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467270A -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7270A
CN110467270A CN201910865213.3A CN201910865213A CN110467270A CN 110467270 A CN110467270 A CN 110467270A CN 201910865213 A CN201910865213 A CN 201910865213A CN 110467270 A CN110467270 A CN 110467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riparian zone
restoration syste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fil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52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江
黄建波
辛颖
王婧馨
孟会含
朱成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filed Critical China Tiesiju Civil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TCE Group
Priority to CN2019108652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672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67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7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灌砌石基础、混凝土层、内植生渗滤砌块和外植生渗滤砌块,内植生渗滤砌块位于内侧,外植生渗滤砌块位于外侧,内植生渗滤砌块和外植生渗滤砌块之间填充混合土,混合土上放置海砾石。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采用在河岸带搭设复合土壤层,更好的适应根系生长,保证了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立体搭配,能够更好的构建河岸带生态;内植生渗透砌块采用中空结构,内部放置纤维球,纤维球作为填料,能够使得硝化菌、好氧菌等附着在表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外植生渗透砌块采用倒阶梯状,且顶部设有压顶,使得河岸不易倒塌。

Description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岸带是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河岸带成为二者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地带。随着非点源污染的加剧,河岸带由于其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作用和对水质的净化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还有其他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廊道作用、巩固堤岸、经济功能、景观价值等。目前很多河流的河岸带存在土流失严重,植物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河岸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该生态修复系统采用在河岸带搭设复合土壤层,保证了水生植物生存,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灌砌石基础、混凝土层、内植生渗滤砌块和外植生渗滤砌块,所述灌砌石基础为底部,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灌砌石基础的上端,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均垂直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位于内侧,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位于外侧,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之间填充混合土,所述混合土上放置海砾石。
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的外侧为回填土。
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的上端设有压顶,所述压顶的上端设有栏杆。
所述混合土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所述植沉水植物为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中的一种,所述浮叶植物为野菱、中华萍蓬草中的一种,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香蒲、水葱中的一种。
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的前侧均设有凸起,后侧均开有凹槽,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或两块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通过凸起卡入对应的凹槽内而连接。
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所述纤维球槽设有多个纤维球,所述纤维球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所述灌砌石基础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的高度为60cm,所述混合土的高度为2-4mm,所述混合土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所述海砾石的粒径为10-15mm。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经过纤维球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和外植生渗滤砌块之间,通过海砾石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采用在河岸带搭设复合土壤层,保证了水生植物生存,复合土壤层包括海砾石层和混合土层,海砾石表面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载体,混合土层为种植土与石英砂的混合物,更好的适应根系生长,保证了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
2、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和沉水植物,立体搭配,能够更好的构建河岸带生态;
3、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内植生渗透砌块采用中空结构,内部放置纤维球,纤维球作为填料,能够使得硝化菌、好氧菌等附着在表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且纤维球通过网袋放置在内植生渗透砌块中,可便捷的进行更换;
4、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外植生渗透砌块采用倒阶梯状,且顶部设有压顶,使得河岸不易倒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内植生渗滤砌块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外植生渗滤砌块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灌砌石基础,2为混凝土层,3为内植生渗滤砌块,4为外植生渗滤砌块,5为混合土,6为海砾石,7为回填土,8为压顶,9为栏杆,10为沉水植物,11为浮叶植物,12为挺水植物,13为凸起,14为凹槽,15为纤维球槽,16为纤维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实施例1: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灌砌石基础1、混凝土层2、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灌砌石基础1为底部,混凝土层2设置在灌砌石基础1的上端,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均垂直连接在混凝土层2上,内植生渗滤砌块3位于内侧,外植生渗滤砌块4位于外侧,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填充混合土5,混合土5上放置海砾石6。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回填土7。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上端设有压顶8,压顶8的上端设有栏杆9。
混合土5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
植沉水植物10为苦草,浮叶植物11为野菱,挺水植物12为芦苇。
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前侧均设有凸起13,后侧均开有凹槽14,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3或两块外植生渗滤砌块4通过凸起13卡入对应的凹槽14内而连接。
内植生渗滤砌块3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15,纤维球槽15设有多个纤维球16,纤维球16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灌砌石基础1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2的高度为60cm,混合土5的高度为2mm,混合土5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海砾石6的粒径为10mm。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3经过纤维球16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通过海砾石6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外植生渗透砌块4采用倒阶梯状,且顶部设有压顶8,使得河岸不易倒塌。
实施例2: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灌砌石基础1、混凝土层2、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灌砌石基础1为底部,混凝土层2设置在灌砌石基础1的上端,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均垂直连接在混凝土层2上,内植生渗滤砌块3位于内侧,外植生渗滤砌块4位于外侧,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填充混合土5,混合土5上放置海砾石6。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回填土7。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上端设有压顶8,压顶8的上端设有栏杆9。
混合土5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
植沉水植物10为轮叶黑藻,浮叶植物11为中华萍蓬草,挺水植物12为香蒲。
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前侧均设有凸起13,后侧均开有凹槽14,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3或两块外植生渗滤砌块4通过凸起13卡入对应的凹槽14内而连接。
