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1903A -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 Google Patents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41903A CN110541903A CN201810519633.1A CN201810519633A CN110541903A CN 110541903 A CN110541903 A CN 110541903A CN 201810519633 A CN201810519633 A CN 201810519633A CN 110541903 A CN110541903 A CN 1105419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rsion spring
- power storage
- arm
- force
- han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4—Torsion springs consisting of bars or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该钉枪,包含壳座单元、击钉片、蓄力单元,及压把单元。所述壳座单元包括枢轴,及击钉口。蓄力单元包括蓄力扭簧,蓄力扭簧具有受力臂,及穿置于击钉片且弹抵于受力臂的带动臂,带动臂蓄积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压把单元包括把手,及可脱离地嵌卡于击钉片的卡扣件。在把手由起始位置朝击钉位置转动的期间,把手抵压受力臂且朝底侧移动,把手带动卡扣件朝顶侧移动并连动击钉片带动所述带动臂朝顶侧移动,而使蓄力扭簧蓄积带动击钉片朝底侧移动的势能,使用时只需按压把手并连动击钉片带动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一小段距离,就能使蓄力扭簧累积足以带动击钉片产生击钉的势能,因此,使用上较省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钉枪,特别是涉及一种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所示,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545350号所公开的一种打钉机1,包括一壳体11、一击钉单元12,及一把手单元13。所述壳体11具有一轴杆111。所述击钉单元12具有一位于所述壳体11内且沿一顶底方向Z移动的击钉片121,及一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且前端与所述击钉片121嵌卡的板簧122。所述把手单元13具有一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轴杆111的压柄131,及一弹抵于所述壳体11与所述压柄131间且可被压缩而产生一弹性回复力的弹簧132,所述压柄131具有一与所述轴杆111枢接且可相对于所述轴杆111滑移的长导槽133,所述压柄131之前端可脱离地嵌卡于所述击钉片121。
使用时,下压于所述压柄131的后段使所述压柄131之前端带动所述击钉片121朝顶侧移动,进而连动所述板簧122朝顶侧弧曲变形,使所述板簧122累积一带动所述击钉片121朝底侧移动的势能,当所述压柄131持续转动至其前端脱离所述击钉片121时,所述击钉片121瞬间被所述板簧122带动朝下移动而产生击钉动作。
虽然所述打钉机1具有上述使用效果,但由于所述板簧122由适当厚度的金属板制成,使用者要施以较大的力量才能克服所述板簧122的刚性,并连动所述击钉片121朝上移动一大段距离后,才能让所述板簧122产生足够的弧曲变形量以蓄积一击钉势能,因此,使用上较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安装在钉枪且能节省操作力的蓄力扭簧。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适用于安装在钉枪且用来蓄积击钉势能,所述蓄力扭簧包含簧圈、受力臂,及带动臂。所述簧圈包括反向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受力臂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先朝前侧延伸再朝底侧延伸后再朝内侧延伸。所述带动臂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超过所述受力臂,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并使所述带动臂蓄积一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所述受力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朝前延伸的连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朝底侧延伸的中间段,及由所述中间段朝所述带动臂方向延伸的束缚段,所述带动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的延伸段,及由所述延伸段朝前侧倾斜延伸的插置段,所述蓄力扭簧可在未安装于所述钉枪的自然状态与安装于所述钉枪的使用状态间转换,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低于且远离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所述受力臂的所述中间段与所述束缚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不大于90度。