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0770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10770B CN110910770B CN201911207048.9A CN201911207048A CN110910770B CN 110910770 B CN110910770 B CN 110910770B CN 201911207048 A CN201911207048 A CN 201911207048A CN 110910770 B CN110910770 B CN 1109107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yer
- shielding layer
- substrate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6/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41—Interconnections, e.g. scanning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5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s or shapes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降低遮光层对大视角出光的影响。上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像素电路层和发光器件层;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发光部分和非发光部分;触控金属线,触控金属线位于非发光部分;滤光层,滤光层位于发光器件层背向第一衬底的一侧,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多个遮光层;遮光层位于非发光部分,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第一遮光层位于第二遮光层背向第一衬底的一侧,触控金属线位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二遮光层之间,第一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1,第二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2,其中L1<L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内设有多条金属走线,如触控金属线,为降低屏幕反射率,显示面板内还设置有偏光片结构。但是,由于偏光片质地较脆,当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偏光片容易出现折痕甚至断裂。为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滤光层来代替偏光片。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滤光层1′包括色阻2′和遮光层3′,其中,色阻2′用于对外界环境光中与其自身颜色不相同的光进行过滤,起到滤光的作用,遮光层3′用于对非发光部分的金属走线,如触控金属线4′线进行遮挡,避免该部分金属走线对人眼可见。
但是,采用该种设置方式,遮光层3′会对大视角下下射出的光线造成遮挡,影响大视角出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降低遮光层对大视角出光的影响。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以及在所述第一衬底上层叠设置的像素电路层和发光器件层;
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发光部分和非发光部分;
触控金属线,所述触控金属线位于所述非发光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用于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
滤光层,所述滤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多个遮光层;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色阻的颜色和与其交叠的所述发光器件层出光的颜色相同;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非发光部分,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二遮光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金属线位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1,所述第二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2,其中L1<L2。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滤光层中的遮光层采用双层遮光结构: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其中,第一遮光层用于对位于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之间的触控金属线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触控金属线反射至人眼,第二遮光层一方面用于对发光器件层射出的斜向光线进行遮挡,避免斜向光线经由相邻发光器件层对应的色阻射出所导致的混色现象,另一方面,还用于对非发光部分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阵列基板中的金属走线反射至人眼,从而有效降低屏幕反射率。进一步的,基于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遮光层位于第二遮光层远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通过令第一遮光层的宽度L1小于第二遮光层的宽度L2,能够避免第一遮光层对大视角光线造成遮挡,并且,由于第二遮光层与发光器件层距离较近,因此,在视角亮度相同亮度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遮光层的宽度L2设置的更大一些,以进一步降低屏幕反射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阻挡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形成阻挡层的工艺流程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来描述遮光层,但这些遮光层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遮光层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遮光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二遮光层,类似地,第二遮光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一遮光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阵列基板1包括第一衬底2、以及在第一衬底2上层叠设置的像素电路层3和发光器件层4;显示区5和围绕显示区5的非显示区6,显示区5包括发光部分7和非发光部分8;触控金属线9,触控金属线9位于非发光部分8,触控金属线9用于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具体地,触控金属线9是指用于实现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的金属线,具体可以指形成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也可以指形成触控信号传输线的金属走线。
此外,显示面板还包括滤光层10,滤光层10位于发光器件层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滤光层10包括多个色阻11和多个遮光层12;其中,色阻11用于对外界环境光中与其自身颜色不相同的光进行过滤,起到滤光的作用,同时滤光层10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偏光片提高显示面板的抗反射能力,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并且在垂直于第一衬底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色阻11的颜色和与其交叠的发光器件层4出光的颜色相同,以避免出现混光;遮光层12位于非发光部分8,遮光层12包括第一遮光层13和第二遮光层14,第一遮光层13位于第二遮光层1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触控金属线9位于第一遮光层13与第二遮光层14之间,第一遮光层13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1,第二遮光层14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2,其中L1<L2。