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铆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铆接机,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铜片与银点的铆接工序中工件的摆放通过人工放入机台,容易造成定位不准,废品率高;人工操作还存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铆接机。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铆接机,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设置触摸控制屏、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盘和转盘驱动机构,所述转盘上均匀布置多个铆合工装,所述铆合工装侧边设置铜片容纳槽,铆合工装上表面设有银点容纳槽,铆合工装下方设置顶块和压缩弹簧,所述顶块上端连通铜片容纳槽,下端固定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嵌设在转盘内;
在所述机座上环绕转盘设有铜片上料机构、校正定位机构、银点送料机构、银点取料移栽机构、铆接机构和下料机构,所述铜片上料机构、校正定位机构、银点送料机构、银点取料移栽机构、铆接机构和下料机构分别与一个铆合工装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铜片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振动盘,所述第一振动盘通过第一单通道导轨与铜片夹持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单通道导轨下方设置有第一直线振动器,所述铜片夹持机构包括上抬顶杆和上压块,所述上抬顶杆位于第一单通道导轨下方,并由第一驱动气缸驱动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上压块位于第一单通道导轨上方;第二驱动气缸的推杆将铜片推送至铆合工装的铜片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校正定位机构包括第三驱动气缸和锥形定位销,第三驱动气缸驱动锥形定位销向下插入铜片定位孔内,实现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银点送料机构包括第二振动盘,所述第二振动盘通过第二单通道导轨与接料工装连接,所述第二单通道导轨下方设置有第二直线振动器;接料工装连接第四驱动气缸;
所述银点取料移栽机构包括吸嘴及吸嘴驱动装置,所述吸嘴驱动装置包括横向双导轨、横向驱动气缸、竖向导轨、竖向驱动气缸,吸嘴固定在第一连接块上,第一连接块在竖向驱动气缸的驱动下沿竖向导轨上下移动,所述竖向导轨固定在第二连接块上,所述第二连接块在横向驱动气缸的驱动下沿着横向双导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放有银点的接料工装在第四驱动气缸的驱动下移动至吸嘴的下方;吸嘴吸取银点后移动至装有铜片的铆合工装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铆接机构包括铆压块和下顶针,所述铆压块包括横向移动的第一压块和纵向移动的第二压块,所述第二压块为T形块,T形块的尾部下移压住铆合工装内的银点,T形块的头部具有斜面,所述第一压块为矩形块,第一压块与T形块头部相对的一面设置为斜面,第一压块的斜面底端低于T形块斜面的顶端;第一压块连接第五驱动气缸;
下顶针下方连接第六驱动气缸,在第六驱动气缸的驱动下,下顶针向上穿过转盘及铆合工装,顶住铜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块内插入上顶针,上顶针底端露出第二压块的部分设计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机构包括拨料块、下料凸台、下料通道及收料盒,所述拨料块连接第七驱动气缸;
所述下料凸台与铆合工装之间通过弹性机构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包括推料杆,推料杆外侧套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下料凸台和铆合工装,所述推料杆一端固定在下料凸台上,另一端伸入铆合工装内,连通至铜片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铆合工装设有八个,其中六个铆合工装分别与铜片上料机构、校正定位机构、银点送料机构、银点取料移栽机构、铆接机构、下料机构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剩余两个铆合工装为预留工装。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铆接机,可自动完成装配和铆接动作,定位准确,确保紧固性要求、非装配位置的尺寸和装配件的稳定一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铜片上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校正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校正定位机构与铆合工装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6为银点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银点取料移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银点送料机构、银点取料移栽机构与转盘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9为铆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铆接机构与转盘、铆合工装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11为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下料机构、转盘、铆合工装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13为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铆合工装与下料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铆合工装与下料凸台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16为铜片示意图;
