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2219B - 缓冲销 - Google Patents
缓冲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82219B CN110382219B CN201880016020.4A CN201880016020A CN110382219B CN 110382219 B CN110382219 B CN 110382219B CN 201880016020 A CN201880016020 A CN 201880016020A CN 110382219 B CN110382219 B CN 1103822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springs
- sleeve
- load
- cushion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4/00—Special deep-drawing arrangements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es
- B21D24/02—Die-cush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2—Dies; Inserts therefor; Mounting thereof; Mou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Springs (AREA)
- Press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结构:在使用于冲压成型装置的缓冲销中,通过多个弹簧确保行程范围大,并且能够适当地管理弹簧的制造误差引起的载荷特性。缓冲销(20)具备:筒状的主体部(21);底盖(底部件)(22),其配置在主体部(21)的一侧端部;帽螺钉(盖部件)(30),其配置在主体部(21)的另一侧端部;活塞部件(26),其利用帽螺钉(30)保持于主体部(21);以及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多个弹簧),它们串联配置在主体部(21)的内部,以阶段性地承受经由活塞部件(26)受到的载荷。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以受到载荷的时间重叠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2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对工件实施冲压成型的冲压成型装置中使用的缓冲销。
背景技术
以往,在冲压成型装置中,公知以下的结构:为了防止成型品产生加工时的褶皱等,将与上模一起夹持工件的非加工部分的压料板利用配置在其下方的多个缓冲销进行支承,从(棒状的)缓冲销对压料板施加向上模侧推压的支承力。例如有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种冲压成型中的压力控制方法的相关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冲压成型装置的模具缓冲件,其由通过弹性部件而从筒状的壳体的一个开口部突出的柱塞部构成,弹性部件通过使多个同一种类的(碟形)弹簧重合而成。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从低压到高压的宽范围内进行冲压的压力控制,借助中间体(套筒)串联连接弹性常数不同的多个弹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25137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924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缓冲销的冲压成型装置中,产生设备/模具等的磨损及制造误差、设备/模具的挠曲,该磨损/挠曲变大,从而成为全部的缓冲销不与压料板抵接的状态。若放任该状态而继续加工,则可能不能进行适当的加工,进而缓冲销可能损坏。优选使载荷均匀,使得不被设备/模具等的磨损及制造误差、设备/模具的挠曲影响。
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采用以下方法:在缓冲销内部配置弹簧等弹性部件,以使至少在进入成型前多根(几十根)缓冲销与压料板抵接,从而防止缓冲销不与压料板抵接的状态。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行程范围大的情况下,弹簧的耐久性变差。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多个弹簧,能够确保宽范围的行程范围,但各弹簧的制造偏差引起的包括载荷特性在内的载荷的适当管理难,不能进行强力弹簧的初始设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结构:在用于冲压成型装置的缓冲销中,利用多个弹簧确保行程范围大,并且能够适当地管理弹簧的制造误差引起的载荷特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销(例如后述的缓冲销20),其支承冲压成型装置(例如后述的冲压成型装置1)的压料板(例如后述的压料板12),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例如后述的主体部21);底部件(例如后述的底盖22),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端部;盖部件(例如后述的帽螺钉30),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端部;活塞部件(例如后述的活塞部件26),其利用所述盖部件保持于所述主体部;以及多个弹簧(例如后述的第1弹簧51、第2弹簧52、第1弹簧251、第2弹簧252、第3弹簧253),它们串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以阶段性地承受经由所述活塞部件受到的载荷,所述多个弹簧以各个弹簧的至少一部分受到载荷的时间重叠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体部。
由此,各弹簧的制造偏差产生的载荷特性被考虑到缓冲销的结构中,因此能够使各弹簧的载荷的交接变得无缝且顺畅。由此在需要长行程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多个弹簧适当分配必要载荷,因此与使用单独的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供耐久性优异的缓冲销。
