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1778A -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81778A CN110581778A CN201910745684.0A CN201910745684A CN110581778A CN 110581778 A CN110581778 A CN 110581778A CN 201910745684 A CN201910745684 A CN 201910745684A CN 110581778 A CN110581778 A CN 1105817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uting
- communication node
- route
- list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08—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parameters of servers, e.g. available memory or worklo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03—Managing SLA; Intera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 H04L41/5019—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 H04L41/5025—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by proactively reacting to service quality change, e.g. by reconfiguration after service quality degradation or upgra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节点获取负荷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网络,具体涉及一种路由方法、BSR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正在研究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将实现更大的吞吐量,更多的用户连接,更低时延,更高可靠性,和更低功耗(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用户终端)。目前3GPP的讨论中,综合接入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 技术很受重视,其目标是:使一个或多个IAB节点利用位于本地的移动终端 (Mobile Terminal,MT)通过新无线电(New Radio,NR)空中接口连接到母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跳的无线自回传网络。采用无线自回传的IAB技术,是减少投资成本的重要技术选择之一。其中,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使用相同的无线传输技术,共用同一频带,通过时分或频分方式复用资源。
目前3GPP的讨论中,每个IAB节点包含一个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 DU)功能部分和一个MT功能部分。其中,DU用于服务本节点的终端(User Equipment,UE)和下一跳节点的MT,并和其建立无线链路层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连接;而MT的功能相当于一个UE,用于通过NR的NR Uu 接口接入上一跳的母节点,并和其建立RLC连接。所以,不同的IAB节点可以利用本地MT的无线接入能力接入到上一跳的母节点,该母节点又可以再连接到上一跳节点,直至最终连接到IAB Donor,IAB Donor又可以称为g NodeB (NB)。IABDonor包括一个Donor中心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多个 Donor DU。各个Donor DU分别以有线方式连接到Donor CU。Donor CU和Donor DU,以及Donor CU和各个IAB节点的DU之间通过增强的F1接口进行连接。为了提高可靠性,一个IAB节点可以连接到多个母节点。这样,许多个IAB节点相互连接后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IAB网络。3GPP在RLC层之上特意定义了一个新的回传适配协议(Backhaul Adaptation Protocol,BAP)层来控制IAB网络中业务流的传递。BAP层的功能主要包括路由和承载映射等。
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2#106次会议中提出IAB网络中进行路由的基本方法:即每个数据包的BAP子头中包含有路由标识(route ID), BAP层会根据所包含的路由标识为上述数据包选择下一跳连接。这个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路由表的方式实现,即配置好一个路由标识和下一跳的映射表,然后根据路由标识找到相应的下一跳。RAN2#106会议的结论中,每个路由标识可以包含有目标节点的BAP地址,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具体的BAP路径标识(path ID)。
目前,IAB网络中无法实现各条路由之间的负荷分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可以实现负荷分担的路由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获取负荷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所述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所述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BSR的生成方法,包括:
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的路由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BSR生成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的BSR生成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路由方法或者BSR的生成方法。
关于本申请的以上实施例和其他方面以及其实现方式,在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和权利要求中提供更多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
图3A为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3B为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另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
图6A为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6B为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另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
图8A为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8B为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又一种信令交互图;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可以应用于由第一通信节点和第二通信节点构成的通信系统中。该通信系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CDMA2000 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A系统或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等。示例性地,该通信系统可以是IAB通信系统。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应用场景的示意图。示例性地,本申请中的第一通信节点可以是IAB网络中的IAB Donor中的Donor CU,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是IAB网络中的IAB节点或者IAB Donor中的Donor DU。如图1所示,IAB节点(IAB Node)中的DU为下属 UE提供接入服务,IAB节点中的MT和上一级的母节点相联。上述MT作为母节点的特殊接入用户,和母节点的其他普通接入用户(UE)共享接入带宽。IAB Donor可以包含一个Donor CU和多个Donor DU。IAB Donor与下一代核心网(Next Generation Core,NGC)连接。多个Donor CU通过有线连接到DonorCU。 Donor CU和Donor DU,以及Donor CU和各个IAB节点的DU之间通过增强的F1接口(F1*)进行连接。所以,IAB节点的DU和IAB Donor的Donor CU 之间需要建立一条一跳或多跳的数据承载来传输F1接口的消息。在每一跳,该数据承载又是通过各跳的MT和DU之间的无线NRUu承载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对于多跳的F1承载,中间的各个IAB节点需要对收到的F1消息进行转发。这个转发过程在中间IAB节点可以由IP层或适配(Adapt)层实现。具体地, IP层或Adapt层可以根据收到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如目的IAB Node ID)或其他信息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的NR Uu承载中。除此之外,在接入侧的IAB 节点,数据也需要在NR Uu承载和F1/F1*-U承载之间进行转发。上述的数据转发过程中,各个IAB节点可以将上一跳的每一个数据承载一对一地转发到下一跳的某个数据承载,也可以将多个上一跳的数据承载多对一地转发到下一跳的某个数据承载上进行传输。3GPP已经为上述的Adapt层取名为BAP层。目前,当某个IAB节点去往目的IAB节点的路由有多条时,IAB网络无法实现各条路由之间的负荷分担。
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由方法,通过第一通信节点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负荷信息,并将包括根据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确定的路由列表的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通信节点,实现了负荷分担的路由方式,最终实现负载均衡,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通信节点获取负荷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节点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 (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 NB),还可以是LTE中的eN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第5代(5Generation, 5G)系统中的基站,或者IAB网络中的IAB Donor中的Donor CU等,在此并不限定。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获取网络的负荷信息。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获取第二通信节点的负荷信息。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是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或者,可以是IAB网络中的IAB节点或者IAB Donor中的Donor DU。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获取除第二通信节点之外的其他通信节点的负荷信息。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可以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获取请求,第二通信节点在接收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负荷信息获取请求后,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定时向第一通信节点上报负荷信息。