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定义一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插置段的线径中心的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簧圈通过所述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簧圈脱离所述基线。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是由一条直径为3.0mm至4.5mm的金属线材弯折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蓄力扭簧,所述受力臂的连接段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的外周面相切的第一延伸线先朝外延伸后再倾斜向外延伸,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外周面相切的第二延伸线朝外延伸,所述受力臂的连接段与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为15至45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较省力的钉枪。
本发明的钉枪,包含壳座单元、击钉片、蓄力单元,及压把单元。所述壳座单元包括枢轴、位于所述枢轴的后侧的固定轴,及位于前侧并形成于底端的击钉口。所述击钉片沿顶底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内,所述击钉片的底端朝向所述击钉口。
所述蓄力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内,且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连接所述击钉片的蓄力扭簧,及弹抵于所述蓄力扭簧与所述壳座单元间且可被压缩的复位弹簧,所述蓄力扭簧具有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固定轴的簧圈、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先朝前侧延伸再朝底侧延伸后再朝内侧延伸的受力臂,及由所述簧圈的反向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超过所述受力臂的带动臂,所述带动臂穿置于所述击钉片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并使所述带动臂蓄积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所述复位弹簧弹抵于所述受力臂与所述壳座单元间。
所述压把单元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壳座单元,且包括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且抵压于所述蓄力单元的把手、位于所述把手内侧并可移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且可脱离地嵌卡于所述击钉片的卡扣件,及弹抵于所述把手与所述卡扣件间的弹性件。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枢轴在起始位置与击钉位置间转动,当所述把手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卡扣件嵌卡于所述击钉片,在所述把手由所述起始位置朝所述击钉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把手抵压所述蓄力扭簧的受力臂且逐渐朝底侧移动并抵压所述复位弹簧,而使所述复位弹簧蓄积推动所述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的势能,且所述把手带动所述卡扣件逐渐朝顶侧且朝后侧移动并连动所述击钉片带动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逐渐朝顶侧移动,而使所述蓄力扭簧蓄积带动所述击钉片朝底侧移动的势能,当所述把手在所述击钉位置时,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击钉片,所述蓄力扭簧释放势能而使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连动所述击钉片朝底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的底端邻于所述击钉口并产生击钉动作,当所述把手由所述击钉位置朝所述起始位置回复的期间,所述复位弹簧释放势能并推动所述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而连动所述把手与所述卡扣件转动,并带动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连动所述击钉片朝顶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滑抵于所述卡扣件,并使所述卡扣件朝所述把手移动而挤压所述弹性件,而使所述弹性件蓄积推动所述卡扣件自动再次插入所述击钉片的势能。
本发明的钉枪,所述蓄力扭簧的受力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朝前侧延伸的连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朝底侧延伸的中间段,及由所述中间段朝所述带动臂方向延伸的束缚段,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的延伸段,及由所述延伸段朝前侧倾斜并穿置于所述击钉片的插置段,所述蓄力扭簧可在未安装于所述钉枪的自然状态与安装于所述钉枪的使用状态间转换,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低于且远离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
