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663262A -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3262A
CN110663262A CN201880034304.6A CN201880034304A CN110663262A CN 110663262 A CN110663262 A CN 110663262A CN 201880034304 A CN201880034304 A CN 201880034304A CN 110663262 A CN110663262 A CN 110663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43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龙一
森冈裕一
田中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63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3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66Fault detection or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问题]为了使得能够更适当地防止与其他系统的干扰。[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设置有用于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的接收单元、用于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的判定单元,以及用于将与干扰有关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其他通信装置的发送单元。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符合IEEE 802.11的无线LAN系统使用免许可频带进行通信。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使用免许可频带并使用与无线LAN系统的通信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另一无线通信系统(下文中称为“另一系统”)的影响而发生干扰。更具体而言,在无线LAN系统在通信中使用的频带与另一系统在通信中使用的频带重叠的情况下,从各个系统发送的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彼此干扰。近年来,已经开发了用于减少这样的干扰的影响的各种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通过使用多个阈值来进行载波侦听、基于当已经检测到超过多个阈值中的每个阈值的接收功率时的比较来检测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以及避免干扰的技术。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基于基站已经从多个终端获得的关于干扰测量的报告来确定多个终端中的每个终端的发送功率等的技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13-1832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专利申请的日本国家公布2015-534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未能适当地防止与另一系统的干扰。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即将发送信号的发送源装置可以避免自身装置所检测到的干扰,但是未能掌握发送目的地装置的干扰状态。因此,发送目的地装置有可能受到干扰的影响,并且这将导致通信的失败。
因此,鉴于前述内容而作出了本公开,并且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其能够适当地防止与另一系统的干扰并且是新颖的且已经得到改进。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判定单元,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通信装置。
另外,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并且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另一通信装置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另外,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判定单元,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包括:第二接收器,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干扰信息;以及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可以适当地防止与另一系统的干扰。
注意,上述效果不一定是限制性的,并且除了上述效果之外或者代替上述效果,可以表现说明书中描述的任何效果或者可以从说明书中掌握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公开的背景的示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的构造的示图。
图3是示出用于区分(识别)充当干扰源的另一系统或装置的方法的示例的示图。
图4是示出用于区分(识别)充当干扰源的另一系统或装置的方法的示例的示图。
图5是示出通信装置的功能构造的框图的示例。
图6是示出存储干扰信息的帧的格式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7是示出请求干扰信息的帧的格式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8是示出第一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二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描述应用第三示例的情况的示例的示图。
图11是示出第三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智能电话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14是示出无线接入点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说明书和附图中,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构造的组件,并且因此省略重复的描述。
注意,描述是按照下面描述的顺序提供的。
1.背景
2.通信系统的概述
2-1.通信系统的构造
2-2.功能概述
2-3.装置的功能构造
2-4.要传送的信息
3.第一示例
4.第二示例
5.第三示例
6.应用示例
7.结论
<1.背景>
如上所述,在无线LAN系统在通信中使用的频带与另一系统在通信中使用的频带重叠的情况下,从各个系统发送的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彼此干扰。
在这里,参考图1描述本公开的背景。如图1所示,假设由接入点(AP)和站(STA)构成的无线LAN系统(例如,符合IEEE 802.11的无线LAN系统)和由演进节点B(eNB)和用户设备(UE)构成的另一系统共存。
基本上,每个装置可以仅基于功率来检测彼此的系统所进行的通信。更具体而言,构成无线LAN系统的AP和STA可以仅基于功率来检测由构成另一系统的eNB和UE进行的通信。这类似适用于构成另一系统的eNB和UE。
由于上述情况,在两个系统之间已经发生隐藏终端状态的情况下,通信性能有可能将恶化。例如,在图1中,假设无线LAN系统中的STA和另一系统中的eNB具有所谓的隐藏终端关系。换句话说,假设存在以下关系:STA未能检测到从eNB发送的信号,并且eNB未能检测到从STA发送的信号。研究在这种情形下STA向AP发送信号的情况。
如果eNB可以识别清除以发送(Clear to Send,CTS),则在STA传送信号之前STA向AP发送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并且当已接收到RTS的AP向STA发送CTS时,eNB接收CTS,使得在STA正在发送信号的同时eNB可以适当地等待。
然而,如上所述,eNB未能识别CTS(和RTS),并且基本上,eNB仅可以检测关于无线LAN系统的通信的功率。因此,在STA正在发送信号的同时eNB有可能将发送信号,由于彼此的信号而将发生干扰,并且这将导致AP未能从STA接收信号。
另外,在以上列出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将要发送信号的发送源装置可以避免自身装置所检测到的干扰,但是未能掌握发送目的地装置的干扰状态。因此,发送目的地装置有可能受到干扰的影响,并且这将导致通信失败。
此外,在以上列出的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在通信装置接收到来自多个其他系统或多个终端的干扰的情况下,通信装置未能在区分(识别)多个其他系统或多个终端的同时认出多个其他系统或多个终端。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人已经创建了本公开。下面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2.通信系统的概述>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背景。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的概述。
(2-1.通信系统的构造)
首先,参考图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的构造。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是无线LAN系统(例如,符合IEEE 802.11的无线LAN系统),并且包括AP 200和STA 100。包括eNB和UE的另一系统存在于无线LAN系统附近,并且假设无线LAN系统中的STA 100和另一系统中的eNB具有类似于图1的所谓的隐藏终端关系。注意,图2仅是示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在无线LAN系统或另一系统中可以存在多个相应的装置。另外,任意终端具有隐藏终端关系(例如,AP 200和UE可以具有隐藏终端关系)。
AP 200是用作无线LAN系统中的基站的通信装置。例如,AP 200连接到外部网络,以便向STA 100提供与外部网络的通信。例如,AP200连接到因特网,并且在STA 100与因特网上的装置或经由因特网连接的装置之间提供通信。AP 200的通信方案、类型、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
