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6636A - 冲水坐便器 - Google Patents
冲水坐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06636A CN110306636A CN201910221497.2A CN201910221497A CN110306636A CN 110306636 A CN110306636 A CN 110306636A CN 201910221497 A CN201910221497 A CN 201910221497A CN 110306636 A CN110306636 A CN 1103066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in
- water flowing
- basin edge
- edg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5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32 deod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9 cha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1/00—Other component parts of water-closets, e.g. noise-reducing means in the flushing system, flushing pipes mounted in the bowl, seals for the bowl outlet, devices preventing overflow of the bowl contents; devices forming a water seal in the bowl after flushing, devices eliminating obstructions in the bowl outlet or preventing backflow of water and excrements from the waterpipe
- E03D11/02—Water-closet bowls ; Bowls with a double odour seal optionally with provisions for a good siphonic action; siphons as part of the bowl
- E03D11/08—Bowls with means producing a flushing water swir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1/00—Other component parts of water-closets, e.g. noise-reducing means in the flushing system, flushing pipes mounted in the bowl, seals for the bowl outlet, devices preventing overflow of the bowl contents; devices forming a water seal in the bowl after flushing, devices eliminating obstructions in the bowl outlet or preventing backflow of water and excrements from the waterpipe
- E03D11/02—Water-closet bowls ; Bowls with a double odour seal optionally with provisions for a good siphonic action; siphons as part of the bow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11/00—Other component parts of water-closets, e.g. noise-reducing means in the flushing system, flushing pipes mounted in the bowl, seals for the bowl outlet, devices preventing overflow of the bowl contents; devices forming a water seal in the bowl after flushing, devices eliminating obstructions in the bowl outlet or preventing backflow of water and excrements from the waterpipe
- E03D11/13—Parts or details of bowls; Special adaptations of pipe joints or couplings for use with bowls, e.g. provisions in bowl construction preventing backflow of waste-water from the bowl in the flushing pipe or cistern, provisions for a secondary flushing, for noise-reduc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2201/00—Details and methods of use for water closets and urin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E03D2201/40—Devices for distribution of flush water inside the bow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anitary Device For Flush Toil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洗净水引起的向盆外部的飞出或向周围的飞溅并且能够提高便器洗净性能及污物排出性能的冲水坐便器。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1)具有盆(6)、排水路(8)、第一盆缘吐水部(20)、第二盆缘吐水部(22),盆的前方区域(F)中的通水路(C)具备相对于盆面的前端部(6a)分别形成于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上游侧通水路(C1)及下游侧通水路(C2),下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2)设定为小于上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1),盆的前方区域中的通水路具备形成于其台面(16)与伸出部(30)之间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1~T3),该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通水路的前端部变为最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水坐便器,特别涉及被从洗净水源供给的洗净水洗净而排出污物的冲水坐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被从洗净水源供给的洗净水洗净而排出污物的现有冲水坐便器,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以及2中记载的冲水坐便器。
首先,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冲水坐便器中,具备设置于盆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侧方区域的盆缘的第一盆缘吐水口、以及设置于盆的后方区域的盆缘的第二盆缘吐水口,仅借助从上述两个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盆缘吐水)进行盆面的洗净与污物的排出。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冲水坐便器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以及第二盆缘吐水口分别向盆的周向前方吐出的洗净水在沿盆缘的内周面回旋之后,在盆面上朝向其下方的凹部流下。
