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7268A - 电池触片配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触片配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37268A CN110537268A CN201880026381.7A CN201880026381A CN110537268A CN 110537268 A CN110537268 A CN 110537268A CN 201880026381 A CN201880026381 A CN 201880026381A CN 110537268 A CN110537268 A CN 1105372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terminal
- contact
- battery unit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90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2953 Device battery issu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48 incor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27 ion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11 non-condu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用于构建和组装电池的系统和方法。一种电池可以包括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以及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其中电池单元的一部分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并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顶部上。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沿相反方向弯曲并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顶部上沿相同方向弯曲的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触片端子。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4月20日提交的题为“电池触片配置”、申请号为No.62/488,009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电池的架构、构造和操作,例如锂离子车辆电池。
背景技术和发明内容
电池是一种通过电化学电池单元(cell)存储电能的设备。诸如48V微混合动力车辆电池的车辆电池包括串联和/或并联电连接的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以满足车辆的电流和/或电压要求。通过堆叠电池单元,然后通过将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焊接到总线条和/或直接将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电池单元,来构造包括棱柱形或包袋型电池单元的电池。
然而,在此发明人已经意识到这种电池系统的潜在问题。作为一个示例,当尝试焊接不同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时,由于来自修剪、预弯曲和堆叠电池单元的累积公差,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之间可能出现气隙和失配。具体地,当堆叠电池单元时,棱形、包袋型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彼此间隔开,因为电池单元触片端子通常比它们从其延伸的电池单元包袋更薄。因此,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在其堆叠之后必须被修剪、弯曲和/或调整,以在彼此间建立充分的表面接触以用于随后的焊接。具体地,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必须沿相反的方向弯曲以彼此接触。这种弯曲需要两步双向机器触片轧制处理,从而导致了更长和更昂贵的制造过程。分两个连续的独立步骤来卷绕触片端子会导致触片端子之间更多的失配和气隙。气隙和失配会减少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所得焊接的完整性,这会导致过早的电池失效。此外,沿着相反的方向弯曲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会限制相邻电池单元可以彼此堆叠的紧密度,从而增加了电池的封装尺寸。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问题可以由电池单元至少部分地解决,所述电池的电池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子,沿第一方向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并沿第一方向被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顶部上;以及第二电极端子,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并沿第一方向被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第二电极端子可以比第一电极端子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得更多。
在另一示例中,电池可以包括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以及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包括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沿相反方向弯曲的带相反电荷的两个电极触片端子,并包括突出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并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沿相同方向弯曲的突出部分。每个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之一可以比另一个触片端子弯曲得更多,电池单元可以被堆叠,使得弯曲得更多的触片端子靠近相邻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少的触片端子。触片端子可以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向后朝向包括弯曲得更多的触片端子的电池单元弯曲。
在又一示例中,一种用于电耦接电池单元的方法包括:在堆叠电池单元之前:在第一方向上弯曲每个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极触片;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弯曲每个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极触片;堆叠电池单元;以及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在第一方向上卷绕电池单元的电极触片。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相反方向上预弯曲每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在所述端子被一起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之前,将被焊接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彼此共面接触。将已接触的端子一起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增加了所述端子之间的表面接触,减少了所述端子之间的气隙并因此提高了触片端子之间后续焊接的完整性。
此外,通过堆叠电池单元使得一个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多的端子靠近相邻电池单元中弯曲得更少的端子,然后将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向后朝向包含所述弯曲得更多的端子的电池单元卷绕(在与所述弯曲得更多的触片端子最初被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以减少电池单元之间的距离,因此增加电池单元的堆叠密度,从而减小电池的尺寸。
另外,通过以上述方式预弯曲并堆叠电池单元,电池的电池单元的所有电池单元端子可以沿一个方向同时被卷绕在一起,因此减少了制造时间并降低了费用。
应当理解,提供以上发明内容是为了以简化形式介绍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构思的选择。不旨在明确权利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或必要特征,所述权利要求的范围仅由具体实施方式之后的权利要求书限定。此外,权利要求保护的主题不限制在解决本公开的以上或任意部分中提及的任何缺点的实施方式中。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的电化学电池单元的预折叠触片端子的等轴侧视图。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1A的电化学电池单元的预折叠触片端子的等轴前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1A的预折叠触片端子的等轴侧视图,包括预折叠触片端子的示例性弯曲轮廓。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1A至图2的电池的电池单元的示例性堆叠配置。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堆叠以形成阵列的图1A至图2的多个电化学电池单元的等轴侧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4的阵列的堆叠电化学电池单元的剖视图,其中仅暴露每个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之一。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包括在壳体内的图4的电池单元阵列的等轴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阵列和壳体的等轴俯视图,包括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延伸穿过的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7的组装的阵列、壳体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剖视图,其中仅暴露每个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之一。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7的组装的阵列、壳体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等轴俯视图,其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9的组装的阵列、壳体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剖视图,其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完整组装的电池的等轴侧视图,该电池包括图4至图10的电池单元阵列。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组装包括预折叠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电池的示例方法的流程图,例如图11的电池。