STA 100是用作无线LAN系统中的从属单元并且与AP 200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例如,STA 100可以是任意装置,诸如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器、具有存储功能的存储器、具有输入功能的键盘和鼠标、具有声音输出功能的扬声器或具有进行高级计算处理的功能的智能电话。STA 100的通信方案、类型、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
eNB是用作另一系统中的基站的通信装置,并且UE是用作另一系统中的从属单元的通信装置。eNB和UE的通信方案、类型、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另一系统可以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制定并且充当使用免许可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许可辅助接入(LAA),并且eNB和UE可以通过使用符合LAA的通信方案来进行通信。
(2-2.功能概述)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的功能概述。
AP 200或STA 100(以下称为“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简称为“通信装置”)通过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来判定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并且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与干扰有关的信息(以下称为“干扰信息”)。注意,通过使用隧道直接链路建立(TDLS)可以用于STA 100来共享干扰信息。
在这里,干扰信息例如指的是诸如接收功率值(换句话说,干扰的强度)、接收功率的时间(接收开始时间、接收结束时间,等等;换句话说,干扰发生时间)、接收功率的方向(换句话说,干扰源的方向)或干扰的属性之类的信息。注意,干扰信息的内容不限于以上内容。另外,也可以共享和与另一无线LAN系统的干扰而不是与另一系统的干扰有关的信息。
利用该布置,已经接收到干扰信息的通信装置可以掌握充当干扰信息的提供源的装置正在接收的干扰的状态。注意,通信装置可以与又一通信装置共享从另一通信装置发送的干扰信息。例如,AP 200可以与另一STA 100共享来自STA 100的干扰信息。利用该布置,已经接收到干扰信息的通信装置可以掌握位于宽范围内的各种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正在接收的干扰的状态。
另外,在存在已经产生干扰的多个其他系统的情况下,通信装置(这可以是已经发送干扰信息的装置和已经接收到干扰信息的装置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区分(识别)多个其他系统或多个其他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
在这里,参考图3和图4来描述用于区分(识别)另一系统或另一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的方法的示例。例如假设基于已由AP200、STA 100a和STA 100b收集的干扰信息已经阐明了图3所示的情形。在图3中,水平轴指示时间(t),干扰的开始时间(t1、t3或t5)和结束时间(t2、t4或t6)被指示,并且每个干扰在垂直轴方向上的宽度指示接收功率值的幅度。注意,图3所示的所有信息都是和与另一系统的干扰有关的信息,并且与无线LAN系统中的通信有关的信息未被示出。
AP 200所检测到的干扰30和STA 100b所检测到的干扰31具有基本相同的干扰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因此可以将干扰30和干扰31估计为来自同一干扰源的干扰。另外,STA100a所检测到的干扰32尚未被AP 200和STA 100b检测到,因此可以将干扰32估计为来自与干扰30和干扰31的干扰源不同的干扰源的干扰。另外,干扰33至干扰35已经被AP 200、STA100a和STA 100b中的全部检测到,因此干扰33至干扰35可以被估计为来自与干扰30至干扰32的全部干扰源不同的干扰源的干扰。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上述估计来区分(识别)已产生干扰的另一系统或另一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
注意,上述方法仅是示例。例如,在无线LAN系统中的每个装置或另一系统中的每个装置移动的情况下,干扰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上述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合。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还可以考虑到每个装置的移动等来区分(识别)已产生干扰的另一系统或另一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
例如,通信装置通过使用预定方法来掌握无线LAN系统中的每个装置的位置。例如,通信装置例如通过以下方式来掌握无线LAN系统中的每个装置的位置:在发送信号中存储与自身装置(或除自身装置以外的装置)的位置有关的信息、或者基于已知的发送功率值和接收功率值来掌握装置之间的分隔距离并通过使用定向天线等来掌握信号的接收方向,以掌握已经发送信号的装置的位置。
然后,如果在另一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移动,那么每个装置所收集的干扰信息根据移动的模式(移动路线、移动速度等)而改变。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基于每个装置所收集的干扰信息的变化的模式来识别充当干扰源的装置的移动模式,使得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可以区分(识别)充当干扰源并且正在移动的装置和另一装置。注意,上述方法仅是示例。
另外,通信装置还可以通过使用与从其接收功率的方向有关的信息来区分(识别)已经产生干扰的另一系统或在另一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例如,在STA 100a已经接收到来自另一系统中的UE的功率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STA 100a将由从其接收功率的方向和充当干扰信息的发送目的地的STA 100b所位于的方向形成的角度θ作为干扰信息报告给STA 100b。
利用该布置,在STA 100b已经掌握STA 100a的位置的情况下,STA 100b可以估计充当干扰源的UE所存在于的方向或位置,因此该估计结果可以有效地被利用来区分(识别)充当干扰源的装置。另外,STA 100b还可以通过使用干扰信息中包括的接收功率值(STA100a已经从UE接收到的功率值)来估计STA 100a与UE之间的分隔距离。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UE的位置的估计的准确性。
然后,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控制无线LAN系统中的通信。例如,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进行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改变发送目的地、改变与接收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等等。通过进行这些处理,通信装置可以抑制干扰的发生,或者可以减小干扰的影响。稍后描述细节。
另外,STA 100和AP 200可以具有类似的功能。因此,STA 100可被称为“第一通信装置”,并且AP 200可被称为“第二通信装置”。反之,STA 100可被称为“第二通信装置”,并且AP 200可被称为“第一通信装置”。另外,STA 100和AP 200通过使用由自身装置收集的干扰信息和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的干扰信息来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各条干扰信息可以以区分的方式被称为“第一干扰信息”和“第二干扰信息”。
(2-3.装置的功能构造)
接下来,参考图5描述AP 200和STA 100的功能构造的示例。注意,AP 200和STA100可以包括彼此相似的功能构造。因此,下面仅描述AP 200的功能构造,并且省略对STA100的功能构造的描述。另外,这仅是示例,并且因此AP 200和STA 100可包括彼此不同的功能构造。例如,AP 200可以单独地具有控制多个STA 100的功能。
如图5所示,AP 200包括通信单元210、数据处理单元220和控制器230。然后,通信单元210包括放大器211、无线接口212、信号处理单元213、信道估计器214和调制器/解调器215。另外,通信单元210用作发送器和接收器(还包括第一接收器和第二接收器),并且控制器230用作判定单元。注意,当天线(连接到放大器211的构造)、放大器211和无线接口212形成一组时,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组(作为示例,该图示出了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组的情况)。
(放大器211)
放大器211进行用于放大信号的处理。在更具体的描述中,在接收时,放大器211将已经从天线输入的接收信号放大到预定功率,并且将该信号输出到稍后描述的无线接口212。另外,在发送时,放大器211将已经从无线接口212输入的发送信号放大到预定功率,并将发送信号发出到天线。注意,这些功能可以由无线接口212实现。
(无线接口212)
在接收时,无线接口212对从放大器211提供的用作模拟信号的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以获得基带信号,对基带信号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诸如滤波或转换为数字信号)以生成接收符号流,并将接收符号流输出到稍后描述的信号处理单元213。另外,在发送时,无线接口212将来自信号处理单元213的输入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滤波和上变频到载波频带,并且将模拟信号发出到放大器211。
(信号处理单元213)
在接收时,信号处理单元213对从无线接口212提供的接收符号流进行空间处理以获得对于每个接收符号流独立的数据符号流,并将数据符号流提供给稍后描述的调制器/解调器215。另外,在发送时,信号处理单元213对已经从调制器/解调器215输入的数据符号流进行空间处理,并且向每个无线接口212提供一个或多个获得的发送符号流。
(信道估计器214)
