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3668B -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 Google Patents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73668B CN110573668B CN201780085759.6A CN201780085759A CN110573668B CN 110573668 B CN110573668 B CN 110573668B CN 201780085759 A CN201780085759 A CN 201780085759A CN 110573668 B CN110573668 B CN 1105736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bers
- nonwoven fabric
- layer
- hydrophilic
- hydrophilic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00—Layered products having a non-planar sha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yarns or filaments produced by weld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2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61F2013/5115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specific distance between the fib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61F2013/5117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nonwoven web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61F2013/5118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with non-continuous bo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13)。层叠结构(13)具有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10a)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10b),第二面(10b)由包含疏水性纤维(15)的疏水性层(12)构成,在疏水性层(12)的第一面(10a)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14A,14B)的亲水性层(11)。亲水性层(11)构成为按照距疏水性层(12)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11A)及第二亲水性层(11B)。层叠结构(13)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16)。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疏水性层(12)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这样的结构的层叠无纺布(10)的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层叠有多个纤维层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以及使用其的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以往使用具有两层以上的层叠结构的无纺布、在表面具有凹凸的无纺布等来作为构成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一次性尿布中的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部位配置能够吸收穿戴者的汗的吸汗片,另外记载了作为该吸汗片而使用在两片的无纺布之间配置有弹性构件的结构的吸汗片。在构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汗片的两片无纺布中,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无纺布与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无纺布相比亲水度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汗片通过将熔融的弹性体树脂呈线束状或片状供给到两片无纺布之间并使它们一体化而得到,不具有使构成该吸汗片的各层彼此互相接合的凹部、即通过将被处理体沿着厚度方向压缩并同时进行加热的处理(热压印加工)而形成的凹部。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对于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而言优选的层叠无纺布,记载了从某个面方向具有液体透过性且从相反方向不具有液体透过性的单向导水性无纺布片,另外,作为该单向导水性无纺布片的实施方式,记载了至少一层是被进行了亲水化的无纺布且剩余部分是未被进行亲水化的无纺布的单向导水性无纺布片。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记载了使多个无纺布重叠并进行基于热压印辊的热熔接处理的方法,而且,作为另一制造方法,记载了使为规定的纤度的长纤维直接堆叠于纺粘无纺布之上,接下来进行基于针刺、水套、超声波密封等手段的交织处理、或者进行基于热压印辊的热熔接处理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在咖啡、红茶的提取中使用的功能性过滤器,记载了由平均纤维直径0.1~6μm的疏水性极细纤维无纺布构成的内层、由附着有亲水剂的合成纤维无纺布构成的外层、以及介于该内层与该外层之间且由平均纤维直径10~100μm的合成纤维无纺布构成的中间层通过粘接剂或热压印加工而局部地接合而成的层叠无纺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2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1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337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纤维间距离短。
另外,本发明是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通过层间熔接部而互相接合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一纤维,将该第一纤维堆叠而形成基体纤维片的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二纤维,将该第二纤维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的第一层叠工序;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三纤维,将该第三纤维堆叠于所述第一层叠体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的第二层叠工序;以及对所述第二层叠体局部地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一方包括疏水性纤维,另一方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包括与该疏水性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
另外,本发明是具备所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层叠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二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
另外,本发明涉及构成为包含所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中的液体的吸收机构的图。
图3的(a)~图3的(h)分别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间熔接部的图案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简要图。
图5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简要图。
图6是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所示的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肌肤抵接面侧(内表面侧)的展开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的I-I线截面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在吸收性物品中作为在距穿戴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配设的构成部件(例如表面片)而使用的无纺布,要求能够快速地吸收汗、尿等体液且使吸收到的体液沿着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效率良好地扩散,速干性优异。作为这样的速干性优异的无纺布,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表背亲水度不同的层叠无纺布。在此,作为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使亲水度不同的方法,考虑到在该厚度方向上使亲水化剂的使用量不均匀的方法,但若仅凭借这样的方法则对于能够充分地应对所述要求而言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作为表背亲水度不同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考虑到如下方法:输送基体无纺布,并且对亲水度与该基体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亲水度不同的其他纤维进行纺丝而使其呈编织状堆叠于该输送中的无纺布上,对上述的纤维的堆叠物实施热压印加工而进行一体化。然而,对于该方法,需要另外制造基体无纺布并对其稳定地进行输送的机构,在制造成本、基体无纺布的输送稳定性等这点上存在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涉及提供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以下,基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的沿着厚度方向Z的截面。层叠无纺布10具有包含长纤维(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13,该纤维层典型地是无纺布、即单层的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或构成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的各层。层叠结构13具有层叠无纺布10的一个表面(外表面)即第一面10a和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另一个表面(外表面)且位于与该第一面10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10b。
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的特征之一,可举出层叠结构13沿着厚度方向Z具有亲水度梯度这点。即,在层叠结构13中,第二面10b由包含疏水性纤维15的疏水性层12构成,另外,在疏水性层12的第一面10a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14A、14B的亲水性层11,且亲水性层11构成为按照距疏水性层12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包括第一亲水性层11A及第二亲水性层11B。根据该结构,层叠结构13被赋予了“第二面10b侧相对地亲水度较低且从第二面10b朝向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亲水度上升”这样的亲水度梯度。
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层叠结构13是由第一亲水性层11A及第二亲水性层11B构成的两层结构的亲水性层11和疏水性层12的三层结构,第一面10a由第二亲水性层11B形成而为亲水性,第二面10b由疏水性层12形成而为疏水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层叠结构13的层数为三层”这样的说法只是意味着形态或功能不同的3个层(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疏水性层12)的合计的层数,未必与严格的意味上的纤维层(无纺布)的层数一致。即,各层11A、11B、12分别不仅是单层结构,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例如在亲水性层11A、11B分别为单层结构的纤维层、疏水性层12为三层结构的纤维层的情况下,作为层叠结构13即便是由层11A、11B、12构成的三层结构,而作为实际的纤维层的层数而也是第一亲水性层11A中的1层、第二亲水性层11B中的1层、疏水性层12中的3层这样的合计5层。要旨是,可以说亲水性层11A、11B及疏水性层12分别可以是两层以上。
第一亲水性层11A以亲水性纤维14A作为主体而构成,因此成为了亲水性层。另外,第二亲水性层11B以亲水性纤维14B作为主体而构成,因此成为了亲水性层。另外,疏水性层12以疏水性纤维15作为主体而构成,因此成为了疏水性层。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中,相对于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总质量而至少含有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14A,亲水性纤维14A的含量也可以是100质量%。另外,在第二亲水性层11B中,相对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总质量而至少含有50质量%以上亲水性纤维14B,亲水性纤维14B的含量也可以是100质量%。另外,在疏水性层12中,相对于疏水性层12的总质量而至少含有7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15,疏水性纤维15的含量也可以是100质量%。
在本发明中,纤维的亲水度基于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出的与水的接触角来判断,若该接触角小于90度则是亲水性,若为90度以上的情况下则是疏水性。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出的与水的接触角越小则亲水性越高(疏水性越低),该接触角越大则亲水性越低(疏水性越高)。在层叠无纺布10中,构成层叠结构13的亲水性层11A、11B的亲水性纤维14A、14B各自的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出的接触角小于90度,构成疏水性层12的疏水性纤维15的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出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从测定对象(层叠无纺布)中取出纤维,测定水相对于该纤维的接触角。在取出纤维时使用剪刀和镊子,另外,作为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中的纤维的取出部位设为第一面及第二面各自的最表面(最外表面)、以及由层叠无纺布中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夹着的区域。作为测定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公司制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在接触角的测定中使用去离子水。从喷墨方式水滴喷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制、喷出部孔径为25μm的脉冲喷射器CTC-25)喷出的液量设定为15皮升而将水滴向纤维的正上方滴下。将滴下的情形录制到与水平设置的相机连接的高速录像装置。对于录像装置,从之后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出发,优选组装有高速捕获装置的个人计算机。在本测定中,每隔17msec录制图像。在录制得到的影像中,将水滴滴落到纤维的最初的图像通过附属软件FAMAS(设置成,软件的版本为2.6.2,解析方法为液滴法,解析方法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为无反射,图像处理显像模式为帧,阈值等级为200,不进行曲率修正)来进行图像解析,算出水滴与空气接触的面和纤维所成的角而设为接触角。从测定对象物取出的纤维裁断为纤维长1mm,将该纤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本台并维持为水平。对每根纤维测定不同的两部位的接触角。将N=5根的接触角计测到小数点后一位,将合计10个部位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定义为该纤维与水的接触角。测定环境设为室温22±2℃、湿度65±2%RH。该接触角的值越小,则意味着亲水性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例如表面片、吸汗片)包含测定样本(例如纤维)的情况下,作为提取测定样本的方法,在包含测定样本的构成部件通过粘接剂、熔接等而固定于其他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解除该固定而将包含测定样本的构成部件从吸收性物品取出的方法,但在包含测定样本的构成部件未固定于其他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将测定样本从吸收性物品直接提取的方法。另外,作为解除所述的构成部件的固定的方法,优选在吸收性物品中,在利用冷喷涂等冷却方法减弱测定对象的构成部件与其他的构成部件的接合所使用的粘接剂等之后,仔细地剥离并取出作为测定对象的构成部件的方法。该取出方法适用在后述的纤维间距离及纤度的测定等本发明的测定对象所涉及的测定中。需要说明的是,从将对赋予构成部件的亲水化剂产生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度的观点出发,作为固定部分的去除方法,优选不采用溶剂的涂布、通过干燥器进行的热风吹送这样的有可能导致油剂的变质、丧失的方法。