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请再次参见图3,像素电路层3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源层15、栅极层16和源漏极层17,发光器件层4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18、发光层19和阴极层20,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层20和阳极层18注入到发光层19,在发光层19内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从而使发光层19发出可见光,上述“发光部分7”是指发光层19所在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滤光层10中的遮光层12采用双层遮光结构:遮光层12包括第一遮光层13和第二遮光层14,其中,第一遮光层13用于对位于第一遮光层13和第二遮光层14之间的触控金属线9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触控金属线9反射至人眼,第二遮光层14一方面用于对发光器件层4射出的斜向光线进行遮挡,避免斜向光线经由相邻发光器件层4对应的色阻11射出所导致的混色现象,另一方面,还用于对非发光部分8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阵列基板1中的金属走线反射至人眼,从而有效降低屏幕反射率。进一步的,基于第一遮光层13和第二遮光层14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遮光层13位于第二遮光层14远离发光器件层4的一侧,通过令第一遮光层13的宽度L1小于第二遮光层14的宽度L2,能够避免第一遮光层13对大视角光线造成遮挡,并且,由于第二遮光层14与发光器件层4距离较近,因此,在视角亮度相同亮度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遮光层14的宽度L2设置的更大一些,以进一步降低屏幕反射率。
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有效降低遮光层12对大视角光线的遮挡,提高大视角范围内的出光亮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屏幕反射率,更大程度的避免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走线对人眼可见。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3,色阻11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金属线9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第一平面垂直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且第一平面的延伸方向与遮光层12的延伸方向平行。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触控金属线与滤光层异层设置,且触控金属线位于滤光层背向出光面的一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触控金属线9无需额外占用膜厚,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另一方面,触控金属线9与阵列基板1之间进一步间隔设置有第二遮光层14,增大了触控金属线9与阵列基板1中导电膜层(如栅极层、源漏极层、阳极层和阴极层)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了触控金属线9与导电膜层之间的寄生电容,有效提高了触控信号的传输精度。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3,非发光部分8在第二遮光层14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3,L3≥L2;触控金属线9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4,L1≥L4。令L3≥L4,能够避免第二遮光层14的覆盖面积过大,避免对发光部分7的正常出光造成影响;令L1≥L4,也就是第一遮光层13在第一衬底2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金属线9在第一衬底2上的正投影,能够保证第一遮光层13对触控金属线9的完全覆盖,有效避免触控金属线9对人眼可见。
进一步地,L3/L2=L2/L4,即L22=L3*L4,如此设置,能够在非发光部分8的尺寸L3、以及触控金属线9的宽度L4确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大第二遮光层14宽度L2,在避免了第二遮光层14对大视角出光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增大了第二遮光层14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屏幕反射率。
可选地,第一遮光层13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和与该第一遮光层13交叠的第二遮光层14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重合,从而保证第一遮光层13和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层4之间的距离相近,进而保证避免第一遮光层13对相邻两个发光器件层4大视角出光造成影响。
可选地,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视图,遮光层12还包括第三遮光层21,第三遮光层21包覆触控金属线9的侧面,侧面为平行于触控金属线9中延伸方向与第一衬底2相交的表面,即,在触控金属线9中,侧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衬底2相交。设置第三遮光层21后,第三遮光层21能够对触控金属线9的侧面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线被触控金属线9的侧面反射至人眼,进一步降低屏幕反射率。
进一步地,第三遮光层21与第一遮光层13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并且,沿第二遮光层14朝向第一遮光层13的方向,第三遮光层21朝向第一遮光层13的几何中心倾斜。如此设置,第三遮光层21无需采用额外的构图工艺形成,减少了工艺流程并将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令第三遮光层21倾斜设置,在保证第三遮光层21对触控金属线9的侧面进行覆盖的同时,还能减小第一遮光层13的宽度,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一遮光层13对大视角出光的遮挡。
可选地,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22,封装层22位于发光器件层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以避免外界水氧侵入阵列基板1对发光器件层4和像素电路层3中造成影响,提高发光器件层4和像素电路层3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出光的稳定性。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5,滤光层10位于封装层22背向第一衬底2的表面,也就是说,在发光器件层4朝向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封装层22后,直接在封装层22的表面形成滤光层10,该种结构的制作流程较为简单,且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
此时,显示面板的具体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S1:在第一衬底2上形成像素电路层3和发光器件层4,以形成阵列基板1。
步骤S2:在发光器件层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封装层22。
步骤S3:在封装层22背向第一衬底2的表面形成第二遮光层14,在第二遮光层1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触控金属线9,在触控金属线9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第一遮光层13和第三遮光层21,在第一遮光层13和第三遮光层21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色阻11。
步骤S4:在色阻11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光学胶33,以保证显示面板具有平整表面。
或者,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态贴合胶23和第二衬底24;其中,液态贴合胶23贴附于封装层22背向第一衬底2的表面,滤光层10和触控金属线9位于液态贴合胶23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第二衬底24位于滤光层10和触控金属线9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其中,第二衬底24、滤光层10和触控金属线9构成与阵列基板1对盒的彩膜基板34,彩膜基板34通过液态贴合胶23与阵列基板1进行贴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衬底24为透光衬底。
此时,显示面板的具体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K1:在第一衬底2上形成像素电路层3和发光器件层4,以形成阵列基板1。