缓冲销优选为还具备:第1圆筒部件(例如后述的第1套筒41、第1套筒241、第2套筒242),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能够推压所述多个弹簧中位于所述底部件侧的底部侧弹簧(例如后述的第2弹簧52、第3弹簧253);以及第2圆筒部件(例如后述的第2套筒42、第3套筒243、第4套筒244),其配置在所述第1圆筒部件的内侧,在内侧容纳有盖部侧弹簧(例如后述的第1弹簧51、第1弹簧251、第2弹簧252),所述盖部侧弹簧在所述多个弹簧中位于所述盖部件侧,并且与所述底部侧弹簧呈串联状地配置,所述第2圆筒部件的轴向长度被设定成比所述盖部侧弹簧短,所述盖部件在组装于所述主体部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圆筒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底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小值,并且经由所述活塞部件限制所述盖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小值。
由此,通过第2套筒部件的轴向长度能够正确地调整盖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大值,并且对于盖部侧弹簧及底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小值,也能够通过盖部件及活塞部件来设定,因此,能够正确地控制在多个弹簧间交接载荷的时间。由此,基于冲压成型装置的规格的设计变更也变得容易。例如,也能容易地实现以下结构:在一定载荷下,从行程范围长的弱力弹簧开始收缩,由此推压力平滑地上升,当超过一定载荷时,使强力弹簧的作用力发挥作用。此外,通过在第2套筒部件的内侧配置弱力弹簧(例如小径的弹簧),能够减小缓冲销的整体直径,还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所述多个弹簧优选为并非同一种类的弹簧,而是由载荷特性不同的弹簧构成。
由此,能够根据装置结构或布局更精密地设计承担载荷的范围,能够根据装置结构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冲压成型装置中使用的缓冲销,通过多个弹簧确保行程范围大,并且能够适当地管理弹簧的制造误差引起的载荷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销的冲压成型装置的图。
图2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受到载荷从而第2弹簧与第1弹簧一起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缓冲销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在缓冲销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中由于第1弹簧及第2弹簧的偏差而产生阶差时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考虑到偏差的第1弹簧及第2弹簧各自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内置有考虑到偏差的第1弹簧及第2弹簧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销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A是示出安装帽螺钉前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B是示出帽螺钉螺合开始时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C是示出帽螺钉螺合中途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D是示出安装帽螺钉后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8A是示出变形例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8B是示出变形例的受到载荷从而第3弹簧与第1弹簧及第2弹簧一起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缓冲销的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销20的冲压成型装置1的图。首先,对冲压成型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冲压成型装置1具备:上模2,其固定于冲头11;下模3,其固定于垫板13;模具缓冲装置14,其配置在下模3的下方;压料板12,其构成为包围下模3的外周;以及多个缓冲销20,它们隔着板15在模具缓冲装置14上配置有多根(几十根),将来自下方的模具缓冲载荷传递到压料板12。
模具缓冲装置14由液压缸构成,构成为借助多个缓冲销20能够使压料板12移动到夹持工件W的夹持位置。此外,固定有上模2的冲头11构成为通过连杆装置及导向条(均省略图示)能够相对于下模3沿上下方向移动。在以由上模2与压料板12夹持工件W的非加工部分的方式进行压接保持的状态下,由上模2的成型部分与下模3的成型部分对工件W的加工部分实施冲压成型。
接下来,对缓冲销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受到载荷从而第1弹簧51与第2弹簧52一起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单单称为轴向的情况下意思是缓冲销20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
如图2A所示,缓冲销20具备主体部21、第1弹簧51、第2弹簧52、底盖22、环状部件23、第1套筒41、第2套筒42、杆25、活塞部件26、帽螺钉30。
主体部21构成为其内侧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在主体部21的上部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螺合帽螺钉30的螺纹槽(省略图示)。此外,在主体部21的下部的内侧面也形成有螺纹槽(省略图示),从而底盖22能够螺合。