作为疏水性纤维15,可以使用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热熔接纤维)。作为疏水性纤维15的原材料,作为疏水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等,可以将它们中的一种以单独的方式或组合两种以上的方式使用。
另一方面,作为亲水性纤维14A、14B,可以使用亲水性的热塑性纤维(热熔接纤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是聚丙烯腈纤维等本来具有亲水性的热塑性纤维,或者也可以是对能够作为疏水性纤维15使用的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纤维,可以将它们中的一种以单独的方式或组合两种以上的方式使用。作为后者的“被进行了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热塑性纤维”,例如可举出混入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在表面附着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被实施了等离子体处理的热塑性纤维等。亲水化剂只要是卫生品用途中使用的一般的亲水化剂即可,不特别限定。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主要的构成纤维即亲水性纤维14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主要的构成纤维即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直径、亲水度等各物性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如后所述,通过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亲水度等不同,从而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等各特性能够提高,因此典型地,亲水性纤维14A与亲水性纤维14B互不相同。
亲水性纤维14A、14B及疏水性纤维15分别可以是由1种合成树脂(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一纤维,也可以是由混合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得到的共混聚合物构成的复合纤维。此处所述的复合纤维是指,利用由纺丝喷嘴将成分不同的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热塑性树脂)复合并同时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合成纤维(热塑性纤维),以多个成分分别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结构在单纤维内相互粘接的纤维。在复合纤维的形态中,存在芯壳型、并排型等,没有特别限制。
构成层叠结构13的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及疏水性层12分别是以长纤维作为主体的纤维层,在层叠无纺布10中是无纺布(长纤维无纺布)。此处所述的“作为主体”是指长纤维占无纺布的总质量的比例为70质量%以上,该比例通常为100质量%。
在本发明中,“长纤维”是指具有30mm以上的纤维长度的纤维。尤其是,在是纤维长150mm以上的所谓的连续长纤维时,能够得到断裂强度高的长纤维无纺布,由于这点而优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长纤维”中的纤维长度的上限并不特别限定。另外,“长纤维无纺布”典型地是指,具备通过热熔接部间断地固定长纤维而得到的纤维集合体的无纺布。通常,长纤维无纺布与热风无纺布等以短纤维作为主体的无纺布(短纤维无纺布)相比强度优异。作为这样的长纤维无纺布,例如可举出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单层无纺布、或者层叠以长纤维作为主体的纺粘层、熔喷层等而成的层叠无纺布、基于梳理法的热辊压制无纺布等,作为该层叠无纺布,例如可举出纺粘-纺粘层叠无纺布(SS无纺布)、纺粘-纺粘-纺粘层叠无纺布(SSS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层叠无纺布(SMS无纺布)、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SMMS无纺布)等。
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的特征的另一特征,可举出具有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高密度熔接部”这点。此处所述的“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能够换称作“与周边部相比厚度小”。即,层叠结构13具有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16。在层间熔接部16中,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在图示的形态中为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热熔接,并且上述的各层彼此互相通过熔接而接合。在这样的结构的层叠结构13中,在第一面10a及第二面10b这双方以相同的图案形成有层间熔接部16。
层间熔接部16是该部分的构成纤维在厚度方向上被压密化而成的压密部,该压密化典型地通过伴随有热量、超声波等促进作为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的熔融的熔融促进方法的压印加工、具体而言例如是热封加工、超声波密封等而实施。当像这样着眼于制造方法时,层间熔接部16也可以称作压印部或压缩部等。
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叠结构13除了层间熔接部16以外不具有高密度熔接部,即不具有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熔接的部分。
另外,在层叠无纺布10中,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更具体而言疏水性层12、第一亲水性层11A及第二亲水性层11B仅通过构成纤维的热熔接而互相接合。
如前述那样,层叠无纺布10的特征点在于,1)层叠结构13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亲水度梯度这点、以及2)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亲水性层11及疏水性层12)通过层间熔接部16而互相接合这点,通过具备这些特征,能够提高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
即,在层叠无纺布10中,第二面10b由包含疏水性纤维15的疏水性层12构成,因此基本上难以吸收汗、尿等体液(水性液),但关于第二面10b中的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如图2所示那样,不仅存在疏水性纤维15,而且比较密地存在与疏水性层12相邻且亲水度较高的层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亲水性纤维14A,因此与第二面10b中的其他的部位相比亲水性纤维14A所占的比例大,因此,在第二面10b上体液W能够优先地附着于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另外,如前述那样,层叠结构13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第二面10b侧的亲水度相对较低,且从第二面10b朝向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亲水度上升”这样的亲水度梯度,因此层叠无纺布10从第二面10b朝向厚度方向Z的内侧的液体吸收性优异,具有强的毛细管力。因此,附着于第二面10b上的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的体液W主要从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被迅速地引入层叠无纺布10的内部,在沿着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与厚度方向Z正交的方向)扩散的同时,向厚度方向Z的内侧移动,被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吸收保持。在第二面10b上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部分主要是“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通常,层间熔接部16即便其中心部因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丧失而膜化,层间熔接部16中的该中心部以外的部分即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层间熔接部16的周围)也不膜化而维持纤维形态,因此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成为第二面10b上的液体的引入部。
从进一步提高基于所述的亲水度梯度的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尤其是从使从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取入并移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液体沿着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广泛地扩散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第二亲水性层11B与第一亲水性层11A相比构成纤维的亲水度高,即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通过所述方法测定出的接触角小。对于构成纤维的亲水度,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的构成纤维即长纤维(热塑性纤维)的亲水化处理的程度、例如亲水化剂的种类、含量等而进行调整。
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接触角以比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为前提,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乃至于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从减少附着于肌肤的液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9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15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5度以下。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接触角以比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小且比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为前提,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乃至于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从提高将附着于肌肤的液体经由疏水性层12向第一亲水性层11A拉引的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8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度以下。
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接触角以比疏水性层12及第二亲水性层11B各自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亲水性纤维14A)的接触角小为前提,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乃至于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从提高将拉引到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液体进一步向第一面10a侧拉引的力的观点、以及使液体沿着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广泛地扩散而提高蒸腾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度以下。
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接触角(V1)与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接触角(V2)之差(V1-V2),以V1>V2为前提,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乃至于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从兼顾厚度方向上的液体的透过性和液体的难以返回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3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度以下。通过设为该下限以上,从疏水性层12向第一亲水性层11A拉引液体,能够顺利地减少液体向肌肤的附着。另外,V1-V2基本上越大则越优选,但从适度地抑制第一亲水性层11A处的液体保持性、使向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液体透过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上述的上限以下。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接触角(V2)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接触角(V3)之差(V2-V3),以V2>V3为前提,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乃至于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从兼顾厚度方向上的液体的透过性、面方向上的液体的扩散性、液体的难以返回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3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度以下。通过设为该下限以上,从第一亲水性层11A向第二亲水性层11B拉引液体,能够使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上的液体的扩散性、蒸腾性良好。另外,V2-V3基本上越大则越优选,但从第二亲水性层11B处的液体保持性适度地抑制蒸腾性、顺利地抑制向第一面10a的液体返回、使蒸发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上述的上限以下。
如所述那样,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11A、11B、12中的两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的值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即对比的两种构成纤维的亲水度互不相同,更具体而言,优选通过所述方法而测定出的接触角的值存在3度以上的差距。
并且,层叠无纺布10除了具有前述的两个特征以外,而且还具有3)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疏水性层12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这一特征。层叠无纺布10通过具备所述1)~3)的特征的全部,从而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
所述3)的特征与由此产生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下。
即,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不仅受到前述的厚度方向上的亲水度梯度的影响,也受到厚度方向上的纤维的疏密梯度的大的影响。如图2所示,在将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设为与要吸收的液体最先接触的层(引入液体的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优选从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朝向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纤维密度变高。即,优选的是,疏水性层12的纤维密度相对低(纤维间距离长),与之相邻的层(在图示的形态中为第一亲水性层11A)的纤维密度相对高(纤维间距离短)。由此,层叠无纺布10的毛细管力升高,从第二面10b中的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迅速地向内部引入液体,并更稳定地将该引入的液体吸收保持于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