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可以通过F1接口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 AP)信令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负荷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无线传输资源信息、硬件处理资源信息以及缓存资源信息。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负荷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通信节点的无线传输资源信息、第二通信节点的硬件处理资源信息以及第二通信节点的缓存资源信息。
步骤202: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其中,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根据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在获取到负荷信息后,根据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确定路由列表,并将路由列表包含在路由配置信息中,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配置信息。
一实施例中,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无线承载(RadioBearers,RB)的标识、UE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的标识、以及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类别的标识。
一实施例中,路由列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其中,路由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的编号、路由目的节点的地址以及路由源节点的地址。
一种实现方式中,无线承载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无线承载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 GTP)数据包的隧道端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第一通信节点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第一通信节点的CU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MT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DU 的IP地址以及传输无线承载数据的IP数据包包头中的流标签信息(Flow Label)。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IP地址。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QoS类别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DSCP) 字段的值,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流标签信息,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IP地址,QoS类别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s,DRB)的第五代通信QoS标识符(5GQoS Indicator,5QI)。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AP信令,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更具体地,当该通信系统为IAB系统时,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 F1AP信令,向第二通信节点的DU发送路由配置信息。本实施例中的新的F1AP 信令指的是在F1接口上发送新的AP消息。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上述路由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添加信息后的F1AP信令。本实施例中的已有的F1AP 信令指的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F1AP信令。
基于该实施例: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的终端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UE CONTEXT SETUP request)中添加上述路由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添加信息后的F1AP信令;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节点在终端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的待建立的DRB信息单元(DRB to Be Setup Item Information Element)中添加上述路由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添加信息后的F1AP信令。
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ruce Control,RRC)消息,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更具体地,当该通信系统为IAB系统时,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RRC消息,向第二通信节点的 MT发送路由配置信息。本实施例中的新的RRC消息指的是新发送的RRC消息。
再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通信节点。本实施例中的已有的RRC消息指的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 RRC消息。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在接收到路由配置信息后,可以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响应消息。之后,第二通信节点中需要传输的不同粒度的数据就可以按照路由配置信息中的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传输。
以下以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应用的系统为IAB系统为例,对上述路由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3A为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3A 中,该路由配置信息为上行路由配置信息。在该场景中,第二通信节点为接入 IAB节点。如图3A所示,该信令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接入IAB节点发送负荷信息,第一通信节点(Donor CU)接收接入IAB节点发送的负荷信息。
示例性地,接入IAB节点通过F1AP信令发送负荷信息。
步骤302:Donor CU向接入IAB节点发送上行路由配置信息。
示例性地,Donor CU可以通过新的F1AP信令、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上行路由配置信息、新的RRC消息或者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上行路由配置信息向接入IAB节点发送上行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303:接入IAB节点接收到上行路由配置信息后,向Donor CU发送响应消息,确认收到上行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304:接入IAB节点中的上行传输的不同粒度的数据按照上行路由配置信息中的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传输。
图3B为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另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 3B中,该路由配置信息为下行路由配置信息。在该场景中,第二通信节点为 Donor DU。如图3B所示,该信息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1:Donor DU发送负荷信息,Donor CU接收Donor DU发送的负荷信息。
示例性地,Donor DU通过F1AP信令发送负荷信息。
步骤312:Donor CU向Donor DU发送下行路由配置信息。
示例性地,Donor CU可以通过新的F1AP信令或者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下行路由配置信息向Donor DU发送下行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313:Donor DU接收到下行路由配置信息后,向Donor CU发送响应消息,确认收到下行路由配置信息。
步骤314:Donor DU中的下行传输的不同粒度的数据按照下行路由配置信息中的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
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需要说明的是,与路由配置信息中包括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相对应的,针对具有相同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路由列表,可以确定其中一个路由列表为主用路由列表,其他路由列表为备用路由列表。与路由配置信息中包括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相对应的,对于一个路由列表来说,其中的路由标识可以具有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
基于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上述信息的实施例,在第二通信节点的当前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后,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第二通信节点如何根据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具体过程,将在以下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通过第一通信节点获取负荷信息,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其中,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根据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确定的路由列表,实现了负荷分担的路由方式,最终实现负载均衡,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步骤401为本实施例可选的步骤。
一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另一实施例中,可以是其他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负荷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通信节点的无线传输资源信息、第二通信节点的硬件处理资源信息以及第二通信节点的缓存资源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通过F1AP信令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步骤402:第二通信节点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