底盖22配置在主体部21的下侧的端部,即成为主体部21的底的部件。底盖22配置在位于模具缓冲装置14的上方的板15的上表面,在板15的上表面与底盖22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缓冲销20发挥功能。在底盖22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纳杆25的下端的容纳孔45。在底盖22的上方配置有第2弹簧52。
第2弹簧52在主体部21的内侧配置成一侧的端部与底盖22抵接。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52通过串联配置多个碟形弹簧57而构成,位于其下端的碟形弹簧57与底盖22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碟形弹簧57形成有供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58。
环状部件23在主体部21的内侧配置成与第2弹簧52的上端抵接。环状部件23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1在轴向上移动。在环状部件23的内侧的贯通孔24中贯穿插入有杆25。
第1套筒41是配置在主体部21内部的环状部件23的上方的圆筒状部件。第1套筒4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1沿轴向滑动移动,其下端与环状部件23的上表面抵接。
第2套筒42是配置在第1套筒41的内侧的圆筒状部件。第2套筒4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1套筒41沿轴向滑动移动,其下端与环状部件23的上表面抵接。
第1弹簧51成为夹着环状部件23而与第2弹簧52串联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布局。第1弹簧51的一侧端部在第2套筒42的内侧与环状部件23抵接。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51通过串联配置多个碟形弹簧55而构成,位于其下端的碟形弹簧55与环状部件23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碟形弹簧55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56。第1弹簧51的收缩量的界限构成为与第2套筒42的长度大致一致。另外,在大小(直径)方面,成为碟形弹簧55<碟形弹簧57的关系。
杆25在贯通第2弹簧52、环状部件23及第1弹簧51的状态下,沿着主体部21内部的中心轴配置。
活塞部件26配置成能够在第1套筒41的内侧滑动移动且配置在第2套筒42的上方。活塞部件26构成为包括位于下侧的大径部27和位于上侧的小径部28。
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的外径与第2套筒42的上端的外径大致一致,能够利用活塞部件26对第2套筒42向下方进行推压。另外,如图2A所示,成为在活塞部件26(大径部27)的下表面27a与第2套筒42的上端面42a之间产生间隙的配置。
在活塞部件26(大径部27)的下表面27a形成有容纳杆25的上端的容纳孔29。活塞部件26的小径部28以比大径部27小的直径形成为圆柱状,从大径部2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帽螺钉30是配置在主体部21的上端的盖部件。帽螺钉30具备:螺纹部31,其与主体部21的上部内侧的螺纹槽螺合;以及凸缘部32,其在螺纹部31的上部形成为凸缘状。螺纹部31与主体部21螺合,从而帽螺钉30固定于主体部21。当凸缘部32与主体部21接触时,限制螺纹部31进一步拧入。
在帽螺钉30中,在中央形成有供活塞部件26的小径部28插入的插入孔35。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被第1弹簧51施力,活塞部件26通过插入孔35而从主体部21突出。
帽螺钉30的下表面31a能够与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的上表面接触,同时能够与第1套筒41的上端面41a接触。
接下来,对缓冲销20受到载荷时的内部情形进行说明。图2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受到载荷从而第2弹簧52与第1弹簧51一起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
当活塞部件26开始向下方下降时,与活塞部件26的下表面27a接触的第1弹簧51开始收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部件26的下表面与第2套筒42的上端面42a之间形成有间隙,将第2弹簧52的初始载荷设定得比第1弹簧51高,因此,在活塞部件26开始下降的时刻,成为仅第1弹簧51收缩的行为。这样,环状部件23在第2套筒42的自重的基础上还被第2弹簧52的初始载荷施力。
从活塞部件26与第2套筒42接触时起,第2套筒42开始向下方移动。第2套筒42的推压力传递到环状部件23,第2弹簧52也被传递第2套筒42的推压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簧51能够沿轴向持续收缩,直到活塞部件26的上表面与帽螺钉30的凸缘部32上表面一致。此外,活塞部件26与第2套筒42接触后,第1弹簧51成为不进一步收缩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各部件的形状、弹性常数,使得在受到来自活塞部件26(压料板12)的载荷的第1弹簧51达到收缩最大值前,第2弹簧52开始收缩。接下来,对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中设定的载荷特性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缓冲销20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3中,第1弹簧51由虚线表示,第1弹簧51的收缩最小值与虚线的始端部相当,收缩最大值与虚线的终端部相当。此外,第2弹簧52由双点划线表示,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小值与双点划线的始端部相当,收缩最大值与双点划线的终端部相当。在该图3所示的例子中,缓冲销20受到的载荷当初仅在第1弹簧51产生,当产生载荷超过规定的范围时,第2弹簧52也开始产生载荷。在该例中,分别在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中设定的弹性常数是设定值,基于第2弹簧52的载荷的接受也顺畅地转移。另外,收缩最小值及收缩最大值均是相对于弹簧的自然长度的收缩量。
