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3624B - 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83624B CN110383624B CN201780088164.6A CN201780088164A CN110383624B CN 110383624 B CN110383624 B CN 110383624B CN 201780088164 A CN201780088164 A CN 201780088164A CN 110383624 B CN110383624 B CN 1103836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command value
- inverter
- terminal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AC powered load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控制装置(4)构成为,在第4端子(T4)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使第1及第2开关(S2、S3)接通,并且按照电流指令值对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控制装置(4)基于对电流指令值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指令值及q轴电流指令值、与对输出电流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值及q轴电流值的偏差,生成电压指令值。控制装置基于电压指令值生成逆变器(2)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对控制信号的频率进行控制,以使由逆变器(2)按照控制信号生成的交流电压的相位与交流电源(5)的相位同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响应对不间断电源装置的可靠性需求,进行用于确认不间断电源装置的性能的电气试验。例如日本特开2009-23254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交流输出端子上不连接模拟负载设备就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试验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25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中,不使用模拟负载设备,将由逆变器生成的交流电力经由旁路电路再生为交流电源。由此,能够将电气试验所需的电力抑制在上述的电力路径内发生的损失。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试验方法中,对逆变器进行控制,以使从逆变器输出的三相交流电流的检测值与电流指令值一致。该电流控制中的控制增益上重叠三相交流电流的额定频率,因此控制增益需要为高增益。因而,存在为了实现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而控制变复杂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通过容易的控制而以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进行电气试验的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不间断电源装置具备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1及第2端子、与蓄电装置连接的第3端子、第4端子、变换器、逆变器、第1及第2开关、以及控制装置。变换器构成为,将从交流电源经由第1端子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逆变器构成为,将由变换器生成的直流电力或蓄电装置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第1开关连接在逆变器的输出节点与第4端子之间。第2开关连接在第2端子与第4端子之间。在第4端子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第1及第2开关接通,并且按照电流指令值对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控制装置基于对电流指令值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指令值及q轴电流指令值与对输出电流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值及q轴电流值的偏差,生成电压指令值。控制装置基于电压指令值,生成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对控制信号的频率进行控制,以使由逆变器按照控制信号生成的交流电压的相位与交流电源的相位同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容易的控制以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框图。
图2是表示控制装置之中的与变换器的控制关联的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控制装置之中的与逆变器的控制关联的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说明d轴电流指令值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电气试验时的逆变器的控制的波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标号,不重复其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框图。商用交流电源5将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供给至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实际上从商用交流电源5接受三相交流电力,但为了实现附图以及说明的简单化,图1中仅示出了一相电路。
