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505818B - 小型容器 - Google Patents

小型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5818B
CN110505818B CN201880021341.3A CN201880021341A CN110505818B CN 110505818 B CN110505818 B CN 110505818B CN 201880021341 A CN201880021341 A CN 201880021341A CN 110505818 B CN110505818 B CN 110505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mmunication
valve body
communication space
oper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3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5818A (zh
Inventor
加瀬舞
铃木一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66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62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678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41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12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669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12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187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49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40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05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5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3/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 A45D33/006Vanity boxes or cases, compacts, i.e. containing a powder receptacle and a puff or applic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3/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 A45D33/24Containers with two lids on one side; Containers with several cov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3/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3/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 A45D33/02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with dispensing means, e.g. sprinkl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3/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 A45D33/02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with dispensing means, e.g. sprinkling means
    • A45D33/025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powder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with dispensing means, e.g. sprinkling means for compacts, vanity boxes or c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4/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liquid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perfu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34/00Container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liquid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perfumes
    • A45D34/04Applian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 e.g. using roller or bal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40/00Casing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handling solid or past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shaving soaps or lipsticks
    • A45D40/0068Jars
    • A45D40/0075Jars with dispens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40/00Casing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handling solid or past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shaving soaps or lipsticks
    • A45D40/08Casing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handling solid or past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shaving soaps or lipsticks with provision for sieves or shaping parts for sticks e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40/00Casing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handling solid or past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shaving soaps or lipsticks
    • A45D40/22Casings characterised by a hinged c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02Membranes or pistons acting on the contents inside the container, e.g. follower pistons
    • B05B11/026Membranes separating the content remaining in the container from the atmospheric air to compensate underpressure inside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28Pumps having a pumping chamber with a deformable 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20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comprising hand-operated members for controlling discharge
    • B65D47/2018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comprising hand-operated members for controlling discharge comprising a valve or like element which is opened or closed by deformation of the container or clo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D
    • A45D2200/05Details of containers
    • A45D2200/054Means for supplying liquid to the outlet of the container
    • A45D2200/056Reciprocating pumps, i.e. with variable volume chamber wherein pressure and vacuum are alternately genera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D
    • A45D2200/10Details of applicators
    • A45D2200/1009Applicators comprising a pad, tissue, sponge, or the like
    • A45D2200/1018Applicators comprising a pad, tissue, sponge, or the like comprising a pad, i.e. a cushion-like mass of sof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gripp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小型容器(10)具备内容器(12)、形成有连通孔(56)的内盖(13)、形成有排出孔(66)的中盖(14)、第一阀体(15)以及第二阀体(16),中盖具备通过弹性变形而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增减的操作部(58),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切断连通孔与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且第二阀体使排出孔与连通空间连通,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切断排出孔与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且第一阀体使连通孔与连通空间连通。

Description

小型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容器。本申请针对2017年3月3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066608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年8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167873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年10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211264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年10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211265的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18年2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034924的日本专利申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收纳有化妆品的中盖容器的化妆品收纳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化妆品收纳容器中,中盖容器的上表面被网覆盖。并公开如下构成:通过利用粉扑等涂抹工具来按压该网体,从而使通过该网体的网眼而渗出的化妆品附着于涂抹工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31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化妆品收纳容器中,通过利用粉扑等来按压覆盖中盖容器的网体,从而使化妆品通过网体的网眼渗出而向外部排出。但是,在该情况下,难以调整化妆品的排出量,并且难以仅使所希望的量的化妆品排出。例如,通过加减利用涂抹工具按压网体时的力度,从而使通过网眼渗出的内容物的量大幅变化。因此,不容易使稳定量的内容物附着于涂抹工具。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一方式是如下小型容器,所述小型容器具备:内容器,其收容有内容物;内盖,其封闭内容器的内部,并形成有连通于内容器内的连通孔;中盖,其配设在内盖的上方,在其与内盖之间划分出与连通孔连通的连通空间,并且形成有与连通空间连通而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第一阀体,其对连通孔与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以及第二阀体,其对排出孔与连通空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中盖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划分出连通空间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弹性变形而使连通空间的内压增减,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切断连通孔与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并且第二阀体使排出孔与连通空间连通,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切断排出孔与连通空间的之间连通,并且第一阀体使连通孔与连通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一方式,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切断连通孔与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且第二阀体使排出孔与连通空间连通。另一方面,在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切断排出孔与连通空间的连通,且第一阀体使连通孔与连通空间连通。因此,使用者通过按压操作部并解除该按压使操作部弹性变形来进行连通空间的内压的增减,从而能够使连通空间内成为负压并使内容器内的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内,能够将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内。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操作部使连通空间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对应于连通空间的内压的上升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排出。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一方式,能够获得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另外,因为中盖具备操作部,并且操作部成为中盖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设置操作部而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因为操作部划分出连通空间,所以例如能够根据连通空间的大小而较大地形成操作部,并且能够在排出内容物时扩大使用者能够操作的范围。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二方式是在操作部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的第一方式的小型容器。
在该情况下,在操作部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因此,能够轻易地使操作部中位于薄壁部的内侧的部分以薄壁部为起点而大幅度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连通空间的内压大幅增减,并能够使内容物的排出量的调整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还具备覆盖内容器、内盖以及中盖的外壳体,内容器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向连通空间流出而减小容积。
在该情况下,内容器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向连通空间流出而减小容积。因此,在通过排出内容物而在内容器内的内容物减少时,能够升高内容器,并保持内容物的高度位置,并且能够使内容物从连通孔向连通空间顺畅地流出。此外,例如在用尽内容器内的内容物而从外壳体中取出内容器时,能够使内容器的容积预先减小,并能够实现废弃时的减容化。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还具备朝向上方对下移了的操作部向进行施力的施力部。
在该情况下,具备朝向上方对下移了的操作部进行施力的施力部。因此,在解除按压操作部时,施力部稳定地恢复到按压操作部之前的原本的位置。即,施力部协助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复原变形。由此,能够从内容器向连通空间稳定地吸进内容物,并能够按照所希望的量来设定接下来在按压操作部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因此,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
另外,由于操作部利用施力部而稳定地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所以操作部的操作性良好。由此,通过采用例如弹性体等能够弹性变形的软材质来形成操作部,从而即使在确保第二阀体的密封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持有良好的复原性。作为操作部的材质,可以使用例如弹性体和软质聚乙烯等软材质、以及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等材质等。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操作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操作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因此,在按压操作部时的操作部的下表面的变形的量变大,在解除按压时作用于操作部的朝向上方的复原变形力也变大。因此,操作部能够容易地复原变形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从内容器向连通空间吸上来的内容物的量能够稳定,能够使接下来操作部被按压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稳定。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操作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
在该情况下,操作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因此,在操作部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较大的应力局部作用于操作部的下表面,并能够使小型容器的耐久性提高。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七方式在第五方式或第六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操作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
在该情况下,操作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凸起的曲面状。因此,在操作部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较大的应力局部作用于操作部的上表面。另外,将操作部的上表面设为平缓的形状,能够抑制例如从排出孔排出的内容物在操作部的上表面局部滞留。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八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操作部具备上表面朝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
在该情况下,鼓出部的上表面朝向上方鼓出。因此,能够减低按压鼓出部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例如,即使在抚摸操作部的上表面的同时按压鼓出部,也能够顺畅地排出内容物。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九方式在第八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第二阀体安装于中盖。
在该情况下,第二阀体安装于中盖。因此,例如在中盖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二阀体相对于中盖移动而使排出孔突然开放。因此,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中盖的内侧的密封性的小型容器。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十方式在第八方式的小型容器的基础上,鼓出部的上下表面朝向上方鼓出。在该情况下,操作部的上下表面朝向上方鼓出。因此,能够轻易地使操作部朝向上方复原变形。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十一方式在第八方式至第十方式中任一个小型容器的基础上,鼓出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在该情况下,鼓出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因此,能够可靠地减低按压鼓出部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并且例如在用手指抚摸操作部的上表面的同时按压鼓出部时,能够使手指无障碍且顺畅地在鼓出部的上表面滑动。
本发明的小型容器的第十二方式在第八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任一个小型容器的基础上,在鼓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能够伸长变形的易变形部。在该情况下,在鼓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能够伸长变形的易变形部。因此,在按压鼓出部时,能够使易变形部伸长变形,并且即使按压力度没有过度地变大,也能够使鼓出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变大。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XI-X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4的XVI-XVI线的剖面向视图。
图17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面向视图。
符号说明
10、80、190、201A、301B、410、420、430小型容器
11、111、207、307、411外壳体
12、112、202、302、412内容器
13、113、203、303、413内盖
14、114、204、304、414中盖
15、115、205、305、415第一阀体
16、116、206、370、416第二阀体
56、156、221a、321a、456连通孔
58、158、233、333、458操作部
64、164薄壁部
65、165、S1、S4、465连通空间
66、166、234a、304a、466排出孔
198施力部
464、564、664易变形部
500、501、502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进行改变。另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构成,有使各构造的标尺和数量等不同于实际的构造中的标尺和数量等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0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0是俯视圆形的扁平容器。小型容器10具备外壳体11、内容器12、内盖13、中盖14、第一阀体15、以及第二阀体16。外壳体11覆盖内容器12、内盖13、以及中盖14,并将其收容于内部。外壳体11具备底部件21以及盖部件22。底部件21是有底的圆筒状。盖部件22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底部件21而绕旋转轴R转动。
