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8908B -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68908B CN110768908B CN201910999574.7A CN201910999574A CN110768908B CN 110768908 B CN110768908 B CN 110768908B CN 201910999574 A CN201910999574 A CN 201910999574A CN 110768908 B CN110768908 B CN 1107689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ute
- issued
- board
- message
- routing t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1—Routing in networks with a plurality of addressing schemes, e.g. with both IPv4 and IPv6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该网络设备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接口板收到报文后,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报文和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网板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通过该路由转发报文。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充分利用网板的表项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分布式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通常包括主控板、接口板(也可以称为线卡,接口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网板(也可以称为交换网板,网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主控板可以将路由下发到接口板的物理路由表中。
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如目的IP地址)查询物理路由表,得到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出端口。若出端口在本接口板,则直接通过出端口转发报文,若出端口在另一个接口板,则将报文发送给网板,由网板将报文转发给出端口所在的接口板,由出端口所在的接口板转发报文。
但是,由于接口板的物理路由表的路由数量有限,即只能存储指定数量个路由,一旦达到物理路由表的路由最大数量,则无法继续向接口板的物理路由表下发路由,从而导致无法对报文进行正常转发处理,业务体验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其中:
所述主控板,用于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所述接口板,用于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本公开提供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本公开提供一种主控板,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下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本公开提供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下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将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与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进行叠加,充分利用网板的表项资源,增加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路由规格的增加,大幅提升路由规格,满足大路由应用场景,能够利用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对报文进行正常转发处理,业务体验比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掩码分割值的一个示例;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主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公开。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此外,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该网络设备可以为分布式网络设备,如采用机框架构的网络设备,对此网络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制。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主控板、接口板(也可以称为线卡,接口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和网板(也可以称为交换网板,网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参见图1所示,为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网络设备包括主控板11、接口板12、接口板13、网板14和网板15,图1中以两个接口板和两个网板为例,实际应用中,接口板的数量可以更多,网板的数量可以更多,对此不做限制。
主控板11与每个接口板连接,主控板11与每个网板连接,接口板12与每个网板连接,接口板13与每个网板连接,但接口板12与接口板13未连接。
在一个例子中,主控板11可以维护一个路由表,每个接口板(后续接口板12为例)可以维护相同的路由表,为了区别方便,可以将主控板11维护的路由表称为逻辑路由表,并将接口板12维护的路由表称为物理路由表。
主控板11可以通过静态方式或者动态方式学习路由,并将学习到的路由添加到逻辑路由表中。静态方式学习路由是指,在主控板11静态配置路由。动态方式学习路由是指,主控板11采用各种路由协议(如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协议、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等,对此路由协议不做限制)学习路由。
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路由,主控板11需要将该路由下发到接口板12的物理路由表中,使得接口板12能够基于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进行报文转发。例如,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如目的IP地址)查询物理路由表,得到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出端口。若出端口在接口板12,则接口板12直接通过出端口转发报文。若出端口在接口板13,则接口板12将报文发送给网板14,由网板14将报文转发给接口板13,继而由接口板13转发报文。
但是,接口板12的物理路由表的路由数量有限,即只能存储指定数量个路由,一旦达到物理路由表的路由最大数量,则主控板11无法继续向接口板12的物理路由表中下发路由,从而导致接口板12无法对报文进行正常转发处理。
针对上述发现,本公开实施例中,若网板具有维护物理路由表,并根据物理路由表进行报文转发的功能,则可以在每个网板(后续网板14为例进行说明)维护物理路由表。为了区分方便,可以将接口板12维护的物理路由表称为第一物理路由表,并将网板14维护的物理路由表称为第二物理路由表。
进一步的,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路由,可以将该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也可以将该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从而能够将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与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进行叠加,充分利用网板14的路由表项资源,并增加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
例如,假设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支持350K个路由,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也支持350K个路由,则一共可以支持700K个路由,即路由规格为700K,与接口板12的路由规格(350K)相比,路由规格显著增加。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实施例指出的路由可以是IPv4路由,也可以是IPv6路由,对此路由的类型不做限制,后续以IPv4路由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实施例中指出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可以由接口板12的交换芯片维护,也就是说,接口板12可以包括交换芯片,由交换芯片维护第一物理路由表,且报文转发过程由接口板12的交换芯片完成。在后续实施例中,不再阐述接口板12的交换芯片,以接口板12的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实施例中指出的第二物理路由表,可以由网板14的交换芯片维护,也就是说,网板14可以包括交换芯片,由交换芯片维护第二物理路由表,且报文转发过程由网板14的交换芯片完成。在后续实施例中,不再阐述网板14的交换芯片,以网板14的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基于上述应用场景,主控板11、接口板12和网板14的功能如下所示:
主控板11,用于获取待下发至每个接口板(后续以接口板12为例)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每个网板(后续以网板14为例)的第二路由。为了区分方便,本实施例中,将需要下发至接口板12的路由称为第一路由,并将需要下发至网板14的路由称为第二路由。然后,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具体的,将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路由作为待下发路由,针对每个待下发路由,主控板11确定该待下发路由是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还是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若待下发路由需要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则确定待下发路由是第一路由,将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若待下发路由需要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则确定待下发路由是第二路由,将待下发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
例如,假设逻辑路由表中包括路由1-路由100,主控板11确定路由1-路由50是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主控板11确定路由51-路由100是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基于此,将路由1-路由50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路由51-路由100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接口板12,用于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该报文的目的地址(如目的IP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该报文的描述信息,并将该报文和该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14。若第一物理路由表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添加到该报文的描述信息,并将该报文和该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14。
网板14,用于在接收到该报文和该描述信息后,若确定该描述信息中包括的是代理端口,则通过该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该报文。若确定该描述信息中包括的是出端口,则通过该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该报文。
示例性的,主控板11可以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添加一个缺省路由,该缺省路由的出端口是代理端口。基于此,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该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该报文可以与缺省路由匹配。进一步的,由于缺省路由的出端口是代理端口,因此,接口板12可以将代理端口添加到该报文的描述信息。
示例性的,主控板11可以在网板14下发转发策略,该转发策略用于指示网板14采用如下方式处理:若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携带的是代理端口,则需要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基于第二物理路由表的查询结果转发报文;若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携带的不是代理端口,则直接利用该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报文。
综上所述,网板14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若该描述信息包括的是代理端口,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通过该路由转发该报文;若第二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丢弃报文或通过默认路由转发报文,对此不做限制。若该描述信息包括的是出端口,通过该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该报文。
示例性的,代理端口可以是一个特殊端口,代理端口的端口标识与网络设备上的所有端口的端口标识均不同,例如,网络设备上的所有端口的端口标识为端口1-端口100,代理端口的端口标识可以为端口5000,对此代理端口不做限制,只要接口板12和网板14能够区分端口是代理端口即可。
以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上述报文传输过程进行说明。
应用场景1: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1后,通过报文1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报文1的描述信息,并将报文1和该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14。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1和该描述信息后,由于该描述信息包括的是代理端口,因此,网板14通过报文1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假设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是接口板13的端口A1,则网板14将报文1转发给接口板13,由接口板13通过端口A1转发该报文。
应用场景2: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1后,通过报文1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包括与该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假设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是接口板13的端口A1,则接口板12将端口A1添加到报文1的描述信息,并将报文1和该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14。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1和该描述信息后,由于该描述信息包括的是接口板13的端口A1,因此,网板14将报文1转发给接口板13,由接口板13通过端口A1转发该报文。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将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与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进行叠加,充分利用网板的表项资源,增加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路由规格的增加,大幅提升路由规格,满足大路由应用场景,能够利用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对报文进行正常转发处理,业务体验比较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控板11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时具体用于:获取待下发路由(即逻辑路由表中的路由);根据该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其中,该路由特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示例性的,假设逻辑路由表包括与10.1.0.0/16有关的路由1(掩码位数是16)和与10.1.1.0/24有关的路由2(掩码位数是24),报文的目的地址是10.1.1.10,则路由1和路由2均与该目的地址10.1.1.10匹配。但是,基于最长掩码匹配的需求,实际生效的路由是路由2,即需要基于路由2转发该报文。
假设将路由1下发到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将路由2下发到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则接口板12接收到目的地址是10.1.1.10的报文后,报文能够命中路由1,并在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添加路由1中记录的出端口。这样,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后,不会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使得报文无法命中路由2,即无法基于路由2转发该报文,而是基于路由1转发该报文。显然,上述方式导致无法满足最长掩码匹配的需求,可能通过错误的出端口转发该报文。
针对上述发现,本实施例中,主控板11获取待下发路由后,可以根据该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还是第二路由,从而能够满足最长掩码匹配的需求,以下结合几个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方式一、主控板11根据待下发路由的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或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