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具备输入端子T1、旁路端子T2、电池端子T3以及输出端子T4。输入端子T1以及旁路端子T2连接于商用交流电源5。输出端子T4可连接于未图示的负载。负载由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供给的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驱动。
电池端子T3与蓄电池6连接。蓄电池6是能够进行直流电力的充电以及放电的电池。蓄电池6对应于积蓄直流电力的“电力储存装置”的一实施例。电池端子T3上,也可以代替蓄电池6而连接电容器(电双重层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等)。
不间断电源装置100还具备开关S1~S3、电抗器L1、L2、变换器1、电容器C1、C2、双向斩波器3、电流检测器CD1、CD2、电压检测器VD1~VD5、以及控制装置4。开关S1、电抗器L1、变换器1、逆变器2、电抗器L2以及开关S2在输入端子T1与输出端子T4之间串联连接。
开关S1的一方端子连接于输入端子T1,其另一方端子经由电抗器L1连接于变换器1的输入节点。电容器C1连接于开关S1的另一方端子。变换器1的输出节点经由直流母线7连接于逆变器2的输入节点,并且经由双向斩波器3连接于电池端子T3。电容器C3连接于直流母线7。
逆变器2的输出节点经由电抗器L2连接于开关S2的一方端子,开关S2的另一方端子连接于输出端子T4。电容器C2连接于开关S2的一方端子。
开关S1在从商用交流电源5正常供给交流电力的通常时被闭合(接通),例如在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维护时被开放(断开)。开关S1的接通断开由控制装置4控制。
电容器C1以及电抗器L1构成交流滤波器F1。交流滤波器F1是低通滤波器,使从商用交流电源供给的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通过,截断由变换器产生的开关频率的信号。
变换器1构成为,在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交流电力的通常时,将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由变换器1生成的直流电力被输出至直流母线7。此时,变换器1将直流电流输出至直流母线7,以使直流母线7的电压V3成为规定的基准电压V3R。变换器1中的电力变换由控制装置4控制。来自商用交流电源5的交流电力的供给停止的停电时,变换器1的运转停止。变换器1由控制装置4控制。电容器C3对直流母线7的电压V3进行平滑化。
双向斩波器3构成为,执行双向直流电压变换(升压以及降压)。双向斩波器3在通常时,将由变换器1生成的直流电力积蓄到蓄电池6。在停电时,双向斩波器3将蓄电池6的直流电力供给至直流母线7。双向斩波器3由控制装置4控制。双向斩波器3对应于“DC/DC变换器”的一实施例。
逆变器2构成为,在通常时,将由变换器1生成的直流电力变换为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逆变器2构成为,在停电时,将蓄电池6的直流电力变换为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逆变器2由控制装置4控制。
变换器1以及逆变器2由半导体开关元件构成。作为半导体开关元件,例如应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作为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控制方式,能够应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
电抗器L2以及电容器C2构成交流滤波器F2。交流滤波器F2是低通滤波器,使由逆变器2生成的商用频率的交流电力通过,截断由逆变器2产生的开关频率的信号。换言之,交流滤波器F2将逆变器2的输出电压的波形变换为正弦波。
开关S2(第1开关)在旁路供电模式时被断开,在逆变器供电模式时被接通。旁路供电模式是将来自商用交流电源5的交流电力供给至负载的模式。将连接旁路端子T2与输出端子T4的电路也称为“旁路电路”。逆变器供电模式是将由逆变器2生成的交流电力供给至负载的模式。
开关S3(第2开关)在旁路供电模式时被接通,在逆变器供电模式时被断开。开关S2、S3的接通断开由控制装置4控制。
电压检测器VD1对输入端子T1的交流电压V1(即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基于电压检测器VD1的输出信号,判定是否从商用交流电源5正常供给交流电力(即是否发生了停电)。
电流检测器CD1对流过电抗器L1的交流电流I1(即变换器1的输入电流)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电压检测器VD3对直流母线7的直流电压V3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
控制装置4基于电压检测器VD1、VD3以及电流检测器CD1的输出信号,对变换器1进行控制。换言之,变换器1在通常时,对直流母线7供给直流电力,以使直流母线7的直流电压V3成为基准电压V3R。在停电时,变换器1的运转被停止。
电压检测器VD4对电池端子T3的直流电压V4(即蓄电池6的端子间电压)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基于电压检测器VD3、VD4的输出信号对双向斩波器3进行控制。换言之,双向斩波器3在通常时,对蓄电池6供给直流电力,以使电池端子T3的直流电压成为规定的目标电池电压。在停电时,双向斩波器3对直流母线7供给直流电力,以使直流母线7的直流电压V3成为基准电压V3R。
电压检测器VD2对旁路端子T2的交流电压V2(即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电压检测器VD4对输出端子T4的交流电压V4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
电流检测器CD2对流过电抗器L2的电流I2(即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将表示其检测值的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基于电压检测器VD2、VD4以及电流检测器CD2的输出信号,对逆变器2进行控制。
特别是,控制装置4在逆变器供电模式时,基于电压检测器VD2的检测值V2(即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生成电压指令值,对逆变器2进行电压反馈控制以使电压检测器VD5的检测值V5(即输出端子T4的交流电压)与该电压指令值一致,并且对逆变器2进行电流反馈控制以供给电流检测器CD2的检测值的电流(负载电流)。
[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
