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869632A -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9632A
CN110869632A CN201880045770.4A CN201880045770A CN110869632A CN 110869632 A CN110869632 A CN 110869632A CN 201880045770 A CN201880045770 A CN 201880045770A CN 110869632 A CN110869632 A CN 110869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force
forc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mber
clutch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57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69632B (zh
Inventor
A.多尔
F.蒂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Embrayag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Embrayag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Embrayag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Embrayag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10869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69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6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61Hydraulically actuated multiple lamellae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组件(1),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具有的形状和尺寸使得当它们被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10)中时能够在彼此内部轴向滑动而不接触。特别地,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该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包括开口和段,使得力传递构件(105、205)的每个段可轴向接合而不在与另一力传递构件(105、205)相对的开口中接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组件(1)的双离合器机构(10)。

Description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领域中使用的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的组件。本发明还涉及双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该双离合器机构的变速器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的双离合器机构包括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以及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使得能够产生力,以将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分别构造成接合或分离的构造。在每个致动器的区域中产生的力通过力传递构件传递到相应的离合器。以这种方式,致动器的运动被传递到相应的力传递构件,该力传递构件又使第一摩擦元件相对于相应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运动,以将其构造成所提及的构造之一或另一。
以已知的方式,力传递构件为圆形起伏金属板的形式,其一端(通常是径向内端)连接到相应的致动器,并且其第二端(通常是径向外端)连接到相应的离合器。为了最小化它们所组装在的双离合器机构的径向和轴向尺寸,每个离合器的力传递构件安装成相对于双离合器机构的旋转轴线同轴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多个类似的折叠,该折叠使得与第一离合器相关的第一力传递构件能够轴向滑动而不会与与第二离合器相关的第二力传递构件接触,反之亦然。
更具体地,在径向类型的双离合器机构中,第一离合器在径向上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径向外部,已知的是将每个力传递构件的一部分径向地折叠在第二离合器下方,以减小双离合器机构的轴向空间需求。然而,这种构造要求确保每个力传递构件相对于彼此的自由滑动,而在它们之间没有干扰。
以这种方式,以已知的方式,这种径向双离合器机构的每个力传递构件以与另一力传递构件相似的方式但沿不同的直径在第二离合器下方径向折叠。换句话说,与外离合器相关的力传递构件通常沿小于第一力传递构件在第二离合器下方折叠的直径的直径在第二离合器下方折叠。
尽管这种构造使得当力传递构件被相应的致动器轴向移动时能够避免它们之间的任何干扰,但是它具有的缺点是在将每个力传递构件在第二离合器下方并沿着两个不同的直径折叠时增加径向空间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并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力传递构件的组件而进一步带来其他的优点,该新的组件使得能够减少其旨在所组装在的双离合器机构的径向空间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一种双离合器机构的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组件来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每个力传递构件旨在分别在双离合器机构的致动器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之间传递轴向力,每个力传递构件相对于共同旋转轴线同轴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构件在缠绕区的区域中彼此缠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两个力传递构件在缠绕区的区域中彼此缠绕。术语“缠绕”旨在理解为是指第一力传递构件的第一部分可轴向滑动通过第二力传递构件的类似部分而不与其干扰,即不与其接触;和/或第二力传递构件的一部分可以轴向滑动通过第一力传递构件的类似部分而不与其干扰,即不与其接触。
当两个传递构件以与它们旨在安装在双离合器机构上的配置相似的配置放置时,并且针对其中一个力传递构件相对于彼此的相对轴向运动,最多等于力传递构件旨在与之配合的致动器的轴向间隙,必须验证这种缠绕特征。通过非限制性示例,可以通过同轴安装两个力传递构件并将它们分开0至10毫米之间的在类似于其外径向端部的前面的区域中测量的轴向距离并且通过使第一力传递构件沿轴向移动0至6毫米之间来验证缠绕的特征。
力传递构件的缠绕和/或相应的缠绕区域可以具有各种形式,这将在以下段落和以下图示的附图中进行描述。
优选地,但非排他性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限于力传递构件,该力传递构件不会有意地并且更具体地借助于放大转换由致动器在其端部之一的区域中产生的致动力:每个力传递构件在相应离合器的区域中传递的轴向力最多等于相应致动器产生的轴向力。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更具体地解决了力传递构件,该力传递构件被称为被动的并且对力传递构件受到致动力时它们的弹性变形内提供由相应致动器产生的轴向致动力的守恒效果。再者,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没有解决例如涉及连接杆或膜片的类型的力传递构件,或者产生与杠杆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杠杆作用相似的效果并且导致由与其连接的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力被放大的那些。
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和权利要求中,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并且为了促进理解,将使用以下术语:
–根据相对于由离合器模块的主旋转轴线O确定的轴向定向的方向的“前”或“后”,“后”是指位于图右侧的部分,在变速器的一侧,“前”是指图的左侧部分,在发动机的一侧;以及
–相对于轴线O并且在与轴向定向正交的径向定向上的“内/内部”或“外/外部”,“内部”是指轴线O的近端部分,而“外部”是指轴线O的远端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列出的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被单独或组合地采用:
–缠绕区径向地位于圆形轮廓的内部,该圆形轮廓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并且其直径等于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外部轴向延伸范围的直径的一半,该外部轴向延伸范围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接触。换句话说,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布置成能够在彼此内部轴向滑动而不接触的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外部轴向延伸范围的直径,也就是说,与第一离合器的摩擦元件配合的轴向延伸范围,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部分所处的形成缠绕区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外部轴向延伸范围的直径;
–缠绕区径向地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的内部,外轴向延伸范围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第二离合器接触。换句话说,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布置成能够在彼此内部轴向滑动而不接触的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的直径,也就是说,与第二离合器的摩擦元件配合的轴向延伸范围,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部分所处的形成缠绕区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的直径。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的缠绕区在径向上在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与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内径向延伸范围之间,内径向延伸范围旨在当组件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上时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相应致动器配合;
–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外轴向延伸范围的径向外部;
–第一力传递构件的内径向延伸范围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内径向延伸范围的径向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缠绕区由每个力传递构件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形成,每个中间轴向延伸范围都位于相应的外轴向延伸范围和相应的内径向延伸范围之间,所述内径向延伸范围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相应致动器配合;
–对于第一实施例,有利地,在缠绕区的区域中,每个力传递构件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位于相对于旋转轴线相同的径向距离处;
–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每个力传递构件的每个中间轴向延伸范围包括多个开口,同一力传递构件的两个相邻开口在它们之间形成段,其中一个力传递构件的每个段与另一力传递构件的相应开口相对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缠绕区由每个力传递构件的上径向延伸范围形成,每个上径向延伸范围位于外轴向延伸范围的端部,并且与相应的离合器相对定位;
–有利地,对于第二实施例,在缠绕区的区域中,每个力传递构件的上径向延伸范围位于相对于旋转轴线相同的径向距离处和/或位于相同的轴向位置处;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每个上径向延伸范围包括多个开口,同一力传递构件的两个相邻的开口在它们之间形成段,其中一个力传递构件的每个段与另一力传递构件的相应开口相对定位;
–对于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每个力传递构件的开口绕旋转轴线以规则的方式成角度地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双离合器机构,其旨在安装在发动机和机动车辆变速器之间,该双离合器机构包括:
–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每个离合器具有旋转轴线;
–包括壳体的致动系统,该壳体容纳:
–第一致动器,其布置成轴向移动以便产生第一轴向力,该第一轴向力使第一离合器能够接合或分离;
–第二致动器,其布置成轴向移动以便产生第二轴向力,该第二轴向力使第二离合器能够接合或分离;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根据其任何改进的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组件,每个力传递构件分别连接到相应的致动器和相应的离合器。
这样,由于两个力传递构件之间的缠绕区,这种双离合器机构在径向上更加紧凑。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提出的至少一种改进,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被单独或组合地采用:
–缠绕区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径向内部;
–缠绕区位于第一致动器的径向外部;
–双离合器机构为湿式双离合器或干式双离合器类型;
–双离合器机构的每个离合器均为多盘类型;
–根据第一结构变型,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根据轴向配置布置,第一离合器与第二离合器轴向相对定位;
–根据第二结构变型,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以径向配置布置,第一离合器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径向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机动车辆变速器系统,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或其任何改进的双离合器机构,其中:
–第一离合器通过第一输出盘支架旋转地联接至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
–第二离合器通过第二输出盘支架旋转地联接至变速器的第二输出轴;
–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旋转地交替联接至输入腹板,该输入腹板旋转地联接至输入轴,该输入轴由至少一个曲轴旋转地驱动。
提供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其根据所有可能的组合并入此处列出的不同可选特征。
附图说明
一方面从下面的描述中以及另一方面从参考所附的示意图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给出的多个实施例,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和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两个不同定向的透视图;
–图3是图1和2所示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局部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然,本发明的特征、变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根据各种组合而彼此相关,以至于它们不是不兼容或互斥的。特别是可以想象,如果这种特征选择足以提供技术优势或使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所区别,则本发明的变型以与所描述的其他特征隔离的方式仅包括下述特征的选择。
特别地,如果从技术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防止这种组合,则可以将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和所有实施例组合在一起。
在附图中,多个附图共有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考图1、2和3,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包括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双离合器机构10未在图1至3中示出并且其在图4中可见。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旨在分别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器320、330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之间传递轴向力。在这里示出的实施例中,力传递构件没有放大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器320、330的区域中产生的轴向力。因此,在双离合器机构10、200的离合器100、200的区域中,由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传递的轴向力最多等于由每个致动器320、330产生的轴向力。此外,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旨在相对于共同旋转轴线O同轴安装。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力传递构件105、205在缠绕区400的区域中彼此缠绕。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为向内弯曲的环形起伏金属板的形式,使得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在其前面AV侧形成第一凹陷并且在其后面AR侧形成第二凹陷。因此,当从前AV观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时,第一凹陷形成十字形;当从后AR观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时,第二凹陷形成中空形状。第一凹陷位于第二凹陷的径向外侧。
