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剂混合物
本发明涉及包含至少一种蓝色或黑色分散染料和至少一种黄色、橙色或红色分散染料、溶剂染料、瓮染料或颜料的着色剂混合物及其在染色或印刷纤维素和纤维素混纺纤维材料以及聚酯和聚酯混纺纤维材料,尤其是纺织材料中的用途。
印刷技术,如丝网印刷或喷墨印刷在纺织工业中已使用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在织物上施加设计。
纤维素纤维,如棉(CO)和亚麻通常用活性染料印刷,而合成纤维材料如聚酯(PES)的印刷通常通过施加分散染料进行。
为了开发印刷PES/CO混纺物的高效方法,已经做出许多尝试。
通常将活性染料与分散染料组合。
但是,这样的着色剂混合物的使用与几个缺点相关联并且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方法在这两种纤维上获得相同色调和颜色深度。
或者,可用颜料和粘合剂印刷PES/CO混纺物和甚至CO。但是,不良的手感(handle)和耐摩擦牢度是这一技术的巨大缺点。
因此,特别需要提供海军蓝和黑色色调的用于CO和PES/CO混纺物的印刷方法的新型染料和着色剂混合物,其不用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的组合操作并提供表现出良好耐洗牢度、耐光牢度、耐摩擦牢度、颜色强度和亮度以及柔软手感的印刷品。
染料混合物中的两种或更多种染料的相容性要求所述染料表现出类似的上染(uptake)性能和积聚(build-up)性质。如果不满足这一条件,染色受斑污和通常均匀度不足的困扰。
令人惊讶地,我们发现,基于苯并异噻唑作为重氮组分并基于特定2,6-氨基取代3-氰基-4-甲基吡啶作为偶联组分的偶氮染料可与任何黄色、橙色或红色分散染料、溶剂染料、瓮染料或颜料组合并由此提供在棉和聚酯上以及在PES/CO混纺物上表现出良好的耐洗牢度和优异的耐光牢度结果的均匀染色。
本发明涉及着色剂混合物,其包含
(A) 至少一种下式的蓝色或黑色染色的分散染料
其中
R1是指氢或卤素,
R2和R3各自互相独立地为
氢;
未取代或被羟基、氰基、C1-C4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1-C8-烷基;
–(CH2)n-O-(CH2)mR4,其中R4是指氢或C1-C8-烷基,n是2至6的数且m是0至6的数;
未取代或被羟基、羧基、氰基、C1-C8烷基、C1-C4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5-C24芳基;或
未取代或被羟基、氰基、C1-C4烷基、C1-C8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6-C30芳烷基;和
(B) 至少一种黄色、橙色或红色染色的分散染料、溶剂染料、瓮染料或颜料。
基于苯并异噻唑作为重氮化(diazotizing)组分并基于2,6-氨基取代3-氰基-4-甲基吡啶作为偶联组分的偶氮染料是例如美国专利No. 4,650,860中已知的。
式(1)中的指代烷基的任何基团(radical)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烷基。
烷基的实例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异辛基、正癸基和正十二烷基。
C1-C12烷氧基可以是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辛氧基、异辛氧基、正癸氧基或正十二烷氧基。
合适的芳基的实例是苯基、甲苯基、均三甲苯基、isityl、2-羟基苯基、4-羟基苯基、2-氯苯基、4-氯苯基、2,6-二氯苯基、2-氨基苯基、3-氨基苯基、4-氨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4-乙氧基苯基、萘基和菲基。
合适的C6-C30芳烷基的实例是苄基、2-苯乙基、甲苯基甲基、均三甲苯基甲基和4-氯苯基甲基。
指代卤素的任何基团可以是氟、氯或溴,特别是氯或溴。
优选的是含有其中R1是指氢的式(1)的偶氮染料的混合物。
同样地,包含其中R2和R3的至少一个是指未取代或被羟基、羧基、氰基、C1-C8烷基、C1-C4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6-C24芳基的式(1)的染料作为组分(A)的着色剂混合物是优选的。
进一步优选的是包含其中R2和R3是3-甲氧基丙基、苯基、甲苯基或2-苯乙基的式(1)的偶氮染料的混合物。
式(103)和(104)的染料特别优选。
式(1)的染料可根据已知方法,例如通过相关重氮盐与各自的偶联组分的传统偶联反应制备,如例如美国专利No. 4,650,860中所述。
用于制备式(1)的染料的偶联组分通常根据美国专利No. 3,853,895通过使2,6-二氯-3-氰基-4-甲基吡啶首先与化合物R2-NH2然后与R3-NH2反应制备,其中R2和R3如上文定义。在R2和R3不同的情况下,通常生成两种不同异构体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后续色谱分离从所得偶联组分混合物中获得独立的偶联组分。
但是,考虑到所得染料的用途导向性质,不必分离异构偶联组分,而是它们可作为混合物与重氮盐反应,因此提供与单一组分相比没有有害作用的染料混合物。
因此,通常不分离由2,6-二氯-3-氰基-4-甲基吡啶与R2-NH2和R3-NH2的反应产生的异构偶联组分以及由其产生的染料混合物。
可用作组分(B)的分散染料、溶剂染料、瓮染料和颜料同样是本领域中已知的。
合适的实例是下列化合物:
C.I.分散黄42、C.I.分散黄114、C.I.分散黄246、C.I.分散黄251、C.I.分散橙157、C.I.溶剂黄2、C.I.溶剂黄3、C.I.溶剂黄7、C.I.溶剂黄12、C.I.溶剂黄16、C.I.溶剂黄14、C.I.溶剂黄16、C.I.溶剂黄18、C.I.溶剂黄28、C.I.溶剂黄33、C.I.溶剂黄43、C.I.溶剂黄44、C.I.溶剂黄56、C.I.溶剂黄72、C.I.溶剂黄77、C.I.溶剂黄98、C.I.溶剂黄114、C.I.溶剂黄116、C.I.溶剂黄117、C.I.溶剂黄130、C.I.溶剂黄131、C.I.溶剂黄133、C.I.溶剂黄135、C.I.溶剂黄141、C.I.溶剂黄145、C.I.溶剂黄157、C.I.溶剂黄160:1、C.I.溶剂黄162、C.I.溶剂黄163、C.I.溶剂黄167、C.I.溶剂黄176、C.I.溶剂黄181、C.I.溶剂黄182、C.I.溶剂黄183、C.I.溶剂黄184、C.I.溶剂黄185、C.I.溶剂黄187、C.I.溶剂黄189、C.I.溶剂橙7、C.I.溶剂橙60、C.I.溶剂橙63、C.I.溶剂橙86、C.I.溶剂橙102、C.I.溶剂橙105、C.I.溶剂橙113、C.I.溶剂橙116、C.I.瓮蓝1、C.I.溶剂橙86、C.I.颜料黄1、C.I.颜料黄2、C.I.颜料黄3、C.I.颜料黄4、C.I.颜料黄5、C.I.颜料黄6、C.I.颜料黄9、C.I.颜料黄10、C.I.颜料黄65、C.I.颜料黄73、C.I.颜料黄74、C.I.颜料黄75、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05、C.I.颜料黄108、C.I.颜料黄109、C.I.颜料黄110、C.I.颜料黄111、C.I.颜料黄116、C.I.颜料黄120、C.I.颜料黄130、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39、C.I.颜料黄147、C.I.颜料黄151、C.I.颜料黄154、C.I.颜料黄165、C.I.颜料黄167、C.I.颜料黄173、C.I.颜料黄175、C.I.颜料黄182、C.I.颜料黄185、C.I.颜料黄193、C.I.颜料黄194、C.I.颜料黄199、C.I.颜料黄202、C.I.颜料黄203、C.I.颜料橙1、C.I.颜料橙2、C.I.颜料橙5、C.I.颜料橙22、C.I.颜料橙24、C.I.颜料橙36、C.I.颜料橙61、C.I.颜料橙62、C.I.颜料橙64、C.I.颜料橙67、C.I.颜料橙69、C.I.颜料橙71、C.I.颜料橙73、1,5-二苯氧基-9,10-蒽二酮和1,8-二苯氧基-9,10-蒽二酮。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混合物含有式(2)或(3)的染料作为组分(B)
其中X是指–O-、-S-或–NHCO-,
R2和R3如上文定义,且
R5是–CF3或–CN。
特别优选的是包含式(201)的染料或式(301)的染料作为组分(B)的着色剂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混合物可以例如通过将各染料混合在一起制备。混合程序例如在合适的磨机,例如球磨机或针磨机,以及在捏合机或混合机中进行。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混合物也可以例如通过将着色剂直接分散在染浴或印刷介质中制备,如果必要,在合适的分散剂存在下。
各分散染料的量取决于要获得的色调。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混合物有意含有,基于组分(A) + (B)的总重量计,30-99重量%的组分(A)和1-70重量%的组分(B),优选35-95重量%的组分(A)和5-65重量%的组分(B),更优选40-85重量%的组分(A)和15-60重量%的组分(B),特别是45-80重量%的组分(A)和20-55重量%的组分(B)。
下式的分散染料是新颖的并因此构成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其中
R1是指氢或卤素,
R2和R3各自互相独立地为
氢;
未取代或被羟基、氰基、C1-C4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1-C8-烷基;
–(CH2)n-O-(CH2)mR4,其中R4是指氢或C1-C8-烷基,n是2至6的数且m是0至6的数;
未取代或被羟基、羧基、氰基、C1-C8烷基、C1-C4烷氧基或卤素取代的C5-C24芳基;
条件是基团R2和R3的至少一个是甲苯基。
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和着色剂混合物可用于染色或印刷纤维素(CEL)或PES或PES/CEL混纺纤维材料,尤其是纺织材料。
相应地,本发明还涉及染色或印刷纤维素或纤维素混纺纤维材料的方法,其中将含有如上文定义的组分(A)和(B)的着色剂混合物施加到所述材料上或并入其中。
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和着色剂混合物适合根据热溶胶法、在浸染(exhaust)法中染色和适合用于印刷法。
可以根据已知染色方法将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和着色剂混合物进行施加到纤维材料上。例如,棉或棉/PES混纺纤维材料可在浸染法中由存在常规阴离子或非离子分散剂和任选地,常规溶胀剂(载体)的水性分散体在80至140℃的温度下染色。
根据本发明的染料和着色剂混合物可有利地在WO 2005/024123中描述的方法中以及在EP专利申请No. 17153435.7中描述的方法中施加。
因此,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染色或印刷纤维素或纤维素混纺纤维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材料用水、沸点>150℃的水溶性有机溶剂和如上文定义的着色剂混合物以任何顺序处理。
在这种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纤维材料在第一步骤中用沸点>150℃的水溶性有机溶剂处理,随后用包含如上文定义的着色剂混合物的水性墨水印刷。
在这样的方法中,所述纤维材料可以是各种加工形式,例如纤维、纱或非织造物、机织物或针织物的形式。