为了保证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可靠性,进行用于确认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性能的电气试验。在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不使用负载或摸拟负载而运转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输出端子T4上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使变换器1以及逆变器2运转。图1中,使用虚线箭头表示电气试验时的电力的流向。
此时,控制装置4通过使开关S2、S3一起接通,使从逆变器2供给的交流电力经由旁路电路再生为商用交流电源5。这样,电气试验所需的电力仅为在图1所示的电力路径内发生的损失,因此将从商用交流电源5提供的电力抑制为该损失量。
图2是表示控制装置4之中的与变换器1控制关联的部分的结构的框图。图2表示了电气试验时的变换器1的控制。
在电气试验时,控制装置4与逆变器供电模式时同样,基于电压检测器VD1、VD3以及电流检测器CD1的输出信号,对变换器1进行控制。换言之,变换器1对直流母线7供给直流电力,以使直流母线7的直流电压V3成为基准电压V3R。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4包括电压基准生成部10、电压控制部12、电流控制部14、减法器11、13、以及PWM控制部15。电压基准生成部10生成作为直流母线7的目标直流电压的基准电压V3R。
减法器11从基准电压V3R减去直流电压V3(电压检测器VD3的检测值),求出V3R与V3的偏差V3R-V3。
电压控制部12以偏差V3R-V3成为0的方式生成电流指令值I1*。电压控制部12例如至少包括比例元素(P:proportional element)以及积分元素(I:integral element),以偏差V3R-V3为输入进行比例积分运算。电压控制部12作为其运算结果而生成电流指令值I1*。
减法器13从电流指令值I1*减去电流I1(电流检测器CD1的检测值),求出I1*与I1的偏差I1*-I1。
电流控制部14以偏差I1*-I1成为0的方式生成电压指令值V*。电流控制部14例如包括比例元素以及积分元素,以偏差I1*-I1为输入进行比例积分运算。电流控制部14作为其运算结果而生成电压指令值V*。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电压控制以及电流控制中使用PI控制,但也可以使用包括比例元素(P)、积分元素(I)以及微分元素(D:derivative element)的PID控制。或者,也可以代替它而使用其他一般的控制方法。
PWM控制部15如果从电流控制部14接收电压指令值V*,则对电压指令值V*与三角波的载波信号进行比较,由此生成用于将变换器1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控制信号。由PWM控制部15生成的控制信号被提供至变换器1。
图3是表示控制装置4之中的与逆变器2的控制关联的部分的结构的框图。图3表示了电气试验时的逆变器2的控制。
电气试验时,控制装置4基于关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应输出的视在功率S[VA]以及功率因数φ而预先设定的目标值,生成电流指令值Ir。控制装置4对逆变器2进行电流反馈控制,以使电流检测器CD2的检测值(即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与所生成的电流指令值Ir一致。
具体而言,参照图3,控制装置4包括d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0、q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1、电流控制部24、25、坐标变换部26、31、电压控制部27、PWM控制部28、频率控制部29、以及同步控制部30。
d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0生成作为电流指令值Ir的d轴分量的d轴电流指令值Idr。q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1生成作为电流指令值Ir的q轴分量的q轴电流指令值Iqr。
具体而言,电流指令值Ir例如能够基于作为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额定功率的最大视在功率S[VA]来设定。如果将从不间断电源装置100输出的交流电压(即输出端子T4的交流电压V5)的有效值设为V、将电流指令值Ir的有效值设为I,则用S=V×I表示最大视在功率S[VA]。
另外,逆变器供电模式时,输出端子T4的交流电压V5与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V1同步。即,最大视在功率S[VA]可用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交流电源电压)V1的有效值V与电流指令值Ir的基本波有效值I的积来表示。因而,能够基于最大视在功率S[VA]以及交流电源电压V1的有效值V来运算电流指令值Ir。
接着,设定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功率因数φ。功率因数φ例如能够设定为预计与输出端子T4连接的负载的功率因数。这样,能够确认实质上负载连接到输出端子T4的状态下的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性能。或者,也可以预先设定多个功率因数,切换功率因数φ来进行电气试验。另外,对最大视在功率S[VA]乘以功率因数φ而得到的(S×φ)成为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最大有效功率。
如果设定功率因数φ,则如图4所示,电流指令值Ir可以使用功率因数φ来变换为d轴电流指令值Idr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r。d轴电流指令值Idr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r分别由下记式(1)、(2)提供。
Idr=Ir×cosφ……(1)
Iqr=Ir×sinφ……(2)
d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0如果被提供电流指令值Ir以及功率因数φ,则利用式(1)生成d轴电流指令值Idr。所生成的d轴电流指令值Idr被提供至减法器22。q轴电流指令值21如果被提供电流指令值Ir以及功率因数φ,则利用式(2)生成q轴电流指令值Iqr。所生成的q轴电流指令值Iqr被提供至减法器23。