径向朝向外侧,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由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界定,当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10上时,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旨在与第一离合器100的摩擦元件配合。当产生这样的组件时,每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旨在在由第一致动器320产生的轴向运动向前的作用下向前推动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一离合器100的摩擦元件。
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通过外凹口10510彼此分开。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的角距离限定的凹口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外凹口10510的角距离限定的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的尺寸。所有外凹口10510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具有相同的尺寸。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绕旋转轴线O规则地成角度地分布。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包括位于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的后AR处的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位于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的径向内侧。在其内部的区域中,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在轴向上稍微向后AR倾斜。
径向朝向内侧,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延伸具有向内弯曲区,该区包括三个折叠10521、10522、10523。更具体地,第一折叠10521和第二折叠10522共同界定轴向伸长范围,第二折叠10522和第三折叠10523一起界定径向伸长范围。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位于第一折叠10521和第三折叠10523之间的部分为段10520A的形式,其通过开口10520B彼此分开。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段10520A的角距离限定的开口10520B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开口10520B的角距离限定的段10520A的尺寸。所有段10520A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开口10520B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段10520A绕旋转轴线O以规则的方式成角度地分布。
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使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朝向前AV延伸,超过第三折叠10523。
最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包括内径向延伸部分1055,其经由向内弯曲区1054连接到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内径向延伸部分的后面AR旨在与连接到第一致动器320的变速器系统300的第一脱离轴承140的前面AV接触。
相对于旋转轴线O,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第一凹陷形成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在外侧由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径向界定并且其在内侧由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径向界定。
相对于旋转轴线O,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第二凹陷在外侧由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径向界定。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可通过型锻获得。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是金属的。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通过具有约3mm的厚度的型锻金属板形成。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为向内弯曲的环形起伏金属板的形式,使得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在其前面AV侧形成第一凹陷并且在其后面AR侧形成第二凹陷。因此,当从前AV观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时,第一凹陷形成中空形状;当从后AR观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时,第二凹陷形成中空形状。第一凹陷在径向上位于第二凹陷的外侧。
径向朝向外侧,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由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界定,当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10上时,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旨在与第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配合。当产生这样的组件时,每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旨在在由第二致动器330产生的轴向运动向前的作用下向前推动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
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通过外凹口20510彼此分开。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角距离限定的外凹口20510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外凹口20510的角距离限定的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尺寸。所有外凹口20510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具有相同的尺寸。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绕旋转轴线O规则地成角度地分布。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包括位于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后AR处的上径向延伸范围2052,上径向延伸范围2052位于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径向内侧。
径向朝向内侧,上径向延伸范围2052由向内弯曲区20520A、20520B延伸。向内弯曲区20520A、20520B在绕旋转轴线O成角度地分布的状态下并且以交替的方式包括通过多个开口20520B彼此分开的多个段20520A。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段20520A的角距离限定的开口20520B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开口20520B的角距离限定的段20520A的尺寸。所有段20520A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开口20520B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段20520A绕旋转轴线O规则地成角度地分布。