本发明的钉枪,所述受力臂的所述中间段与所述束缚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小于90度。
本发明的钉枪,定义一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插置段的线径中心的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簧圈通过所述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簧圈脱离所述基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把手由所述起始位置朝所述击钉位置转动时,利用所述蓄力扭簧事先蓄积的预蓄势能,只需按压所述把手并连动所述击钉片带动所述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就能使所述蓄力扭簧累积足以带动所述击钉片产生击钉的势能,因此,使用上较省力。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现有的一种打钉机的一剖视图;
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所述现有打钉机的一压柄被下压;
图3是本发明钉枪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一不完整的立体图,且图中省略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壳座单元的其中一壳体,说明一压把单元的一把手位于一起始位置,所述压把单元的一卡扣件嵌卡于一击钉片的一卡槽;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压把单元与一蓄力单元的一立体图;
图6是一俯视图,说明所述蓄力单元的一蓄力扭簧位于一使用状态;
图7是所述蓄力扭簧位于一自然状态的一立体图,说明所述蓄力扭簧的一带动臂远离一受力臂;
图8是所述蓄力扭簧位于所述自然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9是所述蓄力扭簧位于所述自然状态的一前视图;
图10是一立体图,说明将位于所述自然状态的所述蓄力扭簧的所述带动臂朝顶侧移动而弹性变形并弹抵在所述受力臂上;
图11是一类似于图4的视图,说明所述把手由所述起始位置朝所述击钉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把手抵压所述蓄力扭簧,且带动所述卡扣件连动所述击钉片朝顶侧移动;
图12是一类似于图11的视图,说明所述把手转动至所述击钉位置的瞬间,且所述卡扣件刚要脱离所述击钉片的所述卡槽但尚未脱离;
图13是一类似于图12的视图,说明所述把手转动至所述击钉位置,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击钉片的卡槽,且所述蓄力扭簧释放势能,并使所述击钉片朝底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的底端邻近于所述击钉口;
图14是一类似于图13的视图,说明所述把手由所述击钉位置朝所述起始位置回复的期间,所述击钉片滑抵于所述卡扣件,并使所述卡扣件挤压所述压把单元的一弹性件,使所述弹性件蓄积一推动所述卡扣件自动再插入所述击钉片的势能;
图15是本发明钉枪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16是一左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调整单元;及
图17是一类似于图16的视图,说明所述调整单元的一旋钮可相对于所述壳座单元转动并用来带动所述卡扣件相对于一枢轴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例如“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顶底方向Z”,是以各图所示方位暨正常使用方位为基准,且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图4,本发明钉枪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壳座单元2、一击钉片3、一蓄力单元4,及一压把单元5。
所述壳座单元2包括两互相对合的壳体21、一沿一左右方向Y设置于所述壳体21内的枢轴22、一沿所述左右方向Y设置于所述壳体21且位于所述枢轴22的后侧的固定轴23、一设置于所述壳体21内且低于所述枢轴22的限位挡块24、一设置于所述壳体21之前端的导引件25,及一位于所述壳体21的底端并形成于所述导引件25的底侧的击钉口26。
所述击钉片3沿一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Y的顶底方向Z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2内,所述击钉片3的底端朝向所述击钉口26。所述击钉片3包括一沿所述顶底方向Z延伸且可滑移地通过所述导引件25的本体31,及一由所述本体31朝顶侧且朝前侧弯曲倾斜延伸的滑接部32,所述本体31具有一卡槽311,及一低于所述卡槽311的连接槽312。
参阅图4、图5、图6,所述蓄力单元4沿一垂直于所述顶底方向Z、所述左右方向Y之前后方向X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2内,且包括一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轴23并连接所述击钉片3的蓄力扭簧41、一供所述蓄力扭簧41定位的抵靠座42,及一弹抵于所述抵靠座42与所述壳座单元2间且可被压缩的复位弹簧43。
