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5223A -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05223A CN110605223A CN201910933915.0A CN201910933915A CN110605223A CN 110605223 A CN110605223 A CN 110605223A CN 201910933915 A CN201910933915 A CN 201910933915A CN 110605223 A CN110605223 A CN 1106052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gear
- rollers
- feeding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02—Pretreat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20—Cleaning of moving articles, e.g. of moving webs or of objects on a convey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08B15/04—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from a small area, e.g. a tool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包括前固定式托料架、前处理主机、后移动式托料架、吸尘装置与出渣装置,其中,前处理主机内设置有板材通行区与清洁通行区,前固定式托料架依次经板材通行区、清洁通行区后与后移动式托料架相通,吸尘装置悬空于前处理主机的正上方,前处理主机的底部与出渣装置的顶部相连接,板材通行区由所有的上拉毛辊、上送料辊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下送料辊的侧围共夹而成,清洁通行区由上、下毛刷辊夹成。本设计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提高附着力效果较佳,而且垃圾回收能力较强,易于拆装,操作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材的前处理装置,属于平板表面前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板表面涂装前处理工艺一般包括两种,即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待前处理工艺结束之后,再依次进行烘干与涂装作业。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工艺不仅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会对操作工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工艺控制难度较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即使花费较大的加工成本,前处理之后的表面涂层附着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客户的要求,能效比较低。
为此,急需一种前处理效果更好的工艺设计,以及与其相协作的,能够确保前处理顺利进行的配套设计。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前处理效果较好的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包括前固定式托料架、前处理主机、后移动式托料架、吸尘装置与出渣装置,所述前处理主机内设置有板材通行区与清洁通行区,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依次经板材通行区、清洁通行区后与后移动式托料架相通,吸尘装置悬空于前处理主机的正上方,前处理主机的底部与出渣装置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前处理主机包括数量都为多个的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送料辊、下送料辊,以及数量均为单个的上毛刷辊、下毛刷辊,所述上拉毛辊、下拉毛辊的侧围上都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上拉毛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辊轴,下拉毛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辊轴;
所有的上拉毛辊、上送料辊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下送料辊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所有上送料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下送料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上拉毛辊的布置方向、所有下拉毛辊的布置方向都为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上毛刷辊的侧围与位于其下方的单个下毛刷辊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该清洁通行区与板材通行区的尾端相通;相邻的上送料辊之间设置有送料上间距,相邻的下送料辊之间设置有送料下间距,送料上间距、送料下间距上下一一对应,上送料辊、下送料辊上下一一对应,相邻的上拉毛辊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相邻的下拉毛辊之间设置有辊辊下间距,辊辊上间距、辊辊下间距上下一一对应,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下一一对应,单个上送料辊与其对应的单个下送料辊构成一个送料辊组,单个上拉毛辊与其对应的单个下拉毛辊构成一个拉毛辊组,送料辊组、拉毛辊组逐一间隔设置,送料辊组的数量大于拉毛辊组的数量;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所有拉毛辊组所占空间的前侧、后侧各有一个送料辊组,所有送料辊组所占空间的后侧设置有上毛刷辊、下毛刷辊。
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下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渐细变化。
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包括依次布置的前前横梁、前中横梁、前后横梁,前前横梁与托料杆的一端相连接,托料杆的另一端经前中横梁后与前后横梁相连接,托料杆的数量为多根,托料杆两两相互平行,托料杆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托轮,所述前前横梁、前中横梁、前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支撑立柱的顶端相连接,前中横梁上近前中横梁、支撑立柱交接处的部位经侧固定梁与前前横梁、支撑立柱的交接处相连接,侧固定梁的中部与调整竖板的侧面相连接,调整竖板的顶端与调整横板的内端相连接,调整横板的中部开设有调整滑槽,调整滑槽内穿经而过有一个锁紧螺栓,锁紧螺栓上位于调整滑槽上方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导向轴承。
所述后移动式托料架包括正对设置的后前横梁与后后横梁,所述后前横梁、后后横梁的两端各与一根后支撑腿的顶端相连接,后支撑腿的底端经带刹万向轮与支撑面相接触,所述后前横梁与后托料杆的一端相连接,后托料杆的另一端与后后横梁相连接,后托料杆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后滚珠托轮,后托料杆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后托料杆相互平行。
所述出渣装置包括依次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入渣框的前上梁、左上梁、后上梁、右上梁,所述入渣框的顶、底面上分别开设顶入渣口、底入渣口,底入渣口、顶入渣口、板材通行区由下至上依次相通,入渣框的顶部与前处理主机中的侧支撑板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入渣框的正下方设置有单向开口的出渣托盘,出渣托盘顶部开设的托盘口与位于其上方的底入渣口正对设置,出渣托盘的底部沿左滑梁、右滑梁的顶部进行滑动配合。