图1A至图11是按比例绘制的,但是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其他相对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涉及用于组装电池的系统和方法。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堆叠和焊接包括电极触片(本文又称为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电池单元的处理。当将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焊接在一起和/或焊接到总线条时,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气隙和失配将会减小待焊接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所得焊接的完整性。然而,如在图1A至图2的示例中所示,可以在堆叠电池单元之前将电池单元触片端子预折叠,以增加焊接的触片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焊接的完整性。例如,电池单元的负极和正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沿相反的方向弯曲。触片端子中的一个可以比另一触片端子弯曲得更多,使得与弯曲得较少的触片端子相比,弯曲得较多的触片端子的端部距电池单元包袋的中心的偏移更大。具体地,给定电池单元的每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朝着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弯曲,但是每个电池单元的两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沿相反方向朝着不同的相邻电池单元弯曲。因此,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中的一个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朝着第一相邻电池单元偏离电池单元,而另一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朝着位于电池单元的与第一相邻电池单元相反一侧的第二相邻电池单元而偏离电池单元。以这种方式,如图4的示例所示,当电池单元堆叠时,相邻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触片端子可以对齐并且彼此共面接触。
可以将多个电池单元堆叠在一起,例如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性堆叠配置中。图4和图5示出了在电池单元已经被堆叠之后,待焊接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如何相对于彼此放置的示例。在堆叠时,触片端子可以相对于彼此平放、共面接触。以这种方式,与在堆叠之前未将触片端子预折叠的示例相比,触片端子可相对于彼此更加对齐和平行。相邻共面的触片端子的端部可以更靠近弯曲得较小的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
堆叠后,可将电池单元放置在壳体内,如图6所示。如图7和图8的示例所示,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可被装配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上,使得所述端子可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然后,如图9和图10的示例所示,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成组地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并且被焊接。触片端子可以在与在堆叠之前弯曲得较多的触片端子最初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例如,在与在堆叠之前弯曲得较少的触片端子最初弯曲的相同的方向上)弯曲。通过以这种方式预弯曲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然后沿与弯曲得较多的触片端子最初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将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向后卷绕在一起,可以减小电池单元之间的距离,因此电池单元的堆叠密度可以增加,从而减小电池的尺寸。然后,可以将盖或罩耦接至壳体以形成完全组装的电池,如图11的示例所示。图12示出了用于组装电池的示例方法,例如图11的电池。
通过预折叠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增加电池单元触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焊接完整性,并可以减小电池的封装尺寸。电池可被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家用、车辆、工业或其他用途,并且可被设计成产生各种电压和电流。
图lA-图11大约按比例绘制,并示出了电池115的组件的相对尺寸和定位。此外,图1A-11示出了包括垂直轴103、水平轴105和横向轴107的轴系统101。轴系统101可用于参考电池115的组件的相对位置。例如,相对于垂直轴103,组件可以被称为在彼此“上方”或“下方”,其中,例如,被称为位于第二组件“上方”的第一组件被定位在比第二组件沿垂直轴103的正向更远处。作为另一示例,相对于水平轴105,组件可以被称为在彼此的“左侧”和“右侧”。作为另一示例,相对于横向轴107,组件可以被称为在彼此的“前面”或“后面”。例如,被称为位于第二组件“前面”的第一组件被定位在比第二组件沿横向轴107的正向更远处。组件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是指组件沿垂直轴103的运动和/或空间关系,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是指组件沿水平轴105的运动和/或空间关系,组件在横向上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是指组件沿横向轴107的运动和/或空间关系。
此外,图1A-图11示出了具有各个组件的相对位置的示例性配置。如果示出为彼此直接接触或直接耦接,则至少在一个示例中,这样的元件可以分别被称为直接接触或直接耦接。类似地,至少在一个示例中,示出为彼此邻近或彼此相邻的元件可以分别彼此邻近或彼此相邻。作为示例,彼此共面接触地放置的组件可以被称为共面接触。作为另一示例,在至少一个示例中,彼此间隔开而在其之间仅具有间隔并且没有其他组件的元件可以被称为这样放置。作为又一示例,示出为在彼此上方/下方、彼此的相对侧、或彼此的左侧/右侧的元件可以称为相对于彼此这样放置。此外,如图中所示,在至少一个示例中,最上层的元件或元件的点可称为组件的“顶部”,而最下层的元件或元件的点可称为组件的“底部”。如本文所使用的,顶部/底部、上部/下部、上方/下方可以相对于附图的垂直轴,并且用于描述附图的元件相对于彼此的定位。这样,在一个示例中,示出为在其他元件上方的元件垂直地位于其他元件上方。作为又一示例,在附图内描绘的元件的形状可以被称为具有那些形状(例如,诸如圆形、笔直、平面、弯曲、倒圆、倒角、成角度等)。此外,在至少一个示例中,示出为彼此相交的元件可以被称为相交元件或彼此相交。另外,在一个示例中,示出为在另一个元件内或示出为在另一个元件外的元件可以被称为这样放置。
现在转向图1A,其示出了电池115的电池单元125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第一等轴侧视图。具体地,图1A示出了在将电池单元125与其他电池单元堆叠在一起之前可以如何预弯曲(本文也称为“预折叠”)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示例。图1A中所示的触片端子的示例性预弯曲模式减小了所得电池组的总体积,同时还增加了电连接电池单元的焊接的耐久性。
每个电池单元125包括容纳在电池单元主体壳体152内的电极(例如,阳极和阴极)以及从电池单元主体壳体152向外延伸的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端子。因此,每个电池单元125包括负电极端子和正电极端子。图1A中示出的示例性电池单元125包括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端子100和150。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端子100可以是包括例如铝的正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150可以是包括例如铜的负电极端子。然而,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的电荷可以反转,第一电极端子100可以反之包括负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150可以包括正电极端子。第一电极端子100和第二电极端子150可以分别配置为从电池单元主体壳体152向外延伸的触片,因此在本文也可以分别称为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
在图1A至图11的示例中,电池单元被配置为棱柱或包袋型电池单元,其中用于电极的壳体152包括包袋。这样,壳体152在本文也可以称为包袋152。但是,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电池单元,例如圆柱形电池单元,因此在这样的示例中,壳体152可以不是包袋。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和试剂来制作电池包袋152。包袋152可以是相对平坦的,具有密封的边缘以减少电解质的损失。
两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可以是基本平坦的,并且可以与电池单元包袋152的中心平面共平面。电池单元包袋152的中心平面可以平行于由垂直轴103和水平轴105限定的平面,并且可以穿过包袋152的中心。因此,两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可以耦接到包袋152,使得端子100和150与包袋152的前表面160(在图1A中未示出,但是下面在图1B和图3中示出并描述)和后表面162(在图1A中未示出,但是下面在图3中示出并描述)基本等距。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垂直地延伸更远,使得当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被弯曲在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上时,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的端部对齐。如本文所述,触片端子之一的较长长度与触片的预折叠配置组合,使得预折叠触片端子被组装成较小的封装配置,同时还使得触片端子能高效且有效地耦接。然而,在其他示例中,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延伸到包袋152上方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的垂直高度。
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基本平坦的表面,其厚度在0.001mm至0.4mm或更厚的范围内。在一些示例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的厚度可以分别与从其底部102和132到其顶部边缘104和134一致。然而,在其他示例中,端子100和150的厚度可以从其底部到其顶部边缘变化。在一些示例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的厚度可以彼此相同,但是在其他示例中,它们可以不同。
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具有前表面106和与前表面106相反的后表面108。此外,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包括外围侧边缘110和112,如上所述,外围侧边缘110和112的厚度可以变化或厚度可以一致。触片端子100的底部102可以物理地耦接到包袋152,因此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从包袋152向外延伸到触片端子100的顶部边缘104。具体地,触片端子100可以与电极之一整体形成,因此可以形成电极之一的一部分或端部,并且可以从包袋152延伸而出。第一侧边缘110面向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而相反的第二侧边缘112背向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
类似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具有前表面136和与前表面136相反的后表面138。此外,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包括外围侧边缘140和142,如上所述,外围侧边缘110和112的厚度可以变化或厚度可以一致。触片端子150的底部132可以物理地耦接到包袋152,因此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从包袋152向外延伸到触片端子150的顶部边缘134。具体地,触片端子150可以与电极之一整体形成,因此可以形成电极之一的一部分或端部,并且可以从包袋152延伸而出。第一侧边缘140背离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而相反的第二侧边缘142面向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
