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752550B -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2550B
CN110752550B CN201911022335.2A CN201911022335A CN110752550B CN 110752550 B CN110752550 B CN 110752550B CN 201911022335 A CN201911022335 A CN 201911022335A CN 110752550 B CN110752550 B CN 110752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pulleys
steering
angle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23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2550A (zh
Inventor
李刚
何朝明
景文川
王毅
黄正煌
刘新川
李崇斌
陈玉博
余游
黄鹏
易实
黄凯
周佃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223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25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2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2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2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2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02G1/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for mounting or stretching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确定转向场的位置,并测量转向角α;步骤二:根据转向角α,确定所述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步骤三:根据转向角α和滑车数量,确定各滑车的位置关系。本发明在确定转向角大小后,即可快速确定滑车的数量并进一步确认各个滑车的相对位置,使得在布置转向场时,仅需携带少量的单个滑车,显著地降低了运输安装成本,还能够根据实际的转向角大小灵活地进行规范、标准的转向场布置,在满足山区特殊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各滑车的包络角相等,滑车受力均匀,提高了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了滑车和线缆。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架设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深山峡谷中,相应地,建设在高山峻岭中的输电线路越来越多。
张力放线是在架线全过程中,使被展放的导线保持一定的张力而脱离地面处于架空状态的架设施工方法,按照国网公司的线路验收规定,110KV以上电力线路工程必须采用张力放线,放线过程中光缆或导线不允许与地面接触。
随着西南水电的开发建设,“西电东送”的输电线路越来越多,这些输电线路大都途经山区及高山大岭,在张力架线过程中,牵引场和张力场的选取困难,一般在线路中心线放线无法设置牵引场或张力场,需要采用转向滑车布置转向场以避开障碍物、减少砍伐大量树木,从而使施工方案更加完善和理想。
随着电网建设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作为架空输电线路施工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张力放线也从最初的人力放引线,逐步的过渡到机械化施工。
专利CN104917103A公开了一种转角塔张力放线三滑车放线支撑架,该支撑架为等腰三角形的桁架结构,三角形桁架的三个顶点上均设置有一个滑车,保证三个滑车受力均衡、稳定性好,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提高了放线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桁架结构的确定使得该支撑架仅限于三滑车的使用,从而使得转向场只能完成60~90°的转向,应用范围明显缩小,无法灵活地适应山区复杂的地形。此外,该桁架结构中各滑车均平行于水平面的设计使得走板在通过滑车时,走板与滑车之间容易出现较大的角度差,该角度差不仅导致线缆从滑车中脱离,而且滑车受力不均,滑车容易损坏,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根据牵引场和张力场的转向角大小灵活、规范、标准化地设置滑车的数量以及各滑车相对位置的问题,能够更好地适应山区复杂的地貌,便于快速实现转向场的布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在根据转向角确定滑车数量和各滑车的平面位置后,通过调节滑车与水平面的角度,使得各滑车具备初始姿态,以缩小滑车与走板之间的角度差,保证走板在工作时,线缆不会发生翻转与大程度的磨损,并很大程度上避免线缆跳槽。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确定转向场的位置,并测量转向角α;
步骤二:根据转向角α,确定所述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
步骤三:根据转向角α和滑车数量,确定各滑车的位置关系。
现有技术中,发明申请CN104917103A公开的三滑车放线支撑架规范和标准化了三个滑车之间的相对距离和各滑车的包络角,保证三个滑车受力均衡、稳定性好,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提高了放线的质量和效率。但是,这种桁架结构的确定使得该支撑架仅限于三滑车的使用,造成转向场只能完成60~90°的转向,应用范围明显缩小,无法灵活地适应山区复杂的地形。
因而,在山区布置转向场时,通常需要携带多种不同规格的例如具备两滑车、三滑车、四滑车的桁架,造成运输安装成本高,不仅如此,这类滑车仅适用于平地上使用,当应用于山区时,由于山区地形的高低起伏,即使滑车的规格满足需求,桁架在使用过程仍然会倾斜,不利于走板通过,且各滑车的受力不均。在施工建设中,也有根据工作人员经验在转向场布置多个滑车的相对位置,但是这种设置方式不标准、不规范,各滑车的包络角不一致,容易导致滑车受力不均而损坏,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安装后需要反复调试滑车位置,安装效率低。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应于山区复杂地形的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通过合理的设置转向场中滑车的相对位置,使得各滑车的包络角均不超过30°,滑车受力均匀,并且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滑车安装,显著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具体地,通过结合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根据需要避开的障碍物、区域确定转向场的位置。转向场确认后,测量转向角α。转向角的测量为现有技术,例如,在转向场中随机选定测量点A,在测量点A处设置经纬仪或者假设经纬仪,进而测量得到牵引场和张力场的转向角α。
得到转向角α后,根据转向角α的大小确定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了使包络角不大于30°,滑车的数量n与转向角α的关系满足关系式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21
且n的取值向上取整。因此,当转向角α小于30°时,转向场中滑车的数量为一个,当转向角α大于30°且小于60°时,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两个,依此类推。
确定滑车的数量后,通过转向角α和滑车数量即可确定各滑车的相对位置关系。滑车数量与位置的关系为:当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奇数时,中间转向滑车的圆心位于转向角的补角的角平分线上,其余滑车分为若干排,每一排包括两个滑车,同一排的两个滑车关于该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当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偶数时,滑车分为若干排,每一排滑车均包括两个滑车,且同一排的两个滑车关于转向角的补角的角平分线对称。优选地,相邻两个滑车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各滑车位置确定后,将滑车的桁架与地面固定即完成转向场多滑车的布置。
