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16683A - 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16683A CN110816683A CN201910728040.0A CN201910728040A CN110816683A CN 110816683 A CN110816683 A CN 110816683A CN 201910728040 A CN201910728040 A CN 201910728040A CN 110816683 A CN110816683 A CN 1108166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floor
- vehicle
- body structure
- bottom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底罩的小型化和最低离地间隙的长大化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下部车体构造中,车体地板(2)在车体地板(2)的至少第1及第2横梁(14、16)的配设部分处的地板通道(50)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与地板通道(50)连接的抬高部(48),下部车体构造具备与地板通道(50)对置且将地板通道(50)两侧的抬高部(48)连结的装配构件(70),设置有第1及第2底罩(102、104),该第1及第2底罩(102、104)以与抬高部(4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体地板(2)的底面连续的方式将装配构件(70)下侧覆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尤其涉及具有中央通道的下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在FR(前置后驱)式及4WD(四驱)式的汽车等的车辆中,在从驱动源向驱动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传动轴通常配设在设置于车体地板的车宽方向中心部的地板通道内。此外,例如在搭载有所谓的纵置式的动力总成的车辆中,有时在地板通道内配设变速器的至少一部分。
为了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在地板下面设置有底罩,以在车辆行驶时对从地板下面通过的气流行进整流。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除去地板通道的地板下面覆盖的底罩。
专利文献1:特开2018-12425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构造中,底罩将地板通道两侧的地板下面的整体覆盖,所以需要覆盖到设置于地板下面的框部件的更下方。其结果,车辆的最低离地间隙受到限制。
此外,想要平整地覆盖到地板通道部分而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情况下,为了覆盖地板下面整体,需要准备大型的底罩。由此,为了确保大型的底罩的安装刚性,需要追加的结构。
此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将通道部分以外的地板下面平整地构成而不设置底罩,但是如果设置将地板通道两端部连接的部件,则从安装性的观点来说,这样的连结部件是将通道两侧的地板下面连结的构造,所以比地板面更位于下方,还是会产生最低离地间隙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底罩的小型化、以及提供能够抑制最低离地间隙变大的下部车体构造。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下部车体构造如下那样构成。
首先,本发明的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
一种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具有地板通道的车体地板、以及将所述地板通道和边梁之间连接的横梁,该下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地板在该车体地板的至少所述横梁的配设部分处的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与该地板通道连接的抬高部,所述下部车体构造具备与所述地板通道对置且将所述地板通道两侧的所述抬高部连结的连结部件,设置有底罩,该底罩以与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车体地板底面连续的方式将连结部件下侧覆盖。
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底罩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
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中,在所述底罩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
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在所述槽中,所述底罩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
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构件,所述框构件沿着所述抬高部分别连接。
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所述方案1~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抬高部从上方起具有上段部、中段部、下段部,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上段部之间连结,所述底罩将所述下段部之间覆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地板通道两侧的抬高部将连结部件连结,所以能够使连结部分高于车体地板的底面。虽然用底罩来覆盖连结部件,但是通过将连结部分设在高于车体地板的底面的位置,能够不牺牲最低离地间隙而对车体下面的气流进行整流。此外,不需要在比抬高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配设底罩,所以底罩的固定也容易进行。其结果,能够抑制底罩的小型化和最低离地间隙的长大化。
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不会降低底罩的位置,就能够确保底罩的安装刚性。由此,能够减少底罩的振动。
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通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在底罩下侧通过的气流被整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气流流经的槽中固定,所以能够抑制气流的整流所导致的底罩的振动。
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构件与抬高部连接,所以能够抑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构件向车体地板的下方突出。由此,能够确保车体地板的刚性和最低离地间隙。
