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1354B -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11354B CN110611354B CN201910961816.3A CN201910961816A CN110611354B CN 110611354 B CN110611354 B CN 110611354B CN 201910961816 A CN201910961816 A CN 201910961816A CN 110611354 B CN110611354 B CN 1106113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harge
- switch
- target component
- discharging
-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其中,放电电路与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本申请由于没有或只有少量输入/输出(IO)口的参与,因此在无需或只需少量IO口的情况下实现了元器件的放电,从而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资源开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电路设计技术,尤指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很多电子产品中的元器件都需要将自身中的剩余电荷放掉从而使得电子产品实现某种要求。
相关技术中,往往通过控制芯片的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口控制元器件进行放电。
然而,这种方式IO口需要和被控制的元器件数量一一对应,因此十分耗费IO口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能够在无需或只需少量IO口的情况下实现对元器件放电,从而极大程度地节省资源开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放电结构,所述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
其中,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使能模块;
所述放电使能模块与所述放电电路相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的放电指令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当所述目标元器件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第二电阻和接地端;
其中,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放电开关导通,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开关和接地端;当所述目标元器件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电阻和防倒灌元器件;
其中,所述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阻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放电开关导通,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当所述目标元器件数量为两个且第一目标元器件的电压高于第二目标元器件的电压,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和接地端,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为两条,第一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所述第一目标元器件,第二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所述第二目标元器件,所述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防倒灌元器件、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元器件依次通过所述防倒灌元器件、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目标元器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放电开关导通,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放电结构,所述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
其中,所述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和所述放电电路相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的充电指令对所述目标元器件进行充电,所述放电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和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确定的放电指令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和非门,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第二电阻和接地端;
所述充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充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非门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放电元器件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非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充电开关导通,所述放电开关关闭,所述目标元器件充电;
当所述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所述充电开关关闭,并且由于所述非门的作用所述放电开关导通,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电容;
其中,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所述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防倒灌元器件;当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所述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防倒灌元器件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其中,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由于没有或只有少量IO口的参与,因此在无需或只需少量IO口的情况下实现了元器件的放电,从而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资源开销。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放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本申请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申请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发明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此外,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放电结构,如图1所示,该放电结构1包括:目标元器件11和放电电路12。
其中,放电电路与12目标元器件11相连接,用于释放目标元器件11的剩余电荷。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使能模块;放电使能模块与放电电路相连接;放电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放电使能模块的放电指令释放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当目标元器件数量为多个,放电电路的数量与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每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第二电阻和接地端;其中,放电开关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与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导通,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放电结构包括:放电使能模块POWER_DOWN、目标元器件Vcc1、Vcc2和两条放电电路,两条放电电路分别对应Vcc1和Vcc2,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放电开关SW1、第二电阻R2和接地端,第二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3、放电开关SW2、第二电阻R4和接地端;放电开关SW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接地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3与目标元器件Vcc2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4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SW1、SW2导通,目标元器件Vcc1、Vcc2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开关和接地端;当目标元器件数量为多个,放电电路的数量与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每条放电电路包括:电阻和防倒灌元器件;其中,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一端通过电阻与目标元器件相连接,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导通,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防倒灌元器件为二极管。