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3874B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93874B CN110493874B CN201910685462.4A CN201910685462A CN110493874B CN 110493874 B CN110493874 B CN 110493874B CN 201910685462 A CN201910685462 A CN 201910685462A CN 110493874 B CN110493874 B CN 1104938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carrier
- uplink
- dci
- carrier
- indication f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1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DCI确定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其中,DCI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第一比特数为DCI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DCI的比特数,第二比特数为DCI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DCI的比特数。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因此终端设备在搜索空间上可按照一个DCI比特数进行盲检测,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盲检测DCI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按照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通信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将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信息称为下行通信,将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称为上行通信。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长期演进高级(long termevolution advanced,LTE-A)通信系统中,按照双工模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模式和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模式。
对于工作在TDD模式下的无线通信系统,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为同一载波频率的载波。而在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的新空口(new RAT,NR)技术中,可以应用上下行解耦技术,即除了可以使用TDD载波进行上、下行通信外,还可以使用一个额外的上行载波进行上行通信,该额外的上行载波通常被称为上行增补(supplementaryuplink,SUL)载波,即NR的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拥有两个上行载波进行上行通信。
现有技术中,网络设备会在一些预先确定的下行资源上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nation,DCI),相应地,终端设备在这些下行资源上通过盲检测的方式检测并获取DCI,即终端设备会在多个可能的承载DCI的控制资源上尝试检测DCI。而针对终端设备能够被调度在两个或多个上行载波上发送PUSCH的情况,具体的技术方案仍然需要深入的探索研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于提高能够被调度在两个或多个上行载波上的终端设备盲检测DCI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如此,由于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因此终端设备可按照第一比特数(或第二比特数)在搜索空间上盲检测DCI,即在搜索空间上按照一个DCI比特数进行盲检测即可,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盲检测DCI的效率,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分别按照多个不同的DCI比特数来盲检测DCI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域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DCI;
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如此,由于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因此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DCI后,终端设备可按照第一比特数(或第二比特数)在搜索空间上盲检测DCI,即在搜索空间上按照一个DCI比特数进行盲检测即可,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盲检测DCI的效率,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分别按照多个不同的DCI比特数来盲检测DCI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域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DCI;
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中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处理器;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例如,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所述通信模块可以为RF电路、Wi-Fi模块、通信接口、蓝牙模块等。
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第三方面中处理模块的功能,包括:
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可选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等。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存储器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器所存放的应用程序,实现上述功能。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通信模块、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所述总线相互连接;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中的功能;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第四方面中处理模块的功能,包括:确定DCI;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例如,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所述通信模块可以为RF电路、Wi-Fi模块、通信接口、蓝牙模块等。
可选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等。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存储器可能包含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器所存放的应用程序,实现上述功能。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通信模块、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通过所述总线相互连接;总线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设计提供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交互的网络设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软件程序,该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方面或各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或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或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适用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适用的一种可能的场景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适用的另一种可能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
图1为本申请适用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中包括网络设备101、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比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网络设备101可通过网络向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传输下行数据,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可通过网络向网络设备101传输上行数据。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设备(base station,BS)。基站设备也可称为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5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新无线节点B(New RadioNodeB,gNB),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和新无线控制器。
