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9136B - 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 Google Patents
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59136B CN110959136B CN201880049057.7A CN201880049057A CN110959136B CN 110959136 B CN110959136 B CN 110959136B CN 201880049057 A CN201880049057 A CN 201880049057A CN 110959136 B CN110959136 B CN 1109591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ment
- displacement adjuster
- frame body
- adjusting
- displa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8—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the image plane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1—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和拍摄设备。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和位移调整器。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框体和调整部的弹性部。调整部与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框体移动。位移调整器抵接调整部,且克服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调整部与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拍摄组件包括感光元件和用于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的调整装置。拍摄设备包括底架、盖板和安装于底架和盖板之间的拍摄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拍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拍摄设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户对获得高质量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有拍摄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由于例如外部的振动或手抖动而发生抖动,则导致拍摄到的图像的清晰度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防抖功能的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和拍摄设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及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拍摄组件,包括:感光元件;及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支撑所述感光元件,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及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拍摄设备,包括:底架;盖板;及拍摄组件,安装于所述底架和所述盖板之间,包括感光元件及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支撑所述感光元件,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及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
本申请的调整装置通过位移调整器调整支撑板的调整部和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来进行防抖,保证图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拍摄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拍摄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拍摄组件的调整装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位移调整器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一位移调整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沿图3中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位移调整器的正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第二支撑板和第二位移调整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沿图6中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拍摄组件的调整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和位移调整器。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框体和调整部的弹性部。调整部与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框体移动。位移调整器抵接调整部,且克服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调整部与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装置通过位移调整器调整支撑板的调整部和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来进行防抖,保证图像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组件包括感光元件和调整装置,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和位移调整器。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框体和调整部的弹性部。调整部支撑感光元件。调整部与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框体移动。位移调整器抵接调整部,且克服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调整部与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设备包括底架、盖板和拍摄组件。拍摄组件安装于底架和盖板之间,包括感光元件及调整装置。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调整装置包括支撑板和位移调整器。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框体和调整部的弹性部。调整部支撑感光元件。调整部与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框体移动。位移调整器抵接调整部,且克服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调整部与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感光元件的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和拍摄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拍摄组件1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拍摄组件10的立体分解图。拍摄组件10可以内置于拍摄设备内,例如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或其他具有拍摄功能的设备。
拍摄组件10包括感光元件11和调整装置12。感光元件11可称作图像传感器,为记录光线变化的器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1包括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CCD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包括若干感光单位,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即把光线转变成电荷。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而后转换成数字信号,经过压缩后可以保存在拍摄设备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1包括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Transis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CMOS器件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N级和P级的半导体,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CMOS器件较多地用于手机等拍摄设备中。
