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912195B -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2195B
CN110912195B CN201911266521.0A CN201911266521A CN110912195B CN 110912195 B CN110912195 B CN 110912195B CN 201911266521 A CN201911266521 A CN 201911266521A CN 110912195 B CN110912195 B CN 1109121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hotovoltaic
branch
power generation
gen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665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2195A (zh
Inventor
庄加才
徐君
赵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665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121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12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2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2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2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光伏支路的输出端,均通过变压器连接电网;并且,其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其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同时,其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与风电支路中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虚拟接地不会对风机造成绝缘压力,进而保证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风、光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力发展;并且,从短期内看,风机在夜间或阴天时出力较大、光伏在白天光照较好时出力较大,而从季节上看,风机在秋冬季出力较大、光伏在夏天出力较大;另外,从项目地点选择上看,风机周边几百米区域因为噪音、安全防护等原因不太适合进行其他生产活动,而在此区域进行光伏发电则可合理利用此部分的土地浪费;因此,基于风、光能源在时间尺度上以及地点选择上均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近年来风光互补项目逐步得到了推广及使用。
图1所示为目前常规使用的风光互补方案,光伏系统及风电系统仅在电网侧进行耦合。图中可以看到,风电变流器(包括AC/DC变换器、储能装置及DC/AC变换器)及光伏变流器(包括DC/DC变换器、储能装置及DC/AC变换器)回路中有大量的变换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复用;基于此,现有技术中产生了图2所示方案,在该方案中风机通过风电整流器(包括AC/DC变换器)输出的电能,与,光伏通过光伏MPPT模组(包括BOOST电路)输出的电能,均汇入直流母线的储能装置中;也即该方案复用了储能装置、DC/AC变流器以及并网变压器,节约了系统的设置及维护成本。
但是,图2所示方案中,由于风光两种能源并网支路的大部分设备均共用,因此,如果在此方案中使用传统方案对光伏组件通过虚拟接地进行防PID效应的处理,将会对风电系统造成绝缘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PID效应会对风电系统造成绝缘压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电支路、光伏支路以及变压器;其中:
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均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电网;
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
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与所述风电支路中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
优选的,所述变压器为双分裂变压器;
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及风电变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变流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风电变流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及光伏变流器;所述光伏阵列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变流器的直流侧相连,所述光伏变流器的交流侧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
优选的,还包括:变流器;
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与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变流器的交流侧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电网。
优选的,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以及风电整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整流器的交流侧相连,所述风电整流器的直流侧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和至少一个光伏MPPT模组;所述光伏阵列中的光伏组串与对应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所述光伏MPPT模组包括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
优选的,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以及风电整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整流器的交流侧相连,所述风电整流器的直流侧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所述光伏阵列包括至少一个光伏组串,所述光伏组串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所述风电整流器包括隔离型AC/DC变换电路。
优选的,所述光伏支路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伏MPPT模组;所述光伏组串与对应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接地,或者,通过阻抗接地,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优选的,所述阻抗为:电阻、电感及保险丝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变压器的中性点接收预设电压,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优选的,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或者主从控制。
优选的,还包括: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或生物质发电支路;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并网点耦合处;或者,
当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变流器时,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
本发明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光伏支路的输出端,均通过变压器连接电网;并且,其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其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同时,其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与风电支路中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虚拟接地不会对风机造成绝缘压力,进而保证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内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内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PID效应会对风电系统造成绝缘压力的问题。