以下,将底部件21的中心轴线(小型容器10的中心轴线)称为容器轴O,并将沿着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Z轴方向)。沿着上下方向Z而将盖部件22侧(+Z侧)称为上侧,并将底部件21侧(-Z侧)称为下侧。容器轴O与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正交。将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Y轴方向),并将与容器轴O和旋转轴R这两者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X(X轴方向)。沿着前后方向X,将相对于容器轴O的旋转轴R侧(+X侧)称为后侧,并将其相反侧(-X侧)称为前侧。另外,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下,将通过容器轴O且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绕容器轴O周转的方向称为周向。
如图2所示,底部件21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底板部23、以及从底板部23的外缘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筒状壁部24。在筒状壁部24中的位于前方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后侧凹陷的卡合空间25。卡合空间25朝向前侧和上侧开口。卡合空间25通过朝向前侧的后壁部26以及朝向上侧的底壁部27而被划分出来。
在后壁部26中的位于左右方向Y的中央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引导壁部28。引导壁部28的上表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后壁部26中的位于比引导壁部28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部29。在后壁部26中的位于比引导壁部28更靠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贯通后壁部26的排出孔30。
如图3所示,底部件21具备从底板部23向上侧延伸的卡合板部31。如图1所示,卡合板部31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四个。卡合板部31的俯视形状是沿着周向延伸的直线状。卡合板部31的表背面都与径向正交。如图3所示,卡合板部31的上部能够以卡合板部31的下端为支点而向径向外侧变形。在卡合板部31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爪32。
如图2所示,盖部件22安装在底部件21的筒状壁部24的后侧的端部。盖部件22能够开闭底部件21的上端开口。应予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只要不特别限定,就视为在盖部件22被关闭的状态下的位置关系。盖部件22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向下侧开口的有盖的圆筒状。盖部件22具备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板状的顶板部33、以及从顶板部33的外周缘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34。在盖部件22的顶板部33的下表面固定有镜子M。
在盖部件22中的位于前方的部分突出设置有朝向下方的卡合片35。卡合片35形成为从筒部34的内周面朝向下方突出且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板状,并且从上方进入到卡合空间25内。在卡合片3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36,该第二卡合部36朝向后方突出并且能够脱离地与形成在底部件21的第一卡合部29卡扣嵌合。盖部件22通过第二卡合部36从下方与第一卡合部29卡合而被锁止为封闭状态。
在卡合空间25内设置有解除第一卡合部29与第二卡合部36的卡合的按钮37。按钮37能够被向后方按入,并且具备:操作壁部38,其配置在比卡合片35更靠前方的位置;解除突起39,其从操作壁部38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并位于引导壁部28的倾斜面上;以及底座部40,其载置于底壁部27。
解除突起39随着按钮37向后方移动而沿着引导壁部28的倾斜面向后方移动,从而从下方抬起第二卡合部36使其从第一卡合部29脱离。由此,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29与第二卡合部36的卡合,并能够使盖部件22处于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状态。应予说明,按钮37在移动到后方时,通过解除突起39的复原变形而向前方进行复原移动。
底座部40随着按钮37向后方移动而从前方进入形成于后壁部26的排出孔30内。另外,在底座部40形成有卡止凸部42,该卡止凸部42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卡止在形成于底壁部27的卡止凹部41。由此,按钮37以向前方防脱的状态与外壳体11组合。
应予说明,上述按钮37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不具备按钮37。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指尖等而使卡合片35的下端部以向前方稍微弯曲的方式变形,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29与第二卡合部36的卡合,并解除盖部件22的关闭状态的锁止。
内容器12配置在底部件21的筒状壁部24的径向内侧。内容器12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在上侧开口的扁平圆筒状的容器。内容器12的厚度比较薄。内容器12具有挠性而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减小容积变形)。内容器12采用例如层积的薄膜或薄壁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内容器12可以是富有挠性的内侧容器与比内侧容器质地更硬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层积而成的所谓的分层容器等。在内容器12的上端部固定有在径向外侧包围内容器12的上端部的圆环状的安装环43。安装环43具有向上侧突出的卡合突起44。在作为内容器1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45收容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内容物只要具有流动性即可,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凝胶状,还可以是糊状。内容物是例如粉底等化妆品。
内盖13配设在内容器12的上方。内盖13封闭内容器12的上侧的开口,并密封内容器12的内部。内盖13具备直接地安装于内容器12的下部部件46、以及经由下部部件46安装于内容器12的上部部件47。下部部件46具备内盖圆板部48、内侧筒部49、以及外侧筒部50。内盖圆板部48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板状。内盖圆板部48覆盖内容器12的上侧的开口。在内盖圆板部48形成有向上侧延伸的安装筒部51。安装筒部51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安装筒部51在内容器12内开口。内侧筒部49是从内盖圆板部48的外周缘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外侧筒部50是在比内侧筒部49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容器轴O同轴地配置的圆筒状。外侧筒部50的上端部与内侧筒部49的上端部连结。
在外侧筒部50与内侧筒部49的径向之间嵌合有安装环43的卡合突起44。由此,内容器12与内盖13经由安装环43而被固定。外侧筒部50的下端和内侧筒部49的下端与安装环43相接触。
上部部件47具备阀座筒部52、连通筒部53、空间形成筒部54、以及连结环部55。阀座筒部52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有底筒状。阀座筒部52的直径比安装筒部51的直径大,且比内侧筒部49的直径小。阀座筒部52的底面配置在安装筒部51的上端开口缘上。连通筒部53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从阀座筒部52朝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连通筒部53嵌合在安装筒部51内。连通筒部53的下端部位于比安装筒部51的下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内容器12内的内容物相接触。连通筒部53内成为形成于中盖14的连通孔56。连通孔56连通于内容器12内。
空间形成筒部54是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筒状。空间形成筒部54的直径比阀座筒部52的直径大,且比内侧筒部49的直径小。空间形成筒部54配置在内侧筒部49内。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下端部与内盖圆板部48的上表面分离。连结环部55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连结环部5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延伸。连结环部55的内周缘部与阀座筒部52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55的外周缘部与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55的外周缘部位于比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且位于比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下方向Z上的中央更靠上方的位置。
中盖14配设在内盖13的上方。中盖14形成为有顶筒状。中盖14具备形成中盖14的周壁的安装环57、以及形成中盖14的顶壁的操作部58。安装环57安装于内盖13。安装环57形成为双重圆筒状,该双重圆筒状具有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内筒59和外筒60。在内筒59嵌合有内盖13的上部部件47(空间形成筒部54)。在外筒60的下部形成有从径向外侧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周槽61。周槽61遍及周向的整周而连续地延伸。周槽61与底部件21的卡合板部31的卡合爪32卡合。由此,抑制了安装环57从底部件21脱离。在安装环57的内筒59与外筒60之间嵌合地固定有内盖13的下部部件46(内侧筒部49和外侧筒部50)。由此,内容器12经由安装环43固定于安装环57(中盖14)。内容器12在固定于中盖14的状态下,从底部件21的底板部23向上方分离地配置。
在安装环57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侧突起的隆起部62。隆起部62是环状。隆起部62的俯视形状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环状。隆起部62的内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上侧而向隆起部62的外侧延伸的曲面状。在小型容器10关闭的状态下,在位于隆起部62的内侧的操作部58的上表面设置有粉扑P(涂抹工具)。在安装环57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3。凸缘部63遍及整周地设置。凸缘部63的下表面从上侧与底部件21的筒状壁部24的上表面接触。
操作部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57的内部。操作部58的外周缘部与在安装环57位于比隆起部62更靠径向的内侧的部分的上表面连结。操作部58的上表面与安装环57的从径向外侧相连于操作部58的部分形成为无台阶的同一面内。操作部58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部58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与安装环57连结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中央部形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Z弹性变形。操作部58的下表面与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端面抵接。作为操作部58的材质,能够使用例如弹性体、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软质聚乙烯、或者聚氨酯等软材质。另外,考虑到对内容物的耐药性等,可以使用例如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以及成型为薄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操作部58的材质。操作部58是比安装环57更软的材质,安装环57是比操作部58更硬的材质。在操作部58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64。薄壁部64形成在操作部58中的划分成后述的连通空间65的部分。薄壁部64形成在操作部58的中央部的外周部分。薄壁部64通过使操作部58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而形成。操作部58的上表面在沿径向跨过薄壁部64的前后成为同一面内。
中盖14在其与内盖13之间划分出与连通孔56连通的连通空间6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部58封闭空间形成筒部54(上部部件47)的上侧的开口而形成连通空间65。操作部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57的内部并在安装环57的内部划分出连通空间65。连通空间65形成为俯视圆形。连通空间65在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高度)小于空间形成筒部54在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的1/2。操作部58通过弹性变形而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增加减少。
如图1所示,在中盖14形成有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66。排出孔66的俯视形状是圆形。多个排出孔66形成于中盖14。排出孔66沿前后方向X并列地配置在相对于容器轴O沿左右方向Y错开的位置。如图3所示,排出孔66形成在操作部58,并且沿上下方向Z贯通操作部58。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相连通。排出孔66被阀座部67封闭,该阀座部67设置于内盖13。阀座部67从上部部件47的连结环部55(中盖14)朝向上方突出。中盖14例如能够通过将安装环57作为嵌入品的嵌入成型而形成。
第一阀体15是对内盖13的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体15配设于内盖13。第一阀体15嵌合在内盖13的阀座筒部52内。第一阀体15覆盖连通孔56的上侧。第一阀体15是止逆阀。第一阀体15允许流体从内容器12的收容空间45流向连通空间65,并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65流向收容空间45。作为第一阀体15,能够使用例如三通阀。应予说明,根据收容于内容器12的内容物的特性等,例如能够适当地改变三通阀的形状,或能够采用与三通阀不同的构成的止逆阀作为第一阀体15等。
第二阀体16是对中盖14的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16配设于中盖14。第二阀体16通过在操作部58包含排出孔66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而形成。第二阀体16形成为比操作部58中的其他部分更薄壁,并形成为比薄壁部64更薄壁。如图1所示,第二阀体16的俯视形状是与阀座部67的俯视形状相似的形状,并且比阀座部67的俯视形状大。如图3所示,第二阀体16通过落座于阀座部67,从而切断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的连通。在第二阀体16弹性变形而从阀座部67背离时,第二阀体16使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连通。第二阀体16是止逆阀。第二阀体16允许流体从连通空间65流向外部,并切断流体从外部流向连通空间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容器12、内盖13以及中盖14构成补充装容器17。补充装容器17设置为相对于外壳体11拆卸自如。由此,使用者在用尽内容器12内的内容物后,能够将补充装容器17与填充有内容物的新的补充装容器17进行置换。在从外壳体11取下补充装容器17时,使用者解除卡合板部31的卡合爪32与周槽61的卡合状态。具体而言,使用者通过使卡合板部31朝向其与筒状壁部24之间的间隙而向径向外侧变形,从而使卡合爪32向径向外侧位移。由此,能够从周槽61内拆下卡合爪32,并能够解除卡合爪32与周槽61的卡合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0的内容物的排出方法进行说明。在小型容器10处于未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内容物仅收容在收容空间45内,在连通空间65例如填充有空气。首先,使用者对按钮37进行操作,在打开外壳体11的盖部件22后,从上侧按压操作部58以使其向下侧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由于在操作部58向下侧凹陷地弹性变形时连通空间65的容积变小,所以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上升。若这样操作,则第二阀体16通过连通空间65的内压而朝向上方弹性地鼓出变形从而从阀座部67背离,排出孔66的封闭状态被解除,将连通空间65内的一部分空气从排出孔66向外部排出。其后,第二阀体16基于弹性恢复力而复原变形从而落座于阀座部67,并封闭排出孔66。此时,由于第一阀体15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65向收容空间45的移动,所以连通孔56被第一阀体15封闭,抑制连通空间65内的空气从连通孔56流向收容空间45。由此,在利用操作部58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15切断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之间的连通,且,第二阀体16使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连通。
接下来,使用者解除施加在操作部58的按压力,而使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58复原变形到原本的状态。由此,连通空间65的容积增加,连通空间65内成为负压的状态。此时,由于排出孔66被第二阀体16封闭,所以抑制空气从外部进入连通空间65。因此,收容空间45内的内容物经由连通孔56而被吸上到连通空间65内。由于第一阀体15允许流体从收容空间45流向连通空间65,所以第一阀体15处于使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连通的状态,并且不妨碍内容物的流向。由此,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65内。由此,在利用操作部58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16切断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的连通,并且第一阀体15使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连通。
使用者通过多次进行上述操作部58的弹性变形与复原变形,从而能够向外部排出连通空间65的空气,并且能够使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65内。在此,由于内容器12具有挠性,并且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56向连通空间65流出而减小容积(减小容积变形),所以若收容空间45的内压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减小,则内容器12缩小变形而使收容空间45的容积变小。由此,即使在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65而使收容空间45内的内容物的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将内容物从收容空间45向连通空间65输送。
在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65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58弹性变形,则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上升。由此,第二阀体16朝向上方鼓出变形,并解除对排出孔66的封闭。因此,将从连通空间65内挤出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66向外部排出。如此,使用者能够使内容物排出。内容物从排出孔66向中盖14的上表面中的隆起部62的内侧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从中盖14的上表面上溢出。使用者通过利用粉扑P等擦拭中盖14的上表面,从而使内容物附着在粉扑P等而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0,在利用操作部58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15切断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的连通,并且第二阀体16使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连通。另一方面,在利用操作部58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16切断排出孔66与连通空间65的连通,并且第一阀体15使连通孔56与连通空间65连通。因此,使用者通过按压操作部58或解除其按压而使操作部58弹性变形来进行连通空间65的内压的增减,从而能够使连通空间65内成为负压而使内容器12内的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65内,并且能够向连通空间65内填充内容物。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操作部58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对应于连通空间65的内压的上升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66排出。因此,能够获得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10。
另外,因为中盖14具备操作部58,并且操作部58成为中盖14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设置操作部58而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因为操作部58划分出连通空间65,所以例如能够根据连通空间65的大小而将操作部58形成得大,并且在排出内容物时能够扩大使用者能够操作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操作部58形成中盖14的顶壁,所以无论使用者按压所述顶壁的何处都能够实施排出操作。在此基础上,在操作部58上设置有粉扑P,也能够经由粉扑P来按压操作部58。在该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从排出孔66向粉扑P直接排出内容物,而不需要利用粉扑P沾取内容物的工作等。
另外,在操作部58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64。因此,能够轻易地使操作部58中的位于薄壁部64的内侧的部分以薄壁部64为起点而大幅度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连通空间65的内压大幅增减,并能够使内容物的排出量的调整更容易。
另外,在中盖14形成有多个排出孔66。因此,例如与在中盖14仅形成有一个排出孔66的情况相比,能够轻易地使从排出孔66排出的内容物大范围地分散。由此,例如在利用粉扑P沾取排出到中盖14上的内容物等情况下,能够使内容物毫无遗漏地遍及整个粉扑P。例如,在收容有作为内容物的化妆品(所谓的粉底等)的小型容器10的情况下,能够轻易地将化妆品从粉扑P均匀地涂抹到肌肤(被涂抹部)上,并且能够轻易地涂开。
另外,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56向连通空间65流出而内容器12减小容积。因此,通过排出内容物从而在内容器12内的内容物减少时,能够升高内容器12,保持内容物的高度位置,并且能够使内容物从连通孔56向连通空间65顺畅地流出。此外,例如在用尽内容器12内的内容物而从外壳体11中取出内容器12时,能够使内容器12的容积预先减小,并能够实现废弃时的减小容积。