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设备等。
本申请中主要以图1所示意的系统架构为例进行介绍,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本申请还可以适用于宏基站和微基站通信的系统架构中,具体不做限定。
上述系统架构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时分双工-长期演进(time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TDD LTE)、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FDD LTE)、长期演进-增强(long 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以及未来演进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 NR系统)。
以5G NR系统为例,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上行增补载波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其中上行增补载波是指仅有上行资源用于当前制式的传输,例如,在5G NR系统中,载波A仅用于NR的上行传输,该载波不用于下行传输或者载波A用于LTE通信系统的下行传输而不用于NR的下行传输,则该载波A为增补上行载波。
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参见图2a,设终端设备a1使用频率为F1和F2的载波分别进行下行、上行通信(FDD),网络设备b1配置了上行增补载波(载波F3),并为终端设备a配置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后,终端设备a可以使用载波F1进行下行信号传输,以及使用载波F2或载波F3进行上行信号传输。此时,下行载波F1、上行载波F2和上行载波F3属于同一个小区,或者说,下行载波F1、上行载波F2和上行载波F3属于同一个带宽组合,又或者说,下行载波F1对应上行载波F2和上行载波F3。
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参见图2b,设终端设备a2使用频率为F4的TDD载波分别进行上行、下行通信,网络设备b2配置了上行增补载波(载波F5),并为终端设备a2配置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后,终端设备a2可以使用载波F4的下行时隙进行下行信号传输,以及使用载波F4的上行时隙进行上行信号传输或者使用载波F5进行上行信号传输。此时,载波F4和上行载波F5属于同一个小区。
现有技术中,针对终端设备能够被调度在两个或多个上行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的情况,以两个上行载波(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为例,当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时,网络设备会向终端设备发送DCI1;当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时,网络设备会向终端设备发送DCI2,DCI1和DCI2的比特数可能不同,从而使得终端设备需要分别按照DCI1的比特数和DCI2的比特数来盲检测DCI,即终端设备需要分别按照两个不同的DCI比特数来进行盲检测,导致盲检测DCI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并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其中,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因此终端设备可按照第一比特数(或第二比特数)在搜索空间上盲检测DCI,即在搜索空间上按照一个DCI比特数进行盲检测即可,从而提高了终端设备盲检测DCI的效率,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分别按照多个不同的DCI比特数来盲检测DCI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1)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上行载波可以称为上行资源或上行频率或上行,同样地,下行载波可以是指下行资源或下行频率或下行。应理解,载波的技术实质为频率域上的一段频率资源,该频率资源在通信领域可以被称为载波,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名称进行描述,本申请不对其进行限定。(2)本申请中的通信方法是以终端设备能够被调度在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上的情形为例来描述的,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终端设备能够被调度在多个上行载波上的情形,当终端设备能够被调度在多个上行载波上时,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不同的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DCI的比特数是相等的。(3)DCI的比特数也可以理解为DCI的大小或长度,该DCI的比特数可以是DCI的有效负荷(payload)的比特数,也可以是DCI的总负荷的比特数,例如,该DCI的总负荷可以包括填充(padding)比特,也可以不包括填充比特。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网络设备确定DCI。
此处,网络设备确定将要调度的上行载波为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进而根据确定出的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生成DCI。具体来说,若网络设备确定将要调度的上行载波为第一上行载波,则生成的DCI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若网络设备确定将要调度的上行载波为第二上行载波,则生成的DCI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
进一步地,网络设备可以依据多种因素来确定将要调度的上行载波,比如,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的利用率来确定,具体不做限定。
本申请中,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任一个可以为上行增补载波。在一个示例中,第一上行载波为NR TDD上行载波,第二上行载波为上行增补载波。
步骤302,网络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
其中,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此处,上行信号可以是上行数据信号,也可以是上行控制信号,或者上行测量信号,此处不对上行信号的类型进行限定。具体的,上行数据信号具体可以是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layer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也可以是其他名称,只要是与上行数据信号实质相同的信号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上行测量信号具体可以是探测导频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名称。
本申请中,第一下行载波、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或者,第一下行载波、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带宽组合,又或者说,第一下行载波对应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或者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对应与第一下行载波。在一个示例中,若第一上行载波为NR TDD上行载波,第二上行载波为上行增补载波,则第一下行载波为NR TDD下行载波,当然也可以反过来。
步骤303,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DCI。
此处,由于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因此,终端设备可按照第一比特数(或第二比特数)在搜索空间上盲检测并获取DCI。
步骤304,终端设备根据所述DCI确定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
此处,若终端设备根据DCI确定出第一上行载波,则可在第一上行载波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若终端设备根据DCI确定出第二上行载波,则可在第二上行载波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DCI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DCI中可以包括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如此,在上述步骤304中,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一指示域确定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根据所述DCI确定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此处仅为一种可能的确定方式。
进一步地,针对第一指示域,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针对于网络设备可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范围内为终端设备分配资源的场景,第一指示域可用于指示出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终端设备可在第一指示域所指示的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