其中,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第一通信节点根据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在一实施例中,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无线承载的标识、UE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的标识、以及QoS类别的标识。
无线承载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标识以及QoS类别的标识的具体实现方式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一实施例中,路由列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其中,路由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的编号、路由目的节点的地址以及路由源节点的地址。
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接收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AP信令、在已有的F1AP 信令中添加上述路由配置信息、新的RRC消息或者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上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
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类似地,本实施例中的路由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上行路由配置信息,也可以包括下行路由配置信息。
第二通信节点在接收到路由配置信息后,可以向第一通信节点反馈响应消息。之后,第二通信节点中需要传输的不同粒度的数据就可以按照路由配置信息中的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
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基于路由配置信息的上述实现方法,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3:当第二通信节点确定当前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之后,根据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可选地,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变化可以是当前无线链路出现故障、当前无线链路从故障中恢复或者当前无线链路的参数发生变化。可选地,上述参数可以是当前无线链路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信号噪声干扰比(Signal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传输延迟,包出错率(Packet Error Rate,PER)等。
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根据缺省的备用关系,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该实施例中,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可以包括目的节点和/或路径标识。可选地,可以将目的节点相同的路由列表作为一个路由列表组。当组内某个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发生故障或者状态改变,该组内的其他路由列表可以作为该发生故障的路由列表的备用路由列表。可选地,可以将所有上行路由列表作为一个路由列表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将备用路由列表作为目标路由列表。
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根据路由配置信息,确定目标路由列表。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按路由列表的优先级的顺序,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例如,可以将优先级排在前N个的路由列表,确定为目标路由列表。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整数。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在该实现方式中,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将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小于预设阈值的路由列表,确定为目标路由列表。可选地,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将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与当前无线链路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阈值的路由列表,确定为目标路由列表。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 QoS标识列表,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根据待传输的数据的QoS以及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将能满足待传输的数据的QoS的路由列表确定为目标路由列表。
再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以及路由配置信息,确定目标路由列表,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根据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例如,无线链路的链路质量信息、传输延迟信息以及传输可靠性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确定目标路由列表。无线链路的链路质量信息可以是无线链路的RSRP和/或SINR。无线链路的传输可靠性信息可以是传输的平均包出错率。本地无线链路信息可以是备用路由列表对应的备用路由的下一跳的的无线链路信息。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确定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大于某个特定的业务量阈值时,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第二通信节点确定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小于或者等于上述业务量阈值时,选择一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基于上述实施例,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具体过程可以为:第二通信节点将待传输的数据平均分配至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或者,第二通信节点将待传输的数据按照分配比例分配至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路由列表的优先级、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以及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分配比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配置该分配比例。
更具体地,该分配比例可以是第二通信节点根据多个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以及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二通信节点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中数据的QoS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切换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通过第二通信节点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第二通信节点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当第二通信节点确定当前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之后,根据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一方面,实现了负荷分担的路由方式,另一方面,在路由中的无线链路出现状态改变时,能够及时地确定出目标路由列表,并利用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
其中,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路由状态信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可达、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不可达、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跳数以及每跳传输时的代价。示例性地,每跳传输时的代价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需要增加的时延、传输需要的硬件的处理能力以及传输需要占用的无线资源。
一实施例中,路由状态信息还包括继续传递的方向信息,即,往上游节点或者下游节点进行传递。其他第二通信节点或者第一通信节点收到该路由状态信息后,将上行方向的路由状态信息传输给其母节点,将下行方向的路由状态信息传输给其子节点。
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本地无线链路发生的状态变化,生成其所要发送的路由状态信息。在该实施例中,本地无线链路状态变化可以是本地无线链路发生故障、从故障中恢复或者本地无线链路的参数发生变化。可选地,上述参数可以是本地无线链路的RSRP,SINR,传输延迟,PER等。路由状态信息中的路由标识可以包括去下一跳的无线链路是故障链路的路由标识。
在该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通过BAP层信令向其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更具体地,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可以是该第二通信节点的子节点或者母节点。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接收到该路由状态信息后,对该路由状态信息进行过滤,形成其所要发送的路由状态信息,再发送给其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实现路由状态信息的逐跳传输。在该过程中,如果某个第二通信节点在接收到路由状态信息后,发现本地并没有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则不再继续传输该路由状态信息。这里的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指的是去下一跳的无线链路是发生状态改变的链路的路由标识。
