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0754B - 绕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绕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30754B CN110730754B CN201880038110.3A CN201880038110A CN110730754B CN 110730754 B CN110730754 B CN 110730754B CN 201880038110 A CN201880038110 A CN 201880038110A CN 110730754 B CN110730754 B CN 110730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winding
- width
- lever member
- traver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18 wa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06—Traversing devices driven by cam
- B65H54/2809—Traversing devices driven by cam rotating grooved ca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2—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thread guides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with variable stro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46—Package drive drums
- B65H54/48—Grooved dru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5/00—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5/04—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wi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绕纱装置,提高卷绕宽度的设定变更的自由度。在绕纱装置(2)中,第一引导杆(63)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非限制位置通过不限制纱线(4)向横动滚筒(5)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较宽宽度将纱线(4)引导至横动滚筒,在限制位置通过限制纱线向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第一引导杆(63)通过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不同横动槽(9),能够进行不同宽度的卷绕动作,并能够通过反复进行不同宽度的卷绕动作执行阶梯差卷绕,或者通过连续地进行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的卷绕动作执行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的绕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自动络纱机,退绕由细纱机等生产的喂纱筒管的纱线,除去粗节等纱疵,并且对多个喂纱筒管的纱线进行接头从而形成一个卷装(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58549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纱线的卷绕方法,在横动鼓式络纱机中,通过使切换引导件1伸缩,使横动宽度发生变化。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纱线的卷绕方法,在横动鼓式络纱机中,通过将限制引导件14安装于纱线引导件6,限制纱线向摆动宽度方向单侧的移动,形成不同卷绕宽度的圆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中,无法形成阶梯式卷装。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中,为了变更卷绕宽度,需要装卸限制引导件14,无法在一个卷装中变更卷绕宽度。即,无法形成阶梯式卷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绕纱装置中,提高卷绕宽度的设定变更的自由度。
以下,说明多个方式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绕纱装置具备旋转支承部、纱线引导部和杆部件。
在旋转支承部安装有卷绕体。
纱线引导部将纱线引导至卷绕体,具有横动滚筒。
杆部件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非限制位置,通过不限制纱线向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在上述限制位置,通过限制纱线向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杆部件通过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不同横动槽,能够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并能够通过反复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执行阶梯差卷绕,或者通过连续进行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的绕纱动作,执行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的绕纱。此外,“不同横动槽”是指并非完全相同,包含一部分相同的情况。另外,“设定摆动宽度”是指根据每个横动鼓规定的横动宽度。
在该装置中,通过使杆部件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变更被引导至横动滚筒的纱线的摆动宽度。具体而言,在杆部件位于非限制位置时,纱线以设定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在杆部件位于限制位置时,纱线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在不受限制时,在不同鼓槽通过。这样,能够形成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由此,能够作成较窄的卷绕宽度的卷装,除此之外,也能形成在一个卷装中组合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得到的阶梯差卷绕。
杆部件也可以具有对应于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而设置的多个杆部件。
在该装置中,如果杆部件的数量是两个,能够实现三种卷绕宽度。
绕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驱动部,其驱动杆部件;以及控制部,其控制驱动部。
控制部将驱动部控制为,交替地执行下述步骤。
◎通过将杆部件配置于限制位置,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步骤。
◎通过将杆部件配置于非限制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步骤。
在该装置中,通过较宽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交替形成于卷绕体之上,能够获得阶梯式卷装。
控制部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多个卷绕模式信息之一执行上述步骤。由此,卷装形成动作变简单。
横动滚筒的横动槽也可以具有:第一槽,其以在引导纱线时朝向横动滚筒的宽度方向第一侧扩展纱线的轨道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二槽,其以在引导纱线时朝向横动滚筒的宽度方向第二侧缩窄纱线的轨道的方式延伸,并与第一槽交叉形成交叉点。