内植生渗滤砌块3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15,纤维球槽15设有多个纤维球16,纤维球16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灌砌石基础1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2的高度为60cm,混合土5的高度为4mm,混合土5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海砾石6的粒径为15mm。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3经过纤维球16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通过海砾石6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外植生渗透砌块4采用倒阶梯状,且顶部设有压顶8,使得河岸不易倒塌。
实施例3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包括灌砌石基础1、混凝土层2、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灌砌石基础1为底部,混凝土层2设置在灌砌石基础1的上端,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均垂直连接在混凝土层2上,内植生渗滤砌块3位于内侧,外植生渗滤砌块4位于外侧,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填充混合土5,混合土5上放置海砾石6。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回填土7。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上端设有压顶8,压顶8的上端设有栏杆9。
混合土5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
植沉水植物10为狐尾藻,浮叶植物11为野菱,挺水植物12为水葱。
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前侧均设有凸起13,后侧均开有凹槽14,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3或两块外植生渗滤砌块4通过凸起13卡入对应的凹槽14内而连接。
内植生渗滤砌块3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15,纤维球槽15设有多个纤维球16,纤维球16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灌砌石基础1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2的高度为60cm,混合土5的高度为3mm,混合土5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海砾石6的粒径为12mm。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3经过纤维球16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通过海砾石6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外植生渗透砌块4采用倒阶梯状,且顶部设有压顶8,使得河岸不易倒塌。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灌砌石基础(1)、混凝土层(2)、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所述灌砌石基础(1)为底部,所述混凝土层(2)设置在所述灌砌石基础(1)的上端,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均垂直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层(2)上,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位于内侧,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位于外侧,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填充混合土(5),所述混合土(5)上放置海砾石(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回填土(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上端设有压顶(8),所述压顶(8)的上端设有栏杆(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土(5)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沉水植物(10)为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中的一种,所述浮叶植物(11)为野菱、中华萍蓬草中的一种,所述挺水植物(12)为芦苇、香蒲、水葱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前侧均设有凸起(13),后侧均开有凹槽(14),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3)或两块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通过凸起(13)卡入对应的凹槽(14)内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15),所述纤维球槽(15)设有多个纤维球(16),所述纤维球(16)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砌石基础(1)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2)的高度为60cm,所述混合土(5)的高度为2-4mm,所述混合土(5)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所述海砾石(6)的粒径为10-15mm。
10.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其特征在于: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3)经过纤维球(16)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通过海砾石(6)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201910865213.3A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Pending CN1104672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5213.3A CN110467270A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5213.3A CN110467270A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7270A true CN110467270A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5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5213.3A Pending CN110467270A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672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3780A (zh) * 2023-08-16 2023-09-1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植被边坡土渗流潜蚀实验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00418A1 (en) * 2002-03-12 2005-05-12 Lee Keun-Hee Ecological block and vegetation bank protection
CN101973638A (zh) * 2010-11-09 2011-02-16 河海大学 生态渗滤型净水丁坝系统
CN202595701U (zh) * 2011-11-18 2012-12-12 陈小刚 一种植生渗滤砌块
CN206395932U (zh) * 2016-11-30 2017-08-11 郑州大学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水体原位生物生态修复集成系统
CN107724330A (zh) * 2017-10-30 2018-02-23 郑州大学 一种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10595467U (zh) * 2019-09-12 2020-05-22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00418A1 (en) * 2002-03-12 2005-05-12 Lee Keun-Hee Ecological block and vegetation bank protection
CN101973638A (zh) * 2010-11-09 2011-02-16 河海大学 生态渗滤型净水丁坝系统
CN202595701U (zh) * 2011-11-18 2012-12-12 陈小刚 一种植生渗滤砌块
CN206395932U (zh) * 2016-11-30 2017-08-11 郑州大学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水体原位生物生态修复集成系统
CN107724330A (zh) * 2017-10-30 2018-02-23 郑州大学 一种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10595467U (zh) * 2019-09-12 2020-05-22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3780A (zh) * 2023-08-16 2023-09-1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植被边坡土渗流潜蚀实验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CN116773780B (zh) * 2023-08-16 2023-12-08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植被边坡土渗流潜蚀实验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45422B (zh) 一种河道污染底泥生态修复方法
CN102071697A (zh) 硬质钢筋混凝土护岸斜坡生态修复方法
CN206477311U (zh) 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
CN208533453U (zh) 一种利于城市水体修复的石笼型景观驳岸
CN103993576B (zh) 富营养化河水净化和非点源污染拦截系统
CN205329626U (zh) 一种水体生态净化可防止水土流失景观生态驳岸
CN112391997B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CN108947152B (zh) 一种人工湖水体的导流净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06865777A (zh) 一种湖泊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方法
CN202989856U (zh) 一种水利工程的生态河道系统
CN102653425B (zh) 生态袋砖及利用生态袋砖构建水位变动区人工湿地的方法
CN102557269A (zh) 一种景观公园式地表径流处理系统
CN205444103U (zh) 生态护坡砖
CN212835271U (zh) 一种缓流保土净水的小型景观水坝系统
CN105350489B (zh) 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
CN207193879U (zh) 一种新型生态嵌草砖驳岸结构
CN111547857B (zh) 一种综合处理丘陵地区农村雨污的生态系统
CN205933403U (zh) 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
CN210945249U (zh) 一种自然式驳岸生态净化系统
CN110467270A (zh) 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CN108793418A (zh) 一种多流向渗滤型模块化组合湿地装置
CN204644957U (zh) 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
CN104355411A (zh) 一种生态湿地装置
CN212129063U (zh) 一种复式阶梯型生态透水坝
CN214270602U (zh) 一种近自然型生态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