另外,在操作部58形成有排出孔66。因此,例如,能够使在利用粉扑P沾取从排出孔66排出的内容物时使用者使手接近中盖14(操作部58)的动作成为与在对操作部58进行操作时使用者使手接近中盖14的动作大致同样的动作。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用小型容器10。另外,第二阀体16通过在操作部58包含排出孔66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第二阀体16而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中盖14具备安装环57。因此,能够在确保基于操作部58的弹性变形的操作性的同时也适当地使安装环57形成为硬质,并且能够通过安装环57来确保中盖14向内盖13安装的安装性能。由此,能够确保操作部58的操作性和中盖14的安装性这两者。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80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同一符号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并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80中,连结环部55的外周缘部与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下端部连结。连结环部55的外周缘部位于比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下端缘更靠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下方向Z上的中央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连通空间65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高度)大于空间形成筒部54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的1/2。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80中的连通空间65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0的连通空间65,其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更大,并且容积也更大。由此,在确保连通空间65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的情况下,在使用者从上方按压操作部58时,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调节操作部58的按入量。在使用者想要使内容物大量地排出时,能够将操作部58大幅度地按压到操作部58碰到连结环部55为止,在使用者想要使内容物仅排出少量时,能够在操作部没有碰到连结环部55的范围内稍微按入操作部58。因此,操作者通过调节操作部58的按入量,从而能够调节内容物的排出量。
在第二阀体16的周缘部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限制壁部81。限制壁部81形成为遍及所述周缘部的整周地延伸的筒状。限制壁部81抑制在操作部58产生于第二阀体16的外侧的弹性变形传递到第二阀体16。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
操作部58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椭圆形,可以是三角形,可以是四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另外,内容器12的形状也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筒状,也可以是棱筒状。另外,内容器12、内盖13以及中盖14可以不构成补充装容器17。即,内容器12、内盖13以及中盖14可以是在用尽内容物时不能够更换内容器12的构成。
可以没有安装环57。能够弹性变形的操作部58(弹性变形部)例如可以形成为有顶筒状等而安装于内盖13,从而代替具备安装环57。排出孔66可以不形成在操作部58。例如,可以在安装环57设置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划分出连通空间65的凸缘,并在该凸缘设置排出孔66。可以仅形成有一个排出孔66。第二阀体16可以不通过操作部58而形成,并可以通过与操作部58不同的部件而形成第二阀体16。即使内容物通过连通孔56而向连通空间65流出,内容器12也可以不减小容积。内容器12可以采用不具有挠性的构成。在操作部58可以没有薄壁部64。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到所述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90进行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90是俯视圆形的扁平容器。小型容器110具备外壳体111、内容器112、内盖113、中盖114、第一阀体115、第二阀体116、以及施力部198。外壳体111覆盖内容器112、内盖13以及中盖114,并将其收容于内部。即,小型容器110中的、除外壳体111以外的部件都被收容于内部。外壳体111具备底部件121以及盖部件122。底部件121是有底圆筒状。盖部件122是有顶圆筒状。盖部件122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底部件121而绕旋转轴R转动。
以下,将外壳体111的中心轴线(小型容器110的中心轴线)称为容器轴O,并将沿着容器轴O的方向(容器轴O延长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将沿着上下方向Z从底部件121朝向盖部件122的方向称为上方,并将从盖部件122朝向底部件121的方向称为下方。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下,将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径向接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并将从容器轴O背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径向上的、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并将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X。沿着前后方向X,将从容器轴O朝向旋转轴R的方向称为后方,并将从旋转轴R朝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前方。将绕容器轴O周转的方向称为周向。
如图8所示,底部件121具备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板状的底板部123、以及从底板部123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壁部124。在筒状壁部124的前方端部设置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卡合空间125。卡合空间125朝向前方和上方开口。卡合空间125通过朝向前方的后壁部126、以及朝向上方的底壁部127而被划分出来。
在后壁部126中的位于左右方向Y的中央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引导壁部128。引导壁部128的上表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后壁部126中的位于比引导壁部128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部129。在后壁部126中的比引导壁部128更靠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贯通后壁部126的排出孔130。
底部件121具备从底板部123向上方延伸的卡合板部(省略图示)。多个卡合板部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多个。卡合板部的表背面以与径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在卡合板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爪。
盖部件122安装在底部件121中的筒状壁部124的后侧端部。盖部件122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底部件121的上端开口。盖部件122具备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板状的顶板部133、以及从顶板部133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134。在盖部件122的顶板部133的下表面固定有镜子M。
在盖部件122中的前方端部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卡合片135。卡合片135形成为从筒部134的内周面朝向下方突出且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板状,并且从上方进入到卡合空间125内。在卡合片13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136,该第二卡合部136朝向后方突出并且能够脱离地与形成在底部件121的第一卡合部129卡扣嵌合。通过使第二卡合部136从下方与第一卡合部129卡合,从而盖部件122被锁止为封闭状态。
在卡合空间125内设置有解除第一卡合部129与第二卡合部136的卡合的按钮137。按钮137具备:操作壁部138,其配置在比卡合片135更靠前方的位置;解除突起139,其从操作壁部138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并位于引导壁部128的倾斜面上;以及底座部140,其从操作壁部138的下端部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并载置于底壁部127。按钮137在被向后方按入时,能够相对于底部件121和盖部件122向后方移动。
解除突起139随着按钮137向后方移动而沿着引导壁部128的倾斜面向后方移动,从下方抬起第二卡合部136而使其从第一卡合部129脱离。由此,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129与第二卡合部136的卡合,并能够使盖部件122处于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状态。应予说明,按钮137在移动到后方时,通过解除突起139的复原变形而向前方进行复原移动。
底座部140随着按钮137向后方移动而从前方进入形成于后壁部126的排出孔130内。另外,在底座部140形成有卡止凸部142,该卡止凸部142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卡止在形成于底壁部127的卡止凹部141。由此,按钮137以向前方防脱的状态与外壳体111组合。
应予说明,上述按钮137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不具备按钮137。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指尖等而使卡合片135的下端部以向前方稍微弯曲的方式变形,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129与第二卡合部136的卡合,并解除盖部件122的关闭状态的锁止。
内容器112配置在底部件121的筒状壁部124的径向内侧。内容器112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在上方开口的扁平圆筒状的容器。内容器112具有挠性且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减小容积变形)。内容器112采用例如层积的薄膜或薄壁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内容器112可以是富有挠性的内侧容器层积于比内侧容器质地更硬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而成的所谓的分层容器等。可以采用内容器112内(后述的收容空间145)能够减小容积的其他的构成等。在内容器112的上端部固定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内容器112的上端部的环状的安装环143。安装环143具有向上侧突出的卡合筒部144。
在作为内容器11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145收容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内容物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还可以是糊状。内容物是例如粉底等化妆品。
内盖113配设在内容器112的上方。内盖113封闭内容器112的上方的开口,并密封内容器112的内部。内盖113具备直接安装于内容器112的下部部件146、以及经由下部部件146安装于内容器112的上部部件147。
下部部件146具备内盖圆板部148、内侧筒部149、以及外侧筒部150。内盖圆板部148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板状。内盖圆板部148覆盖内容器112的上方的开口。在内盖圆板部148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安装筒部151。安装筒部151从内盖圆板部148的内周端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安装筒部151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安装筒部151在内容器112内开口。内侧筒部149是从内盖圆板部148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外侧筒部150是在比内侧筒部149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筒状。外侧筒部150的上端部与内侧筒部149的上端部连结。
在沿着径向的外侧筒部150与内侧筒部149之间嵌合有安装环143的卡合筒部144。由此,内容器112与内盖113经由安装环143而被固定。外侧筒部150的下端和内侧筒部149的下端与安装环143相接触。
上部部件147具备安装筒部152、第一阀座部153、外周筒部154、以及连结环部155。安装筒部152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筒状。安装筒部152嵌合在安装筒部151内。第一阀座部153具备:筒部(周壁部),其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直径比安装筒部152的直径小;以及阀座板,其从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第一阀座部153的筒部的下端部与安装筒部152的下端部连结。第一阀座部153的阀座板位于比安装筒部152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在第一阀座部153的阀座板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Z贯通该阀座板的连通孔156。因此,阀座板是环板状。连通孔156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孔状。连通孔156连通于内容器112内。即,在内盖113形成有连通于内容器112内的连通孔156。
外周筒部154是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筒状。外周筒部154的直径比安装筒部152的直径大,且比内侧筒部149的直径小。外周筒部154配置在内侧筒部149内。在外周筒部154的下端部形成有从该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外周筒部154的凸缘部从内盖圆板部148的上方与内盖圆板部148的上表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对置。
连结环部155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连结环部155是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环板状。连结环部155的内周缘部与安装筒部152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155的外周缘部与外周筒部154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155的外周缘部位于比外周筒部154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外周筒部154的上下方向Z上的中央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连结环部155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收容凹部177。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收容凹部177配置在容器轴O的左方、右方以及后方(参照图7)。如图8所示,收容凹部177是在连结环部155向下方凹陷的凹陷状。在连结环部155中的、位于比容器轴O更靠前方的部分配置有第二阀座部167。第二阀座部167是在连结环部155向上方突出的突起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座部167是有顶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阀座部167从有底筒状的凹陷部178的底壁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凹陷部178配置在连结环部155中的、位于比容器轴O更靠前方的部分。凹陷部178是在连结环部155向下方凹陷的凹陷状。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二阀座部167和凹陷部178成为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
如图8所示,中盖114设置在内盖113的上方。中盖114形成为有顶筒状。中盖114具备形成中盖114的周壁的安装环157、以及形成中盖114的顶壁的操作部158。
安装环157安装于内盖113。安装环157形成为双重圆筒状,该双重圆筒状具有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内筒159和外筒160。在外筒160的外周面的下部,沿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周向延伸的周槽(省略图示)。在周槽卡合有底部件121的未图示的卡合板部的卡合爪。由此,抑制了安装环157从底部件121脱离。
在安装环157的内筒159与外筒160之间嵌合地固定有内盖113的下部部件146(内侧筒部149和外侧筒部150)。由此,内容器112经由安装环143固定于安装环157(中盖114)。内容器112在固定于中盖114的状态下,从底部件121的底板部123向上方分离地配置。
在安装环157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隆起部162。隆起部162是环状。隆起部162的俯视形状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形环状。隆起部162的内周面是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曲面状。在小型容器110关闭的状态下,在位于隆起部162的径向内侧的操作部158的上表面设置有粉扑P(涂抹工具)。
在安装环157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163。凸缘部163在安装环157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设置。凸缘部163的下表面从底部件121的上方与底部件121的筒状壁部124的上表面接触。
操作部1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157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158是圆板状。操作部158的外周缘部与安装环157的位于比隆起部162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上表面连结。操作部158的上表面与安装环157中的从径向外侧相连于操作部158的部分形成为无台阶的同一面内。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操作部158配置在与后述的第一阀体115重叠的位置。
操作部158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作为操作部158的材质,能够使用例如弹性体、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软质聚乙烯、或者聚氨酯等软材质。另外,考虑到对内容物的耐药性等,可以使用例如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以及成型为薄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操作部158的材质。操作部158是比安装环157更软的材质,安装环157是比操作部158更硬的材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操作部158位于比外周缘部(与安装环157连结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中央部形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Z弹性变形。
在操作部158的下表面具备有下垂筒部179、限制壁部181以及弹性板182。下垂筒部179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下垂筒部179是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圆筒状。下垂筒部179嵌合在内筒159的径向内侧,且嵌合在外周筒部154的径向外侧。通过内筒159与外周筒部154从径向夹持固定下垂筒部179。在图示的例子中,外周筒部154的上端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抵接。
限制壁部181是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筒状。限制壁部181从除上下方向Z以外的方向(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包围第二阀座部167。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限制壁部181内嵌合有第二阀座部167。另外,限制壁部181的下端部嵌合在凹陷部178的周壁内。由此,限制壁部181的下端部被第二阀座部167的周壁与凹陷部178的周壁从除上下方向Z以外的方向夹持固定。另外,限制壁部181的下端从凹陷部178的上方与凹陷部178的底壁抵接。虽然没有特别地图示,但是在俯视操作部158时,限制壁部181对应于第二阀座部167和凹陷部178的形状而成为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
弹性板182是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的板状。弹性板182能够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弹性板182是四边板状。在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弹性板182。弹性板182配置在容器轴O的左方、右方以及后方。如图8所示,弹性板182随着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后方延伸。弹性板182配置在收容凹部177内。弹性板182的下端部与收容凹部177的底面抵接。弹性板182与操作部158形成为一体。
在操作部158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164。薄壁部164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薄壁部164形成在操作部158中的划分出后述的连通空间165的部分。薄壁部164形成在操作部158的中央部的外周部分。薄壁部164通过使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操作部158的上表面在沿径向跨过薄壁部164的两侧(内外)处于同一面内。
中盖114在其与内盖113之间划分出与连通孔156连通的连通空间16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空间165通过操作部158封闭外周筒部154(上部部件147)的上方的开口而形成。操作部1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157的内部而在安装环157的内部划分出连通空间165。连通空间165形成为俯视圆形。连通空间165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高度)小于外周筒部154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的1/2。操作部158通过弹性变形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增减。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中盖114形成有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166。排出孔166的俯视形状是圆形。多个排出孔166形成于中盖114。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孔166位于中盖114中的比容器轴O更靠前方的部分,并沿周向排列为圆弧状。
如图8所示,排出孔166形成在操作部158,并且沿上下方向Z贯通操作部158。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通过多个槽部183而彼此连通,该多个槽部183形成在第二阀座部167的周壁、以及凹陷部178的底壁和周壁。排出孔166被第二阀座部167封闭,该第二阀座部167设置于内盖113。排出孔166被第二阀座部167的顶壁从下方封闭。中盖114例如能够通过将安装环157作为嵌入品的嵌入成型而制作。
第一阀体115是对内盖113的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体115设置于内盖113。第一阀体115具备阀筒184以及阀主体185。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筒184嵌合在内盖113的安装筒部152内。在阀筒184内配置有第一阀座部153的筒部(周壁部)。阀筒184的下端从环板状的连结部分的上方与环板状的连结部分抵接,该连结部分连接第一阀座部153的筒部的下端部、以及安装筒部152的下端部。阀主体185与阀筒184的上端部连结。阀主体185配置在阀筒184内。阀主体185具备圆板状的阀板、以及连结阀板与阀筒184的多个弹性脚。阀主体185能够相对于阀筒184而沿上下方向Z移动。第一阀座部(连通筒部)153的阀座板从阀主体185下方与阀主体185的阀板抵接。
第一阀体115覆盖连通孔156的上方。第一阀体115是止逆阀。第一阀体115允许流体(内容物,以下同样)从内容器112的收容空间145流向连通空间165,并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165流向收容空间145。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三通阀作为第一阀体115。应予说明,根据收容于内容器112的内容物的特性等,例如能够适当地改变三通阀的形状,或能够采用与三通阀不同的构成的止逆阀作为第一阀体115。