在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AP信令、已有的F1AP信令、新的RRC消息或者已有的RRC消息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更具体地,第二通信节点通过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路由状态信息,实现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第二通信节点通过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路由状态信息,实现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第一通信节点在接收到该路由状态信息后,可以向各其他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或者,第一通信节点在接收到该路由状态信息后,向各其他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中与各其他第二通信节点相关的受影响的路由标识以及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其所要发送的路由状态信息。具体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本地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对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进行过滤后,形成路由状态信息。即,将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中不属于本地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及对应的状态信息过滤掉,最终形成的要发送的路由状态信息中包括第二通信节点本地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及本地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在该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通过BAP层信令向其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
在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AP信令、已有的F1AP信令、新的RRC消息或者已有的RRC消息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
以下以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应用的系统为IAB系统,对上述路由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6A为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6A 中,该路由状态信息为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在该场景中,第二通信节点为IAB 节点或者Donor DU,以下以第二通信节点为中间IAB节点A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该信令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中间IAB节点B检测到和Donor DU1之间的某条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生成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02:中间IAB节点B向其子节点中间IAB节点A发送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03:中间IAB节点A在接收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同时,中间IAB节点A对接收到的上行路由状态信息进行过滤,形成要发送的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可选地,中间IAB节点A在接收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为使用受影响的路由的无线承载、UE、接入IAB节点或者QoS类别更新所使用的路由标识。中间IAB节点A在收到上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对于发往受影响的路由的数据包的BAP子头进行更新;可选地,上述更新包括BAP子头中路由标识信息的更新。
步骤604:中间IAB节点A向其子节点接入IAB节点C发送中间IAB节点A形成的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05:接入IAB节点C接收到中间IAB节点A发送的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上行路由状态信息的逐跳传输。
图6B为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另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 6B中,该路由状态信息为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在该场景中,第二通信节点为IAB 节点或者Donor DU,以下以第二通信节点为中间IAB节点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B所示,该信令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1:中间IAB节点A检测到和接入IAB节点C之间的某条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生成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12:中间IAB节点A向其母节点中间IAB节点B发送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13:中间IAB节点B在接收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同时,中间IAB节点B对接收到的下行路由状态信息进行过滤,形成要发送的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可选地,中间IAB节点B在接收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为使用受影响的路由的DRB、UE、接入IAB节点或者QoS业务类型更新所使用的路由标识。中间IAB节点B在收到上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对于发往受影响的路由的数据包的BAP子头进行更新;可选地,上述更新包括BAP子头中路由标识信息的更新。
步骤614:中间IAB节点B向其母节点Donor DU1发送中间IAB节点B 形成的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步骤615:Donor DU1接收到中间IAB节点B发送的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下行路由状态信息的逐跳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通过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实现了路由的状态信息的传输,便于各通信节点确定路由的状态信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路由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
其中,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路由状态信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可达、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不可达、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跳数以及每跳传输时的代价。示例性地,每跳传输时的代价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需要增加的时延、传输需要的硬件的处理能力以及传输需要占用的无线资源。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第一通信节点通过F1AP信令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该路由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在步骤701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无线链路发生的状态变化,生成路由状态信息。可选地,当第二通信节点发现本地无线链路发生的状态变化,可以向第一通信节点报告该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当该通信系统为IAB系统时,一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节点为IAB节点,第二通信节点的MT通过RRC信令向第一通信节点报告无线链路状态信息,或者,第二通信节点的DU通过F1AP信令向第一通信节点报告无线链路状态信息。另一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节点为Donor DU,第二通信节点通过 F1AP信令向第一通信节点报告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无线链路状态信息,生成路由状态信息,并发送给各第二通信节点。
可选地,第一通信节点可以向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只与其相关的路由标识及对应的状态信息。当该通信系统为IAB系统时,一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节点为IAB节点,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通知与其相关的上行路由标识及对应的状态信息。另一实现方式中,如果第二通信节点为Donor DU,第一通信节点向第二通信节点通知与其相关的下行路由标识及对应的状态信息。
另一实施例中,在步骤701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路由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在接收到无线链路状态信息后,为某些路由标识配置新的下一跳信息。
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节点在收到无线链路状态信息后,为使用受影响的路由的无线承载、UE、接入IAB节点或者QoS类别更新所使用的路由标识。
以下以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应用的系统为IAB系统,对上述路由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8A为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又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 8A中,该路由状态信息为下行路由状态信息。以下以第二通信节点为中间IAB 节点A、第一通信节点为Donor CU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A所示,该信令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21:中间IAB节点A检测到其和接入IAB节点C之间的某条链路发生状态变化。
步骤622:中间IAB节点A向Donor CU发送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可选地,中间IAB节点A的MT通过RRC信令向Donor CU发送无线链路状态信息。或者,中间IAB节点A的DU通过F1AP信令向Donor CU发送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可选地,当第二通信节点为Donor DU时,当Donor DU发现某条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其通过F1AP信令向Donor CU发送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步骤623:Donor CU向Donor DU1和IAB节点发送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可选地,Donor CU可以通过F1AP信令发送下行路由状态信息。Donor CU 可以向各IAB节点和Donor DU1发送其相关的受影响的路由标识以及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可选地,Donor CU在收到无线链路状态信息后,可以为某些路由标识配置新的下一跳信息。可选地,Donor CU在收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可以为受影响的无线承载、UE、接入IAB节或QoS类别,配置新的主用和/或备用路由标识。
Donor DU1和IAB节点接收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