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将上径向延伸范围2052朝向前AV延伸,超过向内弯曲区20520A、20520B。
最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包括内径向延伸部分2005,其经由折叠2054连接到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内径向延伸部分的后面AR旨在与连接到第二致动器330的变速器系统300的第二脱离轴承240的前面AV接触,如图4所示。
相对于旋转轴线O,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第一凹陷形成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在外侧由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径向界定并且其在内侧由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径向界定。
相对于旋转轴线O,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第二凹陷在外侧由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径向界定。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可通过型锻获得。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是金属的。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由厚度约为3mm的型锻金属板形成。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中,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以与旋转轴线O同轴的方式相对于彼此构造。
此外,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相对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位于后AR处。
在分离配置中,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内径向延伸部分1055的相对面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折叠区2054之间的轴向距离在0至10mm之间,优选地在0至7mm之间。平行于旋转轴线O测量轴向距离。这些轴向距离优选地针对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的轴向路径在0至6mm之间给出。对于更大的路径,可以根据与致动器320、330的路径的相应变化相同的比例来增加或减少轴向距离。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径向外侧;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的径向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组件1包括缠绕区10520、20520,该缠绕区使组件1能够更加紧凑,并且当组件1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10中时,使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能够在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中轴向滑动。
在图1至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缠绕区由以下形成: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段10520A和开口10520B;以及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段20520A和开口20520B。
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的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例如在组装到双离合器机构10上时有利地被成角度地转位,使得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开口10520B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段20520A彼此相对定位并且使得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段10520A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开口20520B彼此相对定位。
为此,在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中,第一传递构件105的段10520A的角尺寸小于第二传递构件205的开口20520B的角尺寸;第一传递构件105的开口10520B的角尺寸大于第二传递构件205的段20520A的角尺寸。
根据在图4中可以看到的第二实施例,缠绕区由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所产生的并且如上所述的段和开口形成,但是位于分别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2053的区域中。
更具体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在绕旋转轴线O成角度地分布的状态下并且以交替的方式包括通过多个开口彼此分隔开的多个段。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的段的角距离限定的开口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开口的角距离限定的段的尺寸。所有段都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开口都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各段绕旋转轴线O以规则的方式成角度地分布。
以可比较的方式,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在绕旋转轴线O成角度地分布的状态下并且以交替的方式包括通过多个开口彼此分隔开的多个段。沿着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由分隔两个相邻的段的角距离限定的开口的尺寸大于由分隔两个相邻的开口的角距离限定的段的尺寸。所有段都具有相同的尺寸。所有开口都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各段绕旋转轴线O以规则的方式成角度地分布。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的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例如在组装到双离合器机构10上的过程中有利地成角度地转位,使得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的开口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的段彼此相对定位,并且使得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的段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的开口彼此相对定位。
为此,在横向于旋转轴线O的平面中,第一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的段的角尺寸小于第二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的开口的角尺寸;第一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的开口的角尺寸大于第二传递构件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2053的段的角尺寸。
参考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示例。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并且如其一个或其他实施例所述的组件1。特别地,尽管参考第二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图4所示并在下面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特征作必要的修正之后适用于任何实施例,因为针对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描述的两个实施例对组件1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配合没有影响。
双离合器机构10优选地是湿式的,每个离合器100、200优选地是多盘式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100、200优选地布置成被称为径向的构造,第一离合器100径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外侧。