如在图1A的示例中所示,第一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可以在电池单元堆叠之前被不同地弯曲/折叠。具体地,尽管端子100和150二者都可以包括两个弯曲,但是端子100和150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和/或以不同的弯曲角度弯曲。端子100和150可以分别包括较小的第一弯曲部109和139以及较大的第二弯曲部111和141。与较大的第二弯曲部111和141相比,较小的第一弯曲部109和139可分别被定位为更靠近底部102和132。端子100和150中的弯曲可以限定端子100和150的三个部分。例如,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包括下部的第一部分113、中间的第二部分115和上部的第三部分117。类似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包括下部的第一部分143、中间的第二部分145和上部的第三部分147。
第一部分113和143可以分别从底部102和132延伸到第一弯曲部109和139。第二部分115和145可以分别从第一弯曲部109和139延伸到第二弯曲部111和141。第三部分115和145可以分别从第二弯曲部111和141延伸到顶部边缘104和134。
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弯曲部109和第二弯曲部111的弯曲角度可以大致相同,但是在相反的方向上,使得由于第一弯曲部109和第二弯曲部111,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部分113和第三部分117可以大致彼此平行,而中间的第二部分115可以相对于第一部分113和第三部分117成角度。例如,第一部分113和第三部分117可以大致平行于包袋152的中心平面和垂直轴103。
类似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一弯曲部139和第二弯曲部141的弯曲角度可以大致相同,但是在相反的方向上,使得由于第一弯曲部139和第二弯曲部141,第一部分143和第三部分147可以大致彼此平行,而中间的第二部分145可以相对于第一部分143和第三部分147成角度。例如,第一部分143和第三部分147可以大致平行于包袋152的中心平面和垂直轴103。因此,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40的第一部分143和第三部147可以大致平行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第一部分113和第三部分117。
然而,相对于垂直轴103,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弯曲部109和111的弯曲角度可以小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弯曲部139和141的弯曲角度。因此,相对于垂直轴103,第二触片端子150可以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弯曲得更多。因此,相对于横向轴107,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可以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17偏离包袋152的中心平面更远。也即,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17到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部分113的距离在横向上(例如,相对于横向轴107)可以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一部分143的距离更近。
此外,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沿相反的方向弯曲。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一弯曲部139可以包括相对于垂直轴103的例如+60°的较大的正弯曲角度,第一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弯曲部109可以包括相对于垂直轴103的例如-30°的较小的负弯曲角度。因此,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在第一弯曲部109处沿第一方向(例如,在图1A的示例中沿逆时针方向)朝向包袋152的前表面160弯曲,使得第二部分115和第三部分117在横向轴107的正方向上偏移,同时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在第一弯曲部139处沿相反的第二方向(例如,在图1A的示例中沿顺时针方向)朝向包袋152的后表面162弯曲,使得第二部分145和第三部分147在横向轴107的负方向上偏移。
因此,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弯曲部109将端子100远离垂直轴103朝向横向轴107的正方向弯曲,第二弯曲部111将端子100弯曲回到垂直方向(大致平行于垂直轴103)。类似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一弯曲部139将端子150远离垂直轴103朝向横向轴107的负方向弯曲,第二弯曲部141将端子150弯曲回到垂直方向。以这种方式,由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弯曲得更多,因此两个端子100和150的第二部分115和145可以不彼此平行,并且可以彼此成角度。此外,触片端子100和150的中间部分115和145可以相对于垂直轴103在相反的方向上成角度。
以这种方式,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具有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沿触片表面的轨迹测量的更大的总长度(例如,更大的非折叠长度)。然而,如上文解释的,当预折叠时,如图1A的示例所示,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具有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更大或近似相等的高度。因此,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顶部边缘104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顶部边缘134上方,或者在垂直方向上近似等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顶部边缘134。
然而,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在电池单元堆叠之前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弯曲。
电池单元包袋152包括包含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的金属箔包袋。在一些示例中,电池115可以包括可充电电池。例如,电池115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电池单元包袋152可以包括在放电期间从负电极向正电极移动的锂离子。阴极包括与铝或其他合适的正电流集电极键合的电活性化合物或混合物。阴极的一部分可以从电极触片狭缝120突出,并且可以形成触片端子100或150之一。阳极包括与铜、镀铜的铝、镍箔或其他合适的负电流集电极键合的电活性化合物或混合物。阳极的一部分可以从电极触片狭缝120突出,并且可以形成触片端子100或150之一。因此,触片端子100和150可分别在其底部102和132处突出穿过触片狭缝。
电池单元包袋152包含提供用于离子传输的介质的电解质液体或凝胶。包袋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其具有沿着包袋152的顶部边缘158定位的两个电极狭缝120。电池单元包袋152是真空密封的,并且在除电极狭缝120之外的所有侧面上包括密封边缘154。套筒122从狭缝120向上突出,套筒122覆盖突出的触片100和150的底部102和132。套筒122可以被紧密密封在触片100和150周围,以防止电解质流出电池单元125,并使污染物不进入包袋152。
现在转到图1B,其示出了图1A的电池单元125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的等轴前视图。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朝向包袋152的前表面160弯曲,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从包袋152的前表面160朝着后表面162弯曲。
继续至图2,其示出了在堆叠多个电池单元之前用于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的示例性弯曲轮廓。具体地,图2示出了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弯曲部109和111以及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弯曲部139和141的示例性弯曲角度。平行于垂直轴103绘制虚线X和X'以描绘弯曲角度。因此,在图2的示例中,虚线X和X'分别平行于第一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的第一部分113和143以及第三部分117和147。
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经由第一弯曲部109以第一弯曲角度θ1朝向前表面160弯曲。因此,在图2的示例中,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通过第一弯曲部109以第一弯曲角度θ1被逆时针弯曲。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在第二弯曲部111处以第一弯曲角度θ1的大小朝向垂直方向(在图2的示例中沿顺时针)向后弯曲,使得第一部分113和第三部分117大致彼此平行。因此,第二部分115可以与垂直轴103成角度,该角度由第一弯曲角度θ1决定。
类似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以第二弯曲角度θ1在第一弯曲部139处弯曲。然而,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在第一弯曲部139处沿着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弯曲部109相反的方向弯曲,和/或以较大的第二弯曲角度θ2弯曲。因此,在图2的示例中,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在第一弯曲部139处以第二弯曲角度θ2顺时针弯曲。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在第二弯曲部141处以第二弯曲角度θ2的大小朝向垂直方向(在图2的示例中沿逆时针)向后弯曲,使得第一部分143和第三部分147大致彼此平行。因此,第二部分145可以与垂直轴103成角度,该角度由第二弯曲角度θ2决定。
第一弯曲角度θ1可以包括大约0到50度之间的角度或角度范围,第二弯曲角度θ2可以包括5到70度之间的角度或角度范围。因此,第二弯曲角度θ2可以大于第一弯曲角度θ1,这样,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可以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17相对于横向轴107偏离(例如,进一步偏移)触片端子100和150的第一部分113和143更多。这样,电池单元被堆叠在电池单元125的任一侧,如下面将参考图3至图11更详细地描述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到位于电池单元125的后表面162旁边的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距离可以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第三部分117到位于电池单元的相对侧,在前表面160旁边的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距离更近。
在根据以上给出的描述折叠多个电池单元包袋的电极之后,可以将多个电池单元堆叠在一起。在一个示例中,如下面在图3的示例中所示,可以将电池单元交替地堆叠,使得它们可以彼此串联连接。因此,在图3的示例中,布置多个电池单元包袋,使得每个电池单元包袋的背面邻近另一个电池单元包袋的背面,每个电池单元包袋的正面邻近另一个电池电源包袋的正面。
继续图3,其示出了用于堆叠多个电池单元(例如,上文参考图1A至图2所述的电池单元125)的示例性堆叠配置的剖视图300。如图3所示,电池单元可以交替地堆叠,使得电池单元125的后表面162面对相邻电池单元125的后表面162。类似地,电池单元125的前表面160面对相邻电池单元125的前表面160。以这种方式,端子100和150的取向可以在相邻的电池单元处相反。这种堆叠配置使得电池单元能够彼此串联连接。然而,用于附加地或替代地并联连接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的其他堆叠配置是可能的。柔性垫308可被包括在每个电池单元125之间,以减少电池单元的振动和相对运动。柔性垫308可额外散发热量。柔性垫308可以具有与电池单元的宽度和高度大致相同或更小的宽度和高度,使得它们不会过度增加电池堆的总体积。柔性垫308可以由泡沫或另一种柔性材料制成。柔性垫308也可以放置在第一堆叠电池单元之前和最后堆叠电池单元之后。