然而,工业产品存在偏差。图4是示出在缓冲销20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中由于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偏差而产生阶差时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偏差而造成产生载荷中产生了阶差。在冲压成型中,模具缓冲装置14产生的压力基本上恒定。当由冲压成型初期的上模2与压料板12夹持工件W时,缓冲销20与模具缓冲压力相应地移动一定量行程。此时,在磨损/挠曲等的影响下,各缓冲销20的行程量不同,因此若一定量行程在上述阶差部附近,则磨损/挠曲的影响下产生的各行程量的差引起的产生压力差增大。因此,在阶差附近的载荷区域中,得不到稳定的载荷特性,不能实现载荷的均匀化,也成为成型不良的原因。
因此,考虑偏差而根据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弹簧特性来构成缓冲销20,由此实现了没有急剧的载荷变化的特性。图5是示出考虑到偏差的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各自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5中,斜率不同的实线的始端部与收缩最小值相当,终端部与收缩最大值相当。如图5所示,设定了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弹簧特性,以使对第2弹簧52施加载荷的点与第1弹簧51承受载荷的点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一般的弹簧的偏差幅度,将产生载荷的下方区域±10%、产生载荷的上方区域±5%设为制造误差,来调整弹性常数或缓冲销20的结构等,使得第1弹簧51与第2弹簧52的负责范围重叠。
图6是示出内置有考虑到偏差的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销20的行程与产生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6中,单点划线表示由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这两者承受载荷的范围。如图6所示,通过考虑偏差来设定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能够在产生载荷中消除大的接缝。由此,即使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存在偏差,该偏差也被吸收,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图4所示的阶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套筒41、第2套筒42、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活塞部件26及帽螺钉30的轴向长度及形状的设计,实现了考虑到制造误差的缓冲销20。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D,对反映上述载荷特性的缓冲销20的组装工序阶段性地进行说明。
图7A是示出帽螺钉30安装前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7A所示,在将底盖22、第2弹簧52、环状部件23、第1套筒41、第2套筒42、第1弹簧51及杆25预先组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进行活塞部件26及帽螺钉30的安装作业。将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插入第1套筒41的内侧,并且将小径部28插入帽螺钉30的插入孔35。
图7B是示出帽螺钉30螺合开始时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在形成于主体部21的上部内侧的螺纹槽螺合帽螺钉30的螺纹部31。帽螺钉30的下表面31a与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的上表面(小径部28的周围的面)抵接,活塞部件26也与帽螺钉30一体地向下方移动。
图7C是示出帽螺钉30螺合中途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通过帽螺钉30的拧入,帽螺钉30的下表面31a与第1套筒41的上端面41a抵接。此时,活塞部件26的大径部27的上表面与第1套筒41的上端面41a大致共面。活塞部件26被第1弹簧51的作用力向上方施力,因此在此之后,活塞部件26与第1套筒41成为通过帽螺钉30的推压力而一体移动的状态。这样,通过活塞部件26的位置,确定了第1弹簧51的收缩最小值。
图7D是示出安装帽螺钉30后的缓冲销20的内部结构的图。若进一步拧紧,则成为帽螺钉30的下表面31a与第1套筒41的上端面41a抵接的状态。在此之后,第1套筒41与帽螺钉30一起向下方移动,成为借助环状部件23将第2弹簧52压入的状态。在帽螺钉30与第1套筒41的上端面42a接触的状态下拧紧到最后的位置处,第1套筒41的移动停止,第2弹簧52的压入也完成。通过第1套筒41的位置,确定了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小值。
如参照图7A~D所说明的那样,帽螺钉30拧紧固定于主体部21,由此活塞部件26保持在主体部21的上端。并且,成为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小值被限制的状态。如上所述,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大值(上限)及收缩最小值(下限)由各部件的轴向长度与弹性常数一起确定,因此通过调整各部件的长度或形状,能够正确地控制载荷特性。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缓冲销20具备:筒状的主体部21;底盖(底部件)22,其配置在主体部21的一侧端部;帽螺钉(盖部件)30,其配置在主体部21的另一侧端部;活塞部件26,其通过帽螺钉30保持于主体部21;以及第1弹簧51和第2弹簧52(多个弹簧),它们串联配置在主体部21的内部,以阶段性地承受经由活塞部件26受到的载荷。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根据各弹簧中设定的制造误差(例如产生载荷的下方区域±10%、上方区域±5%),以受到载荷的时间重叠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21。
