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64A - 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464A CN1103464A CN 93114929 CN93114929A CN1103464A CN 1103464 A CN1103464 A CN 1103464A CN 93114929 CN93114929 CN 93114929 CN 93114929 A CN93114929 A CN 93114929A CN 1103464 A CN1103464 A CN 11034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 fuel injection
- carburetor
- shell
- carb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arbonaceous Fuels (AREA)
-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Of Carbure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该装置采
用单独喷油量控制器,保证了空气燃料混合比始终在
最佳值;燃料进入混气器前已在催化堆中气化与裂
解;混气器中的高压极板膜浓缩和激发了空气中的氧
气。保证了燃料的充分燃烧,使燃烧播发速度提高了
约二倍,减小了汽缸的散热损失,致使发动机热效从
30%提高到38%。无须改变汽车其它结构,只以《取
代装置》代替化油器,可使汽车节油30%以上,排污
小于30ppm。汽车在-40℃也能立即启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
现代汽车发动机热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燃料燃烧不完全,而导致燃料燃烧不完全的关键所在是现代汽车上所用化油器,其雾化程度不高,也不能在任何车速下都保证最佳的空气燃料混合比。通过在国家专利局进行的有关化油器的全部文件检索,得知目前国内外还未有人拥有取代化油器装置的专利。
本发明提出化油器的一种取代方法及装置来取代现代汽车化油器(当然也适用于一般发动机化油器的取代),实现燃料进入混气器之前已经气化与裂解,并在混气器中设置特殊器件以激发和浓缩空气中的氧气。这样两种气体混合能保证燃料充分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达到使现代汽车提高功率、节油和消除污染三者合一的目的。
实现以上目的的具体作法是:仿原发动机化油器外壳作为装置的混气器,其在发动机的位置仍在原化油器的位置,然后在混气器外壳的中间部位钻一孔道,孔的截面积大于原化油器喷油孔截面积的二倍,以孔为中心在外壳上铸造一个台,在台的边界附近开数个小孔,以作为连续外接装置用,浮子室大小及结构与原化油器完全一样,然后在浮子室底部附近的壳上开一个出油孔,孔的截面积大于原化油器喷油孔截面积的二倍,浮子室的油平面比孔的中心线高2~4cm,并在孔外壳焊一导管,浮子室出油管与燃料气化裂解装置自由调节喷油量部分的电磁油路开关的进油管连结,电磁油路开关的出油管与调节油路腔连结,从喷油咀至燃料气化裂解装置的出口全部密封于电绝缘的外壳里,燃料气化裂解装置的出口用法兰盘与混气器进燃料孔道连结,形成一个取代化油器的完整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燃料包括加添加物或不加添加物的汽油、柴油、甲醇、乙醇及其混合物等,文件中只以汽油为例来阐述取代装置的原理。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当汽车司机用钥匙打开汽车电路开关,取代装置的电磁阀门打开,整个装置进入工作状态。在浮子室油面与装置上表面小的静压差的推动下,汽油通过喷油量自由调节器进入雾化室,在吸收了压电陶瓷片高频机械振荡(由外部供给电能)能量和压电陶瓷片所散失的热量而雾化,不完全雾化的汽油进入裂解催化室,又受到三种作用,第一是由压电陶瓷物质作成的载体上涂催化剂烧制成有孔隙的催化堆所起的裂解作用,第二种是由催化堆(或多孔催化棒)延伸方向四个面两对电极中的一对高直流电压(1KV~20KV)的极化作用,第三种是由交变高压(1KV~20KV)引起催化堆高频机械微振荡的作用。这三种同时起作用的因素,不仅使汽油气化,而且使油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发生裂解。为了增强裂解效果;电压以高为好,但以不击穿催化堆为准。从裂解催化室喷出来的燃料粒子,已从大分子团变为小分子团,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燃气体:有未完全裂解的燃料粒子、有轻油粒子、有烷烃气体分子、有烯烃分子、有离子团(A:B→A++:B-)、有游离基团(A:B→A·+·B)等,这种裂解后复杂的混合燃气粒子与空气中氧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而且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比原化油器喷射的微油珠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扩大数千倍至万余倍。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促进油分子的裂解,所消耗的电功率≤10W。为了提高燃气的裂解深度,催化室可由一个增至数个。
当司机启动发动机时,在混气器喉管与外界大气压差的推动下,将浮子室的汽油压入取代装置,并迫使已裂解的燃气进入混气器。