转到图4,其示出了根据以上在图3中描述的堆叠配置来堆叠的多个电池单元(例如,上文参考图1A至图3所描述的电池单元125)以形成阵列400。当堆叠时,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100和150可以以共面接触的方式彼此平放。具体地,对于给定的电池单元125,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朝向位于电池单元125的前面(在横向轴107的正方向上)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弯曲,而该电池单元125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朝向位于电池单元125的后面(在横向轴107的负方向上)的另一个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沿着相反方向弯曲。因此,每个电池单元125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与相邻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负和正)端子共面接触,其中触片端子100和150与位于电池单元125相反两侧的不同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共面接触。
然而,阵列400包括端板410,其限定了阵列400的前部403和后部405。端板410可以被放置在阵列400的前面和后面。端板410可以与电池单元大约一样宽或者具有比电池单元小的宽度,并且可以包括与电池单元一样高或比电池单元小的高度,使得它们不会过度增加电池堆的总体积。端板410可以包括金属和/或塑料。与端板410相邻的位于阵列400的端部的电池单元可以仅具有一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该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物理上与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接触,而其他触片端子可以耦接到总线条和/或电池端子。因此,由于端板410之一位于电池单元的一侧,所以位于阵列端部的电池单元可以仅与一个电池单元相邻。
此外,位于阵列400的端部的一个或两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之一可以与其他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不同地弯曲。在图4的示例中,位于阵列400的最左侧(在横向轴107的正方向上的最远处)的电池单元,与位于阵列400的前部403处的端板相邻,包括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正如阵列400中的所有其他电池单元一样。然而,代替包括通常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像阵列400中的其他电池单元那样,第一端电池单元125a可以包括可以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相同或相似地起作用的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可以包括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相同的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相同的材料,但是可以包括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不同的弯曲轮廓。具体地,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可以在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的方向)以减小阵列400的封装尺寸。因此,端子402可以远离端板410的更近端、远离阵列400的前部403并且朝向阵列400的内部弯曲。换句话说,端子402可以朝向相邻电池单元弯曲。
在一些示例中,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的弯曲轮廓可以与以上在图1A和图2中描述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弯曲轮廓相同或相似。然而,在其他示例中,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的第一弯曲部409和第二弯曲部411的弯曲角度可以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弯曲角度不同。作为一个示例,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可以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弯曲得少。具体地,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的弯曲部409和411的弯曲角度可以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弯曲角度近似相同,但是,端子402可以沿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相反的方向弯曲。即,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的取向可以相对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翻转180度。
在图4的示例中,位于阵列400的最右侧(在横向轴107的负方向上的最远处)的电池单元,与位于阵列400的后部405处的端板相邻,包括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正如阵列400中的除了第一端电池单元125a以外的其他电池单元一样。然而,代替包括通常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像阵列400中的其他电池单元那样,第二端电池单元125b可以包括可以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或相似地起作用的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包括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的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的材料,但是可以包括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不同的弯曲轮廓。具体地,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在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相同的方向上弯曲,然而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相对于垂直轴103以更小的弯曲角度弯曲。因此,端子404可以朝向端板410的更近端、朝向阵列400的后部405并且远离阵列400的内部弯曲。换句话说,端子404可以远离相邻电池单元弯曲。
因此,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弯曲得少。因此,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的第三部分447到触片端子404的第一部分443的距离可以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到第一部分143的距离更近(距电池单元包袋的中心平面的横向偏移更小)。将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的弯曲轮廓调整为比其他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弯曲更少,这减小了阵列400的封装尺寸,因为如果使用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弯曲轮廓,阵列400的后部405处的端板可定位成更靠近电池单元125b。
在一个示例中,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可以包括正极触片端子,并且可以耦接到电池的总线条和/或正极端子。因此,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可以形成电池的正极端。此外,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包括负极触片端子,并且可以耦接至电池的总线和/或负极端子。因此,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可以形成电池的负极端。
图5示出了在图4中的上述阵列400的剖视图,其中仅暴露每个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之一。电池单元125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与位于电池单元125后面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17共面接触,电池单元125的第三部分117与位于电池单元125前面的其他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共面接触。具体地,每个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前表面106(图5中未示出,但在图1A中示出并且在上文描述)与在后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后表面138直接共面接触。因此,当堆叠时,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彼此共面接触。
换句话说,每个电池单元125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接触并平放在其后面的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17上。此外,每个电池单元125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三部分147接触并平放在其前面的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三部分147上。因此,端子100和150在堆叠之前被预弯曲,使得相邻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端子的一部分(例如,第三部分117和147)跨越分隔端子的距离。换句话说,端子100和150中的弯曲使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横向偏移一定量,使得当堆叠时,第三部分117、147跨越分隔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一部分113和143的距离,因此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彼此共面接触。因此,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之间可以没有间隙,使得每个电池单元的整个第三部分117可以与位于其正前方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47物理上直接共面接触。
如在图5中可以看到的,由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弯曲得更多,如上面参考图1A和图2所述的,共面接触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第二单元触片端子150,相比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电池单元,更接近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电池单元而彼此物理接触。因此,相对于横向轴107,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之间的接触点,相比包含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电池单元,更靠近包含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电池单元。
换句话说,每个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中的第一弯曲部139允许中间的第二部分145横跨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一部分143和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共面接触的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一部分113之间的大部分距离。因此,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第二部分115在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第二部分145相反的方向上横跨较小的横向距离。
通过以这种方式折叠电极触片,可以增加触片端子之间的连接面积。为了减小整个电池系统的尺寸,在阵列400内可以存在这种配置的两个例外(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两个例外);如上面参考图4所解释的,最前面的电池单元和最后面的电池单元可以包括不以与阵列400中的其他电池单元的端子相同的模式弯曲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
