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66346B - 一种新型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66346B CN110566346B CN201910816334.9A CN201910816334A CN110566346B CN 110566346 B CN110566346 B CN 110566346B CN 201910816334 A CN201910816334 A CN 201910816334A CN 110566346 B CN110566346 B CN 1105663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or
- cylinder
- piston
- cylinder body
- tri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62—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2—Gas passages between engine outlet and pump drive, e.g. reservoi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4—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arranged oppositely relative to main shaft and of "flat"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3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main grou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08—Safety, indicating, or supervis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3/00—Pistons
- F02F3/0015—Multi-part pist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2—Crankshaft with passageway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2075/1804—Number of cylinders
- F02B2075/1812—Number of cylinders thre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曲轴连接杆以及曲轴;气缸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缸体、第二缸体、第三缸体,气缸的左侧壁、右侧壁中部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滑孔;第一活塞设置在活塞杆的上端并位于第一缸体内,第二活塞设置在活塞杆的下端并位于第三缸体内;曲轴设置在气缸的下方,并通过曲轴连接杆与活塞杆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新型发动机中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通过活塞杆连接,曲轴连接杆设置在活塞杆中间使得本发动机呈对称式设计,第一活塞在第一缸体中做功与第二活塞在第三缸体中做功往复交替,进而代替曲轴的惯性实现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使得本发明的新型发动机的做功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发动机。
背景技术
普通直列发动机活塞上下运动,或者V型排列发动机活塞成一定夹角运动,普通直列发动机和V型排列发动机都存在以下问题:活塞运动过程大多是依靠曲轴的惯性而实现运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影响发动机的一部分工作效率,因此,设计一种不需要依靠曲轴的惯性而实现活塞运动的新型发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动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包括:
气缸、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曲轴连接杆以及曲轴;
所述气缸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缸体、第二缸体、第三缸体,所述气缸的左侧壁、右侧壁中部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滑孔,两个所述滑孔均与所述第二缸体连通;
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所述气缸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所述第二缸体以及所述第三缸体中,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内,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并位于所述第三缸体内,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缸体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第三缸体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
所述曲轴设置在所述气缸的下方,并通过所述曲轴连接杆与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活塞杆推动所述曲轴连接杆沿所述滑孔在所述气缸内往复地移动,使得所述曲轴连接杆驱动所述曲轴运动。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气缸中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气缸内分为所述第一缸体、所述第二缸体、所述第三缸体,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三缸体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缸体的两侧;
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均设有与所述活塞杆对应的通孔,所述活塞杆套接在所述通孔内;
所述气缸的侧壁靠近其上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缸体对应的第一气门腔,所述第一气门腔上分别设置有其连通的第一进气气门、第一排气气门、第一喷油嘴以及第一火花塞;
所述气缸的侧壁靠近其下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缸体对应的第二气门腔、所述第二气门腔上分别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进气气门、第二排气气门、第二喷油嘴以及第二火花塞。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三气门腔,其设置在所述气缸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一挡板的部位,使得所述第三气门腔与所述第一缸体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气门腔的下方,所述第三气门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三进气气门和第一高压进气气门,所述第一高压进气气门通过第一高压储气罐与所述第一进气气门连通;
第四气门腔,其设置在所述气缸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二挡板的部位,使得所述第四气门腔与所述第三缸体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气门腔的上方,所述第四气门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四进气气门和第二高压进气气门,所述第二高压进气气门通过第二高压储气罐与所述第二进气气门连通。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涡轮增压器,其用于向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补充压力,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废气进口通过两个废气输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气门、所述第二排气气门连通,并且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进气口连接有空气滤清器,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排气口通过两个均带有电磁单向阀的送气管与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连通内。