也可以在杆部件位于非限制位置时,在第一槽内移动的纱线通过交叉点在第一槽内继续移动。
也可以在杆部件位于限制位置时,在第一槽内移动的纱线在交叉点移至第二槽,之后在第二槽内移动。
旋转支承部也可以为,具有一对支承部和适配器,所述适配器能够装卸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所述卷绕体的端部。由此,能够针对旋转支承部安装长度不同的卷绕体。
控制部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纱线具有第一部分和相对于第一部分沿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第一部分大的第二部分,纱线具有从基准端以第一宽度卷绕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纱线层、和与第一纱线层交替层叠且从基准端以比第一宽度短的第二宽度仅卷绕于第二部分的第二纱线层。
控制部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纱线具有相对于第二部分沿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第二部分大的第三部分,纱线具有与第一纱线层以及第二纱线层交替层叠且从基准端以比第二宽度短的第三宽度仅卷绕于第三部分的第三纱线层。
控制部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横动次数是2:3:4的比例。
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用于形成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鼓绕数是2.5W、2.0W、1.5W,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宽度是6英寸、4英寸、3英寸。
控制部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横动次数是1:2:2的比例。
控制部也可以将驱动部控制为,用于形成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鼓绕数是2.0W、1.5W、1.5W,第一纱线层、第二纱线层、第三纱线层的宽度是4英寸、3.8英寸、3英寸。
也可以为,纱线具有第一部分和相对于第一部分沿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第一部分大的第二部分,纱线具有从基准端以第一宽度卷绕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纱线层、和与第一纱线层交替层叠且从基准端以比第一宽度短的第二宽度仅卷绕于第二部分的第二纱线层。
以下,说明设置有第一杆部件和第二杆部件的一个例子。例如,第一杆部件配置于纱线的本来的摆动宽度之间,通过在限制位置限制纱线的这以上的移动,缩短纱线的摆动宽度。第二杆部件配置于纱线的本来的摆动宽度之间,通过在限制位置限制纱线的这以上的移动,进一步缩短纱线的摆动宽度。即,纱线的摆动宽度随着单侧的折回位置接近本来的位置、第一杆部件、第二杆部件而缩短。根据以上,从横动滚筒引导至卷绕体的纱线形成宽度最宽的纱线层、在一端与其对齐的状态下在鼓宽方向部分重叠的中间宽度的纱线层、以及在一端与其对齐的状态下在鼓宽方向部分重叠的最短宽度的纱线层。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绕纱方法中,利用如下绕纱装置,即,该绕纱装置具备:旋转支承部,其供卷绕体安装;纱线引导部,其将纱线引导至卷绕体,具有横动滚筒;以及杆部件,其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非限制位置,通过不限制纱线向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在上述限制位置,通过限制纱线向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绕纱方法具备下述步骤。
◎通过将杆部件配置于限制位置,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第一步骤。
◎通过将杆部件配置于非限制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并将纱线引导至横动滚筒的和第一步骤不同的横动槽的第二步骤。
通过交替执行第一步骤以及第二步骤,实现阶梯差卷绕,或者通过连续执行第一步骤,实现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的绕纱。
在该方法中,通过使杆部件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变更被引导至横动滚筒的纱线的摆动宽度。具体而言,在杆部件位于限制位置时,纱线以比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在杆部件位于非限制位置时,纱线以设定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在不受限制时,在不同鼓槽通过。这样,能够形成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由此,能够作成较窄的卷绕宽度的卷装,除此之外,也能形成在一个卷装中组合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得到的阶梯差卷绕。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绕纱装置中,卷绕宽度的设定变更的自由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绕纱单元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卷装的示意图。
图3是卷装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三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
图7是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
图8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绕纱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一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三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用于表示第一绕纱动作中的纱线的槽移动的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
图18是用于表示第二绕纱动作中的纱线的槽移动的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
图19是用于表示第三绕纱动作中的纱线的槽移动的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摇架的构造的示意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自动络纱机的基本构造
使用图1说明自动络纱机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绕纱单元的示意主视图。
自动络纱机1具有绕纱单元2。绕纱单元2是通过横动滚筒5使从喂纱筒管3退绕的纱线4横向移动并且卷绕于卷绕管6(卷绕体的一个例子)形成纱线层从而形成锥形的卷装7的装置。在图1中,仅图示出一台绕纱单元2,通过将这种绕纱单元2在省略图示的机台上排列设置有多台,构成自动络纱机1。
此外,卷绕管6是在两端没有凸缘的卷绕体。虽然卷绕管6是锥形,但也可以是圆柱形状。
喂纱筒管3安装于托盘,通过输送机(未图示)向绕纱单元2供给,在绕纱动作后被除去。
作为卷绕部的一个例子,绕纱单元2具有:摇架8(旋转支承部的一个例子),其将卷绕管6支承为能够装卸;以及纱线引导部12,其将纱线4引导至卷绕管6。纱线引导部12具有一边与卷绕管6的周面或者卷装7的周面接触一边以规定的转速旋转的横动滚筒5。
摇架8夹持卷绕管6的两端将其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摇架8构成为以转动轴10为中心倾动自如,通过摇架8转动,能够吸收随着纱线4向卷绕管6或者卷装7卷绕的卷绕变粗(纱线层的直径增大)。卷绕管6或者卷装7与横动滚筒5滚动接触从而从动旋转。