有利的是在使用前将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转化成着色剂制品。为此,研磨着色剂以使其粒度为平均0.10至10微米。可以在珠粒和分散剂存在下进行研磨。例如,干燥着色剂或湿压滤饼与分散剂一起研磨或与分散剂一起捏合成糊料形式,然后任选在真空中或通过雾化干燥。在将水添加到干燥粉末中或使用液体分散体之后,所得制品可用于制备印刷糊料和染浴。
对于印刷,使用常规增稠剂,例如改性或未改性天然产品,例如藻酸盐、糊精(British gum)、阿拉伯树胶、结晶树胶、刺槐豆粉、黄蓍胶、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淀粉或合成产品,例如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或其共聚物,或聚乙烯醇。
根据本发明的式(1)的染料也适合作为记录系统中所用的着色剂。这样的记录系统是例如用于纸或织物印刷的市售喷墨印刷机,或书写工具,如钢笔或圆珠笔,尤其是喷墨印刷机。为此,首先将根据本发明的染料制成适用于记录系统的形式。合适的形式是例如包含根据本发明的染料作为着色剂的水性墨水。该墨水可以常规方式制备——通过将染料研磨至在纳米范围内的适当粒度并在所需量的水和任选助溶剂中将各个组分混合在一起,如果必要,与合适的分散剂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赋予所述材料,尤其是CO、PES和CO/PES混纺材料具有良好的使用牢度性质,如耐光牢度、耐热定型牢度、耐褶裥牢度、耐氯牢度和耐湿牢度,例如耐水、耐摩擦、耐汗和耐洗牢度的均匀色调;完成的染色进一步以良好的耐摩擦牢度为特征。尤其强调该染色的良好的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优异的耐光牢度,以及非常柔软的手感。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染料的上述用途以及纤维素或纤维素混纺纤维材料,尤其是纺织材料的染色或印刷方法,在所述方法中将根据本发明的染料施加到所述材料上或并入其中。所述纤维材料优选是纺织CO、PES或CO/PES材料。在上文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染料用途的更详细描述中可找到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优选工艺条件处理的其它基底。
优选通过丝网印刷或通过喷墨印刷将式(1)的染料施加到CO、PES或CO/PES混纺纤维材料上。
在喷墨印刷法的情况下,将各个墨滴以受控方式从喷嘴喷射到基底上。为此用途主要使用连续喷墨法和按需滴墨法。在连续喷墨法的情况下,连续产生液滴,将印刷操作不需要的液滴排放到容器中并再循环。另一方面,在按需滴墨法的情况下,按需生成液滴并用于印刷;也就是说,仅在印刷操作需要时才生成液滴。液滴的产生可以例如借助压电喷墨头或通过热能(气泡喷射)实现。优选借助压电喷墨头印刷和根据连续喷墨法印刷。
本发明因此还涉及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式(1)的染料的水性墨水和这样的墨水在用于印刷各种基底,尤其是纺织纤维材料的喷墨印刷法中的用途,上文指出的定义和优选适用于染料、墨水和基底。
本发明还涉及通过所述方法染色或印刷的CO、PES或CO/PES混纺纤维材料,优选CO、PES或CO/PES纺织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染料另外还适用于现代复制法,例如热转印。
下列实施例用于例示本发明。除非另行指明,其中的份数是重量份且百分比是重量百分比。温度以摄氏度给出。重量份和体积份之间的关系与克和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一样。
I. 制备实施例
I.1 式(101)的染料
经10分钟向保持在5-10℃的174份硫酸(96%)中加入20份水。然后在10-20℃下经20分钟将21.5份3-氨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添加到反应混合物中。在10-15℃下搅拌3小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0-5℃并经45分钟加入36.4份亚硝基硫酸(40%)。这一反应混合物(A)在5-7℃下搅拌4.5小时。同时,在室温下经10分钟向200份乙酸(100%)中加入21.1份2,6-双-(3-甲氧基丙基氨基)-3-氰基-4-甲基吡啶,此后加入7.5份硫酸,接着35份冰/水混合物并将该混合物搅拌5分钟。在冷却到5-7℃后,经45分钟加入252份先前的反应混合物(A)。同时,加入200份乙酸和35份水并将温度保持在5-7℃。将由此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冷却到0-5℃并在将反应温度保持在0-5℃的同时经2小时加入300份氢氧化钠溶液(4N)。将反应混合物在0-5℃下搅拌另外3小时,然后允许温度在搅拌下缓慢升高至20℃,此后在20-25℃下经2小时加入300份氢氧化钠溶液(4N)。反应混合物的过滤和用水洗涤提供191份粗滤饼。
I.2 式(102)的染料
经10分钟向保持在5-10℃的174份硫酸(96%)中加入20份水。然后在10-20℃下经20分钟将21.5份3-氨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添加到反应混合物中。在10-15℃下搅拌3小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0-5℃并经45分钟加入36.4份亚硝基硫酸(40%)。这一反应混合物(A)在5-7℃下搅拌4.5小时。同时,在室温下经10分钟向200份乙酸(100%)中加入23.8份2,6-双-(对甲苯基氨基)-3-氰基-4-甲基吡啶,此后加入7.5份硫酸,接着35份冰/水混合物并将该混合物搅拌5分钟。在冷却到5-7℃后,经45分钟加入252份先前的反应混合物(A)。同时,加入200份乙酸和35份水并将温度保持在5-7℃。将由此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冷却到0-5℃并在将反应温度保持在0-5℃的同时经2小时加入300份氢氧化钠溶液(4N)。将反应混合物在0-5℃下搅拌另外3小时,然后允许温度在搅拌下缓慢升高至20℃,此后在20-25℃下经2小时加入300份氢氧化钠溶液(4N)。反应混合物的过滤和用水洗涤提供162份粗滤饼。