图6示出了包括在壳体600中的图4和图5的电池单元阵列400的等轴俯视图。作为示例,壳体600可以由塑料构造。可以构造壳体600,使得包括柔性垫308和端板410的单元阵列400装配在壳体600中且不会在壳体内偏移或移动。壳体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散热片以改善热传导。此外,可以提供连接槽,以将壳体与其他模块壳体组合。
图7示出了与以上如图6所示的电池相同的等轴视图,其中包括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可以包括塑料或其他不导电材料。这样,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可以不承载电流。
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包括狭缝701,端子100和150穿过狭缝701延伸。具体地,如以上参考图6所述,相邻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端子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图7中未示出)可以彼此共面接触以形成接触对708。相邻端子100和150的这些接触对708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狭缝701。因此,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被放置在阵列400上,使得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延伸穿过支撑件702的狭缝701。狭缝701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突出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距离,使得当在支撑件702上折叠时,不同接触对708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不会彼此接触。
未配对的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和未配对的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也突出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第一总线条703可被包括在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前面的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顶部上。然后可以将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向下折叠在第一总线条703的顶部,以将端子402电耦接到总线条703。总线条703可以在相反的一端电耦接到第一电池端子704。因此,总线703将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电连接到第一电池端子704。
类似地,第二总线条705可被包括在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前面的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顶部上。然后可以将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向下折叠在第二总线条705的顶部,以将端子404电耦接到总线条705。总线条705可以在相反的一端电耦接到第二电池端子706。因此,总线条705将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电连接到第二电池端子706。
电池端子704和706形成电池115的端子,因此可以具有相反的电荷,一个端子是电池115的正极端,另一端子是电池115的负极端。作为一个示例,电池115然后可以通过例如经由线缆或电缆将电池115的端子704和706耦接至期望的车辆组件来向各种车辆电气系统提供电力,和/或向车辆提供驱动扭矩。
如图7的示例所示,总线条仅被包括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与端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和404之间。因此,总线条不被包括在支撑件702上方的其他位置,例如支撑件702与端子100和150之间。以这种方式,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和150在电池单元之间经由其彼此的共面接触承载电流。然而,在其他示例中,总线条可以被包括在支撑件702与端子100和150之间,端子100和150可以被耦接到总线条,使得总线条承载电池115的至少一些电流。
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还可以提供凹口710或可以在其上覆盖电路的其他结构,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对板连接器、连接器支撑件和/或热敏电阻。
图8示出了图7的组装阵列400、壳体600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剖视图,仅暴露每个电池单元的一个触片端子。因此,图8可以示出与图5相同或相似的阵列400,在图8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壳体600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如图8所示,端子100和150的接触对708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使得端子100、150、402和404的突出部分802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如图8的示例中所示,端子100、150、402和404的突出部分802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对齐并且彼此平行。如下面在图9和图10中所描述的,端子100、150、402和404的突出部分802然后可以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弯曲/卷绕。
图9示出了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已经被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之后组装的阵列、壳体600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等轴俯视图。因此,图9可以示出与图7相同或相似的电池115的视图,除此之外在图9中,将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示出为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弯曲在第一总线条703上,并且可以与总线条703共面接触。类似地,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弯曲在第二总线条705上,并且可以与总线条705共面接触。以这种方式,第一端子704可以电连接到第一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2,第二端子706可以电连接到第二端电池单元触片端子404。
此外,在图9的示例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沿相同方向折叠。具体地,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以与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在堆叠之前最初被折叠(例如,预折叠)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折叠,因此以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最初被折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叠。因此,端子100、150、402和404相对于横轴107向前弯曲。端子100、150、402和404可以相对于它们在图7中所示的垂直位置弯曲大约90度。端子100、150、402和404可以通过机器辊子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弯曲或卷绕。通过在堆叠之前预折叠电池单元,使得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在堆叠时彼此共面接触,端子100、150、402和404可以全部在相同方向上被卷绕在一起。因此,机器辊子可以以一个单向运动在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卷绕所有端子。
每个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可以位于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和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之间。因此,通过在堆叠之前每个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最初被弯曲的第一方向上弯曲接触对708,每个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可以在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顶部上折叠,该相邻电池单元被定位于包含该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电池单元的正前面。
在图9的示例中,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更宽。也即,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沿着水平轴105延伸得更远。这样,每个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覆盖。然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未被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覆盖的表面区域可以被用于将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耦接至总线条或例如柔性电路或热敏电阻的其他电连接。例如,铜电连接可以被定位在端子100和150上方,然后焊接到端子100和/或150中的一个或多个。当铜连接元件可以直接焊接到负电极端子时,由于负电极端子的材料成分,提高了铜连接元件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之间的焊接的焊接完整性。例如,负电极材料可以包括铜,铜与正电极端子的材料(例如铝)相比提供了与铜连接元件更耐用的焊接。
因此,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包括负电极端子并因此包括诸如铜的材料的示例中,通过将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构造为比端子150更窄,可以增加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与位于端子150顶部的电连接之间的焊接的焊接完整性,因此,当电池单元被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时,允许端子150的一部分被暴露在外。然后,可以将铜连接元件直接焊接到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暴露表面区域,该暴露表面区域未被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覆盖。在端子100与端子150一样宽,因此端子150的后表面138不暴露在外的示例中,必须将铜连接焊接到端子100。在端子100包括正电极端子并且因此包括诸如铝的材料的示例中,相对于铜连接和铜端子之间的焊接的焊接完整性,铜连接和铝端子100之间的后续焊接的焊接完整性可能降低。
