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1007B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61007B CN110461007B CN201910773329.4A CN201910773329A CN110461007B CN 110461007 B CN110461007 B CN 110461007B CN 201910773329 A CN201910773329 A CN 201910773329A CN 110461007 B CN110461007 B CN 1104610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asurement
- transmission
- preamble
- random access
- ss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本申请终端设备在进行随机接入时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随机接入的成功率,缩短随机接入的完成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需要和网络建立连接,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过程。从终端设备的角度上看,RA过程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导致RA失败,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如果本次RA失败了,则终端设备会重新发起RA,并执行功率爬坡(power ramping),使用比上次更高的功率去发起RA。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引入了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术,5G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技术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波束(beam)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以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在该机制下,如果终端设备切换了发送波束或者接收波束,则不能执行功率爬坡。
在5G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在RA失败后,如何进行发送波束的选择以再次发起RA取决于终端设备的内部实现。当终端设备不断的执行发送波束的切换,会导致功率不能爬坡,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可能较小,从而对网络设备不可达,最终导致终端设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RA,带来较大的接入时延,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在RA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当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以后,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以相对第一发送功率更大的第二发送功率(实现功率的爬坡)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也就是说,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起第二随机接入,此时终端设备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以及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在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第二测量值为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第一SSB的测量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该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及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当未获得第一SSB的测量值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该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以及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在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第一SSB的测量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第一SSB的测量值,最大值与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该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及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在未获得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SSB,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终端设备将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SSB确定为第一SSB。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测量单元,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当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发送单元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测量单元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以及发送单元还用于:在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第二测量值为测量单元在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第一SSB的测量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发送单元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测量单元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及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未获得第一SSB的测量值时,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发送单元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测量单元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以及发送单元还用于:在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第一SSB的测量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预设条件包括: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第一SSB的测量值,最大值与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发送单元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测量单元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及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未获得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测量单元还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将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SSB确定为第一SSB。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该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当所述装置是终端设备时,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当所述装置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时,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中的方法,存储单元可以是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方法。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储在第一存储介质上,其中第一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器封装在一起的,也可以与处理器单独封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LTE系统和5G系统的竞争随机接入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网络设备通过波束成形技术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随机接入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随机接入方法的另一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随机接入方法的再一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或新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该通信系统1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2。网络设备11与终端设备12可通过无线链路通信。各通信设备,如网络设备11或终端设备12,可以配置多个天线,该多个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天线和至少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另外,各通信设备还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因此,网络设备11与终端设备12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应理解,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例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C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内容作简单说明。