第二阀体116是对中盖114的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116设置于中盖114。第二阀体116与操作部158形成为一体。第二阀体116通过在操作部158包含排出孔166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116形成为操作部158中的、被筒状的限制壁部181包围的部分。
第二阀体116形成为比操作部158中的其他部分更薄壁,并形成为比薄壁部164更薄壁。第二阀体116的俯视形状是与第二阀座部167的俯视形状相似的形状,并且比第二阀座部167的俯视形状大(参照图7)。如图8所示,第二阀体116通过落座于第二阀座部167,从而切断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的连通。在第二阀体116弹性变形而从第二阀座部167离开时,第二阀体116使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第二阀体116是止逆阀。第二阀体116允许流体从连通空间165流向外部,并切断流体从外部流向连通空间165。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198是从阀筒184的上端面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板状。施力部198能够弹性变形。施力部198是带板状(长方形板状),其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阀筒184的上端部连接。施力部198的两端部与阀筒184的上端部中的、隔着容器轴O而沿径向对置的两部分连接。位于施力部198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分是朝向上方鼓出的突起状。沿着施力部198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部199从操作部158的下方与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抵接。施力部198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199形成为比除中央部199以外的部位更厚壁。在图示的例子中,施力部198的延伸方向沿着前后方向X。施力部198的延伸方向不限于前后方向X。
施力部198朝向上方对下移的操作部158施力。在操作部158下移前的状态(图8所示的状态)下,施力部198可以朝向上方对操作部158施力,也可以不施力。如图8所示,施力部198配置在内盖113与中盖114之间。施力部198配置在内盖113的上部部件147与中盖114的操作部158之间。施力部198配置在连通空间165内。
施力部198设置在操作部158的下表面。施力部198被配置为,其中心与容器轴O同轴。施力部198朝向上方对操作部158中的、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阀体115重叠的部分进行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容器112、内盖113以及中盖114构成补充装容器117。补充装容器117设置为相对于外壳体111拆卸自如。由此,使用者在用尽内容器112内的内容物后,能够将补充装容器117与填充有内容物的新的补充装容器117进行更换。在从外壳体111拆下补充装容器117时,使用者解除底部部件121的卡合板部的卡合爪与安装环157的周槽的卡合状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90的内容物的排出方法进行说明。在小型容器190处于未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内容物仅收容在收容空间145内,在连通空间165填充有例如空气。首先,使用者对按钮137进行操作,打开外壳体111的盖部件122。从上方按压操作部158以使其向下方凹陷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由于在操作部158向下方凹陷地弹性变形时连通空间165的容积变小,所以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即,通过使操作部158的至少一部分下移,从而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若这样操作,则第二阀体116通过连通空间165的内压而朝向上方弹性地鼓出变形而从第二阀座部167背离,排出孔166的封闭状态被解除,将连通空间165内的一部分空气从排出孔166向外部排出。其后,第二阀体116复原变形并落座于第二阀座部167,从而封闭排出孔166。此时,由于第一阀体115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165向收容空间145的移动,所以连通孔156被第一阀体115封闭,抑制了连通空间165内的空气从连通孔156流向收容空间145。由此,在操作部158下移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115切断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的连通,且第二阀体116使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
应予说明,在按压操作部158时,施力部198弹性变形。此时,施力部198通过复原变形力朝向上方对操作部158进行施力。
接下来,使用者解除施加在操作部158的按压力,而使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158复原到原本的状态。此时,施力部198朝向上方对操作部158施力而促使其复原变形。另外,弹性板182协助操作部158复原变形。由此,连通空间165的容积增加,而连通空间165内成为负压的状态。即,通过使操作部158下移的部分朝向原本的位置上移,从而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下降。此时,由于排出孔166被第二阀体116封闭,所以抑制空气从外部进入连通空间165。因此,收容空间145内的内容物通过连通孔156而被吸上到连通空间165内。由于第一阀体115允许流体从收容空间145流向连通空间165,所以第一阀体115处于使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的状态,并且不妨碍内容物的流动。由此,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165内。由此,在操作部158上移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116切断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的连通,且第一阀体115使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
使用者通过多次进行上述操作部158的弹性变形和复原,从而能够向外部排出连通空间165的空气,并且能够使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165内。在此,由于内容器112具有挠性,并且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156向连通空间165流出而减小容积(减小容积变形),所以若收容空间145的内压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减小,则内容器112缩小变形而使收容空间145的容积变小。由此,即使在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165而使收容空间145内的内容物的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内容物从收容空间145向连通空间165输送。
在将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165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158弹性变形,则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由此,第二阀体116朝向上方鼓出变形,并解除排出孔166的封闭。因此,从连通空间165内被挤出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166向外部排出。如此,使用者能够使内容物排出。将内容物从排出孔166向中盖114的上表面中的隆起部162的内侧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从中盖114的上表面上溢出。使用者通过利用粉扑P等擦拭中盖114的上表面,从而使内容物附着在粉扑P等而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90,在操作部158下移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115切断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的连通,且第二阀体116使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另外,在操作部158上移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116切断排出孔166与连通空间165的连通,且第一阀体115使连通孔156与连通空间165连通。因此,使用者通过按压操作部158或解除该按压而使操作部158弹性变形来进行连通空间165的内压的增减,从而能够使连通空间165内成为负压而使内容器112内的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165内,并且能够向连通空间165内填充内容物。在该状态下,若按压操作部158而使连通空间165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对应于连通空间165的内压的上升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166排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朝向上方对下移的操作部158进行施力的施力部198。因此,在解除操作部158的按压时,施力部198稳定地恢复到按压操作部158之前的原本的位置。即,施力部198协助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158复原变形。由此,能够从内容器112向连通空间165稳定地吸进内容物,并能够按照所希望的量来设定接下来在按压操作部158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190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
另外,由于操作部158利用施力部198而稳定地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所以操作部158的操作性良好。由此,通过采用例如弹性体等能够弹性变形的软材质来形成操作部158,从而即使在确保第二阀体116的密封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持有良好的复原性。
具体而言,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第二阀体116与操作部158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二阀体116的密封性,采用柔软的材质作为操作部158。因此,更难以确保操作部158的复原性。这样的问题通过设置施力部198而被解决。即,通过设置施力部198,能够同时实现第二阀体116的密封性与操作部158的复原性。
另外,因为中盖114具备操作部158,并且操作部158成为中盖114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抑制因设置操作部158而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因为操作部158划分出连通空间165,所以例如能够根据连通空间165的大小而将操作部158形成得大,并且在排出内容物排出时能够扩大使用者能够操作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施力部198对操作部158中的、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阀体115重叠的部分进行施力,所以获得有下述作用效果。即,在该情况下,能够沿上下方向Z并列地配置操作部158、施力部198以及第一阀体115。因为能够将操作部158与第一阀体115配置在接近的位置,所以能够轻易地使对操作部158进行操作时的连通空间165的内压的变动(正压,负压)作用于第一阀体115。因此,第一阀体115的动作稳定。另外,能够通过施力部198而将操作部158中的、特别是位于难以复原变形的第一阀体115的正上方的部分可靠地恢复到原本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施力部198配置在内盖113与中盖114之间,所以容易设置施力部198。另外,施力部198以从连通空间165内抬起操作部158的方式进行作用,从而良好地维持了操作部158的复原性。
另外,中盖114具备安装环157。因此,能够在确保基于操作部158的弹性变形的操作性的同时也适当地使安装环157形成为硬质,并且能够通过安装环157来确保中盖114向内盖113安装的安装性能。由此,能够确保操作部158的操作性和中盖114的安装性这两者。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部198对操作部158中的、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与第一阀体115重叠的部分进行施力。施力部也可以对操作部158中的、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不与第一阀体115重叠的部分进行施力。施力部也可以不配置在内盖113与中盖114之间。
虽然没有特别地图示,但是连通空间165可以具备连通孔156开口的主连通空间、以及与主连通空间连通的副连通空间,并且可以将划分出副连通空间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操作部。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副连通空间内设置施力部,并且施力部可以朝向上方对操作部进行施力。
施力部可以与内盖113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因为施力部与内盖113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削减部件的数量,并能够使小型容器的构造简化。另外,因为抑制施力部在容器内移动,所以良好地维持施力部的功能。
弹性板182可以与内盖113的上部部件147形成为一体来取代与操作部158形成为一体。弹性板182的形状不限于四边板状,也可以适当地改变为除此以外的板状、以及除板状以外的形状等。
操作部158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椭圆形,可以是三角形,可以是四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另外,内容器112的形状也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筒状,也可以是棱筒状。另外,内容器112、内盖113以及中盖114可以不构成补充装容器117。即,可以是在用尽内容物时不能更换内容器112的构成。
可以不设置安装环157。能够弹性变形的操作部158(弹性变形部)可以形成为例如有顶筒状等而安装于内盖113,从而代替具备安装环157。排出孔166可以不形成在操作部158。例如,可以在安装环157设置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划分出连通空间165的凸缘,并在该凸缘设置排出孔166。可以仅形成有一个排出孔166。第二阀体116可以不由操作部158形成,并可以通过与操作部158不同的部件而形成第二阀体116。内容器也可以不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156而向连通空间165流出而减小容积。作为内容器112,可以采用不具有挠性的构成。在操作部158可以不形成薄壁部164。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到所述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1,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201A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小型容器201A具备收容有内容物的内容器202、密封内容器202的内部的内盖203、形成有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234a的中盖204、第一阀体205、第二阀体206、以及外壳体207。内容器202、内盖203、中盖204、第一阀体205以及第二阀体206收容在外壳体207的内部。外壳体207具备能够绕旋转轴R相对地转动的盖部件250和底部件2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体207的中心轴线(小型容器201A的中心轴线)称为容器轴O,并将沿着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盖部件250被关闭的状态下,将沿着上下方向从底部件260朝向盖部件250朝向的方向称为上方,并将从盖部件250朝向底部件260的方向称为下方。另外,将沿着容器轴O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将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绕容器轴O周转的方向称为周向。将沿着径向接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并将从容器轴O背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径向上的、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并将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将从容器轴O朝向旋转轴R的方向称为后方,并将从旋转轴R朝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前方。
如图10所示,底部件260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底板部261、以及从底板部261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壁部262,并且形成为有底筒状。在底部件260的后端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263。在底部件260的前端部设置有按钮208以及锁止部件209。按钮208位于比锁止部件209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至少一部分从筒状壁部262朝向前方突出。按钮208被设置为在向前方施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底部件260而后移。在锁止部件209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锁止孔209a。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孔209a沿前后方向贯通锁止部件209。
如图11所示,在底部件260形成有从底板部261朝向上方延伸的卡止片264。在卡止片264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264a。如图9所示,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止片264。各卡止片264沿周向延伸,并且形成为表背面朝向径向的板状。
如图10所示,盖部件250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顶板部251、以及从顶板部251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252。在盖部件250的后端部形成有从筒部252朝向下方突出的连结部254。连结部254位于底部件260的凹部263内,并且在凹部263内能够绕旋转轴R转动。通过该构成,盖部件250能够相对于底部件260绕旋转轴R转动,并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底部件260的上端开口封闭。
在筒部252的前端部的下端形成有卡止突起253,该卡止突起253朝向后方突出,并且能够脱离地与锁止部件209卡扣嵌合。通过使卡止突起253位于锁止部件209的锁止孔209a内,从而盖部件250在关闭状态被锁止。若按钮208被使用者向后方按入,则锁止部件209与按钮208一起后移,并解除锁止部件209与卡止突起253的卡合。由此,能够使该盖部件250处于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状态。应予说明,若解除向后方按入按钮,则按钮208和锁止部件209向前方进行复原移动。
应予说明,小型容器201A可以不具备上述按钮208。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利用指尖等向上方抬起卡止突起253,从而解除卡止突起253与锁止孔209a的卡合,并解除盖部件250的关闭状态的锁止。
在盖部件250的顶板部251的下表面固定有镜子M。在盖部件250与内盖203之间配置有粉扑P(涂抹工具)。粉扑P载置在中盖204的后述操作部233上。
内容器202配置在底部件260的筒状壁部262的径向内侧。内容器202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在上方开口的扁平圆筒状的容器。内容器202具有挠性且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减小容积变形)。内容器202采用例如层积的薄膜或薄壁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内容器202可以是富有挠性的内侧容器层积于比内侧容器质地更硬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而成的所谓的分层容器等。或者,也可以采用内容器202内的收容空间S3能够减小容积的其他构成。
在作为内容器20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S3收容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内容物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还可以是糊状。内容物是例如粉底等化妆品。在内容器202的上端部固定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内容器202的上端部的环状的安装环281。安装环281具有向上侧突出的安装筒部282。安装环281具有将内容器202安装在中盖204的作用。作为将安装环281固定在内容器202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内容器202作为嵌入品来注塑成型安装环281。或者,可以粘接或溶接内容器202与安装环281,也可以同时进行内容器202的成型以及安装环281向内容器202的固定。
内盖203配设在内容器202的上方。内盖203封闭内容器202的上方的开口,并密封内容器202的内部。内盖203具备经由安装环281安装于内容器202的下部部件210、以及经由下部部件210安装于内容器202的上部部件220。应予说明,下部部件210可以与安装环281形成为一体。
下部部件210具有:下侧环状部211,其覆盖内容器202的上方的开口;安装筒部212和内侧筒部213,其从下侧环状部211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连结部214,其从内侧筒部213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外侧筒部215,其从连结部214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下侧环状部211、安装筒部212、内侧筒部213、连结部214以及外侧筒部215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安装筒部212从下侧环状部211的内周缘向上方突出设置。安装筒部212的下端部朝向内容器202开口。内侧筒部213从下侧环状部211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外侧筒部215位于比内侧筒部21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径向上,内侧筒部213配置在与内容器202的外周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外侧筒部215位于比内容器202的外周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在外侧筒部215与内侧筒部213之间嵌合有安装环281的安装筒部282。由此,内容器202与内盖203经由安装环281而被固定。
上部部件220具备:第一阀座部221,其俯视时为环状;内筒部222,其从第一阀座部221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上侧环状部223,其从内筒部222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筒部224,其从上侧环状部223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以及下凸缘部225,其从外周筒部224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一阀座部221、内筒部222、上侧环状部223、外周筒部224以及下凸缘部225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第一阀座部221的内周面成为使后述连通空间S1与内容器202内连通的连通孔221a。连通孔221a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孔状。在连通孔221a的上端开口缘形成有从第一阀座部221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阀座台221b。内筒部222嵌合在下部部件210的安装筒部212内。在内筒部222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限制突起222a。在径向上,外周筒部224位于下部部件210的安装筒部212与内侧筒部213之间。下凸缘部225从下侧环状部211的上方与下侧环状部21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对置。