具体的,请参见图3,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电支路100、光伏支路200以及变压器400;其中:风电支路100的输出端及光伏支路200的输出端,均通过变压器400连接电网。
或者,请参见图4和图5,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包括:风电支路100、光伏支路200、变流器300以及变压器400;其中:风电支路100的输出端及光伏支路200的输出端,均与变流器300的直流侧相连;变流器300的交流侧通过变压器400连接电网。
无论采取何种结构,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均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光伏支路200中光伏组件的影响;并且,其光伏支路200中的光伏阵列,与,其风电支路100中的风机,两者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虚拟接地不会对风机造成绝缘压力。
如图3所示,其变压器400为双分裂变压器,其风机发电与光伏发电仅在并网变压器网侧端进行复用,进而确保两者之间的隔离,以避免消除PID影响而对风机发电带来绝缘压力。此时,其风电支路100中包括:风机(如图3中所示的M)及风电变流器;风机与风电变流器的输入端相连,风电变流器的输出端作为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其光伏支路200包括:光伏阵列及光伏变流器;光伏阵列的输出端与光伏变流器的直流侧相连,光伏变流器的交流侧作为光伏支路的输出端。其中,风机变流器包括:依次连接的AC/DC变换电路、储能装置及DC/AC变换电路,该AC/DC变换电路的交流侧作为该风机变流器的输入端,该DC/AC变换电路的交流侧作为该风机变流器的输出端,该储能装置连接于AC/DC变换电路和DC/AC变换电路的直流侧之间。光伏变流器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储能和DC/AC变换电路,该储能装置连接于该DC/AC变换电路的直流侧,该DC/AC变换电路的交流侧作为该光伏变流器的输出端;实际应用中,该光伏变流器的直流侧还可以设置有DC/DC变换电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4所示,其风电支路100包括:风机(如图4中所示的M)以及风电整流器;风机与风电整流器的交流侧相连,风电整流器的直流侧作为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其光伏支路200包括:光伏阵列和至少一个光伏MPPT模组;光伏阵列中的光伏组串与对应光伏MPPT模组的输入端相连,光伏MPPT模组的输出端作为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并且,该风电整流器包括普通的AC/DC变换电路(如图4所示)或者隔离型AC/DC变换电路(未进行图示),而该光伏MPPT模组包括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以确保风机发电与光伏发电之间的隔离;因此,其光伏阵列的输出通过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与风机整流器的输出连接,并均接于变流器300直流母线处的储能装置上,进而复用后级的所有变换器。此时,在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靠近光伏组件侧执行虚拟接地处理以解决PID问题造成的影响,将不会对风电机侧绝缘造成压力。
如图5所示,其风电支路100和光伏支路200的结构分别与图4相同,只是其光伏MPPT模组是可选的,即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当其光伏MPPT模组存在时,具体可以包括普通DC/DC变换电路(如图5所示),也可以包括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未进行图示);而其风电整流器包括隔离型AC/DC变换电路,以确保风机发电与光伏发电之间的隔离,进而避免消除PID影响而对风机发电带来绝缘压力。
如图4和图5所示,此时,该变流器300的主电路包括:储能装置和DC/AC变换电路。如图3所示,储能装置连接于DC/AC变换器的直流侧,连接点作为变流器300的直流侧;DC/AC变换电路的交流侧作为变流器300的交流侧。该储能装置为母线电容,其具体实现形式与现有技术相同。
如图3至图7所示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均通过虚拟接地来消除PID效应对光伏支路200中光伏组件的影响;而关于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的实现方案,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由光伏支路200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接地来实现,或者,也可以是由光伏支路200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通过阻抗接地来实现的;其中,光伏组串负极用来接地的阻抗可以为:电阻、电感及保险丝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其中一种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组合形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或者,对于图3和图5所示的两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还可以由变压器400的中性点接收预设电压V0的方案,来代替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通过阻抗接地的方案,进而实现该虚拟接地;图6为与图3相同结构下的另一种虚拟接地方案,图7为与图5相同结构下的另一种虚拟接地方案。并且,该预设电压V0的取值也可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该预设电压V0可以通过相应的电压源来提供,此处也不做具体限定;现有技术中任何能够实现虚拟接地功能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光伏阵列与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均会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虚拟接地不会对风机造成绝缘压力,进而保证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需要说明的是,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以采用集中控制,也可以采用主从控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对于图3所示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风电变流器中配备有相应的风电控制器,其光伏变流器中配备有相应的光伏控制器。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时,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还设置有独立的系统控制器,该系统控制器与风电控制器和光伏控制器进行通信,进而实现对于该风电变流器和该光伏变流器内主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主从控制时,风电控制器和光伏控制器中的任意一个,比如风电控制器,作为通信主机,负责实现对于该风电变流器和该光伏变流器内主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而对于图4和图5所示的带光伏MPPT模组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该风电整流器内配备有相应的整流控制器,该变流器内配备有相应的变流控制器。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时,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还设置有独立的系统控制器,该系统控制器与整流控制器和变流控制器进行通信,进而实现对于该风电整流器和该变流器内主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主从控制时,整流控制器和变流控制器中的任意一个,比如变流控制器,作为通信主机,负责实现对于该风电整流器和该变流器内主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并且,无论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还是主从控制,各光伏MPPT模组的工作状态,可以由系统控制器/通信主机来直接进行控制,也可以由额外设置的一个控制器通过与系统控制器/通信主机之间的通信来分别进行控制,还可以由自身配备的内部控制器通过与系统控制器/通信主机之间的通信来进行一一对应的控制;此处均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即可,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还可以在风电两种能源支路的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类型的能源支路,组成多能互补发电系统;比如,可以在图4和图5所示变流器300的直流侧或者图3至图5所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并网点耦合处,增加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或生物质发电支路;只要能够在变换器级数少、系统效率高、系统成本低的基础之上,确保能够解决光伏PID效应,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进而提升长期发电量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个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电支路、光伏支路以及双分裂变压器;其中:
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及风电变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变流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风电变流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及光伏变流器;所述光伏阵列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变流器的直流侧相连,所述光伏变流器的交流侧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均通过所述双分裂变压器连接电网;
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
所述风电支路与所述光伏支路仅在所述双分裂变压器网侧端进行复用,以确保所述风机发电与所述光伏发电之间的隔离,避免消除PID影响而对所述风机发电带来绝缘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接地,或者,通过阻抗接地,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为:电阻、电感及保险丝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中性点接收预设电压,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或者主从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或生物质发电支路;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并网点耦合处。
7.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电支路、光伏支路、变流器以及变压器;其中,
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以及风电整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整流器的交流侧相连,所述风电整流器的直流侧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和至少一个光伏MPPT模组;所述光伏阵列中的光伏组串与对应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所述光伏MPPT模组包括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
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与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变流器的交流侧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电网;
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
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与所述风电支路中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所述风机发电与所述光伏发电之间的隔离,避免消除PID影响而对所述风机发电带来绝缘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接地,或者,通过阻抗接地,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为:电阻、电感及保险丝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中性点接收预设电压,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11.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或者主从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或生物质发电支路;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并网点耦合处;或者,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
13.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电支路、光伏支路、变流器以及变压器;其中,
所述风电支路包括:风机以及风电整流器;所述风机与所述风电整流器的交流侧相连,所述风电整流器的直流侧作为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
所述光伏支路包括:光伏阵列;所述光伏阵列包括至少一个光伏组串,所述光伏组串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所述风电整流器包括隔离型AC/DC变换电路;
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与所述风电支路的输出端及所述光伏支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变流器的交流侧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电网;
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通过虚拟接地消除PID效应对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组件的影响;
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与所述风电支路中风机之间的电路中存在至少一个隔离器件,以确保所述风机发电与所述光伏发电之间的隔离,避免消除PID影响而对所述风机发电带来绝缘压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路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伏MPPT模组;所述光伏组串与对应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光伏MPPT模组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光伏支路的一个输出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路中光伏阵列的光伏组串负极,直接接地,或者,通过阻抗接地,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为:电阻、电感及保险丝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中性点接收预设电压,以实现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虚拟接地。
18.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或者主从控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或生物质发电支路;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并网点耦合处;或者,
所述电化学储能支路和所述生物质发电支路,设置于所述变流器的直流侧。
CN201911266521.0A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Active CN110912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6521.0A CN110912195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6521.0A CN110912195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2195A CN110912195A (zh) 2020-03-24