通过将电流指令值Ir变换为d轴电流指令值Idr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r,控制装置4对逆变器2进行电流反馈控制,以使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的d轴分量Id以及q轴分量Iq分别与d轴电流指令值Idr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r一致。
这里,以往的电流反馈控制中,对逆变器2进行控制,以使电流检测器CD2的检测值I2(三相交流电流)与电流指令值Ir一致。因而,交流电流的额定频率被重叠到反馈控制的控制增益。图1的情况下,基于商用交流电源5的频率(例如,50Hz),控制循环的响应角频率上重叠ωc=314rad/sec。因此,控制循环中的增益需要是高增益。具体而言,需要至少比ωc大1位的增益(即3140rad/sec以上)。另外,在按照通过该电流反馈控制而生成的电压指令值进行的电压控制(PWM控制)中,需要再大1位的增益(即31400rad/sec)。因此,存在为了实现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而需要复杂的控制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电流反馈控制中,能够将d轴电流Id以及q轴电流Iq分别独立地控制。各分量的电流反馈控制中,能够将电流指令值作为直流量来处理,因此能够除去交流电流的额定频率(即,ωc)。因此,能够使控制循环中的增益为低增益。因而,能够容易地实现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
以下,使用图3对控制装置4中的电流反馈控制进行详细的说明。
同步控制部30基于电压检测器VD1的检测值(即从商用交流电源5供给的交流电压V1),对交流电源电压V1的相位θ进行检测。同步控制部30例如为PLL(Phase Locked Loop)电路,进行控制以使逆变器2的输出电压V5与交流电源电压V1的相位差成为0。通过使逆变器2的输出电压V2的相位与交流电源电压V1的相位同步,如图1所示,能够使从逆变器2供给的交流电力经由旁路电路再生为商用交流电源5。
坐标变换部31通过使用由同步控制部30检测到的相位θ进行的坐标变换(三相/二相变换),基于电流检测器CD2的检测值(即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计算d轴电流Id以及q轴电流Iq。
减法器22从由d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0生成的d轴电流指令值Idr减去d轴电流Id,从而求出Idr与Id的偏差ΔId。减法器23从由q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1生成的q轴电流指令值Iqr减去q轴电流Iq,从而求出Iqr与Iq的偏差ΔIq。
电流控制部24以偏差ΔId成为0的方式生成d轴电压指令值Vd*。具体而言,电流控制部24针对偏差ΔId,进行基于规定增益的比例积分运算而求出控制偏差,生成与该控制偏差相应的d轴电压指令值Vd*。
电流控制部25以偏差ΔIq成为0的方式生成q轴电压指令值Vq*。具体而言,电流控制部25针对偏差ΔIq,进行基于规定增益的比例积分运算而求出控制偏差,生成与该控制偏差相应的q轴电压指令值Vq*。
坐标变换部26通过使用交流电源电压的相位θ进行的坐标变换(三相/二相变换),将d轴电压指令值Vd*以及q轴电压指令值Vq*变换为U相、V相、W相的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交流电压指令值Vo*将Vu*,Vv*,Vw*总括性地表示。
像这样,通过电流反馈控制来生成电压指令值Vo*。因而,通过按照电压指令值Vo*对逆变器2进行PWM控制,能够使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与电流指令值Ir一致。
但是,在为了电气试验而使不间断电源装置100(逆变器2)启动时,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急剧上升,因此控制无法追随,有可能发生逆变器2的输出电压V2的有效值达到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之后超过的过冲、输出电压V2的有效值在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的附近振动的摆动(波动)。结果,发生在将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启动起到输出电压V2稳定为止的期间不能进行电气试验这样的不良状况。
另外,为了防止输出电压V2的过冲、摆动,能够采用在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启动时,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逐渐增加到本来的目标电压的方法。由此,能够使输出电压V2的有效值追随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但是,另一方面,在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增加的期间,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的有效值也变得比电流指令值Ir的有效值低,因此不能进行电气试验这一不良状况不会被消除而是被保留。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启动时,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线性地增加,并且使逆变器2的输出频率增加。
具体而言,参照图3,频率控制部29从同步控制部30接收表示交流电源电压V1的相位θ的信号,并且接收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启动指令ST。启动指令ST是用于启动不间断电源装置100的变换器1以及逆变器2的指令。在进行电气试验的情况下未图示的操作部被进行了接通操作时,激活为H(逻辑高)电平的启动指令ST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
频率控制部29如果接收到被激活为H电平的启动指令ST,则基于商用交流电源5的额定频率f*,生成频率指令f#。具体而言,频率控制部29使频率指令f#从0增加至额定频率f*。频率控制部29将所生成的频率指令f#提供给电压控制部27以及PWM控制部28。
电压控制部27基于由坐标变换部26生成的电压指令值Vo*以及频率指令f#,生成要提供给PWM控制部28的电压指令值Vo#。电压控制部27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增加至Vo*。由此,能够使逆变器2的输出频率f和逆变器2的输出电压V5的有效值同时增加。
