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710268B -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0268B
CN110710268B CN201880037576.1A CN201880037576A CN110710268B CN 110710268 B CN110710268 B CN 110710268B CN 201880037576 A CN201880037576 A CN 201880037576A CN 110710268 B CN110710268 B CN 110710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transmission mode
antenna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75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0268A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10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0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0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0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有利于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Description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车联网或称车到设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是基于车辆到车辆(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的一种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技术,与传统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通过基站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的方式不同,车联网系统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方式,因此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低的传输时延。
在LTE系统中,网络侧引入了多个发送天线,因此,数据信道可以支持不同的多天线发送模式。在LTE系统中定义了多种多天线发送模式,如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以及波束成形等。在车联网系统中,由于车辆的体积很大,具有安装和使用多天线的先天条件,因此车联网系统的数据信道也可以支持多种多天线发送模式。那么终端设备采用如何获知进行数据发送的多天线发送模式,以及接收端如何获知发送端采用的多天线发送模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有利于提高系统传输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SCI中的比特位,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S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该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SCI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S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S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S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SCI的PS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PSCCH,所述PSCCH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该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D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或扰码序列,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也可以采用D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D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DCI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DCI,所述DCI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种。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二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D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或扰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种。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另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另一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再一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再一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或未来的5G系统等。
特别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例如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系统、低密度签名(Low Density Signature,LDS)系统等,当然SCMA系统和LDS系统在通信领域也可以被称为其他名称;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多载波传输系统,例如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通用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iltered-OFDM,F-OFDM)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图1和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等其他网络实体,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具体地,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可以以D2D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在进行D2D通信时,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通过D2D链路即侧行链路(Sidelink,SL)直接进行通信。例如图1或者图2所示,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通过侧行链路直接进行通信。在图1中,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其传输资源是由网络设备分配的;在图2中,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其传输资源是由终端设备自主选取的,不需要网络设备分配传输资源。