1、随机接入
LTE系统和5G系统的随机接入分为竞争随机接入和非竞争随机接入两种。图2示出了LTE系统和5G系统的竞争随机接入的流程图。
LTE系统和5G系统的竞争随机接入用于:(1)终端初始接入;(2)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重建、切换;(3)非同步状态下RRC连接态时下行数据到达;(4)RRC连接态时上行数据到达;(5)RRC连接态时的定位。此外,5G系统还引入系统消息请求、非激活态的终端恢复连接等。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步:
消息1(Msg1):UE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资源,在选择的PRACH资源上向基站发送所选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即Msg1)。
消息2(Msg2):基站接收到随机接入请求Msg1,向UE发送随机接入响应(randomaccess response,RAR,即Msg2),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上行定时提前量、为Msg3分配的上行资源UL grant、网络侧分配的临时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temporary C-RNTI)等。承载Msg2调度消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用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ndomaccess-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RA-RNTI)加扰,Msg2中还携带PreambleID,UE通过RA-RNTI和Preamble ID确定该Msg2是与其发送的Msg1对应的。
消息3(Msg3):UE在Msg2指定的UL grant上发送基于调度的传输消息(scheduledtransmission,即Msg3),该Msg3消息中包含层2/层3(L2/L3)随机接入信息,不同随机接入原因Msg3上行传输的内容不同,例如对于初始接入,Msg3传输的是RRC连接建立请求。
消息4(Msg4):基站发送竞争解决消息(contention resolution,即Msg4)给UE,UE根据Msg4可以判断随机接入是否成功。对于初始接入UE,竞争解决成功后临时C-RNTI自动转化为UE在该小区的唯一UE标识C-RNTI。
从终端设备的角度上看,RA过程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而导致RA失败,作为示例而非限定,RA失败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1)终端设备没有收到其发送的preamble所对应的RAR。例如,终端设备没有收到随机接入响应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unit,PDU),或者收到的RAR MAC PDU中不包括对应该preamble的RAR;
(2)终端设备发送了Msg3,但是没有收到Msg4;
(3)终端设备收到了Msg4,但是该终端设备并不是冲突解决的胜利者。
在LTE系统中,如果本次RA失败了,则终端设备会重新发起RA,并且使用功率爬坡步长(power ramping step)去增加发送功率,例如每次增加2dB,直至完成RA。
2、波束成形
为了降低无线电波的传播损失并且增加传输距离,在5G系统中讨论了波束成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全维度MIMO(full-dimension MIMO,FD-MIMO)、阵列天线、数字波束成形(digital beamforming)、模拟波束形成(analog beamforming)等天线技术。
5G系统中的网络设备(例如,gNB或TRP)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技术与用户设备进行交互。网络设备通常可以形成多个下行链路(down link,DL)传输波束(transmit beam,Txbeam),在某一个或者多个DL Tx beam上向该波束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发送下行信号。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波束(receive beam,Rx beam)或者全向天线进行接收,以获得较大的阵列增益。通过波束成形技术,网络设备与用户设备间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图3示出了网络设备通过波束成形技术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如数字波束成形或者模拟波束成形,来形成多个传输波束或者接收波束,各个波束所覆盖的角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不同覆盖角度的波束可以存在重叠部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用覆盖角度较宽的波束发送控制信息,用覆盖角度较窄的波束发送数据信息。用户设备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或者波束集或波束组的覆盖范围内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
用户设备也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形成多个接收波束,对应于网络设备所使用的下行链路波束,确定使用某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波束来接收。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波束可以指代单个或者多个波束。
因此,可以将网络设备的下行链路传输波束和相应的用户设备的接收波束,或者用户设备的上行链路传输波束和相应的网络设备的接收波束称为一对波束对(beampair),由该波束对形成的传输链路称为波束对链路(beam pair link,BPL)。例如,当图3中的网络设备使用波束3作为下行链路传输波束时,用户设备可以确定使用波束6作为相应的接收波束,波束3与波束6形成一对BPL。当网络设备或者用户设备的波束符合波束对应(beam correspondence)特征时,可以由传输波束或者接收波束确定对应的接收波束或者传输波束。
波束对可以包括发送端的传输波束和接收端的接收波束,或者,也称作上行波束或下行波束。例如,波束对可以包括gNB Tx beam传输波束或UE Rx beam接收波束,或者,UETx beam传输波束或gNB Rx beam接收波束。
应理解,通常情况下,网络设备的传输性能要好于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因此,相比于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网络设备可以拥有更多的传输波束,此时,网络设备的多个传输波束可以与终端设备的一个接收波束形成多对波束对,例如,在图3中,网络设备使用的波束2也可以和终端设备的波束6形成波束对,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下面继续对本申请中的波束作进一步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也可以称为beam,波束可以直接替换为beam,或,beam可以直接替换为波束,本文不再赘述;
可选地,波束也可以称为方向,波束可以直接替换为方向,或,方向可以直接替换为波束,例如,第一波束可以替换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第一波束,本文不再赘述;
可选地,波束也可以称为空间资源,波束可以直接替换为空间资源,或,空间资源可以直接替换为波束,本文不再赘述;
可选地,波束也可以称为预编码向量,波束可以直接替换为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向量可以直接替换为波束,本文不再赘述;
可选地,波束/beam可以理解为空间资源,可以指具有能量传输指向性/方向性的发送或接收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发送或接收预编码向量能够通过索引信息进行标识。其中,所述能量传输指向性可以指在一定空间位置内,接收经过所述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处理后的信号具有较好的接收功率,如满足接收解调信噪比等;所述能量传输指向性也可以指通过所述预编码向量接收来自不同空间位置发送的相同信号具有不同的接收功率,可以理解为设备使用不同的beam表示设备使用不同的空间资源,可选地,进一步区分上行空间资源和/或下行空间资源,或,用于发送信息的空间资源,用于接收信息的空间资源;
可选地,波束可以理解为通过天线阵列的发送模式所形成的主瓣(beam(of theantenna)is the main lobe of the radiation pattern of an antenna array);
可选地,同一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不同的设备也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即对应不同的波束,不同的波束可以对应不同的方向,可以理解为设备使用不同的beam表示设备使用不同的预先编码向量,可选地,进一步区分上行预先编码向量,下行预先编码向量,或,区分用于发送信息的预先编码向量,用于接收信息的预先编码向量;
可选地,波束/beam还可理解为空间域传输过滤器(spatial domaintransmission filter);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和/或用户设备)使用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空间域传输过滤器;