优选的是,其中,两个所述送气管配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筒和循环部;
所述降温筒套接在两个所述送气管的外部,所述降温筒包括第一导热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内的第二导热套筒、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一端的第一导热环、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另一端的第二导热环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之间的螺旋导热管,所述螺旋导热管的进水端穿过所述第一导热环并延伸至外部,所述螺旋导热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第二导热环并延伸至外部;
所述循环部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第一导流室、第二导流室以及第三导流室,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导流室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所述第二导流室通过第一连通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所述第三导流室通过第二连接管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导流室、所述第二导流室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导流室、所述第三导流室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三导流室内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导流管与所述螺旋导热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螺旋导热管的出水管通过回流管与所述第一导流室流通。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三导流室内设置有活性炭净化板,所述箱体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室上方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对应的条形孔,所述第三导流室的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对应的凹槽,使得所述活性炭净化板通过所述条形孔、两个所述凹槽插接在所述第三导流室内,并且所述活性炭净化板的上端设置有提手。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曲轴内配设第一进油路和第一出油路,所述曲轴连接杆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油路对应的第二进油路、以及与所述第一出油路对应的两个第二出油路,所述活塞杆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二进油路对应的两个第三进油路、以及与所述第二出油路对应的两个第三出油路,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内均配设有与所述第三进油路对应的第四进油路,以及与所述第三出油路对应的第四出油路,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环槽、第二环槽以及第三环形槽,所述第三环形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进油路对应的第五出油路,以及与所述第四出油路对应的回流油路,所述第一环槽用于安装气环,所述第二环槽用于安装刮油环,所述第三环形槽用于安装油环。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报警机构,其包括报警灯、第一浓度监测模块、第二浓度监测模块、水位探测器以及单片机,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均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内并位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的两侧,所述水位探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的内顶部,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所述水位探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报警电路与所述报警灯电连接;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感L、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三极管M1、第二三极管M2、第三三极管M3、第四三极管M4、第五三极管M5、第一电阻R11、第二电阻R12、第三电阻R13、第四电阻R14、第五电阻R15、第六电阻R16、第七电阻R17、第八电阻R18、第九电阻R19;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感L、所述第一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14与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发射极、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DD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一电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参考地GND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二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15的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三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基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所述第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一端以及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四电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基极与所述第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12的另一端与所述报警灯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集电极与所述报警灯的另一端以及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基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通过活塞杆连接,曲轴连接杆设置在活塞杆中间使得本发动机呈对称式设计,相比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第一活塞在第一缸体中做功与第二活塞在第三缸体中做功往复交替,进而代替曲轴的惯性实现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使得本发明的新型发动机的做功效率较高。
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循环部的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降温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部分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发动机中报警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包括:
气缸1、活塞杆2、第一活塞3、第二活塞4、曲轴连接杆5以及曲轴6;
所述气缸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缸体7、第二缸体8、第三缸体9,所述气缸1的左侧壁、右侧壁中部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滑孔10,两个所述滑孔10均与所述第二缸体8连通;
所述活塞杆2设置在所述气缸1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7、所述第二缸体8以及所述第三缸体9中,所述第一活塞3设置在所述活塞杆2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7内,所述第二活塞4设置在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并位于所述第三缸体9内,所述第一活塞3与所述第一缸体7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4与所述第三缸体9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
所述曲轴6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下方,并通过所述曲轴连接杆5与所述活塞杆2连接,所述活塞杆2推动所述曲轴连接杆5沿所述滑孔10在所述气缸1内往复地移动,使得所述曲轴连接杆5驱动所述曲轴6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气缸1内的第一缸体7的进气门打开,第一缸体7的喷油嘴向第一缸体7内喷出燃油,燃油与第一缸体7内的空气混合,火花塞点火后燃烧爆炸,推动第一活塞3向第三缸体7运动,第一活塞3推动活塞杆2沿滑孔10运动,进而通过曲轴连接杆5带动曲轴6运动;此过程中活塞杆2推动第二活塞4向第三缸体9的下至点运动,第三缸体9的进气门打开,第三缸体9的喷油嘴向第三缸体9内喷出燃油与空气混合,当第二活塞4到达第三缸体9的下至点运动时,第三缸体9的火花塞点火,进而在第三缸体9内爆炸推动第二活塞4向第一缸体7运动,第二活塞4带动活塞杆2沿滑孔10向第一缸体7运动,进而带动曲轴连接5杆驱动曲轴6运动;第一活塞3向第一缸体7的上止点运动时,排气门排气;当第一活塞3快达到第一缸体7的上止点时进气门打开、喷油嘴喷出燃油,火花塞再次点火燃烧爆炸;第二活塞4向第三缸体9的下止点运动时,排气门排气;当第二活塞4快达到第三缸体9的下止点时进气门打开、喷油嘴喷出燃油,火花塞再次点火燃烧爆炸;如此完成本发明的新型发动机运动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本发明中的新型发动机中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通过活塞杆连接,曲轴连接杆设置在活塞杆中间使得本发动机呈对称式设计,相比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第一活塞在第一缸体中做功与第二活塞在第三缸体中做功往复交替,进而代替曲轴的惯性实现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使得本发明的新型发动机的做功效率较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缸1中设置有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所述第一挡板11、所述第二挡板12将所述气缸1内分为所述第一缸体7、所述第二缸体8、所述第三缸体9,所述第一缸体7与所述第三缸体9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缸体8的两侧;
所述第一挡板11、所述第二挡板12上均设有与所述活塞杆2对应的通孔13,所述活塞杆2套接在所述通孔13内;
所述气缸1的侧壁靠近其上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缸体7对应的第一气门腔14,所述第一气门腔14上分别设置有其连通的第一进气气门15、第一排气气门16、第一喷油嘴以及第一火花塞;
所述气缸1的侧壁靠近其下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缸体9对应的第二气门腔17、所述第二气门腔17上分别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进气气门18、第二排气气门19、第二喷油嘴以及第二火花塞。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将气缸内部分割为第一缸体7、第二缸体8、第三缸体9,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上均设有与活塞杆2对应的通孔13;第一气门腔14、第二气门腔17均设置在气缸的侧壁上,这样不会占据气缸的顶部、底部空间;第一气门腔14上分别设置有其连通的第一进气气门15、第一排气气门16、第一喷油嘴以及第一火花塞(未示出),第一进气气门15开启向第一气门腔14内供入新鲜空气,第一排气气门16排出燃烧后的废气,第一喷油嘴向第一气门腔14内喷入燃油,第一火花塞向第一气门腔14内点火,爆炸燃烧的气体从第一气门腔14内冲向第一缸体7内推动第一活塞3运动;
第二气门腔17上分别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进气气门18、第二排气气门19、第二喷油嘴以及第二火花塞(未示出),第二进气气门18开启向第二气门腔17内供入新鲜空气,第二排气气门19排出燃烧后的废气,第二喷油嘴向第二气门腔17内喷入燃油,第二火花塞向第二气门腔17内点火,爆炸燃烧的气体从第二气门腔17内冲向第三缸体9内推动第二活塞4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将气缸1内部分割成第一缸体7、第二缸体8以及第三缸体9,限定出第一活塞3、第二活塞4的运动空间,方便实现活塞杆2在气缸1内的运动;同时,第一气门腔14、第二气门腔17设置在气缸1的侧壁,节省出气缸1的两端空间使得本发明中的新型发动机相比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体积要小的多,节省安装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气门腔20,其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一挡板11的部位,使得所述第三气门腔20与所述第一缸体7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气门腔14的下方,所述第三气门腔2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三进气气门21和第一高压进气气门22,所述第一高压进气气门22通过第一高压储气罐23与所述第一进气气门15连通;
第四气门腔24,其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二挡板12的部位,使得所述第四气门腔24与所述第三缸体9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气门腔17的上方,所述第四气门腔24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四进气气门25和第二高压进气气门26,所述第二高压进气气门26通过第二高压储气罐27与所述第二进气气门18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气缸的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三气门腔20、第四气门腔24;第一活塞在第一缸体的上止点处,第三进气气门打开21向第一缸体内供入新鲜空气,第一高压储气罐23通过第一进气门向第一气门腔内强制供入气体、第一喷油嘴喷入燃油与气体混合然后第一火花塞点火爆炸,爆炸气体进入到第一缸体推到第一活塞运动,第一活塞向第三腔体运动的过程中将刚才进入的新型空气通过打开第一高压进气气门进入到第一高压储气罐23内储存供下个运动周期使用;