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抬高部是上段部、中段部、下段部的3段构成,从而能够增加刚性。连结部件将上段部之间连结,能够在底罩内收容连结部件向下方的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下部车体构造的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下部车体构造的图1的III-III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固定着罩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
图5是从车体下方侧观察第1底板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6是从车体下方侧观察第2底板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7是从车体下方侧观察隔热罩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8是第1底板和前悬架用的副框的接合部的周边的截面图。
图9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部车体构造的图4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部车体构造的图4的X-X线截面图。
图11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部车体构造的图4的XI-XI线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2车体地板;4边梁;12地板框;14第1横梁;16第2横梁;48抬高部;50地板通道;51上段部;52中段部;53下段部;70装配构件;102第1底罩;102e槽;102f槽;104第2底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前”、“后”、“右”、“左”、“上”、“下”等的方向的用语,除了特殊说明的情况之外,指的是将车辆前进行驶时的行进方向作为“前”的情况下的车体的各方向。此外,在附图中,对车宽方向附加符号“X”,对车辆前后方向附加符号“Y”,对车辆上下方向附加符号“Z”。
[整体构成]
如图1的立体图及图2的底面图所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汽车1,具备构成车厢内空间的地面的车体地板2、沿着车体地板2的车宽方向X的两侧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一对边梁4、以及配设在车体地板2的前方的发动机隔板10。各边梁4具有向车宽方向X的外侧开放的截面帽状的形状。
汽车1还具备从左右的边梁4的各前端部立起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延伸的一对铰链柱5,在该一对铰链柱5之间架设有上述的发动机隔板10。通过该发动机隔板10,车厢内空间和发动机舱ER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被分隔开。
车体地板2具备底面部3和以从底面部3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形成的地板通道50。地板通道50设置为,在车体地板2的车宽方向X中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从车辆前后方向Y观察的地板通道50的截面形状是向下方开放的U字状。
在地板通道50的上面部设置有用于穿通换挡杆(未图示)的开口部50a。在地板通道50的上面部中的车宽方向X的两侧部,例如通过焊接分别接合着沿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加强部件8,从而提高地板通道50的刚性。
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抬高部48)的下面,例如通过焊接接合着沿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12。各地板框12在车宽方向X上配置在地板通道50和边梁4之间。地板框12经由沿车宽方向X延伸的扭矩箱(图示省略)与边梁4的前端部连结。
此外,在车体地板2的上面接合着左右一对第1横梁14及左右一对第2横梁16,作为沿车宽方向X延伸的地板横梁。各第1横梁14及各第2横梁16架设在地板通道50和边梁4之间。
左右的第1横梁14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配置在彼此大致相同的位置。左右的第2横梁16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在比第1横梁14靠后方配置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1横梁14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主体64、以及用于支承座椅滑动机构中的一对座椅导轨99、100的第1及第2座椅托架65、66。横梁主体64和第1及第2座椅托架65、66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
横梁主体64是向下方开放的截面帽状的部件,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X上连续的闭合截面。横梁主体64的车宽方向X内侧端部配置在比地板通道50更靠车宽方向X外侧。在横梁主体64的车宽方向X内侧端部接合着第1座椅托架65,经由该第1座椅托架65,横梁主体64和地板通道50连结。
横梁主体64的车宽方向X外侧端部与边梁4接合。第2座椅托架66与横梁主体64的车宽方向X外侧端部和边梁4接合。
进而,在车体地板2的上面,例如通过焊接接合着左右一对斜梁18。斜梁18配置为,在比第1横梁14更靠前方,在朝向车宽方向X的内侧而向后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斜梁18设置为使地板框12和边梁4连结。斜梁18是向下方开放的截面帽状的部件,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斜梁18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例如是具备纵置式的动力总成的FR式的汽车。汽车1的动力总成具备搭载于发动机隔板10的前方的发动机舱ER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未图示)和与该发动机的后方连结的变速器24(参照图9)。
变速器24例如是纵置式的自动变速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输出轴(未图示)。但是,变速器24也可以是手动变速器。变速器24的输出轴的后端部经由自由接头(未图示)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传动轴30连结(参照图4)。传动轴30的后端部与差动齿轮32连结。由此,发动机的动力能够经由变速器24、传动轴30及差动齿轮32等传递到后轮。差动齿轮32是通过发动机动力的传递的摩擦力而发热的发热体。
传动轴30配置在地板通道50内。传动轴30被地板通道50的下面支承。在地板通道50内还配置着变速器24的至少后端侧的一部分。
装配构件70在与第1横梁14的上面部64a重叠的车辆前后方向Y位置固定到车体地板2。由此,变速器24的后部经由装配构件70被车体支承。另外,变速器24的前部经由发动机及发动机装配件(未图示)被车体、例如前悬架用的副框34支承。
[车体地板]
参照图2的截面图说明配置有装配构件70及第1横梁14的车辆前后方向Y位置处的车体地板2及其周边部的构成。