差示扫描量热法: 分解> 220℃
λmax = 639 nm (λmax =在DMF中测得的吸收最大值的波长)
I.3 式(103)和(104)的染料
通过使用2-苯基氨基-6-(2-苯乙基氨基)-3-氰基-4-甲基吡啶和2-(2-苯乙基氨基)-6-苯基氨基-3-氰基-4-甲基吡啶的混合物代替2,6-双-(3-甲氧基丙基氨基)-3-氰基-4-甲基吡啶作为偶联组分,重复实施例I.1。
λmax = 598 nm (λmax = 在DMF中测得的吸收最大值的波长)
实施例I.3至I.191
如实施例I.1中所述,可以类似方式制备下列染料:
Ex. |
R1 |
R<sub>2</sub> |
R<sub>3</sub> |
I.4 |
H |
苯基 |
苯基 |
I.5 |
H |
均三甲苯基 |
均三甲苯基 |
I.6 |
H |
2,4-二甲基苯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7 |
H |
邻甲苯基 |
邻甲苯基 |
I.8 |
H |
仲丁基 |
对甲苯基 |
I.9 |
H |
对甲苯基 |
仲丁基 |
I.10 |
H |
叔丁基 |
对甲苯基 |
I.11 |
H |
对甲苯基 |
叔丁基 |
I.12 |
H |
正丁基 |
对甲苯基 |
I.13 |
H |
对甲苯基 |
正丁基 |
I.14 |
H |
异丙基 |
对甲苯基 |
I.15 |
H |
对甲苯基 |
异丙基 |
I.16 |
H |
正丙基 |
对甲苯基 |
I.17 |
H |
对甲苯基 |
正丙基 |
I.18 |
H |
乙基 |
对甲苯基 |
I.19 |
H |
对甲苯基 |
乙基 |
I.20 |
H |
H |
对甲苯基 |
I.21 |
H |
对甲苯基 |
H |
I.22 |
H |
甲基 |
对甲苯基 |
I.23 |
H |
对甲苯基 |
甲基 |
I.24 |
H |
3-甲氧基丙基 |
对甲苯基 |
I.25 |
H |
对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26 |
H |
3-乙氧基丙基 |
对甲苯基 |
I.27 |
H |
对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28 |
H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对甲苯基 |
I.29 |
H |
对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30 |
H |
仲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31 |
H |
均三甲苯基 |
仲丁基 |
I.32 |
H |
叔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33 |
H |
均三甲苯基 |
叔丁基 |
I.34 |
H |
正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35 |
H |
均三甲苯基 |
正丁基 |
I.36 |
H |
异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37 |
H |
均三甲苯基 |
异丙基 |
I.38 |
H |
正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39 |
H |
均三甲苯基 |
正丙基 |
I.40 |
H |
乙基 |
均三甲苯基 |
I.41 |
H |
均三甲苯基 |
乙基 |
I.42 |
H |
H |
均三甲苯基 |
I.43 |
H |
均三甲苯基 |
H |
I.44 |
H |
甲基 |
均三甲苯基 |
I.45 |
H |
均三甲苯基 |
甲基 |
I.46 |
H |
3-甲氧基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47 |
H |
均三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48 |
H |
3-乙氧基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49 |
H |
均三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50 |
H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均三甲苯基 |
I.51 |
H |
均三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52 |
H |
仲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53 |
H |
2,4-二甲基苯基 |
仲丁基 |
I.54 |
H |
叔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55 |
H |
2,4-二甲基苯基 |
叔丁基 |
I.56 |
H |
正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57 |
H |
2,4-二甲基苯基 |
正丁基 |
I.58 |
H |
异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59 |
H |
2,4-二甲基苯基 |
异丙基 |
I.60 |
H |
正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61 |
H |
2,4-二甲基苯基 |
正丙基 |
I.62 |
H |
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63 |