设备不限制使用某个波束(例如,第N个波束,N为设备支持的任意一个波束),为了方便理解,以设备使用第一波束为例;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在第一方向;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在第一发送方向,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在第一接收方向;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空间资源;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空间资源,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空间资源;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天线模式;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天线模式,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天线模式;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天线模式;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天线模式,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天线模式;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天线阵列模式;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天线阵列模式,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天线阵列模式;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空间域传输过滤;
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用于发送的第一空间域传输过滤器;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用于接收的第一空间域传输过滤器;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空间域传输过滤器;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接收空间域传输过滤器;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预编码向量;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预编码向量,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预编码向量;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权重;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权重,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权重;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参数(例如天线阵列中涉及的参数);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参数,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参数;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加权参数(例如天线阵列中不同的天线使用不同的参数);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加权参数,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加权参数;
可选地,例如: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或在第一方向),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波束成形;进一步,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可以替换为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成形,和/或,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替换为使用第一接收波束成形;
可选地,设备所使用的发送波束与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sblock,SSB)相对应,比如第一发送波束对应第一SSB,第二发送波束对应第二SSB;
例如,网络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发送第一SSB,网络设备使用第二波束发送第二SSB;
再例如,网络设备在对应第一SSB的资源上发送信息,表示网络设备使用的是第一发送波束,网络设备在对应第二SSB的资源上发送信息,表示网络设备使用的是第二发送波束。
下面继续对终端设备的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进行介绍。
在5G NR的多波束系统中,如果终端设备满足如下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则该终端设备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
(1)终端设备能够基于终端设备在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波束上的测量结果(例如,对网络设备发送的SSB进行测量的结果)确定终端设备的发送波束。
(2)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的测量结果确定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
具体地,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的终端设备具有在相同方向上的接收波束和发送波束。例如,终端设备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接收波束,如果该终端设备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则该终端设备在第一方向上还具有第一发送波束。
再例如,终端设备具有在多个方向上的多个接收波束,如果该终端设备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则该终端设备在该多个方向上还具有多个发送波束,该多个发送波束与多个接收波束一一对应。考虑到信道的互异性,如果终端设备在第一接收波束的空间方向上接收到的SSB的测量结果最好,那么相应的,终端设备在第一接收波束空间方向上的第一发送波束进行数据发送的效果也最好,则此时终端设备可以选择第一接收波束空间方向上的第一发送波束来发送数据。
根据上述对发送/接收波束的一致性能力的定义,可以将终端设备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型,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的终端设备;
第二类型,不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能力的终端设备。
应注意,在一个多波束系统中,上述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可能都会存在。
在5G系统中引入了多波束机制,在该机制下,如果终端设备切换了发送波束或者接收波束,则不能执行功率爬坡。
应理解,前述对随机接入、波束成形、波束对等的相关介绍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在RA失败后,如何进行发送波束的选择以再次发起RA取决于终端设备的内部实现。当终端设备不断的执行发送波束的切换,例如,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一发送波束发起RA,并且失败以后,终端设备确定以区别于第一发送波束的第二发送波束再一次发起RA,则此时由于终端设备切换了发送波束,会导致功率不能爬坡,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可能较小,从而对网络设备不可达,最终导致终端设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RA,带来较大的接入时延,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在RA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网络设备11,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终端设备12。
图4是本申请随机接入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以下,结合图4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200,该方法200包括:
步骤210,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步骤220,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preamble),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步骤230,当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是多波束系统中的通信设备,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波束进行通信。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具有多个传输波束,终端设备具有多个接收波束,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一个传输波束和至少一个接收波束进行通信。可选地,该至少一个传输波束和至少一个接收波束可以形成至少一对波束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多个传输波束来发送多个SSB,该多个传输波束可以和多个SSB一一对应。相应地,根据波束对应原则,终端设备可以在对应的多个接收波束上来接收该多个SSB。
例如,网络设备在传输波束#1上发送第一SSB,相应地,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波束#1上接收该第一SSB,其中,传输波束#1和接收波束#1形成波束对。
再例如,网络设备在传输波束#2上发送第二SSB,相应地,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波束#2上接收该第二SSB,其中,传输波束#2和接收波束#2形成波束对。
再例如,网络设备在传输波束#3上发送第三SSB,相应地,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波束#1上接收该第三SSB,其中,传输波束#3也可以和接收波束#1形成波束对。