如图2所示,车体地板2由构成地板通道50的通道板40和构成底面部3的左右一对底面板42构成。通道板40配置在左右的边梁4间的车宽方向X的中央部。各底面板42将通道板40和边梁4之间连结。
通道板40及底面板42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通道板40优选为具有比底面板42更高的刚性及强度,由此提高地板通道50的刚性及强度。
车体地板2具备从底面部3的底部即底板部54将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连结的一对抬高部48。抬高部48从下方向地板通道50的两侧部延伸,在车体地板2的至少第1及第2横梁14、16的配设部分处的地板通道50的车宽方向两侧与地板通道50连接。
抬高部48由上段部51、中段部52及下段部5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抬高部48设为3段构造,能够增加刚性。另外,抬高部48也可以是比3段少或者多的构造。此外,抬高部48也可以不构成为段状,而是例如倾斜构造。
各上段部51从比第1横梁14更靠前方部到比第2横梁16更靠后方部沿着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延伸(参照图1)。
像这样,通过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之间设置上段部51,在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和底面部3的边界部不必另外设置加强部件,就能够提高刚性。
如图2所示,上段部51具备:从地板通道50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X外侧延伸的横板部51a、以及从该横板部51a的外侧端部朝向下方而在向车宽方向X外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倾斜部51b。另外,第1倾斜部51b也可以朝向垂直下方延伸。
像这样,通过在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的边界部设置与车体地板2一体的上段部51,能够提高刚性。由此,在设置有上段部51的车辆前后方向Y区域,不必在车体地板2之外另行设置加强部件,就能够沿着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实现加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段部51的横板部51a及第1倾斜部51b由通道板40的一部分构成。通道板40还具备从第1倾斜部51b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X外侧延伸的延长部51c。延长部51c例如通过焊接与底面板42接合。
但是,上段部51也可以由底面板42的一部分构成,还可以由与通道板40及底面板42不同的地板构成部件构成。
如图3所示,中段部52具备:沿车宽方向X延伸的横板部52a、以及从该横板部52a的外侧端部在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X外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倾斜部52b。中段部52的横板部52a与通道板40的延长部51c的上面接合。由此,中段部52的横板部52a的车宽方向X内侧端部经由延长部51c与上段部51的第1倾斜部的下端部连结。
如图2所示,下段部53具备:从中段部52的第2倾斜部52b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X外侧延伸的横板部53a、以及从该横板部53a的外侧端部在朝向车宽方向X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倾斜部53b。
下段部53的第3倾斜部53b的下端部与底板部54的车宽方向X内侧端部连结。被接合部55从底板部54的外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被接合部55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边梁4的车厢内侧的侧面。
像这样,底板部54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配置在与边梁4的底部4a大致相同的高度。底板部54具有汽车1的底罩的功能,是与边梁4的底部4a相同的高度,所以能够在两侧部维持离地间隙。
但是,图1的II-II线处的车体地板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图2所示的上述构成,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中段部52也可以由多段形成,也可以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部54配置在与被接合部5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但是也可以配置在比被接合部55高的位置。
此外,地板框12沿着抬高部48连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与抬高部48连接,所以能够抑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向车体地板2的下方突出。由此,能够确保车体地板2的刚性和最低离地间隙。
第1座椅托架65在车宽方向X的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与地板通道50的外侧的侧面接合,在车宽方向X的外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与横梁主体64的上面部64a接合。由此,横梁主体64的上面部64a经由第1座椅托架65与地板通道50连结。
第2座椅托架66的车宽方向X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与横梁主体64的上面部64a接合。第2座椅托架66的车宽方向X外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与边梁4的上面部4b接合。
支承变速器24的装配构件70例如是由铝合金构成的铸造零件。装配构件70是与地板通道50对置而将地板通道50两侧的抬高部48连结的连结部件。装配构件70具备沿车宽方向X延伸的基体部71。基体部71在从车辆上下方向Z观察时具有蝶型的整体形状。基体部71在从车辆前后方向Y观察时具有向车辆下方侧鼓出地弯曲的形状。
基体部71的车宽方向X的两端部成为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被固定部72。在各被固定部72设置有将被固定部72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多个螺栓孔。被固定部72使用螺栓孔中插通的螺栓94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上段部51和与该上段部51的上侧重叠配置的横梁主体64及第1座椅托架65。因此,装配构件70将上段部51之间连结。
参照图3。第2横梁16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主体84、以及用于支承座椅滑动机构中的一对座椅导轨99、100的第1及第2座椅托架85、86。横梁主体84和第1及第2座椅托架85、86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
