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943328B - 射频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射频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3328B
CN110943328B CN201811110370.5A CN201811110370A CN110943328B CN 110943328 B CN110943328 B CN 110943328B CN 201811110370 A CN201811110370 A CN 201811110370A CN 110943328 B CN110943328 B CN 110943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tact
cavity
radio frequency
frequency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03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3328A (zh
Inventor
朱小虎
袁恺阳
秦山
克劳德·博仕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103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43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43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3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3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3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射频连接器,其包括:套管形的外导体,固定在外导体内的绝缘介质,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内的中心导体;所述中心导体包括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分别为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本发明的射频连接器连接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射频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可靠性的射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射频连接器的安装环境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射频连接器的安装密度以及安装方式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电路板对电路板或者电路板对模块的连接设计中,由于制造及装配误差,电路板对电路板之间所需插入射频连接器的部分都会有一定的水平位置度公差和垂直位置度公差,反映到射频连接器上的问题就是径向及轴向容差。而现有的射频同轴连接技术对径向及轴向的容差均符合要求的大多为三体式结构,安装时不够方便,装配工艺较为复杂,且有较高的安装成本。
现有的电路板对电路板或电路板对模块连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
1)三件式结构,插座-转接器-插座结构;使用三件式结构能够允许相对较大的径向容差。不过这种三件式结构需要在两端的板上焊接插座,中间另外安装一个同轴连杆,装配步骤比较繁琐、成本也较高。而且该结构的径向容差是通过连杆偏转角度实现的,当电路板间距较大的时候,连杆会较长,其偏移一个小角度都会引起一个较大的径向容差,很有可能在盲配对接的时候对不准,从而影响到实际使用。所以采用该方案的安装不够便捷、安装效率不高且安装成本较高。
2)中国专利CN 103392266 B公开一种高频同轴射频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和第二射频连接器部件,为两体式结构,能够实现较大的容差,但需要在板上单独焊接一根中心针,另外一端也需根据实际应用进行一次装配,导致装配成本较高。当安装密度较高时,也会出现盲插对不准的情况,对中心针造成损伤,影响产品的可靠性。而且该结构特点决定产品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
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性高、安装便捷,安装成本低的射频连接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连接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高效安装以及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射频连接器,其包括:套管形的外导体,固定在外导体内的绝缘介质,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内的中心导体;所述中心导体包括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分别为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体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口的第一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在第一腔内轴向滑动,第一导体的另一端为具有部分露于所述外导体之外的触点部,且触点部的外径向端部变大,触点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缩口处的腔壁相互接触。
优选的,所述缩口由在第一腔的腔壁上沿周向分布多个开口槽且缩口处理后形成。
优选的,所述触点部的外表面由一弧线绕轴线旋转而成,所述缩口与所述触点部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触点部外表面匹配的弧面。
优选的,所述触点部为锥形,所述缩口与所述触点部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中心导体的轴线成一定角度的斜面。
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一腔内的所述第一导体上具有防脱凸台。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体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径部的空腔,所述第二导体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空腔内轴向滑动,第二导体的接触段其外径沿轴向向第一导体方向变小,且所述接触段的外表面与缩径部的腔壁滑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空腔由腔底部以及沿中心导体轴线环绕形成的腔壁构成,所述腔底部为球状的凸起。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体由两导体段轴向滑动配合而成。
优选的,两导体段中其中一段具有第二腔,另一段为圆柱形插针,圆柱形插针伸入第二腔内且与第二腔形成弹性电接触,并可轴向相对滑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由周向分布的多个弹性导电片围成。