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放电结构包括:放电使能模块POWER_DOWN、目标元器件Vcc1和Vcc2,放电开关SW1、接地端和两条放电电路,两条放电电路分别对应Vcc1和Vcc2,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电阻R1和二极管D1,第二条放电电路包括:电阻R2和二极管D2;二极管D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1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二极管D1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SW1的第一端相连接;二极管D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2与目标元器件Vcc2相连接,二极管D2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SW1的第一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三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SW1导通,目标元器件Vcc1、Vcc2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当目标元器件数量为两个且第一目标元器件的电压高于第二目标元器件的电压,放电结构还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和接地端,放电电路的数量为两条,第一条放电电路对应第一目标元器件,第二条放电电路对应第二目标元器件,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防倒灌元器件、第二电阻;其中,第一目标元器件依次通过防倒灌元器件、第二电阻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目标元器件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导通,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放电结构包括:放电使能模块POWER_DOWN、第一目标元器件Vcc1、第二目标元器件Vcc2,第一电阻R1、放电开关SW1、接地端和两条放电电路,两条放电电路分别对应Vcc1和Vcc2,Vcc1的电压高于Vcc2的电压,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二极管D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目标元器Vcc1依次通过二极管D1、第一电阻R2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目标元器件Vcc2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SW1的第一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1的第三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放电开关导通,目标元器件SW1、SW2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其中,Vcc1和Vcc2会同时开始放电,且电平相对较高的Vcc1先掉电,低电平相对较低的Vcc2后掉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结构,由于没有或只有少量IO口的参与,因此在无需或只需少量IO口的情况下实现了元器件的放电,从而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资源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
其中,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放电电路与目标元器件相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分别与充电使能模块和放电电路相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充电使能模块的充电指令对目标元器件进行充电,放电电路用于根据充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使能模块确定的放电指令释放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和非门,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第二电阻和接地端;充电开关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充电开关的第二端与目标元器件相连接,非门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与放电元器件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非门的第二端相连接,放电开关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接地端相连接。
当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充电开关导通,放电开关关闭,目标元器件充电;当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充电开关关闭,并且由于非门的作用放电开关导通,释放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电路还包括:电容;
其中,电容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充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POWER_EN、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其中,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Vcc1和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SW1和非门Q1,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放电开关SW2、第二电阻R2、接地端和电容C1;充电开关SW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充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非门Q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二端与非门Q1的第二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导通,放电开关SW2关闭,目标元器件Vcc1充电;当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关闭,并且由于非门Q1的作用放电开关SW2导通,释放目标元器件Vcc1的剩余电荷。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当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放电电路的数量与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充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POWER_EN、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其中,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Vcc1、Vcc2、Vcc3和三条放电电路,三条放电电路分别对应Vcc1、Vcc2、Vcc3,放电完成顺序依次为:Vcc3、Vcc2、Vcc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SW1和非门Q1,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放电开关SW2、第二电阻R2、接地端和电容C1,充电开关SW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充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非门Q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二端与非门Q1的第二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第二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3、放电开关SW3、第二电阻R4、接地端和电容C2,放电开关SW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3与目标元器件Vcc2相连接,放电开关SW3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4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第三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5、放电开关SW4、第二电阻R6、接地端和电容C3,放电开关SW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5与目标元器件Vcc3相连接,放电开关SW4的第二端与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4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6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4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导通,放电开关SW2、SW3、SW4关闭,目标元器件Vcc1、Vcc2、Vcc3充电;当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关闭,并且由于非门Q1的作用放电开关SW2导通,释放目标元器件Vcc1的剩余电荷,R2的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1、R1、R2来调节,此时SW3会打开,R4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2、R3、R4来调节,此时SW4会打开,R6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3、R5、R6来调节。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放电结构还包括:防倒灌元器件;当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放电电路的数量与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通过防倒灌元器件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实例中,充放电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POWER_EN、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其中,放电结构包括:三极管D1、D2、目标元器件Vcc1、Vcc2、Vcc3和三条放电电路,三条放电电路分别对应Vcc1、Vcc2、Vcc3,放电完成顺序依次为:Vcc3、Vcc2、Vcc1;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SW1和非门Q1,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放电开关SW2、第二电阻R2、接地端和电容C1,充电开关SW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充电开关SW1的第二端与目标元器件Vcc1相连接,非门Q1的第一端与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放电元器件Vcc1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二端与非门Q1的第二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第二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3、放电开关SW3、第二电阻R4、接地端和电容C2,放电开关SW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3与放电元器件Vcc2相连接,放电开关SW3的第二端通过二极管D1与放电开关SW2的第三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4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第三条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5、放电开关SW4、第二电阻R6、接地端和电容C3,放电开关SW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5与放电元器件Vcc3相连接,放电开关SW4的第二端通过二极管D2与放电开关SW3的第三端相连接,放电开关SW4的第三端通过第二电阻R6与接地端相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与放电开关SW4的第三端相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当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导通,放电开关SW2、SW3、SW4关闭,目标元器件Vcc1、Vcc2、Vcc3充电;当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充电开关SW1关闭,并且由于非门Q1的作用放电开关SW2导通,释放目标元器件Vcc1的剩余电荷,R2的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1、R1、R2来调节,此时SW3会打开,R4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2、R3、R4来调节,此时SW4会打开,R6第一端一段时间是高电平,放电时间长短可以通过C3、R5、R6来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结构,由于没有或只有少量IO口的参与,因此在无需或只需少量IO口的情况下实现了元器件的放电,从而极大程度地节省了资源开销。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6)