PWM控制部28基于频率指令f#,生成三角波的载波信号。PWM控制部28包括电压控制振荡器(VCO)而构成。电压控制振荡器对三角波的载波信号的频率进行调整,以使其成为频率指令f#的整数倍。
PWM控制部28通过对电压指令值Vo#与三角波的载波信号进行比较,生成用于将逆变器2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控制信号。由PWM控制部28生成的控制信号被提供至逆变器2。
图5是用于说明电气试验时的逆变器2的控制的波形图。图5中表示了启动指令ST、电压指令Vo#的有效值、以及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的有效值的关系。
参照图5,在时刻t1,如果启动指令ST从L(逻辑低)电平激活为H电平,则控制装置4使开关S2、S3一起接通,并且基于电流指令值Ir以及功率因数φ生成电压指令值Vo*。控制装置4还基于商用交流电源5的额定频率f*来生成频率指令f#。
控制装置4以时刻t1为起点,使频率指令f#以规定的变化率增加。频率指令f#到达额定频率f*。此时,控制装置4以时刻t1为起点,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增加。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增加,在时刻t2到达Vo*。
这样,在时刻t1~t2期间,逆变器2的输出频率和输出电压V5发生变化。如上所述,如果只是减小输出电压V5,则逆变器2的输出电流I2减小。因此,使输出频率也对应于输出电压V5而减小。由此,不会引起输出电压V5的过冲以及摆动就能够在使不间断电源装置100启动之后迅速且稳定地进行电气试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不间断电源装置100,也可能进行设想了从商用交流电源5停止供给交流电力的情况的电气试验。如图6所示,在输出端子T4上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使逆变器2运转。此时,控制装置4使变换器1停止。图6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电气试验时的电力的流向。
如果启动指令ST被激活为H电平,则控制装置4使开关S2、S3一起接通,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使电压指令值Vo#的有效值从0线性地增加,并且使逆变器2的频率指令f#增加。
此外,控制装置4基于电压检测器VD3、VD4的输出信号,对双向斩波器3进行控制。双向斩波器3对直流母线7供给直流电力,以使直流母线7的直流电压V3成为基准电压V3R。
由此,从蓄电池6供给的直流电力由逆变器2变换为交流电力之后,经由旁路电路再生为商用交流电源5。在该情况下,电气试验所需的电力也仅为在图6所示的电力路径内发生的损失,因此能够将从商用交流电源5提供的电力抑制为该损失量。
如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间断电源装置,能够在电气试验时的电流反馈控制中将电流指令值作为直流量来处理,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控制,以高速响应性以及高控制精度进行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
进而,为了电气试验而刚使不间断电源装置启动之后就能够使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电流指令值一致。因而,能够在不间断电源装置的启动后迅速且稳定地进行电气试验。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皆为例示,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说明,还包含由权利要求书所示而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说明
1变换器,2逆变器,3双向斩波器,4控制装置,5商用交流电源,10电压基准生成部,11、13减法器,12、27电压控制部,14电流控制部,15、28PWM控制部,20d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1q轴电流指令生成部,24、25电流控制部,26、31坐标变换部,29频率控制部,30同步控制部,100不间断电源装置,T1输入端子,T2旁路端子,T3电池端子,T4输出端子,VD1~VD3电压检测器,CD1、CD2电流检测器。
Claims (6)
1.一种不间断电源装置,具备:
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1端子及第2端子;
与蓄电装置连接的第3端子;
第4端子;
变换器,构成为将从上述交流电源经由上述第1端子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
逆变器,构成为将由上述变换器生成的直流电力或上述蓄电装置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
第1开关,连接在上述逆变器的输出节点与上述第4端子之间;
第2开关,连接在上述第2端子与上述第4端子之间;以及
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上述第4端子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进行上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使上述第1开关及上述第2开关接通,并且按照电流指令值对上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装置构成为,
基于使用规定的功率因数对上述电流指令值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指令值及q轴电流指令值、与使用上述交流电源的电压的相位对上述输出电流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值以及q轴电流值的偏差,生成电压指令值,并且,
基于上述电压指令值,生成上述逆变器的控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断电源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进而构成为,在进行上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将上述逆变器启动时,使上述电压指令值的有效值从0上升至规定的电压值,并且使上述控制信号的频率从0上升至上述交流电源的频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不间断电源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预计与上述第4端子连接的上述负载的功率因数来执行上述电流指令值的坐标变换。