优选的,所述中心导体还包括第三导体,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在轴向滑动过程中,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优选的,所述外导体包括具有轴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外导体部和第二外导体部,以及套设在第一外导体部与第二外导体部上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外导体部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包括分别位于外导体两端的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第一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内,第二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导体部的外周面上设有限位凸肩,限位凸肩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外导体部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且限位凸肩与卡台配合使第一段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导体内,且所述卡台与所述第二段的外表面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第一段的外周面上设有凸起的电气触点,所述第二外导体内具有导电腔,所述电气触点与所述导电腔的腔壁始终接触。
优选的,所述电气触点处的第一段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导体上卡台处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段具有弹性,所述电气触点由在所述第一段的周向上开槽扩口形成。
优选的,所述导电腔上设有引导电气触点进入的导向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具有螺纹段。
优选的,所述外导体具有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引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射频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心导体采用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当射频连接器继续受到轴向压缩力时,该轴向分力保持不变,实现第一导体与电路板保持接触,增加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射频连接器的一实施例图。
图2显示为图1中空腔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显示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射频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中心导体一实施例图。
图6显示为射频连接器安装中的中心导体状态变化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的中心导体另一实施例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的外导体的一实施例图。
图9显示为第二外导体部的一实施例图。
图10显示为射频连接器的一安装实施例图。
图11显示为第二外导体部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12显示为射频连接器的另一安装实施例图。
图13显示为射频连接器的第三安装实施例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外导体
11 第一外导体部
111 限位凸肩
112 电气触点
101 导电腔
102 轴向滑动腔
12 第二外导体部
121 卡台
122 导向结构
123 螺纹段
124 焊接端子
2 弹簧
3 第二导体
31 第一导体段
32 第二导体段
321、311 凸台
5a、5b 第一导体
501 防脱凸台
502 触点部
503 腔底部
504 空腔
301 第一腔
302 第二腔
303 接触段
41 第一绝缘部
42 第二绝缘部
6 第三导体
10 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射频连接器,其包括:套管形的外导体1,固定在外导体1内的绝缘介质,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内的中心导体;见图1及图9所示,所述中心导体包括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分别为第一导体5a、5b和第二导体3,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本发明中的射频连接器,当安装使用时,两个导体轴向相对滑动,直至上述轴向分力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即两个导体间无相对轴向滑动,两个导体形成一整体运动件同步运动,当继续受到轴向压缩力时,该轴向分力保持不变,实现第一导体与电路板保持接触,增加了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射频连接器可为射频同轴连接器,也可为其他射频连接器。
射频连接器用于两电路板间的射频信号传递,其端部与电路板接触或直接相连,射频连接器为绕自身轴线旋转对称的结构,自身轴线即图中轴线X,现定义:从上述第二导体3指向第一导体5a、5b的方向为轴线X正向(即图中轴线X的箭头所指方向),反之称为轴线X的反向。上述轴向分力针对其朝向不同分为两种,一种为:该轴向分力的朝向与轴线X正向同向,鉴于此本实施例中第二导体向第一导体施加抵触力,该实施例见图1-6所示;另一种为:该轴向分力的朝向与轴线X反向同向,鉴于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向第二导体施加抵触力,该实施例见图7所示。
中心导体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5a与第二导体3的轴向串接方式为:第二导体3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口的第一腔301,所述第一导体5a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腔301内且在第一腔内轴向滑动,第一导体5a的另一端为具有部分露于所述外导体1之外的触点部502,见图5所示,且触点部502的外径向端部变大(即沿轴线X正向变大),触点部502的外表面与所述缩口处的腔壁相互滑动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5a滑动插设在第二导体3的第一腔301内,通过触点部502的外径变大,在轴向滑动过程中,随触点部502的外径变大而将缩口外扩,进而缩口处的腔壁给予触点部502的外表面一抵触力,该抵触力产生上述轴向分力,上述轴向分力其朝向轴线X正向,直至该缩口被扩大至极限,轴向分力保持不变使第一导体5a和第二导体3变为一整体件,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见图6所示,在射频连接器使用时,电路板10给予第一导体5a一压力,第一导体5a相对第二导体3轴向滑动致使中心导体的轴向长度缩短,直至最短,而轴向分力确保第一导体与电路板始终接触,提高射频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的可靠性。具体指:第一导体5a相对第二导体3轴向滑动过程中,触点部502始终保持与缩口处的腔壁带作用力的接触,即第二导体3对触点部502施加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F,且通过触点部502为外径向端部变大的结构,见图5所示,使接触面与轴线X形成一夹角α,使第二导体3对触点部502有一个沿着轴线的轴向分力F(即上述轴向分力),一个沿径向的径向分力F,而该轴向分力F就是正常工作时,触点部受到的接触正压力(此处描述忽略了摩擦力),F轴=F弹×sina,当触点部的端面与外导体齐平后,在具有轴向压缩时,轴向分力F保持不变,实现第一导体的接触正压力不受轴向压缩量的影响,增加了可靠性。