如所述那样,为了对层叠无纺布10赋予从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朝向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纤维密度升高这样的纤维的疏密梯度而提高液体吸收性,使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相对大,由此使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相对长,且使与疏水性层12相邻的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相对小,由此使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相对短即可。纤维直径、纤维间距离分别通过下述方法来测定。
<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利用剃刀(例如FEATHER安全剃刀株式公司制单面刀)来切断测定对象(纤维层、层叠无纺布),得到俯视四边形形状(8mm×4mm)的测定片。在该测定对象的切断时,注意避免通过该切断而形成的测定片的切断面的结构因切断时的压力等而破坏。作为优选的测定对象的切断方法,可举出在测定对象的切断之前,将测定对象放入液体氮中并使其充分冻结,然后进行切断的方法。使用纸双面胶带(Nichiban株式公司制NAISTAKNW-15)将测定片贴附于样品台。接着,对测定片进行铂涂覆。在涂覆中使用日立那珂精器株式公司制离子溅射装置E-1030型(商品名),溅射时间为30秒。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公司制S-4000型电场放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倍率1000倍观察测定片的切断面。例如在测定对象为具有与前述的层叠结构13同样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的情况下,从电子显微镜像中根据纤维直径及/或纤维密度的差异来判别层叠无纺布各层的分界,针对与一个面(第二面10b)面对的纤维(疏水性纤维15)、纤维直径比与该面(第二面10b)面对的纤维的纤维直径细的纤维(亲水性纤维14A)、配设于比其靠另一方的面(第一面10a)侧的位置的纤维(亲水性纤维14B)中各个,测定10根相对于纤维的长度方向而言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将其平均值设为纤维直径。
<纤维间距离的测定方法>
无纺布、纸等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通过基于Wrotnowski的假定的下述式(1)来求出。下述式(1)通常用于求出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时。在Wrotnowski的假定下,纤维为圆柱状,各个纤维不相交而有规则地排列。
在测定对象的片(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疏水性层12)为单层结构的情况下,该单层结构的片的纤维间距离通过下述式(1)求出。
在测定对象的片(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疏水性层12)如SMS无纺布那样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该多层结构的片的纤维间距离按照以下的步骤求出。
首先,通过下述式(1)来算出构成多层结构的各纤维层的纤维间距离。此时,在下述式(1)中使用的厚度t、单位面积重量W、纤维的树脂密度ρ及纤维直径D分别使用测定对象的层的厚度t、单位面积重量W、纤维的树脂密度ρ及纤维直径D。厚度t、单位面积重量W及纤维直径D分别为多个测定点处的测定值的平均值。
厚度t(mm)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测定。首先,将测定对象的片切断为长度方向50mm×宽度方向50mm来制作该片的切断片。不过,在从小的吸收性物品提取片等情况下,在作为测定对象的片而不能制作该大小的切断片时,制作尽量大的切断片。接着,将该切断片载置于平板上,在其上载置平板上的玻璃板,以使包含玻璃板在内的载荷成为49Pa的方式将砝码均等地载置于玻璃板上,在此基础上测定该切断片的厚度。测定环境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5%,在测定设备中使用显微镜(株式公司基恩士制、VHX-1000)。对于切断片的厚度的测定,首先得到该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在该放大照片中,同时地摄制有已知尺寸的物体。接着,使标度与所述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对准,测定该切断片的厚度即测定对象的片的厚度。进行3次以上的操作,将3次的平均值设为测定对象的片的厚度t。需要说明的是,在测定对象的片为层叠品的情况下,根据纤维直径及/或纤维密度的差异来判别其分界,算出厚度。
对于单位面积重量W(g/m2),通过将测定对象的片切割为规定的大小(例如12cm×6cm等),并在质量测定后将该质量测定值除以根据该规定的大小求出的面积,由此求出单位面积重量W(g/m2)(“根据单位面积重量W(g/m2)=质量÷规定的大小而求出的面积”)。测定4次,将其平均值设为单位面积重量。
对于纤维的树脂密度ρ(g/cm3),使用密度梯度管,并依据JIS L1015化学纤维短纤维试验方法所记载的密度梯度管法的测定方法来测定(URL为http://kikakurui.com/1/L1015-2010-01.html,若是书籍则记载于JIS手册纤维-2000、(日本标准协会)的P.764~765)。
对于纤维直径D(μm),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公司制S-4000型电场放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来测定10根切割后的纤维的纤维截面,使其平均值为纤维直径。纤维直径D的测定方法遵循所述<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接着,使各层的纤维间距离乘以该层的厚度占多层结构整体的厚度的比例,并进一步使这样的得到的各层的数值合计,由此求出目的的多层结构的片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例如,在由两层的S层和一层的M层构成的三层结构的SMS无纺布中,将两层的S层汇总地视作一个层,在三层结构整体的厚度t为0.11mm、S层的厚度t为0.1mm、S层的纤维间距离LS为47.8μm、M层的厚度t为0.01mm、M层的纤维间距离LS为3.2μm的情况下,这样的SMS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成为43.8μm〔=(47.9×0.1+3.2×0.01)/0.11〕。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间距离相对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间距离(前者)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后者)的比率如前述那样,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的形式,优选为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下。
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
关于纤维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大小关系也直接适用于该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关于纤维间距离则如前所述,第一亲水性层11A<疏水性层12成立,因此关于纤维直径,同样的大小关系也成立。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直径相对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直径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直径(前者)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直径(后者)的比率与纤维间距离同样,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的形式,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
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
另外,从与将纤维间距离及纤维直径设定为所述范围同样的观点、即对层叠结构13更可靠地赋予从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朝向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纤维密度变高这样的纤维的疏密梯度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的横截面的扁平率(长轴长度度/短轴长度度)比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的横截面的扁平率(长轴长度度/短轴长度度)高。构成纤维的截面为正圆形状的情况下的扁平率为1,随着该截面的压扁的程度变大(接近椭圆形状)而扁平率变得比1大。作为得到截面的压扁的程度大的纤维即扁平率比1大的纤维的方法,1)使用具有与所期望的扁平率对应的扁平率的纺丝喷嘴来进行纺丝的方法、或者2)对使用通常的纺丝喷嘴(截面为正圆形状或以此为基准的形状)而得到的纤维的堆叠物实施加压等后加工的方法。从使扁平的纤维的长轴方向沿着无纺布的平面方向可靠地取向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中尤其优选所述2)的方法。所述2)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根据需要而对包含截面为正圆形状的纤维的纤维集合体(无纺布)进行加热且加压而进行压密化来实施,这例如可以通过后述的压延处理来实施。纤维的扁平率通过下述方法来测定。
<纤维的扁平率的测定方法>
与所述<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同样地,准备测定片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切断面。例如在测定对象为具有与前述的层叠结构13同样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的情况下,关于面对第二面的纤维、与面对第二面的纤维相比纤维直径细的纤维,测定相对于纤维的长度方向而言的宽度方向的粗细(长轴长度)、厚度方向的粗细(短轴长度),通过使长轴长度除以短轴长度而算出1根纤维的扁平率。测定10根的量的纤维的扁平率,将其平均值设为扁平率。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扁平率相对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扁平率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扁平率(前者)与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扁平率(后者)的比率如前述那样,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的形式,优选为1.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9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
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扁平率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
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5)的扁平率优选为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2以上,并且优选为1.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5以下。
期望的是,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全部为扁平的纤维,但不限定于此。从大量设置纤维间距离短的部分的观点出发,在电子显微镜像中,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中的扁平的纤维的比例优选为每单位面积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
另外,从液体吸收性的提高的观点出发,优选不仅在疏水性层12与第一亲水性层11A之间如前述那样大小关系成立,而且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之间,同样的大小关系也成立。
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直径相对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直径(前者)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直径(后者)的比率优选为前者>后者,该情况下的两者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上,并且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直径优选为0.4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7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μm以下。
另外,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间距离相对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纤维间距离(前者)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间距离(后者)的比率优选为前者>后者,该情况下的两者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1.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2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μm以上,并且优选为9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μm以下。
另外,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扁平率相对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扁平率的比率、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A)的扁平率(前者)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扁平率(后者)的比率优选为前者<后者,该情况下的两者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以下。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亲水性层11B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4B)的扁平率优选为1.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上,并且优选为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以下。
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通过将层叠结构13的前体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按压而形成(参照图4。图4中,由附图标记19所示的第二层叠体相当于“层叠结构13的前体”。),以这样的形成方法为起因,如图1所示那样,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呈凹状凹陷。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在第一面10a及第二面10b分别分散存在有多个。在层叠无纺布10中,至少第二面10b不是实质上不具有凹凸的平坦面,而是具有凹凸的凹凸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叠无纺布10中,可以是,第一面10a为凹凸面,也可以是,第一面10a及第二面10b这两面均为凹凸面。
这样,当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面10a及第二面10b中的一方或两方具有凹凸时,例如,在将层叠无纺布10使用于吸收性物品中的能够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构成部件(例如表面片、吸汗片)的情况下,以其凹凸面(例如疏水性的第二面10b)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配置层叠无纺布10,由此在层叠无纺布10与穿戴者的肌肤之间形成有空间,从排泄出的汗、尿等体液产生的湿气能够经由该空间而有效地散发,因此层叠无纺布10的表面干燥感提高,能够使得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提高。