所述蓄力扭簧41是由一条直径为3mm的金属线材弯折一体成型,并用来蓄积一击钉动作的势能,所述蓄力扭簧41具有一簧圈44、一受力臂45,及一带动臂46,所述簧圈44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固定轴23外且具有反向设置的一第一端441与一第二端442。所述受力臂45具有一由所述簧圈44的第一端441朝前侧延伸的连接段451、一由所述连接段451沿所述顶底方向Z朝底侧弯折延伸的中间段452,及一由所述中间段452沿所述左右方向Y朝左侧也就是朝所述带动臂46方向弯折延伸的束缚段453。所述带动臂46在所述前后方向X上超过所述受力臂45,且具有一由所述簧圈44的第二端442朝前侧延伸并超过所述受力臂45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45的束缚段453的延伸段461,及一由所述延伸段461朝前侧且朝右侧倾斜并穿置于所述击钉片3的连接槽312的插置段462。较佳地,所述蓄力扭簧41的金属线材的线径为3.0mm至4.5mm,如此,能具有足够的工作扭矩而蓄积足以产生击钉的势能,由于所述金属线材的直径超过4.5mm时,刚性太大,在安装时较费力,因此,所述金属线材的直径以4.5mm为上限值。
所述抵靠座42具有一形成于顶面的凹置槽421,及一形成于底面且供所述复位弹簧43套设的套接块422,所述受力臂45的束缚段453被限位于所述凹置槽421,所述复位弹簧43通过所述抵靠座42弹抵于所述受力臂45与所述壳座单元2间。
参阅图6、图7、图8、图9,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蓄力扭簧41可在未安装于本第一实施例的一自然状态(如图7所示)与安装于本第一实施例的一使用状态(如图6所示)间转换。如图9所示,当所述蓄力扭簧41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受力臂45的连接段451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44的外周面相切的第一延伸线L1朝前侧并朝顶侧弯折延伸,且由图8可知,所述受力臂45的连接段451也同时朝左侧倾斜延伸,如图9所示,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44外周面相切的第二延伸线L2朝前侧延伸。同时,由图7可知,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低于且远离所述受力臂45的束缚段453,所述受力臂45的中间段452与所述束缚段453相夹一角度θ1,所述角度θ1不大于90度,回到图9,所述受力臂45的连接段451与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相夹一角度θ2,所述角度θ2为15度至45度,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度θ1为90度,所述角度θ2为28度。如图7、图10示,在将所述蓄力扭簧41安装于本第一实施例之前,要先利用一治具(图未示)扳动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朝顶侧移动并压置于所述受力臂45上,此时,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弹抵于所述受力臂45的束缚段453,而使所述带动臂46蓄积一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接着,如图4、图6所示,将所述蓄力扭簧41的簧圈44套置于所述固定轴23外,以及将所述插置段462穿置于所述击钉片3的连接槽312,就可使所述蓄力扭簧41位于所述使用状态。
参阅图6、图8所示,定义一条沿所述前后方向X延伸且通过所述插置段462的线径中心的基线BL,较佳地,当所述蓄力扭簧41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基线BL通过所述簧圈44,当所述蓄力扭簧41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簧圈44脱离所述基线BL并位于所述基线BL的左侧,借此,使所述带动臂46能稳定地弹抵于所述受力臂45上而不会意外脱离所述受力臂45。在本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变化例中,也能使所述束缚段453朝向顶侧倾斜翘起而使所述角度θ1(见图7)小于90度,如此一来,所述束缚段453就能阻挡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不会朝左侧移动而意外脱离所述受力臂45,同样具有的限位功能,且在此情况下,处于所述自然状态的所述蓄力扭簧41的所述簧圈44就会通过基线BL。
参阅图3、图4、图5,所述压把单元5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壳座单元2且位于所述蓄力单元4的顶侧,并包括一把手51、一卡扣件52,及一弹性件53。
所述把手51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22且抵压于所述蓄力单元4的蓄力扭簧41,所述把手51具有一基壁511、两侧壁512、一抵套块513,及一抵压杆514。所述基壁511形成有一沿所述前后方向X延伸的滑动长槽510,所述侧壁512间隔相对且由所述基壁511的两侧边朝底侧延伸,每一侧壁512之前端凸出于所述基壁511且具有一与所述枢轴22枢接的枢孔515,及一位于所述枢孔515的后方且向内凸出的凸块516。所述抵套块513由所述基壁511朝顶侧且朝所述滑动长槽510方向延伸。所述抵压杆514位于所述枢轴22的后方且沿所述左右方向Y穿置于所述侧壁512并抵压于所述蓄力扭簧41的受力臂45。