步骤K2:在第二衬底24上色阻11,对色阻11进行刻蚀形成凹槽,在凹槽内形成第一遮光层13和第三遮光层21,在第一遮光层13背向第二衬底24的一侧形成触控金属线9,在触控金属线9背向第二衬底24的一侧形成第二遮光层14,以形成彩膜基板34。
步骤K3:在阵列基板1上形成封装层22。
步骤K4:在封装层22上贴附一层液态贴合胶23,将彩膜基板34贴合至阵列基板1上。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阻挡层的结构示意图,非显示区6包括第一非显示区25,第一非显示区25远离显示区5一侧设有芯片绑定区域26;显示面板还包括阻挡层27,阻挡层27位于第一非显示区25,液态贴合胶23位于阻挡层27朝向显示区5的一侧。通过在第一非显示区25设置阻挡层27,能够利用阻挡层27对液态贴合胶23进行阻挡,防止其进一步溢至芯片绑定区域26,对芯片绑定区域26内的引脚造成影响,导致接触不良等问题。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加图8,阻挡层27包括平坦化层28和光热转换层29,光热转换层29位于平坦化层28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具体地,结合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形成阻挡层的工艺流程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形成阻挡层27的工艺流程为:
步骤H1:在第一非显示区25形成平坦化层28。
步骤H2:在发光器件层4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封装层22,以及在平坦化层28背向第一衬底2的一侧形成光热转换层29。
步骤H3:利用激光对光热转换层29进行照射,使其发生膨胀高度增加。
步骤H4:贴附液态贴合胶23,利用光热转换层29对液态贴合胶23进行阻挡,避免其溢至芯片绑定区域26。
采用光热转换层29形成阻挡层27,基于光热转换层29受热膨胀的特性,在光热转换层29受热膨胀前,光热转换层29的高度较小,避免了光热转换层29影响阵列基板1以及封装层22的制作工艺,在光热转换层29受热膨胀后,光热转换层29的高度较大,能够对液态贴合胶23进行有效阻挡,避免其溢出至芯片绑定区域26。
可选地,请再次参见图5,触控金属线9包括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异层设置,且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32,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通过绝缘层32中的过孔实现电连接。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之间形成有耦合电容,当手指对显示屏进行触摸时,触摸位置处的驱动电极金属线30和感应电极金属线31之间的耦合电容的电容量发生变化,进而根据耦合电容的变化量,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
可选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利用滤光层10替代质地较脆的偏光片后,由于滤光层10为厚度较小的有机膜层,因此滤光层10具有较好的抗弯折性能,当显示面板在弯折或折叠时,滤光层10不易发生断裂,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并提高了滤光层10有效降低屏幕反射率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因此,采用该显示装置,通过将滤光层10中的遮光层12采用双层遮光结构,并且将远离发光器件层4的第一遮光层13的宽度L1设置为小于靠近发光器件层4的第二遮光层14的宽度L2,能够避免第一遮光层13对发光器件层4射出的大视角光线造成遮挡,并且在视角亮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大第二遮光层14的宽度L2,进一步降低屏幕反射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以及在所述第一衬底上层叠设置的像素电路层和发光器件层;
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发光部分和非发光部分;
触控金属线,所述触控金属线位于所述非发光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用于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
滤光层,所述滤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和多个遮光层;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色阻的颜色和与其交叠的所述发光器件层出光的颜色相同;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非发光部分,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二遮光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金属线位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1,所述第二遮光层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2,其中L1<L2;
所述遮光层还包括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三遮光层包覆所述触控金属线的侧面,所述侧面为平行于所述触控金属线中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衬底相交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阻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金属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平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遮光层的延伸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发光部分在所述第二遮光层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3,L3≥L2;
所述触控金属线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L4,L1≥L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L3/L2=L2/L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的正投影和与该所述第一遮光层交叠的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遮光层与所述第一遮光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并且,沿所述第二遮光层朝向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方向,所述第三遮光层朝向所述第一遮光层的几何中心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态贴合胶和第二衬底;
其中,所述液态贴合胶贴附于所述封装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所述滤光层和所述触控金属线位于所述液态贴合胶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衬底位于所述滤光层和所述触控金属线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设有芯片绑定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阻挡层,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液态贴合胶位于所述阻挡层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包括平坦化层和光热转换层,所述光热转换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背向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金属线包括驱动电极金属线和感应电极金属线,所述驱动电极金属线和所述感应电极金属线异层设置,且所述驱动电极金属线和所述感应电极金属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07048.9A CN1109107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07048.9A CN1109107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10770A CN110910770A (zh) | 2020-03-24 |
CN110910770B true CN110910770B (zh) | 2022-02-08 |
Family