在图3中例示了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及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面10a或第二面10b上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不限制于图3所示的图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所期望的图案。
图3的(a)~图3的(e)分别是俯视时为规定形状的层间熔接部16在面方向(与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散存在有多个的图案。层间熔接部16的俯视形状在图3的(a)及图3的(b)中为椭圆形状,在图3的(c)中为圆形状,在图3的(d)中为四边形形状乃至于是菱形状,在图3的(e)中为十字状。在图3的(a)中,俯视时为椭圆形状的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长轴方向彼此一致,与此相对,在图3的(b)中,长轴方向不同的多种俯视时为椭圆形状的层间熔接部16分散存在。另外,图3的(f)~图3的(h)分别是俯视时为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以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的图案。在图3的(f)中,多个连续直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以彼此交叉的方式配设,作为层间熔接部16整体而形成格子状的图案。图3的(g)是在图3的(f)的格子状图案的基础上将层间熔接部16从连续直线状变更为不连续线状而成的图案,即采用将比较短的线段的层间熔接部16沿着规定的一方向间断配置而成的不连续线(断续线)的图案。图3的(h)是通过图3的(g)的不连续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而形成的图案的另一例,是将该层间熔接部16呈蜂窝状配置而成的图案。
层间熔接部16是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高密度熔接部,根据形成时的加压加热条件等的不同,有可能因作为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形态丧失而膜化,但从更可靠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维持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通过层间熔接部16的中心部被膜化,从而起到防止液体经由熔接部返回这样的效果,另外,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被维持为高密度,由此起到毛细管压高而液体的引入性提高这样的效果。层间熔接部16中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主要由形成层间熔接部16时的压印加工的条件左右,当使压印加工时的加热加压条件较弱时,容易维持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
如前述那样,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是在从第二面10b吸收液体的情况下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部位,因此从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第二面10b优选具有层间熔接部16在面方向上分散存在有多个的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尤其是,在层叠无纺布10用作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的情况下,当第二面10b具有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时,汗的吸收性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因此优选。可以是,第二面10b的整个区域为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也可以是,仅使第二面10b的一部分为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面积占第二面10b的整个面积的比例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
另外,关于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中的层间熔接部16的配置,优选的是,在第二面10b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位置假想地设置有半径2mm的圆的情况下,在该假想圆内包含至少1个层间熔接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此,“在任意位置假想地设置有半径为2mm的圆的情况下,在该假想圆内包含至少1个层间熔接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是指,“在第二面10b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设置有10个所述假想圆的情况下,可以在该10个中的1个或2个所述假想圆中完全不包含层间熔接部16,在剩余的8个所述假想圆中包含至少1个层间熔接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即可”。所述假想圆是设想在人体的皮肤表面上分散存在的汗分泌部位(汗腺)而得到的,通过层叠无纺布10具备所述结构,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吸收汗。尤其是,当在所述假想圆的半径为1.5mm的情况下层间熔接部16以满足所述条件的方式配设时,是更有效的。
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为第二面10b上的液体的引入部,因此为了确保实用中充分的液体吸收性而需要一定程度的数量,即层间熔接部16的周围长度需要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长度,但当在第二面10b上使层间熔接部16为下述的上限以下时,亲水性层11能够吸收保持的液量多而优选。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层间熔接部16的总面积(在第二面10b上形成有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情况下该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的合计)相对于第二面10b的面积的比例、即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率优选为2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另外,关于这样的比例的下限,从实现兼顾层叠无纺布1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层间熔接部16在层叠结构13(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整体连续,在第一面10a与第二面10b上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及配置)实质相同,因此与本说明书中的第二面10b上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相关的说明(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率等)若无特殊说明则也适用于第一面10a。
层叠无纺布10的单位面积重量不特别限制,根据其用途等而适当调整即可。例如,在层叠无纺布10用作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表面片、吸汗片等)的情况下,从确保实用中充分的强度且避免大体积化的观点出发,层叠无纺布10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8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38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g/m2以下。
另外,在将疏水性层12设为要吸收的液体所最先接触的一侧的情况下,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涉及疏水性层12的第二面10b上的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对液体的吸收力,通常,亲水性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越多,则该吸收力越高,另外强度也越提高。从通过减小体积、维持柔软度来使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的穿戴感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亲水性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设为后述的上限以下。考虑到以上内容,亲水性层11的单位面积重量、即第一亲水性层11A的单位面积重量与第二亲水性层11B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合计优选为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g/m2以上,并且优选为2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g/m2以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彼此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疏水性层12通常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于吸液用途的情况下成为最先与液体接触的一侧,在这样的使用形态中,在疏水性层12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少且厚度较薄时,容易经由第二面10b上的层间熔接部16及其周围而吸收液体。为了确保强度、得到良好的液体返回抑制效果,优选使疏水性层12的单位面积重量为后述的下限以下。考虑到以上内容,疏水性层12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3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g/m2以上,并且优选为1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g/m2以下。
亲水性层11(第一亲水性层11A、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主要的构成纤维即亲水性纤维14A、14B典型地通过对本来具有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即,亲水性层11可以说是对疏水性纤维(例如能够用作疏水性层12的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即疏水性纤维15)的集合体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层。作为该亲水化处理,如前述那样,除了向纤维或纤维集合体涂敷亲水化剂、向纤维混入亲水化剂以外,也可以使用等离子体处理等,但一般进行使用亲水化剂的处理。
作为第一亲水性层11A及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一例,可举出包含混入有亲水化剂的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在这样的形态的亲水性层11A、11B各自中,亲水化剂并非附着于作为其主要的构成纤维的亲水性纤维14A、14B的表面,而是包含在亲水性纤维14A、14B中。这样的形态的亲水性层11A、11B分别以其构成纤维均匀地分布于该层整体为前提,在厚度方向Z上不具有亲水度梯度,亲水度是均匀的。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层叠结构除了前述的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第一亲水性层、第二亲水性层)及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以外,也可以具有其他层。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包含弹性纤维的形态。
所述弹性纤维能够介于层叠结构13中的任意的层间。在该情况下,典型地,所述弹性纤维采取集合体的形态,即作为弹性纤维层而介于层叠结构13的层间。这样,通过使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介于层叠结构的层间,从而对层叠无纺布赋予弹性,层叠无纺布的用途的范围能够更进一步扩展。例如,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层叠结构13)中,可举出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之间、或者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疏水性层12之间夹设有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的形态,在该情况下,层叠无纺布10(层叠结构13)在与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的伸缩方向相同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所述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能够伸展,且优选具有从相对于原来的长度而伸展到1.3倍的状态(成为原来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起释放了力时,返回到原来的长度的1.1倍以下的长度的性质(弹性)。需要说明的是,非弹性构件(非弹性纤维)是不具有这样的“弹性”的构件,即是如下构件,其具有从相对于原来的长度而伸展到1.3倍的状态(成为原来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起释放了力时,不返回到原来的长度的1.1倍以下的长度的性质。
作为所述弹性纤维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天然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作为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P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等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烃系弹性体(乙烯系的α-烯烃弹性体、将乙烯、丁烯、辛烯等共聚得到的丙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
接着,关于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予以说明。在图4及图5中,分别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而示出了前述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层叠无纺布10如前述那样,具有作为长纤维(热塑性纤维)而包含亲水性纤维14A、14B及疏水性纤维15的纤维层(无纺布)的层叠结构13,构成该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在层间熔接部16互相熔接而构成。
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具有: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一纤维41,使该第一纤维41堆叠而形成基体纤维片17的工序(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二纤维42,将该第二纤维42堆叠在基体纤维片17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18的工序(第一层叠工序);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三纤维43,将该第三纤维43堆叠在第一层叠体18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19的工序(第二层叠工序);以及在对第二层叠体19局部地沿着厚度方向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而形成层间熔接部16的工序(层间熔接工序)。
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第一纤维41(第1次纺丝的纤维)及第三纤维43(第3次纺丝的纤维)中的一方包含疏水性纤维15,另一方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第二纤维42(第2次纺丝的纤维)包含与疏水性纤维15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14A。即,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3次的纺丝工序中的第1次和第3次纺丝的既可以是亲水性纤维也可以是疏水性纤维,但第2次纺丝的必须是与该疏水性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
在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第一纤维41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第三纤维43包含疏水性纤维15。另一方面,在后述的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第一纤维41包含疏水性纤维15,第三纤维43包含亲水性纤维14B。
