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5029B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Google Patents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05029B CN110905029B CN201911278505.3A CN201911278505A CN110905029B CN 110905029 B CN110905029 B CN 110905029B CN 201911278505 A CN201911278505 A CN 201911278505A CN 110905029 B CN110905029 B CN 1109050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 driving
- support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suppor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movable, tiltable or pivoting, e.g. movable seats, dampening arrangements of cab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挖掘机附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用于挖掘机,挖掘机包括车身,自动上车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身上的承载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其中,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人或者物品,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承载组件相对车身运动,以使得置于承载组件上的人或者物品上升或者下降。本系统能够实现驾驶员的轻松上车,免去了攀爬,保证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挖掘机附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背景技术
目前,挖掘机特别是在大型挖掘机,其履带到其驾驶室的距离很大,驾驶员上车存在一定的难度,上车需要在驾驶室外壁踩两步或以上,有时会有踩空造成擦伤。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挖掘机的驾驶员上车困难,且容易出现踩空受伤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上车系统,用于挖掘机,所述挖掘机包括车身;自动上车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承载组件以及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人或者物品,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组件相对所述车身运动,以使得置于所述承载组件上的人或者物品上升或者下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以及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挖掘机的车身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挖掘机的车身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上的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承载组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及所述挖掘机的车身转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构件以及承载构件;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第二传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上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和所述承载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承载构件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主支撑体、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主支撑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车身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转动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壳体以及第二支撑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三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开口;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内,配套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壳体的开口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的一侧;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内,配套设置的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穿过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开口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的相对的另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构件包括基体、第一支撑部、第一安装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基体的相对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基体围设成两端以及侧向开口的安装槽,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槽;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承载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构件包括主承载体、第一连接用部、第二连接用部以及第三连接用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用部与所述主承载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用部与所述主承载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用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用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液压马达;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液压供应装置,所述液压供应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接,且所述液压供应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驱动机构之间均设置有液压控制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开关;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开关以及所述液压控制阀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置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承载构件上,且所述重力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置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为滚珠丝杠机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挖掘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因而,具有该自动上车系统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自动上车系统,利用驱动机构驱动承载组件相对车身移动,能够实现置于承载构件上的驾驶员等上升或者下降,进而实现驾驶员的轻松上车,免去了攀爬,进而避免发生意外受伤的风险,进而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上车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上车系统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上车系统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支撑构件,11-主支撑体,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2-第二支撑构件,21-第一支撑壳体,211-第一连接耳板,22-第二支撑壳体,221-第二连接耳板,3-第三支撑构件,31-基体,32-第一支撑部,33-第一安装部,34-第二支撑部,35-第二安装部,4-承载构件,41-主承载体,42-第一连接用部,421-横向板,422-纵向板,43-第二连接用部,44-第三连接用部,5-第一传动机构,6-第二传动机构,7-驱动机构,8-滑轨,9-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上车系统,用于挖掘机,挖掘机包括车身,车身包括驾驶室,自动上车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构件1、第二支撑构件2、第三支撑构件3、承载构件4、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驱动机构7;
