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4404B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74404B CN110574404B CN201980001118.7A CN201980001118A CN110574404B CN 110574404 B CN110574404 B CN 110574404B CN 201980001118 A CN201980001118 A CN 201980001118A CN 110574404 B CN110574404 B CN 110574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ue
- recognition module
- identity recognition
- trigger event
- va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定时提前(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本公开还同时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多卡终端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基于各个终端厂商的实现,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定,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同的终端行为和处理方式,比如,双卡单待、双卡双待单通、双卡双待双通等。相关技术中,多卡终端的多卡是独立按照触发事件决定是否进行随机接入的,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当上行(Up Load,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连接态期间的下行(Down Load,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的过程,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以及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先判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再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实现前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之后,能够实现前述任意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当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时,若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而不基于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如此,不仅给出了一种新的获取TA值的方式,还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卡终端获取TA值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实现信息处理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一个”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及“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若干个终端11以及若干个基站12。
其中,终端11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11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11可以是物联网终端,如传感器设备、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物联网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固定式、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装置。例如,站(Station,STA)、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装置(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设备。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车载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行车电脑,或者是外接行车电脑的无线通信设备。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路边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路灯、信号灯或者其它路边设备等。
基站12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系统,又称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又称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5G NR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的再下一代系统。其中,5G系统中的接入网可以称为NG-RAN(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新一代无线接入网)。或者,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系统。
其中,基站12可以是4G系统中采用的演进型基站(eNB)。或者,基站12也可以是5G系统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基站12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公开实施例对基站12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基站12和终端11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标准的无线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1之间还可以建立E2E(End to End,端到端)连接。比如车联网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V2V(Vehicle to Vehicle,车对车)通信、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对路边设备)通信和V2P(Vehicle to Pedestrian,车对人)通信等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含网络管理设备13。
若干个基站12分别与网络管理设备13相连。其中,网络管理设备13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比如,该网络管理设备13可以是演进的数据分组核心网(EvolvedPacket Core,EPC)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该网络管理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的核心网设备,比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 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 Network Gate Way,PGW)、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或者归属签约用户网络侧设备(Home SubscriberServer,HSS)等。对于网络管理设备13的实现形态,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定。
相关技术中,多卡终端上的各个卡是独立按照触发事件决定是否进行随机接入的。基于上述无线通信系统,如何降低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的浪费,提出本公开方法各个实施例。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一,如图2所示,所述信息处理方法用于终端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1中,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终端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
其中,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至少具有两个身份识别模块。
可选地,所述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可以是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Module)卡、UIM(User Identity Module)卡等,所述用户身份识别模块中携带有入网鉴权信息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两个独立的身份识别模块。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为SIM卡1,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为SIM卡2。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为UIM卡1,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为UIM卡2。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通信网络可以是2G、3G、4G、5G等。
这里,引起随机接入的触发事件有多种,在下一个实施例的描述中有具体记载,在此不再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对触发事件的获取方式进行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其中,所述预设触发事件用英文可表示为:DL or UL data arrival during RRC_CONNECTED when UL synchronisation status is“non-synchronised”。
也就是说,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可以理解为: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时,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在相关技术中,DL数据到达,当UE处于连接态(RRC_CONNECTED),基站有下行数据需要传输给UE,却发现UE处于上行失步状态,基站将控制UE发起随机接入。UE通过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从而根据该TA值进行后续下行数据的接收。
在相关技术中,UL数据到达,当UE处于连接态,UE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给基站,却发现自己处于上行失步状态,UE将发起随机接入。UE通过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从而根据该TA值进行后续上行数据的传输。
可见,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将引起UE发起随机接入,UE发起随机接入的目的是获取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先判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再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的过程,可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IDLE)状态或去激活(INACTIVE)状态,或处于连接(CONNECTED)态下的非同步(Non-synchronised)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在步骤S12中,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2中的“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与“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执行顺序不分前后。比如,二者可以同时执行。再比如,可以先执行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再执行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又比如,可以先执行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再执行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如此,在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基于触发事件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如此,在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基于预设触发事件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若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基于预设触发事件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而是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如此,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如图3所示,所述信息处理方法用于终端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21中,获取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至少具有两个身份识别模块。
可选地,所述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可以是SIM卡、UIM卡等,所述用户身份识别模块中携带有入网鉴权信息等。
这里,引起随机接入的触发事件有多种。
比如,触发事件为:从RRC空闲状态的初始接入(Initial access from RRC_IDLE)。
比如,触发事件为:RRC连接重建过程(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procedure)。
比如,触发事件为:切换(Handover)。
比如,触发事件为: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DL or UL data arrival during RRC_CONNECTED when UL synchronisationstatus is non-synchronised)。
比如,触发事件为:当没有可用于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资源时,在RRC连接态期间的UL数据到达(UL data arrival during RRC_CONNECTED when there are no PUCCHresources for SR available)。
比如,触发事件为:上行调度请求失败。
比如,触发事件为:RRC在同步重新配置时的请求(Request by RRC uponsynchronous reconfiguration)。