在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从配置于传送带50的上方的第一纺丝头51的纺丝喷嘴纺出第一纤维41(亲水性纤维14B),并呈编织状堆叠在传送带50上而形成基体纤维片17。接下来,利用传送带50将形成的基体纤维片17向附图标记MD所示的一方向输送,在该输送途中从配置于传送带50的上方的第二纺丝头52的纺丝喷嘴纺出第二纤维42(亲水性纤维14A),并直接堆叠在基体纤维片17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18。接下来,接着利用传送带50输送第一层叠体18,在该输送途中从配置于传送带50的上方的第三纺丝头53的纺丝喷嘴纺出第三纤维43(疏水性纤维15),并直接堆叠在第一层叠体18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19。然后,接着输送第二层叠体19而向一对压印辊54、55之间供给,对第二层叠体19实施热压印加工而形成层间熔接部16(层间熔接工序)。压印辊54配设于输送中的第二层叠体19的上方,在热压印加工中与直接纺丝得到的第三纤维43(疏水性纤维15)的堆叠物(纤维片)接触,压印辊55配设于输送中的第二层叠体19的下方,在热压印加工中与第一纤维41(亲水性纤维14B)的堆叠物(纤维片)接触。关于与作为被加工物的第二层叠体19接触的两辊54、55的外周面,压印辊55的外周面不具有凹凸,与此相对,在压印辊54的外周面上以与作为制造目的物的层叠无纺布10中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对应的图案形成有凸部(未图示)。利用这样的结构的两辊54、55之间的夹持部,将第二层叠体19在加热到其所包含的热塑性纤维(亲水性纤维14A、14B及疏水性纤维15)的熔点以上的温度的状态下沿着厚度方向压缩,由此第二层叠体19被压印辊54的所述凸部从第三纤维43(疏水性纤维15)的堆叠物侧向第一纤维41(亲水性纤维14B)的堆叠物侧局部地压缩,在该被压缩部形成层间熔接部16。通过这样的层间熔接工序,第二层叠体19成为无纺布,各层经由层间熔接部16而一体化。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得到具有由基体纤维片17构成的第二亲水性层11B、由第二纤维42(亲水性纤维14A)的堆叠物(纤维片)构成的第一亲水性层11A、以及由第三纤维43(疏水性纤维15)的堆叠物(纤维片)构成的疏水性层12的层叠结构13的、层叠无纺布10。在这样得到的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如图1所示那样,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呈凹状凹陷。
另外,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除了变更了层叠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的纺丝顺序以外,其他与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在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按照亲水性纤维14B(第一纤维41)、亲水性纤维14A(第二纤维42)、疏水性纤维15(第三纤维43)的顺序进行纺丝,与此相对,在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按照疏水性纤维15(第一纤维41)、亲水性纤维14A(第二纤维42)、亲水性纤维14B(第三纤维43)的顺序进行纺丝。并且,由于这样的纺丝顺序的差异,从而在通过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与通过图4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层叠无纺布10相反地,从第一面10a侧向第二面10b侧呈凹状凹陷。
在图4及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基体纤维片17、第一层叠体18及第二层叠体19中的任一者,在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以前,均不进行如热压印加工那样对被处理体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的处理。
在作为图4及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10中,第一面10a由第一纤维41及第三纤维43中的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该层叠无纺布10中的第二面10b由第一纤维41及第三纤维43中的包含疏水性纤维15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
通过图4及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出的层叠无纺布10具有第一面10a和位于该第一面10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10b,该第一面10a由第一纤维41及第三纤维43中的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该第二面10b由第一纤维41及第三纤维43中的包含疏水性纤维15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
在图4及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亲水性纤维14A、14B是通过对配入有亲水化剂的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因此,在作为这样的制造方法的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10中,包含亲水性纤维14A的第一亲水性层11A及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的第二亲水性层11B分别是包含混入有亲水化剂的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在这样的形态的亲水性层11A、11B中,分别如前述那样,以其构成纤维在该层整体均匀地分布为前提,在厚度方向Z上不具有亲水度梯度,亲水度是均匀的。
如所述那样,在对配入有亲水化剂的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亲水性纤维14A、14B的情况下,即在使用混入有亲水化剂的亲水性纤维14A、14B的情况下,两纤维14A、14B的亲水化剂的含量也可以不同。具体而言,例如在图4及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中,使作为第二纤维42的亲水性纤维14A中的亲水化剂的含量比第一纤维41及第三纤维43中的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的一方中的亲水化剂的含量少。这样,在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10的亲水性层11中,第一亲水性层11A亲水化剂的含量相对少,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亲水化剂的含量相对多,其结果是,该亲水性层11具有第一亲水性层11A的亲水度相对低且第二亲水性层11B的亲水度相对高这样的亲水度梯度。因此,在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10的层叠结构13中,形成从与要吸收的液体最先接触的疏水性层12(第二面10b)朝向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而亲水度阶段性地变高(通过所述方法测定出的接触角阶段性地变小)这样的亲水度梯度,因此能够期待液体吸收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本制造方法的主要的特征之一,可举出在作为制造目的物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线上,通过熔融纺丝法等形成长纤维并将其堆叠而形成构成层叠结构13的全部的层这点。利用这样的所谓的直接纺丝法的本制造方法不同于如下方法:在利用络纱机将通过熔融纺丝而得到的长纤维暂时卷取之后将其延伸或切断,将这样得到的纤维堆叠在另外制造出的无纺布上。
在制造层叠无纺布10那样的层叠无纺布时,如本制造方法这样直接利用纺丝法,因此与将多个无纺布重叠并通过热压印加工而一体化的方法相比,能够实现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的降低,尤其是,直接通过纺丝而形成的各层、尤其是由第二纤维42、第三纤维43构成的层的薄型化变得容易。另外,根据本制造方法,在基体纤维片17(由第一纤维41构成的层)之上直接堆叠纺丝得到的第二纤维42及第三纤维43而形成第二层叠体19,因此夹设在由第一纤维41构成的层与由第三纤维43构成的层之间的第二纤维42即亲水性纤维14A容易进入由两纤维41、43构成的层中,上述的各层的密接性提高,因此能够得到如前述那样在将第二面10b上的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及其附近设为液体的引入部的情况下显现高的液体吸收性、而且强度也高的高品质的层叠无纺布10。
在本制造方法中,在亲水性纤维14A、14B的堆叠后,也可以对该堆叠物实施压延处理。压延处理如周知那样,是指利用轧制辊对无纺布等纤维集合体施加热量和压力而使纤维集合体高密度化的处理。在图4及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中,从第二纺丝头52纺出作为第二纤维42的亲水性纤维14A,并使其直接堆叠在基体纤维片17上而刚形成第一层叠体18之后,将第一层叠体18向一对轧制辊56、57之间供给而对包含亲水性纤维14A的堆叠物(纤维片)的第一层叠体18实施压延处理。压延处理可以通过对包含亲水性纤维14B的堆叠物(纤维片)的第二层叠体19进行,也可以对两层叠体18、19进行。另外,在图4所示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对亲水性纤维14B(第一纤维41)的堆叠物(基体纤维片17)实施压延处理。
通过像这样对纺丝得到的亲水性纤维的堆叠物实施压延处理,亲水性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变短,毛细管压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更进一步促进作为基于前述的直接纺丝法的优点的“亲水性纤维14A(第一亲水性层11A的构成纤维)向由基体纤维片17构成的层(第二亲水性层11B或疏水性层12)及由第三纤维43构成的层(疏水性层12或第二亲水性层11B)的进入”,因此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强度等各特性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在压延处理中使用的轧制辊的根数、配置等不限于图示的形态,例如,可以使用由3根轧制辊构成的串联型或倾斜型、由4根轧制辊构成的串联型、倒L型、Z型或倾斜Z型、由5根轧制辊构成的Z型或L型。另外,压延处理中的温度优选为作为被加工物的层叠体18、19的构成纤维的软化点以下。当以这样的软化点以下的温度进行压延处理时,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10变得柔软,能够使其肌肤触感良好。
在图4及图5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使第一纤维41、第二纤维42及第三纤维43堆叠于传送带50的上表面,将该堆叠物(纤维片)向由附图标记MD所示的一方向输送,起到堆叠并输送纤维片的作用的传送带50的上表面(与该纤维片接触的接触部)的材质从氟树脂、聚酯树脂、金属等中选择,但从提高纤维片自传送带50的剥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选择氟树脂。另外,传送带50的上表面的形状可以从具有彼此交叉的多个线材和由该线材划分出的贯通孔的网状、不具有这样的贯通孔的橡胶带状等中选择,从防止在将纤维片从传送带50剥离时高温的纤维片贴附于传送带50的上表面而剥离性恶化的观点出发,优选选择通气性好的网状。而且,在对纤维片实施前述的压延处理的情况下,当传送带50的上表面如所述那样为具有线材和贯通孔的网状时,纤维片中的与该线材对应的部分相比于与该贯通孔对应的部分而沿着厚度方向被强烈地压缩、压密化。即,在传送带的上表面(与纤维片乃至于纤维接触的接触部)为网状的情况下,其贯通孔的面积越小(线材的面积越多),则纤维片中的相对地被高压缩的部分增加,其结果是,能够得到更加压密化的层叠无纺布。
如前述那样,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包含有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之间、或者在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疏水性层12之间夹设有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的形态。在制造这样的在层叠结构的层间夹设有弹性纤维的结构的层叠无纺布的情况下,在所述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与所述第一层叠工序之间、或者在该第一层叠工序与所述第二层叠工序之间,采用使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弹性纤维直接堆叠在基体纤维片17或第一层叠体18上的工序即可。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予以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特征点在于具备前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详细而言,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如前述那样,具有包含长纤维(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无纺布)的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具有作为该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包含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该层叠无纺布以使该第二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
在图6~图8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尿布1,以与作为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不同的构成部分为主来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不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适当适用关于层叠无纺布10的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尿布1在纵向X上具有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和位于上述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下裆区域C,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具有吸收体23,具有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端部23A、后端部23B出发分别位于外侧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及背侧腰部翼片FB。在此,腹侧区域A是指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配设于穿戴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区域B是指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配设于穿戴者的背侧的区域。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是在尿布1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
如图7所示,腹侧腰部翼片FA是指,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的端缘出发位于纵向X外侧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区域与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沿着横向Y延伸的区域合起来的区域。另外,背侧腰部翼片FB是指,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的端缘位于纵向X外侧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区域与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沿着横向Y延伸的区域合起来的区域。
如图6及图7所示,尿布1具备吸收性主体2和配设于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且用于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的外装体3,外装体3具有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端部23A、后端部23B出发位于外侧并沿着横向Y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及背侧腰部翼片FB。在尿布1中,伸缩区域(腰部伸缩部G1及腰围下部伸缩部G2)形成于腹侧腰部翼片FA及背侧腰部翼片FB。