继续至图10,其示出了图9的组装阵列、壳体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剖视图,其中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如图10的示例中所示,端子100、150、402和404在图10的示例中在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在堆叠之前最初被折叠的第一方向上被顺时针折叠成大致90度。因此,每个电池单元125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沿着与其在堆叠之前最初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朝着其延伸而出的电池包袋152向后弯曲。因为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在堆叠之前在第二方向上远离包袋152预弯曲,然后在堆叠之后被弯曲回与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所以可以减少触片端子150的总横向偏移。例如,如图10的示例所示,在端子150已经被弯曲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上支撑件702上之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顶部边缘134可以与触片端子150的第一部分143大致对齐。因此,相对于端子150在堆叠之前没有被预折叠和/或端子150在堆叠之前和之后没有沿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示例,通过减少端子150被弯曲的总横向偏移,可以减少相邻电池单元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电池单元的封装密度并且可以减小电池115的总封装尺寸。
因此,端子100、150、402和404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的顶部1002上折叠或弯曲大约90度,使得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的突出部分802(未在图10中标记,但在图8中标记并且在上文中描述)被向下压平在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的突出部分802的顶部上。如以上参考图4至图7所描述的,当电池单元堆叠时,相邻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100和150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在图10中未标记,但是在以上图1A、图2和图5中标记)分别可以彼此共面接触,并且可以彼此平放。当端子100和150被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时,相邻电池单元的第三部分117和147可以保持彼此紧密接触,因为它们被一起(同时)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因此,通过预折叠电池单元并将它们堆叠使得在将端子100和150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之前,端子100和150的接触对708彼此平放,在将端子100和150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之后,可以维持并实现端子100和150之间的更紧密的接触。在一些示例中,触片端子100、150、402和404的主要部分平放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
因此,端子100和150可包括第三弯曲部1004,第三弯曲部1004使端子100和150弯曲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第三弯曲部1004可包括比以上参考图2描述的弯曲部109、111、139和141的第一和第二弯曲角度大的弯曲角度。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弯曲部1004可以包括大约90度的弯曲角度。具体地,第三弯曲部1004使端子100、150、402和404中的每一个的突出部分802弯曲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
在一些示例中,端子100和150的接触对708可以不被焊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在被折叠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上之后通过彼此之间足够的表面接触而彼此电连接。然而,在其他示例中,可以使用例如激光搭接焊接将相邻单元的端子100和150焊接在一起。
图11示出了完全组装的电池115的等轴侧视图,其中盖或罩1100耦接至壳体600。盖110可以经由诸如螺钉、螺栓等的紧固件耦接至壳体600。
图12示出了用于组装包括预折叠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电池(例如图11的电池115)的示例性方法1200的流程图。方法1200开始于1202,其包括通过在第一方向上弯曲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例如,如以上在图1A至图11中描述的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00)并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弯曲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例如,如以上在图1A至图11中描述的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150),将电池单元(例如,如以上在图1A至图11中描述的电池单元125)的触片端子(例如,如以上在图1A至图11中描述的触片端子100和150)沿相反的方向折叠。例如,方法1200在1202可以包括:逆时针弯曲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以及顺时针弯曲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此外,方法1200在1202可以包括将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弯曲成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更大的角度。因此,第二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比第一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弯曲得更多。
方法1200然后继续到1204,其包括以与以上图3中描述的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以交替的方向堆叠具有预折叠的触片端子的多个电池单元。具体地,可以堆叠电池单元,使得对于相邻的电池单元,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端子彼此邻接。然后,方法1200可以进行到1206,1206包括将电池单元插入壳体(例如,以上在图6中描述的壳体600)中。在将电池单元放置在壳体中之后,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例如,以上在图7至图11中描述的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702)被放置在触片端子上,使得触片端子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中的狭缝(例如,以上在图7中描述的狭缝701)。
然后,方法1200可以从1208进行到1210,1210包括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沿着第一方向,将延伸穿过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部分单向地卷绕在一起。因此,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方延伸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的部分可以沿与第二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在堆叠之前最初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卷绕/弯曲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方法1200然后结束。
在一个表示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电池单元、第二电池单元和第三电池单元。三个电池单元可以各自包括从电池单元的一侧突出的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堆叠三个电池单元,它们的触片端子均从堆叠的电池单元组沿相同方向延伸。第二电池单元可以位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三电池单元之间,但是可以相对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三电池单元翻转,使得其电池单元仍然面对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三电池单元的方向,但是沿相反方向定向,使得第二电池单元的每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三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对齐。每个电池单元的两个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偏离其电池单元,使得相邻电池单元的带相反电荷的端子朝向彼此弯曲。也即,如果第二电池单元的负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朝着第三电池单元偏移,则第三电池单元的正极单元触片端子朝着第二电池单元偏移,从而在堆叠时与第二电池单元的负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共面接触。此外,在以上提供的示例中,第二电池单元的正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将向第一电池单元偏移,而第一电池单元的负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将向第二电池单元偏移,使得当堆叠时,第一电池单元的负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和第二电池单元的正极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彼此共面接触。
因此,通过预折叠棱柱形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可以增加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之间的表面接触面积的量。具体地,通过预折叠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以使触片端子的端部偏离端子的底部,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可跨越分隔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的距离,从而彼此物理接触。这样,可以减少端子的不匹配以及待焊接的端子之间的气隙。因此,通过在堆叠电池单元之前预先折叠触片端子,实现了提高电池单元端子之间的焊接完整性以及增加电池寿命的技术效果。
此外,通过在堆叠之前使电池单元的触片端子之一比另一个弯曲得更多,然后沿与在堆叠之前弯曲得更多的端子最初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将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的接触对弯曲在一起,可以减小电池单元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小电池的封装尺寸。
此外,由于在将端子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之前,相邻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已经彼此接触,因此电池的所有电池单元触片端子可以一次性被卷绕在一起。因此,由于在堆叠时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彼此物理接触并且彼此平放,因为它们的预折叠几何形状,可以在一次机器触片卷绕处理中将端子成对地卷绕在一起。因此,通过提供使得能够几乎同时地对所有触片端子进行单向卷绕的触片端子几何形状,实现了制造时间减少和费用降低的技术效果。此外,由于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在被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之前已经彼此平放,因此当电池单元被卷绕在一起时,可以保持相邻端子之间的表面面积接触。因此,相对于相邻电池单元的端子被分别和/或连续地卷绕的方法,可以在电池单元被卷绕之后增加电池单元之间的表面面积接触的量。
以下权利要求特别指出了被认为是新颖且非显而易见的某些组合和子组合。这些权利要求可以提及“一个”元件或“第一”元件或其等同物。应该将这样的权利要求理解为包括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元件的结合,既不需要也不排除两个或更多个这样的元件。在本申请或相关申请中,可以通过对本权利要求的修改或通过提出新的权利要求来要求保护所公开的特征、功能、元件和/或特性的其他组合和子组合。这样的权利要求,无论是在范围上与原始权利要求相比更宽、更窄、相同或不同,也被认为包括在本公开的主题内。
Claims (20)
1.一种电池单元,包括:
第一电极端子,沿第一方向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被卷绕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顶部上;以及