上侧环状部223形成为俯视时环状,且表背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上侧环状部223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操作部233对置。上侧环状部223的内径和外径与操作部233的内径和外径大致相等。在上侧环状部223的内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内侧支承部223a。多个内侧支承部22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上侧环状部223的外周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外侧支承部223b。
中盖204形成为有顶筒状,并且具备位于顶壁部的顶壁部件230、以及位于周壁部的安装环240。中盖204设置在内盖203的上方,并且在其与内盖203之间划分出连通于连通孔221a的连通空间S1。本实施方式的中盖204通过将安装环240作为嵌入品来注塑成型顶壁部件230从而形成为一体。应予说明,可以在顶壁部件230和安装环240各自分体成型后,通过组合顶壁部件230和安装环240而形成中盖204。
安装环240形成为双重圆筒状,该双重圆筒状具有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内筒241和外筒242。在外筒242的内周面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嵌合部242a。通过将嵌合部242a与安装环281卡扣嵌合,从而限制安装环281和内容器202相对于安装环240下移。在外筒242的外周面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且沿周向延伸的周槽242b。在周槽242b卡合有底部件260的卡止部264a(参照图11)。由此,抑制了安装环240从底部件260脱离,并且限制了内容器202相对于底部件260的上移。
在安装环240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载置部244。载置部244遍及整周地设置在安装环240的外周面。载置部244的下表面从底部件260的上方与底部件260的筒状壁部262的上表面接触。载置部244是中盖204中的、载置于底部件260的部分。通过以上构成,内容器202或后述补充装容器202A经由安装环240安装在底部件2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容器202、内盖203以及中盖204构成补充装容器202A。补充装容器202A被设置为相对于外壳体207拆卸自如。由此,使用者在用尽内容器202内的内容物后,能够将补充装容器202A与填充有内容物的新的补充装容器202A进行更换。应予说明,使用者通过解除底部件260的卡止部264a与安装环240的周槽242b之间的卡合,从而能够从外壳体207拆下补充装容器202A。
在安装环240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隆起部243。隆起部243的内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曲面状。通过隆起部243使利用粉扑沾取从后述排出孔234a排出的内容物的操作变得容易。另外,隆起部243也具有阻挡排出的内容物,例如抑制该内容物流向安装环240的外侧,并使载置在中盖204上的粉扑P的位置稳定的作用等。
顶壁部件230具有:俯视时环状的操作部233;卡止筒部231,其从操作部233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上凸缘部232,其从卡止筒部23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阀保持筒235,其位于操作部233的径向内侧;以及环状的连接部234,其将阀保持筒235连接于操作部233。卡止筒部231、上凸缘部232、操作部233、连接部234、以及阀保持筒235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卡止筒部231卡止在安装环240的内筒241内。应予说明,在将顶壁部件230与安装环240分体地形成后,通过将卡止筒部231嵌合在内筒241内,从而可以将卡止筒部231卡止在内筒241内。卡止筒部231外嵌在内盖203的外周筒部224。阀保持筒235保持第二阀体206。在阀保持筒235的上端开口部形成有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扩径的锥面。连接部234在内盖203的第一阀座部221与内筒部222之间划分出连通空间S1。连通空间S1形成为俯视时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形。在连接部234形成有排出内容物的排出孔234a。排出孔234a沿上下方向贯通连接部234,并与连通空间S1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孔234a具有朝向连通空间S1开口的下孔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第二阀主体206a对置的上孔部。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下孔部形成为圆形,上孔部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椭圆形。如图10所示,上孔部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下孔部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下孔部的径向内端部位于比上孔部的径向内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多个排出孔234a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形成。多个排出孔234a以包围容器轴O的方式配置为环状。应予说明,排出孔234a的数量和形状能够适当地改变。
操作部233在上下方向上与内盖203的上侧环状部223对置,并且在其与上侧环状部223之间划分出工作空间S2。俯视时,工作空间S2形成为环状。工作空间S2通过多个内侧支承部223a彼此之间的间隙而与连通空间S1连通,该多个内侧支承部22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纵剖观察时,操作部233的下表面233a和上表面233b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233a和上表面233b在纵剖观察时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上表面233b位于比上凸缘部232更靠上方的位置。应予说明,作为操作部233的下表面233a或表面233b的形状,可以采用例如纵剖观察时朝向上方突起的台面形状等。
操作部233形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操作部233通过弹性变形从而使工作空间S2和连通空间S1的内压增减。作为操作部233的材质,能够使用例如弹性体、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软质聚乙烯、或者聚氨酯等软材质。另外,考虑到对内容物的耐药性等,可以使用例如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以及成型为薄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操作部233的材质。操作部233是比安装环240更软的材质,安装环240是比操作部233更硬的材质。
在形成为环状的操作部233的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从操作部233的下方分别抵接有上部部件220的内侧支承部223a和外侧支承部223b。操作部233被内侧支承部223a和外侧支承部223b支承。由此,若按压操作部233,则操作部233以将其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作为固定端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
第一阀体205安装于内盖203,并且位于连通空间S1内。第一阀体205具有对内盖203的连通孔221a与连通空间S1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三通阀作为第一阀体205。应予说明,根据收容于内容器202的内容物的特性等,例如能够适当地改变三通阀的形状,或能够采用与三通阀不同的构成的止逆阀作为第一阀体205。
第一阀体205具备阀筒205b、以及第一阀主体205a。阀筒205b嵌合在内盖203的内筒部222内,并且位于比内筒部222的限制突起222a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一阀体205固定于内盖203。阀筒205b的下端从第一阀座部221的上方与第一阀座部221抵接。第一阀主体205a与阀筒205b的下端部连结。第一阀主体205a配置在阀筒205b内。第一阀主体205a具备圆板状的阀板、以及连结阀板与阀筒205b的多个弹性脚。通过弹性脚弹性变形,从而第一阀主体205a能够相对于阀筒205b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阀主体205a从阀座台221b的上方与阀座台221b抵接,并且覆盖连通孔221a的上方。第一阀体205是允许内容物从内容器202的收容空间S3流向连通空间S1,并切断内容物从连通空间S1流向收容空间S3的止逆阀。
第二阀体206安装于中盖204,以能够开放的方式封闭排出孔234a。第二阀体206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206b、从轴部206b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阀主体206a、以及从轴部206b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防脱部206c。轴部206b嵌合在阀保持筒235内。防脱部206c位于阀保持筒235的下方。由此,能够抑制第二阀体206从阀保持筒235向上方脱离。第二阀主体206a俯视时呈现圆形,并且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伞状)。第二阀主体206a从排出孔234a的上方覆盖排出孔234a,第二阀主体206a的外周缘与连接部234的上表面接触。
若按压操作部233而使连通空间S1的内压升高,则第二阀主体206a以将轴部206b作为固定端而向上方鼓起的方式弹性变形。通过这样的构成,第二阀体206以能够开放的方式封闭排出孔234a。另外,若连通空间S1内的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则第二阀主体206a复原变形而再次封闭排出孔234a。因此,第二阀体206作为止逆阀而起作用,该止逆阀抑制从排出孔234a排出的内容物或外部气体向连通空间S1内回流。即,第二阀体206允许内容物或空气从连通空间S1通过排出孔234a流向外部,并切断内容物和空气从外部流向连通空间S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201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小型容器201A处于未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内容物仅收容在收容空间S3内,并且在连通空间S1和工作空间S2填充有例如空气。使用者对按钮208进行操作,而打开外壳体207的盖部件250。接下来,从上方按压操作部233,使其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操作部233由于被内侧支承部223a和外侧支承部223b支承,所以以将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作为固定端的方式向下方弹性变形。由于在操作部233向下方弹性变形时工作空间S2的容积减小,所以工作空间S2和与其连通的连通空间S1的内压上升。若这样操作,则第二阀主体206a通过连通空间S1的内压而朝向上方弹性变形,排出孔234a被开放,将连通空间S1内的一部分空气从排出孔234a向外部排出。之后,第二阀主体206a复原变形而落座于连接部234,并再次封闭排出孔234a。
若解除施加在操作部233的按压力,则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233复原变形为原本的状态。由此,工作空间S2的容积增加,工作空间S2和连通空间S1内成为负压。此时,由于排出孔234a被第二阀体206封闭,所以抑制了空气从外部进入连通空间S1。其另一方面,若连通空间S1成为负压,则通过该负压而对第一阀主体205a作用朝向上方的力。其结果是,第一阀主体205a向上方弹性位移而连通连通孔221a与连通空间S1,并且收容空间S3内的内容物通过连通孔221a而被上吸到连通空间S1和工作空间S2内。由此,在操作部233上移而使连通空间S1和工作空间S2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206切断排出孔234a与连通空间S1的连通,且第一阀体205使连通孔221a与连通空间S1连通。
若多次进行上述操作部233的弹性变形和复原变形,则将连通空间S1内和工作空间S2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并且将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S1内和工作空间S2内。应予说明,由于内容器202具有挠性,所以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221a流出到连通空间S1等而减小容积变形。由此,即使在内容物流入到连通空间S1等而使收容空间S3内的内容物的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内容物从收容空间S3输送到连通空间S1和工作空间S2。
在连通空间S1填充有内容物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233向下方弹性变形,则连通空间S1内的内容物通过排出孔234a而前往第二阀主体206a,并将第二阀主体206a向上方上抬。由此,解除了第二阀主体206a对排出孔234a的封闭,并且将内容物从排出孔234a排出。通过以上的作用,使用者通过重复按压操作部233并解除按压操作部233,从而能够使内容物排出。应予说明,内容物由于向隆起部243的内侧排出,所以通过隆起部243抑制了内容物从中盖204的上表面流下。使用者通过利用粉扑P等擦拭中盖204的上表面,从而能够使内容物附着在粉扑P等上而对其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201A,若按压操作部233而使连通空间S1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与操作部233的变形量对应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234a排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33的下表面2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因此,按压操作部233时的下表面233a的变形量变大,作用于该下表面233a的表面内的张力也变大。因此,在解除按压时作用于操作部233的朝向上方的复原变形力变大,操作部233能够轻易地复原变形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从内容器202向连通空间S1吸上来的内容物的量稳定,能够使接下来按压操作部233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233的下表面2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由此,在操作部233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大的应力局部地作用于下表面233a,能够使小型容器201A的耐久性提高。另外,由于操作部233在俯视时形成为环状,所以在按压操作部233时,该操作部233以将操作部233的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作为固定端的方式向下方弹性变形。由此,作用于操作部233的朝向上方的弹力进一步变大,并能够更稳定地使操作部233复原变形为原本的形状。
另外,由于操作部233的上表面233b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所以按压操作部233时的上表面233b的变形量和表面内的张力变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作用于操作部233的朝向上方的弹力。另外,能够设为使用者容易识别到操作部233的位置且使操作性进一步提高的小型容器201A。此外,通过使上表面233b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从而在操作部33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大的应力局部地作用于上表面233b,并且将上表面233b设为平缓的形状,而能够抑制例如从排出孔234a排出的内容物局部滞留。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排出孔234a配置在径向的中央附近(容器轴O附近),但是例如排出孔234a也可以配置为沿径向远离容器轴O。在该情况下,操作部233可以以避开排出孔234a的方式在俯视时形成为C字状。
另外,第二阀体206的构成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成:通过使顶壁部件230中的排出孔234a附近的部分弹性变形,并且使该弹性变形后的部分与内盖203的一部分抵接或分离,从而开闭排出孔34a。或者,可以开闭排出孔234a其本身来作为第二阀体而起作用。
另外,小型容器201A可以是如下容器:通过螺合盖部件250和底部件260,并绕容器轴O相对转动,从而从底部件260拆下盖部件250。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组合于所述实施方式中。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301B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小型容器301B具备收容有内容物的内容器302、封闭内容器302的内部的内盖303、形成有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304a的中盖304、第一阀体305、第二阀体370以及外壳体307。内容器302、内盖303、中盖304、第一阀体305以及第二阀体370收容在外壳体307的内部。外壳体307具备能够绕旋转轴R相对地转动的盖部件350和底部件3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体307的中心轴线(小型容器301B的中心轴线)称为容器轴O,并将沿着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盖部件350被关闭的状态下,将沿着上下方向从底部件360朝向盖部件350的方向称为上方,并将从盖部件350朝向底部件360的方向称为下方。另外,将沿着容器轴O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将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绕容器轴O周转的方向称为周向。将沿着径向接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并将从容器轴O背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径向上的、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并将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将从容器轴O朝向旋转轴R的方向称为后方,并将从旋转轴R朝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前方。
如图12所示,底部件360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底板部361、以及从底板部361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壁部362,并且形成为有底筒状。在底部件360的后端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凹陷的凹部363。在底部件360的前端部设置有按钮308以及锁止部件309。按钮308位于比锁止部件309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至少一部分从筒状壁部362朝向前方突出。按钮308设置为在向前方施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底部件360后移。在锁止部件309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锁止孔309a。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孔309a沿前后方向贯通锁止部件309。
如图12所示,在底部件360形成有从底板部361朝向上方延伸的卡止片(省略图示)。在卡止片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省略图示)。多个卡止片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形成。各卡止片沿周向延伸,并且形成为表背面朝向径向的板状。
如图12所示,盖部件350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顶板部351、以及从顶板部351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352。在盖部件350的后端部形成有从筒部352朝向下方突出的连结部354。连结部354位于底部件360的凹部363内,并且在凹部363内能够绕旋转轴R转动。通过该构成,盖部件350能够相对于底部件360绕旋转轴R转动,并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底部件360的上端开口。
在筒部352的前端部的下端形成有卡止突起353,该卡止突起353朝向后方突出,并且能够脱离地与锁止部件309卡扣嵌合。通过使卡止突起353位于锁止部件309的锁止孔309a内,从而盖部件350在关闭状态被锁止。若按钮308被使用者向后方按入,则锁止部件309与按钮308一起后移,解除锁止部件309与卡止突起353的卡合。由此,能够使该盖部件350处于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状态。应予说明,若解除向按钮308的后方按入按钮,按钮308和锁止部件309向前方进行复原移动。
应予说明,小型容器301B可以不具备上述按钮308。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利用指尖等将卡止突起353向上方抬起,从而解除卡止突起353与锁止孔309a的卡合,并解除盖部件350的关闭状态的锁止。
在盖部件350的顶板部351的下表面固定有镜子M。在盖部件350与内盖303之间配置有粉扑P(涂抹工具)。粉扑P载置在中盖304的后述操作部333上。
内容器302配置在底部件360的筒状壁部362的径向内侧。内容器302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在上方开口的扁平圆筒状的容器。内容器302具有挠性而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减小容积变形)。内容器302采用例如层积的薄膜或薄壁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内容器302可以是富有挠性的内侧容器层积于比内侧容器质地更硬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而成的所谓的分层容器等。或者,也可以采用内容器302内的收容空间S6能够减小容积的其他构成。
在作为内容器30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S6收容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内容物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还可以是糊状。内容物是例如粉底等化妆品。在内容器302的上端部固定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内容器302的上端部的环状的安装环381。安装环381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安装筒部382。安装环381具有将内容器302安装在中盖304的作用。作为将安装环381固定在内容器302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内容器302作为嵌入品来注塑成型安装环381。或者,可以粘接或溶接内容器302与安装环381,也可以同时进行内容器302的成型以及安装环381向内容器302的固定。
内盖303配设在内容器302的上方。内盖303封闭内容器302的上方的开口,并封闭内容器302的内部。内盖303具备经由安装环381安装于内容器302的下部部件310、以及经由下部部件310安装于内容器302的上部部件320。应予说明,下部部件310可以与安装环381形成为一体。
下部部件310具有:下侧环状部311,其覆盖内容器302的上方的开口;安装筒部312和内侧筒部313,其从下侧环状部311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连结部314,其从内侧筒部313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外侧筒部315,其从连结部314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下侧环状部311、安装筒部312、内侧筒部313、连结部314以及外侧筒部315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安装筒部312从下侧环状部311的内周缘向上方突出设置。安装筒部312的下端部朝向内容器302开口。内侧筒部313从下侧环状部311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外侧筒部315位于比内侧筒部31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径向上,内侧筒部313配置在与内容器302的外周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外侧筒部315位于比内容器302的外周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在外侧筒部315与内侧筒部313之间嵌合有安装环381的安装筒部382。由此,内容器302与内盖303经由安装环381而被固定。