所述上辊轴的一端与上拉毛辊同轴连接,上辊轴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后与上齿轮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上承辊孔内设置有上轴承,上轴承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
所述下辊轴的一端与下拉毛辊同轴连接,下辊轴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后与下齿轮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承辊块的中部开设有下承辊孔,下承辊孔内设置有下轴承,下轴承内穿经而过有下辊轴。
所述上承辊块、下承辊块的两侧均沿一号支撑板、二号支撑板的内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的顶部与中螺杆的底端正对设置,中螺杆经中齿轮与左齿轮、右齿轮同时相啮合,左齿轮、右齿轮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右螺杆,左螺杆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顶支撑板、上承辊块、下承辊块后与左底件固定连接,右螺杆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顶支撑板、上承辊块、下承辊块后与右底件固定连接,左螺杆、右螺杆上位于上承辊块、下承辊块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右弹簧。
所述上辊轴包括上进块轴、上外扩部与上连辊部,上进块轴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而过,上进块轴的右端与上外扩部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的右端与上连辊部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的右端与上拉毛辊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下辊轴包括下进块轴、下外扩部与下连辊部,下进块轴的左端穿经下承辊孔而过,下进块轴的右端与下外扩部的左端相连接,下外扩部的右端与下连辊部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下连辊部的右端与下拉毛辊的左端部相连接。
所述上毛刷辊、毛刷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毛辊轴、下毛辊轴,上毛辊轴穿经上承辊块后与上毛齿轮相连接,下毛辊轴穿经下承辊块后与下毛齿轮相连接,毛上驱动齿轮与上毛齿轮、毛下驱动齿轮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与下毛齿轮、毛上驱动齿轮同时相啮合。
所述上送料辊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上送料辊的右端与上辊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下送料辊的右端与下辊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相连接;
所述侧支撑板上开设有上插辊孔与下插辊孔,上插辊孔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进行转动配合,下插辊孔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进行转动配合,侧支撑板的底端与出渣装置的顶部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包括依次相通的前固定式托料架、板材通行区、清洁通行区、后移动式托料架,吸尘装置悬空于前处理主机的正上方,前处理主机的底部与出渣装置的顶部相连接,应用时,待加工的板材经前固定式托料架进入板材通行区以进行拉毛前处理,处理后再进入清洁通行区进行清洁处理,最后移动至后移动式托料架上,吸尘装置对拉毛前处理时产生的扬尘进行收集,出渣装置对拉毛前处理、清洁处理时产生的渣子进行收集;前述拉毛前处理是指当板材从板材通行区内通行时,转动上、下拉毛辊以使上、下拉毛辊侧围上设置的刷丝对板材的顶、底面同时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如除油、除锈、拉毛等,从而增加工件顶面、底面的粗糙度,进而提高顶面、底面上涂层的附着力,此外,还能根据加工的需求,对顶面、底面进行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前处理,以获得更多种类的前处理效果,从而适应更多的处理需求。因此,本发明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效率较高,而且适用范围较广,清洁效果较好。
2、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上、下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现为由粗至细的渐变趋势,该设计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前处理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能使工件表面最终拉毛效果更加均匀细腻,进一步提高工件表面涂装的附着力。因此,本发明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提高附着力效果较佳。
3、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相邻的两个送料辊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拉毛辊组,相邻的两个拉毛辊组之间设置有一个送料辊组,拉毛辊组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拉毛辊、下拉毛辊,所有的上拉毛辊、上送料辊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下送料辊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当待加工的板材在板材通行区内通行时,转动的上、下拉毛辊用其侧围上设置的刷丝对板材的顶面、底面同时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在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的同时,多个送料辊组不仅能给板材提供通行的动力,而且能确保板材在加工过程中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高度保持一致,避免板材损坏、变形,从而确保前处理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发明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能保证运动方向与运动高度。
4、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前固定式托料架与板材通行区的首端相通,应用时,将板材沿托料杆顶面上设置的滚珠托轮推入板材通行区内进行前处理,伴随前处理的进行,板材不断的沿滚珠托轮推进,滚珠托轮不仅能使板件运行平顺无阻滞,保证推进顺畅,而且能确保板材的高度一致。因此,本发明能确保板材推进顺畅。
5、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清洁通行区与板材通行区的尾端相通,应用时,板材先在板材通行区内被拉毛辊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上表面、下表面或双面),以提高表面涂层的附着力,再进入清洁通行区,此时,转动的上毛刷辊、下毛刷辊对板材的上、下表面同时进行清理,清洁效果较好,不仅能稳固之前进行的前处理的效果,而且工作效率较高。因此,本发明的清洁效率较高。
6、本发明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中,出渣装置中出渣托盘上的托盘口与位于其上方的底入渣口正对设置,装配时,板材通行区、清洁通行区依次相通,而清洁通行区、板材通行区的正下方依次经顶入渣口、底入渣口后与托盘口相通,应用时,板材先在板材通行区内被拉毛辊进行机械式的拉毛前处理(上表面、下表面或双面),再进入清洁通行区进行清洁处理,拉毛前处理、清洁处理两个过程中产生的渣子会落入出渣托盘中,既能避免渣子干扰生产,又能便于回收。因此,本发明的垃圾回收功能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前固定式托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后移动式托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出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前处理主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6是图5中拉毛辊组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7是图5中只保留上拉毛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8是图7的主视图。