具体来说,可以预先设置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上行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预先由网络设备配置好对应关系并发送给终端设备。如此,终端设备接收到DCI后,可通过解析得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进而根据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上行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指示域可以包括1比特,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上行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1a或表1b所示。
表1a: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1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上行载波 |
0 | 第一上行载波 |
1 | 第二上行载波 |
表1b: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2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上行载波 |
1 | 第一上行载波 |
0 | 第二上行载波 |
如表1a所示,当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则指示第一上行载波,当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则指示第二上行载波。如表1b所示,当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则指示第二上行载波,当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则指示第一上行载波。
可选地,第一指示域可以是小区公共(cell common或cell specific)的域,应理解,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设备对第一指示域有相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任一终端设备,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其指示的上行载波为NR TDD上行载波,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其指示的上行载波为SUL。当然,第一指示域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专用(UE specific)的域,应理解,小区内的终端设备对第一指示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第一终端设备,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其指示上行载波为NR TDD上行载波,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其指示的上行载波为SUL;对于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其指示上行载波为SUL,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其指示的上行载波为NR TDD上行载波。
需要说明的,网络设备给终端设备发送的DCI的种类可以有多种,这些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的DCI也可以有多种,对于某些类型的DCI,其包括的第一指示域可以是小区公共的域,对于另一些类型的DCI,其包括的第一指示域可以是终端设备专用的域。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考虑到在5G NR系统中,一个载波的最大带宽可以到400MHz,但是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能力可能达不到如此大的带宽。当终端设备不支持一个载波的带宽能力的时候,网络设备需要先在载波内为终端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然后在BWP的范围内向该终端设备分配资源。此种情形下,第一上行载波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第二上行载波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在一个示例中,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两个上行BWP,分别为上行BWP1a、上行BWP1b;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两个上行BWP,分别为上行BWP2a、上行BWP2b。需要说明的是,1a,1b,2a,2b只是用于区分四个不同的BWP,并不限定BWP的编号方法,这四个BWP也可以编号为BWP0,BWP1,BWP2和BWP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编号方式。DCI需要指示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如此,终端设备可在DCI所指示的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
可选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同样地,可以预先设置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上行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预先由网络设备配置好对应关系并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指示域中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指示出目标上行载波,第二部分用于指示出目标上行载波中的一个BWP。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的第一部分包含1比特,第二部分包含1比特,第一部分为高比特位,第二部分为低比特位,如此,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a所示。
表2a: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1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0 | BWP1a |
11 | BWP1b |
00 | BWP2a |
01 | BWP2b |
需要说明的是,表2a仅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性表示,在其它的示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指示域中的低比特位用于指示目标上行载波,而高比特位用于指示目标上行载波中的一个BWP。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指示域中不区分用于指示出目标上行载波的部分和用于指示出目标上行载波中的一个BWP部分。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中包含2比特,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b所示。
表2b: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2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0 | BWP1a |
11 | BWP2a |
00 | BWP1b |
01 | BWP2b |
需要说明的是,表2b仅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性表示,在其它的示例中,可以灵活设置上述对应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中包含的BWP个数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2个,也可以是3个或者4个,或更多,并且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的BWP的个数与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的BWP的个数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上行载波中的BWP个数为4个,第二上行载波中BWP的个数为1个。
第一指示域的比特数也不限于2比特,也可以是3比特或者更多比特。
可选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和第四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目标上行载波,第四指示域用于指示目标上行载波中的目标BWP。第一指示域和第四指示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指示域。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中包含1比特,第四指示域中包含1比特,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c所示,第四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d所示。
表2c: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3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 | 第一上行载波 |
0 | 第二上行载波 |
表2d: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4
第四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 | BWP1a或BWP2a |