比如,触发事件为:从RRC去激活状态过渡(Transition from RRC_INACTIVE)。
比如,触发事件为:在添加辅服务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时建立时间对齐(To establish time alignment at SCell addition)。
比如,触发事件为:其他业务集成商(Service Integrator,SI)请求。
比如,触发事件为:波束失败恢复(Beam failure recovery)。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对触发事件的获取方式进行限定。
在步骤S22中,判断所述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则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与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是两个独立的身份识别模块。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为SIM卡1,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为SIM卡2。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为UIM卡1,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为UIM卡2。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可见,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将引起UE发起随机接入,UE发起随机接入的目的是获取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在步骤S23中,当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如此,若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基于所述触发事件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而是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如此,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有效的TA值的方式,包括:
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发送询问请求;其中,所述询问请求用于询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接收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基于所述询问请求反馈的TA值。
如此,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可以主动向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发出询问请求,以确定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有效的TA值的方式,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外广播的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有效的TA值。
如此,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外广播其具有的有效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可以在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时接收并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广播的有效的TA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对终端内部的各个身份识别模块间的信息交互或查询方式进行限定,比如,可通过软件方式实现;再比如,还可通过协议方式实现。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如此,在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基于触发事件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如此,在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基于预设触发事件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可包括:
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如此,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从第二身份识别模块获取的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既避免了浪费通信网络资源,又能节省终端电能。
上述方案中,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可包括: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
如此,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从第二身份识别模块获取的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既避免了浪费通信网络资源,又能节省终端电能。
针对多卡终端的多个SIM卡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的情况,某SIM卡想要触发随机接入以获得TA值时,如果属于该终端的其他SIM卡存有该SIM卡需要的TA值,则直接告知该SIM卡;或者该SIM卡从所述其他SIM卡获取该SIM卡需要的TA值,如此,避免该SIM卡再发起随机接入,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
下面,以双卡终端的两个SIM卡属于同一个运营商为例进行说明。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双卡终端获取TA值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获取TA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双卡终端中的SIM卡1接收到触发事件,然后执行步骤S302;
步骤S302:SIM卡1判断该触发事件是否属于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是,执行步骤S303,如果否,执行步骤S308;
步骤S303:询问该双卡终端中的SIM卡2是否有有效的TA值,然后执行步骤S304;
步骤S304:SIM卡2判断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如果是,执行步骤S305,如果否,执行步骤S307;
步骤S305:SIM卡2告知SIM卡1其有效的TA值,然后执行步骤S306;
步骤S306:SIM卡1利用从SIM卡2获取的TA值进行后续数据传输,然后结束整个流程;
步骤S307:SIM卡2告知SIM卡1无有效的TA值可供SIM卡1使用,然后执行步骤S308;
步骤S308:SIM卡1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取有效的TA值,然后执行步骤S309;
步骤S309:SIM卡1利用从通信网络获取的TA值进行后续数据传输处理,然后结束整个流程。
举例来说,如果双卡终端的某个SIM卡(记为SIM卡1)因为DL or UL data arrivalduring RRC_CONNECTED when UL synchronisation status is non-synchronised触发事件需要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得TA值,则该SIM卡1首先需要询问该双卡终端的另外一个SIM卡(记为SIM卡2)是否有有效的TA值,如果SIM卡2具有有效的TA值,例如SIM卡2正在和基站进行数据传输,则SIM卡2将其具有的有效TA值告知SIM卡1,则SIM卡1利用SIM卡2告知的TA值进行后续上行数据的传输。如果SIM卡2不具有有效的TA值,例如SIM卡2处于IDLE或者INACTIVE状态,或者虽然处于CONNECTED状态但是处于Non-synchronised的状态,则SIM卡1自己发起随机接入以便获得有效的TA。
应理解,图4所示的例子为一种可选的具体实现方式,但不限于此。
还应理解,图4的例子仅仅是为了示例本申请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图4的例子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变化和/或替换,得到的技术方案仍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范围。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框图。参照图5,该装置包括确定单元10和控制单元20。
该确定单元10,被配置为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以及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
该控制单元20,被配置为当该确定单元10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控制单元20,还被配置为:
当该确定单元10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当该确定单元10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可选地,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10,还被配置为:
先判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再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10,还被配置为: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10,还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10,还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其中,所述通信网络包括但不限于2G、3G、4G、5G等网络。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该控制单元20,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20,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实际应用中,上述确定单元10和控制单元20的具体结构均可由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或信息处理装置所属终端中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或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等实现。
本实施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可设置于终端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各处理模块的功能,可参照前述信息处理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各处理模块,可通过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功能的模拟电路而实现,也可以通过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功能的软件在终端上的运行而实现。
本公开实施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能够在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的情况下,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基于预设触发事件发起随机接入,而是从第二身份识别模块获取的TA值,这样,既避免了浪费通信网络资源,又能节省终端电能。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实现信息处理的装置的框图。例如,装置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6,装置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力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装置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806为装置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装置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触摸面板(TouchPanel,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rophone,简称MIC),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装置800或装置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或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技术,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蓝牙(Blue Tooth,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可执行指令的非临时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可执行指令可由装置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可执行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
当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且处于RRC连接态期间的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先判断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如果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再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正在与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有效的TA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施例的存储介质中各程序的功能,可参照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本公开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时,若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获取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而不再基于所述触发事件发起随机接入来获取TA值,如此,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包括网络资源和终端电量。