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当第一离合器100构造成处于其接合配置时,第一离合器100使得第一变速器轴(未示出)能够旋转地联接至驱动轴(未示出),并且当第二离合器200构造成处于其接合配置时,第二离合器200使得第二变速器轴(未示出)能够联接至驱动轴。为此,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轴向地抵接第一离合器100的后端AR;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多个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抵接第二离合器200的后端AR。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组件1使得能够传输由致动系统300产生的指令。以此方式,在其内径向延伸部分1055、2055的区域中,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连接到致动器320、330,致动器320、330布置成产生轴向力,该轴向力使得相应的离合器能够被构造成处于其接合配置。更具体地,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轴向抵接第一脱离轴承140;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轴向抵接第二脱离轴承240。
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容纳在壳体307内。
总之,本发明特别地涉及两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组件1,每个力传递构件具有的形状和尺寸使得当它们被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10中时能够在彼此内部轴向滑动而不接触。特别地,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该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包括开口和段,使得力传递构件105、205的每个段可以轴向地接合而不在与另一力传递构件205相对的开口中接触。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已经描述的示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进行多种修改。特别地,本发明的不同特征、形状、变型和实施例可以根据各种组合彼此相关,只要它们不是不兼容或互斥的即可。特别地,上述所有变型和实施例可以彼此组合。

Claims (14)

1.一种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组件(1),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旨在分别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器(320、330)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之间传递轴向力,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相对于共同旋转轴线(O)同轴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构件(105、205)在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的区域中彼此缠绕。
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1),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径向地位于圆形轮廓的内部,该圆形轮廓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并且其直径等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外部轴向延伸范围(1051)的直径的一半,该外部轴向延伸范围(1051)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的第一离合器接触。
3.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1),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径向地位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外轴向延伸范围(2051)的内部,所述外轴向延伸范围(205)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二离合器(200)接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1),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由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2053)形成,每个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2053)都位于相应的外轴向延伸范围(1051、2051)和相应的内径向延伸范围(1055、2055)之间,所述内径向延伸范围(1055、2055)旨在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相应致动器(320、330)配合。
5.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1),其中,在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的区域中,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2053)位于相对于旋转轴线(O)相同的径向距离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件(1),其中,每个中间轴向延伸范围(1053、2053)包括多个开口,同一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两个相邻开口在它们之间形成段,其中一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每个段与另一力传递构件(105、205)的相应开口相对定位。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1),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由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2052)形成,每个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2052)位于外轴向延伸范围(105、205)的端部,并且与相应的离合器(100、200)相对定位。
8.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1),其中,在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的区域中,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2052)位于相对于旋转轴线(O)相同的径向距离处和/或位于相同的轴向位置处。
9.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1),其中,每个上径向延伸范围(1052、2052)包括多个开口(10520A、20520A),同一力传递构件(105、205)的两个相邻的开口(10520B、2052B)在它们之间形成段(10520A、20520A),其中一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每个段(10520A、10520B)与另一力传递构件(105、205)的相应开口(10520B、20520B)相对定位。
10.如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组件(1),其中,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的开口(10520B、20520B)绕旋转轴线(O)以规则的方式成角度地分布。
11.一种双离合器机构(10),其旨在安装在发动机和机动车辆变速器之间,该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每个离合器(100、200)具有旋转轴线(O);
–包括壳体(307)的致动系统(300),该壳体(307)容纳:
–第一致动器(320),其布置成轴向移动以便产生第一轴向力,该第一轴向力使第一离合器(100)能够接合或分离;
–第二致动器(330),其布置成轴向移动以便产生第二轴向力,该第二轴向力使第二离合器(200)能够接合或分离;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105、205)的组件(1),每个力传递构件(105、205)分别连接到相应的致动器(320、330)和相应的离合器(100、200)。
1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径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内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所述缠绕区(10520、20520、1053、2053)径向地位于第一致动器(320)的外部。
14.一种机动车辆变速器系统(1),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