H |
2,4-二甲基苯基 |
乙基 |
I.64 |
H |
H |
2,4-二甲基苯基 |
I.65 |
H |
2,4-二甲基苯基 |
H |
I.66 |
H |
甲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67 |
H |
2,4-二甲基苯基 |
甲基 |
I.68 |
H |
3-甲氧基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69 |
H |
2,4-二甲基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70 |
H |
3-乙氧基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71 |
H |
2,4-二甲基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72 |
H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73 |
H |
2,4-二甲基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74 |
H |
仲丁基 |
邻甲苯基 |
I.75 |
H |
邻甲苯基 |
仲丁基 |
I.76 |
H |
叔丁基 |
邻甲苯基 |
I,.77 |
H |
邻甲苯基 |
叔丁基 |
I.78 |
H |
正丁基 |
邻甲苯基 |
I.79 |
H |
邻甲苯基 |
正丁基 |
I.80 |
H |
异丙基 |
邻甲苯基 |
I.81 |
H |
邻甲苯基 |
异丙基 |
I.82 |
H |
正丙基 |
邻甲苯基 |
I.83 |
H |
邻甲苯基 |
正丙基 |
I.84 |
H |
乙基 |
邻甲苯基 |
I.85 |
H |
邻甲苯基 |
乙基 |
I.86 |
H |
H |
邻甲苯基 |
I.87 |
H |
邻甲苯基 |
H |
I.88 |
H |
甲基 |
邻甲苯基 |
I.89 |
H |
邻甲苯基 |
甲基 |
I.90 |
H |
3-甲氧基丙基 |
邻甲苯基 |
I.91 |
H |
邻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92 |
H |
3-乙氧基丙基 |
邻甲苯基 |
I.93 |
H |
邻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94 |
H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邻甲苯基 |
I.95 |
H |
邻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96 |
Br |
苯基 |
苯基 |
I.97 |
Br |
均三甲苯基 |
均三甲苯基 |
I.98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99 |
Br |
邻甲苯基 |
邻甲苯基 |
I.100 |
Br |
仲丁基 |
对甲苯基 |
I.101 |
Br |
对甲苯基 |
仲丁基 |
I.102 |
Br |
叔丁基 |
对甲苯基 |
I.103 |
Br |
对甲苯基 |
叔丁基 |
I.104 |
Br |
正丁基 |
对甲苯基 |
I.105 |
Br |
对甲苯基 |
正丁基 |
I.106 |
Br |
异丙基 |
对甲苯基 |
I.107 |
Br |
对甲苯基 |
异丙基 |
I.108 |
Br |
正丙基 |
对甲苯基 |
I.109 |
Br |
对甲苯基 |
正丙基 |
I.110 |
Br |
乙基 |
对甲苯基 |
I.111 |
Br |
对甲苯基 |
乙基 |
I.112 |
Br |
H |
对甲苯基 |
I.113 |
Br |
对甲苯基 |
H |
I.114 |
Br |
甲基 |
对甲苯基 |
I.115 |
Br |
对甲苯基 |
甲基 |
I.116 |
Br |
3-甲氧基丙基 |
对甲苯基 |
I.117 |
Br |
对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118 |
Br |
3-乙氧基丙基 |
对甲苯基 |
I.119 |
Br |
对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120 |
Br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对甲苯基 |
I.121 |
Br |
对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122 |
Br |
仲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123 |
Br |
均三甲苯基 |
仲丁基 |
I.124 |
Br |
叔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125 |
Br |
均三甲苯基 |
叔丁基 |
I.126 |
Br |
正丁基 |
均三甲苯基 |
I.127 |
Br |
均三甲苯基 |
正丁基 |
I.128 |
Br |
异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29 |
Br |
均三甲苯基 |
异丙基 |
I.130 |
Br |
正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31 |
Br |
均三甲苯基 |
正丙基 |
I.132 |
Br |
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33 |
Br |
均三甲苯基 |
乙基 |
I.134 |
Br |
H |
均三甲苯基 |
I.135 |
Br |
均三甲苯基 |
H |
I.136 |
Br |
甲基 |
均三甲苯基 |
I.137 |
Br |
均三甲苯基 |
甲基 |
I.138 |
Br |