图9是图7的顶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10是图9的左视图。
图11是图9的右视图。
图12是图5中只保留下拉毛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13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顶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15是图14的左视图。
图16是图14的右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中上/下承辊块、上/下拉毛辊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上/下承辊块、上/下拉毛辊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中顶支撑板、底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齿轮室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5中送料辊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顶部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3是图21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中上送辊轴、下送辊轴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6是图22的左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7是图22的右视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28是图5中上毛刷辊、下毛刷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吸尘装置1、前固定式托料架2、前前横梁21、前后横梁22、支撑立柱23、前中横梁24、托料杆25、滚珠托轮250、侧固定梁26、导向轴承27、调整竖板271、调整横板272、调整滑槽273、锁紧螺栓274、后移动式托料架3、后前横梁31、后后横梁32、后支撑腿33、带刹万向轮37、后托料杆35、后滚珠托轮350、出渣装置4、前上梁41、后上梁42、左上梁43、右上梁44、入渣框45、顶入渣口451、底入渣口452、出渣托盘46、托盘口461、左滑梁47、右滑梁48、前处理主机5、侧支撑板50、上送料辊51、送料上间距510、上送一辊511、上送二辊512、上送三辊513、上送四辊514、上四右链轮5142、上送五辊515、上五左链轮5151、上五右链轮5152、上送六辊516、上六左链轮5161、下送料辊52、送料下间距520、下送一辊521、下一左链轮5211、下送二辊522、下二左链轮5221、下二右链轮5222、下送三辊523、下三左链轮5231、下三右链轮5232、下送四辊524、下四左链轮5241、下送五辊525、下送六辊526、上送辊轴53、上插辊孔531、上铜套532、压缩弹簧533、弹簧压片534、调节螺杆535、下送辊轴54、下插辊孔541、下铜套542、上辊齿轮55、上辊一齿轮551、上辊二齿轮552、上辊三齿轮553、上辊四齿轮554、上辊五齿轮555、上辊六齿轮556、下辊齿轮56、下辊一齿轮561、下辊二齿轮562、下辊三齿轮563、下辊四齿轮564、下辊五齿轮565、下辊六齿轮566、驱动链轮57、驱动链条571、输出链轮572、减速箱573、送料皮带轮574、送料传送带575、电机皮带轮576、送料电机577、左一链条58、左二链条581、左三链条582、右一链条59、右二链条591、上拉毛辊60、上连辊部601、上弧块602、下弧块603、定位腔604、顶孔槽605、下一凹孔槽606、下二凹孔槽607、螺钉608、上一辊61、上内驱动支板610、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一号链条613、上驱动齿轮614、上传动轴615、上皮带轮616、上传动皮带617、上电动机618、上外驱动支板619、上二辊6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二号链条623、上三辊63、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三号链条633、上四辊64、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上四号链条643、辊辊上间距65、上辊轴66、上齿轮67、下拉毛辊70、下连辊部701、下一辊71、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一号链条713、下二辊72、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二号链条723、下三辊73、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三号链条733、下四辊74、下内驱动支板740、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下四号链条743、下驱动齿轮744、下传动轴745、下皮带轮746、下传动皮带747、下电动机748、下外驱动支板749、辊辊下间距75、下辊轴76、下齿轮77、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上毛辊轴81、下毛辊轴82、上毛齿轮83、下毛齿轮84、毛上驱动齿轮85、毛下驱动齿轮86、毛传动轴87、毛支撑板88、毛驱动电机89、毛传送带891、毛皮带轮892、上承辊块91、上承辊孔911、上轴承915、下承辊块92、下承辊孔921、下轴承925、中螺杆93、中齿轮931、手轮932、左螺杆94、左齿轮941、左底件942、左弹簧943、右螺杆95、右齿轮951、右底件952、右弹簧953、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顶支撑板98、齿轮室壳981、刻度盘982、底支撑板99、上下调整腔991、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外竖板105、底搭块106、同心定位轴107、底孔槽108、板材通行区X、送料辊组X1、拉毛辊组X2、清洁通行区Y。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8,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包括前固定式托料架2、前处理主机5、后移动式托料架3、吸尘装置1与出渣装置4,所述前处理主机5内设置有板材通行区X与清洁通行区Y,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2依次经板材通行区X、清洁通行区Y后与后移动式托料架3相通,吸尘装置1悬空于前处理主机5的正上方,前处理主机5的底部与出渣装置4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前处理主机5包括包括数量都为多个的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以及数量均为单个的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所述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的侧围上都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上拉毛辊6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辊轴66,下拉毛辊7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辊轴76;