所述卡扣件52位于所述把手51的内侧且部分外露于所述滑动长槽510,所述卡扣件52可移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22且可脱离地嵌卡于所述击钉片3,并具有一顶壁521、两内壁522,及一挤套块523。所述顶壁521具有一开槽520,及一形成于所述开槽520之前侧且可脱离地嵌卡于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的卡接端524。所述内壁522间隔相对且由所述顶壁521朝底侧延伸并位于所述把手51的所述侧壁512的内侧,每一内壁522嵌卡于邻近的侧壁512的凸块516且具有一前端呈开放状的枢接槽525,所述枢接槽525可滑移地枢设于所述枢轴22。所述挤套块523形成于所述顶壁521的后侧且由所述滑动长槽510穿出外露并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滑动长槽510。
所述弹性件53弹抵于所述把手51与所述卡扣件52间且高于所述滑动长槽510,并具有一套设于所述卡扣件52的挤套块523之前端531,及一反向于所述前端531且套设于所述把手51的抵套块513的后端532。
参阅图4、图13,所述把手51可相对于所述枢轴22在一起始位置(如图4)与一击钉位置(图13)间转动。
如图4所示,当所述把手51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嵌卡于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且所述带动臂46弹抵于所述受力臂45,较佳地,所述击钉片3的底端略高于钉针(图未示)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所述把手51由所述起始位置朝所述击钉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把手51抵压所述蓄力扭簧41的受力臂45且逐渐朝底侧移动并抵压所述复位弹簧43,而使所述复位弹簧43被压缩而蓄积一推动所述蓄力扭簧41朝顶侧移动的势能,且所述把手51带动所述卡扣件52逐渐朝顶侧且朝后移动并连动所述击钉片3,所述击钉片3带动所述蓄力扭簧41的带动臂46逐渐朝顶侧移动,而使所述蓄力扭簧41蓄积一带动所述击钉片3朝底侧移动的势能。
如图12所示,当所述把手51转动至所述击钉位置的瞬间,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刚脱离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但尚未脱离,且所述蓄力扭簧41尚未释放势能。
接着,如图13所示,当所述把手51在所述击钉位置时,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脱离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所述蓄力扭簧41释放势能而使所述蓄力扭簧41的带动臂46连动所述击钉片3朝底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3的底端邻近于所述击钉口26而产生击钉动作,此时,所述蓄力扭簧41的带动臂46朝底侧移动至接触到所述限位挡块24而被阻挡,无法再往底侧移动。
如图14所示,当所述把手51由所述击钉位置朝所述起始位置回复的期间,所述复位弹簧43释放势能并推动所述抵靠座42与所述蓄力扭簧41朝顶侧移动而连动所述把手51与所述卡扣件52转动,并带动所述蓄力扭簧41的带动臂46连动所述击钉片3朝顶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3的滑接部32滑抵于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见图13),并使所述卡扣件52朝后侧移动且相对于所述把手51平移而挤压所述弹性件53之前端531,而迫使所述前端531朝向所述后端532靠拢并使所述弹性件53蓄积一推动所述卡扣件52自动再插入所述击钉片3的势能。
最后,通过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持续朝底侧转动且所述击钉片3持续朝顶侧移动,在所述卡扣件52的卡接端524在对准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的瞬间,所述弹性件53会释放势能并通过所述前端531弹推所述卡扣件52朝前侧移动并使所述卡接端524自动插入所述击钉片3的卡槽311而再次嵌卡于所述击钉片3,如此,所述把手51就能自动回复到如图4的所述起始位置。
<具体例1(E1)>
本发明钉枪的一具体例1(E1)是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实施,且将不同规格的钉针(图未示)分别装入所述具体例1(E1)再打钉于白松木(图未示)做为判断标准。所述具体例1(E1)所提及的具体条件如下所述。
所述蓄力扭簧41的金属线材的线径为3.5mm,且所述角度θ2为28度,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以扭簧压力测试法测试的实际值为16.3kg。
在打钉于白松木后,观察打钉于所述白松木的状态做为判断标准,若整只钉针已打入所述白松木表面以下等级为A;钉针的针厚下表面平齐与略低于所述白松木表面等级皆为B;钉针的针厚下表面略高于所述白松木表面等级为C。
所述具体例1(E1)的测试结果,汇整于下列表1.中。
表1.
<具体例2(E2)>
本发明钉枪的一具体例2(E2)是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实施,所述具体例2(E2)所提及的具体条件如下所述。
所述蓄力扭簧41的金属线材的线径为4.0mm,且所述角度θ2为28度,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以扭簧压力测试法测试的实际值为27.4kg。
所述具体例2(E2)的测试结果,汇整于下列表2.中。
表2.