具体的,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该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该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
示例性的,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有不同的路由特征,可以根据不同的路由特征静态划分需要下发到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和需要下发到网板14的第二路由,既能保证逻辑路由表中的所有路由,能够相对均衡的下发到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又能保证逻辑路由表的最长掩码匹配需求。
例如,假设应用场景为三层网关场景,三层网关场景的路由主要是主机路由,也就是32位掩码的路由,在此应用场景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确定需要下发到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和需要下发到网板14的第二路由:
预先配置第一数值区间和第二数值区间,第一数值区间可以包括128个数值,第二数值区间也可以包括128个数值,第一数值区间的数值与第二数值区间的数值不同,且第一数值区间和第二数值区间包括的数值为0-255。例如,第一数值区间包括0-127,第二数值区间包括128-255。或者,第一数值区间包括128-255,第二数值区间包括0-127。或者,第一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奇数,第二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偶数。或者,第一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偶数,第二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奇数。当然,上述只是几个示例,对此不做限制,只要第一数值区间的数值与第二数值区间的数值不同,且第一数值区间和第二数值区间包括的数值为0-255即可。为方便描述,以第一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奇数,第二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偶数为例。
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可以将待下发路由划分为4段位置,每段位置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5。例如,10.2.1.50/32的4段位置的数值分别为:第一段位置为10,第二段位置为2,第三段位置为1,第四段位置为50。基于此,可以预先配置指定位置是第几段位置,后续以指定位置是第四段位置为例。
主控板11获取到待下发路由后,若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先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如待下发路由“10.2.1.50/32”中位于第四段位置的数值,即数值50。然后,确定该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由于该数值为偶数,且第二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偶数,因此,该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10.2.1.50/32”为第二路由,也就是说,主控板11需要将待下发路由“10.2.1.50/32”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又例如,针对待下发路由“10.2.1.51/32”,位于第四段位置的数值为数值51。由于该数值为奇数,且第一数值区间包括0-255中的所有奇数,因此,该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10.2.1.51/32”为第一路由,需要将待下发路由“10.2.1.50/32”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
主控板11获取到待下发路由后,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如非主机路由10.2.1.0/24,则直接确定待下发路由“10.2.1.0/24”为第二路由,也就是说,主控板11需要将待下发路由“10.2.1.0/24”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方式二、主控板11根据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或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
具体的,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该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该掩码位数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其中,第一阈值是预先配置的阈值。
示例性的,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有不同的路由特征,可以根据不同的路由特征静态划分需要下发到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和需要下发到网板14的第二路由,既能保证逻辑路由表中的所有路由,能够相对均衡的下发到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又能保证逻辑路由表的最长掩码匹配需求。
例如,假设应用场景为普通场景(即非三层网关场景),则普通场景的路由主要是网段路由,在此应用场景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确定需要下发到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和需要下发到网板14的第二路由:
预先配置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可以根据经验进行配置,如第一阈值可以为22、23、24、25等,对此不做限制,后续以第一阈值为24为例。
主控板11获取到待下发路由后,确定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如待下发路由“10.2.1.0/24”的掩码位数为24,该掩码位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即待下发路由“10.2.1.0/24”为第一路由,主控板11将待下发路由“10.2.1.0/24”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待下发路由“10.2.0.0/16”的掩码位数为16,该掩码位数小于第一阈值,即待下发路由“10.2.0.0/16”为第二路由,主控板11将待下发路由“10.2.0.0/16”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方式三、主控板11根据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或待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路由。
具体的,主控板11确定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该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该掩码位数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其中,第一阈值是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的阈值,即与方式二不同的是,第一阈值不是预先配置的阈值。
例如,可以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第一阈值,假设第一阈值为26,则主控板11获取到待下发路由后,确定该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该掩码位数大于或等于26,则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主控板11将该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若该掩码位数小于26,则该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主控板11将该待下发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控板11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第一阈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确定多个掩码分割值,每个掩码分割值对应一个掩码位数。针对每个掩码分割值,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该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其中,第一数量和为小于或等于该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第二数量和为大于该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根据每个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确定目标掩码分割值,目标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的差值的绝对值为最小。根据目标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确定第一阈值。