混气器是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容器,空气从混气器中的高压电极板间通过时,一方面是高电压的极化作用,另一方面是极板上合成膜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处于激发状态(氧气与氮气的极化率比为1∶0.77),少量电离为20-,又由于极板上的膜对氮气有阻滞作用,相对浓缩了氧气,空气与燃料在两极板之间混合,由此在正极板附近形成带有少量负电荷的混气流,在负极板附近形成有少量正电荷的混气流,两气流从进气管到气缸迅即混和均匀,因为燃料的气化与裂解大大提高了辛烷度,可从70提高到120,混气进入气缸经压缩,在电火花的作用下立即燃烧,从火花点开始,火焰以60米~70米/秒(使用原化油器火焰的播发速度仅为20米~30米/秒)的速度向外播发,发动机进入了工作状态。火焰播发速度提高的结果,显著的减少了气缸的散热损失。在汽车处于怠速运转时,混气量少,燃料孔道两边的电极板是合拢的,当汽车处于高速运转时,多个电极板全部拉开,增加空气流的接触面积,使之增大空气中氧气的激发量及增大浓缩氧气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进气效率。调节喷油量的调杆、节气门调杆及混合器中的电极板间的距离调节杆进行连动调节,通过台架试验定位,保持汽车发动机从怠速到最高速,空气燃料混合比始终在最佳值,如空气汽油混合比保持在17∶1~20∶1。
取代装置使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从目前的30%提高到38%。这样的装置可保证汽车在-40℃的条件下也能立即启动,并使汽车在任何条件下工作都很满意,调速响应迅速。取代装置可使现代汽车节油30%以上,提高功率10%,排放无烟尘,能保证汽车排污<30ppm(国际最高标准)。
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的平面结构见附图,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喷油量调节部分:由电磁油路开关(1)、梯形或锥形的喷油腔(2)、梯形或锥形的油量调节杆(3)、压杆(4)、弹簧(5)、油封(6)及喷咀(7)组成。其中电磁油路开关(1)的作用是汽车不工作时封闭油路,工作时打开油路,电磁油路开关(1)通过支点(8)来控制油路,电磁油路开关(1)的油路进口与浮子室油路出口连结,电磁油路开关的油路出口与喷油腔连结,油量调节杆(3)与喷油腔(2)之间有油封(6)用以防止燃料外泄,在油封下面的油量调节杆(3)表面装有弹簧(5),它与压杆(4)一同起调节喷油量的作用。压杆下压使调节杆下行,此时调节杆与喷油腔之间的空隙面积减小,使喷油量减少,当压杆抬起时,调节杆上行,使调节杆与喷油腔之间的空隙面积增大,使喷油量增大。该部分是利用改变喷油腔空隙面积来实现喷油量自由控制,并可实现喷油量的连续调节。
2.雾化室(9):由压电陶瓷片与反射罩组成,平板形反射罩的两个片分放在平板形压电陶瓷片(其最大平面平行于图示平面)的两边成喇叭形,压电陶瓷片与两片反射罩之间留有进燃料间隙,进油口间隙面积小,但比喷油口面积大,出油口间隙面积大于进油口间隙面积。燃料经过压电陶瓷片(可用钛酸钡、钛酸铅、偏铌酸铅、变性钛酸铋或其它的铁电性物质制作)两个最大的平面时,由外界供给电能的压电陶瓷片发生高频机械振荡,同时也使片产生热量,由这样两种能量将燃料雾化。反射罩(可用胶木板或塑料制成)帮助将雾化物向前推进。
3.裂解催化部分:该部分是由裂解燃料催化片(其最大平面平行于图示平面)叠成一定间隙(10μm~100μm)的催化堆,其四个包络平面上(其中一对平行于图示平面,另一对垂直于图示平面)的两对高压电极(10)所构成,然后密封在外壳(11)里。一对(如平行于图示平面的一对)加直流高压(1KV~20KV),另一对加交变高压(1KV~20KV)。催化堆也可采用多孔的催化棒代替。催化片可用氧化硅或氧化铝或压电陶瓷物质为载体,片的孔隙与表面涂敷以氧化锆、硫化钼、氢化锆、镍、氯化镍、硅酸铝、氧化铁等部分或全部按任何比例混合的物质烧结而成。比如:以二氧化硅为载体,上面涂敷以混料(60%氧化锆、20%镍粉、20%氧化铁或60%氧化铁、20%氧化锆、20%镍粉-重量比)烧结而成的片,裂解燃料效果无明显差异。催化堆可有一个到数个,催化堆可制成具有综合性裂解的性能。如以氧化铝为载体,上面涂以氯化镍和镍粉的烧结体,对甲醇及乙醇具有高选择性裂解作用,而以二氧化硅为载体,上面涂以氧化锆、硅酸铝、氧化铁混合物的烧结体对汽油、柴油具有高选择性裂解作用。上述载体均采用压电陶瓷取得的效果更大。同一装置的数个催化室可安装相同的催化堆,也可安装不同的催化堆,催化堆所处封闭装置的空间称为裂解催化室(12),多个裂解催化室可进行次序编号。
4.混气器(13)部分:外壳(14)(仿原化油器外壳),壳上开有进燃料孔道(15),在进燃料孔道(15)的内壁两侧镶有半圆柱形电绝缘箱,混气器(13)进燃料孔道(15)的两边(即在混气器中心线的两边)一般安装两个电极对(16):-+中空-+,这两个电极对贴在半圆柱形电绝缘箱的内壁上,在极板上贴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参考比例为1∶1∶1)的混合物加少量(占总量0.5%)的氧化锆、氯化镍、二氧化钛、钼粉(参考比例为1∶1∶1∶1)混合物制成0.1~0.5mm厚的膜,电极板上施加直流高压(当然也可施加交变高压),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击穿绝缘层为准则,电压可在1KV~30KV之间。混气器中心线两边的电极对之间的空间截面积≥原化油器喉管面积,远离中心的电极板(16)各安装一个拉杆(17),拉杆穿过混气器外壳(16),在外壳(14)与拉杆(17)之间安装一个拉簧(18),以调整两极板(16)间距,汽车怠速运转时,保证远离中心线的极板(活动的)与近中心线极板(固定的)合拢,汽车在最高速运转时,拉开两极板(16)使之远离中心线的一对极板距离达到最大,两边极板拉开的最大距离小于近中心线极板对间距的一半。
为保证空气燃料混合比始终在最佳值,如空气汽油混合比在17∶1~20∶1,须安装三连动装置,在喷油量调节部分的压杆柄端点与喷油腔外壳之间安装一撑簧(19),保持起始喷油量为最小,然后在压杆柄端点接一钢丝(20)穿过喷油腔外壳上的小滑轮(21)。拉伸钢丝时,撑簧受压缩,压杆上行,喷油量增大。在节气门(22)扭杆(23)端点接一钢丝(24),这里的节气门与普通阀门相类似,但用弹簧(25)保持最小开度为6°~8°。在混气器中调节电极板间距的拉杆(17)接一钢丝(26)。将以上三根钢丝通过滑轮接到汽车脚踏板的拉杆上。当踏板下行时,喷油量增大,进气量增大,极板间距增大,车速加快,反之亦然。