第2横梁16的横梁主体84、第1及第2座椅托架85、86是与第1横梁14的横梁主体64、第1及第2座椅托架65、66相当的零件,具有同样的功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3横梁90在从车辆上下方向Z观察时具有沿车宽方向X延伸的平板状的整体形状。第3横梁90的车宽方向X的两端部成为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被固定部92。在各被固定部92设置有将被固定部92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多个螺栓孔。被固定部92使用螺栓孔中插通的93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上段部51和与该上段部51的上侧重叠地配置的横梁主体84。
[底罩]
接着,参照图4的底面图、图5、图6、图7的立体图,说明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第1及第2底罩102、104和第1隔热罩106。第1及第2底罩102、104以与抬高部4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体地板2的底板部54连续的方式覆盖装配构件70的下侧。
第1底罩102具有大致L型的整体形状。沿着第1底罩的外周缘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102a、102b、102d。此外,第1底罩10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02e、102f。槽102e、102f向下方开放,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通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02e、102f,在第1底罩102的下侧通过的气流被整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第2底罩104具有车宽方向X中央部向下方鼓出的形状。在第2底罩的右侧缘部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104a。此外,在第2底罩的前侧缘部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104b。此外,在第2底罩的左侧缘部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104d。
第1隔热罩106沿着第1隔热罩106的外周缘设置有固定用的贯通孔106a、106b、106c。此外,第1隔热罩106形成有向下方开放的U字状的通道106d。通道106d沿前后方向延伸。在通道106d内收容着排气管36。
如图8的截面图所示,在副框34的后端部设置有贯通孔34a。第1底罩102的贯通孔102a和副框34的贯通孔34a例如通过螺栓96等固定用具固定。此外,同样地,第2底罩104的贯通孔104b和副框34的贯通孔34a例如通过螺栓96等固定用具固定。
像这样,在第1及第2底罩102、104的上面搭载固定着副框34的下面。第1及第2底罩102、104的前部与前悬架用的副框34重叠地固定,所以能够将穿过前格栅进入发动机舱ER的外气更多地导入到第1及第2底罩102、104上。
如图9的截面图所示,第1及第2底罩102、104经由コ字形的托架107固定到底面板42。第1底罩102的贯通孔102d和第2底罩的贯通孔104d中插通螺栓而固定到托架107的下端部107a。此外,第1隔热罩106也经由托架107固定到底面板42。第1隔热罩106的贯通孔106b中插通螺栓而固定到托架107的下端部。托架107的上端部107b固定到从通道板40延伸的横板部51a。
如图10的截面图所示,第1底罩102和第1隔热罩106经由Z形状的托架105固定到第3横梁90及底面板42。第1底罩102的贯通孔102d及第1隔热罩106的贯通孔106c中插通螺栓98,第1底罩102和第1隔热罩106固定到托架105的下端部105a。托架105的上端部105b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工具固定到第3横梁90及底面板42的上段部51。
如图11的截面图所示,第1底罩102通过在设置于槽102e内的贯通孔102g中插通螺栓95而固定到装配构件70。第1底罩102固定于装配构件70,所以不会降低第1底罩102的位置,就能够确保第1底罩102的安装刚性。由此,能够减轻第1底罩102的振动。
此外,在气流流过的第1底罩102的槽102e中固定着第1底罩102和装配构件70,所以能够抑制因气流的整流所导致的第1底罩102的振动。
第1底罩102的左侧缘部例如通过在贯通孔102d中插通螺栓而固定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此外,第2底罩104的右侧缘部例如也通过在贯通孔104a中插通螺栓而固定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地板框12固定于下段部53,所以第1及第2底罩102、104覆盖下段部53间。装配构件70将上段部51之间连结,所以能够在第1及第2底罩102、104内收容装配构件70向下方的突出。
以上举出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第1底罩102及第2底罩104这两个底罩的下部车体构造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第1底罩102及第2底罩104作为1个底罩构成的情况和作为2个以上的底罩构成的情况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地板下面设置有底罩的下部车体构造中,能够实现底罩的小型化和防止最低离地间隙变大,所以在具备这种底罩的汽车的制造产业领域中能够良好地应用。
Claims (8)
1.一种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具有地板通道的车体地板、以及将所述地板通道和边梁之间连接的横梁,该下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地板在该车体地板的至少所述横梁的配设部分处的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与该地板通道连接的抬高部,
所述下部车体构造具备与所述地板通道对置且将所述地板通道两侧的所述抬高部连结的连结部件,
设置有底罩,该底罩以与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车体地板底面连续的方式将连结部件下侧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底罩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底罩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底罩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槽中,所述底罩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槽中,所述底罩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构件,
所述框构件沿着所述抬高部分别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抬高部从上方起具有上段部、中段部、下段部,
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上段部之间连结,
所述底罩将所述下段部之间覆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52428A JP6881404B2 (ja) | 2018-08-13 | 2018-08-13 | 下部車体構造 |