0 | BWP1b或BWP2b |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支持载波聚合,即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属于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在一个示例中,终端设备拥有两个服务小区,分别为服务小区a和服务小区b,服务小区a中包括上行载波a1和上行载波a2,服务小区b中包括上行载波b1和上行载波b2。针对于服务小区a,若上行载波a1为第一上行载波,则上行载波a2为第二上行载波,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针对于服务小区b,若上行载波b1为第一上行载波,则上行载波b2为第二上行载波,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需要说明的是,a1,a2,b1,b2只是用于区分四个不同的上行载波,并不限定上行载波的编号方法,这四个上行载波也可以编号为上行载波0,上行载波1,上行载波2和上行载波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编号方式。同样地,a,b只是用于区分两个不同的服务小区,并不限定服务小区的编号方法,这两个服务小区也可以编号为服务小区0,服务小区1,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编号方式。此种情形下,DCI需要指示出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如此,终端设备可根据DCI指示出的一个服务小区的一个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
可选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同样地,可以预先设置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上行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预先由网络设备配置好对应关系并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指示域中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指示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目标服务小区,第二部分用于目标服务小区中的目标上行载波。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的第一部分包含1比特,第二部分包含1比特,第一部分为高比特位,第二部分为低比特位,如此,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3a所示。
表3a: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1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0 | 上行载波a1 |
11 | 上行载波a2 |
00 | 上行载波b1 |
01 | 上行载波b2 |
需要说明的是,表3a仅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性表示,在其它的示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指示域中的低比特位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小区,而高比特位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小区中的目标上行载波。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指示域中不区分用于指示出目标服务小区的部分和用于指示出目标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的部分。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中包含2比特,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3b所示。
表3b: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2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10 | 上行载波a1 |
11 | 上行载波b1 |
00 | 上行载波a2 |
01 | 上行载波b2 |
需要说明的是,表3b仅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性表示,在其它的示例中,可以灵活设置上述对应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小区a或服务小区b中包含的上行载波个数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2个,也可以是3个或者4个,或更多,并且服务小区a中包括的上行载波的个数与服务小区b中包括的上行载波的个数也可以不同,例如服务小区a中的上行载波个数为4个,服务小区b中的上行载波个数为2个。
第一指示域的比特数也不限于2比特,也可以是3比特或者更多比特。
可选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和第三指示域,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小区,第四指示域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小区中的目标上行载波。第一指示域和第三指示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指示域。基于上述示例,可设置第一指示域中包含1比特,第三指示域中包含1比特,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3c所示,第三指示域的状态与所指示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3d所示。
表3c: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3
第一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0 | 服务小区a |
1 | 服务小区b |
表3d: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对应关系示例4
第三指示域的状态 | 所指示的内容 |
0 | 上行载波a1或上行载波b1 |
1 | 上行载波a2或上行载波b2 |
DCI中还可以包括第二指示域,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其中,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即为第三比特数或第四比特数)可以是由网络设备预先确定好的,具体确定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可以由第一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和第二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联合来确定。其中,第一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第二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二上行资源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是由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和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中的最大值来确定。例如,当第二指示域指示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的资源块时需要X1比特,当第二指示域指示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中的资源块时需要X2比特,且X1大于X2,则可确定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为X1比特。此种情形下,当DCI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第二指示域中的前X2个比特用于指示频域资源位置,后X1-X2个比特为填充比特。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是由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和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包含的资源块个数中的最小值来确定。例如,当第二指示域指示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的资源块时需要X1比特,当第二指示域指示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中的资源块时需要X2比特,且X1大于X2,则可确定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为X2比特,从而限制网络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的带宽中只能调度X2比特对应的资源块个数,或者,增大网络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带宽中调度的频域资源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中所涉及的上行载波的带宽具体可以是指网络设备配置的初始上行带宽(initial UL BWP),或者,也可以是指默认上行带宽(default UL BWP)。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指示域,第二指示域和第三指示域的所有可能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应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的情况下,还可以应用在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不相等的情况。
针对于上述方法流程,本申请中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0a,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