ID=69820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07048.9A Active CN1109107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107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15963B (zh) * | 2020-04-03 | 2023-10-17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668277B (zh) * | 2020-06-24 | 2022-08-23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785757B (zh) * | 2020-07-14 | 2022-07-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035014B (zh) * | 2020-08-31 | 2024-01-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的背板及背板的控制方法 |
CN112130697B (zh) * | 2020-09-29 | 2024-06-1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327535A (zh) * | 2020-10-30 | 2021-02-05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447931B (zh) | 2020-11-20 | 2023-07-14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635526B (zh) * | 2020-12-14 | 2022-10-0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925437B (zh) * | 2021-01-28 | 2024-03-2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097268B (zh) * | 2021-03-30 | 2024-04-1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CN113110757B (zh) * | 2021-04-16 | 2024-06-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13658518B (zh) * | 2021-08-24 | 2023-07-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4122080B (zh) * | 2021-11-04 | 2023-04-0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CN114361143A (zh) * | 2021-12-31 | 2022-04-15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975538B (zh) * | 2022-04-27 | 2024-09-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
CN115172626A (zh) * | 2022-06-24 | 2022-10-1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10009283A (ko) * | 2009-07-22 | 2011-01-28 | 현대자동차일본기술연구소 | 차량용 표시수단 조작 장치 |
CN102156358A (zh) * | 2010-02-12 | 2011-08-17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CN108919545A (zh) * | 2018-06-28 | 2018-11-3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9541839A (zh) * | 2018-12-10 | 2019-03-2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262682A (zh) * | 2019-04-26 | 2019-09-20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399797A (zh) * | 2019-06-25 | 2019-11-0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9437B (zh) * | 2017-06-23 | 2021-09-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界定层及制造方法、显示基板及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
CN109754710B (zh) * | 2019-02-28 | 2021-08-03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遮光层及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11207048.9A patent/CN1109107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10009283A (ko) * | 2009-07-22 | 2011-01-28 | 현대자동차일본기술연구소 | 차량용 표시수단 조작 장치 |
CN102156358A (zh) * | 2010-02-12 | 2011-08-17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CN108919545A (zh) * | 2018-06-28 | 2018-11-3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9541839A (zh) * | 2018-12-10 | 2019-03-2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262682A (zh) * | 2019-04-26 | 2019-09-20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399797A (zh) * | 2019-06-25 | 2019-11-0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10770A (zh) | 2020-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10770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0928966B2 (en) | Touch panel and touch-panel-integra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electrodes with floating units | |
CN113050820B (zh) | 触摸显示面板 | |
CN111381723B (zh) |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显示面板及其缺陷检测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10112184B (zh) |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KR20210028319A (ko) | 표시장치 | |
CN108878477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2783360B (zh) | 触摸显示装置 | |
CN109256399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2017020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975318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1168646A1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TW201510794A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裝飾面板 | |
CN111952481B (zh)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
TWM546601U (zh) |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 |
CN112885972B (zh) |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496913B1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US10048816B2 (en) | Touch window | |
CN115172626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12781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4281206A (zh) | 显示面板与移动终端 | |
US11489034B2 (en) | TFT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7479617A (zh) | 显示面板 | |
CN115061593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19288077U (zh) |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