4.一种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上述不间断电源装置包括:
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1端子及第2端子;
与蓄电装置连接的第3端子;
第4端子;
变换器,构成为将从上述交流电源经由上述第1端子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
逆变器,构成为将由上述变换器生成的直流电力或上述蓄电装置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
第1开关,连接在上述逆变器的输出节点与上述第4端子之间;以及
第2开关,连接在上述第2端子与上述第4端子之间;
在上述第4端子没有连接负载的状态下进行上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上述试验方法具备:
将上述第1开关及上述第2开关接通的步骤;
基于使用规定的功率因数对电流指令值进行坐标变换后得到的d轴电流指令值及q轴电流指令值、与使用上述交流电源的电压的相位对上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进行坐标变换而得到的d轴电流值及q轴电流值的偏差,生成电压指令值的步骤;以及
基于上述电压指令值,生成上述逆变器的控制信号的步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上述试验方法还具备以下步骤:在进行上述不间断电源装置的电气试验的情况下启动上述逆变器时,使上述电压指令值的有效值从0上升至规定的电压值,并且使上述控制信号的频率从0上升至上述交流电源的频率。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在生成上述电压指令值的步骤中,使用预计与上述第4端子连接的上述负载的功率因数来执行上述电流指令值的坐标变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09663 WO2018163397A1 (ja) | 2017-03-10 | 2017-03-10 | 無停電電源装置および無停電電源装置の試験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3624A CN110383624A (zh) | 2019-10-25 |
CN110383624B true CN110383624B (zh) | 2022-08-05 |
Family
ID=63447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8164.6A Active CN110383624B (zh) | 2017-03-10 | 2017-03-10 | 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44477B2 (zh) |
KR (1) | KR102281416B1 (zh) |
CN (1) | CN110383624B (zh) |
TW (1) | TWI661653B (zh) |
WO (1) | WO201816339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57621B2 (ja) * | 2018-07-23 | 2021-11-02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無停電電源装置 |
CN113030770B (zh) * | 2019-07-30 | 2024-07-26 | 深圳市高新投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测试消防电源的功率与效率的自动化测试方法 |
CN110829576B (zh) * | 2019-11-06 | 2021-04-09 | 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不间断电源输入异常检测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
JP7567220B2 (ja) | 2020-06-11 | 2024-10-16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無停電電源装置 |
WO2021255788A1 (ja) * | 2020-06-15 | 2021-12-23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US12155264B2 (en) | 2021-01-29 | 2024-11-26 | Tmeic Corporation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3232A (ja) * | 1994-07-22 | 1996-02-02 | Meidensha Corp | Ups試験用電源装置 |
TW201624876A (zh) * | 2014-12-25 | 2016-07-01 | 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不斷電電源系統 |
CN106464001A (zh) * | 2014-06-26 | 2017-02-22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CN106471704A (zh) * | 2014-06-26 | 2017-03-01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88320B2 (ja) * | 1995-06-27 | 2004-01-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の同期切り換え回路 |
CN101427455B (zh) * | 2006-06-16 | 2012-05-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力变换器的控制装置 |
JP4422164B2 (ja) * | 2007-03-28 | 2010-02-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KR100830351B1 (ko) * | 2007-09-12 | 2008-05-20 | 국제통신공업 주식회사 | 아이지비티 유피에스 시스템 |