当第一活塞在第一缸体的上止点处,第二活塞在第三缸体的上止点处,第一活塞向第三缸体运动,进而推动第二活塞向第三缸体的下止点运动,当快到达下止点时,第四进气气门打开25向第三缸体9内供入新鲜空气,第二高压储气罐27通过第二进气门18向第二气门腔17内强制供入气体、第二喷油嘴喷入燃油与气体混合,然后第二活塞4到达第三缸体9的下止点时第二火花塞点火爆炸,爆炸气体进入到第三缸体9推到第二活塞4运动,第二活塞4向第一腔体7运动的过程中将刚才进入的新型空气通过打开第二高压进气气门26进入到第二高压储气罐27内储存供下个运动周期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将本发明中的新型发动机适合作为四冲程的发动机使用,进一步地提高本发明的新型发动机的做功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涡轮增压器28,其用于向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23、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27补充压力,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进口通过两个废气输送管29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气门16、所述第二排气气门19连通,并且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压缩机进气口连接有空气滤清器30,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压缩机排气口通过两个均带有电磁单向阀31的送气管37与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23、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27连通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第一排气气门16、第二排气气门19通过两个废气输送管29接通至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进口,将废气输送给涡轮增压器28带动涡轮增压器28运动进而向第一高压储气罐23、第二高压储气罐27补充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通过涡轮增压器28可以向第一高压储气罐23、第二高压储气罐27补充压力,进而方便本发动机的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送气管37配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筒32和循环部33;
所述降温筒32套接在两个所述送气管37的外部,所述降温筒32包括第一导热套筒321、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内的第二导热套筒322、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一端的第一导热环323、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另一端的第二导热环3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之间的螺旋导热管325,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进水端穿过所述第一导热环323并延伸至外部,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出水端穿过所述第二导热环324并延伸至外部;
所述循环部33包括箱体331、设置在所述箱体331内的第一导流室332、第二导流室333以及第三导流室334,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34与所述第二导流室333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二导流室333通过第一连通管335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三导流室334通过第二连接管336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二导流室333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一导流孔337,所述第二导流室333、所述第三导流室334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二导流孔338,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设置有循环泵339,所述循环泵339的输出端通过导流管340与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出水管通过回流管341与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流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涡轮增压器28向第一高压储气罐23、第二高压储气罐27提供的气体温度要低些,这样气体与燃油混合后使得燃油的燃烧效果好,所以要对送气管37进行降温处理,降温筒32套接两个送气管37的外部,循环部33中的循环泵339的输出端通过导流管340与螺旋导热管325的进水端连接,螺旋导热管325的出水管通过回流管341与第一导流室332流通,螺旋导热管325、第一导热套筒321、第二导热套筒322在这里可以选优铜质的或者铝质的,吸热效果好可以将送气管37的热量迅速带走,进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另外,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34与第二导流室333连通,废气输送至第二导流室333内,箱体331内有水,使用者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吸收废气的常用的化学药品将废气中一些有害成分吸收掉,通过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这样类似迷宫的设计,也可以达到降低涡轮增压器工作噪音的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有利于降低送气管37内气体的温度,这样气体与燃油混合后使得燃油的燃烧效果好;同时也降低涡轮增压器28工作中的噪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设置有活性炭净化板35,所述箱体331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室334上方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对应的条形孔,所述第三导流室334的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对应的凹槽,使得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通过所述条形孔、两个所述凹槽插接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并且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的上端设置有提手3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通过条形孔、两个凹槽可以将活性炭净化板35安装在第三导流室334内,废气含有的有害物质和已经加入的化学药品反应被吸收在水中,第三导流室334内设置有活性炭净化板35,活性炭净化板35对箱体331内的水起到净化的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方便活性炭净化板35对水进行净化,避免水在其他管道内产生“水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曲轴6内配设第一进油路61和第一出油路62,所述曲轴连接杆5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油路61对应的第二进油路51、以及与所述第一出油路62对应的两个第二出油路52,所述活塞杆2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二进油路51对应的两个第三进油路53、以及与所述第二出油路52对应的两个第三出油路54,所述第一活塞3、所述第二活塞4内均配设有与所述第三进油路53对应的第四进油路55,以及与所述第三出油路54对应的第四出油路56,所述第一活塞3、所述第二活塞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环槽57、第二环槽58以及第三环形槽59,所述第三环形槽59内设置有与所述第四进油路55对应的第五出油路60,以及与所述第四出油路56对应的回流油路63,所述第一环槽57用于安装气环,所述第二环槽58用于安装刮油环,所述第三环形槽59用于安装油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曲轴6中的第一进油路61进入润滑油,依次通过第二进油路51、第三进油路53、第四进油路55进入到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中的第三环形槽59内的油环上,使得第一活塞3与第一缸体7的内缸壁之间、以及第二活塞4与第三缸体9的内缸壁之间得到较好的润滑,然后润滑油再依次通过第四出油路56、第三出油路54、第二出油路52、第一出油路62流出至曲轴6外完成润滑。