见图6所示,将该触点部502设计得高出外导体(图6中左侧图),当电路板10下压时,首先是该触点部502先接触电路板10(图6中中间图),当电路板10下压到一定距离后(触点部502高出外导体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触点部502被电路板10压入到第一腔301内,第一腔301的缩口被触点部502撑大,直至电路板10接触到了外导体1。当电路板10接触到外导体1(图6中右侧图)后,继续下压电路板10,此时外导体1以及中心导体均会同步地进行轴向位移,从而实现了大的轴向容差,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触点部502与电路板10直接的接触压力始终与第一腔301的缩口处给予的轴向分力F等同,而该分力在轴向位移当中是不变的(因为第一腔301的缩口尺寸不变),从而保证了中心导体的接触正压力不受轴向压缩量的影响。
为更好地实现上述第一导体5a和第二导体3的轴向滑动相连,见图1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缩口由在第一腔301的腔壁上沿周向分布多个开口槽且缩口处理后形成。本实施例中弹力F弹等于开口槽的个数与上述轴向分力F轴的乘积。
为更好地使第一导体5a与第二导体3滑动配合,保持上述轴向分力F不变,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触点部502的外表面由一弧线绕轴线旋转而成,即触点部的母线为弧线;所述缩口与所述触点部502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触点部外表面匹配的弧面,即缩口处的腔壁的轴向截面线(轴向截面线是缩口处的腔壁在轴向截面上的轮廓线)为弧线,即触点部502与第二导体3的接触为弧面与弧面的接触。
作为触点部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触点部502为锥形,即触点部502的母线为直线;缩口与所述触点部502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中心导体的轴线成一定角度的斜面,即缩口处的腔壁的轴向截面线(轴向截面线是缩口处的腔壁在轴向截面上的轮廓线)为直线,即触点部502与第二导体3的接触为线接触。
为防止上述第一导体从第二导体中脱出,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腔301内的所述第一导体5a上具有周向凸起的防脱凸台501,本实施例中只需防脱凸台501的外径大于第一腔301的缩口处的最大外径即可。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导体5a由于是被压入第一腔301内的,所以肯定不会出现脱出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体3为采用带轴向第二腔的弹性件、在开口端的腔壁上开槽缩口形成,第一导体5a的前段部分的直径较小,当自由状态时,第二导体3的弹性缩口会卡在第一导体5a的较小直径处,只有当外径较大的触点部502克服了第一腔301的缩口力才会脱离。除非刻意对触点部施加一个向左(相对于图5)的拉力或者直接掰开第一腔301的缩口,否则第一导体是不会掉落的。所以该设计可以确保产品在贮存、运输、装配、拆卸等情况下均不会脱出。
中心导体的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5b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径部的空腔504,第二导体3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空腔504内且在空腔504内轴向滑动,第二导体3的接触段303其外径沿轴向向第一导体5b方向变小,且所述接触段303的外表面与缩径部处的腔壁滑动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5b具有开口的空腔,而第二导体3插设在空腔内,且接触段303其外径沿轴向向第一导体5b方向变小(即沿轴线X正向变小),接触段303的外表面与所述缩口处的腔壁相互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二导体3滑动插设在的第一导体5b内,通过接触段303的外径沿轴线X反向变大,在轴向滑动过程中,随接触段303的外径变大而将空腔504的缩径处外扩,进而缩径部的腔壁给予接触段303的外表面一抵触力,该抵触力产生上述轴向分力,本实施例中轴向分力其朝向轴线X反向,直至该缩径部被扩大至极限,轴向分力保持不变使第一导体5b和第二导体3变为一整体件,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为更好的与电路板接触,本实施例空腔504由腔底部503以及沿中心导体轴线环绕形成的腔壁构成,所述腔底部503为球状的凸起,即第一导体5b具有球状的凸起,其与电路板为点接触,其在上述轴向分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即使射频连接器具有径向偏移,也不会影响其与电路板接触的稳定性。
中心导体的实施例三
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可为上述中心导体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任意一种结构,本实施例只对第二导体作出变动,第二导体3由两导体段轴向滑动配合而成,图中的第一导体段31和第二导体段32,所述第一导体段31的一端可露于上述外导体1之外形成导电端,所述第一导体段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体段32的一端轴向滑动配合。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导体3设置成滑动配合的两段,当上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成整体同步运动时,若继续受到轴向压缩力,第二导体3的两段可相对滑动,以此来加大中心导体的轴向容差。
为更好的实现第一导体段31和第二导体段32间的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段31和所述第二导体段32中的其中一段具有第二腔302,另一段为圆柱形插针,圆柱形插针伸入第二腔302内且与第二腔302形成弹性电接触,并可轴向相对滑动。见图1所示,第二腔302设于第一导体段31上,第二导体段32的一端插设在第一导体段31内,两者形成轴向滑动。第一导体段与第二导体段的滑动配合及弹性电接触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二导体段32上镶嵌冠簧等方式实现。
上述第二腔302由周向分布的多个导电片围成。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段31为弹性件,其周向开槽且缩口后得到上述第二腔302,使第一导体段31与第二导体段32形成插针插孔配合的结构,并同样在轴向留有足够空间,确保在较大轴向容差时,第一导体段31与第二导体段32接触的可靠性。
中心导体的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可为上述中心导体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所描述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体还包括第三导体6,第三导体6与第二导体3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在轴向滑动过程中,第三导体6与第二导体3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本实施例中中心导体两端均为可受压压缩的结构,两端均可形成与电路板接触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相连的原理,其与上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相连的原理相同,均采用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当继续受到轴向压缩力时,该轴向分力保持不变,实现第一导体与电路板保持接触,增加了可靠性。同理,根据轴向分力的方向,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如上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的连接方式相同。