所有的上拉毛辊60、上送料辊51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70、下送料辊52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X,所有上送料辊51的布置方向、所有下送料辊52的布置方向、所有上拉毛辊60的布置方向、所有下拉毛辊70的布置方向都为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上毛刷辊8的侧围与位于其下方的单个下毛刷辊80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Y,该清洁通行区Y与板材通行区X的尾端相通;相邻的上送料辊51之间设置有送料上间距510,相邻的下送料辊52之间设置有送料下间距520,送料上间距510、送料下间距520上下一一对应,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上下一一对应,相邻的上拉毛辊60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65,相邻的下拉毛辊70之间设置有辊辊下间距75,辊辊上间距65、辊辊下间距75上下一一对应,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下一一对应,单个上送料辊51与其对应的单个下送料辊52构成一个送料辊组X1,单个上拉毛辊60与其对应的单个下拉毛辊70构成一个拉毛辊组X2,送料辊组X1、拉毛辊组X2逐一间隔设置,送料辊组X1的数量大于拉毛辊组X2的数量;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所有拉毛辊组X2所占空间的前侧、后侧各有一个送料辊组X1,所有送料辊组X1所占空间的后侧设置有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
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渐细变化。
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2包括依次布置的前前横梁21、前中横梁24、前后横梁22,前前横梁21与托料杆25的一端相连接,托料杆25的另一端经前中横梁24后与前后横梁22相连接,托料杆25的数量为多根,托料杆25两两相互平行,托料杆25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托轮250,所述前前横梁21、前中横梁24、前后横梁2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支撑立柱23的顶端相连接,前中横梁24上近前中横梁24、支撑立柱23交接处的部位经侧固定梁26与前前横梁21、支撑立柱23的交接处相连接,侧固定梁26的中部与调整竖板271的侧面相连接,调整竖板271的顶端与调整横板272的内端相连接,调整横板272的中部开设有调整滑槽273,调整滑槽273内穿经而过有一个锁紧螺栓274,锁紧螺栓274上位于调整滑槽273上方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导向轴承27。
所述后移动式托料架3包括正对设置的后前横梁31与后后横梁32,所述后前横梁31、后后横梁32的两端各与一根后支撑腿33的顶端相连接,后支撑腿33的底端经带刹万向轮37与支撑面相接触,所述后前横梁31与后托料杆35的一端相连接,后托料杆35的另一端与后后横梁32相连接,后托料杆35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后滚珠托轮350,后托料杆35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后托料杆35相互平行。
所述出渣装置4包括依次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入渣框45的前上梁41、左上梁43、后上梁42、右上梁44,所述入渣框45的顶、底面上分别开设顶入渣口451、底入渣口452,底入渣口452、顶入渣口451、板材通行区X由下至上依次相通,入渣框45的顶部与前处理主机5中的侧支撑板50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入渣框45的正下方设置有单向开口的出渣托盘46,出渣托盘46顶部开设的托盘口461与位于其上方的底入渣口452正对设置,出渣托盘46的底部沿左滑梁47、右滑梁48的顶部进行滑动配合。
所述上辊轴66的一端与上拉毛辊60同轴连接,上辊轴66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齿轮6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91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911,上承辊孔911内设置有上轴承915,上轴承915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66;
所述下辊轴76的一端与下拉毛辊70同轴连接,下辊轴76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齿轮7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承辊块92的中部开设有下承辊孔921,下承辊孔921内设置有下轴承925,下轴承925内穿经而过有下辊轴76。
所述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两侧均沿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内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91的顶部与中螺杆93的底端正对设置,中螺杆93经中齿轮931与左齿轮941、右齿轮951同时相啮合,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94、右螺杆95,左螺杆94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94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左底件942固定连接,右螺杆95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95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右底件952固定连接,左螺杆94、右螺杆95上位于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943、右弹簧953。
所述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下辊轴76包括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与下连辊部701,下进块轴103的左端穿经下承辊孔921而过,下进块轴103的右端与下外扩部104的左端相连接,下外扩部104的右端与下连辊部7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下连辊部701的右端与下拉毛辊70的左端部相连接。
所述上毛刷辊8、毛刷辊8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毛辊轴81、下毛辊轴82,上毛辊轴81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毛齿轮83相连接,下毛辊轴82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毛齿轮84相连接,毛上驱动齿轮85与上毛齿轮83、毛下驱动齿轮86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与下毛齿轮84、毛上驱动齿轮85同时相啮合。
所述上送料辊51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上送料辊51的右端与上辊齿轮55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55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52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下送料辊52的右端与下辊齿轮56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56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
所述侧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上插辊孔531与下插辊孔541,上插辊孔53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53进行转动配合,下插辊孔54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54进行转动配合,侧支撑板50的底端与出渣装置4的顶部相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4,图5,图17至图20,本发明中在顶支撑板98、底支撑板99之间设置有多个侧支撑板50,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之间设置有一对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均沿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的内侧边进行上下滑动,为便于描述,特将相邻的两个侧支撑板50分别命名为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