1.一种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
其中,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使能模块;所述放电使能模块与所述放电电路相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的放电指令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开关和接地端;当所述目标元器件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每条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电阻和防倒灌元器件;
其中,所述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电阻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防倒灌元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放电开关导通,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2.一种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
其中,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放电使能模块;所述放电使能模块与所述放电电路相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的放电指令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当所述目标元器件数量为两个且第一目标元器件的电压高于第二目标元器件的电压,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和接地端,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为两条,第一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所述第一目标元器件,第二条所述放电电路对应所述第二目标元器件,第一条放电电路包括:防倒灌元器件、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元器件依次通过所述防倒灌元器件、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目标元器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放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放电开关导通,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通过其对应的放电电路释放。
3.一种充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结构包括:充电使能模块、充放电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结构;
其中,所述放电结构包括:目标元器件和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用于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和所述放电电路相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的充电指令对所述目标元器件进行充电,所述放电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和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确定的放电指令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其中,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开关和非门,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放电开关、第二电阻和接地端;
所述充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充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非门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使能模块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非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当所述充电使能模块工作时,所述充电开关导通,所述放电开关关闭,所述目标元器件充电;
当所述充电使能模块不工作时,所述充电开关关闭,并且由于所述非门的作用所述放电开关导通,释放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剩余电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电容;
其中,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所述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放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结构还包括:防倒灌元器件;当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数量一致,且每条放电电路对应一个目标元器件;所述放电电路根据对应的目标元器件的先后放电完成顺序按照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放电完成较先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防倒灌元器件与放电完成较后的目标元器件对应的放电电路中的放电开关的第三端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61816.3A CN110611354B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61816.3A CN110611354B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11354A CN110611354A (zh) | 2019-12-24 |
CN110611354B true CN110611354B (zh) | 2021-11-26 |
Family
ID=68894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61816.3A Active CN110611354B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11354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99852B2 (ja) * | 1998-09-30 | 2003-04-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の駆動回路 |
CN202121562U (zh) * | 2011-03-24 | 2012-01-18 |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开关电路及数字电视接收终端 |
CN103324115B (zh) * | 2013-05-15 | 2015-12-09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放电电路及应用该放电电路的投影机 |
CN108877628B (zh) * | 2018-07-17 | 2021-05-11 |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的放电电路、显示装置及放电方法 |
-
2019
- 2019-10-11 CN CN201910961816.3A patent/CN11061135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11354A (zh) | 2019-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74031B (zh) | 一种终端设备系统程序的启动方法及装置 | |
CN101399496B (zh) | 具有数字脉宽频率调制的转换器电路,其方法及其控制器 | |
CN204791989U (zh) | 耐高电压的字线驱动器和包含该字线驱动器的存储器及其系统 | |
US20090164807A1 (en) | Self-configurable multi-regulator ASIC core power delivery | |
US8742833B2 (en) | Charge pump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 |
CN103294530A (zh) | 一种终端设备应用程序管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 |
US10116335B2 (en)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memory storage device and memory control circuit unit | |
JP2017510000A (ja) | 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を初期化するのに使われるファームウェアを修正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US20200264795A1 (en) | Data deposition method | |
CN110780932A (zh) | 一种pcie切换芯片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与装置 | |
US10627841B2 (en) | Reference voltage generation circuit with reduced process variation on the reference voltage | |
CN110611354B (zh) | 一种放电结构及充放电结构 | |
US10979055B2 (en) | Adaptive aging tolerant apparatus | |
CN109753470A (zh) | 一种控制方法、微控制单元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9667239B2 (en) | Voltage regulator having enhancing linearity | |
US20140149616A1 (en) | I2c bus structure and address management method | |
US11404906B1 (en) | Power failure protection system for solid state drives | |
CN109740275A (zh) | 集成电路的重配置电路及其方法 | |
WO2017112225A1 (en) | Soc fabric extensions for configurable memory maps through memory range screens and selectable address flattening | |
US20040201414A1 (en) | Voltage supply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e for a plurality of memory modules | |
CN110957791A (zh) | 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 |
CN107749949B (zh) | 摄像头自适应方法、摄像头自适应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101542353B1 (ko) | Asic 코어를 위한 다중 레귤레이터 전력 전달 시스템 | |
CN104036082A (zh) | 一种可指示级联系统各级id号的设计技术 | |
CN114371817A (zh) | 存储介质的数据读写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