步骤300b,终端设备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
此处,第一消息可以为系统消息或广播消息。当第一消息中配置了上行增补载波时,第一消息指示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第一消息中未配置上行增补载波,则第一消息可以指示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或者不包括第一指示域。
或者,第一消息也可以为网络设备发送给某一特定终端设备的高层信令。当第一消息中配置了终端设备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时,第一消息指示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消息中未配置终端设备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时,第一消息可以指示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或者不包括第一指示域;此种情形下,第一消息可以指示一个固定的上行载波,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其它消息指示一个固定的上行载波,该固定的上行载波可以为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举例说明,当该固定的上行载波为第一上行载波时,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调度上行数据传输的DCI只能调度该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发送上行数据。这种情况下,DCI中可以包括第一指示域也可以不包括第一指示域。当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时,该第一指示域的状态可以为固定状态,例如总是为0或者总是为1,当然也可以为随机状态,例如随机为0或1,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不根据DCI中的第一指示域来确定上行载波,而直接确定第一上行载波用于发送上行数据。上述特征也适用于回退DCI。
针对于本申请中的DCI,需要说明的以下几点:
(1)DCI的比特数(即第一比特数或第二比特数)可以是由网络设备预先确定好的。具体来说,网络设备配置好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后,可根据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的带宽或子载波间隔或其他配置参数来确定DCI的比特数,后续网络设备可根据确定好的DCI的比特数来向终端设备发送DCI。
(2)本申请中的DCI可以为回退DCI,回退DCI可以理解为默认DCI或缺省状态下的DCI,或者理解为终端设备在小区公共搜索空间中检测的DCI,并不限定DCI的名称。接入网络设备的终端设备在符合特定条件(比如没有接收到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发送的配置信息),只能去检测回退DCI,并根据检测到的回退DCI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本申请中,针对于回退DCI来说,由于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相等,从而能够有效保证网络设备在RRC重配过程中保持不变,避免出现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对DCI的比特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所述回退DCI可以是指专门用于上行调度的回退DCI,或者,也可以是下行调度和上行调度统一设计的回退DCI。
本申请中,若网络设备配置了上行增补载波,则网络设备发送的回退DCI中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若网络设备未配置上行增补载波,则网络设备发送的回退DCI中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或者,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
本申请中,在网络设备给终端设备进行RRC配置或者重配置的过程中,网络设备给终端设备发送的回退DCI的比特数保持不变,从而,终端设备可以在RRC配置或者重配置的过程中从网络设备接收回退DCI,并且可以按照一种DCI的比特数对DCI进行盲检测。这样能够使得终端设备在RRC配置或者重配的过程中,确定回退DCI的比特数,以对该回退DCI进行盲检测。
本申请中的DCI也可以为非回退DCI,即针对于某一特定终端设备的DCI。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则网络设备发送给该终端设备的DCI中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未配置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则网络设备发送给该终端设备的DCI中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或者,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第一指示域(及上述第三指示域或第四指示域)。
针对于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未配置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的情形,第一比特数和第二比特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一个示例中,当网络设备配置第一上行载波为PUSCH载波时,DCI的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第一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决定;当网络设备配置第二上行载波为PUSCH载波时,DCI的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由第二上行载波的配置信息决定。
本申请中,第一DCI的搜索空间和第二DCI的搜索空间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相同,其中,第一DCI是指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DCI,第二DCI是指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DCI。
第一DCI的搜索空间与第一DCI调度的上行载波之间没有关联关系,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搜索空间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DCI或第二DCI;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搜索空间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DCI,在第二搜索空间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DCI;又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二搜索空间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DCI,在第一搜索空间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DCI。
具体来说,对于回退DCI,第一DCI的搜索空间与第二DCI的搜索空间相同。对于非回退DCI,第一DCI的搜索空间与第二DCI的搜索空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针对上述方法流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该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具体实现可参照上述方法流程。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用于实现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或者步骤。参阅图4所示,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收发模块401、处理模块402,具体来说:
收发模块401,用于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处理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模块401还用于,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所述处理模块4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域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用于实现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或者步骤。参阅图5所示,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收发模块501、处理模块502,具体来说:
处理模块502,用于确定DCI;
收发模块501,用于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模块501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拥有至少两个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服务小区,所述DCI中还包括第三指示域;
所述第三指示域指示所述至少两个服务小区中的第一服务小区;