也就是说,多个SSB也与终端设备的多个接收波束相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具备发送/接收波束一致性的能力。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相同的方向上,可以同时具备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例如在接收波束#1的空间方向上,终端设备还具有发送波束#1,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1与发送波束#1相对应。
也就是说,多个SSB也与终端设备的多个发送波束相对应。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测量周期内对该多个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其中,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具有多个接收波束,相应地,终端设备还可以具有多个发送波束,终端设备可以使用多个发送波束中的某一个发送波束(例如第一发送波束)来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可以使用质量较好(或者最好)的发送波束来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基于信道互易性,如果终端设备的接收波束#1波束质量较好,相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发送波束#1的波束质量也较好。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检测多个接收波束的波束质量来确定多个发送波束的波束质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第一发送波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测量周期内对该多个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该第一发送波束和第一SSB相对应。
具体地,终端设备对多个SSB进行测量,可以是对多个SSB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例如,可以是对多个SSB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进行测量。通过对多个SSB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多个接收波束的波束质量,之后根据信道的互易性,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多个发送波束的波束质量。
可选地,可以将该多个SSB中信号质量较好(或者最好)的SSB确定为第一SSB,即终端设备可以将质量较好(或者最好)的发送波束作为第一发送波束,来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可选地,终端设备对多个SSB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多个测量值。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将该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对应的SSB确定为第一SSB,即将质量最好的发送波束确定为第一发送波束。
例如,终端设备的物理层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SSB,并且进行测量,得到多个测量值,物理层可以选择将测量值最大的8个SSB上报给MAC层,MAC层可以根据该最大的8个SSB来刷新保存的列表(list),并且MAC层可以从该8个SSB中确定测量值最大的SSB为第一SSB,并且将第一SSB所对应的发送波束确定为第一发送波束。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对与多个发送波束对应的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其中,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接收波束质量最好(基于信道的互易性,其所对应的发送波束的质量也最好),终端设备将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发送波束确定为第一发送波束,终端设备使用该第一发送波束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可以提高通信质量。
此外,终端设备也可以将该多个测量值中的第二大的测量值对应的SSB确定为第一SSB,即将质量第二好的发送波束确定为第一发送波束,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该多个测量值可以是多个RSRP的值。
此外,在步骤210中,终端设备还可以确定发起RA的发送功率(即第一发送功率)。
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SSB的测量值来确定发起RA的第一发送功率。
再例如,该测量值可以为RSRP,此时可以根据第一SSB的RSRP来确定第一发送功率。
应理解,前述对终端设备确定所使用的第一发送波束以及第一发送功率的相关介绍仅用于示例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所使用的第一发送波束以及第一发送功率。
在步骤220中,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相应地,在步骤220中,网络设备可以接收该第一前导码。
此外,在步骤220中,可能由于终端设备的第一发送功率过小而对网络设备不可达等原因,导致网络设备无法接收到第一前导码,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在步骤230中,当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先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进行第一随机接入,并且在确定了第一随机接入失败以后,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以更大的发送功率发起下一次(即第二)随机接入。
在步骤230中,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例如,响应消息接收被认为失败的第一情况下(该第一情况又可以称之为:终端设备准备再次发起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或,终端设备准备再次发送前导码(例如第二前导码)的情况下),或,冲突解决被认为失败的第二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
可选地,在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
(1)终端设备没有收到其发送的第一前导码所对应的RAR。例如,终端设备没有收到RAR MAC PDU,或者收到的RAR MAC PDU中不包括对应第一前导码的RAR;
(2)终端设备发送了Msg3(即此时终端设备收到了第一前导码所对应的RAR),但是没有收到Msg4;
(3)终端设备收到了Msg4,但是终端设备并不是冲突解决的胜利者。
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以后,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第一发送功率。
可选地,第二发送功率可以为第一发送功率加上功率爬坡增加的功率。
可选地,该功率爬坡增加的功率可以为功率爬坡步长。例如,该值的大小可以为2dB。
可选地,该功率爬坡增加的功率也可以由通信系统或通信协议规定,或者,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一随机接入失败以后,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以相对第一发送功率更大的第二发送功率(实现功率的爬坡)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也就是说,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起第二随机接入,此时终端设备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起RA时,为了提高波束选择的灵活性,还可以继续对SSB进行测量,并且设置预设条件,在预设条件满足时,终端设备才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起第二随机接入。
例如,在第一测量周期之后的第二测量周期内,终端设备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在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再例如,在第一测量周期之后的第二测量周期内,终端设备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但是并未获得第一SSB的测量值时,终端设备继续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再例如,在第一测量周期之后的第二测量周期内,终端设备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取多个测量值,在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再例如,在第一测量周期之后的第二测量周期内,终端设备对多个SSB进行测量,在未获得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终端设备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第一测量周期、第二测量周期中的周期,并不能说明本申请的测量一定是周期性进行的,第一测量周期、第二测量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测量期间、第二次测量期间,而第一、第二也并不能说明一定是测量的首次和第二次,第一测量周期、第二测量周期也可以是中间对SSB进行测量的某两次。
以下结合附图5、6对上述几种两种实施方式分别作进一步说明。
方式1:终端设备对第一SSB进行测量。
图5示出了本申请随机接入的方法200的另一例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步骤230之前,即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方法200还包括:
步骤221,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
步骤230还包括:
步骤231,在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具体地,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第二测量周期对第一SSB继续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测量值,并且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是否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例如,该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再例如,该第一测量值不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不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其中,对第一SSB进行测量,可以是对第一SSB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该第一测量值可以反映第一发送波束质量的好坏程度,并且在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例如第一发送波束质量足够好时),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发起RA,并且执行功率爬坡,使用更大的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第二前导码。
本申请对第一测量值的参数类型并不限定,例如,对第一SSB进行测量可以是对第一SSB的RSPR进行测量,即该第一测量值可以是RSRP的值。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以确定是否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
例如,该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
再例如,该第一测量值不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不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发送第二前导码。
此外,本申请对进行判定的预设条件并不做限定,作为示例,该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条件1-1
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具体地,在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第一SSB的信号足够好,同时也说明第一发送波束的质量也足够好,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功率并且使用增大后的发送功率(即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从而再一次发起随机接入程序。
可选地,该第一阈值可以由通信系统或通信协议规定,或者,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例如,该第一阈值可以为基站发送的rsrp-ThresholdSSB。
条件1-2
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第二测量值为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第一SSB的测量值。
应理解,网络设备可以是周期性(periodic)、半持续性(semi-persistent)或非周期性(aperiodic)的发送多个第一SSB,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该多个第一SSB,并且对该多个第一SSB进行测量。
在本申请中,第二测量值为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第一SSB的测量值。例如,该第二测量值可以为第一测量周期对第一SSB的测量值(即在步骤210中对第一SSB的测量值)。
再例如,该第二测量值还可以为第一测量周期和第二测量周期之间的一个检测周期内对第一SSB的测量值(即可以是在步骤210和步骤221之间的检测周期内对第一SSB的测量值),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中,在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的情况下,说明第一SSB的信号在变好,同时也说明第一发送波束的质量也在变好,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功率并且使用增大后的发送功率(即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从而再一次发起随机接入程序。
可选地,在第一测量值小于第二测量值的情况下,说明第一SSB的信号在变差,同时也说明第一发送波束的质量也在变差,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不使用第一发送波束来发送第二前导码,此时为了选取合适的发送波束发送第二前导码,终端设备可以继续对第一SSB之外其他的SSB执行测量。
可选地,在第一测量值小于第二测量值的情况下,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对该多个SSB中第一SSB之外的SSB执行测量。
进一步地,若此时对包括第一SSB在内的多个SSB进行测量,得到的最大测量值为第二SSB的测量值,说明此时第二SSB对应的第二发送波束质量最好,则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发送波束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
进一步地,此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对第二SSB的测量值确定第三发送功率,并且使用第二发送波束以第三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已发起第二随机接入。
例如,该测量值可以为RSRP的值,此时可以根据第二SSB的RSRP来确定第三发送功率。
条件1-3
终端设备未获得第一SSB的测量值(即第一测量值)。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能并未完成对第一SSB的测量,即并未测量得到第一测量值,则此时系统或者协议可以规定,或者根据与网络设备的约定,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终端设备并未完成对第一SSB的测量可能的原因有:测量时间不够、接收天线被占用、终端设备的MAC层没有收到物理层通知的测量结果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协议”可以是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方式2:终端设备对多个SSB进行测量
图6示出了本申请随机接入的方法200的再一例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步骤230之前,即在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方法200还包括:
步骤222,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
步骤230还包括:
步骤232,在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具体地,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第二测量周期对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并且根据多个测量值确定是否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例如,该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再例如,该多个测量值不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不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类似地,对多个SSB进行测量,可以是对多个SSB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例如对多个SSB的RSPR进行测量,而该多个测量值可以是RSRP的值。
可选地,终端设备根据对多个SSB的多个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以确定是否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
例如,该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
再例如,该多个测量值不满足预设条件,终端设备不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发送第二前导码。
此外,本申请对进行判定的预设条件并不做限定,作为示例,该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条件2-1
多个SSB的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第一SSB的测量值。
具体地,若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第一SSB的测量值(即第一测量值为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则说明第一SSB的信号最好,同时说明第一SSB对应的第一发送波束的质量最好,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使用增大后的发送功率(即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条件2-2
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第一SSB的测量值,多个SSB的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与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具体地,区别于前述条件2-1,当第一SSB的测量值不是多个SSB的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时,若多个SSB的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与第一SSB的测量值(即第一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说明第一SSB的信号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也不太差,同时也说明第一发送波束的质量也不太差,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并且使用增大后的发送功率(即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从而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