以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上述确定第一阈值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待下发路由,主控板11将该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达到第二阈值时,主控板11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即每种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第一阈值。当然,上述方式只是何时确定第一阈值的示例,还可以在其它时机确定第一阈值,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二阈值可以根据经验进行配置,对此不做限制。例如,第二阈值可以与第一物理路由表的路由规格有关,如第一物理路由表的路由规格的70%。例如,当第一物理路由表最多存储100个路由时,则第二阈值可以为70。
示例性的,主控板11可以统计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每种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如掩码位数为1的路由数量,掩码位数为2的路由数量,…,掩码位数为32的路由数量,将掩码位数为1的路由数量记为C1,将掩码位数为2的路由数量记为C2,…,将掩码位数为32的路由数量记为C32。其中,10.2.1.0/24表示掩码位数为24的路由,10.2.1.0/32表示掩码位数为32的路由。
主控板11可以确定多个掩码分割值,每个掩码分割值对应一个掩码位数,如主控板11确定31个掩码分割值,掩码分割值1对应掩码位数1,掩码分割值2对应掩码位数2,…,掩码分割值31对应掩码位数31。可以不存在与掩码位数32对应的掩码分割值,也可以存在与掩码位数32对应的掩码分割值。
例如,针对掩码分割值20,可以根据每种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掩码分割值20的第一数量和(为了方便描述,将其记为X20)与第二数量和(为了方便描述,将其记为Y20)。例如,X20可以为小于或等于掩码位数20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即X20可以为C1+C2+…+C20。Y20可以为大于掩码位数20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即Y20可以为C21+C22+…+C32。
又例如,针对掩码分割值24,可以根据每种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掩码分割值24的第一数量和(为了方便描述,将其记为X24)与第二数量和(为了方便描述,将其记为Y24)。例如,X24可以为小于或等于掩码位数24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即X24可以为C1+C2+…+C24。Y24可以为大于掩码位数24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即Y24可以为C25+C26+…+C32。
针对其它掩码分割值,实现方式参见掩码分割值20,在此不再赘述。经过上述处理,可以得到掩码分割值1的第一数量和X1与第二数量和Y1,掩码分割值2的第一数量和X2与第二数量和Y2,…,掩码分割值30的第一数量和X30与第二数量和Y30,掩码分割值31的第一数量和X31与第二数量和Y31。
根据每个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的差值的绝对值,确定目标掩码分割值,目标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的差值的绝对值为最小。例如,计算X1与Y1的差值的绝对值、X2与Y2的差值的绝对值、…、X30与Y30的差值的绝对值、X31与Y31的差值的绝对值。假设这些计算结果中,X26与Y26的差值的绝对值为最小,则掩码分割值26为目标掩码分割值。
然后,根据目标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确定第一阈值,即将目标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确定为第一阈值,如第一阈值可以为26。
参见图2所示,为掩码分割值为26的一个示例,可以在C1-C32之间进行划分,得到多个掩码分割值,假设划分位置为Cn,即掩码分割值为n,则计算C1+C2+....Cn=Xn,并计算C(n+1)+C(n+2)+.....C32=Yn。遍历n为1-31之间的任意数值(31个掩码分割值),可以得到(X1,Y1),(X2,Y2),…(X31,Y31)。
然后,可以计算每组的Xn与Yn的差值的绝对值|Xn-Yn|,并比较每组|Xn-Yn|的值,得到值最小的一组数据|Xi-Yi|,i就是当前流量模型下的最优掩码分割值,在图2中,i=26,即掩码分割值26,因此,可以设置第一阈值为26。
示例性的,如果存在多个值均最小,则将所述多个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最优掩码分割值,例如,|X25-Y25|=|X26-Y26|,且|X25-Y25|和|X26-Y26|均最小,则取i=26,即可以设置第一阈值为26。或者,如果存在多个值均最小,则将所述多个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最优掩码分割值,例如,|X25-Y25|=|X26-Y26|,且|X25-Y25|和|X26-Y26|均最小,则取i=25,即可以设置第一阈值为25。
经过上述处理,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i+1~32的路由(即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1~i的路由(即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i的取值为31,且C32的数量超过路由总数量(即C1+C1+…+C32)的M%(M可以根据经验配置,可以为大于50的数值,如M可以为75,当然,75只是示例,对此不做限制),则说明大多数路由都是主机路由,基于此,可以采用方式一进行处理,对此处理过程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若指定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大于第三阈值(可以根据经验配置,如路由总数量的S%,S可以为大于等于50的数值,如S可以为50,当然,50只是示例,对此不做限制),则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假设划分位置为Cn,则计算C1+C2+....Cn=Xn,并计算C(n+1)+C(n+2)+.....C32=Yn。遍历n为1-31之间的任意数值,可以得到(X1,Y1),(X2,Y2),…(X31,Y31)。然后,可以计算每组的Xn与Yn的差值的绝对值|Xn-Yn|,并比较每组|Xn-Yn|的值,得到值最小的一组数据|Xi-Yi|。
假设Cj大于第三阈值,则从C1-C32中排除Cj,在排除Cj的基础上,计算C1+C2+....Cj-1=Xj,计算C(j+1)+C(j+2)+.....C32=Yj,即可以得到(Xj,Yj)。
若|Xi-Yi|小于或者等于|Xj-Yj|,则i是当前流量模型下的最优掩码分割值,因此,可以设置第一阈值为i。在这种情况下,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i+1~32的路由(即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1~i的路由(即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排除掩码位数为j的路由。
若|Xi-Yi|大于|Xj-Yj|,则j-1是当前流量模型下的最优掩码分割值,因此,可以设置第一阈值为j-1。在这种情况下,在排除掩码位数为j的路由的基础上,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j+1)~32的路由(即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主控板11可以将掩码位数为1~(j-1)的路由(即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针对掩码位数为j的路由,主控板11确定该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如第一段位置、第二段位置等,对此不做限制)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该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路由为第一路由,将该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若该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路由为第二路由,将该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针对上述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待下发路由,主控板11将该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该待下发路由下发至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进一步的,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达到第二阈值时,则主控板11可以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第一阈值,具体确定方式参见上述实施例。由于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待下发路由被下发至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因此,还需要对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进行重新映射,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流量不中断,则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主控板11在接口板12下发转发策略,该转发策略用于使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后,将代理端口添加到该报文的描述信息,而不再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然后,主控板11删除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所有路由,并从逻辑路由表中选择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具体选择方式参见上述实施例),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在第一路由下发完成后,则主控板11从接口板12删除该转发策略。然后,主控板11从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删除已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的第一路由。