调整装置12用于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感光元件11安装于调整装置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组件10包括支架13,支撑感光元件11。感光元件11通过支架13安装于调整装置12。拍摄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由于例如外部的振动或手抖动而发生抖动时,调整装置12可以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来进行防抖,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调整装置12包括支撑板14、15和安装于支撑板14、15的位移调整器16、17。支撑板14、15包括框体141、151、位于框体141、151内的调整部142、152,及连接框体141、151和调整部142、152的弹性部143、153。调整部142、152与框体141、151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框体141、151移动。调整部142、152支撑感光元件11。
位移调整器16、17抵接调整部142、152,且克服弹性部143、153的弹性力而调整调整部142、152与框体141、151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位移调整器16、17可以包括压电驱动器,压电驱动器可以包括压电陶瓷或其他压电材料。压电驱动器施加电场后产生机械变形,例如拉伸或压缩的变形。压电驱动器施加的电压不同时,产生的变形幅度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移调整器16、17可以连接驱动电源,驱动电源根据拍摄设备的抖动的幅度,提供位移调整器16、17相应的电压,使位移调整器16、17产生机械变形,使调整部142、152向抖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位移量。从而使感光元件11向抖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位移量,保证感光元件11的位置基本不受抖动的影响,如此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拍摄过程中,位移调整器16、17受驱动电源的驱动产生机械变形来移动调整部142、152,使感光元件11移动,来实现多重拍摄(Multi Shot)。通过移动感光元件11,拍摄设备进行多次略有不同的拍摄,将多次拍摄的图像合成在一起,获得细节和颜色更加精确的图像。例如,包括调整装置11的拍摄组件10可以用于多重拍摄相机中,可以拍摄4或6次,在拍摄时同时移动感光元件11一个半像素,可以获得50或200兆像素的图像。
在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4、15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第一支撑板14设置于感光元件11的背面,支撑感光元件11。第二支撑板15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4背向感光元件11的一面。位移调整器16、17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16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第一位移调整器16安装于第一支撑板14,第二位移调整器17安装于第二支撑板15。
图3所示为第一支撑板14和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主视图。第一支撑板14包括第一框体141、位于第一框体141内的第一调整部142,及连接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弹性部143。前述框体包括第一框体141,前述调整部包括第一调整部142,前述弹性部包括第一弹性部143。第一位移调整器16抵接第一调整部142,且克服第一弹性部143的弹性力而调整第一调整部142与第一框体141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
第一框体141可以固定于拍摄设备的底架(未图示)、盖板(未图示)和/或其他固定部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大致呈矩形框,四边环绕,中间形成收容空间。收容空间可以是矩形空间,但不限于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多边形等。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可以三边环绕,一侧开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可以是其他形状和结构,并不限于图中所示和上述列举的形状和结构。
第一调整部142与第一框体141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移动。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142大致呈矩形,位于第一框体141的矩形收容空间内。第一调整部142与第一框体141之间的间隙给第一调整部142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的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142的四边均与第一框体141的内侧之间存在间隙,使第一调整部142可以在多个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移动。
第一调整部142支撑感光元件11,感光元件11可以与第一调整部142固定连接。第一调整部142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移动,带动感光元件11一起移动,从而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142呈四边环绕的矩形框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142可以呈其他形状。
第一调整部142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16抵接的第一侧边1421和相对于第一侧边1421的第二侧边1422。第一调整部142于第一侧边1421凹陷形成调整部缺口1423,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端伸入调整部缺口1423内,并抵接调整部缺口1423的内侧。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相对于调整部缺口1423的内侧凹陷形成框体缺口1411,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另一端伸入框体缺口1411内。
弹性部143、153位于对应的调整部142、152抵接有对应的位移调整器16、17的一侧及相对一侧,如图2所示。结合参考图3,第一弹性部143位于第一调整部142抵接有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侧及相对一侧。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43位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和相对的第二侧边1422。第一弹性部143包括位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的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分别位于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相对两侧,弹性连接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和第一框体141的内侧边。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可以相对于第一调整部142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位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的中间位置,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靠近第一位移调整器16设置,大致位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的中间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可以靠近第一侧边1421的边角位置设置,即在第一侧边1421靠近相邻的第三侧边1424和第四侧边1425的位置。
第一弹性部143包括位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二侧边1422的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位于第二侧边1422的边角位置,即在第二侧边1422靠近相邻的第三侧边1424和第四侧边1425的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可以大致位于第二侧边1422的中间位置。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可以相对于第一调整部142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弹性连接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二侧边1422和第一框体141的内侧边。
第一弹性部143从第一调整部142的侧边延伸出,并沿该侧边延伸。第一弹性部143与第一调整部142和第一框体141之间存在间隙,给第一弹性部143的弹性变形留出空间。具体地,第一侧弹性部1431和1432分别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延伸出,并沿第一侧边1421延伸,且与第一侧边1421和第一框体141之间存在间隙。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分别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二侧边1422延伸出,并沿第二侧边1422延伸,且与第二侧边1422和第一框体14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弹性部143的弹力方向主要在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上。