信道估计器214根据从每个无线接口212提供的接收信号的前导部分和训练信号部分来计算传播路径的复信道增益信息。所计算的复信道增益信息用于调制器/解调器215中的解调处理和信号处理单元213中的空间处理。
(调制器/解调器215)
在接收时,调制器/解调器215对从信号处理单元213提供的数据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织和解码以获得接收数据,并将接收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220。另外,在发送时,调制器/解调器215基于由下述控制器230设置的编码和调制方案对从数据处理单元220提供的帧进行编码、交织和调制以生成数据符号流,并将该流提供给信号处理单元213。
(数据处理单元220)
在接收时,数据处理单元220对从调制器/解调器215提供的接收数据进行诸如对用于媒体接入控制(MAC)的MAC报头的分析或对帧中的错误的检测之类的处理。另外,在发送时,数据处理单元220生成用于发送的分组(数据),对分组进行诸如MAC报头的添加或错误检测码的添加之类的处理以生成用于发送的帧,并将该帧提供给调制器/解调器215。
(控制器230)
控制器230控制上述各个构造。例如,控制器230进行诸如要在上述每个功能构造的处理中使用的参数的设置之类的处理或处理的调度。
另外,在本公开中,控制器230控制与干扰信息有关的处理和基于干扰信息的处理。例如,控制器230控制与干扰信息的共享有关的处理。在这里,用于共享干扰信息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关于干扰信息的发送,控制器230可以响应于来自另一装置的请求而将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装置,或者可以自发地将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装置。类似地,关于干扰信息的接收,控制器230可以通过向另一装置发送请求来从另一装置接收干扰信息,或者可以接收另一装置已经自发地发送的干扰信息。
另外,共享干扰信息的定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发送或接收信号之前,可以在无线LAN系统中的通信质量(这可以被解释为诸如通信效率或通信速度之类的各种指标值)恶化到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定期地在无线LAN系统中共享干扰信息。
然后,控制器230基于由自身装置收集的干扰信息或从另一装置提供的干扰信息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并且基于判定结果来控制自身装置的通信。例如,控制器230基于干扰信息来控制与以下各项有关的处理: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改变发送目的地、改变与接收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等等。注意,除了自身装置之外,控制器230还可以控制另一装置(STA 100等)的通信。稍后描述细节。
(2-4.要传送的信息)
接下来,参考图6和图7描述要由AP 200和STA 100传送的信息的示例。
首先,参考图6描述存储干扰信息的帧的格式的示例。如图6所示,该帧包括“元素ID”、“长度”、“时间”、“功率”、“角度”、“类型”,等等。另外,多个“时间”、“功率”、“角度”、“类型”等可被包括在单个帧中,或者可被适当地省略。注意,该帧的格式仅是示例。
“元素ID”是存储表明该帧是包括干扰信息的帧的信息(也称为“干扰信息报告”)的字段。
“长度”是存储与“长度”之后的字段长度有关的信息的字段。
“时间”是存储与已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的时间(诸如接收开始时间或接收结束时间;换句话说,干扰发生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可以存储与已经开始检测到大于预定阈值的接收功率值的时间(接收开始时间)有关的信息和与已经不再检测到大于该阈值的接收功率值的时间(接收结束时间)有关的信息。在这里,预定阈值可以例如是已经设置为使得不仅可以检测无线LAN系统的通信信号而且可以检测任何类型的信号的值。
另外,存储在“时间”中的信息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可以在“时间”中存储除了接收开始时间和接收结束时间之外的与接收功率值改变的时间有关的信息。接收功率值根据干扰源的数量、与干扰源的分隔距离、干扰源的发送功率值等而变化。因此,共享与接收功率值改变的时间有关的信息的通信装置可以识别出干扰源的数量、与干扰源的分隔距离、干扰源的发送功率值等的变化。注意,通过绝对时间表示的信息可被存储在“时间”中,但这不是限制性的。
“功率”是存储与接收功率值(换句话说,干扰的强度)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可以将在“时间”中指示的时间检测到的接收功率值的瞬时值、最大值、平均值等存储在“功率”中,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可以在“功率”中存储与是否已经检测到超过上述预定阈值的功率有关的信息而不是接收功率值的绝对值,或者可以在“功率”中存储指示检测到的功率值落入通过分割功率值而获得的多个范围(时隙)中的哪一个的信息。
“角度”是存储与功率从其到来的方向(换句话说,干扰源的方向)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如图4所示,由功率从其到来的方向和干扰信息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所位于的方向形成的角度θ可被存储在“角度”中,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三维角度信息可被存储在“角度”中。更具体而言,由功率从其到来的方向和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度θ′可被存储在“角度”中。另外,可以在“角度”中存储指示角度θ(或角度θ′)落入通过分割角度而获得的多个范围(时隙)中的哪一个的信息而不是角度θ(或角度θ′)的绝对值。
“类型”是存储与干扰的某类属性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在已经检测到干扰的通信装置已经能够根据某类方法来识别充当干扰源的另一系统的类型、通信方案、版本等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可被存储在“类型”中。另外,在通信装置已经能够区分(识别)充当干扰源的另一系统或另一系统中的装置的情况下,可以为另一系统或另一系统中的装置设置识别信息,并且可以将识别信息存储在“类型”中。
注意,在上述信息被存储在单个帧中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多个“时间”、“功率”、“角度”、“类型”等被包含在单个帧中的情况下),帧大小增加。因此,每个通信装置可以保持通过组合“时间”、“功率”、“角度”、“类型”等中的两条或更多条信息而获得的表,并且可以通过使用用于指定表中的记录号等的方法来共享干扰信息。利用该布置,通信装置可以减小帧大小。
另外,通信装置如上所述可以自发地共享干扰信息,但是可以响应于来自另一装置的请求而共享干扰信息。因此,接下来,参考图7描述请求干扰信息的帧的格式的示例。
如图7所示,该帧包括“元素ID”、“长度”、“报告内容”、“测量时段”,等等。注意,该帧的格式仅是示例。
“元素ID”是存储表明该帧是请求干扰信息的帧的信息的字段。
“长度”是存储与“长度”之后的字段长度有关的信息的字段。
“报告内容”是存储与要请求的干扰信息的内容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指定上述的“时间”、“功率”、“角度”或“类型”(非限制性)中的任何一个的信息存储在“报告内容”中。
“测量时段”是存储与用作请求的目标的时段有关的信息的字段。例如,在“测量时段”中存储与用作请求的目标的时段的开始时间、目标时段的长度等有关的信息。
<3.第一示例>
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的概述。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
第一示例是其中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的示例。
首先,通信装置基于自身装置已经从另一系统接收到的功率来收集干扰信息。例如,通信装置存储接收功率值(换句话说,干扰的强度)、接收功率的时间(接收开始时间、接收结束时间,等等;换句话说,干扰发生时间)、接收功率的方向(换句话说,干扰源的方向),等等。注意,以上仅是示例,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要收集的干扰信息的内容。
然后,各个通信装置将指示自身装置是否对应于本公开的信息(换句话说,与是否可以发送或接收干扰信息或者是否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有关的信息;以下称为“对应能力信息”)存储在发送帧中的“能力字段”中,并且相互发送对应能力信息。利用该布置,各个通信装置可以掌握各个通信装置是否对应于本公开。注意,传送对应能力信息的定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在当STA 100参与基本服务集(BSS)时进行的通信中传送对应能力信息。另外,对应能力信息可以存储在除“能力字段”以外的字段中。
每个通信装置基于对应能力信息来与对应于本公开的另一通信装置相互共享干扰信息。注意,仅一个通信装置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干扰信息,而不是在通信装置之间共享各条干扰信息。
然后,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例如,在信号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情况下,通信装置可以根据干扰的强度等降低发送速率或提高发送功率值以使得通信将更有可能成功。另外,通信装置可以将要在通信中使用的通信频带改变为与另一系统所使用的通信频带不同的通信频带。
另外,通信装置可以根据干扰的强度等来改变能量检测阈值(以下称为“EDT”)。EDT是在信号的发送之前与已经检测到的功率进行比较以判定是否可以发送信号的阈值。在已经检测到大于EDT的功率值的情况下,推迟发送。在本示例中,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根据已经发生的干扰的强度改变EDT来适当地判定是否可以发送信号。换句话说,每个通信装置可以避免在通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的情形下发送信号,或者可以避免在通信失败的可能性低的情形下停止信号的发送。
另外,将发送信号的通信装置可以改变发送信号的格式,以使得即使在接收信号的通信装置已经部分地未能进行用于接收信号的处理的情况下也发送期望的信息。例如,通信装置可以将要发送的期望的信息存储在物理层报头(诸如PLCP报头)而不是发送信号的数据部分中,以使得即使在接收信号的通信装置未能进行用于接收数据部分的处理(解码等)的情况下也发送期望的信息。另外,通信装置可以改变通信方案,以使得即使在已经部分地未能进行接收处理的情况下,也基于检测到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接收功率、检测到预定的信号模式或仅多个频带中的一些频带中的接收处理的成功来判定用于接收信号的处理已经成功。注意,上述改变内容仅是示例,并且可被适当地改变。