<具体例3(E3)>
本发明钉枪的一具体例3(E3)是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实施,所述具体例3(E3)所提及的具体条件如下所述。
所述蓄力扭簧41的金属线材的线径为3.5mm,且所述角度θ2为43度,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以扭簧压力测试法测试的实际值为19.4kg。
所述具体例3(E3)的测试结果,汇整于下列表3.中。
表3.
详细地来说,由所述具体例E1与所述具体例E2的测试结果得知,所述蓄力扭簧41的线径愈大,则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愈大,且所蓄积的击钉势能就愈大。再由所述具体例E1与所述具体例E3的测试结果得知,所述蓄力扭簧41的角度θ2愈大,则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也愈大,所蓄积的击钉势能也就愈大,因此,通过改变所述蓄力扭簧41的线径与所述角度θ2,就能改变所述蓄力扭簧41的预蓄势能,并适用于不同规格的钉针。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本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一、本第一实施例利用所述蓄力扭簧41由所述自然状态移动至所述使用状态时,能事先蓄积一定的预蓄势能,借此,在使用所述钉枪时,只需按压所述把手51并连动所述击钉片3带动所述蓄力扭簧41朝顶侧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即可使所述蓄力扭簧41蓄积足以让所述击钉片3产生击钉的势能,因此,使用上较省力。
二、通过所述蓄力扭簧41线径的较佳范围为3.0mm至4.5mm,或所述受力臂45的连接段451与所述带动臂46的延伸段461的夹角的角度θ2的较佳范围为15度至45度,除了能具有足够的工作扭矩能蓄积足以产生击钉的势能外,还能便于将所述蓄力扭簧41由所述自然状态移动至所述使用状态。
参阅图15、图16,与图17,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类似于所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实施例包含所述壳座单元2、所述击钉片3、所述蓄力单元4、所述压把单元5,及一调整单元6,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把手51的其中一侧壁512还具有一朝下开放的凹槽517,所述卡扣件52邻近于所述凹槽517的其中一内壁522还具有一穿过所述凹槽517且可相对于所述凹槽517移动的连接块526。
所述调整单元6可调整地设置于所述压把单元5与所述壳座单元2,且包括一凸轮61、一调整件62,及一旋钮63。所述凸轮6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2的其中一壳体21的内侧且邻近于所述凹槽517,所述凸轮61具有形成于四个不同方位的凸部611,每一凸部611至所述凸轮61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所述调整件62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凸轮61,且具有由一内环壁621围绕界定出呈矩形的一开槽620,及一形成于底侧且用来推抵所述连接块526的卡掣部622,且所述凸轮61容置于所述开槽620内且其中一凸部611推抵于所述内环壁621。所述旋钮63连接于所述凸轮61并外露于所述壳座单元2且可相对于所述壳座单元2转动,所述旋钮63用来带动所述凸轮61相对于所述壳座单元2转动并使所述其中一凸部611推抵于所述调整件62的内环壁621,且连动所述卡掣部622推抵所述连接块526而带动所述卡扣件52相对于所述枢轴22移动而调整所述卡扣件52脱离所述击钉片3的时间,借此,使用者通过转动所述旋钮63,就能调整所述蓄力扭簧41所蓄积的击钉势能。举例来说,如图16所示,当与所述转动中心的距离最短的其中一凸部611推抵于所述调整件62的内环壁621时,所述卡扣件52相对于所述枢轴22朝前侧移动(即前进),并用来使所述卡扣件52脱离所述击钉片3的时间较晚,因此,所述蓄力扭簧41所蓄积的击钉势能较大,相反地,如图17所示,当与所述转动中心的距离最长的另一凸部611推抵于所述调整件62的内环壁621时,所述卡扣件52相对所述枢轴22朝后侧移动(即后退),并用来使所述卡扣件52脱离所述击钉片3的时间较早,因此,所述蓄力扭簧41所蓄积的击钉势能较小。
本第二实施例除了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外,还具有能让使用者选择不同击钉势能的优点,便于应用在不同钉针规格的情况。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蓄力扭簧,适用于安装在钉枪且用来蓄积击钉势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扭簧包含:
簧圈,包括反向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受力臂,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先朝前侧延伸再朝底侧延伸后再朝内侧延伸;及
带动臂,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超过所述受力臂,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并使所述带动臂蓄积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力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朝前延伸的连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朝底侧延伸的中间段,及由所述中间段朝所述带动臂方向延伸的束缚段,所述带动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的延伸段,及由所述延伸段朝前侧倾斜延伸的插置段,所述蓄力扭簧可在未安装于所述钉枪的自然状态与安装于所述钉枪的使用状态间转换,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低于且远离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力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臂的所述中间段与所述束缚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不大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力扭簧,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插置段的线径中心的