横动滚筒5在卷装7的表面使纱线4横动,且使卷装7旋转。横动滚筒5通过卷装驱动机构41(图8)被旋转驱动。卷装驱动机构41包含马达、动力传递机构等。
在横动滚筒5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9。纱线4通过横动槽9以恒定的宽度横动(横向移动)并卷绕于卷绕管6的表面。由此,形成卷装7。
针对每个绕纱单元2设置负责绕纱单元2的控制的单元控制部50(图8)。
绕纱单元2构成为,在喂纱筒管3与横动滚筒5之间的纱线行驶路径中,从喂纱筒管3侧依次配设有接头装置14、清纱器15、上蜡装置24和清洁管25。
接头装置14构成为,在清纱器15检测出纱疵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来自喂纱筒管3的纱线4断头时,对作为喂纱筒管3侧的纱线4的下纱线4L和作为卷装7侧的纱线4的上纱线4U进行接头。
清纱器15用于检测纱线4的粗细缺陷,通过适当的传感器检测在清纱器15的检测部的部分通过的纱线4的粗细,通过分析仪(未图示)分析来自该传感器的信号,由此检测粗节等纱疵。在清纱器15附属设置有用于在检测出纱疵时立即切断纱线4的切割器16。
在接头装置14的下侧和上侧设置有:下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17,其吸引捕捉喂纱筒管3侧的下纱线4L并将其向接头装置14引导;以及上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20,其吸引捕捉卷装7侧的上纱线4U并将其向接头装置14引导。
上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20构成为管状,在前端具备吸入口22。上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20具有从吸入口22延伸的管20a和将管20a支承为转动自如的轴21。管20a经由连结管(未图示)与闸门装置(未图示)连结。即,上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20的基端经由闸门装置(未图示)与鼓风机(未图示)连接。
下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17也构成为管状,在前端具备进气口19。下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17由设置为以轴18为中心能够上下转动的中继管17a、和连结中继管17a与鼓风机管道(未图示)的连结管(未图示)构成。
上蜡装置24是对行驶的纱线4涂覆适当的蜡的装置。
清洁管25是吸引并除去附着于行驶的纱线4的异物的装置。清洁管25的基端经由闸门装置(未图示)与鼓风机连接,在清洁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清洁管25的吸引口与在上蜡装置24与横动滚筒5之间行驶的纱线4接近。
(2)卷装
使用图2以及图3说明卷装7。图2是卷装的示意图。图3是卷装的示意剖视图。
卷装7是阶梯式的锥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三阶。具体而言,具有直径最小的第一阶7A(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中等直径的第二阶7B(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以及直径最大的第三阶7C。
卷装7通过交替形成有在宽度方向整体(整个第一阶7A~第三阶7C)形成的第一纱线层51、宽度比第一纱线层51窄且在宽度方向单侧(整个第二阶7B~第三阶7C)形成的第二纱线层53、和宽度比第二纱线层53窄且在宽度方向单侧(第三阶7C)形成的第三纱线层55而成。即,第一阶7A由多个第一纱线层51构成,第二阶7B由多个的第一纱线层51以及第二纱线层53构成,第三阶7C由多个的第一纱线层51、第二纱线层53以及第三纱线层55构成。
换言之,第一纱线层51从图右侧的基准端P以宽度A卷绕,第二纱线层53从图右侧的基准端以比第一纱线层51短的宽度B卷绕,第三纱线层55从图右侧的基准端以比第二纱线层53短的宽度C卷绕。
在纱线从卷装7退绕时,从最外侧的第一纱线层51开始,接下来第三纱线层55、第二纱线层53、第一纱线层51依次反复退绕。
如以上所述,由于实现了具有纱线的外径不同的第一阶7A和第二阶7B的阶梯式构造,所以在退绕时,纱线难以与纱线层接触。具体而言,在实现第二阶7B的解除时,纱线不与第一阶7A接触。其结果是,退绕张力减少。
并且,构成纱线的第一阶7A以及第二阶7B的第一纱线层51以及第二纱线层53交替层叠。因此,能够实现避免钩挂的危险区域的绕纱。
各阶的边界平滑变化,即在表面未形成有有角的部分。这是因为第一纱线层51从第一阶7A至第二阶7B连续覆盖第二纱线层53的台阶部,第一纱线层51从第二阶7B至第三阶7C连续覆盖第二纱线层53的台阶部,第二纱线层53从第二阶7B至第三阶7C连续覆盖第三纱线层55的台阶部。
(3)绕纱宽度调整装置
绕纱单元2具有绕纱宽度调整装置。绕纱宽度调整装置是通过限制横动中的纱线4的横动,使纱线4在和以往不同的横动槽9通过,从而在卷绕管6之上形成宽度比非限制时窄的纱线层用的装置。
如图2所示,绕纱宽度调整装置具有杆部件62。杆部件62具有第一引导杆63和第二引导杆65作为多个杆部件。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与横动滚筒5接近地设置于纱线引导侧。具体而言,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与横动滚筒5的旋转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对应,具体而言,从图左侧向右侧按照上述顺序排列配置。
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分别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限制位置,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通过在纱线摆动通过区域,限制纱线4在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将纱线4以较窄的摆动宽度引导至横动滚筒5。在非限制位置,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从纱线摆动通过区域偏离,不限制纱线4在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从而以设定摆动宽度将纱线4引导至横动滚筒5。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将纱线4引导至横动滚筒5的不同横动槽9(后述)。另外,“设定摆动宽度”是指针对每个横动滚筒5规定的横动宽度。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引导杆的数量是两个,所以能够在卷装7中实现三种卷绕宽度(后述)。
绕纱宽度调整装置具有用于控制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的动作的横动形成机构43(图8)(后述)。
使用图4~图6简要说明第一~第三绕纱动作。图4是表示第一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图6是表示第三绕纱动作的示意主视图。
在第一绕纱动作中,如图4所示,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位于非限制位置,因此,纱线4不受限制地相对于横动滚筒5以最宽的摆动宽度被引导。因此,形成第一纱线层51。
在第二绕纱动作中,如图5所示,仅第一引导杆63位于限制位置,因此,纱线4受到限制,相对于横动滚筒5以中等的摆动宽度被引导。具体而言,纱线4因第一引导杆63不会朝向图左侧被摆动更多。以上的结果是形成第二纱线层53。
在第三绕纱动作中,如图6所示,仅第二引导杆65位于限制位置,因此,纱线4受到限制,相对于横动滚筒5以最窄的摆动宽度被引导。具体而言,纱线4因第二引导杆65不会朝向图左侧被摆动更多。以上的结果是形成第三纱线层55。
使用图7说明横动滚筒5的槽形状。图7是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横动滚筒5的旋转方向由箭头R表示。
横动滚筒5的横动槽9形成为螺旋状,主要具有横动往路71(第一槽的一个例子)和横动回路73(第二槽的一个例子)。横动往路71在图中向左斜下方延伸,在图中,表示为三个槽。换言之,横动往路71以在纱线4被引导至槽时朝向横动滚筒5的图中左侧(宽度方向第一侧)扩展纱线4的轨道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在图7中,横动往路71按照点a→点b→点c→点d的顺序延伸。