可选地,IAB节点和Donor DU1在接收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为使用受影响的路由的无线承载、UE、接入IAB节点或者QoS类别更新所使用的路由标识。IAB节点和Donor DU1在收到上述下行路由状态信息后对于发往受影响的路由的数据包的BAP子头进行更新;可选地,上述更新包括BAP子头中路由标识信息的更新。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Donor CU向Donor DU和IAB节点通知下行路由状态信息。
图8B为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对应的再一种信令交互图,在图 8B中,该路由状态信息为上行路由状态信息。以下以第二通信节点为中间IAB 节点B、第一通信节点为Donor CU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B所示,该信令交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31:中间IAB节点B检测到其和Donor DU1之间的某条链路发生状态变化。
步骤632:中间IAB节点B向Donor CU发送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步骤633:Donor CU向Donor DU1和IAB节点发送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Donor CU可以向各IAB节点和Donor DU1发送与其相关的受影响的路由标识以及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Donor DU1和IAB节点接收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获取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将受影响的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上的数据切换至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传输。
可选地,IAB节点和Donor DU1在接收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为使用受影响的路由的无线承载、UE、接入IAB节点或者QoS类别更新所使用的路由标识。IAB节点和Donor DU1在收到上述上行路由状态信息后对于发往受影响的路由的数据包的BAP子头进行更新;可选地,上述更新包括BAP子头中路由标识信息的更新。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Donor CU向Donor DU和IAB节点通知上行路由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方法,通过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实现了路由状态信息的传输,便于各通信节点确定路由的状态信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生成方法,包括: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
即,通信节点在产生BSR时可以考虑在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量。
可选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可以是和BAP实体相关联的数据,或标识为正在进行BAP层处理的数据。
可选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是与特定的路由或特定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实体相关联的数据。
由于不同的路由上的数据最终会通过不同的RLC实体发送,所以BAP实体需要按发送RLC实体或路由标识对缓存的数据分别统计数据量,然后通知给本地DU和/或本地的MT的MAC实体。MAC实体在收到上述信息后,可以将 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量也在BSR中进行汇报。比如,最终BSR报告中的逻辑链路组的数据量可以包括该逻辑链路组中每个RLC实体中缓存的数据和与上述RLC实体相关联的在BAP实体中所缓存的数据。可选地,与上述RLC实体相关联的在BAP实体中所缓存的数据可以通过其传输路由的标识和某个 RLC实体进行关联。即存在一个路由标识到RLC实体标识的映射,BAP层或 MAC层根据上述映射统计与某个RLC实体相关联的在BAP实体中所缓存的数据量。
这时,为了及时删除已经成功发送的数据,要求RLC实体在收到空口的确认(ACKnowledgement,ACK)后通知BAP实体对相应数据进行删除。或者,数据在传输给RLC实体后立即从BAP实体的缓存中删除。这时RLC实体需要在发送RLF后,先将未成功发送的数据传输给BAP实体,然后才进行后续处理。
一实施例中,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的数据量,生成BSR。
一实施例中,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以及特定的RLC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包括如下模块:接收模块71和发送模块72。
接收模块71,被配置为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负荷信息。
发送模块72,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确定的路由列表。
可选地,接收模块71为该路由装置可选的模块。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72是设置为:通过F1AP信令,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72是设置为: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可选地,在所述已有的F1AP 信令中的终端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或者在所述消息的待建立的DRB信息单元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72是设置为:通过新的RRC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
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72是设置为: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一实施例中,所述路由列表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为无线承载配置的路由列表、为UE配置的路由列表、为第二通信节点配置的路由列表以及为QoS类别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一种实现方式中,与路由列表包括为无线承载配置的路由列表相应的,路由列表包括无线承载的标识,无线承载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无线承载数据的GTP数据包的TEID、第一通信节点的IP地址、第一通信节点的CU 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MT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的DU的IP地址以及传输无线承载数据的IP数据包包头中的流标签信息。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与路由列表包括为第二通信节点配置的路由列表的相应的,路由列表包括第二通信节点标识,第二通信节点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IP地址,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标识,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IP地址。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与路由列表包括为QoS类别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相应的,路由列表包括QoS类别的标识,QoS类别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DSCP字段的值,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 数据包的流标签信息,传输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IP地址,QoS类别的数据包所属的DRB的5QI。
一实施例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用于实现图2所示实施例的路由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包括如下模块:发送模块81和接收模块82。
发送模块81,被配置为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负荷信息。
接收模块82,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确定的路由列表。
可选地,发送模块81为该路由装置可选的模块。
一实施例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选择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路由装置确定当前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之后,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另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路由装置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又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再一实现方式中,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选择模块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方面,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当确定所述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大于某个特定的业务量阈值时,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当确定所述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小于或者等于上述业务量阈值时,选择一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一实施例中,在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方面,所述选择模块是设置为:将待传输的数据平均分配至所述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或者,根据路由列表的优先级、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以及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分配比例,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按照所述分配比例分配至所述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用于实现图4所示实施例的路由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包括如下模块:发送模块91。
发送模块91,被配置为发送路由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1是设置为:通过BAP层信令向其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91是设置为:通过新的F1AP信令、已有的 F1AP信令、新的RRC消息或者已有的RRC消息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其所要发送的所述路由状态信息。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生成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本地受影响的路由标识,对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进行过滤后,形成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本地无线链路发生的状态变化,生成其所要发送的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用于实现图5所示实施例的路由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包括发送模块94。