另外,通信装置可以针对每个发送目的地装置、每次或者在从自身装置的每个方向上控制上述处理。
接下来,参考图8描述第一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注意,假设各个通信装置预先彼此交换对应能力信息,以使得各个通信装置相互识别出各个通信装置对应于本公开。
在步骤S1000中,各个通信装置观察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并收集干扰信息。在步骤S1004中,各个通信装置彼此共享干扰信息。例如,在某个通信装置将要向另一通信装置发送信号并且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008/是),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012中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并且在步骤S1016中发送信号。在步骤S1008中,在发送目的地装置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008/否),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016中发送信号,而不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注意,这仅是示例。即使在发送目的地装置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008/否),发送源设备也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适当地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例如,发送源装置可以增大发送速率,以使得提高通信效率)。
在第一示例中,每个通信装置可以减小与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干扰的影响。更具体而言,相对于另一系统中的终端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通信装置即使通过使用由自身装置收集的干扰信息,也无法适当地避免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相比之下,在第一示例中,每个通信装置可以获得由发送目的地装置等收集的干扰信息。因此,每个通信装置可以识别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存在,并且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利用该布置,每个通信装置可以减小与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干扰的影响。
<4.第二示例>
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
第二示例是其中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改变信号的发送目的地的示例。
注意,类似于第一示例,共享对应能力信息,并且基于对应能力信息来共享干扰信息。
在第二示例中,试图发送信号的发送源装置优先将信号发送给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更具体而言,发送源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掌握每个装置的干扰状态,并且优先将信号发送到从未从另一系统接收到干扰的终端或者在预定时段(该时段的长度是任意的)或更长时段内未从另一系统接收到干扰的发送目的地装置。
在这里,参考图9描述第二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注意,假设各个通信装置预先彼此交换对应能力信息,以使得各个通信装置相互识别出各个通信装置对应于本公开。
在步骤S1100中,各个通信装置观察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并收集干扰信息。在步骤S1104中,各个通信装置彼此共享干扰信息。然后,在队列头部的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108/否),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128中向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信号。在这里,上述的“队列”指的是处于发送等待状态的用于发送处理的数据的集合,并且是管理被发送的顺序的概念。相比之下,在队列头部的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108/是),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112中检查队列中的下一个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的干扰状态。
在队列中的下一个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的情况下(步骤S1116/否),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120中将发送目的地装置改变为未正在接收干扰的装置,并且在步骤S1128中发送信号。
在步骤S1116中,在队列中的下一个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步骤S1116/是)并且该发送处理不是队列中的最后一个发送处理(步骤S1124/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112。在队列中的下一个发送处理中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干扰(步骤S1116/是)并且该发送处理是队列中的最后一个发送处理(步骤S1124/是)的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在步骤S1128中向装置发送信号(或者不必发送信号)。
注意,上述操作仅是示例,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操作的内容。例如,在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接收干扰的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可以根据发送目的地装置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的功率值(换句话说,干扰的强度)与预定阈值之间的比较的结果来改变发送目的地装置。在这里,预定阈值例如指的是根据所需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功率比(SINR)、当前设置中的发送功率值等计算出的值,并且可以是可允许的来自另一系统的接收功率值。然后,发送源装置可以优先向未正在从另一系统接收大于预定阈值的功率的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信号。
另外,发送源装置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预测发送时的干扰状态,并且可以优先向预计在发送时不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的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在发送源装置已经基于干扰信息发现干扰的发生具有周期性的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可以预测在将来的发送时间点的干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可以优先向预计在发送时不接收干扰(或者很有可能不接收干扰)的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信号。
另外,发送源装置并不总是需要通过使用来自发送目的地装置的干扰信息来进行上述处理。更具体而言,在发送源装置基于与除发送目的地装置以外的通信装置共享的干扰信息或由自身装置收集的干扰信息已经能够估计干扰源所存在于的位置或方向的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可以基于该估计结果来选择优先向其发送信号的发送目的地装置。例如,在估计干扰源存在于从发送源装置的预定方向上的情况下,发送源装置可以优先从位于远离该预定方向的方向上的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信号。
在第二示例中,发送源装置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选择更合适的发送目的地设备,并且这导致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影响的减小。
<5.第三示例>
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
第三示例是其中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改变与接收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的示例。
注意,类似于第一示例和第二示例,共享对应能力信息并且基于对应能力信息来共享干扰信息。
在第三示例中,基于干扰信息而改变的设置内容没有特别限制,但是改变用于检测功率的阈值(以下称为“功率检测阈值”)的情况作为示例在下面描述。例如,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的干扰信息来改变功率检测阈值,以使得自身装置也可以检测另一通信装置已经检测到的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在这里,参考图10描述应用第三示例的情况的示例。类似于图3,在图10中,水平轴指示时间(t),并且每个干扰在垂直轴方向上的宽度指示接收功率值的幅度。如图10A所示,在从时间t1到时间t2的时区中,干扰38的功率小于AP 200的功率检测阈值40,因此AP 200未能检测到干扰38。相比之下,干扰36的功率大于STA 100的功率检测阈值41,因此STA 100可以检测到干扰36。另外,在从时间t3到时间t4的时区中,干扰37的功率大于AP 200的功率检测阈值40,因此AP 200可以检测到干扰37。相比之下,干扰39的功率小于STA100的功率检测阈值41,因此STA 100未能检测到干扰36。AP 200和STA 100通过彼此共享干扰信息来识别图10A所示的状态。