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43包括沿第一调整部142的侧边延伸的延伸段和从延伸段折回的折回段,折回段和延伸段之间存在间隙。具体地,以第一侧弹性部1431为例,第一侧弹性部1431包括沿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一侧边1421延伸的延伸段1435和从延伸段1435折回的折回段1436,延伸段1435和折回段1436之间存在间隙。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侧弹性部1431的延伸段1435从第一侧边1421延伸出,且与第一侧边1421之间存在间隙,间隙沿第一侧边1421延伸,给弹性变形留有空间。延伸段1435沿第一侧边1421向靠近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方向延伸。折回段1436在延伸段1435靠近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端折回,与延伸段1435的延伸方向相反,向远离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方向延伸。折回段1436延伸至与第一框体141连接,且与第一框体141之间存在间隙,间隙沿第一框体141的内侧边延伸,给弹性变形留有空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弹性部1431可以包括多段延伸段1435和折回段1436,使第一侧弹性部1431的弹性更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弹性部1432可以呈其他形状。
在图示实施例中,位于第一侧边1421的另一第一侧弹性部1432可以具有类似第一侧弹性部1431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弹性部1432可以具有其他不同于第一侧弹性部1431的结构。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可以具有类似于第一侧弹性部1431的结构。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分别与第一框体141相对于第一调整部142的第三侧边1424和第四侧边1425的内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侧弹性部1433和1434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上述仅是第一弹性部143的例子,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第一弹性部143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和结构。第一弹性部143、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43、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可以一体成型。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43可以包括弹性件,例如弹片、弹簧,抵接于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之间。
继续参考图3,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与第一调整部142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的移动方向一致。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位于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之间,调整第一调整部142相对于第一框体141的位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撑板14,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撑板14,使第一调整部142在其所在的平面内移动。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在X方向上放置,在X方向上抵接第一调整部142。第一位移调整器16可在X方向上发生拉伸或压缩的机械变形,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为X方向。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作用结合第一弹性部143的弹力作用,使第一调整部142在X方向上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可以是其他方向。
当第一位移调整器16拉伸时,第一位移调整器16可以推动第一调整部142向远离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方向移动。当第一位移调整器16压缩时,第一弹性部143的弹力可以推动第一调整部142向靠近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方向移动。
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第一支撑板14和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立体分解图,图5所示为沿图3中A-A线的局部剖视图。结合参考图4和5,调整装置12包括将第一位移调整器16安装于第一支撑板14的第一安装组件18,第一安装组件18抵接于第一位移调整器16,使第一位移调整器16抵接于第一调整部142,且用于调整第一弹性部143的预紧力。第一安装组件18抵接于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端,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一调整部142,第一调整部142通过第一弹性部143抵持于第一框体141,通过第一安装组件18的抵持力和第一弹性部143的弹力,将第一位移调整器16夹持于第一框体141和第一调整部142之间,从而将第一位移调整器16安装于第一支撑板14。
另外,可以调节第一安装组件18,来调节第一位移调整器16在第一框体141内的位置,从而可以调整第一弹性部143的预紧力,而且调整第一调整部142在第一框体141内的位置,如此调整感光元件11的初始位置。
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框体141形成有连通第一框体141外侧和内侧的第一安装通孔1412,第一安装组件18穿设于第一安装通孔1412内。第一安装通孔1412与框体缺口1411连通。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通孔1412包括内侧段1413和与内侧段1413连通的外侧段1414。外侧段1414从第一框体141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内侧段1413连通外侧段1414和第一框体141的内侧,与框体缺口1411连通。在图示实施例中,外侧段1414的内径大于内侧段1413的内径。
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组件18包括止动螺栓181和抵持于止动螺栓181且与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端抵接配合的配合件182。止动螺栓181安装于第一框体141的第一安装通孔1412内,抵推配合件182。配合件182穿设于第一安装通孔1412内,且可以从第一框体141的内侧伸出第一安装通孔1412,可以伸入框体缺口1411内。可以通过旋转止动螺栓181,来调节配合件182伸入框体缺口1411内的长度,从而调节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初始位置和第一弹性部143的预紧力。
在图示实施例中,止动螺栓181活动安装于第一安装通孔1412的外侧段1414,配合件182活动穿设于内侧段1413。当止动螺栓181未旋入外侧段1414的最深处时,配合件182的端部可以从内侧段1413进入外侧段1414,抵接于止动螺栓181。止动螺栓181的外径与外侧段1414的内径一致,配合件182的外径与内侧段1413的内径一致。配合件182的外径小于止动螺栓181的外径。外侧段1414可以限制止动螺栓181旋入的最大深度,如此限制配合件182伸入框体缺口1411内的最大长度,防止配合件182伸入太多使第一弹性部143的预紧力过大。
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一端凸设有半圆形的凸起161,配合件182的端部凹陷形成有圆锥体的凹陷部1821,凸起161的顶部抵持于凹陷部1821内,如此配合件182的端部与第一位移调整器16配合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表面不超出第一调整部142的对应表面。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表面与第一调整部142的对应表面平齐。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厚度与第一调整部142的厚度相等。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背向第二支撑板15(如图2所示)的第一表面162与第一调整部142背向第二支撑板15的第一表面1426平齐。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相对于第一表面162的第二表面163与第一调整部142的相对于第一表面1426的第二表面1427平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表面略超出第一调整部142的对应表面。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表面超出第一调整部142的对应表面的高度不大于0.15mm。第一位移调整器16不影响第一支撑板14与第二支撑板15以及感光元件11的堆叠组装。
图6所示为第二支撑板15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正面示意图。第二支撑板15包括第二框体151、位于第二框体151内的第二调整部152,及连接第二框体151和第二调整部152的第二弹性部153。上文所述的框体包括第二框体151,上文所述的调整部包括第二调整部152,上文所述的弹性部包括第二弹性部153。第二位移调整器17抵接第二调整部152,且克服第二弹性部153的弹性力而调整第二调整部152与第二框体151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感光元件11的位置。