其中,第一支撑构件1固定设置在挖掘机的车身上;第二支撑构件2与第一支撑构件1转动连接(例如可通过销轴),当然,不仅限于此;驱动机构7设置在挖掘机的车身上,驱动机构7尤其可设置于驾驶室的下方,且驱动机构7与第二支撑构件2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第三支撑构件3和承载构件4相对第一支撑构件1以及挖掘机的车身转动,此处注意,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各部件设置在驾驶室的外部;
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和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为与竖直方向形成夹角的方向;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第三支撑构件3也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上车系统工作时:
(1)整个系统悬挂在驾驶室外,且未开启工作,即此时系统处于初始A状态;
(2)当驾驶员需要上车时,驱动机构7驱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承载构件4从靠近车身向远离车身摆动到指定位置,待上述构件就位之后,驱动机构7停止工作;
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下降,并下降到指定位置,待上述构件就位之后,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下降到指定位置处,例如承载构件4下降到距离地面250mm左右的位置,此时第二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此时系统处于B状态;
(3)驾驶员走上承载构件4,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并上升到指定位置,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之后,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到指定位置处,例如承载构件4上升到距离驾驶室地面250mm左右的位置,第二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此时系统处于C状态。
此处注意,当驾驶员走上承载构件4后,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到指定位置处,第二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之后,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并上升到指定位置,例如承载构件4上升到距离驾驶室地面250mm左右的位置,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4)驾驶员从承载构件4上车即走进驾驶室,驱动机构7驱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承载构件4从远离车身向靠近车身摆动到指定位置,而后驱动机构7停止工作,即系统回到初始A状态。
当驾驶员需要下车时,系统首先调整到C状态,驾驶员踏上承载构件4,系统调整到B状态,驾驶员下车,而后本系统重新回复到初始A状态,具体过程可参考上述过程。
可见,通过本自动上车系统实现驾驶员的轻松上车,免去了攀爬,进而避免发生意外受伤的风险,进而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支撑构件1包括主支撑体11、第一连接部12以及第二连接部13;
其中,第一连接部12与主支撑体11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3与主支撑体11的相对的另一端相连接,可选地,主支撑体11、第一连接部12以及第二连接部13可为一体式结构,但不仅限于此,上述板还可通过焊接或者紧固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主支撑体11与车身相连接;第一连接部12以及第二连接部13均与第二支撑构件2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支撑构件2包括第一支撑壳体21以及第二支撑壳体22,可选地,第一支撑壳体21以及第二支撑壳体22均为长方形壳体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支撑壳体21以及第二支撑壳体22关于第一支撑构件1对称设置;
其中,第一支撑壳体21位于第一连接部12的一侧且与第一连接部12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壳体21的一端延伸出第一连接耳板211,第一连接耳板211通过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构件1的第一连接部12(例如可燃通过销轴实现转动连接);第二支撑壳体22位于第二连接部13的一侧且与第二连接部13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支撑壳体22的一端延伸出第二连接耳板221,第二连接耳板22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构件2的第二连接部13;第一支撑壳体21与第二支撑壳体2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第三支撑构件3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第一支撑壳体21与第二支撑壳体22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开口;
第一驱动装置以及第一传动机构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其中一个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一个第一传动机构5均设置在第一支撑壳体21内,配套设置的一个第一传动机构5穿过第一支撑壳体21的开口并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的一侧;其中另一个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另一个第一传动机构5均设置在第二支撑壳体22内,配套设置的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5穿过第二支撑壳体22的开口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的相对的另一侧。
根据以上结构描述可知,上述的第一支撑壳体21既起到支撑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集成于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的作用,又起到支撑保护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一传动机构5的作用,尤其对于第一传动机构5为滚珠丝杠机构时,滚珠丝杠机构包括丝杆、螺母和螺母座,螺母套设于丝杠上,螺母座固定在螺母上,螺母能够带动螺母座沿着丝杠运动,丝杠的一端与第一支撑壳体21的一端尤指上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丝杠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壳体21的另一端尤指下端也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壳体21起到了支撑丝杠的作用;螺母座则通过第一支撑壳体21的开口端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支撑构件3包括基体31、第一支撑部32、第一安装部33、第二支撑部34以及第二安装部35;其中,第一支撑部32与基体31的一侧相连接,第二支撑部34与基体31的相对的另一侧连接;第一安装部33与第一支撑部32远离基体31的一侧相连接,第二安装部35与第二支撑部34远离基体31的一侧相连接;