利用该布置,AP 200和STA 100可以识别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存在。然后,本示例中的AP 200和STA 100可以控制接收以便能够检测来自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功率。
例如,AP 200和STA 100基于干扰信息来降低功率检测阈值,以便能够检测来自另一系统中的终端的功率。利用该布置,如图10B所示,AP 200可以通过在从时间t1到时间t2的时区中使用降低的功率检测阈值42来检测来自与STA 100已经检测到的干扰36的干扰源相同的干扰源的干扰38。另外,STA 100可以通过在从时间t3到时间t4的时区中使用降低的功率检测阈值43来检测来自与AP 200已经检测到的干扰37的干扰源相同的干扰源的干扰39。
在这里,参考图11描述第三示例中的通信装置的操作的示例。注意,假设各个装置预先彼此交换对应能力信息,以使得各个通信装置相互识别出各个通信装置对应于本公开。
在步骤S1200中,各个通信装置观察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并收集干扰信息。在步骤S1204中,各个通信装置彼此共享干扰信息。然后,在另一系统中存在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208/是),通信装置在步骤S1212中将功率检测阈值降低到可以接收到来自另一系统中的终端的功率的程度。在另一系统中不存在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1208/否),通信装置不降低功率检测阈值。
在第三示例中,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的干扰信息来识别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存在。然后,通信装置例如进行控制以降低功率检测阈值,使得自身装置可以检测来自另一系统中具有隐藏终端关系的终端的功率。因此,通信装置可以自主地进行控制以减少干扰的影响。
注意,上述处理仅是示例,并且不是特别限制性的。例如,通信装置可以预先确定功率检测阈值的下限,使得不会由于功率检测阈值的过度降低而检测到不必要的噪声。
<6.应用示例>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STA 100可被实现为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膝上型PC、诸如便携式游戏终端或数字相机之类的移动终端、电视接收机、打印机、诸如数字扫描仪或网络存储装置之类的固定终端,或者诸如汽车导航设备之类的车载终端。另外,STA 100可被实现为进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型通信(MTC)终端),诸如智能电表、自动售货机、远程监视设备或销售点(POS)终端。此外,STA100可以是安装在这些终端中的无线通信模块(例如,由单个管芯构成的集成电路模块)。
相比之下,例如,AP 200可被实现为具有路由器功能或不具有路由器功能的无线LAN接入点(也称为无线基站)。另外,AP 200可被实现为移动无线LAN路由器。此外,AP 200可以是安装在这些终端中的无线通信模块(例如,由单个管芯构成的集成电路模块)。
[6-1.第一应用示例]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的智能电话900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900包括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头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设备909、显示设备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3、天线开关914、天线915、总线917、电池918和辅助控制器919。
处理器901可以例如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900的应用层和另一层的功能。存储器902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并且存储由处理器901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存储装置903可以包括诸如半导体存储器或硬盘之类的存储介质。外部连接接口904是用于将诸如存储卡或通用串行总线(USB)设备之类的外部设备连接到智能电话900的接口。
摄像头906例如包括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之类的成像元件,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907可以例如包括定位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组。麦克风9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9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设备909例如包括检测显示设备9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开关等,并且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或信息输入。显示设备910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之类的屏幕,并且显示智能电话9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911将从智能电话9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13支持诸如IEEE 802.11a、11b、11g、11n、11ac和11ad之类的无线LAN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进行无线通信。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无线通信接口913可以经由无线LAN接入点与另一设备进行通信。另外,在诸如ad hoc(自组织)模式或Wi-Fi Direct(注册商标)之类的直接通信模式下,无线通信接口913可以直接与另一设备进行通信。注意,在Wi-Fi Direct中,两个终端之一不像ad hoc模式一样作为接入点进行操作,而是直接在这些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13通常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射频(RF)电路、功率放大器等。无线通信接口913可以是单芯片模块,其中已经集成了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执行程序的处理器以及相关电路。除了无线LAN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13还可以支持另一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邻近无线通信方案或蜂窝通信方案。天线开关914在无线通信接口913中包括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彼此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15的连接目的地。天线915包括单个天线元件或多个天线元件(例如,构成MIMO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13以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注意,图12的示例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智能电话900可包括多个天线(例如,用于无线LAN的天线、用于邻近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智能电话900的构造中省略天线开关914。
总线917将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头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设备909、显示设备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3和辅助控制器919相互连接。电池918经由在图中用虚线部分地示出的馈线向在图12中示出的智能电话900的各个块供应电力。辅助控制器9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使智能电话900的最少必要功能操作。
注意,通过处理器901在应用级别进行接入点功能,智能电话900可以作为无线接入点(软件AP)进行操作。另外,无线通信接口913可具有无线接入点功能。
[6-2.第二应用示例]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处理器921、存储器9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924、传感器925、数据接口926、内容播放器927、存储介质接口928、输入设备929、显示设备930、扬声器931、无线通信接口933、天线开关934、天线935和电池938。
处理器921可以例如是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导航功能和其他功能。存储器9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处理器921执行的程序和数据。