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以下优选方案以进行多方位的专利保护:
优选方案一:
参见图5至图11,上拉毛辊6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61、上二辊62、上三辊63、上四辊64,所述上齿轮67包括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辊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辊6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辊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辊6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左齿轮6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右齿轮6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左齿轮64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643;所述上一右齿轮612的侧围经上一号链条613与上驱动齿轮614的侧围相连接,上驱动齿轮614的中部经上传动轴615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皮带轮616的侧围经上传动皮带617与上电动机618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上传动轴615的一端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传动轴615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上外驱动支板619、上驱动齿轮614后与上内驱动支板610相连接,且上外驱动支板619、上内驱动支板610相互平行设置。
正面拉毛工序的具体动力传送与工作流程说明如下:设备通电,打开正面控制调速变频器,调至合适频率,开启上电动机618,依次通过上传动皮带617、上皮带轮616、上传动轴615、上驱动齿轮614、上一号链条613、上一右齿轮612,以带动上一辊61旋转。再由 上一辊61依次通过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左齿轮621带动上二辊62转动,然后由上二辊62依次通过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右齿轮632带动上三辊63转动,再由上三辊63依次通过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号链条643、上四左齿轮641带动上四辊64转动,至此,仅用一部上电动机618便实现了四个上拉毛辊60的同步同速运转。
优选方案二:
参见图5,图6,图12至图16,下拉毛辊7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一辊71、下二辊72、下三辊73、下四辊74,所述下齿轮77包括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所述下一辊7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一左齿轮711、下一右齿轮712,下二辊7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二左齿轮721、下二右齿轮722,下三辊7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三左齿轮731、下三右齿轮732,下四辊7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下四左齿轮741、下四右齿轮742;所述下四右齿轮742、下三右齿轮7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三号链条733,下三左齿轮731、下二左齿轮7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二号链条723,下二右齿轮722、下一右齿轮71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下一号链条713;所述下四左齿轮741的侧围经下四号链条743与下驱动齿轮744的侧围相连接,下驱动齿轮744的中部经下传动轴745与下皮带轮746的中部相连接,下皮带轮746的侧围经下传动皮带747与下电动机748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下传动轴745的一端与下皮带轮746的中部相连接,下传动轴745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下外驱动支板749、下驱动齿轮744后与下内驱动支板740相连接,且下外驱动支板749、下内驱动支板740相互平行设置。
反面拉毛工序的具体动力传送与工作流程说明如下:设备通电,打开反面控制调速变频器,调至合适频率,开启下电动机748,依次通过下传动皮带747、下皮带轮746、下传动轴745、下驱动齿轮744、下四号链条743、下四左齿轮741,以带动下四辊74旋转。再由下四辊74依次通过下四右齿轮742、下三号链条733、下三右齿轮732带动下三辊73转动,然后由下三辊73依次通过下三左齿轮731、下二号链条723、下二左齿轮721带动下二辊72转动,再由下二辊72依次通过下二右齿轮722、下一号链条713、下一右齿轮712带动下一辊71转动,至此,仅用一部下电动机748便实现了四个下拉毛辊70的同步同速运转。
优选方案三:
参见图5,图21至图27,所述上送料辊51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送一辊511、上送二辊512、上送三辊513、上送四辊514、上送五辊515、上送六辊516;所述上辊齿轮55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辊一齿轮551、上辊二齿轮552、上辊三齿轮553、上辊四齿轮554、上辊五齿轮555、上辊六齿轮556;所述下送料辊52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送一辊521、下送二辊522、下送三辊523、下送四辊524、下送五辊525、下送六辊526;所述下辊齿轮56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下辊一齿轮561、下辊二齿轮562、下辊三齿轮563、下辊四齿轮564、下辊五齿轮565、下辊六齿轮566;所述上辊一齿轮551与下辊一齿轮561相啮合,上辊二齿轮552与下辊二齿轮562相啮合,上辊三齿轮553与下辊三齿轮563相啮合,上辊四齿轮554与下辊四齿轮564相啮合,上辊五齿轮555与下辊五齿轮565相啮合,上辊六齿轮556与下辊六齿轮566相啮合。所述下送一辊521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驱动链轮57与下一左链轮5211,且驱动链轮57位于下送一辊521、下一左链轮5211之间;所述下送二辊522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分别套设有下二左链轮5221、下二右链轮5222,且下辊二齿轮562位于下送二辊522、下二右链轮5222之间;所述下送三辊523的两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分别套设有下三左链轮5231、下三右链轮5232,且下辊三齿轮563位于下送三辊523、下三右链轮5232之间;所述下送四辊524的左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下四左链轮5241,所述上送四辊514的右端所连接的下送辊轴54上套设有上四右链轮5142,且上辊四齿轮554位于上送四辊514、上四右链轮5142之间;所述上送五辊515的两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53上分别套设有上五左链轮5151、上五右链轮5152,且上辊五齿轮555位于上送五辊515、上五右链轮5152之间;所述上送六辊516的左端所连接的上送辊轴53上套设有上六左链轮5161;所述下一左链轮5211通过左一链条58与下二左链轮5221进行传动配合,下二右链轮5222通过右一链条59与下三右链轮5232进行传动配合,下三左链轮5231通过左二链条581与下四左链轮5241进行传动配合,上四右链轮5142通过右二链条591与上五右链轮5152进行传动配合,上五左链轮5151通过左三链条582与上六左链轮5161进行传动配合。