3-甲氧基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39 |
Br |
均三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140 |
Br |
3-乙氧基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41 |
Br |
均三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142 |
Br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均三甲苯基 |
I.143 |
Br |
均三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144 |
Br |
仲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45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仲丁基 |
I.146 |
Br |
叔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47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叔丁基 |
I.148 |
Br |
正丁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49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正丁基 |
I.150 |
Br |
异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51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异丙基 |
I.152 |
Br |
正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53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正丙基 |
I.154 |
Br |
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55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乙基 |
I.156 |
Br |
H |
2,4-二甲基苯基 |
I.157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H |
I.158 |
Br |
甲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59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甲基 |
I.160 |
Br |
3-甲氧基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61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162 |
Br |
3-乙氧基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63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164 |
Br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2,4-二甲基苯基 |
I.165 |
Br |
2,4-二甲基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166 |
Br |
仲丁基 |
邻甲苯基 |
I.167 |
Br |
邻甲苯基 |
仲丁基 |
I.168 |
Br |
叔丁基 |
邻甲苯基 |
I.169 |
Br |
邻甲苯基 |
叔丁基 |
I.170 |
Br |
正丁基 |
邻甲苯基 |
I.171 |
Br |
邻甲苯基 |
正丁基 |
I.172 |
Br |
异丙基 |
邻甲苯基 |
I.173 |
Br |
邻甲苯基 |
异丙基 |
I.174 |
Br |
正丙基 |
邻甲苯基 |
I.175 |
Br |
邻甲苯基 |
正丙基 |
I.176 |
Br |
乙基 |
邻甲苯基 |
I.177 |
Br |
邻甲苯基 |
乙基 |
I.178 |
Br |
H |
邻甲苯基 |
I.179 |
Br |
邻甲苯基 |
H |
I.180 |
Br |
甲基 |
邻甲苯基 |
I.181 |
Br |
邻甲苯基 |
甲基 |
I.182 |
Br |
3-甲氧基丙基 |
邻甲苯基 |
I.183 |
Br |
邻甲苯基 |
3-甲氧基丙基 |
I.184 |
Br |
3-乙氧基丙基 |
邻甲苯基 |
I.185 |
Br |
邻甲苯基 |
3-乙氧基丙基 |
I.186 |
Br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邻甲苯基 |
I.187 |
Br |
邻甲苯基 |
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 |
I.188 |
H |
苯基 |
2-苯乙基 |
I.189 |
H |
2-苯乙基 |
苯基 |
I.190 |
Br |
苯基 |
2-苯乙基 |
I.191 |
Br |
2-苯乙基 |
苯基 |
II. 应用实施例
在应用实施例中使用下列染料: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分散染料进行WO2005/024123中描述的程序并且由此获得的印刷织物表现出极好的耐光牢度、耐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分散体配方可根据染料性质而变并可相应地由技术人员修改。
实施例II.1