以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上述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小于第二阈值时,主控板11将路由1-路由100下发至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路由1-路由100下发至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后,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存在与报文对应的路由,因此,在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添加的是路由记录的出端口,而不是代理端口,这样,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不会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
在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达到第二阈值时,则主控板11需要对第一物理路由表和第二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进行重新映射,在此映射过程中:
主控板11在接口板12下发转发策略,接口板12在接收到报文后,基于该转发策略,接口板12不再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而是直接在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添加代理端口。这样,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由于描述信息中携带的是代理端口,因此,网板14需要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由于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路由1-路由100,因此,可以查询到与报文对应的路由。
在接口板12下发转发策略后,主控板11删除接口板12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所有路由,并从逻辑路由表中选择待下发至接口板12的第一路由,如第一路由可以为路由1-路由50,并将路由1-路由50下发至第一物理路由表。在路由1-路由50下发完成后,主控板11从接口板12删除该转发策略。
接口板12接收到报文后,若报文的目的地址与路由1-路由50中的路由匹配,则第一物理路由表存在与报文对应的路由,在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添加的是路由记录的出端口,这样,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不会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报文的目的地址与路由51-路由100中的路由匹配,则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存在与报文对应的路由,在报文的描述信息中添加的是代理端口,这样,网板14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需要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由于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路由51-路由100,因此,可以查询到与报文对应的路由。
主控板11从接口板12删除该转发策略之后,还需要从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删除第一路由(如路由1-路由50),这样,网板14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只包括路由51-路由100,而不包括路由1-路由50,节省表项数量。
在上述路由的重新映射过程中,不会发生流量中断,提高业务体验。
示例性的,在路由的重新映射过程中,可以冻结主控板11的逻辑路由表,即不允许将新路由添加到逻辑路由表中,而是先对新路由进行缓存。在路由的重新映射过程结束后,可以解冻主控板11的逻辑路由表,允许将新路由添加到逻辑路由表中,并将冻结期间缓存的新路由添加到逻辑路由表中。进一步的,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新路由(即作为待下发路由),主控板11可以将该路由下发至第一物理路由表或者第二物理路由表,具体方式参见上述实施例。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公开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主控板,应用于网络设备,参见图3所示,为主控板的结构示意图,主控板包括:
获取模块31,用于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其中,接口板和网板均位于网络设备中;
第一发送模块32,用于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报文和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第二发送模块33,用于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网板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报文。
获取模块31具体用于:获取待下发路由;根据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其中,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获取模块31根据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时具体用于:
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或者,确定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掩码位数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其中,第一阈值是预先配置的阈值;或者,第一阈值是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的阈值。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公开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参见图4所示,为该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01,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第一路由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第二路由下发至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步骤402,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报文和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若第一物理路由表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接口板将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添加到报文的描述信息,并将报文和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步骤403,网板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报文。
网板在接收到报文和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描述信息包括出端口,则通过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报文。
示例性的,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包括: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路由;主控板根据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其中,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示例性的,主控板根据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包括:
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主控板确定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或者,