GPS模块924通过使用从GPS卫星接收到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位置(例如,纬度、经度和海拔)。传感器925可以例如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组。数据接口926经由未示出的端子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941,并且获得将在车辆侧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927再现在已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928中的存储介质(诸如CD或DVD)中存储的内容。输入设备929例如包括检测显示设备9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开关等,并且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或信息输入。显示设备9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之类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或再现内容的图像。扬声器931输出导航功能或再现内容的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33支持诸如IEEE 802.11a、11b、11g、11n、11ac和11ad之类的无线LAN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进行无线通信。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经由无线LAN接入点与另一设备进行通信。另外,在诸如ad hoc模式或Wi-Fi Direct之类的直接通信模式下,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直接与另一设备进行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33通常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RF电路、功率放大器等。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是单芯片模块,其中已经集成了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执行程序的处理器以及相关电路。除了无线LAN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33还可以支持另一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邻近无线通信方案或蜂窝通信方案。天线开关934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中包括的多个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35的连接目的地。天线935包括单个天线元件或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33以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注意,图13的示例不是限制性的,汽车导航设备920可包括多个天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920的构造中省略天线开关934。
电池938经由在图中用虚线部分地示出的馈线向在图13中示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各个块供应电力。另外,电池938累积从车辆侧供应的电力。
另外,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作为上述的AP 200进行操作,并向车辆中的用户所拥有的终端提供无线连接。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被实现为包括上述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一个或多个块、车载网络941和车辆侧模块942的车载系统(或车辆)940。车辆侧模块942生成诸如车辆速度、发动机转速或故障信息之类的车辆侧数据,并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到车载网络941。
[6-3.第三应用示例]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的无线接入点950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框图。无线接入点950包括控制器951、存储器952、输入设备954、显示设备955、网络接口957、无线通信接口963、天线开关964和天线965。
控制器951可以例如是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并且使无线接入点950的因特网协议(IP)层和高阶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接入限制、路由、加密、防火墙、日志管理等)被操作。存储器95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951执行的程序以及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例如,终端列表、路由表、加密密钥、安全设置、日志等)。
输入设备954例如包括按钮、开关等,并且接收用户的操作。显示设备955包括LED灯等,并且显示无线接入点950的操作状态。
网络接口957是用于无线接入点950建立到有线通信网络958的连接的有线通信接口。网络接口957可包括多个连接端子。有线通信网络958可以是诸如以太网(注册商标)之类的LAN,或者可以是广域网(WAN)。
无线通信接口963支持诸如IEEE 802.11a、11b、11g、11n、11ac和11ad之类的无线LAN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作为接入点向邻近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63通常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RF电路、功率放大器等。无线通信接口963可以是单芯片模块,其中已经集成了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执行程序的处理器以及相关电路。天线开关964在无线通信接口963中包括的多个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65的连接目的地。天线965包括单个天线元件或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63以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7.结论>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通过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来判定来自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并且与另一通信装置共享干扰信息。利用该布置,每个通信装置可以掌握另一通信装置正在接收的干扰的状态。另外,在存在正在产生干扰的多个其他系统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可以区分(识别)正在产生干扰的其他系统或在其他系统中充当干扰源的装置。
然后,根据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可以基于干扰信息来控制无线LAN系统中的通信。例如,通信装置基于干扰信息来进行改变与发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改变发送目的地、改变与接收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设置,等等。利用该布置,通信装置可以抑制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发生,或者可以减小干扰的影响。
上面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示例。显然,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想到各种变形或修改,并且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变形或修改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例如,上述各个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的处理无需总是按流程图所述的顺序按时间顺序进行。换句话说,各个步骤的处理可以按与流程图所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进行,或者可以并行进行。
另外,视情况而定,可以在外部装置中提供AP 200或STA 100的功能构造的一部分。另外,AP 200的一些功能可以由控制器230来体现。例如,控制器230可以体现通信单元210或数据处理单元220的一些功能。另外,STA 100的一些功能可以由控制器130来体现。例如,控制器130可以体现通信单元110或数据处理单元120的一些功能。
另外,本文描述的效果仅是示例性或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也就是说,除了上述效果之外或代替上述效果,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表现出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效果。
注意,以下描述的构造也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通信装置。
(2)在上述(1)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另一系统包括其中使用与自身装置和另一通信装置所参与的系统的通信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
(3)在上述(1)或(2)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接收第二干扰信息,第二干扰信息包括与另一通信装置已检测到的干扰有关的信息。
(4)在上述(3)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还将第二干扰信息发送到除另一通信装置之外的通信装置。
(5)在上述(3)或(4)中描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或第二干扰信息来对通信进行控制。
(6)在上述(5)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还向另一通信装置发送与是否能够发送第一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与是否能够接收第二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或者与是否能够进行控制有关的信息。
(7)在上述(5)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与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接收第一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与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发送第二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或者与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进行控制有关的信息。