发送模块94,被配置为发送路由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所述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一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无线链路状态信息,生成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另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二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用于实现图7所示实施例的路由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路由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BSR生成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BSR生成装置包括生成模块,用于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
一实施例中,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是与特定的路由或特定的RLC 实体相关联的数据。
一实施例中,所述生成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的数据量,生成所述BSR。
一实施例中,所述生成模块是设置为:根据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以及所述特定的RLC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所述BSR。
本实施例提供的BSR生成装置用于上述实施例的BSR生成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BSR生成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终端包括处理器92。可选地,还包括存储器93、电源组件95、接收器96、发送器97以及天线98。该路由装置中处理器9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13 中以一个处理器92为例;该路由装置中的处理器92与存储器93、电源组件95、接收器96以及发送器97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13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接收器96与发送器97与天线98连接。
存储器93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图1-图7实施例中的路由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 模块(例如,路由装置中的接收模块71和发射模块72,或者,路由装置中的发送模块81和接收模块82,或者,路由装置中的发送模块91,或者,路由装置中的发送模块94)。处理器9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93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路由装置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路由方法。
存储器93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路由装置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93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电源组件95为路由装置的各模块提供电力。电源组件95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为路由装置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发送器97被配置通过天线98向其他装置发送信号,接收器96被配置为通过天线98从其他装置接收信号。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器96通过天线98获取负荷信息,发送器97通过天线98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路由方法或者BSR生成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术语用户终端涵盖任何适合类型的无线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便携数据处理装置、便携网络浏览器或车载移动台。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VD或CD光盘)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0)
1.一种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获取负荷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列表包括: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其中,所述路由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由的编号,路由目的节点的地址,路由源节点的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无线承载的标识;
终端UE的标识;
第二通信节点的标识;
服务质量QoS类别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承载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传输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数据包的隧道端标识TEID;
第一通信节点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第一通信节点的中心单元CU的IP地址;
第二通信节点的IP地址;
第二通信节点的移动终端MT的IP地址;
第二通信节点的分布式单元DU的IP地址;
传输所述无线承载数据的IP数据包包头中的流标签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标识;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DU的IP地址;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标识;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中的MT的IP地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oS类别的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传输所述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字段的值;
传输所述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流标签信息;
传输所述QoS类别的数据的IP数据包的IP地址;
所述QoS类别的数据包所属的DRB的第五代通信QoS标识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所述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
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接口应用协议F1AP信令,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F1AP信令中的终端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或者在所述消息的待建立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信息单元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通过新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在已有的RRC消息中添加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
9.一种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接收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其中,所述路由配置信息包括不同粒度的数据的标识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负荷信息,为不同粒度的数据配置的路由列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性质;其中,所述路由的性质包括主用和备用中的至少一种;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服务质量QoS标识列表;
路由列表中的路由标识对应的备用路由标识;
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路由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当前无线链路发生状态变化之后,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由配置信息,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以及所述路由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在所述目标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所述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大于某个特定的业务量阈值时,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确定所述当前无线链路上的业务量小于或者等于上述业务量阈值时,选择一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将待传输的数据平均分配至所述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或者,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的优先级、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中第二通信节点距离目的节点的剩余跳数、路由列表对应的路由所能支持的QoS标识列表以及本地无线链路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分配比例,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按照所述分配比例分配至所述多个目标路由列表所对应的路由进行业务数据传输。
18.一种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所述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通过回传适配协议BAP层信令向其相邻的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通过新的F1接口应用协议F1AP信令、已有的F1AP信令、新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或者已有的RRC消息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其所要发送的所述路由状态信息;或者,
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本地无线链路发生的状态变化,生成其所要发送的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22.一种路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路由状态信息包括:路由标识和所述路由标识所属的路由的状态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路由状态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无线链路状态信息,生成所述路由状态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根据第二通信节点报告的路由状态信息,生成所述路由状态信息。