通过上述设置,在确定转向角大小后,即可快速确定滑车的数量并进一步确认各个滑车的相对位置,使得在布置转向场时,仅需携带少量的单个滑车,显著地降低了运输安装成本,还能够根据实际的转向角大小灵活地进行规范、标准的转向场布置,在满足山区特殊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各滑车的包络角相等,滑车受力均匀,提高了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了滑车和线缆。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转向角α的取值位于30~120°之间。当转向角小于30°时,使用单个滑车即可完成转向;而转向角大于120°的施工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较少发生。对于位于30~120°之间的转向角α。当30°≤α≤6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滑车关于转向角α的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当60°≤α≤9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所述三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共线,其中,位于中间的滑车相较于两侧的进线、出线滑车更靠近测量点A;当90°≤α≤12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梯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共线,其中,位于中间的两个滑车相较于两侧的进线、出线滑车更靠近测量点A。优选地,当滑车数量为四个时,所述等腰梯形的上边的长度与腰的长度相等,也即相邻两个滑车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述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时,能够快速地确定各滑车的整体位置布局,进一步提高转向场布置效率。
确定滑车整体位置关系后,根据不同的滑车数量和实际的转向角大小对各滑车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准确地放置和安装各个滑车,实现进一步快速地、标准化的滑车布置,使各滑车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具体地,当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
(S1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41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通过上述关系式,两个滑车圆心之间的距离d随着dAB的增大而增大,且各滑车能够维持转向角大小并确保线缆具备足够的张力。优选地,对于两滑车体系,dAB为1000mm。
当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的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S2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长度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42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通过上述关系式,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之间的距离d随着dAB的增大而增大,且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能够维持转向角大小并确保线缆具备足够的张力。优选地,对于三滑车体系,dAB为1500mm。
(S23)将第三滑车的圆心放置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上,所述第三滑车的圆心到第一滑车的圆心和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的距离s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43
上述公式中,第三滑车的圆心到第一滑车的圆心和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的距离s也是三个滑车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高。
当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的连线构成等腰梯形的下边;
(S3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下边的长度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44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通过上述关系式,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之间的距离d随着dAB的增大而增大,且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能够维持转向角大小并确保线缆具备足够的张力。优选地,对于四滑车体系,dAB为2000mm。
(S33)将第三滑车和第四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三滑车和第四滑车圆心的连接构成等腰梯形的上边;
(S34)调整第三滑车与第四滑车之间的距离,使得等腰梯形上边的长度l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1
(S35)调整第三滑车、第四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高的长度s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2
通过上述计算方式,能够在转向角大小和滑车数量确定后,快速确定各个滑车相对于测量点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滑车之间的距离,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均匀、标准化地布置安装滑车。并且,上述位置关系使各滑车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入转向场的走板通常不垂直于水平面,而是与水平面呈一定的夹角。因此,如果将滑车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则走板与滑车之间势必会存在角度差。当角度差较大时,不仅导致线缆从滑车中脱离,而且滑车受力不均,滑车容易损坏,造成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式。在各滑车的相对位置确定,并将对应的桁架固定在地面上后,根据滑车吊点处拉力、挂点处拉力以及线缆对滑车压力,调整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挂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6
使得各滑车具备初始姿态,该初始姿态与走板的进入角度接近,减小了滑车与走板的角度差,可保证走板在工作时,线缆不会发生翻转与大程度的磨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线缆跳槽,进一步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具体地,当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7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3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4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55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当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7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1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3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当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8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4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5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66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确定转向角大小后,即可快速确定滑车的数量并进一步确认各个滑车的相对位置,使得在布置转向场时,仅需携带少量的单个滑车,显著地降低了运输安装成本,还能够根据实际的转向角大小灵活地进行规范、标准的转向场布置,在满足山区特殊地形要求的前提下,各滑车的包络角相等,滑车受力均匀,提高了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了滑车和线缆;