送料工序的具体动力传送与工作流程说明如下:设备通电,打开送料调速变频器,调至合适频率,开启送料电机577,再依次通过电机皮带轮576、送料传送带575、送料皮带轮574进入减速箱573减速后,再依次由输出链轮572、驱动链条571、驱动链轮57以带动下送一辊521转动,再由下送一辊521依次经下辊一齿轮561、上辊一齿轮551带动上送一辊511转动,同时,下送一辊521依次经下一左链轮5211、左一链条58、下二左链轮5221以使下送二辊522转动,然后通过下辊二齿轮562、上辊二齿轮552带动上送二辊512转动,同时,依次通过下二右链轮5222、右一链条59、下三右链轮5232以带动下送三辊523转动,再由下送三辊523通过下辊三齿轮563、上辊三齿轮553带动上送三辊513转动,同时,下送三辊523还依次下三左链轮5231、左二链条581、下四左链轮5241以带动下送四辊524转动,随后,下送四辊524通过下辊四齿轮564、上辊四齿轮554带动上送四辊514转动,再由上送四辊514依次通过上四右链轮5142、右二链条591、上五右链轮5152以带动上送五辊515转动,然后由上送五辊515通过上辊五齿轮555、下辊五齿轮565以带动下送五辊525转动,同时,上送五辊515依次通过上五左链轮5151、左三链条582、上六左链轮5161以带动上送六辊516转动,再由上送六辊516通过上辊六齿轮556与、下辊六齿轮566以带动下送六辊526转动。至此,仅用一部送料电机577便实现了6组送料辊组(共12个送料辊)的同步同速运转,确保了板件在前处理时的全程匀速平稳推进。
优选方案四:
参见图17至图20,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下辊轴76包括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与下连辊部701,下进块轴103的左端穿经下承辊孔921而过,下进块轴103的右端与下外扩部104的左端相连接,下外扩部104的右端与下连辊部7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下连辊部701的右端与下拉毛辊7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上外扩部102、下外扩部104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外竖板105与底搭块106,外竖板105的背面与下进块轴103的右端相连接,外竖板105的正面的底部与底搭块106的左端垂直连接;所述上连辊部601、下连辊部701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上弧块602与下弧块603,上弧块602的底面与下弧块603的顶面之间夹设有定位腔604,上弧块602的长度大于下弧块603的长度;所述外竖板105上近外竖板105、底搭块106交接处的部位与同心定位轴107的左端相连接,同心定位轴107的右端延伸至定位腔604的内部,同心定位轴107的底面与底搭块106、下弧块603的顶面均接触,同心定位轴107的顶面与上弧块602的底面相接触,且同心定位轴107与下进块轴103同轴设置;所述下弧块603的左端与底搭块106的右端正对接触,上弧块602上开设的下一凹孔槽606、下二凹孔槽607各经一根螺钉608与底搭块106相连接,上弧块602的左端与外竖板105的正面的顶部相接触。上述设计能降低上、下拉毛辊的拆卸与装配的难度,减少拆装成本,尤其当有同心定位轴107存在时,不仅能确保搭接的准确率,而且能提高安装效率,且安装之后,牢固可靠,此外,还能降低对换装工人的技术要求,短时间内便可更换完毕,恢复正常生产。
优选方案五:
参见图17至图20,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左侧部均沿一号支撑板96的右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右侧部均沿二号支撑板97的左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所述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顶端均与顶支撑板98的底面相连接,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底端均与底支撑板99的顶面相连接,且一号支撑板96、顶支撑板98、二号支撑板97、底支撑板99共围成一个上下调整腔991。所述上承辊块91的顶部与中螺杆93的底端上下正对设置,中螺杆93的顶端依次穿经顶支撑板98、中齿轮931后延伸至中齿轮931的正上方,中齿轮931的侧围与左齿轮941、右齿轮951同时相啮合,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94、右螺杆95,左螺杆94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94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左底件942固定连接,右螺杆95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95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右底件952固定连接,左底件942、右底件952悬空在底支撑板99的上方,左螺杆94、右螺杆95上位于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943、右弹簧953;所述中螺杆93、左螺杆94、右螺杆95的外侧围与中齿轮931、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进行对应的螺纹配合;所述左齿轮941、中齿轮931、右齿轮951的外部覆盖有同一个齿轮室壳981,该齿轮室壳981的顶面上环绕中螺杆93的部位上设置有刻度盘982。上述设计能通过上、下承辊块在纵向的上下滑动,以调整上、下拉毛辊与板材之间的距离,确保对上、下拉毛辊进行同距位移调整,进而适应板材的不同材料厚度、材质及产品表面处理要求,可调性较强,适应范围较广。
优选方案六:
所述上毛刷辊8的侧围与下毛刷辊80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Y(板材通过板材通行区X以完成拉毛处理后,就会接着进入清洁通行区Y以对处理后的板材进行清洁),上毛刷辊8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毛辊轴81,下毛刷辊8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毛辊轴82,上毛辊轴81的一端与上毛刷辊8相连接,上毛辊轴81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毛齿轮83的中部相连接,下毛辊轴82的一端与下毛刷辊80相连接,下毛辊轴82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毛齿轮84的中部相连接,毛上驱动齿轮85的侧围与上毛齿轮83的侧围、毛下驱动齿轮86的侧围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的侧围与下毛齿轮84的侧围、毛上驱动齿轮85的侧围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的中部与毛传动轴87的一端相连接,毛传动轴87的另一端穿经毛支撑板88后与毛皮带轮892的中部相连接,毛皮带轮892的侧围经毛传送带891与毛驱动电机89的输出端进行传动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包括前固定式托料架(2)、前处理主机(5)、后移动式托料架(3)、吸尘装置(1)与出渣装置(4),所述前处理主机(5)内设置有板材通行区(X)与清洁通行区(Y),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2)依次经板材通行区(X)、清洁通行区(Y)后与后移动式托料架(3)相通,吸尘装置(1)悬空于前处理主机(5)的正上方,前处理主机(5)的底部与出渣装置(4)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前处理主机(5)包括数量都为多个的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以及数量均为单个的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所述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的侧围上都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上拉毛辊(6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辊轴(66),下拉毛辊(70)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辊轴(76);