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簧圈通过所述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簧圈脱离所述基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力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扭簧是由一条直径为3.0mm至4.5mm的金属线材弯折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力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臂的连接段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的外周面相切的第一延伸线先朝外延伸后再倾斜向外延伸,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沿着一条与所述簧圈外周面相切的第二延伸线朝外延伸,所述受力臂的连接段与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为15至45度。
7.一种钉枪,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座单元,包括枢轴、位于所述枢轴后侧的固定轴,及位于前侧并形成于底端的击钉口;
击钉片,沿顶底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内,所述击钉片的底端朝向所述击钉口;
蓄力单元,设置于所述壳座单元内,且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轴并连接所述击钉片的蓄力扭簧,及弹抵于所述蓄力扭簧与所述壳座单元间且可被压缩的复位弹簧,所述蓄力扭簧具有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固定轴的簧圈、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先朝前侧延伸再朝底侧延伸后再朝内侧延伸的受力臂,及由所述簧圈的反向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超过所述受力臂的带动臂,所述带动臂穿置于所述击钉片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并使所述带动臂蓄积朝底侧移动的预蓄势能,所述复位弹簧弹抵于所述受力臂与所述壳座单元间;及
压把单元,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壳座单元,且包括可转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且抵压于所述蓄力单元的把手、位于所述把手内侧并可移动地枢设于所述枢轴且可脱离地嵌卡于所述击钉片的卡扣件,及弹抵于所述把手与所述卡扣件间的弹性件,所述把手可相对于所述枢轴在起始位置与击钉位置间转动,当所述把手在所述起始位置时,所述卡扣件嵌卡于所述击钉片,在所述把手由所述起始位置朝所述击钉位置转动的期间,所述把手抵压所述蓄力扭簧的受力臂且逐渐朝底侧移动并抵压所述复位弹簧,而使所述复位弹簧蓄积推动所述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的势能,且所述把手带动所述卡扣件逐渐朝顶侧且朝后侧移动并连动所述击钉片带动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逐渐朝顶侧移动,而使所述蓄力扭簧蓄积带动所述击钉片朝底侧移动的势能,当所述把手在所述击钉位置时,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击钉片,所述蓄力扭簧释放势能而使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连动所述击钉片朝底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的底端邻于所述击钉口并产生击钉动作,当所述把手由所述击钉位置朝所述起始位置回复的期间,所述复位弹簧释放势能并推动所述蓄力扭簧朝顶侧移动而连动所述把手与所述卡扣件转动,并带动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连动所述击钉片朝顶侧移动至所述击钉片滑抵于所述卡扣件,并使所述卡扣件朝所述把手移动而挤压所述弹性件,而使所述弹性件蓄积推动所述卡扣件自动再次插入所述击钉片的势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扭簧的受力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一端朝前侧延伸的连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朝底侧延伸的中间段,及由所述中间段朝所述带动臂方向延伸的束缚段,所述蓄力扭簧的带动臂具有由所述簧圈的第二端朝前侧延伸且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的延伸段,及由所述延伸段朝前侧倾斜并穿置于所述击钉片的插置段,所述蓄力扭簧可在未安装于所述钉枪的自然状态与安装于所述钉枪的使用状态间转换,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带动臂的延伸段低于且远离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带动臂弹抵于所述受力臂的束缚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臂的所述中间段与所述束缚段相夹一角度,且所述角度小于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插置段的线径中心的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簧圈通过所述基线,当所述蓄力扭簧在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簧圈脱离所述基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19633.1A CN110541903B (zh) | 2018-05-28 | 2018-05-28 |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19633.1A CN110541903B (zh) | 2018-05-28 | 2018-05-28 |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41903A true CN110541903A (zh) | 2019-12-06 |
CN110541903B CN110541903B (zh) | 2021-04-20 |
Family