第一支撑部32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支撑部34连接于其中另一个第一传动机构5;
第一安装部33、第一支撑部32以及基体31围设成两端以及侧向开口的安装槽,第二驱动装置以及第二传动机构6均设置在安装槽;
第一安装部33与第二安装部35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承载构件4设置在容纳空间内。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上述的第一传动机构5的螺母座则通过第一支撑壳体21的开口端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的第一支撑部32,因而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传动机构5如丝杠机构运动时,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丝杠转动,丝杠驱动螺母以及螺母座沿丝杠的长度方向移动,螺母座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的第一支撑部32,进而螺母座带动第三支撑构件3整体移动,同理,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运动的过程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其中,可选地,可选地,第三支撑构件3包括的上述板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承载构件4包括主承载体41、第一连接用部42、第二连接用部43以及第三连接用部44;
其中,第一连接用部42与主承载体41的一侧相连接,第二连接用部43与主承载体41的相对的另一侧相连接;第一连接用部42与第一安装部33滑动连接,第二连接用部43与第二安装部35滑动连接;第三连接用部44连接于第二传动机构6;
主承载体41用于承载驾驶员,第一连接用部42以及第二连接用部43用于将主承载体41滑动连接于第三支撑构件3上,第三连接用部44用于将主承载体41固定连接于第二传动机构6上。
其中,可选地,主承载体41为平板,且其靠近第三支撑构件3的基体31的一侧边即第一侧边设置有朝向远离第一支撑构件1的方向的折边,基体31的相对的另一侧边即第二侧边也设置有朝向远离第一支撑构件1的方向的折边,平板的其余的两边即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没有折边。
第一连接用部42为T型板,T型板的横向板421的外表面与主承载体41的第三侧边相贴合并相连接,T型板的纵向板422的侧表面与第三支撑构件3的第一安装部33之间采用滑轨8和滑块9的结构滑动连接,当然,还可采用其他滑动连接的结构。第二连接用部43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用部42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承载构件4对称设置,在此,不再详述。
第三连接用部44为长方形板,其与第二传动机构6的螺母座固定连接(第二传动机构6与第一传动机构5的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其丝杠的一端与第三支撑构件3的基体31的一端即上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丝杠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构件3的基体31的另一端尤指下端也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机构6的螺母座与承载构件4的第三连接用部44相连接)。
其中,可选地,主承载体41、第一连接用部42、第二连接用部43以及第三连接用部44为单独的部件,通过焊接或者紧固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驱动装置以及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液压马达;驱动机构7为液压缸;
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车身上的液压供应装置,尤其可设置于整个车身的底部,液压供应装置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机构7相连接,且液压供应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液压控制阀,液压供应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液压控制阀,液压供应装置与驱动机构7之间设置有第三液压控制阀。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3个液压控制阀分别用于控制向第一驱动装置即液压马达、第二驱动装置即液压马达以及驱动机构7即液压缸提供液压油与否,以使得上述装置开启,进而开始工作或者使得上述装置关闭,进而停止工作。
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车身上的开关,可选地,开关设置在驾驶室外的扶手上;其中,控制装置分别与开关以及上述3个液压控制阀相连接。
上车时,驾驶员等站在地面上可用手按下开关,利用开关启动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控制上述液压控制阀按照顺序开启,使得承载构件4下降到距离地面合适的距离处,驾驶员踏上踏板,而后实现驾驶员的自动化上车操作,整个过程,简单、方便,更加智能,当上车结束后,可关闭开关。下车时,驾驶员走出驾驶室,并再次按下开关,控制装置在控制上述液压控制阀按照顺序开启,使得承载构件4上升到距离驾驶室地面合适的距离处,驾驶员踏上踏板,而后实现驾驶员的自动化下车操作,同样简单、方便,当下车结束后,可关闭开关。其中,可选地,开关的数量为两个,一个作为上车开关使用,另一个作为下车开关使用,且下车开关的位置高于上车开关。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均设置在承载构件4上,且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其中,位置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感测踏板距离地面或者驾驶室地面的距离,重力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感测承载构件4的主承载体41上有无驾驶员,例如可感测驾驶员是否已经站在承载构件4的主承载体41上,或者感测驾驶员是否已经从主承载体41上离开等。由于设置了传感器,使得本系统工作时更加安全、可靠,进而保证了驾驶员上、下车时的安全。其中,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的数量可为多个,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综上,本自动上车系统的工作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整个系统悬挂在驾驶室外侧和底部,即此时系统处于初始A状态。
第二步,上车时,按下开关,控制装置收到信号,并控制与驱动机构7相对应的第三液压控制阀打开,驱动机构7例如液压缸工作,推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承载构件4从靠近车身向远离车身摆动到指定位置,此时位置传感器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第三液压控制阀关闭,驱动机构7停止工作;
控制装置再控制与第一驱动装置相对应的第一液压控制阀打开,第一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工作,第一驱动装置带动第一传动机构5例如丝杠传动机构开始工作,丝杠传动机构带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下降,并下降到指定位置处,此时位置传感器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液压控制阀关闭,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控制装置再控制与第二驱动装置相对应的第二液压控制阀打开,第二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工作,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传动机构6例如丝杠传动机构开始工作,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第三支撑构件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下降到指定位置处,例如承载构件4下降到距离地面250mm左右的位置,此时位置传感器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再控制相应的第二液压控制阀关闭,上述第二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停止工作,此时系统处于B状态。