D2D通信模式可以应用于车对车(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或车辆到其他设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在V2X通信中,X可以泛指任何具有无线接收和发送能力的设备,例如但不限于慢速移动的无线装置,快速移动的车载设备,或是具有无线发射接收能力的网络控制节点等。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应用于V2X通信的场景,但也可以应用于任意其它D2D通信场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在车联网系统中,可以存在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即具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例如车载终端(Vehicle User Equipment,VUE)或行人手持终端(Pedestrian UserEquipment,PUE),以及不具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例如PUE。VUE具有更高的处理能力,并且通常通过车内的蓄电池供电,而PUE处理能力较低,降低功耗也是PUE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现有的车联网系统中,VUE被认为具有完全的接收能力和侦听能力;而PUE被认为具有部分或者不具有接收和侦听能力。如果PUE具有部分侦听能力,其资源的选取可以采用和VUE类似的侦听方法,在可侦听的那部分资源上进行可用资源的选取;如果PUE不具有侦听能力,则PUE在资源池中随机选取传输资源。
在3GPP协议的版本Release-14中,定义了两种传输模式,即传输模式3(mode 3)和传输模式4(mode 4)。使用传输模式3的终端设备的传输资源是由基站分配的,终端设备根据基站分配的资源在侧行链路上进行数据的发送;基站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单次传输的资源,也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半静态传输的资源。使用传输模式4的终端设备如果具备侦听能力,采用侦听(sensing)和预留(reservation)的方式传输数据,如果终端设备不具备侦听能力,则在资源池中随机选取传输资源。具备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在资源池中通过侦听的方式获取可用的资源集合,终端设备从该集合中随机选取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由于车联网系统中的业务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终端设备通常采用半静态传输的方式,即终端设备选取一个传输资源后,就会在多个传输周期中持续的使用该资源,从而降低资源重选以及资源冲突的概率。终端设备会在本次传输的控制信息中携带预留下次传输资源的信息,从而使得其他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该终端设备的控制信息判断这块资源是否被该终端设备预留和使用,达到降低资源冲突的目的。
在LTE系统中,网络侧引入了多个发送天线,因此,数据信道可以支持不同的多天线发送模式。在LTE系统中定义了多种多天线发送模式,如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以及波束成形等。在车联网系统中,由于车辆的体积很大,具有安装和使用多天线的先天条件,因此车联网系统的数据信道也可以支持多种多天线发送模式。那么终端设备采用如何获知进行数据发送的多天线发送模式,以及接收端如何获知发送端采用的多天线发送模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使得发送端终端能够获得进行数据传输的多天线发送模式,以及接收端终端能够获知发送端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多天线发送模式。
目前在LTE中主要定义了四种多天线发送模式,可以包括单天线发送、发送分集、波束成形以及空间复用。其中,发送分集可以包括循环延迟分集,空时分组码(Space TimeBlock Code,STBC)和空频分组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SFBC)等。空间复用可以包括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等,也就是说,LTE中定义了四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下又包括了不同的发送模式。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100的示意性框图。该方法100可以由图1或图2中的某个作为接收端的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100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S110,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S110,该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具体地,可以将方法100中的第一终端设备称为接收端,第二终端设备称为发送端,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信息,并由此确定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数据信道可以是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dChannel,PSSCH)。当接收端确定了发送端发送的PSSCH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之后,接收端就可以根据所确定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并不是指当前确定出来的由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多天线发送模式还可以是第二多天线发送模式。换句话说,同一时刻由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多天线发送模式只能是一个。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确定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可以是LTE中定义的上述四大类多天线发送模式中的任一种,也可以是其他通信系统中定义的多天线发送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应该不限于上述四种。
发送端可以通过侧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向接收端指示第一多天线传输模式。例如,可以向接收端发送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也就是说,该第一信息是SCI。
发送端可以通过SCI显示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具体地,可以通过SCI中的比特位来指示。例如,使用SCI中的2个比特位来显示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可以使00指示单天线端口发送,使01指示发送分集,10指示空间复用,11指示波束成形。应理解,这里仅仅用于示意,并不进行限定。
发送端也可以通过SCI隐式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具体地,发送端可以通过对SCI进行掩码处理之后的掩码序列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假设SCI的信息比特表示为:a0,a1,a2,a3,……,aA-1,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校验比特位p0,p1,p2,p3,……,pL-1,其中A表示信息比特长度,L表示校验比特长度。经过加CRC的比特序列表示为b0,b1,b2,b3,……,bB-1,其中B=A+L,
bk=ak 其中,k=0,1,2,……,A-1
bk=pk-A 其中,k=A,A+1,A+2,……,A+L-1.
对加CRC之后的序列进行加掩码处理,经过掩码处理之后的序列为c0,c1,c2,c3,……,cB-1,其中
ck=bk 其中,k=0,1,2,……,A-1
ck=(bk+Xmask,k-A)mod 2 其中,k=A,A+1,A+2,……,A+15.