以上四部分按图示顺序组成一个整体,就够成了化油器取代装置的全部。
Claims (9)
1、化油器的一种取代装置,其技术特征在于燃料经过外部供给电能的压电陶瓷片吸收其机械能和热能而雾化,也在于利用催化堆及其堆表上的两对电极所加交直流高压所起的裂解催化作用,对雾化燃料进行气化及将大分子团裂解为小分子团、离子团及游离基团,由此实现了燃料进入混气器之前的气化与裂解,并且由混气器中电极上的高压及极板上的膜实施了对空气中氧气的激发与浓缩,同时也在于通过喷油量自由调节器与节气门扭杆以及电极板距调节拉杆的协调动作保证了空气燃料混合比在发动机处于任何工作状态下都处于最佳值,并且增大了进气效率,而且由仿原化油器外壳实现了不改变汽车任何其它结构的条件下取代化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代化油器的原理,其特征在于不仅适用于对汽车发动机化油器的取代,而且适用于对任何使用诸如加添加物或不加添加物的汽油、柴油、甲醇、乙醇及其混合物发动机化油器的取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代化油器的原理,其特征在于浮子室大小及结构与原化油器完全一样,而浮子室的油平面必须高于取代装置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取代化油器的原理而设计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喷油量调节部分、雾化部分、裂解催化部分及混气器部分所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油量调节部分由电磁油路开关(1)、梯形或锥形喷油腔(2)、梯形或锥形油量调节杆(3)、压杆(4)、弹簧(5)、油封(6)及喷咀(7)组成,电磁油路开关(1)的油路进口与浮子室油路出口连结,电磁油路开关(1)的油路出口与喷油腔(2)连结,油封(6)在油量调节杆(3)与喷油腔(2)之间以防止燃料外泄,在油封(6)下面的油量调节杆(3)表面装有弹簧(5),它与压杆(4)一同起调节喷油量的作用,利用改变喷油腔空隙面积来实现喷油量自由控制,并实现喷油量的连续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雾化部分由压电陶瓷片与反射罩组成,而平板形反射罩的两个片分放在平板形压电陶瓷片的两边成喇叭形,压电陶瓷片与两片反射罩之间留有进燃料间隙,进油口间隙面积小,但比喷油口面积大,出油口间隙面积大于进油口间隙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混气器部分是由外壳(14)、进燃料孔道(15)、电绝缘箱、高压电极对(16)、电极板(16)上贴有含少量氧化锆、氯化镍、二氧化钛、钼粉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混合膜,再加之节气门(22)组成的整体,外壳(14)仿制原化油器外壳,壳上开有进燃料孔道(15),在进燃料孔道(15)的内壁两侧镶有半圆柱形电绝缘箱,两个高压电极对(16)安装在混气器进燃料孔道的两边,混气器中心线两边的电极对之间的空间截面积≥原化油器喉管面积,远离中心的电极板各安装一个拉杆(17),拉杆(17)穿过混气器外壳(14),在外壳(14)与拉杆(17)之间安装一个拉簧(18),以调整两极板(16)间距,汽车怠速运转时,保证远离中心线的活动极板与近中心线固定极板的合拢,汽车在最高速运转时,拉开两极板使之远离中心线的一对极板距离达到最大,两边极板拉开的最大距离小于近中心线极板对间距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裂解催化部分的催化片以氧化硅或氧化铝或压电陶瓷物质为载体,片的孔隙与表面涂敷以氧化锆、硫化钼、氢化锆、镍、氯化镍、硅酸铝、氧化铁等部分或全部按任何比例混合的物质烧结而成,而催化片也可由多孔催化棒代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喷油调节部分的压杆(4)柄端点与喷油腔外壳之间安装一撑簧(19)并在压杆柄端点接一钢丝(20)穿过喷油腔外壳上的小滑轮(21),在节气门(22)扭杆(23)端点接一钢丝(24),在混气器中调节电极板间距的拉杆(17)接一钢丝(26),将三根钢丝通过滑轮接到汽车脚踏板的拉杆上,组成一个三连动装置,保证了空气燃料混合比始终在最佳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3114929 CN1036217C (zh) | 1993-12-03 | 1993-12-03 | 燃油供给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3114929 CN1036217C (zh) | 1993-12-03 | 1993-12-03 | 燃油供给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464A true CN1103464A (zh) | 1995-06-07 |
CN1036217C CN1036217C (zh) | 1997-10-22 |
Family
ID=499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311492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17C (zh) | 1993-12-03 | 1993-12-03 | 燃油供给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217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485C (zh) * | 1996-07-10 | 2000-06-14 | 黄诗炎 | 使汽车内燃机燃料变性燃烧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4434C (zh) * | 1997-12-26 | 2002-05-08 | 黄诗炎 | 发动机燃料供给装置 |