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所述第一服务小区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DCI中包括第二指示域,所述第二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频率资源;第三比特数与第四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三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所述第四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第二指示域的比特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所述DCI为回退DC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用于实现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或者步骤。该通信装置具有如图4所示的通信装置400的功能。参阅图6所示,所述通信装置600包括:通信模块601、处理器602;
所述通信模块601,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例如,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所述通信模块601可以为RF电路、Wi-Fi模块、通信接口、蓝牙模块等。
所述处理器602,用于实现第三方面中处理模块的功能,包括:
根据所述DCI确定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可选地,通信装置6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4,用于存放程序等。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存储器604可能包含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处理器602执行存储器604所存放的应用程序,实现上述功能。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通信模块601、处理器602和存储器604之间通信连接。例如,通信模块601、处理器602和存储器604可以通过总线603相互连接;总线603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用于实现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或者步骤。该通信装置具有如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的功能。参阅图7所示,所述通信装置700包括:通信模块701、处理器702;
所述处理器702,用于实现第四方面中处理模块的功能,包括:确定DCI;
所述通信模块701,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例如,在第一下行载波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第一比特数与第二比特数相等,所述第一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DCI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时所述DCI的比特数。
所述通信模块701可以为RF电路、Wi-Fi模块、通信接口、蓝牙模块等。
可选地,通信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704,用于存放程序等。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存储器704可能包含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处理器702执行存储器704所存放的应用程序,实现上述功能。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通信模块701、处理器702和存储器704之间通信连接。例如,通信模块701、处理器702和存储器704可以通过总线703相互连接;总线703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其中,用于指示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DCI与用于指示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DCI具有相同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根据所述DCI的第一指示域,在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上行载波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域包含1比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第一状态值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第一上行载波;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第二状态值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第二上行载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域为小区公共的指示域,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新空口时分双工NR TDD上行载波;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上行增补SUL载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所述第一指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终端设备被配置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时,所述第一消息指示所述DCI中包括所述第一指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一下行载波上从网络设备接收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指示域,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的第一上行载波或第二上行载波;其中,用于指示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DCI与用于指示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载波是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DCI具有相同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和所述第二上行载波属于同一个小区;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CI的所述第一指示域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信号的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域包含1比特。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第一状态值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第一上行载波;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第二状态值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第二上行载波。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域为小区公共的指示域,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0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新空口时分双工NR TDD上行载波;当所述第一指示域的状态为1时,所述第一指示域指示的所述上行载波为上行增补SUL载波。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带宽部分BWP,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行BWP;
所述第一指示域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或所述第二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BWP。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DCI中包括所述第一指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被配置支持动态调度上行载波的功能时,所述第一消息指示所述DCI中包括所述第一指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
17.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芯片。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85462.4A CN110493874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66692.XA CN109756295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201910685462.4A CN110493874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66692.XA Division CN109756295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93874A CN110493874A (zh) | 2019-11-22 |
CN110493874B true CN110493874B (zh) | 2020-12-04 |
Family
ID=663313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85462.4A Active CN110493874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201711066692.XA Active CN109756295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66692.XA Active CN109756295B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30579B2 (zh) |