横动回路73在图中向右斜下方延伸,在图中,表示为两个槽。换言之,横动回路73以在纱线4被引导至槽时朝向横动滚筒5的图中右侧(宽度方向第二侧)缩窄纱线4的轨道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在图7中,横动回路73按照点d→点e→点a的顺序延伸。
横动往路71和横动回路73具有第一交叉点75(交叉点的一个例子)和第二交叉点77(交叉点的一个例子)。在图7中,第一交叉点75设置于鼓宽的从右端起2/3程度的位置。在图7中,第二交叉点77设置于鼓宽的从右端起1/3程度的位置。
通过以上结构,在横动往路71中朝向图中左侧横动了的纱线4接下来通过横动回路73朝向图中右侧横动,返回至原来的位置。这样,通过横动槽9横动了的纱线4被卷绕于卷绕管6。
在上述第一绕纱动作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上且在横动槽9内移动的宽度范围是用宽度A表示的鼓宽整体(例如6英寸)。
在上述第二绕纱动作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上且在横动槽9内移动的宽度范围是用宽度B表示的横动滚筒5的图中右端与第一交叉点75之间(例如4英寸)。
在上述第三绕纱动作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上且在横动槽9内移动的宽度范围是用宽度C表示的横动滚筒5的图中右端与第二交叉点77之间(例如3英寸)。
(4)绕纱单元的控制结构
使用图8以及图9说明绕纱单元2的控制结构。图8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控制结构的框图。图9是用于说明绕纱动作的流程图。
绕纱单元2具有单元控制部50。
单元控制部50是具有处理器(例如CPU)、存储装置(例如ROM、RAM、HDD、SSD等)、各种接口(例如A/D转换器、D/A转换器、通信接口等)的计算机系统。单元控制部50通过执行在存储部(对应于存储装置的存储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保存的程序,进行各种控制动作。
虽然单元控制部50可以由单一的处理器构成,但也可以由为了进行各控制而独立的多个处理器构成。
单元控制部50的各要素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作为可通过构成单元控制部50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的程序来实现。除此之外,控制部的各要素的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特定IC构成。
单元控制部50与上述卷装驱动机构41连接。
单元控制部50与上述横动形成机构43连接。横动形成机构43是用于形成阶梯式的卷装7的机构。横动形成机构43具有第一驱动机构45(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第二驱动机构47(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和旋转传感器59。
第一驱动机构45是使第一引导杆63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的促动器,例如是螺线管。第一驱动机构45也可以是马达、动力传递机构。
第二驱动机构47是使第二引导杆65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的促动器,例如是螺线管。第二驱动机构47也可以是马达、动力传递机构等。
旋转传感器59是每当横动滚筒5旋转1/60圈输出信号的传感器。
虽未图示,但单元控制部50与检测纱线4的位置的传感器、用于检测各装置的状态的传感器及开关、以及信息输入装置连接。
(5)绕纱动作
使用图9说明卷装7的绕纱动作。
以下说明的控制流程图是例示,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省略以及更换。另外,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步骤、或者重复执行一部分或者全部步骤。
并且,控制流程图的各模块不限定为单一的控制动作,能够置换为通过多个模块表现的多个控制动作。
此外,各装置的动作是从控制部向各装置的指令的结果,它们通过软件·应用的各步骤来表现。
首先,说明引导杆的切换时机的决定方式。首先,鼓绕数是指在一次横动(纱线在鼓槽的两端部间往复一次)期间旋转的横动鼓的转速。因此,为了一次横动(在鼓往复一次)所需的鼓的转速根据鼓绕数而不同。因此,来自旋转传感器59的信号输入次数也不同。
鼓绕数、鼓转速/TRV、鼓旋转信号输入次数/TRV的关系例如下述所述。
鼓绕数 | 鼓转速/TRV | 鼓旋转信号输入次数/TRV |
2.5W | 2.5 | 150次 |
2.0W | 2.0 | 120次 |
1.5W | 1.5 | 90次 |
根据以上内容,通过引导杆的状态(限制位置或者非限制位置)判断鼓绕数(以何线卷卷绕),并且据此判断鼓旋转几圈横动一次。根据以上,能够在各线卷数量中的适当时机,使引导杆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
以下,使用图9说明成为2.5W(6英寸)∶2.0W(4英寸)∶1.5W(3英寸)=2∶3∶4(横动次数(层数))的卷装7的形成。
在步骤S1中,进行第一绕纱动作。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通过使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移动至非限制位置,将鼓绕数设定为2.5W。而且,在该状态下,形成双层纱线层。而且,若鼓旋转信号被输入150×2=300次,则结束第一纱线层51的形成。
在步骤S2中,判断卷装7是否完成。如果未完成,工序移至步骤S3。如果完成,工序结束。
在步骤S3中,进行第二绕纱动作。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通过使第一引导杆63移动至限制位置,将鼓绕数切换为2.0W。而且,在该状态下,形成三层纱线层。而且,若鼓旋转信号被输入120×3=360次,则结束第二纱线层53的形成。
在步骤S4中,进行第三绕纱动作。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通过使第一引导杆63移动至非限制位置,并且使第二引导杆65移动至限制位置,将鼓绕数切换为1.5W。而且,在该状态下,形成四层纱线层。而且,若鼓旋转信号被输入90×4=360次,则结束第三纱线层55的形成。
根据以上,反复形成第一纱线层51、第二纱线层53、第三纱线层55,最后形成第一纱线层51,从而完成卷装7。
此外,单元控制部50根据预先设定的多个卷绕模式信息之一执行上述步骤。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自动地或者根据来自工作人员的操作,读取在存储部保存的卷绕模式信息,基于此执行控制。由此,卷装制造动作变简单。或者,工作人员也可以每次向单元控制部50输入卷绕模式。
在上述卷装制造方法中,交替地反复进行在卷绕管6卷绕第一纱线层51的步骤、在卷绕管6的长边方向以比第一纱线层51短的范围将第二纱线层53重叠地卷绕于第一纱线层51的步骤、在卷绕管6的长边方向以比第二纱线层53短的范围将第三纱线层55重叠地卷绕于第二纱线层53的步骤。其结果是,形成具有第一阶7A、相对于第一阶7A在卷绕管6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直径比第一阶7A大的第二阶7B、以及直径比第二阶7B大的第三阶7C纱线层。
若详细说明变更各纱线层的宽度的动作,则如以下所述。通过使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在限制位置与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变更被引导至横动滚筒5的纱线4的摆动宽度。具体而言,在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位于非限制位置时,纱线4以较宽的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5,在第一引导杆63以及第二引导杆65位于限制位置时,纱线4以较窄的摆动宽度被引导至横动滚筒5,在和不受限制时不同的横动槽9通过的纱线4以较窄的卷绕宽度卷绕于卷绕管6。这样,例如能够形成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第一纱线层和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第二纱线层,由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能够在一个卷装中,组合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来获得阶梯式的卷装7。