第三导体6与上述第一导体结构相同,其与第二导体3的轴向串接方式,可以为上述中心导体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的任一种。在此不作详述。
本实施例的整个中心导体的两端均为轴向串接的结构形式,即第二导体3的两端分别轴向串接上述第三导体6和第一导体,该种的射频连接器可以直接安放,即可实现两端按压接触。该方式的安装更加灵活效率,直接放入安装电路板内的腔体内即可实现连接。
外导体
为进一步保证整个射频连接器的轴向容差,如图1—图4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外导体1包括具有轴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外导体部11和第二外导体部12,以及套设在第一外导体部11与第二外导体部12上的弹簧2,弹簧2的一端与第一外导体部11相连,弹簧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12相连。第一外导体部11和第二外导体部12均大致为柱形,第一外导体部11插设在第二外导体部12形成套管形的外导体,两者可轴向滑动。如图6所示,当电路板10接触到外导体1后,继续下压电路板10,此时弹簧2会被压缩,而中心导体通过绝缘介质与外导体1连接在一起,所以外导体1、绝缘介质、以及中心导体2均会同步地进行轴向位移,从而实现了大的轴向容差。
为更好的固定上述中心导体,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绝缘介质包括分别位于外导体两端的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第一绝缘部41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11内,第二绝缘部42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12内。本实施例中绝缘介质与外导体配套,每个外导体部内固定设置一个绝缘部,便于整个射频连接器的组装;另外,若中心导体只包括第一导体5和第二导体3,则第二导体3穿设在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中;若第二导体3分为两段,两段导体段可分别与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相连。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体3可包括上述第一导体段31和第二导体段32,所述第二导体段32与第一绝缘部定位相连,且第二导体段32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绝缘部42配合的凸台321,第一导体段31与第二绝缘部42定位相连,所述第一导体段31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绝缘部42配合的凸台311。
为更好的使第一外导体部11和第二外导体部12轴向滑动,见图1-图3所示,第一外导体11的外周面上设有限位凸肩111,限位凸肩111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11分为两段,即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外导体部12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121,且限位凸肩111与卡台121配合使第一段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导体12内,防止第一外导体部11从第二外导体部12内脱离。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台121与所述第二段的外表面间具有间隙d1,使整个射频连接器能歪斜一定角度,满足一定的径向容差,同时通过对电路板L空腔YOUT的设计,进一步允许一定的径向容差。
见图1、图3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段的外周面上设有凸起的电气触点112,所述第二外导体部12内具有导电腔101,所述电气触点112与所述导电腔101的腔壁始终接触,见图3所示,为方便电气触点进入导电腔101内,在导电腔的端口处具有引导电气触点进入的导向结构122。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部电气触点112处的外径小于第二导体部卡台121处的内径,见图8所示,即使电气触点处的外径与卡台处的内径具有间隙d2,第一外导体部11与第二外导体部12卡合的位置与电气触点位置在径向上错开一定距离,该设计为了防止装配时卡台121与电气触点112产生干涉,从而使电气触点112产生变形,影响接触可靠性,对外导体的电气触点112起到保护作用。采用该设计时可适当降低对形成外导体的弹性件的材料要求,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部11为弹性件,上述电气触点112由弹性的所述第一段在周向上开槽扩口形成。
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导体部12的内腔为多级台阶孔,其中一端的腔为轴向滑动腔102,中间的腔其孔径较小为上述导电腔101,另一端的腔安装上述第二绝缘部42。轴向滑动腔102确保第一外导体部11相对第二外导体部12的轴向滑动行程,且其内径大于导电腔101,可便于上述第一外导体部11上的电气触点伸入导电腔内,并且形成一定的径向容差。
射频连接器的安装实施例一
为便于安装,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外导体1的外表面具有螺纹段123,具体可在上述第二外导体部设置螺纹段123。本实施例的射频连接器可实现螺纹安装,见图10所示,一电路板10上设有螺纹孔,上述螺纹段123旋入螺纹孔内,中心导体中伸出的上述导电端可根据客户的需求焊接到相应的器件上。射频连接器的另一端(即上述第一导体5a\5b)与电路板10直接平面压力接触。
进一步的,如果将螺纹处改为直接的外圆,安装腔体的螺纹孔改为光孔,该安装方式可以改为压接式。
射频连接器的安装实施例二
见图11、图12所示,上述外导体1具有轴向向外延伸的焊接引脚124。本实施例的射频连接器可采用焊接式安装;焊接引脚124可根据客户需求直接穿孔焊接到电路板10上,另外一端(即上述第一导体5a\5b)与电路板直接平面压力接触。采用该安装方式可将射频连接器与电路板10直接做成一体,可实现较高的安装密度和装配效率。
射频连接器的安装实施例三
作为射频连接器的另一安装实施例,该种安装方式为直放式,即中心导体为上述中心导体实施例四中描述的结构,其具有上述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及第三导体,可为图4所示的结构,通过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轴向串接且可滑动、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轴向串接且可滑动,见图13所示,可实现两端按压接触。该方式的安装更加灵活效率,直接放入安装板内的腔体内即可实现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射频连接器,其中心导体采用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当继续受到轴向压缩力时,该轴向分力保持不变,实现第一导体与电路板保持接触,增加了可靠性。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33)