24.一种缓存状态报告BSR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节点根据回传适配协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是与特定的路由或特定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相关联的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包括:
所述通信节点根据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的数据量,生成所述BSR。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根据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BSR,包括:
所述通信节点根据所述BAP实体中缓存的数据以及所述特定的RLC实体中缓存的数据,生成所述BSR。
28.一种路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所述的路由方法。
29.一种缓存状态报告BSR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4-27中任一所述的路由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所述的路由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24-2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存状态报告BSR的生成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45684.0A CN110581778A (zh) | 2019-08-13 | 2019-08-13 |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EP20851552.8A EP4016930A4 (en) | 2019-08-13 | 2020-08-13 | ROUTING METHOD, BSR GENE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A |
US17/635,019 US20220303209A1 (en) | 2019-08-13 | 2020-08-13 | Routing method, BSR gene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KR1020227007683A KR20220044328A (ko) | 2019-08-13 | 2020-08-13 | 라우팅 방법, bsr의 생성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
PCT/CN2020/108794 WO2021027860A1 (zh) | 2019-08-13 | 2020-08-13 | 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45684.0A CN110581778A (zh) | 2019-08-13 | 2019-08-13 |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81778A true CN110581778A (zh) | 2019-12-17 |
Family
ID=6881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45684.0A Pending CN110581778A (zh) | 2019-08-13 | 2019-08-13 |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303209A1 (zh) |
EP (1) | EP4016930A4 (zh) |
KR (1) | KR20220044328A (zh) |
CN (1) | CN110581778A (zh) |
WO (1) | WO2021027860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27860A1 (zh) * | 2019-08-13 | 2021-02-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WO2021142801A1 (zh) * | 2020-01-17 | 2021-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WO2021179146A1 (en) * | 2020-03-09 | 2021-09-16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s, devices, and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
CN114630344A (zh) * | 2020-12-11 | 2022-06-1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重路由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CN114650549A (zh) * | 2020-12-18 | 2022-06-2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Iab节点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iab节点 |
EP4120727A4 (en) * | 2020-04-10 | 2023-08-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LOW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51100B2 (en) * | 2019-09-10 | 2023-09-05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nodes |
US11812346B2 (en) * | 2021-03-12 | 2023-11-07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managing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
EP4325798A4 (en) * | 2021-05-11 | 2024-10-09 |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11818034B1 (en) * | 2022-04-25 | 2023-11-14 | Arista Networks, Inc. | Hardware backup failure mechanism for multipath next hop shrinking |
WO2024136358A1 (ko) * | 2022-12-20 | 2024-06-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위상 정렬을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39012A (zh) * | 2004-03-30 | 2007-03-28 |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 数据网络、赋予和提供路径特性描述量度的方法和反馈节点 |
US20110090902A1 (en) * | 2009-10-19 | 2011-04-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quality of service considering priorities of termi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4320358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力通信网中的QoS业务控制方法 |
WO2015062021A1 (zh) * | 2013-10-31 | 2015-05-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
CN105282036A (zh) * | 2014-06-18 | 2016-01-27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节点、路由交换方法及系统 |
CN105594180A (zh) * | 2014-01-29 | 2016-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节点间通信处理方法及路由确定节点 |
CN105681216A (zh) * | 2016-04-27 | 2016-06-15 | 赛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Nfv架构下网络业务接入控制和负载均衡的系统及方法 |
US20170131395A1 (en) * | 2014-06-25 | 2017-05-11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gestures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or reflections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detecting device |
US20180310202A1 (en) * | 2017-04-24 | 2018-10-25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Switching Between Packet Duplication Operating Modes |
US20190223078A1 (en) * | 2018-03-28 | 2019-07-18 | Alexander Sirotkin | Next generation node-b (gnb)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relay in new radio (nr) network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48653B2 (en) * | 2011-12-20 | 2017-05-09 | Lg Electronics Inc. | User equipment-initiated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roximity service |
CN104348723B (zh) * | 2013-07-30 | 2017-09-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生成路由表项的方法和边界网关协议演讲者 |
KR102567971B1 (ko) * | 2016-11-10 | 2023-08-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토리지 어레이를 공유하는 다수의 서버 노드들을 포함하는 메모리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
US10172020B2 (en) * | 2017-04-06 | 2019-01-01 | Common Network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ing and wirelessly routing communications |
US10747632B2 (en) * | 2017-08-11 | 2020-08-18 | T-Mobile Usa, Inc. | Data redundancy and allocation system |
EP3776910A1 (en) * | 2018-02-23 | 2021-02-1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ulti-destination control message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s |
EP3808056A1 (en) * | 2018-06-13 | 2021-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 assignment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s |