如图7所示,尿布1是通过将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左右两侧缘部3a1、3a1与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左右两侧缘部3b1、3b1接合而形成有一对侧密封部S、S、腰部开口部WO及一对腿部开口部LO、LO的所谓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参照图6)。优选的是,尿布1的外装体3在图7所示的俯视展开且伸长的状态时,区分为在穿戴时配设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区域A、在穿戴时配设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区域B、以及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下裆区域C。此处所述的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如图7所示,将侧密封部S撕开而使尿布1为展开状态,使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扩展到使各部分的弹性构件伸长而成为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构件的影响后的状态下扩展成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抵接面”是指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性主体2)中的在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是指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穿戴时朝向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的一侧(穿衣侧)的面。另外,在尿布1中,纵向X是指与从穿戴者的腹侧经由裆部向背侧延伸的方向相当的方向,在使尿布1展开为平面且伸长了的状态下,从腹侧区域A到背侧区域B的方向。另外,横向Y是指与纵向X正交的方向,是展开为平面且伸长了的状态下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另外,尿布1成为图7所示的相对于沿着纵向X延伸的纵中心线CL1而左右对称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CL2是将尿布1二等分的沿着横向Y延伸的横中心线,与纵中心线CL1正交。
在尿布1中,如图7所示,吸收性主体2在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具有纵向X相对长的纵长的形状。吸收性主体2具备形成肌肤抵接面的液体透过性的表面片21、形成非肌肤抵接面的液体难透过性(也包括疏水性)的背面片22、以及夹设于上述的两片21、22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着纵向X(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如图7所示,设置有具有沿着纵向X以伸长状态配设的弹性构件的防漏翻边24、24。具体而言,防漏翻边24由液体难透过性或疏水性且通气性的原材料构成,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构件25沿着纵向X以伸长的状态配设于各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附近。在尿布的穿戴时,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侧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构件25的收缩而立起,从而阻止体液沿着横向Y流出。
如图7所示,以上那样构成的吸收性主体2使其长度方向与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X一致,并通过主体固定用粘接剂而接合于外装体3的中央部。这样,外装体3配设于一次性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的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背面片2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并被粘接固定。因此,在尿布1中,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配设。
在尿布1中,如图7所示,外装体3具有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端部23A、后端部23B起分别位于外侧且沿着横向Y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及背侧腰部翼片FB。并且,如图6~图8所示,外装体3具有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外层片6、配设于外层片6的肌肤抵接面侧的内层片3i,外层片6具备从内层片3i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延伸出的延伸部分向内层片3i的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折回部分6R。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如图7所示那样,形成为在横向Y上较长的矩形形状。吸收性主体2的前后端部23A、23B分别被折回部分6R覆盖。
如前述那样,尿布1作为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而具有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在两区域A、B中,如图7所示那样,作为伸缩区域而至少形成有腰部伸缩部G1及腰围下部伸缩部G2,而且也可以形成有腿部伸缩部G3。即,外装体3在两区域A、B处,在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具备以沿着横向Y伸长了的状态在纵向X上间断性地配设的多个弹性构件71,由此,在两区域A、B作为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而形成有腰部伸缩部G1及腰围下部伸缩部G2。另外,外装体3从两区域A、B分别到下裆区域C而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具备以在规定方向上伸长了的状态配设的多个腿部弹性构件72,由此,在上述的区域A、B、C中作为伸缩区域而能够形成有腿部伸缩部G3。
在尿布1中,如图6及图7所示,腰部伸缩部G1形成于在纵向X上位于比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端部23A、后端部23B的端缘靠纵向X的外侧(横中心线CL2侧的相反侧)的位置的端部翼片。另外,在尿布1中,腰围下部伸缩部G2形成于在纵向X上位于腰部伸缩部G1的横中心线CL2侧的下端与侧密封部S的下端之间的侧翼片。前述的背侧腰部翼片FB及腹侧腰部翼片FA也是使所述侧翼片(腰围下部伸缩部G2)的一部分拼合于所述端部翼片(腰部伸缩部G1)而成的区域。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6及图7所示,腿部伸缩部G3形成于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
如图6~图8所示,尿布1具备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10(参照图1),该吸汗片10是前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吸汗片10以使第二面10b(疏水性层12的外表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
在尿布1中,吸汗片10主要以吸收穿戴者的腰围的汗为目的,配设于前述的腰围部的伸缩区域。即,吸汗片10在图7所示的俯视下具有在一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呈矩形形状(带状),使其长度方向与横向Y一致而在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各自的横向Y的全长配设,至少在腰部伸缩部G1及腰围下部伸缩部G2配设。详细而言,吸汗片10通过粘接剂、热封、超声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而接合于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的肌肤抵接面。折回部分6R在尿布1的穿戴时配设于比吸收体23接近穿戴者的肌肤的位置(参照图8),因此,配设于折回部分6R的肌肤抵接面的吸汗片10在尿布1的穿戴时配设于比吸收体23接近穿戴者的肌肤的位置,能够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尿布1中,具有吸汗功能的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在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各自的肌肤抵接面侧配设于距尿布1的穿戴者的肌肤最近的位置,且该吸汗片10的配置区域是包括腰部伸缩部G1及腰围下部伸缩部G2在内的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因此在尿布1的穿戴时,通过以该伸缩区域的收缩力为起因的紧固,从而吸汗片10的疏水性的第二面10b(参照图1)适合性良好地抵接于穿戴者的肌肤,能够将从肌肤发散的汗快速地吸收、蒸腾。
在尿布1中,如前述那样,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配设于伸缩区域,因此从对于穿戴者的肌肤的适合性提高的观点出发,优选吸汗片10也在与该伸缩区域相同的方向即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吸汗片10中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第二亲水性层11B之间、或者第一亲水性层11A与疏水性层12之间配设有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关于该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层)参照前述。
说明尿布1的各部分的形成材料,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表面片21、背面片22、吸收体23及防漏翻边24等,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以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作为表面片21,可以使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可以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等。作为吸收体23,可以使用由纸巾将由吸收性聚合物的粒子及纤维材料构成的吸收芯进行覆盖而成的吸收体。另外,作为防漏翻边24,可以使用疏水性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等。另外,作为弹性构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构件25、弹性构件71、腿部弹性构件72等),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作为弹性构件的形态,可以优选使用截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形状等的线状(橡筋线等)、或带状(橡筋带等)的形态等。另外,作为将尿布1的构成部件彼此接合的接合方法,可以使用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以往使用的热熔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
以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在尿布1中,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汗片10,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具备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且该层叠无纺布以使其第二面(具有层间熔接部的疏水性的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即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能够用作吸汗片以外的其他的构成部件,另外,即便在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其配置部位也不限定于尿布1中的吸汗片10的配置部位。
作为将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其他的用途,可举出配设于比吸收体接近穿戴者的肌肤的位置的表面片。即,例如在尿布1中,作为表面片21而可以使用层叠无纺布10。
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中,如图7所示,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配设有弹性构件71,但也可以不配设弹性构件71。在以不配设弹性构件71的形态形成伸缩区域的情况下,作为外装体3的构成部件,使用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无纺布即可。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7所示,外装体3呈跨腹侧区域A、下裆区域C及背侧区域B而连续的形状,但也可以代替于此,外装体3呈在腹侧外装体、背侧外装体及下裆外装体分别作为其他构件而区分的分割型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定于前述的尿布1那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能够适用于在体液的吸收中使用的全部物品,例如,能够适用于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
而且,本发明的吸汗片不限定于适用于前述的吸收性物品,也能够适用于吸收性物品以外的物品。例如,作为使用者擦汗而使用的片本身,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吸汗片。除此以外,还可以适用于鞋底用鞋垫、腋汗垫、眼罩、面膜等,通过以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本发明的吸汗片,能够将从脚底、腋部、脸部发散的汗快速地吸收、蒸腾。
关于前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了以下的附记内容。
<1>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2>根据所述<1>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优选含有该第一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进一步优选含有该第一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100质量%的亲水性纤维,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优选含有该第二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进一步优选含有该第二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100质量%的亲水性纤维,
所述疏水性层优选含有该疏水性层的总质量的7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进一步优选含有该疏水性层的总质量的100质量%的疏水性纤维。
<3>根据所述<1>或<2>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9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15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5度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6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8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度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以前者>后者的大小关系成立为前提而优选为3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3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度以下。
<4>根据所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1.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2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μm以上,并且优选为9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μm以下。
<5>根据所述<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小,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小,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上,并且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0.4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7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μm以下。