1.一种射频连接器,其包括:套管形的外导体,固定在外导体内的绝缘介质,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内的中心导体;所述中心导体包括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分别为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口的第一腔,所述第一导体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在第一腔内轴向滑动,第一导体的另一端为具有部分露于所述外导体之外的触点部,且触点部的外径向端部变大,触点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缩口处的腔壁相互接触,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呈一整体运动件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口由在第一腔的腔壁上沿周向分布多个开口槽且缩口处理后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部的外表面由一弧线绕轴线旋转而成,所述缩口与所述触点部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触点部外表面匹配的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部为锥形,所述缩口与所述触点部相接触的接触面为与所述中心导体的轴线成一定角度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腔内的所述第一导体上具有防脱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由两导体段轴向滑动配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导体段中其中一段具有第二腔,另一段为圆柱形插针,圆柱形插针伸入第二腔内且与第二腔形成弹性电接触,并可轴向相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由周向分布的多个弹性导电片围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还包括第三导体,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在轴向滑动过程中,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包括具有轴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外导体部和第二外导体部,以及套设在第一外导体部与第二外导体部上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外导体部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第一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内,第二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的外周面上设有限位凸肩,限位凸肩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外导体部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且限位凸肩与卡台配合使第一段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且所述卡台与所述第二段的外表面间具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外周面上设有凸起的电气触点,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具有导电腔,所述电气触点与所述导电腔的腔壁始终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触点处的第一段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上卡台处的内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具有弹性,所述电气触点由在所述第一段的周向上开槽扩口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腔上设有引导电气触点进入的导向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具有螺纹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具有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引脚。
19.一种射频连接器,其包括:套管形的外导体,固定在外导体内的绝缘介质,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内的中心导体;所述中心导体包括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的两个导体,分别为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具有弹性且设有带缩径部的空腔,所述第二导体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在空腔内轴向滑动,第二导体的接触段其外径沿轴向向第一导体方向变小,且所述接触段的外表面与缩径部的腔壁滑动接触,在轴向滑动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两个导体呈一整体运动件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由腔底部以及沿中心导体轴线环绕形成的腔壁构成,所述腔底部为球状的凸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由两导体段轴向滑动配合而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导体段中其中一段具有第二腔,另一段为圆柱形插针,圆柱形插针伸入第二腔内且与第二腔形成弹性电接触,并可轴向相对滑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由周向分布的多个弹性导电片围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还包括第三导体,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轴向串接且轴向滑动配合,在轴向滑动过程中,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的相互接触面处会产生抵触力,且抵触力在中心导体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轴向分力,所述轴向分力逐渐变大直至使第三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轴向上同步运动。