CN109982380A (zh) * | 2019-04-03 | 2019-07-05 | 成都中科微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模式选择方法 |
CN110581778A (zh) * | 2019-08-13 | 2019-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2019
- 2019-08-13 CN CN201910745684.0A patent/CN1105817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8-13 EP EP20851552.8A patent/EP4016930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8-13 US US17/635,019 patent/US2022030320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8-13 WO PCT/CN2020/108794 patent/WO2021027860A1/zh unknown
- 2020-08-13 KR KR1020227007683A patent/KR20220044328A/ko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39012A (zh) * | 2004-03-30 | 2007-03-28 |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 数据网络、赋予和提供路径特性描述量度的方法和反馈节点 |
US20110090902A1 (en) * | 2009-10-19 | 2011-04-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quality of service considering priorities of termi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5062021A1 (zh) * | 2013-10-31 | 2015-05-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
CN105594180A (zh) * | 2014-01-29 | 2016-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节点间通信处理方法及路由确定节点 |
CN105282036A (zh) * | 2014-06-18 | 2016-01-27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节点、路由交换方法及系统 |
US20170131395A1 (en) * | 2014-06-25 | 2017-05-11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gestures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or reflections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detecting device |
CN104320358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力通信网中的QoS业务控制方法 |
CN105681216A (zh) * | 2016-04-27 | 2016-06-15 | 赛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Nfv架构下网络业务接入控制和负载均衡的系统及方法 |
US20180310202A1 (en) * | 2017-04-24 | 2018-10-25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Switching Between Packet Duplication Operating Modes |
US20190223078A1 (en) * | 2018-03-28 | 2019-07-18 | Alexander Sirotkin | Next generation node-b (gnb)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relay in new radio (nr) networks |
Non-Patent Citations (8)
Title |
---|
ZTE CORPORATION, SANECHIPS: "R2-1906534 "Discussion on IAB multiple connectivity"",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
ZTE CORPORATION: ""R3-192514_Consideration on Routing in IAB"", 3GPP TSG_RAN\\WG3_IU, 4 May 2019 (2019-05-04), pages 1 - 3 * |
ZTE CORPORATION: "R2-1810216 "Consideration on Routing in IAB Architecture 1a and 1b"",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
伊萨•麦特萨拉,胡哈•萨尔梅林: "《移动回传》", 1 August 2017, 机械工业出版社, pages: 8 * |
周迪之: "《开源网络模拟器ns-3 架构与实践》", 1 December 2018, 机械工业出版社, pages: 11 * |
张阳;普湛清;黄海宁;: "负载平衡的中心式水声网络路由协议", 网络新媒体技术, no. 06 * |
杨宗凯: "《ATM理论及应用》", 30 December 199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pages: 6 * |
潘申富,王赛宇,张静,蒋宝强,谷聚娟,王立功: "《宽带卫星通信技术》", 30 December 2015, 国防工业出版社, pages: 4 *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27860A1 (zh) * | 2019-08-13 | 2021-02-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WO2021142801A1 (zh) * | 2020-01-17 | 2021-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5004658A (zh) * | 2020-01-17 | 2022-09-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5004658B (zh) * | 2020-01-17 | 2024-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WO2021179146A1 (en) * | 2020-03-09 | 2021-09-16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s, devices, and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
EP4120727A4 (en) * | 2020-04-10 | 2023-08-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LOW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14630344A (zh) * | 2020-12-11 | 2022-06-1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重路由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WO2022121934A1 (zh) * | 2020-12-11 | 2022-06-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重路由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EP4262263A4 (en) * | 2020-12-11 | 2024-06-05 |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 Rerou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CN114650549A (zh) * | 2020-12-18 | 2022-06-2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Iab节点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iab节点 |
WO2022127579A1 (zh) * | 2020-12-18 | 2022-06-2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Iab节点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iab节点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16930A1 (en) | 2022-06-22 |
EP4016930A4 (en) | 2022-10-19 |
WO2021027860A1 (zh) | 2021-02-18 |
KR20220044328A (ko) | 2022-04-07 |
US20220303209A1 (en) | 2022-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27860A1 (zh) | 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US11419010B2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0351024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10397188B2 (en) | Access control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 |
WO2019214747A1 (zh) |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1586749B (zh) | 一种下行缓存状态反馈方法及装置 | |
KR102391106B1 (ko) | 노드 및 통신 방법 | |
CA2904023C (en) | Sending data rate information to a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 |
KR20190008983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반영식 서비스 품질(QoS)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WO2020192654A1 (zh) | 配置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 |
JP7635836B2 (ja) | ルーティング選択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
US20170374696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onless bearer service | |
WO202208260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rerouting | |
WO2020042986A1 (zh) | 一种多跳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22153989A1 (ja) | 通信制御方法 | |
WO2022205251A1 (zh) | 信息收发方法,数据发送方法以及装置 | |
WO2023130231A1 (zh) | Iab节点设备、iab宿主设备以及拓扑退行方法 | |
JP2024533856A (ja) | 無線ルーティング方法と装置 | |
CN117796000A (zh) | 集成的接入和回传的通信装置以及方法 | |
KR20210054976A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를 사용한 통신 방법 | |
JP7506271B2 (ja) |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中継ノード | |
WO2023132285A1 (ja) | 通信制御方法 | |
JP2024545481A (ja) | Iabノード装置、iabドナー装置及び経路移行方法 | |
CN118575576A (zh) | Iab宿主设备以及传输迁移管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