第二框体151可以固定于拍摄设备的底架(未图示)、盖板(未图示)和/或其他固定部件上。第二框体151的侧边凸设有若干固定柱154,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固定柱154和螺钉(未图示)的配合将第二框体151固定安装于盖板等部件上。第二框体151与第一框体141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框体151与第一框体141的形状和结构大致相同。第二框体151也大致呈矩形框,四边环绕,中间形成收容空间。在此不再赘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框体151可以具有与第一框体141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第二调整部152与第二框体151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框体151移动。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调整部152大致呈三边环绕一侧开口的矩形框,位于第二框体151的矩形收容空间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整部152类似于第一调整部142,大致呈四边环绕的矩形框体。类似于第一调整部142,第二调整部152的四边均与第二框体151的内侧之间存在间隙,给第二调整部152在多个方向上移动留有空间,使第二调整部152可以在多个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框体151移动。
结合参考图3,第二调整部152与第一调整部142连接。第二调整部152移动时,带动第一调整部142移动,从而移动设置于第一调整部142上的感光元件11。第一调整部142移动时,第二调整部152也随之移动。
继续参考图6,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53类似于第一弹性部143。第二弹性部153位于第二调整部152抵接有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一侧及相对一侧。第二弹性部153从第二调整部152的侧边延伸出,并沿该侧边延伸,第二弹性部153与第二调整部152和第二框体151之间存在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53包括沿第二调整部152的侧边延伸的延伸段1535和从延伸段1535折回的折回段1536,折回段1536和延伸段1535之间存在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53、第二框体151和第二调整部152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弹性部153、第二框体151和调整部152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弹性部153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第一弹性部143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53可以具有与第一弹性部143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在图示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位移调整器16,第二位移调整器17位于第二框体151和第二调整部152之间,调整第二调整部152相对于第二框体151的位置。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与第二调整部152相对于第二框体151的移动方向一致。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支撑板15,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平行于第二支撑板15,使第二调整部152在其所在的平面内移动。
结合参考图3,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相交。第一位移调整器16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不同,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感光元件11。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均平行于支撑板14、15,使感光元件11在二维平面内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调整方向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正交。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17在Y方向上放置,在Y方向上抵接第二调整部152。第二位移调整器17可在Y方向上发生拉伸或压缩的机械变形,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为Y方向。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作用结合第二弹性部153的弹力作用,使第二调整部152在Y方向上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调整器17的调整方向可以是其他方向。
位移调整器16、17的调整方向与对应的调整部142、152的移动方向一致,位移调整器16、17的调整方向在X-Y二维平面内,使调整部142、152在二维平面内移动。调整部142、152与对应的框体141、151之间存在间隙,给移动留出空间,避免调整部142、152移动后挤压框体141、151,从而避免调整部142、152以及框体141、151在垂直于X-Y平面的Z方向上变形。Z方向为垂直于感光元件11的方向,调整装置12可以避免感光元件11在X-Y平面内移动时引起Z方向的位移,如此可以避免感光元件11到镜头的法兰距发生变化,从而保证成像稳定。
图7所示为图6所示的第二支撑板15和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立体分解图,图8所示为沿图6中B-B线的局部剖视图。结合参考图7和8,调整装置12包括将第二位移调整器17安装于第二支撑板15的第二安装组件19。第二安装组件19抵接于第二位移调整器17,使第二位移调整器17抵接于第二调整部152,且用于调整第二弹性部153的预紧力。第二安装组件19类似于第一安装组件18,详细描述请参见第一安装组件18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示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框体141形成的第一安装通孔1412,第二框体151形成有第二安装通孔1512。第二安装组件19穿设于第二安装通孔1512内。第二安装通孔1512结构类似于第一安装通孔1412,详细描述参见第一安装通孔141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二安装组件19和第二安装通孔1512的组装关系也类似于第一安装组件19和第一安装通孔1412的组装关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安装方式可以与第一位移调整器17的安装方式不同。第二安装组件19的形状和结构可以与第一安装组件18的形状和结构不同。第二安装通孔1512的形状和结构可以与第一安装通孔1412的形状和结构不同。第二安装组件19和第二安装通孔1512的组装关系可以与第一安装组件19和第一安装通孔1412的组装关系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位移调整器16的表面和第一调整部142的对应表面的高度关系,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表面不超过第二调整部152的对应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表面与第二调整部152的对应表面平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表面超出第二调整部152的对应表面。第二位移调整器17的表面超出第二调整部152的对应表面的高度不大于0.15mm。
图9所示为调整装置22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调整装置22类似于图1-8所示的调整装置12。相比较于调整装置12,图9所示的调整装置22的主要区别如下:调整装置22包括支撑板24,支撑板24包括框体241和位于框体241内的调整部240。调整部240包括位于框体241内的第一调整部242和位于第一调整部242内的第二调整部252。弹性部包括连接框体24和第一调整部242的第一弹性部243,和连接第一调整部242和第二调整部252的第二弹性部253。位移调整器包括位于框体241和第一调整部242之间的第一位移调整器26,和位于第一调整部242和第二调整部252之间的第二位移调整器27。
框体241可以具有类似于第一框体141和第二框体151的形状和结构,或者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框体241可以固定于拍摄设备的底架等部件上。
调整部240上固定安装感光元件11,感光元件11与第一调整部242和第二调整部252固定连接。第一调整部242中间形成收容空间,收容第二调整部25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242和第二调整部252处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框体241处于同一平面内。
第一调整部242与框体15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调整部252与第一调整部242之间具有间隙。第一调整部242的四边与框体151之间均具有间隙。第二调整部252的四边与第一调整部242之间均具有间隙。第一调整部242相对于框体151移动,两者之间的间隙提供足够的移动空间。第一调整部242移动时第二调整部252可以随之移动。第二调整部252移动,可以带动第一调整部242移动,两者之间的间隙提供足够的移动空间。
第一位移调整器26抵接于第一调整部242,可以调整第一调整部242相对于框体241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26可以通过穿设于框体241内的安装组件(未图示)安装于框体241和第一调整部242之间。安装组件类似于第一安装组件18和第二安装组件19。