可以将掩码序列<Xmask,0,Xmask,1,……,Xmask,15>与多天线发送模式对应起来。例如,可以用<0,0,0,0,0,0,0,0,0,0,0,0,0,0,0,0>指示单天线端口发送,用<0,1,0,1,0,1,0,1,0,1,0,1,0,1,0,1>指示发送分集,用<1,0,1,0,1,0,1,0,1,0,1,0,1,0,1,0>指示空间复用,用<1,1,1,1,1,1,1,1,1,1,1,1,1,1,1,1>指示波束成形,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具体的掩码序列作限定,可以采用其他的掩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多天线发送模式。
应理解,还可以采用S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S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SCI的PS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PSCCH,所述PSCCH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应理解,上述各种对应关系可以提前由网络设备预配置或者预存到终端设备内部。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框图。该方法200可以由图1或图2中的某个作为发送端的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200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S210,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SCI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S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应理解,发送端描述的终端设备与接收端之间的交互及相关特性、功能等与接收端的终端设备的相关特性、功能相应。并且相关内容在上述方法100中已经作了详尽描述,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框图。该方法300可以由图1中的某个作为发送端的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300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S310,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S320,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同样地,可以将第一终端设备称为接收端,第二终端设备称为发送端,由上文可知,发送端的传输资源可以由网络设备来分配。网络设备可以在向发送端分配传输资源的同时向发送端指示其向接收端发送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发送端就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进一步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可以是LTE中定义的上述四大类多天线发送模式中的任一种,也可以是其他通信系统中定义的多天线发送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应该不限于上述四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可以是下行控制信息(Download ControlInformation,DCI)或者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该第一信息还可以是系统消息或广播消息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显示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使用DCI中的2个比特位来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同样地可以使00指示单天线端口发送,使01指示发送分集,10指示空间复用,11指示波束成形。网络设备也可以使用上述其他信息中比特位来指示。例如,RRC信令。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构成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第一信息为DCI,网络设备可以使用DCI隐式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对DCI先进行CRC处理,再进行加掩码处理操作,通过掩码序列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网络设备也可以对编码后的DCI进行加扰处理,通过扰码序列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的掩码序列以及扰码序列不作限定,与上文中使用对SCI进行掩码操作后的掩码序列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类似,这里不作过多描述。
应理解,网络设备也可以采用D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D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DCI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DCI,所述DCI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不直接向发送端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而是向发送端发送一些选取准则,发送端就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多天线发送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向发送端发送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例如,该映射关系可以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等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为例,网络设备可以向发送端配置如下表格:
Figure GDA0002304826500000131
发送端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相应的多天线发送模式,当有多个多天线发送模式可选时,发送端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实现的方式自主选取相应的多天线发送模式。
同样地,网络设备也可以配置终端设备的其他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半静态的指示上述映射关系,也可以通过DCI、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向发送端终端设备指示上述映射关系,或者还可以通过预定义、预配置的方式定义上述映射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400的示意性框图。该方法400可以由图1中的某个作为发送端的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400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S410,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二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D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或扰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种。
应理解,网络侧描述的网络设备与发送端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及相关特性、功能等与发送端的终端设备的相关特性、功能相应。并且相关内容在上述方法300中已经作了详尽描述,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详细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7至图1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装置,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特征适用于以下装置实施例。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7所示,该终端设备500为第一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500包括:
接收单元510,用于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确定单元520,用于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SCI中的比特位,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S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应理解,还可以采用S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S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SCI的PS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的PSCCH,所述PSCCH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500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设备,并且终端设备500中的各个单元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6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8所示,该终端设备600为第二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600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SCI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S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600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终端设备,并且终端设备600中的各个单元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7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9所示,该终端设备700为第二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700包括:
接收单元710,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确定单元720,用于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D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或扰码序列,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应理解,网络设备也可以采用DCI的其他特性隐式指示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DCI的格式,也可以是承载DCI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所用的时频资源等。
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DCI,所述DCI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信道PSSCH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数据信道PSSCH所在的资源池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数据信道使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资源池信息和多天线发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该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种。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700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终端设备,并且终端设备700中的各个单元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0所示,该网络设备800包括:
发送单元810,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该第二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成形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中的比特位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DCI所采用的掩码序列或扰码序列用于指示该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种。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800可对应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网络设备800中的各个单元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6方法中网络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900,该终端设备900可以是图7中的终端设备500,其能够用于执行与图3中方法100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内容。该终端设备900包括:输入接口910、输出接口920、处理器930以及存储器940,该输入接口910、输出接口920、处理器930和存储器94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940用于存储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该处理器93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940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控制输入接口910接收信号、控制输出接口920发送信号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9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9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成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9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9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9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94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内容可以通过处理器9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940,处理器930读取存储器9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500中的接收单元可以由图11中的输入接口910实现,终端设备500中的确定单元可以由图11中的处理器930实现。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1000,该终端设备1000可以是图8中的终端设备600,其能够用于执行与图4中方法200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内容。