棉/聚酯织物(Reference Nr. 7-3014,CO/PES 33/67,固色,漂白,丝光处理,208g/m2,30/30 tex)在室温下用含有200 g/l MACROGOL 400 EF(PEG,平均分子量Mw = 400,Brenntag供应)、40 g/l PREPAJET UNI(喷墨辅助剂,聚丙烯酸衍生物,Huntsman供应)和1g/l ALBATEX AR(匀染剂,Huntsman供应)的水性制剂以70-85%的上染率(pick-up rate)轧染。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由此准备的织物用水性墨水喷墨印刷,所述水性墨水含有
3.3重量%的式(101)的分散染料,
6.1重量%的式(201)的分散染料,
1.6重量%的式(401)的分散染料,
15重量%的甘油(85%)
16.7重量%的商业水溶性分散剂的混合物,和
57.3重量%的去离子水。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1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3
聚酯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在用于后续喷墨印刷的标准程序中用基于PREPAJET UNI(喷墨辅助剂,聚丙烯酸衍生物,Huntsman供应)的水性制剂轧染。由此准备的织物用与实施例II.1和实施例II.2中所用相同的喷墨墨水喷墨印刷。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4
使用水性墨水施加与实施例II.1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水性墨水含有
4.3重量%的式(102)的分散染料,
2.7重量%的式(201)的分散染料,
20.2重量%的甘油(85%)
6.3重量%的商业水溶性分散剂的混合物,
0.2重量%的商业表面活性剂,和
66.3重量%的去离子水。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5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on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实施例II.4中所述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6
根据与WO2005/024123中所述类似的方法施加标准丝网印刷糊料(平板或旋转)。固色和洗涤条件与实施例II.1-II.5中提到的那些类似。粘度适应相关的平板和旋转丝网印刷法。
制备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其含有
84.9重量%的去离子水,
10.0重量%的Macrogol 400 EF,
5.0重量%的商业增稠剂,和
0.1重量%的还原抑制剂
棉/聚酯织物(Reference Nr. 7-3014,CO/PES 33/67,固色,漂白,丝光处理,208g/m2,30/30 tex)在室温下用印刷糊料丝网印刷,所述印刷糊料含有
84.5重量%的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
7.6重量%的含有17.7%式(2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6.7重量%的含有15%式(1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和
1.2重量%的含有19.2%式(4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7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8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6或实施例II.7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9
使用印刷糊料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印刷糊料含有
85.2重量%的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
3.4重量%的含有15%式(3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5.3重量%的含有15%式(1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5.3重量%的含有19.2%式(4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和
0.8重量%的去离子水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0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9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1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9或实施例II.10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2
使用印刷糊料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印刷糊料含有
85.4重量%的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
1.3重量%的含有17.7%式(2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和