第三步,驾驶员走上承载构件4,重力感应器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再控制与第一驱动装置相对应的液压控制阀打开,第一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工作,第一驱动装置带动第一传动机构5例如丝杠传动机构开始工作,丝杠传动机构带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传动机构6以及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上升到指定位置处,此时传感器感测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第一液压控制阀关闭,上述第一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停止工作;
控制装置再控制与第二驱动装置相对应的第二液压控制阀打开,第二驱动装置如液压马达工作,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传动机构6例如丝杠传动机构开始工作,第二传动机构6驱动承载构件4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上升到指定位置处,例如承载构件4上升到离驾驶室地面250mm左右的位置处,此时传感器感测有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第二液压控制阀关闭,上述第二驱动装置例如液压马达停止工作,此时系统处于C状态。
当然,第三步骤中的两个步骤可以颠倒过来进行也可以,即先是由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传动机构6带动承载构件4上升到指定的位置,再由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带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其上的其他部件一起上升到指定的位置。
第四步、驾驶员从承载构件4上上车,重力感应器无信号,控制装置控制与驱动机构7相对应的第三液压控制阀打开,驱动机构7例如液压缸收回缸杆,带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其余部件收回至原始位置处,即系统回到初始A状态。
当驾驶员需要下车时,系统首先调整到C状态,驾驶员踏上承载构件4,系统调整到B状态,驾驶员下车,而后本系统重新回复到初始A状态,具体过程可参考上述过程。
实施例二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上车系统,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一些改进,为了便于理解,可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标号,也可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自动上车系统用于挖掘机,挖掘机包括车身,自动上车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构件1、第二支撑构件2、第三支撑构件3、承载构件4、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以及驱动机构7;
其中,第一支撑构件1固定在挖掘机的车身上;第二支撑构件2与第一支撑构件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然,不仅限于此;驱动机构7设置在挖掘机的车身上,驱动机构7尤其可设置于驾驶室的下方,且驱动机构7与第二支撑构件2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三支撑构件3和承载构件4相对第一支撑构件1以及挖掘机的车身转动,此处注意,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各部件设置在驾驶室的外部;
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为与竖直方向形成夹角的方向,其中,承载构件4与第三支撑构件3固定连接,作为一个整体运动。
可见,本系统能够通过驱动机构7驱动第二支撑构件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5、第三支撑构件3和承载构件4相对第一支撑构件1以及挖掘机的车身旋转到指定的位置,而后利用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5驱动第三支撑构件3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构件3上的承载构件4相对第二支撑构件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能够实现置于承载构件4上的驾驶员等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完成上车或者下车的操作,具体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上车系统,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一些改进,本自动上车系统用于挖掘机,挖掘机包括车身,自动上车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身上的承载组件以及驱动组件;
可见,本系统能够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承载组件相对车身移动,能够实现置于承载组件上的驾驶员等上升或者下降。
其中,驱动组件可为两个气缸,两个气缸均固设于车身,承载组件可为承载平板,两个气缸的缸杆的端部连接于承载平板,随着气缸的伸缩,实现承载平板的移动。
当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驱动组件还可包括驱动装置以及丝杠结构,驱动装置固设于车身,驱动装置通过丝杠结构驱动承载平板相对车身运动。
实施例四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挖掘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因而,具有该自动上车系统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自动上车系统,用于挖掘机,所述挖掘机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承载组件以及驱动组件、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以及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人或者物品,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组件相对所述车身运动,以使得置于所述承载组件上的人或者物品上升或者下降;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挖掘机的车身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挖掘机的车身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上的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承载组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及所述挖掘机的车身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构件以及承载构件;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第二传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上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和所述承载构件相对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承载构件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主支撑体、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主支撑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端相连接;