CN100383372C (zh) * | 2002-01-04 | 2008-04-23 | 韦恩·K·格卢 |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供应系统 |
-
1993
- 1993-12-03 CN CN 93114929 patent/CN103621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485C (zh) * | 1996-07-10 | 2000-06-14 | 黄诗炎 | 使汽车内燃机燃料变性燃烧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4434C (zh) * | 1997-12-26 | 2002-05-08 | 黄诗炎 | 发动机燃料供给装置 |
CN100383372C (zh) * | 2002-01-04 | 2008-04-23 | 韦恩·K·格卢 |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供应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217C (zh) | 1997-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08210B2 (en) | Fuel supply system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a vaporization device for converting fuel and water into hydrogen | |
US5482024A (en) | Combustion enhancer | |
CA1096719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drogen fue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
US6612295B2 (en) | Fuel-air mixer for engine | |
US6817347B2 (en) | Fuel converter | |
US20090194042A1 (en) | Fuel Supply System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a Vaporization Device for Converting Fuel and Water into Hydrogen | |
US6843236B1 (en) | Multi-phase fuel system | |
US1795037A (en) | Carburet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 |
CN1036217C (zh) | 燃油供给方法及装置 | |
US3376027A (en) | Fuel atomizing carburetors | |
US4594969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fuel mixture | |
US6202633B1 (en) | Molecular reactor for fuel induction | |
US4016847A (en) | Inertia fuel separator and vaporizer | |
CN101280746B (zh) | 超声波燃料油微细雾化装置 | |
CN114941598A (zh) | 柴油/甲醇发动机雾化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3091229A (en) | Mean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combustio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
John | Lean burn engine concepts-emissions and economy | |
JPS60501615A (ja) | 混合圧縮内熱機関の吸引通路に補助ガス流を導くための装置 | |
KR20170109173A (ko) | 내연기관의 연료소비 절감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 장치 | |
JPS5893952A (ja) | 燃焼機関の燃焼効率を向上させ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4536356A (en) | Carburetor | |
CN2326740Y (zh) | 新型化油器 | |
EP0211097A1 (en) | Method and carburetor for producing a fuel mixture | |
RU2708180C1 (ru) | Двс с магнитно-каталитической камерой сгорания и с ультразвуковым парогенератором и способ подачи газо-водовоздушной топливной смеси в камеру сгорания этого двс | |
CN1035706A (zh) | 蒸发燃烧省油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