所有的上拉毛辊(60)、上送料辊(51)的侧围与所有的下拉毛辊(70)、下送料辊(52)的侧围之间共夹成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X),所有上送料辊(51)的布置方向、所有下送料辊(52)的布置方向、所有上拉毛辊(60)的布置方向、所有下拉毛辊(70)的布置方向都为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上毛刷辊(8)的侧围与位于其下方的单个下毛刷辊(80)的侧围之间夹成有清洁通行区(Y),该清洁通行区(Y)与板材通行区(X)的尾端相通;相邻的上送料辊(51)之间设置有送料上间距(510),相邻的下送料辊(52)之间设置有送料下间距(520),送料上间距(510)、送料下间距(520)上下一一对应,上送料辊(51)、下送料辊(52)上下一一对应,相邻的上拉毛辊(60)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65),相邻的下拉毛辊(70)之间设置有辊辊下间距(75),辊辊上间距(65)、辊辊下间距(75)上下一一对应,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下一一对应,单个上送料辊(51)与其对应的单个下送料辊(52)构成一个送料辊组(X1),单个上拉毛辊(60)与其对应的单个下拉毛辊(70)构成一个拉毛辊组(X2),送料辊组(X1)、拉毛辊组(X2)逐一间隔设置,送料辊组(X1)的数量大于拉毛辊组(X2)的数量;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所有拉毛辊组(X2)所占空间的前侧、后侧各有一个送料辊组(X1),所有送料辊组(X1)所占空间的后侧设置有上毛刷辊(8)、下毛刷辊(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60)、下拉毛辊(70)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都呈渐细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式托料架(2)包括依次布置的前前横梁(21)、前中横梁(24)、前后横梁(22),前前横梁(21)与托料杆(25)的一端相连接,托料杆(25)的另一端经前中横梁(24)后与前后横梁(22)相连接,托料杆(25)的数量为多根,托料杆(25)两两相互平行,托料杆(25)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托轮(250),所述前前横梁(21)、前中横梁(24)、前后横梁(2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支撑立柱(23)的顶端相连接,前中横梁(24)上近前中横梁(24)、支撑立柱(23)交接处的部位经侧固定梁(26)与前前横梁(21)、支撑立柱(23)的交接处相连接,侧固定梁(26)的中部与调整竖板(271)的侧面相连接,调整竖板(271)的顶端与调整横板(272)的内端相连接,调整横板(272)的中部开设有调整滑槽(273),调整滑槽(273)内穿经而过有一个锁紧螺栓(274),锁紧螺栓(274)上位于调整滑槽(273)上方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导向轴承(27)。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移动式托料架(3)包括正对设置的后前横梁(31)与后后横梁(32),所述后前横梁(31)、后后横梁(32)的两端各与一根后支撑腿(33)的顶端相连接,后支撑腿(33)的底端经带刹万向轮(37)与支撑面相接触,所述后前横梁(31)与后托料杆(35)的一端相连接,后托料杆(35)的另一端与后后横梁(32)相连接,后托料杆(35)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后滚珠托轮(350),后托料杆(35)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后托料杆(35)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渣装置(4)包括依次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入渣框(45)的前上梁(41)、左上梁(43)、后上梁(42)、右上梁(44),所述入渣框(45)的顶、底面上分别开设顶入渣口(451)、底入渣口(452),底入渣口(452)、顶入渣口(451)、板材通行区(X)由下至上依次相通,入渣框(45)的顶部与前处理主机(5)中的侧支撑板(50)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入渣框(45)的正下方设置有单向开口的出渣托盘(46),出渣托盘(46)顶部开设的托盘口(461)与位于其上方的底入渣口(452)正对设置,出渣托盘(46)的底部沿左滑梁(47)、右滑梁(48)的顶部进行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轴(66)的一端与上拉毛辊(60)同轴连接,上辊轴(66)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齿轮(6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91)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911),上承辊孔(911)内设置有上轴承(915),上轴承(915)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66);
所述下辊轴(76)的一端与下拉毛辊(70)同轴连接,下辊轴(76)的另一端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齿轮(7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下承辊块(92)的中部开设有下承辊孔(921),下承辊孔(921)内设置有下轴承(925),下轴承(925)内穿经而过有下辊轴(7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的两侧均沿一号支撑板(96)、二号支撑板(97)的内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91)的顶部与中螺杆(93)的底端正对设置,中螺杆(93)经中齿轮(931)与左齿轮(941)、右齿轮(951)同时相啮合,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94)、右螺杆(95),左螺杆(94)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94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左底件(942)固定连接,右螺杆(95)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95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右底件(952)固定连接,左螺杆(94)、右螺杆(95)上位于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943)、右弹簧(953)。
8.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所述下辊轴(76)包括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与下连辊部(701),下进块轴(103)的左端穿经下承辊孔(921)而过,下进块轴(103)的右端与下外扩部(104)的左端相连接,下外扩部(104)的右端与下连辊部(7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下连辊部(701)的右端与下拉毛辊(70)的左端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毛刷辊(8)、毛刷辊(8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毛辊轴(81)、下毛辊轴(82),上毛辊轴(81)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毛齿轮(83)相连接,下毛辊轴(82)穿经下承辊块(92)后与下毛齿轮(84)相连接,毛上驱动齿轮(85)与上毛齿轮(83)、毛下驱动齿轮(86)同时相啮合,毛下驱动齿轮(86)与下毛齿轮(84)、毛上驱动齿轮(85)同时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送料辊(51)的左端经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上送料辊(51)的右端与上辊齿轮(55)的左端固定连接,上辊齿轮(55)的右端经另一个上送辊轴(53)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所述下送料辊(52)的左端经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左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下送料辊(52)的右端与下辊齿轮(56)的左端固定连接,下辊齿轮(56)的右端经另一个下送辊轴(54)与位于右方的侧支撑板(50)相连接;