主控板确定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掩码位数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其中,第一阈值是预先配置的阈值;或者,第一阈值是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的阈值。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公开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主控板,从硬件层面而言,主控板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主控板的相关处理,例如,可以实现如下的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公开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上述主控板的相关处理,例如,可以实现如下的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这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电子、磁性、光学或其它物理存储装置,可以包含或存储信息,如可执行指令、数据,等等。例如,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AM(Ra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公开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而且,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者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者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者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以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者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以采用在一个或者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其中:
所述主控板,用于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所述接口板,用于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时具体用于:获取待下发路由;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其中,所述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其中,所述第一路由与所述第二路由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板,还用于若第一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并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出端口,则通过所述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所述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时具体用于:
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所述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所述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
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时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
若所述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
若所述掩码位数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是预先配置的阈值;或者,
所述第一阈值是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的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阈值时具体用于:
确定多个掩码分割值,每个掩码分割值对应一个掩码位数;
针对每个掩码分割值,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所述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其中,所述第一数量和为小于或等于所述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所述第二数量和为大于所述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的各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之和;
根据每个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确定目标掩码分割值,所述目标掩码分割值的第一数量和与第二数量和的差值的绝对值为最小;
根据所述目标掩码分割值对应的掩码位数确定所述第一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针对逻辑路由表中的每个待下发路由,将所述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所述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将所述待下发路由下发至所述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在所述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达到第二阈值时,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阈值,并在接口板下发转发策略,所述转发策略用于使所述接口板接收到报文后,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
删除第一物理路由表中的所有路由,从所述逻辑路由表中选择待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第一物理路由表;
在第一路由下发完成后,从所述接口板删除所述转发策略;
从所述第二物理路由表中删除已下发至第一物理路由表的第一路由。
7.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网板,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并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
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包括:所述主控板获取待下发路由;
所述主控板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
其中,所述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其中,所述第一路由与所述第二路由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板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第一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所述接口板将该路由中记录的出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并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出端口,则通过所述描述信息中的出端口转发所述报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板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包括:
若待下发路由为主机路由,则所述主控板确定待下发路由中位于指定位置的数值所在的数值区间;若所述数值区间为第一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所述数值区间为第二数值区间,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若待下发路由为非主机路由,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或者,
所述主控板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的掩码位数;若所述掩码位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一路由;若所述掩码位数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待下发路由为第二路由;其中,所述第一阈值是预先配置的阈值;或者,所述第一阈值是根据掩码位数的路由数量确定的阈值。
10.一种主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下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具体为:获取待下发路由;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其中,所述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路由与所述第二路由不同。
11.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下过程:
获取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具体为:获取待下发路由;根据所述待下发路由的路由特征,确定所述待下发路由为待下发至接口板的第一路由,或者,待下发至网板的第二路由;其中,所述路由特征包括:掩码位数;和/或,指定位置的数值区间;