使用图10~图16详细说明上述绕纱动作的各纱线层的形成。图10~图16是表示各绕纱动作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0所示,作为第一绕纱动作,将第一纱线层51形成于卷绕管6的表面整体(图9的步骤S1)。
如图11所示,作为第二绕纱动作,将第二纱线层53形成于第一纱线层51之上(图9的步骤S3)。
如图12所示,作为第三绕纱动作,将第三纱线层55形成于第二纱线层53之上(图9的步骤S4)。
如图13所示,作为第一绕纱动作,将第一纱线层51形成于之前的第一纱线层51、第二纱线层53以及第三纱线层55之上(图9的步骤S1)。
如图14所示,作为第二绕纱动作,将第二纱线层53形成于第一纱线层51之上(图9的步骤S3)。
如图15所示,作为第三绕纱动作,将第三纱线层55形成于第二纱线层53之上(图9的步骤S4)。
如图16所示,作为第一绕纱动作,将第一纱线层51形成于第三纱线层55之上(图9的步骤S1)。以上的结果是完成卷装7。
如上述所述,由于第一纱线层51覆盖第二纱线层53以及第三纱线层的台阶部,所以台阶部分的纱线层高度的变化变小,高度的变化平缓。因此,能够增加纱线层的数量,并且能够增大卷装7的重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配置第一纱线层51、第二纱线层53以及第三纱线层55的反复次数是两次,但也可以为三次以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反复配置的纱线层的种类数量是三种,但也可以是两种,还可以是四种以上。
使用图17~图19说明各绕纱动作中的纱线的槽移动。图17~图19是用于表示各绕纱动作中的纱线的槽移动的横动滚筒的槽展开图。
如图17所示,在第一绕纱动作(图9的步骤S1)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的横动槽9如下述那样移动。按照点a→点b→点c→点d→点e→点a的顺序。更详细而言,由于第一引导杆63位于非限制位置,所以沿横动往路71移动的纱线4在第一交叉点75通过,保持原样沿横动往路71移动。以上的结果是形成第一纱线层51。
此外,以上的说明是利用了6英寸2.5W鼓槽的情况,但根据需要也能利用6英寸2.0W鼓槽。由此,能够增加横动宽度的变更。在利用了6英寸2.0W鼓槽的绕纱动作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的横动槽9如下述那样移动。具体而言,在图7中,按照点a→分支点79→点e→合流点81→点d→点e→点a的顺序。
如图18所示,在第二绕纱动作(图9的步骤S3)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的横动槽9如下述那样移动。按照点a→点b→点c→第一交叉点75→点e→点a的顺序。更详细而言,由于第一引导杆63位于限制位置,所以沿横动往路71移动的纱线4在第一交叉点75移至横动回路73,之后沿横动回路73移动。以上的结果是形成第二纱线层53。
如图19所示,在第三绕纱动作(图9的步骤S4)中,纱线4在横动滚筒5的横动槽9如下述那样移动。按照点a→点b→第二交叉点77→点a的顺序。更详细而言,由于第二引导杆65位于限制位置,所以沿横动往路71移动的纱线4在第二交叉点77移至横动回路73,之后沿横动回路73移动。以上的结果是形成第三纱线层5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卷绕宽度6英寸的卷装,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其他尺寸的卷装。例如,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卷绕宽度4英寸的卷装。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是成为2.0W(4英寸):1.5W(3.8英寸):1.5W(3英寸)=1:2:2(横动次数(层数))的卷装。此时,也能避免危险区域的钩挂(ラッチング)。
2.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20说明摇架的实施方式。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摇架的构造的示意主视图。
在摇架8的一方的支承部8a可装卸地安装有适配器83。适配器83支承卷绕管6的端部。由此,能够对摇架8安装长度不同的卷绕管6。
作为变形例,适配器可以设置于摇架的另一方的支承端,也可以设置于摇架的两侧的支承端。
3.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实现了在一个卷装中组合较窄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和较宽的卷绕宽度的纱线层而得的阶梯差卷绕,但也能实现其他绕纱方法。例如,如果使杆部件位于限制位置,以较窄的摆动宽度将纱线连续地引导至横动滚筒,能够制造较窄的卷绕宽度的卷装。具体而言,如果将第一引导杆63配置于限制位置,连续地进行绕纱,能够获得中等程度宽度的卷装。另外,如果将第二引导杆65配置于限制位置,连续地进行绕纱,能够获得较短宽度的卷装。
卷装的形状可以是锥形(圆锥台形状),也可以是筒子形状(圆柱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引导杆的数量是两个,制造了三阶的阶梯式卷装,但是引导杆的数量不限定。例如,引导杆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制造两阶的阶梯式卷装。或者,引导杆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一次配置于限制位置的引导杆的数量是一个,但该数量不受限定。例如,一次移动至限制位置的引导杆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此时,纱线的摆动宽度被限制在两个引导杆之间。
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空气细纱机、开放式细纱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绕纱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动络纱机;2…绕纱单元;3…喂纱筒管;4…纱线;5…横动滚筒;6…卷绕管;7…卷装;7A…第一阶;7B…第二阶;7C…第三阶;8…摇架;9…横动槽;10…转动轴;11…托盘;14…接头装置;15…清纱器;16…切割器;17…下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17a…中继管;19…进气口;20…上纱线吸引捕捉引导机构;20a…管;22…吸入口;24…上蜡装置;25…清洁管;41…卷装驱动机构;43…横动形成机构;45…第一驱动机构;47…第二驱动机构;50…单元控制部;51…第一纱线层;53…第二纱线层;55…第三纱线层;59…旋转传感器;63…第一引导杆;65…第二引导杆;71…往路槽;73…回路槽;75…第一交叉点;77…第二交叉点。
Claims (13)
1.一种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支承部,其供卷绕体安装;
纱线引导部,其将纱线引导至所述卷绕体,具有横动滚筒;以及
第一杆部件以及第二杆部件,其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限制位置,不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在所述限制位置,通过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所述非限制位置时窄的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通过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非限制位置,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不同横动槽,能够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并通过反复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执行阶梯差卷绕,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对应于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而设置,