EP (1) | EP3706344B1 (zh) |
JP (1) | JP6987990B2 (zh) |
CN (2) | CN110493874B (zh) |
BR (1) | BR112020008614A2 (zh) |
WO (1) | WO20190860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93874B (zh) * | 2017-11-02 | 2020-1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3517947B (zh) * | 2020-04-10 | 2024-1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1867101B (zh) * | 2020-06-24 | 2023-08-22 |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的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US11792777B2 (en) * | 2020-08-03 | 2023-10-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for supplementary uplink |
US11997692B2 (en) * | 2020-10-30 | 2024-05-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cast signaling with forward compatibility |
CN115843090A (zh) * | 2021-09-17 | 2023-03-24 | 索尼集团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00014091A (ko) * | 2008-08-01 | 2010-02-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KR20120060940A (ko) * | 2009-06-08 | 2012-06-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 백홀 링크 및 액세스 링크 상의 반송파 할당 방법 |
CN101998584B (zh) * | 2009-08-12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2594537B (zh) * | 2009-08-28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搜索空间、候选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139819B (zh) * | 2009-08-28 | 2016-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搜索空间、候选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907152B (zh) * | 2009-09-25 | 2016-08-17 | 黑莓有限公司 | 用于多载波网络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
JP5227936B2 (ja) * | 2009-11-02 | 2013-07-03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
US20110105105A1 (en) * | 2009-11-02 | 2011-05-05 | Sagfors Mats Fredrik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1063244A2 (en) * | 2009-11-19 | 2011-05-2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Component carrier activation/deactivat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CN104079388B (zh) * | 2009-12-03 | 2017-10-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时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KR101750371B1 (ko) * | 2009-12-24 | 2017-07-03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크로스 캐리어 스케쥴링을 지원하는 tdd 통신시스템에서 물리채널의 송수신 타이밍을 정의하는 방법 |
JP5108035B2 (ja) * | 2010-01-06 | 2012-12-2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
CN102083223A (zh) * | 2010-03-05 | 2011-06-0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dci和上行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KR101646920B1 (ko) * | 2010-03-08 | 2016-08-0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블라인드 복호를 고려한 ul su mimo의 dci 포맷 설계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215586B (zh) * | 2010-04-02 | 2014-12-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盲检的方法及设备 |
US20110267948A1 (en) * | 2010-05-03 | 2011-11-03 | Koc Ali T |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837394B2 (en) * | 2010-06-18 | 2014-09-16 | Mediatek Inc. | Sounding mechanism under carrier aggregation |
US8891477B2 (en) * | 2010-07-21 | 2014-11-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o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
WO2012011775A2 (ko) * | 2010-07-22 | 2012-01-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9042277B2 (en) * | 2011-04-11 | 2015-05-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FDD-TDD carrier aggregation |
KR20130028996A (ko) * | 2011-05-18 | 2013-03-21 | 주식회사 팬택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할당전송방법 및 그 송신장치, 이에 대응하는 수신장치 |
CN102811495A (zh) * | 2011-06-02 | 2012-1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接收、发送调度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3379755A1 (en) * | 2011-06-14 | 2018-09-2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defining and using phich resource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
KR20140101830A (ko) * | 2011-08-12 | 2014-08-20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융통성있는 대역폭 동작을 위한 다운링크 리소스 할당 |
US8797985B2 (en) * | 2011-10-03 | 2014-08-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Channel selection and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collision handling |
US9450714B2 (en) * | 2012-04-24 | 2016-09-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US10159067B2 (en) * | 2012-09-20 | 2018-12-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4871471B (zh) * | 2012-12-18 | 2018-04-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
RU2608951C1 (ru) * | 2013-01-16 | 2017-01-27 |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 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тправки и приема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ни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
US9642140B2 (en) * | 2013-06-18 | 2017-05-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of UL TDM for inter-enodeb carrier aggregation |
EP2996418B1 (en) * | 2013-06-27 | 2018-03-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arrier switch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