上部部件320具备:第一阀座部321,其俯视时为环状;内筒部322,其从第一阀座部321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上侧环状部323,其从内筒部322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外周筒部324,其从上侧环状部323的外周缘朝向下方延伸;以及下凸缘部325,其从外周筒部324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一阀座部321、内筒部322、上侧环状部323、外周筒部324以及下凸缘部325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第一阀座部321的内周面成为使后述连通空间S4与内容器302内连通的连通孔321a。连通孔321a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孔状。在连通孔321a的上端开口缘形成有从第一阀座部321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阀座台321b。内筒部322嵌合在下部部件310的安装筒部312内。在内筒部32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限制突起322a。在径向上,外周筒部324位于下部部件310的安装筒部312与内侧筒部313之间。下凸缘部325从下侧环状部311的的上方与下侧环状部31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对置。
上侧环状部323形成为俯视时环状且表背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上侧环状部323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操作部333对置。上侧环状部323的内径和外径与操作部333的内径和外径大致相等。在上侧环状部323的内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内侧支承部323a。内侧支承部32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在上侧环状部323的外周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外侧支承部323b。
中盖304形成为有顶筒状,并且具备位于顶壁部的顶壁部件330、以及位于周壁部的安装环340。中盖304设置在内盖303的上方,并且在其与内盖303之间划分出连通于连通孔321a的连通空间S4。本实施方式的中盖304通过将安装环340作为嵌入品来注塑成型顶壁部件330从而形成为一体。应予说明,可以在顶壁部件330和安装环340各自分体成型后,通过组合顶壁部件330和安装环340从而形成中盖304。
安装环340形成为双重圆筒状,该双重圆筒状具有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内筒341和外筒342。在外筒342的内周面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嵌合部342a。嵌合部342a通过与安装环381卡扣嵌合,从而限制安装环381和内容器302相对于安装环340下移。在外筒342的外周面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且沿周向延伸的周槽342b。在周槽342b卡合有底部件360的卡止部364a(参照图12)。由此,抑制了安装环340从底部件360脱离,并且限制了内容器302相对于底部件360上移。
在安装环340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载置部344。载置部344遍及整周地设置在安装环340的外周面。载置部344的下表面从底部件360的上方与底部件360的筒状壁部362的上表面接触。载置部344是中盖304中的、载置于底部件360的部分。通过以上构成,内容器302或后述补充装容器301B经由安装环340而安装于底部件3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容器302、内盖303、以及中盖304构成补充装容器302A。补充装容器302A被设置为相对于外壳体307拆卸自如。由此,使用者在用尽内容器302内的内容物后,能够将补充装容器302A与填充有内容物的新的补充装容器302A进行更换。应予说明,使用者通过解除底部件360的卡止部364a与安装环340的周槽342b之间的卡合,从而能够从外壳体307拆下补充装容器302A。
在安装环340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隆起部343。隆起部343的内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曲面状。通过隆起部343使利用粉扑P沾取从后述排出孔304a排出的内容物的操作变得容易。另外,隆起部343也具有阻挡排出的内容物,例如抑制该内容物向安装环340的外侧流下,使载置在中盖304上的粉扑P的位置稳定的作用等。
顶壁部件330具有俯视时圆形的顶部332、从顶部332朝向下方延伸的卡止筒部331以及阀保持筒334。顶部332中的、位于比内盖303的内筒部322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第一阀座部321和内筒部322一起划分出连通空间S4。连通空间S4形成为俯视时与容器轴O同轴的圆形。
卡止筒部331卡止在安装环340的内筒341内。应予说明,在将顶壁部件330与安装环340分体形成后,通过将卡止筒部331嵌合在内筒341内,从而可以将卡止筒部331卡止在内筒341内。卡止筒部331外嵌在内盖303的外周筒部324。在顶部332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该顶部332的排出孔304a。排出孔304a朝向连通空间S4开口,并连通于连通空间S4内。阀保持筒334位于比卡止筒部331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阀保持筒334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保持突起334a。阀保持筒334具有保持第二阀体370的作用。
在顶部332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内盖303的上侧环状部323对置的部分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操作部333。在俯视时,操作部333形成为环状,并在径向上位于阀保持筒334与卡止筒部331之间。操作部333在其与上侧环状部323之间划分出工作空间S5。在俯视时,工作空间S5形成为环状。工作空间S5通过多个内侧支承部323a彼此之间的间隙而与连通空间S4连通,该多个内侧支承部32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纵剖观察时,操作部333的下表面3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表面3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应予说明,作为下表面333a的形状,可以采用例如纵剖观察时朝向上方突起的台面形状等。
操作部333形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操作部333通过弹性变形而使工作空间S5和连通空间S4的内压增减。作为操作部333的材质,能够使用例如弹性体、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软质聚乙烯、或者聚氨酯等软材质。另外,考虑到对内容物的耐药性等,可以使用例如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以及成型为薄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操作部333的材质。操作部333是比安装环340更软的材质,安装环340是比操作部333更硬的材质。
在操作部333的内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内侧槽部333b,在操作部333的外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外侧槽部333c。因此,操作部333将内侧槽部333b和外侧槽部333c作为固定端而容易变形。内侧槽部333b和外侧槽部333c在俯视时形成为以容器轴O为中心的环状。顶壁部件330中的、在径向内侧与内侧槽部333b邻接的部分抵接或接近于内侧支承部323a,在径向外侧与外侧槽部333c邻接的部分抵接或接近于外侧支承部323b。由此,若按压操作部333,则操作部333在被内侧支承部323a和外侧支承部323b支承的同时,以将内侧槽部333b和外侧槽部333c作为固定端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卡止筒部331、顶部332、操作部333、阀保持筒334以及排出孔304a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第一阀体305安装于内盖303,并且位于连通空间S4内。第一阀体305具有对内盖303的连通孔321a与连通空间S4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三通阀作为第一阀体305。应予说明,根据收容于内容器302的内容物的特性等,例如能够适当地改变三通阀的形状,或能够采用与三通阀不同的构成的止逆阀作为第一阀体305。
第一阀体305具备阀筒305b、以及第一阀主体305a。阀筒305b嵌合在内盖303的内筒部322内,并且位于比内筒部322的限制突起322a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一阀体305固定于内盖303。阀筒305b的下端从第一阀座部321的上方与第一阀座部321抵接。第一阀主体305a与阀筒305b的下端部连结。第一阀主体305a配置在阀筒305b内。第一阀主体305a具备圆板状的阀板、以及连结阀板与阀筒305b的多个弹性脚。通过使弹性脚弹性变形,从而第一阀主体305a能够相对于阀筒305b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阀主体305a从阀座台321b的上方与阀座台321b抵接,并且覆盖连通孔321a的上方。第一阀体305是允许内容物从内容器302的收容空间S6流向连通空间S4,并切断内容物从连通空间S4流向收容空间S6的止逆阀。
第二阀体370安装于中盖304,以能够开放的方式封闭排出孔304a。第二阀体370位于中盖304与内盖30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370整体位于比顶部332的上表面332a(中盖304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第二阀体370由聚乙烯(PE)等硬质的树脂形成。第二阀体370具有安装于阀保持筒334的安装部371、从安装部371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环状的底部372、以及从底部372的内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锥状的封闭部373。安装部371、底部372以及封闭部373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
安装部37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在安装部371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嵌合部。通过使安装部371的嵌合部与阀保持筒334的保持突起334a卡扣嵌合,从而第二阀体370安装在阀保持筒334。底部372形成为表背面朝向上下方向的圆环状。封闭部373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缩经。封闭部373的上端部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并与排出孔304a的下端开口部抵接。由此,封闭部373封闭排出孔304a。在封闭部373中的、位于排出孔304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封闭部373的流通孔373a。多个流通孔373a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盖304的顶部332中的、排出孔304a的上端开口部的附近形成有凹部304b。凹部304b从顶部332的上表面332a(中盖304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凹陷。凹部304b形成为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状,并且与容器轴O配置在同轴上。排出孔304a位于凹部304b的径向内侧。因此,中盖304中的、与排出孔304a邻接的部分成为比其他部分更薄的薄壁部304c。薄壁部304c在连通空间S4的内压升高时朝向上方弹性变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301B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小型容器301B处于未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内容物仅收容在收容空间S6内,并且在连通空间S1和工作空间S2填充有例如空气。使用者对按钮308进行操作,而打开外壳体307的盖部件350。接下来,从上方按压操作部333,使其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操作部333在被内侧支承部323a和外侧支承部323b支承的同时,以将内侧槽部333b和外侧槽部333c作为固定端的方式向下方弹性变形。由于在操作部333向下方弹性变形时工作空间S5的容积减小,所以工作空间S5和与其连通的连通空间S4的内压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连通空间S4内存在有空气的状态下按压操作部333,则连通空间S4的内压升高,从而薄壁部304c以向上方鼓起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排出孔304a的下端开口部从封闭部373向上方分离,排出孔304a被开放,将连通空间S4内的空气排出。另外,若在连通空间S4内填充有内容物的状态下按压操作部333,则内容物通过流通孔373a而前往薄壁部304c,并将薄壁部304c向上方抬起。由此,薄壁部304c以鼓起的方式弹性变形,并打开排出孔304a。在从排出孔304a排出内容物后,通过使薄壁部304c朝向下方复原变形,从而排出孔304a再次被封闭。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301B中,与第二阀体370的弹性位移或弹性变形无关地,通过中盖304的薄壁部304c的弹性变形而打开或封闭排出孔304a。
若解除施加于操作部333的按压力,则弹性变形后的操作部333复原变形为原本的状态。由此,工作空间S5的容积增加,工作空间S5和连通空间S4内成为负压。此时,由于排出孔304a被第二阀体370封闭,所以抑制了空气从外部进入连通空间S4。其另一方面,若连通空间S4成为负压,则通过该负压而对第一阀主体305a作用朝向上方的力。其结果是,第一阀主体305a向上方弹性位移而连通连通孔321a与连通空间S4,并且收容空间S6内的内容物通过连通孔321a而被上吸到连通空间S4和工作空间S5内。由此,在操作部333上移而使连通空间S4和工作空间S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370切断排出孔304a与连通空间S4的连通,且第一阀体305使连通孔321a与连通空间S4连通。
若多次进行上述操作部333的弹性变形和复原变形,则将连通空间S4和工作空间S5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并且将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S4内和工作空间S5内。应予说明,内容器302由于具有挠性,所以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321a流出到连通空间S4等而减小容积变形。由此,即使在内容物流入到连通空间S4等而使收容空间S6内的内容物的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内容物从收容空间S6向连通空间S4和工作空间S5输送。
在连通空间S4填充有内容物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333向下方弹性变形,则连通空间S4内的内容物通过流通孔306c而到达封闭部306e的附近,该内容物使朝向下方的压力作用在封闭部306e的锥面。另外,到达封闭部306e的附近的内容物使朝向上方的压力作用在排出孔304a的下端开口部的附近。若内容物导致的连通空间S4内的压力达到预定的大小,则封闭部306e下降并且排出孔304a的附近朝向上方弹性变形,排出孔304a被开放,将内容物从排出孔304a排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连通空间S4内达到预定的压力之前不开放排出孔304a,所以提高了中盖304内的密封性。应予说明,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不使排出孔304a的附近弹性变形,而仅通过封闭部306e的下降来开放排出孔304a。
通过以上的作用,使用者通过重复按压操作部333并解除按压操作部333,从而能够使内容物排出。应予说明,内容物由于向隆起部343的内侧排出,所以通过隆起部343抑制了内容物从中盖304的上表面流下。使用者通过利用粉扑P等擦拭中盖304的上表面,从而能够使内容物附着在粉扑P等上而对其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301B,若按压操作部333而使连通空间S4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与操作部333的变形量对应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304a排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370安装于中盖304。由此,例如在外力作用于中盖304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二阀体370相对于中盖304移动而使排出孔304a意想不到地开放。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中盖304内的密封性。
另外,由于第二阀体370位于中盖304与内盖303之间,所以从使用者的角度难以看到第二阀体370,能够使小型容器301B的外观良好。此外,在使第二阀体370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排出孔304a的上端大致相同或比其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即在不使第二阀体370从排出孔304a的上端开口向上方突出的情况下,即使在排出孔304a的上端开口部的附近施加有意想不到的外力,该外力也难以作用到第二阀体370。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第二阀体370意想不到地移动而导致排出孔304a开放,能够进一步提高中盖304的内侧的密封性。
另外,由于操作部333的下表面3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形状,所以按压操作部333时的下表面333a的变形量变大,作用于该下表面的表面内的张力也变大。因此,解除按压时作用于操作部333的朝向上方的复原变形力变大,操作部333能够轻易地复原变形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从内容器302向连通空间S4吸上来的内容物的量稳定,能够使接下来按压操作部333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稳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33的下表面333a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由此,在操作部333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大的应力局部地作用于下表面333a,并能够使小型容器301B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由于操作部333在俯视时形成为环状,所以在按压操作部333时,该操作部333以将操作部333的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作为固定端的方式向下方弹性变形。由此,作用于操作部333的朝向上方的弹力进一步变大,并能够更稳定地使操作部333复原变形为原本的形状。
应予说明,操作部333的下表面333a可以是平面。在该情况下,在操作部333与内盖303之间能够设置将操作部333向上方施力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部件。作为施力部件,例如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施力部198等。通过如此设置施力部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按压操作部333后的操作部333的复原性。应予说明,施力部件可以与操作部333或内盖303成为一体,也可以与操作部333或内盖303分体地形成。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二阀体370位于中盖304与内盖303之间,并且第二阀体370整体位于比中盖304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从使用者的角度更加难以看到第二阀体370,并能够使小型容器301B的外观更良好。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排出孔304a配置在径向的中央附近(容器轴O附近),但是例如排出孔304a也可以配置为沿径向离开容器轴O。在该情况下,操作部333可以以避开排出孔304a的方式在俯视时形成为C字状。
另外,小型容器301B可以是如下容器:通过螺合盖部件350和底部件360,并绕容器轴O相对转动,从而从底部件360拆下盖部件350。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301B(图12)中,操作部333的下表面333a可以是例如平面。此外,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内容相同地,在操作部333与内盖303之间可以设置将操作部333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到所述实施方式中。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和图14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进行说明。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是俯视圆形的扁平容器。小型容器410具备外壳体411、内容器412、内盖413、中盖414、第一阀体415、以及第二阀体416。
外壳体411将内容器412、内盖413、中盖414、第一阀体415以及第二阀体416收容在内部。即,小型容器410中的、除外壳体411以外的部件都被收容于内部。外壳体411具备底部件421以及盖部件422。底部件421是有底圆筒状。盖部件422是有顶圆筒状。盖部件422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底部件421绕旋转轴R转动。
以下,将外壳体411的中心轴线(小型容器410的中心轴线)称为容器轴O,并将沿着容器轴O的方向(容器轴O延长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将沿着上下方向Z而从底部件421朝向盖部件422的方向称为上方,并将从盖部件422朝向底部件421的方向称为下方。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下,将与容器轴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径向接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并将从容器轴O背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下,将径向上的、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并将与旋转轴R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X。沿着前后方向X,将从容器轴O朝向旋转轴R的方向称为后方,并将从旋转轴R朝向容器轴O的方向称为前方。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下,将绕容器轴O周转的方向称为周向。
如图13所示,底部件421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底板部423、以及从底板部423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壁部424。底部件421具备从底板部423向上方延伸的卡合板部(省略图示)。多个卡合板部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卡合板部的表背面朝向径向。在卡合板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爪。在筒状壁部424的前方端部设置有卡合空间425。卡合空间425朝向前方和上方开口。卡合空间425通过朝向前后方向X的后壁部426、以及朝向上下方向Z的底壁部427而被划分出来。
在后壁部426中的位于左右方向Y的中央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引导壁部428。引导壁部428的上表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后壁部426中的位于比引导壁部428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部429。在后壁部426中的比引导壁部428更靠下方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贯通后壁部426的排出孔477。
