 |
CN214001840U (zh) |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 |
US11524724B2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210882314U (zh) |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前副车架 | |
CN212172358U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总成结构 | |
CN212667488U (zh) | 一种汽车全框副车架 | |
CN205365746U (zh) | B柱上内板装配结构 | |
CN209719727U (zh) | 一种汽车车身铰链柱支撑结构 | |
JPH02293276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H02293277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KR101027922B1 (ko) |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 |
CN219277646U (zh) | A柱与门槛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