US9743432B2 (en) * | 2013-09-23 | 2017-08-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TE-U uplink waveform and variable multi-subframe scheduling |
EP3089526B1 (en) * | 2013-12-27 | 2022-08-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
CN105763307B (zh) * | 2014-12-19 | 2020-02-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下行数据的获取装置 |
KR102543750B1 (ko) * | 2015-01-20 | 2023-06-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활성화/비활성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20160242153A1 (en) * | 2015-02-13 | 2016-08-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imta in enh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 |
WO2016165123A1 (en) * | 2015-04-17 | 2016-10-20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Enhancement for harq with channel repetitions |
CN106454694A (zh) * | 2015-08-11 | 2017-02-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WO2017045180A1 (zh) * | 2015-09-16 | 2017-03-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
WO2017049486A1 (zh) * | 2015-09-23 | 2017-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上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
CN108352948B (zh) * | 2015-11-06 | 202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节点 |
JP6651650B2 (ja) * | 2016-04-01 | 2020-02-19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Srs切り替え、送信及び拡張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CN109792774B (zh) * | 2016-06-11 | 2020-07-21 | 欧芬诺有限责任公司 | 在无线设备和无线网络中的先听后说流程 |
US12096292B2 (en) * | 2017-05-05 | 2024-09-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etwork equipment supporting PDCP duplication func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supplementary uplink carrier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nnection mobility adjustment |
KR102354587B1 (ko) * | 2017-09-08 | 2022-01-2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JP2021501530A (ja) | 2017-10-30 | 2021-01-14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帯域幅部分に割り当てられる資源領域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
CN110493874B (zh) * | 2017-11-02 | 2020-12-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2017
- 2017-11-02 CN CN201910685462.4A patent/CN110493874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02 CN CN201711066692.XA patent/CN109756295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02 JP JP2020524467A patent/JP69879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1-02 WO PCT/CN2018/113823 patent/WO2019086012A1/zh unknown
- 2018-11-02 BR BR112020008614-2A patent/BR112020008614A2/pt unknown
- 2018-11-02 EP EP18872477.7A patent/EP3706344B1/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9 US US16/862,296 patent/US1133057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30579B2 (en) | 2022-05-10 |
JP2021502027A (ja) | 2021-01-21 |
EP3706344B1 (en) | 2022-09-21 |
CN110493874A (zh) | 2019-11-22 |
JP6987990B2 (ja) | 2022-01-05 |
EP3706344A4 (en) | 2020-12-09 |
EP3706344A1 (en) | 2020-09-09 |
WO2019086012A1 (zh) | 2019-05-09 |
BR112020008614A2 (pt) | 2020-10-13 |
CN109756295A (zh) | 2019-05-14 |
CN109756295B (zh) | 2024-04-12 |
US20200260424A1 (en) | 2020-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93874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9600832B (zh) | 寻呼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AU2010364311B2 (en) | Sub-frame configuration | |
EP3193551B1 (en) |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RU2630410C2 (ru) | Способ и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от устройства к устройству | |
WO2015166801A1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US20210022108A1 (en) | Paging message monitoring metho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EP2945445B1 (en) | Carrier indic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
US10701752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coexistence resource in unlicensed band | |
CN110972275B (zh) | 一种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JP2022516652A (ja) | 送受信機デバイス及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デバイス | |
CN111713147B (zh) | 将波束图案映射到寻呼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885717B (zh) | 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 |
KR20220133968A (ko) | 무선 통신에서 감소된 능력 디바이스의 지원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230254809A1 (en) | Position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 |
EP4440219A1 (en) | Beam ind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mart repeater | |
WO2015166792A1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JP7289196B2 (ja)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
EP4325965A1 (en) | Random access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A3129904A1 (en) | Transceiver device and scheduling device | |
CN114175777A (zh) | 通信方法、设备及其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09152024B (zh) | 一种指示方法、处理方法及装置 | |
KR20210044847A (ko) | 다운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8809579B (zh) |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 |
KR20200088425A (ko) | 리소스 결정,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기억매체, 프로세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