由此,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制造偏差产生的载荷特性被考虑到缓冲销20的结构中,因此能够使各弹簧的载荷的交接变得无缝且顺畅。由此在需要长行程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多个弹簧适当分配必要载荷,因此与使用单独的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供耐久性优异的缓冲销2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销20还具备:第1套筒(第1圆筒部件)41,其配置在主体部21的内侧,能够推压第2弹簧52;以及第2套筒(第2圆筒部件)42,其配置在第1套筒41的内侧,在内侧容纳有与第2弹簧52呈串联状配置的第1弹簧51。第2套筒42的轴向长度被设定成比第1弹簧51短,帽螺钉30在组装于主体部21的状态下与第1套筒41抵接而限制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小值,并且经由活塞部件26限制第1弹簧51的收缩最小值。
由此,通过第2套筒42的轴向长度能够正确地调整第1弹簧51的收缩最大值,并且对于第1弹簧51及第2弹簧52的收缩最小值,也能够通过帽螺钉30及活塞部件26来设定,因此,能够正确地控制在多个弹簧间交接载荷的时间。由此,基于冲压成型装置1的规格的设计变更也变得容易。也能容易地实现本实施方式的以下结构:在一定载荷下,从行程范围长、作用力弱的第1弹簧51开始收缩,由此推压力平滑地上升,当超过一定载荷时,使强力的第2弹簧52的作用力发挥作用。此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在第2套筒42的内侧配置弱力的第1弹簧51,能够减小缓冲销20整体直径,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51与第2弹簧52并非同一种类的弹簧,而是由载荷特性不同的碟形弹簧55、碟形弹簧57分别构成。
由此,能够根据装置结构或布局更精密地设计承担载荷的范围,能够根据装置结构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了两种弹簧的多重套筒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本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8A及图8B,对变形例的缓冲销22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或同样的结构,存在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
图8A是示出变形例的缓冲销22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8B是示出变形例的受到载荷从而第3弹簧253与第1弹簧251及第2弹簧252一起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缓冲销220的内部结构的图。
本变形例的缓冲销220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缓冲销20不同的多重套筒结构。以下对变形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主体部21的底盖22的上方配置有第3弹簧253。第3弹簧253是通过多个碟形弹簧259串联配置而构成的,碟形弹簧259在中央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60。在该第3弹簧253的上方配置有第2环状部件225,第2环状部件225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26。
在第2环状部件225的上方配置有第1套筒241、第4套筒244及第2弹簧252。第4套筒244以与第1套筒241的内径对应的外径构成,在其内侧容纳有第2弹簧252。第2弹簧252也是通过多个碟形弹簧257串联配置而构成的,该碟形弹簧257在中央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58。此外,第2弹簧252的轴向长度构成为比第4套筒244长。
在第4套筒244及第2弹簧252的上方配置有第1环状部件223,第1环状部件223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24。第2弹簧252的上端与第1环状部件223的下表面抵接。另一方面,第4套筒244的上端面244a配置成在未受到载荷的状态下,在与第1环状部件223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第2弹簧252的收缩最大值由第4套筒244的轴向长度确定。
在第1套筒241的内侧且第1环状部件223的上方配置有:第2套筒242,其位于第1套筒241的内侧;第3套筒243,其位于第2套筒242的更内侧;以及第1弹簧251,其容纳在第3套筒243的内侧。第1弹簧251也是通过多个碟形弹簧255串联配置而构成的,碟形弹簧255在中央形成有用于使杆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56。另外,在作用力的强度、大小(直径)方面,成为碟形弹簧255<碟形弹簧257<碟形弹簧259的关系。
第1弹簧251的上端与活塞部件26的下表面27a抵接。另一方面,第3套筒243的上端面243a配置成在未受到载荷的状态下,在与活塞部件26的下表面27a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第1弹簧251的收缩最大值由第3套筒243的轴向长度确定。
另一方面,第1套筒241的上端面241a及第2套筒242的上端面242a均与帽螺钉30的下表面31a抵接。第1套筒241能够借助第2环状部件225推压第3弹簧253,由帽螺钉30的拧入程度及第1套筒241的轴向长度确定第3弹簧253的收缩最小值。同样地,第2套筒242能够借助第1环状部件223推压第2弹簧252,由帽螺钉30的拧入量及第2套筒242的轴向长度确定第2弹簧252的收缩最小值。