<6>根据所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优选为10g/m2以上,并且为38g/m2以下、优选为35g/m2以下。
<7>根据所述<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合计为5g/m2以上、优选为7g/m2以上,并且为25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下。
<8>根据所述<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3g/m2以上、优选为5g/m2以上,并且为15g/m2以下、优选为13g/m2以下。
<9>根据所述<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扁平率高,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1.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9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扁平率高,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优选为0.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优选为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2以上,并且优选为1.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5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5以上,并且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优选为1.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上,并且优选为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中的扁平的纤维的比例优选为每单位面积4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
<10>根据所述<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亲水度高,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优选为3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并且优选为3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度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1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度以下。
<11>根据所述<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间熔接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的面积的比例为5%以上、优选为6%以上,并且为22%以下、优选为20%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面具有所述层间熔接部在面方向上分散存在多个的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
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面积占所述第二面的整个面积的比例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位置假想地设置有半径为2mm的圆的情况下,在该假想圆内包含至少1个所述层间熔接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进一步优选的是,该假想圆的半径为1.5mm。
<12>根据所述<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除了所述层间熔接部以外不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高密度熔接部。
<13>根据所述<1>~<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所述第一亲水性层及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仅通过构成纤维的热熔接而互相接合。
<14>根据所述<1>~<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包含弹性纤维。
<15>根据所述<14>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弹性纤维介于所述层叠结构的层间。
<16>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通过层间熔接部而互相接合,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一纤维,将该第一纤维堆叠而形成基体纤维片的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二纤维,将该第二纤维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的第一层叠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三纤维,将该第三纤维堆叠于所述第一层叠体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的第二层叠工序;以及
对所述第二层叠体局部地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一方包括疏水性纤维,另一方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包括与该疏水性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
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堆叠于传送带的上表面,该传送带的上表面的材质为氟树脂、聚酯树脂或金属。
<17>根据所述<16>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包括疏水性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
<18>根据所述<16>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疏水性纤维。
<19>根据所述<16>~<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亲水性纤维的堆叠后,对其堆叠物实施压延处理,
优选的是,被实施所述压延处理的所述堆叠物为所述第一层叠体,
优选的是,被实施所述压延处理的所述堆叠物为所述基体纤维片,该基体纤维片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
优选的是,所述压延处理的温度为所述堆叠物的构成纤维的软化点以下。
<20>根据所述<16>~<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亲水性纤维通过对配入有亲水化剂的所述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
<21>根据所述<20>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纤维的所述亲水化剂的含量少于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一方的所述亲水化剂的含量。
<22>根据所述<16>~<2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对于所述基体纤维片、所述第一层叠体及所述第二层叠体中的任一方,在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以前,均不实施对被处理体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的处理。
<23>根据所述<16>~<2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与所述第一层叠工序之间、或者在该第一层叠工序与所述第二层叠工序之间,具有将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弹性纤维直接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或所述第一层叠体上的工序。
<24>根据所述<16>~<2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为所述<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
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中的所述第一面由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该层叠无纺布中的所述第二面由该第一纤维及该第三纤维中的包括疏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
<25>一种层叠无纺布,其通过所述<16>~<2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面和位于该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由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所述第二面由该第一纤维及该第三纤维中的包括疏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
<2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所述<1>~<15>及<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二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
<27>根据所述<26>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在比该吸收体接近穿戴者的肌肤的位置配设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28>根据所述<27>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设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29>根据所述<28>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该吸汗片为所述层叠无纺布。
<30>一种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其中,
所述吸汗片构成为包含所述<1>~<15>及<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
<31>根据所述<30>所记载的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其中,
所述吸汗片以使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二面朝向肌肤侧的方式使用。
<32>一种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汗中的应用,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是所述<1>~<15>及<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
<33>一种吸收汗的方法,其中,
使用所述<1>~<15>及<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无纺布来吸收汗。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Claims (33)
1.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扁平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1.02以上且50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扁平率高,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0.02以上且0.9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为1以上且1.18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为1.2以上且50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扁平率为1.25以上且60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中的扁平的纤维的比例为每单位面积40质量%以上。
3.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亲水度高,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小。
4.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二面由包含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层构成,在该疏水性层的该第一面侧配设有包含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层,该亲水性层构成为按照距该疏水性层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包括第一亲水性层及第二亲水性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亲水度高,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为3度以上且30度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15度以上且80度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含有该第一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含有该第二亲水性层的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
所述疏水性层含有该疏水性层的总质量的7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60度以上且88度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以前者>后者的大小关系成立为前提而为3度以上且30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0.01以上且0.9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1.1以上且50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为3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为3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为2μm以上且90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与所述疏水性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小,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与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0.02以上且0.9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以前者/后者的形式而为1.2以上且70以下,
所述疏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3μm以上且40μm以下,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0.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0.4μm以上且25μ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且38g/m2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亲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与所述第二亲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合计为5g/m2以上且25g/m2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3g/m2以上且15g/m2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间熔接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的面积的比例为5%以上且22%以下,
所述第二面具有所述层间熔接部在面方向上分散存在多个的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
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面积占所述第二面的整个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