所述主支撑体与所述车身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壳体以及第二支撑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三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开口;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内,配套设置的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壳体的开口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的一侧;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配套设置的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内,配套设置的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穿过所述第二支撑壳体的开口并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的相对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构件包括基体、第一支撑部、第一安装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二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基体的相对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基体的一侧相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基体围设成两端以及侧向开口的安装槽,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槽;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承载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构件包括主承载体、第一连接用部、第二连接用部以及第三连接用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用部与所述主承载体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用部与所述主承载体的相对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用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用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液压马达;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液压供应装置,所述液压供应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接,且所述液压供应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及所述驱动机构之间均设置有液压控制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开关;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开关以及所述液压控制阀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车系统还包括重力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置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承载构件上,且所述重力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置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为滚珠丝杠机构。
12.一种挖掘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上车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78505.3A CN110905029B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78505.3A CN110905029B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05029A CN110905029A (zh) | 2020-03-24 |
CN110905029B true CN110905029B (zh) | 2024-06-11 |
Family
ID=69825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78505.3A Active CN110905029B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05029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2967A (ja) * | 1994-11-08 | 1996-05-28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JPH10287181A (ja) * | 1997-04-18 | 1998-10-27 | Kyokuto Kaihatsu Kogyo Co Ltd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JP3157143B1 (ja) * | 2000-03-01 | 2001-04-16 | 忠則 松田 | 車両用昇降装置 |
JP2006312392A (ja) * | 2005-05-09 | 2006-11-16 | Daito Press Kogyo Kk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CN103429826A (zh) * | 2012-03-30 | 2013-12-04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驾驶室 |
CN205737254U (zh) * | 2016-06-26 | 2016-11-30 | 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无障碍乘车装置 |
CN211472672U (zh) * | 2019-12-12 | 2020-09-11 |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
2019
- 2019-12-12 CN CN201911278505.3A patent/CN1109050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2967A (ja) * | 1994-11-08 | 1996-05-28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JPH10287181A (ja) * | 1997-04-18 | 1998-10-27 | Kyokuto Kaihatsu Kogyo Co Ltd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JP3157143B1 (ja) * | 2000-03-01 | 2001-04-16 | 忠則 松田 | 車両用昇降装置 |
JP2006312392A (ja) * | 2005-05-09 | 2006-11-16 | Daito Press Kogyo Kk | 車両の乗降用ステップ装置 |
CN103429826A (zh) * | 2012-03-30 | 2013-12-04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驾驶室 |
CN205737254U (zh) * | 2016-06-26 | 2016-11-30 | 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无障碍乘车装置 |
CN211472672U (zh) * | 2019-12-12 | 2020-09-11 |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05029A (zh) | 2020-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80319007A1 (en) | Automated Mechanic Creeper | |
CN101947935A (zh) | 车用脚踏板设备及其伸缩装置 | |
CA3040019A1 (en) | Apparatus for handling heavy components on containers | |
CN110371218A (zh) | 一种模块式多功能agv | |
CN110905029B (zh)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
JP4462633B2 (ja) | パレットトラック | |
CN215513395U (zh) | 一种标准应急装备箱的快速装卸车 | |
CN112780079B (zh) | 一种具有自动行走功能的方舱 | |
CN211472672U (zh) | 自动上车系统及挖掘机 | |
CN207826384U (zh) | 移动式车桥装配平台 | |
CN213734758U (zh) | 一种车载无人机自动归位装置 | |
CN210768034U (zh) | 一种多功能立体停车装置 | |
CN112622521B (zh) | 一种用于方舱的行走系统 | |
CN215548650U (zh) | 一种用于机械臂的可移动升降操作平台 | |
CN215548501U (zh) | 轮式挖掘机下车工具箱的装配工装车 | |
CN206108814U (zh) | 一种行驶稳定的前移式叉车 | |
CN214164821U (zh) | 一种用于搬运重型卡车电池的车辆 | |
JP4408685B2 (ja) | 車両用昇降装置 | |
JP4300465B2 (ja) | 車両用昇降装置 | |
JP4506415B2 (ja) | 車両用の車椅子リフト装置 | |
CN113415225A (zh) | 一种标准应急装备箱的快速装卸车 | |
CN221346488U (zh) | 一种立体车库平衡装置 | |
CN214176558U (zh) | 一种便于移动安装的节能柜 | |
CN215711212U (zh) | 一种踏板及工程机械 | |
CN111591920A (zh) | 一种动力总成举升装置及其举升装配工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