盖部件422安装在底部件421的筒状壁部424的后侧端部。盖部件422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底部件421的上端开口。盖部件422具备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的圆板状的顶板部433、以及从顶板部433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434。在盖部件422的顶板部433的下表面固定有镜子M。
在盖部件422的前方端部朝向下方而突出设置有卡合片435。卡合片435从筒部434的内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形成为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板状,且从上方进入卡合空间425内。在卡合片43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436,该第二卡合部436朝向后方突出并且能够脱离地与形成在底部件421的第一卡合部429卡扣嵌合。通过使第二卡合部436从下方与第一卡合部429卡合,从而将盖部件422在关闭状态下锁止。
在卡合空间425内设置有解除第一卡合部429与第二卡合部436的卡合的按钮437。按钮437具备:操作壁部138,其配置在比卡合片435更靠前方的位置;解除突起439,其从操作壁部438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并位于引导壁部428的倾斜面上;以及底座部440,其从操作壁部438的下端部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并载置于底壁部427。按钮437在被向后方按入时,能够相对于底部件421和盖部件422而向后方移动。
解除突起439随着按钮437向后方移动而沿着引导壁部428的倾斜面向后方移动,从而从下方抬起第二卡合部436而使其从第一卡合部429脱离。由此,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429与第二卡合部436的卡合,并能够使盖部件422处于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状态。应予说明,按钮437在移动到后方时,通过解除突起439的复原变形而向前方进行复原移动。
底座部440随着按钮437向后方移动而从前方进入形成于后壁部426的排出孔477内。在底座部440形成有卡止突部442,该卡止突部442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卡止在形成于底壁部427的卡止凹部441。由此,按钮437以向前方防脱的状态与外壳体411组合。
应予说明,上述按钮437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不具备按钮437。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指尖等而使卡合片435的下端部以向前方稍微弯曲的方式变形,从而解除第一卡合部429与第二卡合部436的卡合,并解除盖部件422的关闭状态的锁止。
内容器412配置在底部件421的筒状壁部424的径向内侧。内容器412是与容器轴O配置为同轴,并且在上方开口的扁平圆筒状的容器。在内容器412的上端部固定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内容器412的上端部的环状的安装环443。安装环443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筒部444。内容器412具有挠性且能够减小容积(能够减小容积变形)。内容器412采用例如层积的薄膜或薄壁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内容器412可以是富有挠性的内侧容器层积于比内侧容器质地更硬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而成的所谓的分层容器等。内容器412内(后述的收容空间445)可以采用能够减小容积的其他构成等。内容器412可以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而形成。内容器412也可以为了阻隔性而由包含铝膜的层积的薄膜构成。
在作为内容器41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445收容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内容物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还可以是糊状。内容物是例如粉底等化妆品。
内盖413配设在内容器412的上方。内盖413封闭内容器412的上端开口,并封闭内容器412的内部。内盖413具备直接安装于内容器412的下部部件446、以及经由下部部件446安装于内容器412的上部部件447。
下部部件446具备内盖圆环部448、内侧筒部449、以及外侧筒部450。内盖圆环部448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内盖圆环部448覆盖内容器412的上端开口。在内盖圆环部448的内周缘配设有安装部451。安装部451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具体而言,安装部451从内盖圆环部448的内周缘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上方延伸,其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弯曲。安装部451形成为比内盖圆环部448更薄壁。内侧筒部449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内盖圆环部448的外周缘朝向上方延伸。外侧筒部450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外侧筒部450从径向外侧包围内侧筒部449。外侧筒部450的上端部与内侧筒部449的上端部连结。
在外侧筒部450的内周面与内侧筒部449的外周面之间,嵌合有安装环443的卡合筒部444。由此,内容器412与内盖413经由安装环443而固定。外侧筒部450的下端开口缘与安装环443的上表面接触。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安装环443没有向比卡合筒部444更靠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内侧筒部449的下端开口缘没有与安装环443的上表面接触,但是安装环443也可以向比卡合筒部444更靠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内侧筒部449的下端开口缘也可以与安装环443的上表面接触。另外,外侧筒部450的下端开口缘也可以不与安装环443的上表面接触。
上部部件447具备安装筒部452、第一阀座部453、外周筒部454、以及连结环部455。安装筒部452形成为圆筒状且与容器轴O同轴。安装筒部452嵌合在安装部451内。第一阀座部453具备:筒部,其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并且直径比安装筒部452的直径小;以及阀座板,其从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第一阀座部453的筒部的下端部与安装筒部452的下端部连结。第一阀座部453的阀座板位于比安装筒部452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在第一阀座部453的阀座板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Z贯通该阀座板的连通孔456。因此,阀座板是环板状。连通孔456形成为圆形,并且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连通孔456连通于内容器412内。即,在内盖413形成有连通于内容器412内的连通孔456。
外周筒部45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外周筒部454的直径比安装筒部452的直径大,且比内侧筒部149的直径小。外周筒部454配置在内侧筒部449内。连结环部455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连结环部455的内周缘部与安装筒部452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455的外周缘部与外周筒部454的上端部连结。连结环部455的外周缘部位于比外周筒部454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外周筒部454的上下方向Z上的中央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连结环部455中的、位于比容器轴O更靠前方的部分配置有第二阀座部467。第二阀座部467从连结环部455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第二阀座部467是有顶筒状。第二阀座部467从在连结环部455形成的凹陷部478的底面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如图13所示,第二阀座部467和凹陷部478在所述俯视时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但是,第二阀座部467和凹陷部478的俯视形状能够适当地改变。
如图14所示,中盖414配设在内盖413的上方。中盖414形成为有顶筒状。中盖414具备:安装环457,其具备中盖414的周壁、以及操作部458,其具备中盖414的顶壁。中盖414例如通过将安装环457作为嵌入品的嵌入成型而被制作出来。
安装环457安装于内盖413。安装环457形成为双重圆筒状,该双重圆筒状具有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内筒459和外筒460。在外筒460的外周面的下部沿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周向延伸的周槽(省略图示)。在周槽卡合有底部件421的上述卡合板部的卡合爪。由此,抑制了安装环457从底部件421脱离。
在安装环457的内筒459与外筒460之间嵌合有内盖413的下部部件446(内侧筒部449和外侧筒部450)。由此,内容器412经由安装环443被固定于安装环457(中盖414)。内容器412在固定于中盖414的状态下,从底部件421的底板部423向上方分离地配置。
在安装环457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隆起部462。隆起部462的俯视形状是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的环状。隆起部462的内周面是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曲面状。在操作部458的上表面,在位于隆起部462的径向内侧的部分载置有粉扑P(涂抹工具)。在安装环457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遍及整周地连续延伸的凸缘部463。凸缘部463的下表面配置在底部件421的筒状壁部424的上端开口缘。
操作部4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457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458是圆板状。操作部458的外周缘部连结于安装环457的位于比隆起部462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操作部458的外周缘部的上表面在安装环457的上表面与从径向外侧相连于操作部458的部分形成为同一面内。在从上下方向Z观察的俯视时,操作部458配置在与后述第一阀体415重叠的位置。
操作部458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作为操作部458的材质,能够使用例如弹性体、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软质聚乙烯、或者聚氨酯等软材质。另外,考虑到对内容物的耐药性等,可以使用例如能够弹性变形且比较柔软的聚丙烯(PP)、以及成型为薄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操作部458的材质。优选操作部458是比安装环457更软的材质。
在操作部458的下表面形成有下垂筒部479以及限制壁部481。下垂筒部479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下垂筒部479是从操作部458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圆筒状。下垂筒部479嵌合在内筒459的径向内侧,并且嵌合在外周筒部454的径向外侧。下垂筒部479被内筒459和外周筒部454沿径向夹持。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操作部458的下表面抵接有外周筒部454的上端开口缘。
限制壁部481形成为筒状,并且从操作部458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在限制壁部481内嵌合有第二阀座部467。限制壁部481的下端部嵌合在凹陷部478内。由此,限制壁部481的下端部被第二阀座部467的外周面和凹陷部478的内周面夹持。限制壁部481的下端开口缘从底面的上方与凹陷部478的底面近接或抵接。
在操作部458的外周部形成有易变形部464。易变形部464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为与容器轴O同轴。易变形部464形成为在操作部458中划分出后述连通空间465的部分。在操作部458中的易变形部464所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一个朝向上方凹陷的环状槽。环状槽的槽底面是平面。操作部458的上表面在沿径向跨过易变形部464的两侧(内外)成为同一面内。易变形部464形成为比操作部458中的、除第二阀体416以外的部分更薄壁。
中盖414在其与内盖413之间划分出与连通孔456连通的连通空间46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空间465通过操作部458封闭外周筒部454(上部部件447)的上端开口而形成。操作部458从上方封闭安装环457的内部而在安装环457的内部划分出连通空间465。连通空间465形成为俯视圆形。操作部458通过弹性变形从而使连通空间465的内压增减。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中盖414形成有使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466。排出孔466的俯视形状是圆形。多个排出孔466形成于中盖414。多个排出孔466在中盖414中的位于比容器轴O更靠前方的部分,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如图14所示,排出孔466沿上下方向Z贯通操作部458。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内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通过形成在第二阀座部467的外周面、凹陷部478的底面和内周面的多个槽部483而彼此连通。排出孔466通过设置在内盖413的第二阀座部467而被封闭。排出孔466被第二阀座部467的顶面从下方封闭。
第一阀体415对内盖413的连通孔456与连通空间4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第一阀体415设置于内盖413。
第一阀体415具备阀筒484以及阀主体485。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筒484嵌合在内盖413的安装筒部452内。在阀筒484内嵌合有第一阀座部453的筒部。阀筒484的下端开口缘抵接于环状的连结部分,该连结部分连接第一阀座部453的筒部的下端部、以及安装筒部452的下端部。阀主体485与阀筒484的上端部连结。阀主体485配置在阀筒484内。阀主体485具备圆板状的阀板、以及连结阀板与阀筒484的多个弹性脚。阀主体485能够相对于阀筒484沿上下方向Z移动。第一阀座部453的阀座板从阀主体485的下方与阀主体485的阀板抵接。
第一阀体415覆盖连通孔456的上方。第一阀体415是止逆阀。第一阀体415允许流体(内容物。以下同样)从内容器412的收容空间445流向连通空间465,并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465流向收容空间44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通阀作为第一阀体415。应予说明,根据收容于内容器412的内容物的特性等,例如能够适当地改变三通阀的形状,或能够采用与三通阀不同的构成的止逆阀作为第一阀体415。
第二阀体416对中盖414的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第二阀体416设置于中盖414。第二阀体416与操作部458形成为一体。第二阀体416在操作部458配置在从中央部向前方错开的位置。第二阀体416通过在操作部458包含排出孔466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416形成为操作部458中的、被筒状的限制壁部481包围的部分。
第二阀体416形成为比易变形部464薄,并且在操作部458中厚度最薄的部分。第二阀体416的俯视形状是与第二阀座部467的俯视形状相似的形状,并且比第二阀座部467的俯视形状大(参照图13)。在操作部458,第二阀体416以内切于易变形部464的方式配设在位于比易变形部464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如图14所示,第二阀体416通过落座于第二阀座部467,从而切断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之间的连通。在第二阀体416弹性变形而从第二阀座部467向上方离开时,第二阀体416使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连通。第二阀体416是止逆阀。第二阀体416允许流体从连通空间465流向外部,并切断流体从外部流向连通空间4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容器412、内盖413以及中盖414构成补充装容器417。补充装容器417设置为相对于外壳体411拆卸自如。由此,使用者在用尽内容器412内的内容物后,能够将补充装容器417与填充有内容物的新的补充装容器417进行更换。在从外壳体411拆下补充装容器417时,使用者解除底部件421的卡合板部的卡合爪与安装环457的周槽的卡合状态。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458具备上表面朝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500。鼓出部500的上下表面朝向上方鼓出。鼓出部500的上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应予说明,鼓出部500的下表面可以是平面。
在此,操作部458随着从形成有易变形部464的外周部、以及第二阀体416逐渐分离而形成为朝向上方延伸的突起的曲面状。在操作部458,鼓出部500配置在包含容器轴O且相对于容器轴O位于第二阀体416错开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操作部458,鼓出部500成为位于比第二阀体416更靠后方的整个部分。
鼓出部500与操作部458中的、位于比第二阀体416更靠前方的部分相比,朝向上方的鼓出高度更高。位于鼓出部500中的最上方的顶部的上表面、以及中盖414的隆起部462的上端部各自的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彼此相同。鼓出部500的顶部位于比容器轴O更靠后方的位置。鼓出部500的顶部位于操作部458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鼓出部500在上下方向Z上,与连通孔456和第一阀体415对置。
在鼓出部50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能够伸长变形的易变形部464。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部458的外周部中的、位于比第二阀体416更靠后方的部分与鼓出部500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一致,并且操作部458的易变形部464位于鼓出部500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由此,易变形部464遍及鼓出部500的外周缘部中的超过一半的部分而形成。应予说明,例如,可以采用鼓出部500的至少一部分折叠而成的波纹部,或者,鼓出部500中的、由比形成其他部分的材质更软的材质而形成的软材质部等,来代替形成为薄壁的易变形部464。
鼓出部500的厚度是例如大致0.4mm以上、2.0mm以下。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即,鼓出部500的顶部的上表面与操作部558的外周部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Z上的距离是例如大致0.1mm以上、7.0mm以下,优选0.5mm以上、5.0mm以下。例如优选在鼓出部500的刚性高的情况下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低,在鼓出部500的刚性低的情况下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高。例如,在利用软质聚乙烯将鼓出部500形成为厚度大致1.0mm的情况下,可以将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设为大致1.0mm,在利用弹性体将鼓出部500形成为厚度大致1.0mm的情况下,可以将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设为大致2.0mm。其中,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能够基于鼓出部500的材质的硬度、弹性率、等物理特性、以及鼓出部500的操作性等,而适当地设定。在所述俯视时,鼓出部500的平面面积占操作部458的平面面积的比例在20%以上。在该情况下,鼓出部500的平面面积占操作部458的平面面积的比例大,能够具备良好的操作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的内容物的排出方法进行说明。
在小型容器410处于未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内容物仅收容在收容空间445内,在连通空间465填充有例如空气。首先,使用者对按钮437进行操作,打开外壳体411的盖部件422。从上方按压鼓出部500,使其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由于在鼓出部500向下方凹陷地弹性变形时连通空间465的容积变小,所以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即,通过使鼓出部500下移,从而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若这样操作,则第二阀体416通过连通空间465的内压而朝向上方弹性地鼓出变形并从第二阀座部467背离,排出孔466的封闭状态被解除,将连通空间465内的一部分空气从排出孔466向外部排出。其后,第二阀体416复原变形而落座于第二阀座部467,并且封闭排出孔466。此时,由于第一阀体415切断流体从连通空间465向收容空间445的移动,所以连通孔456被第一阀体415封闭,抑制了连通空间465内的空气从连通孔456流向收容空间445。由此,在鼓出部500下移而使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时,第一阀体415切断连通孔456与连通空间465的连通,且第二阀体416使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连通。
接下来,使用者解除施加在鼓出部500的按压力,并使弹性变形后的鼓出部500复原变形到原本的状态。由此,连通空间465的容积增加,连通空间465内成为负压。即,通过使下移后的鼓出部500朝向原本的位置上移,从而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下降。此时,由于排出孔466被第二阀体416封闭,所以抑制空气从外部进入连通空间465。因此,收容空间445内的内容物通过连通孔456而被吸上到连通空间465内。由于第一阀体415允许流体从收容空间445流向连通空间465,所以第一阀体415处于使连通孔456与连通空间465连通的状态,并且不妨碍内容物的流向。由此,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465内。由此,在鼓出部500上移而使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下降时,第二阀体416切断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之间的连通,且第一阀体415使连通孔456与连通空间465连通。
使用者通过多次进行上述鼓出部500的弹性变形与复原,从而能够向外部排出连通空间465的空气,并且能够使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465内。在此,由于内容器412具有挠性,并且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456向连通空间465流出而减小容积(减小容积变形),所以若收容空间445的内压随着内容物的减少而减小,则内容器412缩小变形而使收容空间445的容积变小。由此,即使在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465而使收容空间445内的内容物的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内容物从收容空间445向连通空间465传送。
在将内容物填充到连通空间465的状态下,若使鼓出部500弹性变形,则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由此,第二阀体416朝向上方鼓出变形,并解除对排出孔466的封闭。因此,将从连通空间465内挤出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466向外部排出。由此,使用者能够使内容物排出。内容物从排出孔466向中盖414的上表面中的隆起部462的内侧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从中盖414的上表面上溢出。使用者通过利用粉扑P等擦拭中盖414的上表面,从而使内容物附着在粉扑P等上而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使用者通过按压鼓出部500或解除该按压使鼓出部500弹性变形来进行连通空间465的内压的增减,从而能够使连通空间465内成为负压而使内容器412内的内容物流入连通空间465内,并且能够向连通空间465内填充内容物。在该状态下,若按压鼓出部500使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则能够仅使对应于连通空间465的内压的上升的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466排出。由此,能够从内容器412向连通空间465稳定地吸进内容物,并能够按照所希望的量来设定接下来在按压操作部458时的内容物的排出量。因此,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