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第一活塞3与第一缸体7的内缸壁之间、以及第二活塞4与第三缸体9得到较好的润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报警机构,其包括报警灯、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水位探测器39以及单片机40,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均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并位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的两侧,所述水位探测器39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的内顶部,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所述水位探测器39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4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40的输出端通过报警电路与所述报警灯电连接;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感L、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三极管M1、第二三极管M2、第三三极管M3、第四三极管M4、第五三极管M5、第一电阻R11、第二电阻R12、第三电阻R13、第四电阻R14、第五电阻R15、第六电阻R16、第七电阻R17、第八电阻R18、第九电阻R19;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感L、所述第一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14与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发射极、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DD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一电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参考地GND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二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15的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三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基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所述第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一端以及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四电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基极与所述第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12的另一端与所述报警灯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集电极与所述报警灯的另一端以及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基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均设置在第三导流室334内并位于活性炭净化板35的两侧,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监测被活性炭净化板净化处理前的水的浓度,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监测被活性炭净化板净化处理后的水的浓度,当二者浓度差到达设定的数值时,单片机启动报警器报警提醒使用者更换活性炭净化板以及更换水;水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的消耗,水位探测器39用于监测箱体331内的水的高度,当水的高度达到设定的数值时,单片机启动报警器报警,使用者添加水,其中,单片机通过上述的报警电路启动报警器报警。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可以更好的使用本新型发动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3)
1.一种新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1)、活塞杆(2)、第一活塞(3)、第二活塞(4)、曲轴连接杆(5)以及曲轴(6);
所述气缸(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缸体(7)、第二缸体(8)、第三缸体(9),所述气缸(1)的左侧壁、右侧壁中部上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滑孔(10),两个所述滑孔(10)均与所述第二缸体(8)连通;
所述活塞杆(2)设置在所述气缸(1)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7)、所述第二缸体(8)以及所述第三缸体(9)中,所述第一活塞(3)设置在所述活塞杆(2)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缸体(7)内,所述第二活塞(4)设置在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并位于所述第三缸体(9)内,所述第一活塞(3)与所述第一缸体(7)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4)与所述第三缸体(9)内的内腔壁滑动连接;
所述曲轴(6)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下方,并通过所述曲轴连接杆(5)与所述活塞杆(2)连接,所述活塞杆(2)推动所述曲轴连接杆(5)沿所述滑孔(10)在所述气缸(1)内往复地移动,使得所述曲轴连接杆(5)驱动所述曲轴(6)运动;
所述气缸(1)中设置有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所述第一挡板(11)、所述第二挡板(12)将所述气缸(1)内分为所述第一缸体(7)、所述第二缸体(8)、所述第三缸体(9),所述第一缸体(7)与所述第三缸体(9)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缸体(8)的两侧;
所述第一挡板(11)、所述第二挡板(12)上均设有与所述活塞杆(2)对应的通孔(13),所述活塞杆(2)套接在所述通孔(13)内;
所述气缸(1)的侧壁靠近其上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缸体(7)对应的第一气门腔(14),所述第一气门腔(14)上分别设置有其连通的第一进气气门(15)、第一排气气门(16)、第一喷油嘴以及第一火花塞;
所述气缸(1)的侧壁靠近其下部的部位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缸体(9)对应的第二气门腔(17)、所述第二气门腔(17)上分别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进气气门(18)、第二排气气门(19)、第二喷油嘴以及第二火花塞;
第三气门腔(20),其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一挡板(11)的部位,使得所述第三气门腔(20)与所述第一缸体(7)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气门腔(14)的下方,所述第三气门腔(2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三进气气门(21)和第一高压进气气门(22),所述第一高压进气气门(22)通过第一高压储气罐(23)与所述第一进气气门(15)连通;