CN110912195B true CN110912195B (zh) 2022-04-08

Family

ID=69824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66521.0A Active CN110912195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1219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3039A (zh) * 2008-11-07 2011-12-07 丹佛斯太阳能变极器有限公司 具有控制变流器输出端dc电位的补偿电压源的光伏发电站
CN203218893U (zh) * 2013-04-24 2013-09-25 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电势诱导衰减的设备
CN104242351A (zh) * 2014-10-11 2014-12-24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虚拟接地技术的光伏发电系统
CN204131141U (zh) * 2014-10-11 2015-01-28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采用虚拟接地技术的光伏发电系统
CN104868498A (zh) * 2015-06-05 2015-08-26 江苏同芯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风光一体化大功率并网变流器系统拓扑结构
CN106981878A (zh) * 2016-01-18 2017-07-25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双馈风机抑制电网低频振荡的方法
CN107493057A (zh) * 2017-09-22 2017-12-19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的电势诱导衰减的电气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9617126A (zh) * 2019-01-16 2019-04-12 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抗pid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18807T3 (es) * 2012-06-07 2019-07-04 Abb Research Ltd Procedimiento de amortiguación de secuencia cero y equilibrado de tensión en un convertidor de tres niveles con condensadores de enlace de CC divididos y filtro LCL virtualmente conectado a tierra
CN104242790A (zh) * 2014-09-29 2014-12-24 苏州克兰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DE102016209799A1 (de) * 2016-06-03 2017-12-07 Bender Gmbh & Co. Kg Schaltungsanordnungen zur Reduzierung der potenzialinduzierten Degradation bei Fotovoltaik-Module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3039A (zh) * 2008-11-07 2011-12-07 丹佛斯太阳能变极器有限公司 具有控制变流器输出端dc电位的补偿电压源的光伏发电站
CN203218893U (zh) * 2013-04-24 2013-09-25 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电势诱导衰减的设备
CN104242351A (zh) * 2014-10-11 2014-12-24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虚拟接地技术的光伏发电系统
CN204131141U (zh) * 2014-10-11 2015-01-28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 采用虚拟接地技术的光伏发电系统
CN104868498A (zh) * 2015-06-05 2015-08-26 江苏同芯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风光一体化大功率并网变流器系统拓扑结构
CN106981878A (zh) * 2016-01-18 2017-07-25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双馈风机抑制电网低频振荡的方法
CN107493057A (zh) * 2017-09-22 2017-12-19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的电势诱导衰减的电气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9617126A (zh) * 2019-01-16 2019-04-12 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抗pid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2195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3433B1 (en) A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 system
US8053929B2 (en) Solar power array with maximized panel power extraction
US20120187768A1 (en) Low filter capacitance power system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for solar plants
CN205430161U (zh) 高效率的光伏发电系统
WO2014121826A1 (en) Solar power plant,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solar power plant and a dc/dc conversion system
EP2742575A1 (en) System for the generation, storage and supply of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ed by modular dc generator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aid system
EP243609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d conditioning photovoltaic power harvesting systems
KR20210005502A (ko) 머신러닝 기반의 mppt 동작전압 최적화를 위한 태양광 모듈 직병렬 변환시스템
KR20160129266A (ko) 태양광 컨버터, 에너지 저장 컨버터 및 풍력 컨버터를 이용한 계통 연계형 통합 장치
CN205123280U (zh) 风电场的拓扑结构、升压控制装置及系统
CN104170202B (zh) 具有简化连接的可再生能源单元
US10014689B2 (en) Methods to form and operate multi-terminal power systems
CN110912195B (zh)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ITPI20110142A1 (it) Apparato di trasformazione di energia prodotta da fonti rinnovabili e metodo di gestione relativo
CN110768300B (zh)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KR20140011254A (ko) 태양광 발전을 위한 인버터 시스템
CN204012752U (zh) 可任意组合式光伏模块电站及升压并网扩容变电系统
CN110867900B (zh)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CN102646977A (zh) 基于mppt升压的二次升压电路及分布式太阳能电池组
JP5297836B2 (ja) 発電システム
CN112636383B (zh) 一种风光一体化大功率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91791A (zh) 一种基于直流能源路由器的微电网系统
CN203387288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的离网充电一体控制器
CN202261087U (zh) 一种分布式的离网太阳能电站
CN204809881U (zh) 多功能智能户用光伏发电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