2、本发明根据转向角的大小,初步确认转向场中滑车数量为两个、三个和四个时,转向场中各滑车整体呈直线、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布局,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时,能够快速地确定各滑车的整体位置布局,进一步提高转向场布置效率;
3、本发明针对转向场中的两滑车、三滑车和四滑车体系,利用转向角大小和滑车数量快速计算出各个滑车相对于测量点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滑车之间的距离,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均匀、标准化地布置安装滑车,同时求得的位置关系使各滑车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4、本发明在各滑车的相对位置确定,并将对应的桁架固定在地面上后,根据滑车吊点处拉力、挂点处拉力以及线缆对滑车压力,调整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挂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71
使得各滑车具备初始姿态,该初始姿态与走板的进入角度接近,减小了滑车与走板的角度差,可保证走板在工作时,线缆不会发生翻转与大程度的磨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线缆跳槽,进一步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两个滑车的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三个滑车的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四个滑车的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滑车角度调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确定转向场的位置,并测量转向角α;
通过结合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根据需要避开的障碍物、区域确定转向场的位置;转向场确认后,测量转向角α;
步骤二:根据转向角α,确定所述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
得到转向角α后,根据转向角α的大小确定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了使包络角不大于30°,滑车的数量n与转向角α的关系满足关系式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81
且n的取值向上取整;
步骤三:根据转向角α和滑车数量,确定各滑车的位置关系;
滑车数量与位置的关系为:当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奇数时,中间转向滑车的圆心位于转向角的补角的角平分线上,其余滑车分为若干排,每一排包括两个滑车,同一排的两个滑车关于该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当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为偶数时,滑车分为若干排,每一排滑车均包括两个滑车,且同一排的两个滑车关于转向角的补角的角平分线对称。
各滑车位置确定后,将滑车的桁架与地面固定即完成转向场多滑车的布置。
在部分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滑车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当30°≤α≤6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滑车关于转向角α的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当60°≤α≤9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所述三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共线;当90°≤α≤12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梯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共线。
上述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时,能够快速地确定各滑车的整体位置布局,进一步提高转向场布置效率。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当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
(S1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第一滑车的圆心O1与第二滑车的圆心O2之间的距离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82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O1与第二滑车圆心O2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当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的圆心O1和第二滑车圆心O2的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S2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长度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91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O1与第二滑车圆心O2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
(S23)将第三滑车的圆心O3放置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上,第三滑车的圆心O3到第一滑车的圆心O1和第二滑车圆心O2连线的中点B的距离s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92
上述公式中,第三滑车的圆心O3到第一滑车的圆心O1和第二滑车圆心O2连线的中点B的距离s也是三个滑车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高。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当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的圆心O1和第二滑车圆心O2的连线构成等腰梯形的下边;
(S3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下边的长度d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093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O1与第二滑车圆心O2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r为滑车的半径。
(S33)将第三滑车和第四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三滑车的圆心O3和第四滑车圆心O4的连接构成等腰梯形的上边;
(S34)调整第三滑车与第四滑车之间的距离,使得等腰梯形上边的长度l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01
(S35)调整第三滑车、第四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高的长度s为: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02
实施例6:
在选定转向场后,根据转向场工况,选定合适的测量点A到进线滑车和出线滑车中点B的距离dAB,再通过实施例3-5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布场各项参数,进而得到两滑车、三滑车和四滑车体系时,转向场中各滑车的位置关系。表1示出了多个转向角下,转向场中各滑车的位置关系,其中,滑车半径r为660mm,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03