图17为银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动铆接机,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设置触摸控制屏3、转动组件2,所述转动组件2包括转盘12和转盘驱动机构11,所述转动组件2包括转盘12和转盘驱动机构11,所述铆合工装10侧边设置铜片容纳槽101,铆合工装10上表面设置银点容纳槽102,铆合工装10下方设置顶块103和压缩弹簧104,所述顶块103上端连通铜片容纳槽101,下端固定压缩弹簧104,所述压缩弹簧104嵌设在转盘12内;原始状态即铆合工装10内未放入工件时,顶块103顶部略高出铜片容纳槽101的槽底面,当在铜片容纳槽101内插入铜片后,铜片下压顶块,顶块挤压压缩弹簧,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铜片被挤压限制在铜片容纳槽101内,生产过程中不会因振动或其他影响导致铜片移位。图16为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银点结构示意图。
在机座1上环绕转盘12设有铜片上料机构4、校正定位机构5、银点送料机构6、银点取料移栽机构7、铆接机构8和下料机构9;触摸控制屏3与转盘驱动机构11、铜片上料机构4、校正定位机构5、银点送料机构6、银点取料移栽机构7、铆接机构8和下料机构9之间依据现有的自动控制技术进行线路连接,实现自动化控制。
如图2、图13所示,所述转盘12上均匀布置八个铆合工装10,其中六个分别与铜片上料机构4、校正定位机构5、银点送料机构6、银点取料移栽机构7、铆接机构8和下料机构9相对应,剩余两个铆合工装10为预留工装,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若发生工装损坏的情况,可以启用预留工装,不必停机维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所述铜片上料机构4包括第一振动盘13,所述第一振动盘13通过第一单通道导轨14与铜片夹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单通道导轨14下方设置有第一直线振动器15,第一直线振动器15带动第一振动盘13及第一单通道导轨14振动出料。
所述铜片夹紧机构包括上抬顶杆16和上压块18,所述上抬顶杆16位于第一单通道导轨14下方,并由第一驱动气缸17驱动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述上压块18位于第一单通道导轨14上方,并由第二驱动气缸19驱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在第一驱动气缸17的驱动下,上抬顶杆16顶起铜片,上抬顶杆16和上压块18共同作用夹住铜片,铜片与对应铆合工装10的铜片容纳槽101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启动第二驱动气缸19,在第二驱动气缸19的推杆作用下将铜片推送至铆合工装10的铜片容纳槽101内。
如图4、图5所示,所述校正定位机构5包括第三驱动气缸20和锥形定位销21,第三驱动气缸20驱动锥形定位销21向下插入铜片定位孔内,实现定位;定位后由于压缩弹簧的作用,铜片被挤压限制在铜片容纳槽101内,生产过程中不会因振动或其他影响导致铜片移位,保证定位准确性和产品合格率。
如图6所示,所述银点送料机构6包括第二振动盘22,所述第二振动盘22通过第二单通道导轨23与接料工装25连接,接料工装25内加工有与银点外形匹配的槽口,银点在第二单通道导轨23中振动向前移动,然后自动滑入槽口中;所述第二单通道导轨23下方设置有第二直线振动器24,第二直线振动器24带动第二振动盘22及第二单通道导轨23振动出料。所述接料工装25连接第四驱动气缸26。
如图7所示,所述银点取料移栽机构7包括吸嘴27及吸嘴驱动装置,所述吸嘴驱动装置包括横向双导轨291、横向驱动气缸29、竖向导轨281、竖向驱动气缸28,吸嘴27固定在第一连接块282上,第一连接块282在竖向驱动气缸28的驱动下沿竖向导轨281上下移动,所述竖向导轨281固定在第二连接块292上,第二连接块292在横向驱动气缸29的驱动下沿着横向双导轨29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参阅图8,放有银点的接料工装25在第四驱动气缸26的驱动下移动至吸嘴27的下方,吸嘴27吸取银点后移动至装有铜片的铆合工装10上方,然后将银点放入铆合工装10的银点容纳槽内,与铜片完成装配。
如图9、图10所示,所述铆接机构8包括铆压块和下顶针34,所述铆压块包括横向移动的第一压块31和纵向移动的第二压块32,所述第二压块32为T形块,T形块的尾部下移压住铆合工装10内的银点,T形块的头部具有斜面,所述第一压块为矩形块,第一压块与T形块头部相对的一面设置为斜面,第一压块的斜面底端低于T形块斜面的顶端;第一压块31连接第五驱动气缸30。第二压块32内插入上顶针,上顶针可根据需要更换,上顶针底端露出第二压块32的部分设计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与银点端面向匹配。在铆接工序时,第五驱动气缸30驱动第一压块31向前移动,第一压块31的斜面与第二压块32头部斜面接触并挤压,于是第二压块32被挤压向下移动;第二压块32内的上顶针压住银点。
下顶针34下方连接第六驱动气缸33,在第六驱动气缸33的驱动下,下顶针34向上穿过转盘12及铆合工装10,顶住铜片。
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下料机构9包括拨料块36、下料凸台37、下料通道38及收料盒39,所述拨料块36连接第七驱动气缸35。
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下料凸台37与铆合工装10之间通过弹性机构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包括推料杆371,推料杆371外侧套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下料凸台37和铆合工装10,所述推料杆371一端固定在下料凸台37上,另一端伸入铆合工装10内,连通至铜片容纳槽101。该弹簧未在附图中明确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文字描述及公知常识可以理解弹簧的安装方式。
下料时,拨料块36在第七驱动气缸35的驱动下向转盘边缘方向移动,拨动下料凸台37,带动推料杆371向铜片容纳槽101内移动,将铆接后的工件推出铆合工装10,沿着下料通道38掉入收料盒39,此时弹簧被压缩;下料结束后,第七驱动气缸35带动拨料块36回归原位,下料凸台37在弹簧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