ID=68701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19633.1A Active CN110541903B (zh) | 2018-05-28 | 2018-05-28 |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4190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92697A (en) * | 2019-09-03 | 2021-09-08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US11472014B2 (en) | 2019-05-05 | 2022-10-18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93045A (ja) * | 1998-01-05 | 1999-07-21 | Aiwa Co Ltd | 付勢機構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蓋付き筐体 |
US20070034664A1 (en) * | 2005-07-30 | 2007-02-15 | Peigen Jiang | Spring-powered stapler |
US20130228607A1 (en) * | 2012-03-05 | 2013-09-05 | Worktools, Inc. | Power spring configurations for a fastening device |
CN106142003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丰民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省力机构的装钉机 |
US20170239798A1 (en) * | 2016-02-24 | 2017-08-24 | Worktools, Inc. | Low force release manual tacker |
-
2018
- 2018-05-28 CN CN201810519633.1A patent/CN1105419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93045A (ja) * | 1998-01-05 | 1999-07-21 | Aiwa Co Ltd | 付勢機構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蓋付き筐体 |
US20070034664A1 (en) * | 2005-07-30 | 2007-02-15 | Peigen Jiang | Spring-powered stapler |
US20130228607A1 (en) * | 2012-03-05 | 2013-09-05 | Worktools, Inc. | Power spring configurations for a fastening device |
CN106142003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丰民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省力机构的装钉机 |
US20170239798A1 (en) * | 2016-02-24 | 2017-08-24 | Worktools, Inc. | Low force release manual tacker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72014B2 (en) | 2019-05-05 | 2022-10-18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US11981010B2 (en) | 2019-05-05 | 2024-05-14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GB2592697A (en) * | 2019-09-03 | 2021-09-08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GB2592697B (en) * | 2019-09-03 | 2022-10-26 | Worktools Inc | High efficiency torsion spring tack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41903B (zh) | 2021-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76799B2 (en) | Front-depression stapling device | |
TW201336635A (zh) | 撞板預先與釘針分離的打釘槍 | |
US10946505B2 (en) | Torsion spring and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with the same | |
US10759033B2 (en) | Fastener driving tool | |
CN111153362A (zh) | 可改变翘爪宽度的撬拔工具 | |
CN110541903A (zh) | 蓄力扭簧及具有所述蓄力扭簧的钉枪 | |
US7665644B2 (en) | Stapler | |
US20140284369A1 (en) | Staple-ejecting type stapler | |
JP6742456B2 (ja) | ねじりコイルばね | |
US20190047130A1 (en) | Staple gun | |
US20180117750A1 (en) | Stapler device with viewing window and integrated staple removal tool | |
US20140175144A1 (en) | Hand-operated coil stapler | |
CN110181462B (zh) | 钉枪 | |
CN110405695B (zh) | 一种压线钉枪 | |
CN115723100B (zh) | 钉枪 | |
EP1839818B1 (en) | Staple gun with a latch assembly | |
EP4523854A1 (en) | Stapler with driving structure | |
CN112847255A (zh) | 订书机 | |
CN112060014B (zh) | 钉枪 | |
TWI716182B (zh) | 訂書機 | |
TWI257891B (en) | Nail driving device for a nail gun | |
CN112847254B (zh) | 订书机 | |
TWI684498B (zh) | 釘槍 | |
TW201416192A (zh) | 自動適用於多種釘子之釘槍 | |
US7318545B1 (en) | Stapler with a staple-supporting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