利用转向角大小和滑车数量快速计算出各个滑车相对于测量点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滑车之间的距离,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均匀、标准化地布置安装滑车,同时求得的位置关系使各滑车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5所示,还包括步骤四,所述步骤四包括:调整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挂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04
当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05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1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3
当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11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4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5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6
当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12
通过以下公式联立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7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8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9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优选地,同一体系中,各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各滑车的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13
均一致。
由于工作情况下,滑车挂绳与水平面的夹角ψ与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相等,因此,在调节初始状态时仅需调节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110
实施例8:
如图5所示,利用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求得线缆对滑车压力FH,再通过挂点处设置的拉力传感器获得滑车挂点处拉力FT,通过吊点处设置的拉力传感器滑车吊点处拉力FS后,即可针对不同的转向角,利用实施例7中的计算公式求得转向场中各滑车的初始状态。表2示出了多个转向角下,转向场中各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各滑车的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21
滑车的质量m为30kg,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24
计算得到各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各滑车的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22
后,相应地调节滑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47627790000123
使得各滑车具备初始姿态,该初始姿态与走板的进入角度接近,减小了滑车与走板的角度差,可保证走板在工作时,线缆不会发生翻转与大程度的磨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线缆跳槽,进一步提高转向场运行的安全性。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例如第一滑车、第二滑车、第三滑车、第四滑车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牵引场和张力场的位置,确定转向场的位置,并测量转向角α;
步骤二:根据转向角α,确定所述转向场中的滑车数量;
步骤三:根据转向角α和滑车数量,确定各滑车的位置关系;
步骤四:调整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挂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7
所述滑车的数量为2个或3个或4个;
1)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8
通过下式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1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2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3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2)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9
通过下式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4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5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6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3)所述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滑车与水平面的夹角θ,以及吊绳与水平面的夹角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110
通过下式求得:
FH=2F×cos((180°-β)/2)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21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22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23
其中,FH为线缆对滑车压力,FS为滑车吊点处拉力,FT为滑车挂点处拉力,β为单个滑车的转向角度,F为线缆牵引力,m为滑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在挂点处和吊点处设置拉力传感器读取滑车挂点处拉力FT和滑车吊点处拉力FS,通过牵引场的牵引机获取线缆牵引力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30°≤α≤6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滑车关于转向角α的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当60°≤α≤9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所述三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共线;当90°≤α≤120°时,所述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滑车的圆心构成等腰梯形,所述角γ的角平分线与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两个时,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
(S1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24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r为滑车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车的数量为三个时,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的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S2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长度d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25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r为滑车的半径;