在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位置假想地设置有半径2mm的圆的情况下,在该假想圆内包含至少一个所述层间熔接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结构除了所述层间熔接部以外不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密度高且由构成纤维彼此互相熔接而成的高密度熔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疏水性层、所述第一亲水性层及所述第二亲水性层仅通过构成纤维的热熔接而互相接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包含弹性纤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弹性纤维介于所述层叠结构的层间。
18.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通过层间熔接部而互相接合,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一纤维,将该第一纤维堆叠而形成基体纤维片的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二纤维,将该第二纤维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的第一层叠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三纤维,将该第三纤维堆叠于所述第一层叠体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的第二层叠工序;以及
对所述第二层叠体局部地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一方包括疏水性纤维,另一方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包括与该疏水性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
在所述亲水性纤维的堆叠后,对其堆叠物实施压延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被实施所述压延处理的所述堆叠物为所述第一层叠体,
被实施所述压延处理的所述堆叠物为所述基体纤维片,该基体纤维片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
所述压延处理的温度为所述堆叠物的构成纤维的软化点以下。
20.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包含长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通过层间熔接部而互相接合,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一纤维,将该第一纤维堆叠而形成基体纤维片的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二纤维,将该第二纤维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上而形成第一层叠体的第一层叠工序;
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第三纤维,将该第三纤维堆叠于所述第一层叠体上而形成第二层叠体的第二层叠工序;以及
对所述第二层叠体局部地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一方包括疏水性纤维,另一方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包括与该疏水性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的亲水性纤维,
并且,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所述亲水性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相比纤维直径小,
所述亲水性纤维通过对配入有亲水化剂的所述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
所述第二纤维的所述亲水化剂的含量少于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一方的所述亲水化剂的含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包括疏水性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包括亲水性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疏水性纤维。
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对于所述基体纤维片、所述第一层叠体及所述第二层叠体中的任一方,在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以前,均不实施对被处理体沿着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同时进行加热的处理。
24.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基体纤维片形成工序与所述第一层叠工序之间、或者在该第一层叠工序与所述第二层叠工序之间,具有将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弹性纤维直接堆叠于所述基体纤维片或所述第一层叠体上的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为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
作为制造结果物的层叠无纺布中的所述第一面由所述第一纤维及所述第三纤维中的包括亲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该层叠无纺布中的所述第二面由该第一纤维及该第三纤维中的包括疏水性纤维的一方的堆叠物形成。
2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二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设。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在比该吸收体接近穿戴者的肌肤的位置配设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设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该吸汗片为所述层叠无纺布。
30.一种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其中,
所述吸汗片构成为包含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其中,
所述吸汗片以使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二面朝向肌肤侧的方式使用。
32.一种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汗中的应用,其中,
所述层叠无纺布是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
33.一种吸收汗的方法,其中,
使用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来吸收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10464 WO2018167881A1 (ja) | 2017-03-15 | 2017-03-15 |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及び吸汗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73668A CN110573668A (zh) | 2019-12-13 |
CN110573668B true CN110573668B (zh) | 2020-10-02 |
Family
ID=63521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5759.6A Active CN110573668B (zh) | 2017-03-15 | 2017-03-15 |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597808B1 (zh) |
JP (1) | JP6408194B1 (zh) |
CN (1) | CN110573668B (zh) |
MY (1) | MY184308A (zh) |
RU (1) | RU2713963C1 (zh) |
WO (1) | WO20181678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26418B2 (ja) * | 2018-09-25 | 2022-08-26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WO2021256146A1 (ja) | 2020-06-15 | 2021-12-23 | 東レ株式会社 | スパンボンド不織布および衛生材料 |
CN112176525B (zh) * | 2020-09-24 | 2021-10-08 | 浙江王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 一种单向导水面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574568B1 (ko) * | 2020-09-29 | 2023-09-04 |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 마스크용 시트,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마스크 |
WO2022249577A1 (ja) * | 2021-05-24 | 2022-12-01 | 花王株式会社 | 温熱具 |
CN117947563A (zh) | 2022-10-18 | 2024-04-30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三维针织间隔织物的芯吸结构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26051A (zh) * | 2003-12-11 | 2005-06-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
CN101191275A (zh) * | 2006-11-30 | 2008-06-04 | 东丽世翰株式会社 | 覆盖用多层结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以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75009B2 (ja) * | 2000-09-01 | 2007-01-31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連続フィラメントの表面材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
JP4656618B2 (ja) | 2001-02-09 | 2011-03-23 |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 抽出用フィルター |
MY140200A (en) * | 2004-07-28 | 2009-11-30 | Uni Charm Corp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indicator |
JP2006051649A (ja) | 2004-08-11 | 2006-02-23 | Mitsui Chemicals Inc | 一方向導水性不織布シート |
JP4716858B2 (ja) * | 2005-11-11 | 2011-07-06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WO2007066699A1 (ja) * | 2005-12-06 | 2007-06-14 | Kobayashi Pharmaceutical Co., Ltd. | 多層吸収性衛生物品 |
JP4999917B2 (ja) * | 2009-12-24 | 2012-08-15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ティライナ |
JP5335705B2 (ja) * | 2010-01-15 | 2013-11-06 | クラレクラフ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 高吸水性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407693B2 (ja) | 2014-12-15 | 2018-10-17 | 花王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2017
- 2017-03-15 CN CN201780085759.6A patent/CN11057366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15 WO PCT/JP2017/010464 patent/WO2018167881A1/ja unknown
- 2017-03-15 JP JP2018538673A patent/JP6408194B1/ja active Active
- 2017-03-15 EP EP17901274.5A patent/EP3597808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3-15 RU RU2019130489A patent/RU2713963C1/ru active
- 2017-03-15 MY MYPI2019005202A patent/MY184308A/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26051A (zh) * | 2003-12-11 | 2005-06-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
CN101191275A (zh) * | 2006-11-30 | 2008-06-04 | 东丽世翰株式会社 | 覆盖用多层结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以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8167881A1 (ja) | 2019-03-22 |
JP6408194B1 (ja) | 2018-10-17 |
RU2713963C1 (ru) | 2020-02-11 |
EP3597808A4 (en) | 2020-09-09 |
EP3597808A1 (en) | 2020-01-22 |
EP3597808B1 (en) | 2021-09-08 |
MY184308A (en) | 2021-03-31 |
WO2018167881A1 (ja) | 2018-09-20 |
CN110573668A (zh) | 2019-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73668B (zh) |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及吸汗片 | |
CN110325679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0325678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07635521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241914B2 (ja) | 積層構造体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9310548B (zh) | 吸收性物品 | |
TWI699195B (zh) | 吸收性物品 | |
US10667961B2 (en) | Absorbent article and wearable article including absorbent article | |
CN106029028B (zh) |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的制造方法、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 |
TW200305390A (en) | Absorbent art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04129924A (ja) |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 |
CN109640913B (zh) | 吸收性物品及用于其的立体开孔片的制造方法 | |
TWI744334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1432768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11795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283208B2 (ja) | 使い捨てパンツ型おむつ | |
CN108175578B (zh) |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 |
KR101164697B1 (ko) | 음순간 패드 | |
CN114007562A (zh) | 伸缩性片、具有该伸缩性片的吸收性物品和该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 |
WO2024034357A1 (ja) |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 |
CN116782863A (zh) | 吸收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