如图8B所示,当活塞部件26受到载荷时,首先,第1弹簧251开始收缩,接着第2弹簧252也开始收缩,最后第3弹簧253开始收缩,最终第1弹簧251、第2弹簧252及第3弹簧253全部成为收缩的状态。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考虑第1弹簧251、第2弹簧252及第3弹簧253等中设定的制造误差,来调整第1套筒241、第2套筒242、第3套筒243、活塞部件26及帽螺钉30的轴向长度、形状、弹性常数等,使得在第1弹簧251达到收缩最大值前,第2弹簧252开始收缩,在第2弹簧252达到收缩最大值前,第3弹簧253开始收缩,实现无缝且顺畅的载荷交接。在该变形例中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在第1弹簧与第2弹簧中使用不同种类的碟形弹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还可以以相同弹性常数的弹簧构成第1弹簧和第2弹簧。在该例中,也优选为设定第1套筒、第2套筒、活塞部件及盖部件等各结构的轴向长度等,以使在第1弹簧与第2弹簧的载荷的交接中不产生接缝。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由多个碟形弹簧构成第1弹簧、第2弹簧及第3弹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碟形弹簧以外的弹簧。例如还可以串联配置螺旋弹簧来构成第1弹簧、第2弹簧及第3弹簧。
标号说明
1:冲压成型装置;
12:压料板;
20:缓冲销;
21:主体部;
22:底盖(底部件);
26:活塞部件;
30:帽螺钉(盖部件);
41:第1套筒(第1圆筒部件);
42:第2套筒(第2圆筒部件);
51:第1弹簧(多个弹簧、盖部侧弹簧);
52:第2弹簧(多个弹簧、底部侧弹簧)。
Claims (3)
1.一种缓冲销,其支承冲压成型装置的压料板,
所述缓冲销具备:
筒状的主体部;
底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端部;
盖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端部;
活塞部件,其利用所述盖部件保持于所述主体部;以及
多个弹簧,它们串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以阶段性地承受经由所述活塞部件受到的载荷,
所述多个弹簧以各个弹簧的至少一部分受到载荷的时间重叠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销,其中,
所述缓冲销还具备:
第1圆筒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能够推压所述多个弹簧中位于所述底部件侧的底部侧弹簧;以及
第2圆筒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圆筒部件的内侧,在内侧容纳有盖部侧弹簧,所述盖部侧弹簧在所述多个弹簧中位于所述盖部件侧,并且与所述底部侧弹簧呈串联状地配置,
所述第2圆筒部件的轴向长度被设定成比所述盖部侧弹簧短,
所述盖部件在组装于所述主体部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圆筒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底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小值,并且经由所述活塞部件限制所述盖部侧弹簧的收缩最小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销,其中,
所述多个弹簧并非同一种类的弹簧,而是由载荷特性不同的弹簧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44637 | 2017-03-09 | ||
JP2017-044637 | 2017-03-09 | ||
PCT/JP2018/004336 WO2018163701A1 (ja) | 2017-03-09 | 2018-02-08 | クッションピ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2219A CN110382219A (zh) | 2019-10-25 |
CN110382219B true CN110382219B (zh) | 2021-06-11 |
Family
ID=63448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16020.4A Active CN110382219B (zh) | 2017-03-09 | 2018-02-08 | 缓冲销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39620B2 (zh) |
CN (1) | CN110382219B (zh) |
WO (1) | WO20181637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21519B (zh) * | 2021-11-24 | 2023-06-20 | 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双稳态簧保持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15635037A (zh) * | 2022-11-16 | 2023-01-24 | 山西大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锻圆模具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21013A (ja) * | 2001-04-27 | 2002-11-05 | Toyota Motor Corp | プレス金型およびプレス加工方法 |
CN201554805U (zh) * | 2009-10-30 | 2010-08-18 | 西格玛集团有限公司 | 弹簧减震器 |
JP2011235356A (ja) * | 2010-04-13 | 2011-11-24 | Nippon Steel Corp | プレス成形金型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
CN102619926A (zh) * | 2012-04-09 | 2012-08-01 | 刁久新 | 稳定型减震装置 |
CN105317911A (zh) * | 2015-10-23 | 2016-02-10 | 常州新区长江冲压件有限公司 | 汽车平稳减震器 |
CN205715436U (zh) * | 2016-05-16 | 2016-11-23 | 温州江硕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易于调节的摩托车后减震器 |