(S23)将第三滑车的圆心放置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上,所述第三滑车的圆心到第一滑车的圆心和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的距离s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3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车的数量为四个时,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滑车为进线滑车,第二滑车为出线滑车,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圆心的连线构成等腰梯形的下边;
(S32)调整第一滑车和第二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下边的长度d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32
其中,dAB为第一滑车的圆心与第二滑车圆心连线的中点B与测量点A之间的距离,dAB的取值为根据实际工况和测量点的位置人为确定,r为滑车的半径;
(S33)将第三滑车和第四滑车关于补角γ的角平分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三滑车和第四滑车圆心的连接构成等腰梯形的上边;
(S34)调整第三滑车与第四滑车之间的距离,使得等腰梯形上边的长度l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33
(S35)调整第三滑车、第四滑车的位置,使得等腰梯形的高的长度s为:
Figure FDA0002600390910000034
CN201911022335.2A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Active CN1107525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2335.2A CN11075255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2335.2A CN11075255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2550A CN110752550A (zh) 2020-02-04
CN110752550B true CN110752550B (zh) 2020-11-06

Family

ID=69279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2335.2A Active CN11075255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25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7490A (zh) * 2020-04-30 2020-09-22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电力铁塔架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2290457A (zh) * 2020-10-30 2021-01-2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周口供电公司 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施工方法
CN118920693A (zh) * 2024-07-09 2024-11-08 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放线滑车状态的监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251A (zh) * 2000-12-01 2002-07-03 弗兰茨普拉塞铁路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架设接触线用的机械与作业方法
CN104253396A (zh) * 2014-09-18 2014-12-31 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分裂大截面导线牵张共场张力架线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4993419A (zh) * 2015-06-05 2015-10-21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 输电线路放线施工导引绳分绳工艺
CN106329386A (zh) * 2016-09-23 2017-01-11 国家电网公司 组合式放线滑车挂架
CN107834434A (zh) * 2017-09-27 2018-03-23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用于输电线路张力放线施工的跨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92088B (en) * 1981-01-30 1984-08-30 Standard Telephones Cables Ltd Tension limi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awing cable through ducting
CN105576552B (zh) * 2014-11-05 2018-02-02 辽宁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一种张力架线自平衡放线滑车及牵引板
CN209329569U (zh) * 2019-01-16 2019-08-30 孙世城 一种自平衡快速紧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251A (zh) * 2000-12-01 2002-07-03 弗兰茨普拉塞铁路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架设接触线用的机械与作业方法
CN104253396A (zh) * 2014-09-18 2014-12-31 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分裂大截面导线牵张共场张力架线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4993419A (zh) * 2015-06-05 2015-10-21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 输电线路放线施工导引绳分绳工艺
CN106329386A (zh) * 2016-09-23 2017-01-11 国家电网公司 组合式放线滑车挂架
CN107834434A (zh) * 2017-09-27 2018-03-23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用于输电线路张力放线施工的跨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大转角、上扬塔放线滑车悬挂方法;李君章等;《河南科技》;20150831(第8期);第109-111页 *
输电线路张力放线时转向滑车的合理设置及分坑;李君章等;《电力建设》;20120831;第33卷(第8期);第106-10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2550A (zh) 2020-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2550B (zh) 一种转向场多滑车布置方法
CN101967886B (zh) 核电站钢制安全壳的组装和安装方法
CN106141476B (zh) 一种超大直径无加劲肋薄壁半球顶密封罩的组装方法
CN107345427A (zh) 大跨度螺栓球网架及其模块化安装方法
CN102359303A (zh) 特高压普通线路铁塔组立方法
CN105133674A (zh) 一种超大吨位压重平台的反力装置
CN109911770A (zh) 龙门吊吊装施工方法
CN108657192A (zh) 一种山区运输索道装置
CN106400675A (zh) 一种钢锚箱及其安装方法
CN105018115B (zh) 干熄焦一次除尘器分片吊装方法
CN205743266U (zh)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围栏
CN103883156B (zh) 一种山区抱杆组塔用多向联板
CN206785083U (zh) 一种具有高稳固支撑性能的组合式抱杆
CN106119454A (zh) 高炉热风围管的安装方法
CN103612994B (zh) 汽包单吊点倾斜吊装方法
CN105002829B (zh) 一种钢索塔整体制造方法
CN108071234A (zh) 一种大型裙座支撑结构球罐的组装方法
CN117977437A (zh) 一种输电线路用随动防护悬索式跨越架
CN215803636U (zh) 一种双臂抱杆用机架底座
CN110409840B (zh) 屋架吊装方法
CN107824997A (zh) 非对称赤道带壳板的安装方法
CN106129898B (zh) 一种更换地线跨越辅助装置
CN104713597A (zh) Fast射电望远镜健康监测方法
CN111982065B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倾斜监测方法
CN205346676U (zh) 不停运高铁跨越设备的跨梁变幅旋转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