Claims (12)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定时提前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其中,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当上行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期间的下行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所述有效的定时提前TA值是指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在处于正在与对应的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时所具有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的过程,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或下行数据的接收。
6.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终端中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触发事件是否为预设触发事件,以及所述终端中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有效的TA值;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不发起随机接入,并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
其中,所述触发事件用于引起随机接入;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当上行UL同步状态为非同步时,处于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态期间的下行DL数据或UL数据到达;所述有效的定时提前TA值是指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在处于正在与对应的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状态时所具有的TA值;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与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对应的通信网络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非预设触发事件,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或者
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触发事件为预设触发事件且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向通信网络发起随机接入以获得有效的TA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判断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是否具有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TA值时,则确定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不具有有效的TA值;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TA值,则根据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通信状态判断所述TA值是否为有效的TA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处于空闲状态或去激活状态,或处于连接态下的非同步状态,则确定第二身份识别模块具有的TA值为非有效的TA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二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的TA值之后,通知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所述TA值,以使所述第一身份识别模块利用所述TA值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或下行数据的接收。
1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091599 WO2020252643A1 (zh) | 2019-06-17 | 2019-06-17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74404A CN110574404A (zh) | 2019-12-13 |
CN110574404B true CN110574404B (zh) | 2022-06-17 |
Family
ID=68786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1118.7A Active CN110574404B (zh) | 2019-06-17 | 2019-06-17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369262A1 (zh) |
CN (1) | CN110574404B (zh) |
WO (1) | WO20202526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149685A (ko) * | 2020-02-28 | 2022-11-08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타이밍 동기화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69589A (zh) * | 2013-06-21 | 2015-10-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设备的接入处理的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109691219A (zh) * | 2016-09-15 | 2019-04-2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多sim无线通信设备上执行适应性接入过程的系统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74938B2 (en) * | 2009-05-28 | 2012-09-25 | Mediatek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rdinating protocol stack entities to share single radio resource |
US9363633B2 (en) * | 2010-02-22 | 2016-06-0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Accurate GNSS time handling in dual/multi-SIM terminals |
EP3276990B1 (en) * | 2015-03-25 | 2019-12-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monitoring ue reach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WO2016161545A1 (en) * | 2015-04-07 | 2016-10-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justment of timing advance values in mobile devices |
US20160381710A1 (en) * | 2015-06-29 | 2016-12-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Radio Frequency Resource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n a Data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10827529B2 (en) * | 2016-06-24 | 2020-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collision reduction based on multiple uplink grants |
CN109863793B (zh) * | 2016-10-14 | 2021-08-27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增强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通信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节点 |
US10568073B2 (en) * | 2016-12-07 | 2020-0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dual SIM dual standby (DSDS) devices for managing data communication |
US10187781B2 (en) * | 2017-03-01 | 2019-01-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of efficiently sharing radio frequency (RF) resources in a dual SIM dual standby device |
CN108633086B (zh) * | 2017-03-21 | 2020-1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0397897B2 (en) * | 2017-03-31 | 2019-08-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for improving paging type2 performance in dual SIM dual standby (DSDS) device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10417521B (zh) * | 2018-04-28 | 2022-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异步上行传输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
CA3079964A1 (en) * | 2019-04-30 | 2020-10-30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 network access configuration |
-
2019
- 2019-06-17 CN CN201980001118.7A patent/CN11057440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17 US US17/620,080 patent/US20220369262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6-17 WO PCT/CN2019/091599 patent/WO202025264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69589A (zh) * | 2013-06-21 | 2015-10-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设备的接入处理的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
CN109691219A (zh) * | 2016-09-15 | 2019-04-2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多sim无线通信设备上执行适应性接入过程的系统和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akob L. Buthler ; Troels Sorensen.Dynamic Multi-SIM Gap Creating Procedure.《2016 IEEE 84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Fall)》.201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252643A1 (zh) | 2020-12-24 |
US20220369262A1 (en) | 2022-11-17 |
CN110574404A (zh) | 2019-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335790B2 (en) | Connec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WO2022056788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ue及存储介质 | |
CN110622617A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2023000772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CN111448841A (zh) | 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 |
WO2021007789A1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0999527B (zh) | 无线链路失败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0637478A (zh) | 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4009111A (zh) | Cfr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527761A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存储介质 | |
WO2023184121A1 (zh)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0786035A (zh) | 控制资源集合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434177A (zh) |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5053473A (zh) | Rsrp门限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546972A (zh) | 发送功率等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20250097984A1 (en) | Early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1557102A (zh)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357320A (zh) |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3545140B (zh) |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279778B (zh) |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0574404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149388A (zh) |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20250048482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WO2022021271A1 (zh) | 波束切换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 |
WO2021007731A1 (zh) | 定时提前量指示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