JP2018-152428 | 2018-08-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16683A true CN110816683A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755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28040.0A Pending CN110816683A (zh) | 2018-08-13 | 2019-08-08 | 下部车体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97787B2 (zh) |
EP (1) | EP3611082A1 (zh) |
JP (1) | JP6881404B2 (zh) |
CN (1) | CN11081668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3133A (zh) * | 2020-06-05 | 2021-12-07 |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 用于非道路车辆的框架 |
CN113998016A (zh) * | 2020-07-28 | 2022-0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底罩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98305A1 (en) * | 2015-12-09 | 2017-06-15 | Arcelormittal |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comprising a transversal beam of varying resistance to plastic deformation |
JP6915592B2 (ja) * | 2018-06-15 | 2021-08-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7035848B2 (ja) * | 2018-06-27 | 2022-03-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7139961B2 (ja) * | 2019-01-11 | 2022-09-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カバー部材 |
JP7172887B2 (ja) * | 2019-07-02 | 2022-11-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2021041817A (ja) * | 2019-09-11 | 2021-03-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205778B2 (ja) * | 2020-09-30 | 2023-01-17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
KR20220115449A (ko) * | 2021-02-10 | 2022-08-1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체의 서브 프레임 마운팅 결합 구조 |
US12233946B2 (en) * | 2021-09-30 | 2025-02-25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including a cross member at a rear portion of the floor panel |
FR3142741A1 (fr) * | 2022-12-01 | 2024-06-07 | Psa Automobiles Sa | Protection de fixation de soubasseme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
DE102023201286A1 (de) * | 2023-02-15 | 2024-08-22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arosserieeinheit sowie Fahrzeu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52205B2 (en) * | 2008-12-19 | 2011-11-08 | Honda Motor Co., Ltd. | Fl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
WO2016060090A1 (ja) * | 2014-10-14 | 2016-04-2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フロア構造 |
CN107031737A (zh) * | 2016-01-20 | 2017-08-1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48361B2 (ja) * | 1979-12-12 | 1985-10-2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リヤ・マウント構造 |
US4514008A (en) * | 1981-06-05 | 1985-04-30 |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floor construction of motor vehicle |
JP3591296B2 (ja) * | 1998-04-14 | 2004-11-1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ア車体構造 |
CN200951551Y (zh) * | 2006-09-19 | 2007-09-26 | 朱益民 | 一种气动钉枪的弹匣装置 |
DE102011115763A1 (de) * | 2011-10-12 | 2013-04-18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struktur für ei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Personen-Kraftfahrzeug |
EP2910394B1 (en) * | 2012-10-16 | 2018-12-2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ell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
MY161701A (en) * | 2013-07-02 | 2017-05-15 | Nissan Motor |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
CN104340282B (zh) * | 2014-10-23 | 2017-09-1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