第二位移调整器27抵接于第二调整部252,可以调整第二调整部252相对于框体241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位移调整器27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一调整部242内的另一安装组件(未图示)安装于第一调整部242和第二调整部252之间。该安装组件类似于第一安装组件18和第二安装组件19。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26和第二位移调整器27位于第一调整部242的相邻两侧。第一位移调整器26和第二位移调整器27的延伸方向相交,两者的调整方向相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26和第二位移调整器27的延伸方向正交,两者的调整方向正交。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位移调整器26沿Y方向延伸放置,调整方向沿Y方向。第二位移调整器27沿X方向延伸放置,调整方向沿X方向。
在一个支撑板22上可以形成两个调整部242、252,分别设置位移调整器26、27推动调整部242、252在不同的方向上移动,来调整感光元件的在X-Y二维平面内的位置。调整过程中不会产生Z方向上的变形和位移。如此进行防抖,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243沿第一调整部242的侧边延伸,与第一调整部242的侧边和框体241的内侧边之间形成间隙,提供形变空间。第二弹性部253的形状类似于第一弹性部243的形状。第一弹性部243设置于第一调整部242设置有第一位移调整器26的一侧和相对一侧。第二弹性部253设置于第一调整部242的另外相对的两侧,即第二位移调整器27所在的一侧和相对一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243和第二弹性部253可以具有类似于第一弹性部143和第二弹性部153的结构和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的拍摄设备包括底架、盖板和安装于底架和盖板之间的拍摄组件。拍摄设备可以是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拍摄设备为相机。拍摄设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安装于手持云台上使用,也可以安装于无人机上使用。拍摄组件可以是上文所述实施例的拍摄组件12、22。
本申请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所述的支撑板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和/或支撑板24。框体可以包括第一框体141和/或第二框体151,或者可以包括框体241。调整部可以包括第一调整部142和/或第二调整部152,或者可以包括第一调整部242和/或第二调整部252。弹性部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143和/或第二弹性部153,或者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243和/或第二弹性部253。位移调整器可以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16和/或第二位移调整器17,或者可以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26和/或第二位移调整器27。安装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安装组件18和/或第二安装组件19。安装通孔可以包括第一安装通孔1412和/或第二安装通孔151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Claims (79)
1.一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及
安装组件,将所述位移调整器安装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安装组件抵接于所述位移调整器,使所述位移调整器抵接于所述调整部,且用于调整所述弹性部的预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与所述调整部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的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和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均平行于所述支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一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二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内的第二调整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和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的第一位移调整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的第二位移调整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相邻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调整部与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具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调整部抵接有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侧及相对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从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出,并沿该侧边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调整部和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沿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的延伸段和从所述延伸段折回的折回段,所述折回段和所述延伸段之间存在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一体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压电驱动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止动螺栓,和抵持于所述止动螺栓且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端抵接配合的配合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形成有连通所述框体外侧和内侧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包括内侧段和与内侧段连通的外侧段,所述外侧段从所述框体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内侧段连通所述外侧段和所述框体的内侧,所述止动螺栓活动安装于所述外侧段内,所述配合件活动穿设于所述外侧段。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段的内径大于内侧段的内径。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不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与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平齐。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的高度不大于0.15mm。
26.一种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感光元件;及
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
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支撑所述感光元件,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及
安装组件,将所述位移调整器安装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安装组件抵接于所述位移调整器,使所述位移调整器抵接于所述调整部,且用于调整所述弹性部的预紧力。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与所述调整部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的方向一致。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和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相交。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正交。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均平行于所述支撑板。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一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二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位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固定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内的第二调整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和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的第一位移调整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的第二位移调整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相邻两侧。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调整部与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具有间隙。