该终端设备1000包括:输入接口1010、输出接口1020、处理器1030以及存储器1040,该输入接口1010、输出接口1020、处理器1030和存储器104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1040用于存储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该处理器103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040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控制输入接口1010接收信号、控制输出接口1020发送信号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由发送端指示给接收端所发送的数据信道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从而使得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传输的性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0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10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成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10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0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0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4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内容可以通过处理器10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040,处理器1030读取存储器10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600中的发送单元可以由图12中的输出接口1020实现。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2000,该终端设备2000可以是图9中的终端设备700,其能够用于执行与图5中方法300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内容。该终端设备2000包括:输入接口2010、输出接口2020、处理器2030以及存储器2040,该输入接口2010、输出接口2020、处理器2030和存储器204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2040用于存储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该处理器203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2040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控制输入接口2010接收信号、控制输出接口2020发送信号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20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20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成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20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20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20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204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内容可以通过处理器20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2040,处理器2030读取存储器20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700中的接收单元可以由图13中的输入接口2010实现,终端设备700中的确定单元可以由图13中的处理器2030实现。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3000,该网络设备3000可以是图10中的网络设备800,其能够用于执行与图6中方法400对应的网络设备的内容。该网络设备3000包括:输入接口3010、输出接口3020、处理器3030以及存储器3040,该输入接口3010、输出接口3020、处理器3030和存储器304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3040用于存储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该处理器303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3040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控制输入接口3010接收信号、控制输出接口3020发送信号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设备指示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发送数据信道,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0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30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成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30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30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30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304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内容可以通过处理器30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3040,处理器3030读取存储器30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800中的发送单元可以由图14中的输出接口3020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该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该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且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5G系统中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或空间复用;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
2.一种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中,且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5G系统中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或空间复用;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并且所述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
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5G系统中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或空间复用;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
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信道所采用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5G系统中的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为单天线端口发送模式或空间复用;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状态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映射关系,并且所述映射关系为终端设备的速度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天线数目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同步源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终端设备的业务类型与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终端设备的业务对应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天线发送模式的对应关系。
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
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储存为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所述方法所设计的程序。
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储存为执行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所述方法所设计的程序。
CN201880037576.1A 2018-03-16 2018-03-16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ctive CN110710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79356 WO2019174054A1 (zh) 2018-03-16 2018-03-16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0268A CN110710268A (zh) 2020-01-17
CN110710268B true CN110710268B (zh) 2022-06-03

Family

ID=67907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576.1A Active CN110710268B (zh) 2018-03-16 2018-03-16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10268B (zh)
WO (1) WO20191740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9760B (zh) * 2020-12-22 2022-01-11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接收处理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510A (zh) * 2014-03-30 2016-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4974B (zh) * 2006-09-28 2011-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基站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CN103812622B (zh) * 2012-11-14 2017-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端对端通信中数据重传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4105155B (zh) * 2013-04-01 2019-07-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发现信息、发送设备发现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KR102348749B1 (ko) * 2015-07-03 2022-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심볼간 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CN105636115A (zh) * 2016-03-28 2016-06-01 南京邮电大学 Overlay工作模式下D2D通信中基于用户运动的中继选择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510A (zh) * 2014-03-30 2016-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PPO.Transmit diversity scheme in eV2X.《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1 R1-1719979》.2017,第1、2部分. *
Transmit diversity scheme in eV2X;OPPO;《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1 R1-1719979》;20171201;第1、2部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0268A (zh) 2020-01-17
WO2019174054A1 (zh)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86371B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JP7514916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と装置
CN113316122B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731117B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10160852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9511171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2470516B (zh) 资源配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2291746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JP2022511296A (ja) 構成情報の伝送方法および端末機器
WO201716614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WO202300581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115261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641988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8809557A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87401A (zh) 多时间单元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557080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737646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958095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710268B (zh)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32729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系统
WO2022077346A1 (zh) 信道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889329A (zh) 一种dmrs样式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150990A1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1262647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007136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