CN106457344A (zh) * | 2014-08-26 | 2017-02-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缓冲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28721U (ja) * | 1982-02-24 | 1983-08-31 | 株式会社山武 | クツシヨン装置 |
JPS58184330A (ja) * | 1982-04-19 | 1983-10-27 | Kanto Tokushu Seikou Kk | 皿ばね積層体 |
JP2513768Y2 (ja) * | 1990-11-14 | 1996-10-09 |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 緩衝装置 |
JPH08300059A (ja) * | 1995-05-02 | 1996-11-19 | Amada Co Ltd | プレス機械におけるダイクッション装置 |
JP2000000700A (ja) * | 1998-06-12 | 2000-01-07 | Index:Kk | プレス金型用スプリングユニット |
JP2013035021A (ja) * | 2011-08-08 | 2013-02-21 | Honda Motor Co Ltd | プレス成形装置 |
JP2013086165A (ja) * | 2011-10-21 | 2013-05-13 | Honda Motor Co Ltd | プレス成形装置 |
-
2018
- 2018-02-08 JP JP2019504404A patent/JP67396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2-08 WO PCT/JP2018/004336 patent/WO20181637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08 CN CN201880016020.4A patent/CN1103822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21013A (ja) * | 2001-04-27 | 2002-11-05 | Toyota Motor Corp | プレス金型およびプレス加工方法 |
CN201554805U (zh) * | 2009-10-30 | 2010-08-18 | 西格玛集团有限公司 | 弹簧减震器 |
JP2011235356A (ja) * | 2010-04-13 | 2011-11-24 | Nippon Steel Corp | プレス成形金型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
CN102619926A (zh) * | 2012-04-09 | 2012-08-01 | 刁久新 | 稳定型减震装置 |
CN106457344A (zh) * | 2014-08-26 | 2017-02-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缓冲销 |
CN105317911A (zh) * | 2015-10-23 | 2016-02-10 | 常州新区长江冲压件有限公司 | 汽车平稳减震器 |
CN205715436U (zh) * | 2016-05-16 | 2016-11-23 | 温州江硕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易于调节的摩托车后减震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2219A (zh) | 2019-10-25 |
JP6739620B2 (ja) | 2020-08-12 |
WO2018163701A1 (ja) | 2018-09-13 |
JPWO2018163701A1 (ja) | 2020-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82219B (zh) | 缓冲销 | |
KR102018916B1 (ko) | 실린더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
US5390903A (en) | Variable force die spring assembly | |
CN102123894A (zh) | 用于测量车辆制动设备的操纵力的连接元件 | |
JP7584066B2 (ja) | 金型構造、プレス加工装置、およびプレス加工方法 | |
US20170080492A1 (en) | Powder molding apparatus and compact manufacturing method | |
JP2007330999A (ja) | 防振ブッシュの外筒絞り加工装置 | |
US20210291797A1 (en) | Pedal force simulator device | |
JP2008155231A (ja) | プレス成形金型 | |
JP5086651B2 (ja) | プレス成形装置 | |
KR101312426B1 (ko) | 캠 장치 | |
JP5593679B2 (ja) | 部品嵌合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2021060090A (ja) |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組み立て装置 | |
JP2001137997A (ja) | 型鍛造方法及び型鍛造装置 | |
US7254979B2 (en) | Device for ejection of moulded pieces from a moulding tool | |
JP5231716B2 (ja) | 歯付き回転部品の鍛造装置 | |
JP2010207907A (ja) | プレス方法と装置 | |
US10603708B2 (en) | Cushion pin | |
CN111542404B (zh) | 用于制造中空内部冷却阀的方法及装置 | |
JP5570781B2 (ja) | 被加工品成形用の、特に金属薄板成形用のツール、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ー・デバイス | |
WO2015004925A1 (ja) | ベアリングキャップの再圧縮用金型装置 | |
US20250108428A1 (en) | Press die assembly | |
RU2294812C1 (ru) | Штамп для закрытой штамповки | |
JP2025062757A (ja) | プレス金型 | |
KR101694981B1 (ko) | 브레이크 피스톤 제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