JP2009232541A (ja) | 2008-03-21 | 2009-10-08 |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 無停電電源装置及びその試験方法 |
KR101539397B1 (ko) * | 2013-11-25 | 2015-08-07 | 한국전기연구원 | 직류 및 교류 겸용 다기능 시험을 위한 시뮬레이터 |
CN107112793B (zh) * | 2014-12-25 | 2020-06-05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JP6585713B2 (ja) * | 2015-07-07 | 2019-10-02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無停電電源装置 |
KR101727063B1 (ko) | 2016-06-22 | 2017-04-17 | 네오피스 주식회사 | 비상발전기의 정속 운전을 위한 에너지 저장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
-
2017
- 2017-03-10 CN CN201780088164.6A patent/CN11038362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10 JP JP2019504261A patent/JP674447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10 KR KR1020197028019A patent/KR102281416B1/ko active Active
- 2017-03-10 WO PCT/JP2017/009663 patent/WO20181633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6-22 TW TW106120893A patent/TWI66165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3232A (ja) * | 1994-07-22 | 1996-02-02 | Meidensha Corp | Ups試験用電源装置 |
CN106464001A (zh) * | 2014-06-26 | 2017-02-22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CN106471704A (zh) * | 2014-06-26 | 2017-03-01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TW201624876A (zh) * | 2014-12-25 | 2016-07-01 | 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不斷電電源系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3624A (zh) | 2019-10-25 |
TW201834355A (zh) | 2018-09-16 |
TWI661653B (zh) | 2019-06-01 |
JP6744477B2 (ja) | 2020-08-19 |
KR102281416B1 (ko) | 2021-07-23 |
JPWO2018163397A1 (ja) | 2020-01-09 |
KR20190117736A (ko) | 2019-10-16 |
WO2018163397A1 (ja) | 2018-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83624B (zh) | 不间断电源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试验方法 | |
EP2020740B1 (en) | Power converter | |
JP5377634B2 (ja) | 負荷駆動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 |
US10615636B2 (en)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 |
CN111886790B (zh) |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旋转机械驱动系统 | |
JP4664836B2 (ja) | 三相電圧型交直変換装置 | |
WO2017119214A1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US20200204103A1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 |
US10826383B2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TW200414660A (en) | Pulse width modula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power conversion method and power converter | |
KR101639825B1 (ko) | 인버터의 전류 제어 장치 | |
JP2016163380A (ja) |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 |
WO2016035434A1 (ja) | モータ駆動装置 | |
JP6041250B2 (ja) | 系統連系装置 | |
JP7613552B2 (ja) | インバータ、並列インバ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 |
CN112236931B (zh) | 电力变换装置的缺相检测装置 | |
JPH11299244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10649797B (zh) | 一种用于减少电力电子设备中的共模电流的方法 | |
JP5828126B2 (ja) | 系統連系装置 | |
JP5473071B2 (ja) | 負荷制御装置 | |
JP2008172970A (ja) | 三相電圧型交直変換装置 | |
JP4091456B2 (ja) | 無停電電源装置 | |
JP6463976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 |
JP2013106368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6110093B2 (ja) |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