以上设置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终端设备在多次RA失败的过程中不停的选择不同的发送波束,乒乓切换,变来变去,不能实现功率爬坡,导致RA效率低下。
可选地,该第二阈值可以由通信系统或通信协议规定,或者,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可选地,若多个SSB的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与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大于第二阈值,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发送波束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前导码,其中,该最大值为第二SSB的测量值,第二发送波束与第二SSB相对应。
进一步地,此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最大测量值确定第三发送功率,并且使用第二发送波束以第三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
条件2-3
终端设备未获得多个发送波束对应的多个SSB的测量值。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能并未完成对全部SSB的测量,即并未完全测量得到多个测量值,则此时系统或者协议可以规定,或者根据与网络设备的约定,终端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发起第二随机接入。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尽可能的不切换发送波束,以实现功率爬坡,从而能够提高RA的成功率,缩短RA的完成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终端设备并未完成对多个SSB的测量可能的原因有:测量时间不够、接收天线被占用、终端设备的MAC层没有收到物理层通知的测量结果等。
上文结合图1至图6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随机接入的方法,下面结合图7、图8,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应理解,图7、图8所示的装置能够实现图4-6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600包括:测量单元610、发送单元620,其中,
测量单元610,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发送单元620,用于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发送单元620还用于使用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第二发送功率大于第一发送功率。
可选地,在所述发送单元620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以及所述发送单元62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值为所述测量单元610在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可选地,在所述发送单元620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及所述发送单元620还用于:当未获得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可选地,在所述发送单元620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以及所述发送单元620还用于:在所述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所述最大值与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可选地,在所述发送单元620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及所述发送单元620还用于:在未获得所述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可选地,所述测量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将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SSB确定为所述第一SSB。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通信装置600可以为终端设备70,其中测量单元的功能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702实现,发送单元的功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收发器701(即控制电路与天线一起)实现。下文结合图8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适用于图1所示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8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7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8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8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4-6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4-6所示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为了便于理解,下文中对本申请介绍方案的过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术语及英文缩略语,如同步信号块(SSB)、随机接入(RA)等,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前导码(preamble)均为方便描述而给出的示例性举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已有或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它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术语的可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例如,区分不同的SSB、波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协议”可以是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以及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
在所述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值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4.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及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
当未获得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5.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以及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
在所述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所述最大值与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8.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及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包括:
在未获得所述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SSB,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SSB确定为所述第一SSB。
1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还用于:
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获得第一测量值;以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测量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值为所述测量单元在所述第二测量周期之前的一个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还用于:
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第一SSB进行测量;以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当未获得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还用于:
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以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多个测量值满足预设条件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为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不是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所述最大值与所述第一SSB的测量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
1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在第一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发送的多个同步信号块SSB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一发送波束,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与第一SSB相对应;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一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前导码,以进行第一随机接入;