3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调整部抵接有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侧及相对一侧。
39.根据权利要求26或38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从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出,并沿该侧边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调整部和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沿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的延伸段和从所述延伸段折回的折回段,所述折回段和所述延伸段之间存在间隙。
4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一体成型。
4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压电驱动器。
4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止动螺栓,和抵持于所述止动螺栓且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端抵接配合的配合件。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形成有连通所述框体外侧和内侧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包括内侧段和与内侧段连通的外侧段,所述外侧段从所述框体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内侧段连通所述外侧段和所述框体的内侧,所述止动螺栓活动安装于所述外侧段内,所述配合件活动穿设于所述外侧段。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段的内径大于内侧段的内径。
4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不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与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平齐。
4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的高度不大于0.15mm。
5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电荷耦合器。
5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
53.一种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底架;
盖板;及
拍摄组件,安装于所述底架和所述盖板之间,包括感光元件及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用于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
支撑板,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的调整部,及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的弹性部,所述调整部支撑所述感光元件,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位移调整器,抵接所述调整部,且克服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而调整所述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所述感光元件的位置;及
安装组件,将所述位移调整器安装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安装组件抵接于所述位移调整器,使所述位移调整器抵接于所述调整部,且用于调整所述弹性部的预紧力。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与所述调整部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的方向一致。
55.根据权利要求53或54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和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相交。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正交。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的调整方向均平行于所述支撑板。
58.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一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一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位置。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调整部,及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第二位移调整器,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调整所述第二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位置。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固定连接。
62.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调整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内的第二调整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第一弹性部,和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的第二弹性部,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位于所述框体和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的第一位移调整器,和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之间的第二位移调整器。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整器和所述第二位移调整器位于所述第一调整部的相邻两侧。
6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部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调整部与所述第一调整部之间具有间隙。
6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调整部抵接有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侧及相对一侧。
66.根据权利要求53或65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从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出,并沿该侧边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调整部和所述框体之间存在间隙。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沿所述调整部的侧边延伸的延伸段和从所述延伸段折回的折回段,所述折回段和所述延伸段之间存在间隙。
68.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所述框体和所述调整部一体成型。
69.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包括压电驱动器。
70.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止动螺栓,和抵持于所述止动螺栓且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一端抵接配合的配合件。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形成有连通所述框体外侧和内侧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包括内侧段和与内侧段连通的外侧段,所述外侧段从所述框体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内侧段连通所述外侧段和所述框体的内侧,所述止动螺栓活动安装于所述外侧段内,所述配合件活动穿设于所述外侧段。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段的内径大于内侧段的内径。
7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不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与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平齐。
7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
77.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调整器的表面超出所述调整部的对应表面的高度不大于0.15mm。
78.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电荷耦合器。
79.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8/072660 WO2019136748A1 (zh) | 2018-01-15 | 2018-01-15 | 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59136A CN110959136A (zh) | 2020-04-03 |