(8)在上述(7)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另一通信装置能够接收第一干扰信息的情况下,在另一通信装置能够发送第二干扰信息的情况下,或者在另一通信装置能够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发送器将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通信装置。
(9)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将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作为第一干扰信息发送:接收功率值、功率的接收时间、功率的到来方向,或者与另一系统的属性有关的信息。
(10)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将指示以下各项中的两项或更多项的组合的信息作为第一干扰信息发送:接收功率值、功率的接收时间、功率的到来方向,或者与另一系统的属性有关的信息。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并且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另一通信装置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12)在上述(11)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另一系统包括其中使用与自身装置和另一通信装置所参与的系统的通信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
(13)在上述(11)或(12)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将多个另一系统或参与另一系统的多个装置彼此区分开。
(14)在上述(11)至(13)中任一项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改变与发送有关的设置。
(15)在上述(14)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改变发送速率、发送功率值、通信频带或发送目的地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16)在上述(11)至(13)中任一项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改变与接收有关的设置。
(17)在上述(16)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改变要用于检测功率的阈值。
(18)在上述(17)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将阈值降低到检测到干扰的值,该干扰已被另一通信装置检测到但尚未被自身装置检测到。
(19)在上述(11)至(18)中任一项中描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还包括判定单元,基于接收来判定自身装置和另一系统之间的干扰的有无,并且
控制器还基于包括与自身装置和另一系统之间的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二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20)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判定单元,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并且
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器,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干扰信息;以及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21)一种由计算机执行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通信装置。
(22)一种由计算机执行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并且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另一通信装置基于接收来判定与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附图标记列表
100 STA
200 AP
110、210 通信单元
111、211 放大器
112、212 无线接口
113、213 信号处理单元
114、214 信道估计器
115、215 调制器/解调器
120、220 数据处理单元
130、230 控制器

Claims (20)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另一通信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另一系统包括其中使用与自身装置和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所参与的系统的通信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接收第二干扰信息,所述第二干扰信息包括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已检测到的干扰有关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还将第二干扰信息发送到除所述另一通信装置之外的通信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或第二干扰信息来对通信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还向所述另一通信装置发送与是否能够发送第一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与是否能够接收第二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或者与是否能够进行所述控制有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接收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接收第一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发送第二干扰信息有关的信息,或者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是否能够进行所述控制有关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另一通信装置能够接收第一干扰信息的情况下,在所述另一通信装置能够发送第二干扰信息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另一通信装置能够进行所述控制的情况下,发送器将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所述另一通信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将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作为第一干扰信息发送:接收功率值、功率的接收时间、功率的到来方向,或者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属性有关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发送器将指示以下各项中的两项或更多项的组合的信息作为第一干扰信息发送:接收功率值、功率的接收时间、功率的到来方向,或者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属性有关的信息。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并且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所述另一通信装置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另一系统包括其中使用与自身装置和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所参与的系统的通信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将多个另一系统或参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多个装置彼此区分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改变与发送有关的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改变发送速率、发送功率值、通信频带或发送目的地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改变与接收有关的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改变要用于检测功率的阈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控制器将阈值降低到检测到干扰的值,该干扰已被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检测到但尚未被自身装置检测到。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收器还接收来自所述另一系统的功率,
还包括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自身装置和所述另一系统之间的干扰的有无,并且
控制器还基于包括与自身装置和所述另一系统之间的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二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20.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器,接收来自另一系统的功率;
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来判定与所述另一系统的干扰的有无;以及
发送器,将包括与干扰有关的信息的第一干扰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并且
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器,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干扰信息;以及
控制器,基于第一干扰信息来控制通信。