第四气门腔(24),其设置在所述气缸(1)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第二挡板(12)的部位,使得所述第四气门腔(24)与所述第三缸体(9)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气门腔(17)的上方,所述第四气门腔(24)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四进气气门(25)和第二高压进气气门(26),所述第二高压进气气门(26)通过第二高压储气罐(27)与所述第二进气气门(18)连通;
涡轮增压器(28),其用于向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23)、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27)补充压力,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进口通过两个废气输送管(29)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气门(16)、所述第二排气气门(19)连通,并且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压缩机进气口连接有空气滤清器(30),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压缩机排气口通过两个均带有电磁单向阀(31)的送气管(37)与所述第一高压储气罐(23)、所述第二高压储气罐(27)连通内;
两个所述送气管(37)配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筒(32)和循环部(33);
所述降温筒(32)套接在两个所述送气管(37)的外部,所述降温筒(32)包括第一导热套筒(321)、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内的第二导热套筒(322)、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一端的第一导热环(323)、封堵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另一端的第二导热环(3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热套筒(321)与所述第二导热套筒(322)之间的螺旋导热管(325),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进水端穿过所述第一导热环(323)并延伸至外部,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出水端穿过所述第二导热环(324)并延伸至外部;
所述循环部(33)包括箱体(331)、设置在所述箱体(331)内的第一导流室(332)、第二导流室(333)以及第三导流室(334),所述涡轮增压器(28)的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34)与所述第二导流室(333)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二导流室(333)通过第一连通管(335)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三导流室(334)通过第二连接管(336)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所述第二导流室(333)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一导流孔(337),所述第二导流室(333)、所述第三导流室(334)之间开设在有供水流通的第二导流孔(338),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设置有循环泵(339),所述循环泵(339)的输出端通过导流管(340)与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螺旋导热管(325)的出水管通过回流管(341)与所述第一导流室(332)流通;
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设置有活性炭净化板(35),所述箱体(331)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室(334)上方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对应的条形孔,所述第三导流室(334)的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对应的凹槽,使得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通过所述条形孔、两个所述凹槽插接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并且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的上端设置有提手(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6)内配设第一进油路(61)和第一出油路(62),所述曲轴连接杆(5)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一进油路(61)对应的第二进油路(51)、以及与所述第一出油路(62)对应的两个第二出油路(52),所述活塞杆(2)内配置有与所述第二进油路(51)对应的两个第三进油路(53)、以及与所述第二出油路(52)对应的两个第三出油路(54),所述第一活塞(3)、所述第二活塞(4)内均配设有与所述第三进油路(53)对应的第四进油路(55),以及与所述第三出油路(54)对应的第四出油路(56),所述第一活塞(3)、所述第二活塞(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环槽(57)、第二环槽(58)以及第三环形槽(59),
所述第四进油路(55)、第四出油路(56)均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槽(59)内,所述第一环槽(57)用于安装气环,所述第二环槽(58)用于安装刮油环,所述第三环形槽(59)用于安装油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报警机构,其包括报警灯、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水位探测器(39)以及单片机(40),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均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内并位于所述活性炭净化板(35)的两侧,所述水位探测器(39)设置在所述第三导流室(334)的内顶部,所述第一浓度监测模块(37)、所述第二浓度监测模块(38)、所述水位探测器(39)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4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40)的输出端通过报警电路与所述报警灯电连接;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感L、第一电容C11、第二电容C12、第一三极管M1、第二三极管M2、第三三极管M3、第四三极管M4、第五三极管M5、第一电阻R11、第二电阻R12、第三电阻R13、第四电阻R14、第五电阻R15、第六电阻R16、第七电阻R17、第八电阻R18、第九电阻R19;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感L、所述第一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14与所述第一三极管M1的发射极、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DD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一电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参考地GND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二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M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15的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三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基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所述第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M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一端以及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所述单片机的引脚四电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基极与所述第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12的另一端与所述报警灯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M4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集电极与所述报警灯的另一端、参考地GND电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M5的基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16334.9A