此时,尤其是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向前方吐出的洗净水在通过盆的前端附近之后,从盆的前方区域朝向与其后方的盆面的下方的凹部连接的排水路的入口猛烈地流入,由此提高污物的排出性能。
这里,对于现有的一般冲水坐便器的盆的基本形状而言,有的盆在俯视观察时呈大体在前后方向上纵长的蛋形或椭圆形状,盆缘的在盆的前端部处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在盆的盆缘整周之中形成得小。
由此,对于在盆的前端部中沿着盆缘的内周面回旋的洗净水而言,在其回旋方向的水势强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向该盆的外部飞出或者向周围飞溅的担忧的问题。
另外,就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冲水坐便器而言,在盆的前端部附近设置有盆缘吐水口,刚从该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猛烈地通过盆的前端部。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冲水坐便器中,通过将盆的前端部的盆缘形成为使其上方大幅外伸的形状,由此抑制通过盆的前端部的洗净水所引起的向盆外部的飞出或者向周围的飞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90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44177号公报
然而,虽然能够像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冲水坐便器那样可靠地抑制向大幅外伸盆的前端部的盆缘的上方而成的形状的盆的外部的飞出或者向周围的飞溅,但水势也因这样的外伸形状的盆缘的内壁而被抑制的状态在盆面流下。
因此,若洗净水以这样被抑制水势的状态在盆面流下,则即便流入排水路,也无法充分冲洗盆面的污物,导致未洗净部分残留在盆面,存在便器洗净性能降低的问题。
另外,无法从排水路充分排出污物,还存在污物排出性能降低的问题。
因此,如何既有效地抑制洗净水引起的向盆外部的飞出或者向周围的飞溅又提高便器洗净性能及污物排出性能成为一直以来所要求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洗净水引起的向盆外部的飞出或向周围的飞溅,并且能够提高便器洗净性能、污物排出性能的冲水坐便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冲水坐便器,被从洗净水源供给的洗净水洗净而排出污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盆,具备形成于上缘的盆缘、承接污物的污物承接面、以及形成于该污物承接面与上述盆缘的内周面之间的通水路,并形成盆形状的盆面;排水路,与所述盆的下方连接并排出污物;以及第一盆缘吐水部及第二盆缘吐水部,它们设置于上述盆缘,并向上述通水路吐出洗净水而在上述盆面形成回旋流,上述第一盆缘吐水部具备第一盆缘吐水口,该第一盆缘吐水口相对于沿上述盆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设置于一侧的上述盆缘的侧方区域的前方,该第一盆缘吐水口构成为向其前方的上述通水路吐水来形成朝向上述盆面的前端部的水流,上述第二盆缘吐水部具备第二盆缘吐水口,该第二盆缘吐水口相对于沿上述盆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设置于另一侧的上述盆缘,上述盆具备包括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以及形成于比该第一盆缘吐水口更靠前方的位置的上述盆面在内的前方区域,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上述通水路具备相对于上述盆面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于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上游侧通水路及下游侧通水路,上述下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上述上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上述盆缘具备以其内周面的上方部分朝向上述盆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伸出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上述通水路具备台面和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从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向上述台面吐出洗净水,上述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形成于上述台面与上述伸出部之间且上方被上述伸出部覆盖,该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上述通水路的前端部变为最小。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盆的前方区域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至上游侧通水路的洗净水在通过盆面的前端部之后,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此时,在盆的前方区域中的通水路中,形成于台面与伸出部之间且其上方被伸出部覆盖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通水路的前端部变为最小。
由此,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部的伸出部的伸出量(突出量)也能够设定得比较小。
另一方面,盆的前方区域的上游侧通水路以及下游侧通水路各自的伸出部的伸出量(突出量)能够设定得大于通水路的前端部的伸出量(突出量)。
其结果,在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至上游侧通水路的洗净水通过通水路的前端部时,能够抑制因与伸出部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从而能够一边维持高能量一边使洗净水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另外,在通过了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部的洗净水在下游侧通水路流动时,由于下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小于上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且下游侧通水路的流路截面的伸出部的伸出量(突出量)大于通水路的前端部,因而容易产生能量损失。
因此,下游侧通水路的洗净水能够可靠地从前方向污物承接面流下,并且能够借助下游侧通水路的伸出部抑制溅水。
并且,盆的前方区域的上游侧通水路的伸出部的伸出量(突出量)也能够设定得大于通水路的前端部的伸出量(突出量),因而能够借助上游侧通水路的伸出部对容易在第一盆缘吐水口附近产生的溅水进行抑制。
其结果,能够抑制洗净水向盆外的飞溅提高便器洗净性能,并且能够提高从盆向排水路的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盆缘具备以将该盆缘的内周面从下方立起至上述盆缘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面,该立壁面具备分别形成上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及下侧区域的上侧立壁面及下侧立壁面,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上述下侧立壁面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斜向外侧立起。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盆的前方区域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至通水路的洗净水还沿着盆缘的下侧立壁面流动,但该洗净水处于在下侧立壁面的下侧区域流动的趋势。