JP6222122B2 (ja) * | 2015-01-21 | 2017-11-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187487B2 (ja) * | 2015-01-21 | 2017-08-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FR3038288B1 (fr) * | 2015-07-02 | 2017-07-28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lanche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JP6311679B2 (ja) * | 2015-08-25 | 2018-04-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2019177705A (ja) * | 2016-07-11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409828B2 (ja) | 2016-07-21 | 2018-10-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10352157B (zh) * | 2017-03-10 | 2022-03-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
JP6575015B2 (ja) * | 2017-07-07 | 2019-09-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6541724B2 (ja) * | 2017-07-10 | 2019-07-10 | 株式会社Subaru | 自動車車両 |
US10550927B2 (en) * | 2017-11-20 | 2020-02-0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ulti-function transmission crossmember |
JP6572964B2 (ja) * | 2017-12-28 | 2019-09-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26B2 (ja) * | 2018-01-16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915592B2 (ja) * | 2018-06-15 | 2021-08-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96B2 (ja) * | 2018-06-15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95B2 (ja) * | 2018-06-15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7275836B2 (ja) * | 2019-05-15 | 2023-05-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2018
- 2018-08-13 JP JP2018152428A patent/JP688140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9
- 2019-08-06 EP EP19190301.2A patent/EP361108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08-07 US US16/534,274 patent/US110977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8-08 CN CN201910728040.0A patent/CN11081668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52205B2 (en) * | 2008-12-19 | 2011-11-08 | Honda Motor Co., Ltd. | Fl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
WO2016060090A1 (ja) * | 2014-10-14 | 2016-04-2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フロア構造 |
CN107031737A (zh) * | 2016-01-20 | 2017-08-1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3133A (zh) * | 2020-06-05 | 2021-12-07 |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 用于非道路车辆的框架 |
CN113998016A (zh) * | 2020-07-28 | 2022-0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底罩构造 |
US11964618B2 (en) | 2020-07-28 | 2024-04-23 | Honda Motor Co., Ltd. | Undercover structure |
CN113998016B (zh) * | 2020-07-28 | 2024-04-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底罩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47818A1 (en) | 2020-02-13 |
JP6881404B2 (ja) | 2021-06-02 |
JP2020026231A (ja) | 2020-02-20 |
US11097787B2 (en) | 2021-08-24 |
EP3611082A1 (en) | 2020-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16683A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JP6572964B2 (ja) | 下部車体構造 | |
CN110040187B (zh) | 下部车身结构 | |
CN110606132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CN110040186B (zh) | 下部车身结构 | |
CN110606131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CN110606133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US11273874B2 (en)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 |
JPWO2015190034A1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7447980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US20200317273A1 (en) |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 |
JP6881405B2 (ja) | 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2019643A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側部構造 | |
JP4505781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CN111434571B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JP4100389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08037306A (ja) | 車体パネル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