所述第一杆部件配置于在纱线摆动通过区域进行比所述第二杆部件的宽度宽的绕纱动作的位置,
若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非限制位置,则进行第一宽度的绕纱动作,
若所述第一杆部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且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非限制位置,则进行比所述第一宽度窄的第二宽度的绕纱动作,
若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则在比所述第一杆部件进行的绕纱动作的纱线摆动通过区域内,进行比所述第二宽度窄的第三宽度的绕纱动作,由此进行形成两阶以上的阶梯差的阶梯差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纱装置还具备:驱动部,其驱动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驱动部控制为,反复执行由如下步骤构成的组合,即:将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非限制位置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且将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非限制位置的步骤;以及将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预先设定的多个卷绕模式信息之一执行所述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动滚筒的横动槽具有:
第一槽,其以在所述纱线被引导时朝向所述横动滚筒的宽度方向第一侧扩展所述纱线的轨道的方式延伸;以及
第二槽,其以在所述纱线被引导时朝向所述横动滚筒的宽度方向第二侧缩窄所述纱线的轨道的方式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槽交叉形成第一交叉点、和比所述第一交叉点配置所述横动滚筒的宽度方向第二侧的第二交叉点,
在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非限制位置时,在所述第一槽内移动的纱线通过所述第一交叉点以及所述第二交叉点,
在所述第一杆部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且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非限制位置时,在所述第一槽内移动的纱线在所述第一交叉点移至所述第二槽,
在所述第二杆部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时,在所述第一槽内移动的纱线在所述第二交叉点移至所述第二槽。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承部具有一对支承部和适配器,所述适配器能够装卸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所述卷绕体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承部具有一对支承部和适配器,所述适配器能够装卸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所述卷绕体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纱线具有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所述第一部分大的第二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部分大的第三部分,
所述纱线具有从基准端以第一宽度卷绕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纱线层、在所述第一纱线层之上从所述基准端以比所述第一宽度短的第二宽度卷绕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纱线层、和在所述第二纱线层之上从所述基准端以比所述第二宽度短的第三宽度卷绕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三纱线层。
8.一种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支承部,其供卷绕体安装;
纱线引导部,其将纱线引导至所述卷绕体,具有横动滚筒;以及
杆部件,其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限制位置,通过不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在所述限制位置,通过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所述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通过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非限制位置,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不同横动槽,能够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并能够通过反复进行不同宽度的绕纱动作,执行阶梯差卷绕,或者通过连续进行比所述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的绕纱动作,执行比所述设定摆动宽度窄的宽度的绕纱;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杆部件;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其交替地执行:通过将所述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以比所述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所述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非限制位置,以所述设定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步骤,并且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纱线具有第一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所述第一部分大的第二部分,所述纱线具有从基准端以第一宽度卷绕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纱线层、和与所述第一纱线层交替层叠且从所述基准端以比所述第一宽度短的第二宽度仅卷绕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纱线层,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纱线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卷绕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且纱线层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部分大的第三部分,所述纱线具有与所述第一纱线层以及所述第二纱线层交替层叠且从所述基准端以比所述第二宽度短的第三宽度仅卷绕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三纱线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横动次数是2:3:4的比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鼓绕数是2.5W、2.0W、1.5W,
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宽度是6英寸、4英寸、3英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横动次数是1:2:2的比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鼓绕数是2.0W、1.5W、1.5W,