–第一离合器(100)通过第一输出盘支架旋转地联接至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
–第二离合器通过第二输出盘支架旋转地联接至变速器的第二输出轴;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旋转地交替联接至输入腹板,该输入腹板旋转地联接至输入轴,该输入轴由至少一个曲轴旋转地驱动。
CN201880045770.4A 2017-05-18 2018-04-27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69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754400A FR3066566B1 (fr) 2017-05-18 2017-05-18 Organes de transmission de force d'un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et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FR1754400 2017-05-18
PCT/EP2018/060936 WO2018210554A1 (fr) 2017-05-18 2018-04-27 Organes de transmission de force d'un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et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632A true CN110869632A (zh) 2020-03-06
CN110869632B CN110869632B (zh) 2022-05-10

Family

ID=59699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577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69632B (zh) 2017-05-18 2018-04-27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69632B (zh)
FR (1) FR3066566B1 (zh)
WO (1) WO20182105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3777A1 (fr) * 2019-03-13 2020-09-18 Valeo Embrayages Module d’embrayage permettant le blocage axial d’un organe de transmission de force par rapport à un porte-disques
FR3097919A1 (fr) * 2019-06-30 2021-01-01 Valeo Embrayages Piston pour mécanisme d’embrayage
FR3105322B1 (fr) * 2019-12-19 2021-12-24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7095A1 (ja) * 2008-10-22 2010-04-29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CN102003526A (zh) * 2009-08-26 2011-04-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双离合变速器的具有刮擦密封件的致动装置
CN102099595A (zh) * 2008-07-14 2011-06-15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
CN102537120A (zh) * 2010-12-21 2012-07-04 博格华纳公司 离合器装置
CN103161841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伊顿公司 液压离合器总成
CN104040205A (zh) * 2011-12-22 2014-09-10 舍弗勒技术有限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
DE102013216333A1 (de) * 2013-08-19 2015-02-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Mehrfachkupp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16216325A1 (de) * 2015-09-03 2017-03-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0173A (zh) * 2010-03-25 2011-09-28 博格华纳公司 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DE102011122741B4 (de) * 2010-12-21 2021-01-28 Borgwarner Inc. Kupplungs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9595A (zh) * 2008-07-14 2011-06-15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
WO2010047095A1 (ja) * 2008-10-22 2010-04-29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CN102003526A (zh) * 2009-08-26 2011-04-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双离合变速器的具有刮擦密封件的致动装置
CN102537120A (zh) * 2010-12-21 2012-07-04 博格华纳公司 离合器装置
CN103161841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伊顿公司 液压离合器总成
CN104040205A (zh) * 2011-12-22 2014-09-10 舍弗勒技术有限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
DE102013216333A1 (de) * 2013-08-19 2015-02-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Mehrfachkupp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16216325A1 (de) * 2015-09-03 2017-03-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632B (zh) 2022-05-10
FR3066566A1 (fr) 2018-11-23
FR3066566B1 (fr) 2019-05-03
WO2018210554A1 (fr)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69632B (zh) 双离合器机构的力传递构件和双离合器机构
CN104863986B (zh) 弹簧组件、离合器以及离合器制造方法
CN102822551B (zh) 双离合器
CN104343970B (zh) 驻车锁装置和机动车辆变速器
JP6210334B2 (ja) セレクタブル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US11267331B2 (en) Hybrid module
CN109661526B (zh) 紧凑的双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这种双离合机构的变速器系统
CN105443606A (zh) 用于传动系统的湿式双离合器机构
JPS58109725A (ja) クラツチユニツト
US8376109B2 (en) Lever applied dry clutch
KR20100081314A (ko) 1차 휠에 대한 웨브의 반경방향 이동을 제한하기 위한 수단을 포함하는 듀얼 댐핑 휠이 마련되어 있는 마찰 클러치 장치
JP6632601B2 (ja) 多板デュアルクラッチ
KR20190035841A (ko) 클러치 기구 및 그러한 클러치 기구를 포함하는 전동 시스템
CN107218317B (zh)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摩擦离合器
CN110268178A (zh) 离合器支撑件
US11320002B2 (en) Clutch mechanism comprising two assemblies separated by a device for adjusting an axial distance
CN109790874B (zh) 双离合器装置
WO2015048027A1 (en) Series-to-parallel damper assembly including flanges
KR101647529B1 (ko) 이중 포크 제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이중 클러치 메커니즘
US10274022B2 (en) Clutch structure
CN109983245A (zh) 离合器机构在变速器上的径向组装
JP2018031472A (ja) 自動車変速機用ギヤシフト装置
JP6331991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2006189144A (ja) 自動変速機用ピストン
JP7302337B2 (ja) ディスクロ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