第二电极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被卷绕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包括由所述端子中的弯曲部限定的四个部分,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的第一部分彼此平行,并从所述电池单元的主体中沿共同平面延伸至第一弯曲部,
所述电极端子的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成角度,并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至第二弯曲部,
所述电极端子的第三部分被定位成与所述第一部分平行,并从所述第二弯曲部延伸至第三弯曲部,
所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被定位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
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第四部分从所述第三弯曲部延伸至所述端子的顶部边缘,并被定位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的上方,
所述第四部分是所述端子被卷绕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的唯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比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弯曲得更多,使得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的部分比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部分距离所述共同平面偏移更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相同的方向上,并且在和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二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上,
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的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相同的方向上,并且在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的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上。
5.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以及
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电池单元包括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沿相反方向弯曲的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触片端子,并包括突出穿过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并沿相同方向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弯曲的突出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每个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极触片端子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电池的前部弯曲,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每个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极触片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下方弯曲,
所述第二电极触片端子比所述第一电极触片端子弯曲得更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每个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多的电极触片端子与所述多个堆叠的电池单元中相邻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少的电极触片端子共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当所述触片端子未折叠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时,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所述触片端子彼此共面接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当所述触片端子折叠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时,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所述触片端子彼此共面接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触片端子沿第一方向被弯曲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
在所述触片端子被弯曲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之后,相邻堆叠的电池单元的所述触片端子共面接触并且被激光焊接在一起,使得第一电极触片端子的所述突出部分折叠在第二电极触片端子的所述突出部分上,
所述第二电极触片端子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电极触片端子和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触片端子比所述第一电极触片端子更宽。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堆叠的电池单元的任一端的端部电池单元,
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包括与所述堆叠的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触片端子不同地弯曲的至少一个电极触片端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的两个电极触片端子在相同方向上弯曲。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触片端子沿着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电池的前部弯曲。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和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之间的总线条,
所述总线条将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电耦接至所述电池的端子。
17.一种用于电耦接电池单元的方法,包括:
在堆叠所述电池单元之前:
使每个所述电池单元的第一电极触片沿第一方向弯曲;
使每个所述电池单元的第二电极触片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弯曲;
堆叠所述电池单元;以及
将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卷绕在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电极触片比所述第一电极触片弯曲得更多。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堆叠所述电池单元包括:
将每个所述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多的触片与相邻电池单元的弯曲得更少的触片抵接。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定位在所述堆叠的电池单元的任一端的端部电池单元的两个电极触片沿所述第二方向弯曲,以及
将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的所述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卷绕在所述电池单元触片支撑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488009P | 2017-04-20 | 2017-04-20 | |
US62/488,009 | 2017-04-20 | ||
PCT/US2018/028193 WO2018195218A1 (en) | 2017-04-20 | 2018-04-18 | Battery tab configur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37268A true CN110537268A (zh) | 2019-12-03 |
CN110537268B CN110537268B (zh) | 2023-04-04 |
Family
ID=6385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26381.7A Active CN110537268B (zh) | 2017-04-20 | 2018-04-18 | 电池触片配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136121A1 (zh) |
EP (1) | EP3613093A4 (zh) |
JP (2) | JP2020518095A (zh) |
KR (1) | KR102766756B1 (zh) |
CN (1) | CN110537268B (zh) |
WO (1) | WO20181952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37184B1 (ko) * | 2017-11-22 | 2019-01-11 | 주식회사 리베스트 | 외장재 패턴 구조에 의해 사용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
JP7244630B2 (ja) * | 2019-04-25 | 2023-03-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配線基板、電子部品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電子装置 |
EP3736874B1 (de) | 2019-05-10 | 2024-09-1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Akkupack, bearbeit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akkupacks |
KR20210059450A (ko) * | 2019-11-15 | 2021-05-2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
JP7327292B2 (ja) * | 2020-06-19 | 2023-08-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JP7347384B2 (ja) * | 2020-09-24 | 2023-09-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 |
JP7537456B2 (ja) | 2022-03-15 | 2024-08-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溶接構造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
WO2024002621A1 (en) * | 2022-06-30 | 2024-01-04 | Robert Bosch Gmbh | A holder member and a battery pack with the same |
WO2024009928A1 (ja) * | 2022-07-08 | 2024-01-1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
KR20240022061A (ko) * | 2022-08-11 | 2024-02-20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셀 용량이 향상된 스택형 전극 조립체 |
DE102023120641A1 (de) * | 2023-05-31 | 2024-12-05 | Grob-Werke Gmbh & Co. Kg | Biegeverfahren und Biegevorrichtung zum Biegen von Ableitertabs von Batteriezellen, insbesondere Pouch-Zellen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23879A (ja) * | 2002-05-07 | 2003-11-14 | Fuji Heavy Ind Ltd | 板状電池の電極接続構造 |