所述侧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上插辊孔(531)与下插辊孔(541),上插辊孔(53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上送辊轴(53)进行转动配合,下插辊孔(541)与其内部贯穿而过的下送辊轴(54)进行转动配合,侧支撑板(50)的底端与出渣装置(4)的顶部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33915.0A CN110605223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33915.0A CN110605223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05223A true CN110605223A (zh) | 2019-12-24 |
CN110605223B CN110605223B (zh) | 2022-04-01 |
Family
ID=6889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33915.0A Active CN110605223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0522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94391A (zh) * | 2021-12-06 | 2022-04-26 | 昆山可腾电子有限公司 | 载具自动过uv光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210802A1 (en) * | 2003-10-09 | 2006-09-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Plate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6334565A (ja) * | 2005-06-06 | 2006-12-14 | Rubutec Kk | 板材の塗油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201164841Y (zh) * | 2008-01-26 | 2008-12-17 | 陈旭波 | 一种平面板材清洗机 |
CN102319682A (zh) * | 2011-08-26 | 2012-01-18 | 常熟华懋纺织有限公司 | 织物表面除尘装置 |
CN205926378U (zh) * | 2016-07-13 | 2017-02-08 | 合肥星火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表面除尘装置 |
CN206509265U (zh) * | 2016-12-22 | 2017-09-22 | 上海新纯五金机械厂 | 一种除尘清除机 |
CN109668390A (zh) * | 2018-12-24 | 2019-04-23 | 东莞市启力致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除尘干燥设备 |
-
2019
- 2019-09-29 CN CN201910933915.0A patent/CN1106052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210802A1 (en) * | 2003-10-09 | 2006-09-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Plate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6334565A (ja) * | 2005-06-06 | 2006-12-14 | Rubutec Kk | 板材の塗油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201164841Y (zh) * | 2008-01-26 | 2008-12-17 | 陈旭波 | 一种平面板材清洗机 |
CN102319682A (zh) * | 2011-08-26 | 2012-01-18 | 常熟华懋纺织有限公司 | 织物表面除尘装置 |
CN205926378U (zh) * | 2016-07-13 | 2017-02-08 | 合肥星火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表面除尘装置 |
CN206509265U (zh) * | 2016-12-22 | 2017-09-22 | 上海新纯五金机械厂 | 一种除尘清除机 |
CN109668390A (zh) * | 2018-12-24 | 2019-04-23 | 东莞市启力致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除尘干燥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94391A (zh) * | 2021-12-06 | 2022-04-26 | 昆山可腾电子有限公司 | 载具自动过uv光设备 |
CN114394391B (zh) * | 2021-12-06 | 2024-05-31 | 昆山可腾电子有限公司 | 载具自动过uv光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05223B (zh)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98103B2 (en) | Cold-extrusion forming method for unsymmetrical ferrule blanks | |
CN111113247B (zh) | 一种可除尘的铝单板抛光设备 | |
CN110605223B (zh) | 一种平板表面涂装前的除油除锈拉毛系统 | |
CN202387726U (zh) | 冷轧钢板矫直打磨擦洗复合一体机 | |
CN116329153A (zh) | 一种铜带表面自动清洗打磨装置 | |
CN106041702B (zh) | 一种多用途除锈装置 | |
CN101633157B (zh) | 钢材表面处理装置中的传送机构 | |
CN211990314U (zh) | 一种用于焊丝盘条的剥壳装置 | |
CN209791829U (zh) | 一种汽车桌板生产用抛光喷漆装置 | |
CN210757033U (zh) | 一种反面拉毛前处理机构 | |
CN210757035U (zh) | 一种拉毛前处理主机机构 | |
CN200984592Y (zh) | 多辊推式缩管机 | |
CN210757012U (zh) | 一种正反双面拉毛前处理机构 | |
CN210753951U (zh) | 一种刷尘清洁机构 | |
CN210757034U (zh) | 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 | |
CN214923374U (zh) | 一种应用有方型抛光辊子的抛光工具 | |
CN205415270U (zh) | 一种钢丝盘条表面除锈机 | |
CN210756833U (zh) | 一种用于板材前处理的送料机构 | |
CN210763454U (zh) | 一种屏蔽罩片材牵引装置 | |
CN112643519A (zh) | 一种钣金件人工智能生产系统 | |
CN211311586U (zh) | 一种带钢连续钝化处理装置 | |
CN201471301U (zh) | 钢材表面处理装置中的传送机构 | |
CN216757333U (zh) | 一种钢丝在线表面涂层装置 | |
CN221234770U (zh) | 低辐射中空玻璃生产设备 | |
CN221133246U (zh) | 一种铝卷表面清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3 Address after: 430000 Former Jinxiu Primary School, Jinxiu Village, Wulijie, Jiangxia District, Wuhan,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Xiangjun Electro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202 3F, xinpengxiang Industrial Park, Wulijie, Jiangxia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 Fei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