将所述第一路由下发至所述接口板的第一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接口板在接收到报文后,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一物理路由表,若第一物理路由表不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将代理端口添加到所述报文的描述信息,将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发送给网板;
将所述第二路由下发至所述网板的第二物理路由表中,以使所述网板在接收到所述报文和所述描述信息后,若确定所述描述信息包括代理端口,则通过所述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第二物理路由表,若第二物理路由表包括与所述目的地址匹配的路由,则通过该路由转发所述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路由与所述第二路由不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99574.7A CN110768908B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99574.7A CN110768908B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68908A CN110768908A (zh) | 2020-02-07 |
CN110768908B true CN110768908B (zh) | 2021-09-21 |
Family
ID=69332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99574.7A Active CN110768908B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68908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65859A (zh) * | 2009-01-13 | 2009-06-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发主备用接口板倒换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626402A (zh) * | 2009-08-10 | 2010-01-13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布式设备的三层代理转发方法及分布式设备 |
CN106100994A (zh) * | 2016-08-01 | 2016-11-09 |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设备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6254256A (zh) * | 2015-06-04 | 2016-12-21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三层vxlan网关的数据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
CN107040393A (zh) * | 2015-08-21 | 2017-08-11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管理方法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38791B2 (en) * | 2009-11-24 | 2014-01-28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Heterogeneous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s in line cards |
US9882809B2 (en) * | 2009-11-24 | 2018-01-30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Just-in time 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 |
US8238230B2 (en) * | 2010-02-03 | 2012-08-07 | Juniper Networks, Inc. | Detection of active nodes, safe node removal conditions, and cross-cabling conditions for maintenance operations within a multi-chassis routing matrix |
-
2019
- 2019-10-21 CN CN201910999574.7A patent/CN1107689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65859A (zh) * | 2009-01-13 | 2009-06-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发主备用接口板倒换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626402A (zh) * | 2009-08-10 | 2010-01-13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布式设备的三层代理转发方法及分布式设备 |
CN106254256A (zh) * | 2015-06-04 | 2016-12-21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三层vxlan网关的数据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
CN107040393A (zh) * | 2015-08-21 | 2017-08-11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管理方法和设备 |
CN106100994A (zh) * | 2016-08-01 | 2016-11-09 |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设备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Routing Table Decomposition in Line Cards with Different Capacity";Heyang Chen,等;《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omputers (ICNISC)》;20190919;第77-82页 * |
《分布式路由器板间通信的研究与实现》;郭斌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70315;I139-7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68908A (zh) | 2020-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48034B (zh) | 一种网络设备及表项学习方法 | |
US11012258B2 (en) | Packet transmission | |
CN109104364B (zh) | 一种指定转发者选举方法和装置 | |
CN112367254B (zh) |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1729425B (zh) | Vrrp组网中流量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2739820A (zh) | 报文的网络地址转换处理方法和网络设备 | |
CN109412926B (zh) |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 |
JP6618610B2 (ja) | ルーティング管理 | |
CN108718278A (zh)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0417683B (zh) | 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 |
CN109412949B (zh) | 一种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8600069B (zh) | 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04243631A (zh) | 一种IPv4地址与IPv6地址有状态转换的方法及设备 | |
CN110768917B (zh)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7070790A (zh) | 一种路由学习方法及路由设备 | |
CN108259348B (zh)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5959226A (zh) | 建立转发表项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7046503B (zh)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系统及其装置 | |
CN109617821B (zh) | 一种组播报文的传输方法、主控板及设备 | |
CN110768908B (zh) | 网络设备、主控板、报文传输方法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8632125B (zh) | 一种组播表项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566302B (zh)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
CN108259340B (zh) | 一种拓扑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0896378B (zh) | 网络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107142B (zh) | 业务访问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