此时,盆的前方区域的下侧立壁面由于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斜向外侧立起,因而沿着盆的前方区域的下侧立壁面流动的洗净水形成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扩大的流动。
因此,对于沿着盆的前方区域的下侧立壁面流动的洗净水,能够抑制因与伸出部的接触而产生过度的能量损失而朝向污物承接面流下,从而能够一边维持高能量一边向下游侧回旋。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上述上侧立壁面具备第一上侧立壁面以及第二上侧立壁面,上述第一上侧立壁面设置于上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形成上述盆的前方区域的上述通水路的前端部或其上游侧,上述第二上侧立壁面设置于上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形成上述盆的前方区域的上述下游侧通水路,上述第一上侧立壁面及上述第二上侧立壁面分别具备形成为从其下端朝向斜上方内侧立起的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上述第一倾斜面及上述第二倾斜面分别具备在剖面观察时相对于铅垂面倾斜的第一倾斜角度及第二倾斜角度,上述第二上侧立壁面的第二倾斜面的第二倾斜角度设定得大于上述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倾斜角度。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盆的前方区域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沿着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比较大的上游侧通水路一边维持水势一边经由通水路的前端部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此时,由于下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小于上游侧通水路,因而在下游侧通水路内,随着洗净水向下游侧的回旋推进,形成从下侧立壁面逼近其上方的第二上侧立壁面上升的流动。
然而,在盆的前方区域的下游侧通水路中,第二上侧立壁面的第二倾斜面的第二倾斜角度设定得大于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倾斜角度,因而逼近第二上侧立壁面上升的洗净水的流动沿着第二倾斜面而朝向内侧的污物承接面。
因此,能够使具有水势的状态的洗净水从位于污物承接面的前方的盆的前方区域的下游侧通水路朝向污物承接面流下。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盆面还具备利用曲面将上述通水路的台面的外端与上述下侧立壁面的下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面,上述连结面的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为大致一定。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针对利用曲面将盆的前方区域中的通水路的台面的外端与下侧立壁面的下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面,将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在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为大致一定,因而能够抑制因连结面的曲面形状的偏差导致水流混乱所引起的溅水。
同时,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能够从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部以高能量状态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上述连结面的下端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利用曲面将盆的前方区域中的通水路的外端与下侧立壁面的下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面的下端在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而能够抑制因连结面的下端的高度位置的偏差导致水流混乱所引起的溅水。
同时,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能够从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部以高能量状态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盆的前方区域中,上方被上述伸出部覆盖的上述通水路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变为最大。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由于流路解放,因而成为容易产生溅水的状态。
然而,在盆的前方区域中,上方被伸出部覆盖的通水路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变为最大,由此伸出部的伸出量(突出量)也能够设定得大。
因此,在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溅水。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盆缘具备形成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内缘的内侧壁、以及形成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外缘的外侧壁,上述盆缘的内周面具备第一盆缘内周面以及第二盆缘内周面,上述第一盆缘内周面形成上述盆缘的内侧壁的内周面,上述第二盆缘内周面形成上述盆缘的外侧壁的内周面且位于比上述第一盆缘内周面更靠外侧的位置,上述第一盆缘内周面具备形成上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口缘的一部分的口缘部,该口缘部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从下方向斜上方倾斜。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形成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口缘的一部分的第一盆缘内周面的口缘部由于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从下方向斜上方倾斜,因而在盆的前方区域中,能够从第一盆缘吐水口稳定地向下游侧的通水路吐出洗净水,并且还能够抑制溅水。
因此,能够兼顾从第一盆缘吐水口的稳定的吐水与溅水的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能够有效地抑制洗净水引起的向盆外部的飞出或向周围的飞溅,并且能够提高便器洗净性能及污物排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对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中的盆的前方区域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上游侧通水路的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规定位置的流路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盆的前方区域内的通水路的前端部的流路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下游侧通水路的中途的规定位置的流路剖视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中的第一盆缘吐水口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简要地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盆内的洗净水的流动进行说明的简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进行说明。