JP2005222701A (ja) * | 2004-02-03 | 2005-08-18 |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 組電池 |
US20080299453A1 (en) * | 2007-06-01 | 2008-12-04 | Yoshitaka Shinyashiki | Battery module |
CN101911342A (zh) * | 2007-11-30 | 2010-12-08 | A123系统公司 | 具有不对称端子的电池设计 |
CN102195026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Ipg光子(韩国)股份公司 | 二次电池以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模块 |
CN102820448A (zh) * | 2011-06-10 | 2012-12-1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电芯连接装置 |
WO2013191480A1 (ko) * | 2012-06-20 | 2013-12-2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전극 탭 용접 방법 |
WO2014068740A1 (ja) * | 2012-11-01 | 2014-05-08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電池ユニット |
US20150044543A1 (en) * | 2013-04-18 | 2015-02-12 | Sk Innovation Co., Ltd. | Battery Module |
CN204391179U (zh) * | 2012-07-10 | 2015-06-10 | A123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一体式母线支撑件的母线组件 |
KR20160111590A (ko) * | 2015-03-16 | 2016-09-2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전지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06133948A (zh) * | 2014-03-31 | 2016-11-16 | 株式会社Lg 化学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8867A (ja) * | 1998-07-31 | 2000-02-18 | Toyota Motor Corp | 組電池 |
KR100965049B1 (ko) * | 2005-03-23 | 2010-06-21 | 에스케이에너지 주식회사 | 고출력 리튬 2차 전지 유닛셀의 적층 구조 |
US8035986B2 (en) * | 2008-06-30 | 2011-10-11 | Lg Chem, Ltd. | Battery cell interconnect and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battery cell assemblies thereto |
KR101731329B1 (ko) * | 2010-07-27 | 2017-04-28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모듈 및 전극 탭 용접 방법 |
KR101765769B1 (ko) | 2010-12-29 | 2017-08-0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모듈 및 전극 탭 초음파 용접 방법 |
KR20120140093A (ko) * | 2011-06-20 | 2012-12-28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마찰교반접합에 의한 전극 탭과 전압센싱 커넥터 연결 구조를 가지는 배터리모듈 |
JP2013105699A (ja) * | 2011-11-16 | 2013-05-30 | Yazaki Corp | 電源装置 |
KR101991798B1 (ko) * | 2012-04-20 | 2019-06-24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모듈 |
US9799872B2 (en) * | 2013-01-18 | 2017-10-24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module |
JP6112987B2 (ja) | 2013-06-20 | 2017-04-12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CN104241673B (zh) * | 2013-06-20 | 2017-01-18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
KR102395752B1 (ko) * | 2015-08-04 | 2022-05-0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EP3340338B1 (en) * | 2016-02-11 | 2019-10-02 | LG Chem, Ltd. | Battery module |
-
2018
- 2018-04-18 KR KR1020197033524A patent/KR102766756B1/ko active Active
- 2018-04-18 WO PCT/US2018/028193 patent/WO2018195218A1/en unknown
- 2018-04-18 JP JP2019556360A patent/JP2020518095A/ja active Pending
- 2018-04-18 EP EP18787951.5A patent/EP3613093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4-18 US US16/606,701 patent/US20200136121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04-18 CN CN201880026381.7A patent/CN110537268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26 JP JP2023010152A patent/JP752224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23879A (ja) * | 2002-05-07 | 2003-11-14 | Fuji Heavy Ind Ltd | 板状電池の電極接続構造 |
JP2005222701A (ja) * | 2004-02-03 | 2005-08-18 |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 組電池 |
US20080299453A1 (en) * | 2007-06-01 | 2008-12-04 | Yoshitaka Shinyashiki | Battery module |
CN101911342A (zh) * | 2007-11-30 | 2010-12-08 | A123系统公司 | 具有不对称端子的电池设计 |
CN102195026A (zh) * | 2010-03-12 | 2011-09-21 | Ipg光子(韩国)股份公司 | 二次电池以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模块 |
CN102820448A (zh) * | 2011-06-10 | 2012-12-1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电芯连接装置 |
WO2013191480A1 (ko) * | 2012-06-20 | 2013-12-2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전극 탭 용접 방법 |
CN204391179U (zh) * | 2012-07-10 | 2015-06-10 | A123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一体式母线支撑件的母线组件 |
WO2014068740A1 (ja) * | 2012-11-01 | 2014-05-08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電池ユニット |
US20150044543A1 (en) * | 2013-04-18 | 2015-02-12 | Sk Innovation Co., Ltd. | Battery Module |
CN106133948A (zh) * | 2014-03-31 | 2016-11-16 | 株式会社Lg 化学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KR20160111590A (ko) * | 2015-03-16 | 2016-09-2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전지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134788A (ko) | 2019-12-04 |
EP3613093A1 (en) | 2020-02-26 |
CN110537268B (zh) | 2023-04-04 |
JP7522241B2 (ja) | 2024-07-24 |
US20200136121A1 (en) | 2020-04-30 |
KR102766756B1 (ko) | 2025-02-14 |
WO2018195218A1 (en) | 2018-10-25 |
EP3613093A4 (en) | 2021-01-20 |
JP2020518095A (ja) | 2020-06-18 |
JP2023038347A (ja) | 2023-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37268B (zh) | 电池触片配置 | |
CN110168799B (zh) | 电池模块 | |
EP1901369B1 (en) |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electrode terminal whose position is adjustable and improved safety | |
CN106486713B (zh) | 电池组 | |
CN209515763U (zh) | 电池单元和包括该电池单元的电池模组 | |
CN103367668B (zh) | 电池 | |
CN106207070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390518B (zh) | 电池单元框架、电池模块及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 |
CN106133948A (zh)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
US8697265B2 (en) |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 |
KR102229624B1 (ko) | 이차전지 | |
US11031650B2 (en) |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 |
KR20200000181A (ko) |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 모듈 | |
CN1992390A (zh) | 导电板及使用导电板的电池组 | |
KR20160087220A (ko) |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 배열 | |
CN110622341A (zh) | 具有增强的电连接稳定性的电池模块 | |
CN110268551B (zh) | 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制造方法、电池组和车辆 | |
CN108463901A (zh)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
US11942660B2 (en) | Battery pack | |
CN110048068A (zh) | 二次电池 | |
US20210257649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improved current-collecting structure | |
KR101797693B1 (ko) | 밀착 절곡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셀 접속부재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되는 전지팩 | |
CN111194486B (zh) | 电池模块 | |
EP3211688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10165130B (zh) | 直接放置电池组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