25.根据权利要求19-24任一项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包括具有轴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外导体部和第二外导体部,以及套设在第一外导体部与第二外导体部上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外导体部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相连。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包括第一绝缘部和第二绝缘部,第一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内,第二绝缘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的外周面上设有限位凸肩,限位凸肩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外导体部的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且限位凸肩与卡台配合使第一段限位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且所述卡台与所述第二段的外表面间具有间隙。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外周面上设有凸起的电气触点,所述第二外导体部内具有导电腔,所述电气触点与所述导电腔的腔壁始终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触点处的第一段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上卡台处的内径。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具有弹性,所述电气触点由在所述第一段的周向上开槽扩口形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腔上设有引导电气触点进入的导向结构。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具有螺纹段。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具有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引脚。
CN201811110370.5A 2018-09-21 2018-09-21 射频连接器 Active CN110943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0370.5A CN110943328B (zh) 2018-09-21 2018-09-21 射频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0370.5A CN110943328B (zh) 2018-09-21 2018-09-21 射频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3328A CN110943328A (zh) 2020-03-31
CN110943328B true CN110943328B (zh) 2020-12-22

Family

ID=69905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0370.5A Active CN110943328B (zh) 2018-09-21 2018-09-21 射频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4332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6383A (zh) * 2009-08-03 2010-02-24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弹簧加载连接器
CN201518375U (zh) * 2008-11-25 2010-06-30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高频同轴连接器
CN102394458A (zh) * 2011-07-03 2012-03-28 杭州全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通过1080p的数字高清滑环
EP3319183A2 (en) * 2016-11-03 2018-05-09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Adapter, receptac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8375U (zh) * 2008-11-25 2010-06-30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高频同轴连接器
CN101656383A (zh) * 2009-08-03 2010-02-24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弹簧加载连接器
CN102394458A (zh) * 2011-07-03 2012-03-28 杭州全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通过1080p的数字高清滑环
EP3319183A2 (en) * 2016-11-03 2018-05-09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Adapter, receptac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3328A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11347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EP367196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931509B2 (en) Coaxial fitting contact tube construction
EP3537546B1 (en) Connector
EP3547460B1 (en) Board mating connector
US11404808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6066384A (ja) 基板対基板接続用同軸コネクタ
KR101166431B1 (ko) 알에프 동축 커넥터
US20190288433A1 (en)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US1138101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10707595B2 (en) Multi-pin connector block assembly
CN111162419B (zh) 射频连接器及两电路板间的射频连接结构
US5879188A (en) Coaxial connector
WO1998016971A9 (en) Subminiature matched impedance rf coaxial connector
CN210866559U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10943328B (zh) 射频连接器
CN210489873U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07565250A (zh) 连接器
CN210052884U (zh) 连接器
CN111370901B (zh) 连接器、插座
CN111916941A (zh) 连接器
CN118352819B (zh) 外导体接触件、射频连接器及射频连接器组件
US20230361515A1 (en) Impedance-Matched High-Current G-Type RF Connector
JP2016197562A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217086938U (zh) 浮动式毫米波射频同轴转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u Xiaohu

Inventor after: Yuan Kaiyang

Inventor after: Qin Shan

Inventor after: Claude.Boshidong

Inventor before: Zhu Xiaohu

Inventor before: Yuan Kaiyang

Inventor before: Qin Shan

Inventor before: Claude.Boshid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