CN201880034304.6A 2017-06-02 2018-03-23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Pending CN110663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0035 2017-06-02
JP2017110035 2017-06-02
PCT/JP2018/011767 WO2018220962A1 (ja) 2017-06-02 2018-03-23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3262A true CN110663262A (zh) 2020-01-07

Family

ID=64455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4304.6A Pending CN110663262A (zh) 2017-06-02 2018-03-23 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43848A1 (zh)
EP (1) EP3634025A4 (zh)
JP (1) JP7200934B2 (zh)
CN (1) CN110663262A (zh)
MX (1) MX2019014131A (zh)
RU (1) RU2763398C2 (zh)
SG (1) SG11201909869PA (zh)
TW (1) TWI759487B (zh)
WO (1) WO2018220962A1 (zh)
ZA (1) ZA2019063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5796B2 (ja) * 2018-09-20 2022-10-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集約装置、干渉源エアタイム取得方法および干渉源エアタイム取得プログラム
JP6958927B2 (ja) * 2019-01-31 2021-11-0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4050934B1 (en) * 2019-11-08 2025-07-2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9231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th physical layer processing module and mac layer processing module and it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10281600A1 (en) * 2009-01-22 2011-11-17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7026440A1 (ja) * 2015-08-11 2017-02-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82619A1 (en) * 2005-10-06 2007-04-1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ownlink transmission power for ofdma based evolved utra
US20100296405A1 (en) * 2009-05-22 2010-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on uplink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5413381B2 (ja) * 2011-02-11 2014-0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A2858314C (en) * 2011-12-05 2021-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user equipment
JP5762997B2 (ja) 2012-02-29 2015-08-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干渉検出方法
RU2640792C2 (ru) * 2012-05-10 2018-01-12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и терминал
DE112012006444B4 (de) * 2012-05-29 2023-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unk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S9167434B2 (en) * 2012-08-08 2015-10-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for multi-standard radio access networks
JP6262756B2 (ja) 2012-11-02 2018-01-17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に対する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シージャ
JPWO2014163195A1 (ja) * 2013-04-04 2017-0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0425187B2 (en) * 2014-10-03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assisted interference learning
US9451563B2 (en) * 2014-10-16 2016-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nergy detection level adjustments
GB2537190B (en) * 2015-04-10 2017-10-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ference report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1600A1 (en) * 2009-01-22 2011-11-17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00329231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th physical layer processing module and mac layer processing module and it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7026440A1 (ja) * 2015-08-11 2017-02-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9137853A3 (zh) 2021-07-07
WO2018220962A1 (ja) 2018-12-06
JPWO2018220962A1 (ja) 2020-04-02
SG11201909869PA (en) 2019-11-28
US20210143848A1 (en) 2021-05-13
JP7200934B2 (ja) 2023-01-10
ZA201906313B (en) 2020-09-30
TWI759487B (zh) 2022-04-01
MX2019014131A (es) 2020-02-07
EP3634025A1 (en) 2020-04-08
EP3634025A4 (en) 2020-05-27
RU2763398C2 (ru) 2021-12-28
TW201904327A (zh) 2019-01-16
RU2019137853A (ru)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43650B2 (en) Acquiring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using OBSS and without management device
US1212061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1016551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65435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7409356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07534927B (zh)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US1039787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9845388B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US10708961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200934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12174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WO2016117199A1 (ja) 無線通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90016950A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US20210227584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1105784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455495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of handl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74334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3315602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11240845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ted to frame exchange
US10595270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