CN110566346B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新型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16334.9A CN110566346B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新型发动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66346A CN110566346A (zh) | 2019-12-13 |
CN110566346B true CN110566346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8777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16334.9A Active CN110566346B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新型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6634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52891Y (zh) * | 1996-04-19 | 1997-04-23 | 金良安 | 自增压自润滑自冷却式全作功冲程内燃机 |
CN1057816C (zh) * | 1996-04-19 | 2000-10-25 | 金良安 | 自增压自润滑自冷却式全作功冲程内燃机 |
CN1179505A (zh) * | 1997-10-31 | 1998-04-22 | 王�华 | 涡流式废气过滤消声器 |
CN2449991Y (zh) * | 2000-11-28 | 2001-09-26 | 张玉林 | 机动车尾气净化器 |
CN102828822A (zh) * | 2011-08-20 | 2012-12-19 |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气缸活塞发动机 |
CN103089424A (zh) * | 2013-01-21 | 2013-05-08 | 洪子鑫 | 双活塞式直立四冲程发动机 |
CN105464799A (zh) * | 2014-08-11 | 2016-04-06 | 徐建宁 | 复合自由活塞式直线发电机 |
CN105888816A (zh) * | 2016-06-02 | 2016-08-24 | 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 | 一种提高发动机空燃比的方法及增压发动机 |
CN206483296U (zh) * | 2017-01-21 | 2017-09-12 | 吕素霞 | 一种具有预热功能的锅炉尾气换热装置 |
CN206513754U (zh) * | 2017-03-03 | 2017-09-22 | 江西捷凯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器的消音散热装置 |
CN207002453U (zh) * | 2017-05-23 | 2018-02-13 | 泉州鸿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家用污水处理装置 |
CN207161208U (zh) * | 2017-09-13 | 2018-03-30 | 曹玉才 | 活塞直连无曲轴发动机 |
CN207413135U (zh) * | 2017-11-06 | 2018-05-29 | 重庆利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酸洗后的酸雾处理装置 |
CN209040937U (zh) * | 2018-10-29 | 2019-06-28 | 合肥康尔信电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柴油发电机尾气净化排放装置 |
CN109357230A (zh) * | 2018-11-13 | 2019-02-19 | 北海华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报警功能的太阳能led路灯智能照明系统 |
CN109520140A (zh) * | 2018-11-13 | 2019-03-26 | 北海华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水器水满自动报警的控制器 |
CN209212404U (zh) * | 2018-11-22 | 2019-08-06 | 湖州双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稳定的醇氢动力燃烧余力回收装置 |
-
2019
- 2019-08-30 CN CN201910816334.9A patent/CN11056634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66346A (zh) | 2019-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66346B (zh) | 一种新型发动机 | |
CN104373246A (zh) | 气闭合活塞式发动机 | |
CN102374153B (zh) | 螺杆式与活塞式混合双级压缩机组及中间容器 | |
CN1807855B (zh) | 单缸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方法 | |
CN112302893B (zh) | 一种往复泵 | |
CN103206304A (zh) | 一种对置活塞对置气缸自由活塞式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 |
KR20130026943A (ko) | 내연기관용 연소시스템 | |
CN201794744U (zh) | 螺杆式与活塞式混合双级压缩机组及中间容器 | |
CN104314712A (zh) | 一种小型二冲程燃气发动机 | |
CN211648278U (zh) | 一种多腔多级式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 | |
CN210345986U (zh) |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的换热器 | |
CN108167086A (zh) | 一种高压富氧燃烧斯特林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024747U (zh) | 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 |
CN106437943A (zh) | 多缸柴油机外挂呼吸器结构 | |
CN205533232U (zh) | 多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
CN207934986U (zh) | 高功重比工业级无人机用活塞式发动机动力系统 | |
CN208281188U (zh) | 泵体组件及压缩机及空调器 | |
CN108317067B (zh) | 压缩机、制冷系统组件以及冰箱 | |
CN110259574B (zh) | 一种风冷柴油发电机 | |
CN103216321A (zh) | 一种雾化润滑的自由活塞式发动机 | |
CN100370128C (zh) | 多级斯特林发动机 | |
CN208816242U (zh) | 一种润滑性能好的货车内燃机活塞 | |
CN217907345U (zh) | 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氢水生产装置 | |
CN103557096B (zh) | 雾流量控制箱及使用其的助燃装置、内燃机、交通工具 | |
CN218598266U (zh) | 一种新型迷宫结构的曲轴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