当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失败时,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以进行第二随机接入,所述第二发送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发送功率;
在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之前,所述测量单元还用于:
在第二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在未获得所述多个SSB的全部测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波束以第二发送功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前导码。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单元还用于:
在第一测量周期对所述多个SSB进行测量,以获得多个测量值,将所述多个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所对应的SSB确定为所述第一SSB。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73329.4A CN110461007B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PCT/CN2020/107252 WO2021031858A1 (zh) | 2019-08-21 | 2020-08-06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73329.4A CN110461007B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61007A CN110461007A (zh) | 2019-11-15 |
CN110461007B true CN110461007B (zh) | 2021-01-29 |
Family
ID=68488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73329.4A Active CN110461007B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61007B (zh) |
WO (1) | WO202103185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61007B (zh) * | 2019-08-21 | 2021-0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CN114846758A (zh) * | 2019-12-31 | 2022-08-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同步信号块的方法和装置 |
CN113518434A (zh) * | 2020-04-09 | 2021-10-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3873535B (zh) * | 2020-06-15 | 2025-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发送信号的方法、终端、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4338314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发送方法、频偏估计方法、通信网络系统、终端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2066A (zh) * | 2017-08-11 | 2019-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12619A1 (ja) * | 2016-07-15 | 2018-01-18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AU2017355776A1 (en) * | 2016-11-02 | 2019-06-20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8289329B (zh) * | 2017-01-09 | 2023-08-2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基站设备、用户设备 |
CN108391319B (zh) * | 2017-02-03 | 2023-05-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的方法及其装置 |
MX2019013304A (es) * | 2017-05-14 | 2020-02-05 | Fg innovation co ltd | Metodos, dispositivos y sistemas para el refinamiento de haces durante el traspaso. |
CN109151923B (zh) * | 2017-06-16 | 2023-1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US11778657B2 (en) * | 2017-10-27 | 2023-10-03 | Apple Inc. | Control resource set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
CN110312322B (zh) * | 2019-05-31 | 2023-07-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的方法及执行随机接入的设备 |
CN110461007B (zh) * | 2019-08-21 | 2021-0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
2019
- 2019-08-21 CN CN201910773329.4A patent/CN110461007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06 WO PCT/CN2020/107252 patent/WO202103185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2066A (zh) * | 2017-08-11 | 2019-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31858A1 (zh) | 2021-02-25 |
CN110461007A (zh) | 2019-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61007B (zh) |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
EP3721658B1 (en) | Link monitoring with self-backhaul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 |
CN109996265B (zh) | 波束测量方法、装置、系统、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
TWI734887B (zh) | 方法、系統及設備 | |
CN111565470B (zh) | 2步骤随机接入 | |
EP3624492B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EP3497816B1 (en) | Rach conveyance of dl synchronization beam information for various dl-ul correspondence states | |
EP3278468B1 (en) | Reciprocity de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beamforming training | |
KR102148594B1 (ko) | 빔 기반의 물리적 랜덤 액세스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0393025A (zh) | 连结重建后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默认波束 | |
CN109392186B (zh) | 随机接入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EP3923620B1 (en) | Method for measuring signal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20180027595A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ndom access | |
US11076422B2 (en) | Random access respon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5981446B (zh) | 通过第二无线网络的网络接入 | |
JP7423801B2 (ja) |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US12063558B2 (en) |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or carrier aggregation | |
CN109121222B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
KR20160063061A (ko) | 빔포밍을 이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기법 | |
US20240196442A1 (en) |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9159294A1 (ja) |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
CN110611931B (zh) | 检测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30164746A1 (en) | Random access resource selec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 |
CN112566266B (zh) |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
KR102522776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랜덤 액세스 채널을 이용한 랜덤 액세스 신호를 송신하기 위한 통신 노드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