所述第一纱线层、所述第二纱线层、所述第三纱线层的宽度是4英寸、3.8英寸、3英寸。
13.一种绕纱方法,利用绕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纱装置具备:
旋转支承部,其供卷绕体安装;
纱线引导部,其将纱线引导至所述卷绕体,具有横动滚筒;以及
第一杆部件以及第二杆部件,其能够在非限制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限制位置,通过不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设定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在所述限制位置,通过限制所述纱线向所述横动滚筒的旋转轴方向的可移动位置,以比所述设定摆动宽度窄的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
其中,
交替反复进行第一步骤、第二步骤以及第三步骤,实现阶梯差卷绕,在所述第一步骤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非限制位置,以第一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
在所述第二步骤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且将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非限制位置,以比所述第一摆动宽度窄的第二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并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和所述第一步骤不同的横动槽,
在所述第三步骤中,通过将所述第二杆部件配置于所述限制位置,以比所述第二摆动宽度窄的第三摆动宽度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并将所述纱线引导至所述横动滚筒的和所述第一步骤以及所述第二步骤不同的横动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7679A JP2019001603A (ja) | 2017-06-15 | 2017-06-15 | 糸巻取装置 |
JP2017-117679 | 2017-06-15 | ||
PCT/JP2018/021234 WO2018230372A1 (ja) | 2017-06-15 | 2018-06-01 | 糸巻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30754A CN110730754A (zh) | 2020-01-24 |
CN110730754B true CN110730754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4659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38110.3A Active CN110730754B (zh) | 2017-06-15 | 2018-06-01 | 绕纱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640173B1 (zh) |
JP (1) | JP2019001603A (zh) |
CN (1) | CN110730754B (zh) |
WO (1) | WO20182303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9176B (zh) * | 2021-12-29 | 2022-11-08 | 安徽顺源智纺有限公司 | 一种色纺纱绕线装置 |
CN114408669A (zh) * | 2022-03-28 | 2022-04-29 | 徐州和平化纤有限公司 | 一种丙纶长丝自动化收卷包装设备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02849A (en) * | 1938-05-27 | 1939-03-27 | Edmund Hamel | Method of winding endless artificial silk threads or filaments on bobbins in artificial silk spinning machines |
US2296420A (en) * | 1940-05-01 | 1942-09-22 | Foster Machine Co | Yarn package |
US4555069A (en) * | 1981-11-02 | 1985-11-26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Yarn wi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H0428878U (zh) * | 1990-06-29 | 1992-03-09 | ||
CN1089568A (zh) * | 1992-09-30 | 1994-07-20 | 株式会社美浓制作所 | 一种带槽往复动程滚筒 |
JPH1029763A (ja) * | 1996-07-15 | 1998-02-03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 極細線の巻替え方法 |
CN1767993A (zh) * | 2003-03-28 | 2006-05-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 |
CN101377026A (zh) * | 2007-08-30 | 2009-03-04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假捻加工机 |
CN101445196A (zh) * | 2007-11-15 | 2009-06-03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纱线以交叉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其上的纺织筒子及其生产装置 |
CN102344055A (zh) * | 2010-07-21 | 2012-02-08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装置 |
CN203048310U (zh) * | 2012-12-26 | 2013-07-10 | 东华大学 | 一种动程可调导纱装置 |
CN106743986A (zh) * | 2016-12-22 | 2017-05-31 |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氨纶纤维专用异型多动程导丝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25572A (de) * | 1964-11-26 | 1966-11-30 | Mettler Soehne Maschf | Wickelkörper,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CH562156A5 (en) * | 1972-01-12 | 1975-05-30 | Mettler Fr Soehne Ag Maschinen | Yarn package for vey high speed overend take-off - segments separated by grooves consolidated by full length layers |
DE3628735A1 (de) * | 1986-08-23 | 1988-02-25 | Hacoba Textilmaschinen | Fadenfuehrungsvorrichtung fuer spulmaschinen |
JPH07125920A (ja) * | 1993-11-05 | 1995-05-16 | Murata Mach Ltd | 糸の巻取り方法 |
CN1184123C (zh) * | 1996-06-19 | 2005-01-12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卷取方法及其装置 |
DE19919079B4 (de) * | 1999-04-27 | 2008-04-03 | Abb T&D Technology Ltd. | Diagonal-Wicklung mit gewünschtem Wicklungswinkel |