CN110959136B true CN110959136B (zh) | 2021-10-15 |
Family
ID=67219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9057.7A Active CN110959136B (zh) | 2018-01-15 | 2018-01-15 | 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28713B2 (zh) |
CN (1) | CN110959136B (zh) |
WO (1) | WO20191367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6446B (zh) * | 2020-04-26 | 2023-01-13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具有防抖功能的感光组件及相应摄像模组 |
CN117255969A (zh) * | 2021-05-07 | 2023-12-19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光学致动器、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84439A (zh) * | 2011-09-07 | 2013-03-20 |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以及防手振模组 |
CN104765222A (zh) * | 2014-05-15 | 2015-07-08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抖动校正装置 |
CN104808416A (zh) * | 2014-01-28 | 2015-07-2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移动单元和具有镜头移动单元的摄像头模块 |
CN105022204A (zh) * | 2015-08-07 | 2015-11-04 |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用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31609A (ja) * | 2004-05-18 | 2005-12-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4700555B2 (ja) * | 2006-05-02 | 2011-06-15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 像ぶれ補正装置 |
JP4677372B2 (ja) * | 2006-06-20 | 2011-04-27 | 稔 稲葉 |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
JP5397730B2 (ja) * | 2008-02-28 | 2014-01-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電子カメラ |
JP2010266789A (ja) * | 2009-05-18 | 2010-11-25 | Canon Inc |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KR101158200B1 (ko) * | 2010-06-04 | 2012-06-1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광학식 손 떨림 보정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JP5830662B2 (ja) * | 2010-12-09 | 2015-12-0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KR101184913B1 (ko) * | 2010-12-13 | 2012-09-20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Ois 액추에이터 및 ois 액추에이터가 구비된 카메라 모듈 |
KR101881923B1 (ko) * | 2011-05-13 | 2018-07-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촬상 장치 |
JP2015034879A (ja) * | 2013-08-08 | 2015-0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並びに撮像装置 |
US9235061B2 (en) * | 2013-09-12 | 2016-01-12 | Olympus Corporation | Retention mechanism, driving apparatus, and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
CN106405991A (zh) * | 2016-11-29 | 2017-02-15 |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用于该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反射镜装置 |
-
2018
- 2018-01-15 CN CN201880049057.7A patent/CN11095913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15 WO PCT/CN2018/072660 patent/WO201913674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07-14 US US16/928,827 patent/US1122871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84439A (zh) * | 2011-09-07 | 2013-03-20 |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以及防手振模组 |
CN104808416A (zh) * | 2014-01-28 | 2015-07-2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移动单元和具有镜头移动单元的摄像头模块 |
CN104765222A (zh) * | 2014-05-15 | 2015-07-08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抖动校正装置 |
CN105022204A (zh) * | 2015-08-07 | 2015-11-04 |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用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28713B2 (en) | 2022-01-18 |
CN110959136A (zh) | 2020-04-03 |
US20200344418A1 (en) | 2020-10-29 |
WO2019136748A1 (zh) | 2019-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23185B2 (en) | Camera module having mechan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 |
KR102549848B1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 |
CN102830570B (zh) | 小型成像装置 | |
US9360735B2 (en) | Camera module | |
US9531954B2 (en) | Lens array device | |
KR102400516B1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렌즈모듈 | |
KR101058679B1 (ko) |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 |
US10126564B2 (en) |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 |
US9772506B2 (en) | Configuration of flexible connections used in a lens driving module | |
KR102460756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113572918B (zh) | 潜望式连续光变模组及相应的多摄模组 | |
CN110488452A (zh) | 棱镜马达及成像系统 | |
US8823811B2 (en) | Hand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of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 |
JP2008040188A (ja) | 支持装置、支持駆動装置、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
KR101600574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KR101182775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110959136B (zh) | 调整装置、拍摄组件及拍摄设备 | |
US20150373239A1 (en) | Image sensor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1996932B1 (ko) |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 |
KR102369433B1 (ko) | 카메라모듈 | |
CN108345081B (zh) | 支撑机构 | |
KR20180135270A (ko) | 렌즈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모듈 | |
CN113014750A (zh) |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6083224U (zh)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 |
CN217932225U (zh) |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