另外,因为鼓出部500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膨出,所以能够降低按压鼓出部500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例如,即使在用手指抚摸操作部458的上表面的同时按压鼓出部500,也能够顺畅地排出内容物。而且,因为鼓出部500的上下表面朝向上方鼓出,所以也能够轻易地朝向上方复原变形。
另外,因为鼓出部500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所以能够可靠地降低按压鼓出部500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并且例如在用手指抚摸操作部458的上表面的同时按压鼓出部500时,能够使手指无障碍且顺畅地在鼓出部500的上表面滑动。另外,因为在鼓出部500形成有能够伸长变形的易变形部464,所以在按压鼓出部500时,能够使易变形部464伸长变形,即使该按压力度没有过度地变大,也能够确保鼓出部500的上下方向Z上的弹性变形量变大。
另外,因为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是0.1mm以上、7.0mm以下,所以不会影响打开盖部件422时的小型容器410的外观性、以及操作部458的上表面与盖部件422的下表面侧之间的收容空间等,能够可靠地降低按压鼓出部500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且能够使其具备良好的操作性。特别地,若将鼓出部500的膨出高度设为0.5mm以上、5.0mm以下,则能够可靠地发挥这样的作用效果。
若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小于0.1mm,则不能够降低按压鼓出部500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另外,若鼓出部500的鼓出高度超过7.0mm,则有可能影响打开盖部件422时的小型容器410的外观性,并且操作部458的上表面与盖部件422的下表面侧之间的收容空间变窄,被收容的涂抹工具等变得不稳定,另外,在抚摸操作部458的上表面的同时按压鼓出部500而使内容物排出时,有手指被鼓出部500阻碍,并且妨碍良好的操作性的可能。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基本的构成与第六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用同一符号标注同样的构成,省略其说明,并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20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内盖413的连结环部455形成的凹陷部478形成为遍及整周连续地延伸的环状,并且配设为与容器轴O同轴。在凹陷部478的底面没有配设第二阀座部467。
第二阀体516与操作部458分体地形成,该第二阀体516对中盖414的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第二阀体516具备:安装部,其嵌合在安装孔,该安装孔形成为在操作部458中的位于比排出孔466更靠后方的部分;以及阀部516a,其以能够朝向上方背离的方式配设在操作部458的上表面,并且以能够开放的方式覆盖排出孔466。阀部516a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安装部配设在阀部516a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阀部516a在所述俯视时呈三角形,并且配设为三个角部中的两个角部位于沿左右方向Y隔着所述安装部的两侧,剩下的一个角部位于所述安装部的前方。这三个角部在俯视时形成突起的曲线状。
而且,在操作部458,在位于比第二阀体516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划分出连通空间465的部分,形成有在所述俯视时呈圆形的鼓出部501。鼓出部5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容器轴O位于后方,且平行地延伸。鼓出部501的中心轴线位于操作部458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易变形部564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为与鼓出部501的中心轴线同轴。易变形部564遍及整周地形成在鼓出部501的外周缘部。在操作部458中的易变形部564所处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朝向上方的环状槽。环状槽以具有朝向上方尖的槽底部的方式,槽宽随着朝向上方而变窄。
在以上的构成中,若按压鼓出部501,则第二阀体516的阀部516a中的、与鼓出部501侧相反一侧的前侧从操作部458的上表面背离,而排出内容物。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20,因为易变形部564遍及整周地形成在鼓出部501的外周缘部,所以在操作部458中的易变形部564所处的部分形成有多个环状槽,与此相互作用地,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降低按压鼓出部501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基本的构成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用同一符号标注同样的构成,省略其说明,并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30中,连通孔456的中心轴线位于从容器轴O向后方错开的位置,在内盖413的连结环部455形成的凹陷部478在没有遍及整周连续地延伸的情况下,至少配设在与排出孔466相对的位置。
在连通空间465划分出与排出孔466连通的副空间431,并且配设有对副空间431与连通孔456侧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副阀体482。副空间431直接连结于排出孔466的下方,其内容积是连通空间465的内容积的一半以下。副阀体482是允许内容物从连通孔456侧流向副空间431,并阻止内容物从副空间431内流向连通孔456侧的止逆阀。在鼓出部502下移而使连通空间465的容积减少且使连通空间465的内压上升时,副阀体482打开,在使副空间431与连通孔456侧连通且使鼓出部502向上方复原移动而使连通空间465的容积增大并使连通空间465成为负压时,副阀体482关闭,并且切断副空间431与连通孔456侧的连通。
易变形部664遍及操作部458中的鼓出部502所处的部分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即,易变形部664在所述俯视时呈圆形,且与鼓出部502的中心轴线配设为同轴,鼓出部502在操作部458中厚度最薄。在鼓出部502的下表面形成有加强肋502a。加强肋502a通过鼓出部502的中心轴线,且其两端部以达到鼓出部502的外周缘部的方式配置为放射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30,因为易变形部664遍及整个区域地形成在鼓出部502,所以能够可靠地降低按压鼓出部501而使内容物排出所需要的力度。而且,因为在鼓出部502的下表面形成有加强肋502a,所以即使在鼓出部502遍及整个区域地形成易变形部664,也能够确保鼓出部502的弹性系数,并且能够抑制鼓出部502难以朝向上方复原变形。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鼓出部500、501、502采用了形成为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状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形成为例如锥台形状、或阶梯状等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不在鼓出部500、501、502形成易变形部464、564、664。另外,作为鼓出部500、501、502,虽然示出了连通孔456和第一阀体415在上下方向Z上对置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将鼓出部500、501、502配设为偏离沿上下方向Z与连通孔456和第一阀体415正交的方向。
鼓出部500、501、502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椭圆形,可以是三角形,可以是四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另外,内容器412的形状也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筒状,也可以是棱筒状。另外,内容器412、内盖413以及中盖414可以不构成补充装容器417。即,可以是在用尽内容物时不能够交换内容器412的构成。
另外,作为中盖414,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不具备安装环457,而具备形成为有顶筒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操作部458,该操作部458安装于内盖413。排出孔466可以不形成在操作部458。例如,可以在安装环457设置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划分出连通空间465的凸缘,并在该凸缘设置排出孔466。可以仅形成有一个排出孔466。内容器412也可以不随着内容物通过连通孔456向连通空间465流出而减小容积。作为内容器412,可以采用不具有挠性的构成。
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具备设置在中盖414的第二阀体416、以及设置在内盖413的第二阀座部467,通过使第二阀体416落座于第二阀座部467,从而切断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的连通,通过使第二阀体416弹性变形而从第二阀座部467向上方分离,从而使排出孔466与连通空间465连通。然而,第六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不限于此。例如,第六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410可以具备安装在中盖414的阀座部来代替设置在内盖413的第二阀座部467。作为这样的阀座部,例如,可以采用第五实施方式的小型容器的第二阀体370。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到所述实施方式中。
对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来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追加各种改变。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彼此进行适当地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调整内容物的排出量的小型容器。

Claims (3)

1.一种小型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容器,其收容有内容物;
内盖,其封闭所述内容器的内部,并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内容器内的连通孔;
中盖,其配设在所述内盖的上方,在其与所述内盖之间划分出与所述连通孔连通的连通空间,并且形成有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而使所述内容物排出的排出孔;
第一阀体,其对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以及
第二阀体,其对所述排出孔与所述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
所述中盖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划分出所述连通空间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弹性变形而使所述连通空间的内压增减,
在利用所述操作部使所述连通空间的内压上升时,所述第一阀体切断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阀体使所述排出孔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
在利用所述操作部使所述连通空间的内压下降时,所述第二阀体切断所述排出孔与所述连通空间之间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阀体使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连通空间连通,
在所述操作部中的划分出所述连通空间的部分形成有环状的薄壁部,
所述排出孔形成在所述操作部,
所述薄壁部通过使所述操作部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而形成,
从上侧被按压而向下侧凹陷地弹性变形前的所述操作部的上表面在沿径向跨过所述薄壁部的前后形成在同一面内,
所述第二阀体通过所述操作部中的包含所述排出孔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而形成,
所述第二阀体形成为比所述操作部中的除所述部分以外的部分更薄壁,并形成为比所述薄壁部更薄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型容器还具备覆盖所述内容器、所述内盖以及所述中盖的外壳体,
所述内容器随着所述内容物通过所述连通孔向所述连通空间流出而减小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型容器还具备施力部,所述施力部朝向上方对下移了的所述操作部进行施力。
CN201880021341.3A 2017-03-30 2018-03-30 小型容器 Active CN110505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6608A JP6846259B2 (ja) 2017-03-30 2017-03-30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7-066608 2017-03-30
JP2017-167873 2017-08-31
JP2017167873A JP6914147B2 (ja) 2017-08-31 2017-08-31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7-211265 2017-10-31
JP2017211265A JP7266965B2 (ja) 2017-10-31 2017-10-31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7211264A JP7018739B2 (ja) 2017-10-31 2017-10-31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7-211264 2017-10-31
JP2018034924A JP7154017B2 (ja) 2018-02-28 2018-02-28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8-034924 2018-02-28
PCT/JP2018/013786 WO2018181965A1 (ja) 2017-03-30 2018-03-30 コンパクト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5818A CN110505818A (zh) 2019-11-26
CN110505818B true CN110505818B (zh) 2023-05-16

Family

ID=63676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1341.3A Active CN110505818B (zh) 2017-03-30 2018-03-30 小型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7716B2 (zh)
EP (1) EP3603444B1 (zh)
KR (1) KR102390896B1 (zh)
CN (1) CN110505818B (zh)
WO (1) WO20181819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31665A1 (ko) * 2017-08-11 2019-02-14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화장품 용기
CN109588842B (zh) * 2018-11-29 2023-09-05 苏州海明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真空发生原理的粉底盒
WO2021002879A1 (en) * 2019-07-03 2021-01-07 RLM Group Ltd. Cosmetics dispenser with duckbill valve
KR102212050B1 (ko) * 2019-12-03 2021-02-04 주식회사 월드스폰지 펌핑구조가 구비된 파우더용 화장품 용기
CN111846593A (zh) * 2020-06-30 2020-10-30 珠海智润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按压泵及液体容器
CN112806696A (zh) * 2021-02-09 2021-05-18 上海英宇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款眼霜包材
CN215225324U (zh) * 2021-02-09 2021-12-21 上海英宇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款眼霜包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907A (zh) * 1997-07-10 1999-10-06 乔格·威格勒 排出一定剂量的液体、胶状或粘性物质的泵
CN202890958U (zh) * 2010-02-12 2013-04-24 蒲木科技韩国株式会社 具有无气泵的粉盒容器
WO2016036228A1 (ko) * 2014-09-05 2016-03-10 강성일 가압이 편리한 펌프를 구비한 파운데이션 용기
CN106102511A (zh) * 2014-03-24 2016-11-09 株式会社衍宇 霜类化妆品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2708U (ja) * 1984-05-30 1985-12-2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液体状化粧料収納容器
US4844299A (en) 1986-07-31 1989-07-04 Pentel Kabushiki Kaisha Fluid discharge device
JPH0754125Y2 (ja) 1986-07-31 1995-12-13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流体吐出機構
JPH0179408U (zh) 1987-11-18 1989-05-29
JPH0543702Y2 (zh) 1987-12-25 1993-11-04
ATE103874T1 (de) 1989-07-25 1994-04-15 Oreal Abgabevorrichtung fuer wenigstens ein fluessiges produkt, insbesondere kosmetischer oder pharmazeutischer art.
JP2003093145A (ja) 2001-09-26 2003-04-02 Kamaya Kagaku Kogyo Co Ltd 化粧料収納容器
FR2832297B1 (fr) 2001-11-19 2004-08-06 Oreal Ensemble de conditionnement et d'application d'un produit
KR100468610B1 (ko) 2003-10-31 2005-01-31 매그나칩 반도체 유한회사 이미지센서
JP5714224B2 (ja) 2009-12-04 2015-05-07 株式会社 資生堂 ポンプ付き容器
JP5785755B2 (ja) 2010-04-02 2015-09-30 花王株式会社 内容物押出容器
KR101364450B1 (ko) 2012-03-22 2014-02-20 (주)연우 진공펌프가 구비된 크림타입 화장품용기
JP6125912B2 (ja) 2013-03-29 2017-05-1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KR20150096608A (ko) 2014-02-14 2015-08-25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화장품 용기
KR101486198B1 (ko) * 2014-10-14 2015-02-11 김진우 회전 압출식 화장품 용기
KR101627227B1 (ko) 2014-12-02 2016-06-03 (주)연우 크림타입 화장품 용기의 씰링구조
CN106175032B (zh) 2014-12-31 2019-07-05 蒲木科技韩国株式会社 具有环形按钮构件的粉饼容器
KR101730441B1 (ko) 2015-08-03 2017-04-27 펌텍코리아 (주) 행정거리가 짧은 펌프와 링버튼부재를 구비한 콤팩트 용기
JP2017066608A (ja) 2015-09-28 2017-04-06 株式会社大林組 敷均し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KR101663927B1 (ko) 2016-02-22 2016-10-07 김진우 누름 작동식 화장품 용기
JP2017167873A (ja) 2016-03-17 2017-09-21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口座振替業務支援装置
JP2017211264A (ja) 2016-05-25 2017-11-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導電性繊維の分散性評価方法
JP6680614B2 (ja) 2016-05-25 2020-04-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測量装置、移動体、測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07834B2 (ja) 2016-08-30 2019-11-2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907A (zh) * 1997-07-10 1999-10-06 乔格·威格勒 排出一定剂量的液体、胶状或粘性物质的泵
CN202890958U (zh) * 2010-02-12 2013-04-24 蒲木科技韩国株式会社 具有无气泵的粉盒容器
CN106102511A (zh) * 2014-03-24 2016-11-09 株式会社衍宇 霜类化妆品容器
WO2016036228A1 (ko) * 2014-09-05 2016-03-10 강성일 가압이 편리한 펌프를 구비한 파운데이션 용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57716B2 (en) 2022-10-04
US20200029673A1 (en) 2020-01-30
EP3603444A1 (en) 2020-02-05
KR102390896B1 (ko) 2022-04-26
KR20190130567A (ko) 2019-11-22
EP3603444B1 (en) 2022-12-21
WO2018181965A1 (ja) 2018-10-04
CN110505818A (zh) 2019-11-26
EP3603444A4 (en) 202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5818B (zh) 小型容器
CN103917457B (zh) 排出容器
CN109153481B (zh) 盖和排出容器
CN111759072A (zh) 化妆品容器
WO2016171776A1 (en) A powder box
US11963599B2 (en) Cosmetic container
JP2000037223A (ja) 網付レフィル容器
JP6979917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KR200498853Y1 (ko) 화장품 용기
JP7154017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9097832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6983553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9080856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6914147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20000663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6846259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9080857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6986988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19097827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6979920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22086578A (ja) スポイト容器
JP2007176545A (ja) ウエットシート収容容器
JP2021006225A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2000037224A (ja) 網付レフィル容器
JP7004552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