DE50208951D1 (de) * | 2001-04-18 | 2007-01-25 | Rieter Ag Maschf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fadenaufwindenden maschine und spulvorrichtung dazu |
DE10342384A1 (de) * | 2003-09-13 | 2005-05-25 | Saurer Gmbh & Co. Kg | Kreuzspul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
DE102006053045A1 (de) * | 2006-11-10 | 2008-05-15 |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
JP2009166907A (ja) * | 2008-01-10 | 2009-07-30 | Murata Mach Ltd | 綾振ドラ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糸巻取装置 |
-
2017
- 2017-06-15 JP JP2017117679A patent/JP2019001603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6-01 WO PCT/JP2018/021234 patent/WO2018230372A1/ja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18-06-01 EP EP18816502.1A patent/EP36401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6-01 CN CN201880038110.3A patent/CN1107307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02849A (en) * | 1938-05-27 | 1939-03-27 | Edmund Hamel | Method of winding endless artificial silk threads or filaments on bobbins in artificial silk spinning machines |
US2296420A (en) * | 1940-05-01 | 1942-09-22 | Foster Machine Co | Yarn package |
US4555069A (en) * | 1981-11-02 | 1985-11-26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Yarn wi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H0428878U (zh) * | 1990-06-29 | 1992-03-09 | ||
CN1089568A (zh) * | 1992-09-30 | 1994-07-20 | 株式会社美浓制作所 | 一种带槽往复动程滚筒 |
JPH1029763A (ja) * | 1996-07-15 | 1998-02-03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 極細線の巻替え方法 |
CN1767993A (zh) * | 2003-03-28 | 2006-05-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 |
CN101377026A (zh) * | 2007-08-30 | 2009-03-04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假捻加工机 |
CN101445196A (zh) * | 2007-11-15 | 2009-06-03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纱线以交叉卷绕的方式卷绕于其上的纺织筒子及其生产装置 |
CN102344055A (zh) * | 2010-07-21 | 2012-02-08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装置 |
CN203048310U (zh) * | 2012-12-26 | 2013-07-10 | 东华大学 | 一种动程可调导纱装置 |
CN106743986A (zh) * | 2016-12-22 | 2017-05-31 |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氨纶纤维专用异型多动程导丝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40173A4 (en) | 2021-03-10 |
EP3640173A1 (en) | 2020-04-22 |
CN110730754A (zh) | 2020-01-24 |
WO2018230372A1 (ja) | 2018-12-20 |
JP2019001603A (ja) | 2019-01-10 |
EP3640173B1 (en) | 2023-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42441B2 (ja) | 紡糸巻取装置への糸掛け方法、紡糸巻取装置、及びサクションガン | |
CN104925584B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卷取方法 | |
JP5287992B2 (ja) | 糸巻取装置 | |
EP2690046B1 (en) | Yarn defect detecting device and winding device | |
EP2671830B1 (en) | Textile machine, standby 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of driven member of winding unit, and winding unit | |
CN110730754B (zh) | 绕纱装置 | |
EP1928773B1 (de) | Verfahren zum einfädeln eines fadens | |
EP2990367B1 (en) | Yarn winding device | |
JP2010047406A (ja) | 糸巻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ワインダ | |
CN104176558B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0740957B (zh) | 卷装、卷装制造方法、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 |
WO2015029292A1 (ja) | 糸巻取装置 | |
JP2007153554A (ja) | 糸巻取機 | |
JP2016172602A (ja) | 自動ワインダ | |
DE102014215599B4 (de) | Garnwickelmaschine und garnwickelverfahren | |
JP2004277099A (ja) | 自動ワインダ | |
JP3651414B2 (ja) |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毛羽抑制方法 | |
JP3726715B2 (ja) | 自動ワインダのテ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 |
JP2018065658A (ja) | 糸巻取装置及びパッケージの回転停止方法 | |
CN111807156A (zh) | 引导筒和纱线卷取装置 | |
JP2016130166A (ja) |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案内方法 | |
CN112110281B (zh) |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 |
JP3651415B2 (ja) | 自動ワインダ | |
JP2023017714A (ja) | 巻取機の作業装置の操作方法および巻取機 | |
JP2008037622A (ja) | 巻取装置におけるノーズバンチ巻き方法及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