13.3重量%的含有15%式(102)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3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12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4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12或实施例II.13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5
使用印刷糊料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印刷糊料含有
85.2重量%的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
1.5重量%的含有15%式(3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和
13.3重量%的含有15%式(102)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6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15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7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15或实施例II.1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8
使用印刷糊料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印刷糊料含有
80.7重量%的储备糊料(stock paste)P1,
1.3重量%的含有22.6%式(201)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和
18重量%的含有15%式(102)的分散染料的分散体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19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18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0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18或实施例II.19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1
使用不同品质的棉/聚酯织物(Reference No 7-3011,CO/PES 35/65)和使用含有式(201)的分散染料、式(103)的分散染料和式(104)的分散染料的印刷糊料施加与实施例II.6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2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to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与实施例II.21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3
对PES织物(Reference Nr. 5-3208,固色,90 g/m2)代替棉/聚酯织物并使用不含任何Macrogol 400 EF的用于PES印刷的标准储备糊料(stock paste)施加与实施例II.21或实施例II.22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和棉,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极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4
使用不同品质的棉/聚酯织物(Reference No 7-3011,CO/PES 35/65)和使用水性墨水施加与实施例II.1中所述相同的程序,所述水性墨水含有
3.41重量%的式(201)的分散染料,
2.59重量%的式(103)的分散染料和式(104)的分散染料的混合物,
25.50重量%的甘油(85%)
6.06重量%的商业水溶性分散剂的混合物,
2.96重量%的聚乙二醇,
1重量%的商业表面活性剂,
0.23重量%的商业杀菌剂,和
58.25重量%的去离子水。
在80-100℃下干燥10分钟后,该印刷织物在200℃下固色90秒。在冷却后,印刷织物用冷软水冲洗,最后用1 g/l商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洗涤、冲洗和干燥。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5
对棉织物(Reference Nr. 1-3011,CO-cretonne漂白,135 g/m2,30/30 tex)代替棉/聚酯织物施加实施例II.24中描述的程序。
类似于棉/聚酯,在棉/聚酯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极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实施例II.26
使用实施例II.24中描述的水性墨水施加与实施例II.3中所述相同的程序。
获得具有良好的全面牢度性质,尤其是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和耐光牢度的高颜色强度的深黑色印刷品。
如果干燥印刷品在较低温度下以较长固色时间固色或如果其用过热蒸汽在180℃下固色8分钟,获得类似结果和性质。
表2.: 根据规范CIELAB 1976/DIN 6174用D65/10(光源/观察者)测得的颜色坐标和颜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