首先,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简要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具备陶瓷制的便器主体2。该便器主体2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导水路4、盆形状的盆6以及排水防臭管路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是借助便器主体2的盆6内的水的落差所带来的流水作用将污物向排水防臭管路8冲走的所谓的“直冲式冲水坐便器”。
其中,对于便器主体2而言,除陶瓷制以外也可以由树脂等制成。
接下来,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便器主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便座(未图示)以及便盖(未图示)等,但由于与现有冲水坐便器的构造同样,因而省略具体的说明。
另外,在便器主体2的上表面,在便座(未图示)以及便盖(未图示)的后方侧还可以设置有洗净使用者的局部的卫生洗净部(未图示)、或者与向便器主体2供水的功能相关的供水系统功能部等功能部(未图示),但这些也与现有冲水坐便器的构造同样,因而省略具体的说明。
接下来,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具备作为洗净水源的洗净水箱装置10,该洗净水箱装置10设置于便器主体2的盆6的后方且上方。
另外,洗净水箱装置10具备重力供水式储水箱10a,该储水箱10a能够利用重力向便器主体2的导水路4供给所储存的洗净水。
这里,在储水箱10a的内部代表性地设置有向储水箱10a内供给洗净水的供水装置(未图示)、开闭储水箱10a的排水口(未图示)的排水阀装置(未图示)等,但这些装置由于与现有的相同,因而省略具体的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向便器主体2供给洗净水的洗净水源,并不限定于上述重力供水式储水箱10那样的箱式形态,也能够应用其他形态。即,作为向便器主体2供给洗净水的洗净水源,也可以是直接利用自来水的供水压力的自来水直压式的形态、冲洗阀式的形态,或者也可以是利用泵的补压来供给洗净水的形态。
接下来,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洗净水箱装置10。
这里,在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中,用“X”表示在俯视观察便器主体2的盆6时以将盆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二等分的方式沿水平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用“Y”表示以将盆6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二等分的方式沿水平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
另外,在图1中,将中心轴线X、Y彼此的交点设为俯视观察时的盆6的中心O,用“Z”表示沿通过该中心O的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
由此,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中,用“Z”表示在侧视观察便器主体2的盆6时以将盆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二等分的方式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冲水坐便器1的前后左右方向分别用“前”、“后”、“左”、“右”表示。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冲水坐便器1的盆6中,将从其前端(盆面S的前端6a)至沿着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Y向后方离开规定距离Y1[mm]的边界位置P1为止的区域定义为“盆6的前方区域F”,将从盆6内的后端(盆面S的后端6b)至沿着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Y向前方离开规定距离Y2[mm]的边界位置P2为止的区域定义为“盆6的后方区域B”。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在冲水坐便器1的盆6中,将前方区域F与后方区域B之间的区域且相对于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Y位于右侧的侧方区域定义为“盆6的右侧方区域R”,将前方区域F与后方区域B之间的区域且相对于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Y位于左侧的侧方区域定义为“盆6的左侧方区域L”。
例如,如图1所示,若将从盆6内的前端6a至后端6b为止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距离设为Y0[mm],则与盆6的前方区域F的水平前后方向的范围相当的规定距离Y1设定为相对于全长距离Y0的30%~40%(Y1/Y0=0.30~0.40)的大小。
另外,如图1所示,与盆6的后方区域B的水平前后方向的范围相当的规定距离Y2设定为相对于全长距离Y0的15%~25%(Y2/Y0=0.15~0.25)的大小。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位于便器主体2的上游侧的导水路4形成于盆6的后方侧,将从储水箱10供给的洗净水引向盆6。
另外,如图1~图3所示,位于便器主体2的导水路4的下游侧的盆6从下方朝向上方具备凹部12、污物承接面14、台部16以及盆缘18。
首先,盆6的凹部12向盆6的下方形成为凹状,成为收纳存水W0的存水部。
接下来,盆6的污物承接面14从凹部12的上缘形成为盆状,成为承接污物的面。
这里,如图1~图3所示,盆面S从污物承接面14到凹部12向下方弯折,凹部12将开始其弯折的地点作为与污物承接面14的边界。
此外,在图1~图3中,将污物承接面14与凹部12的边界线作为“M”。即,该边界线M相当于凹部12的上缘,并且相当于污物承接面14的内缘且下缘。
另外,如图1~图3所示,盆6的盆缘18形成盆6的上缘,盆缘18的内周面S1在图1所示的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体呈蛋形的形状。
这里,如图1所示,在俯视观察盆6的前方区域F、后方区域B、以及左右侧方区域L、R各自的盆缘18的内周面S1时,将各自的前端6a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设为r1,将后端6b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设为r2,将左端6c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设为r3,将右端6d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设为r4。
此时,曲率半径r1设定得小于曲率半径r2、r3、r4。另外,曲率半径r3、r4在盆6的左右对称的位置设定为彼此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设定得大于曲率半径r2(r1<r2<r3≈r4)。
并且,如图1~图3所示,盆6的台部16形成于污物承接面14的外缘与盆缘18的下端之间。导水路4内的洗净水详细而言在分别被后述的两个盆缘吐水口(第一盆缘吐水口20以及第二盆缘吐水口22)引导而吐出之后,沿着台部16向周向下游侧被引导。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导水路4具备共通通水路24、第一盆缘通水路26以及第二盆缘通水路28。
首先,如图1~图3所示,共通通水路24以从与储水箱10连接的后方的入口4a延伸至前方的盆6的背面侧附近的方式形成于盆6的后方侧的便器主体2的内部。
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盆缘通水路26在盆6的背面侧附近从共通通水路24向盆6的一侧(从盆6的前方观察时为左侧)分支。
而且,如图1所示,第一盆缘通水路26以一边在盆6的外周面迂回一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盆6的左侧方区域L的盆缘18的内部之后,延伸至其前方的前方区域F内的第一吐水口(第一盆缘吐水口20)。
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第二盆缘通水路28在盆6的背面侧附近从共通通水路24向盆6的另一侧(从盆6的前方观察时为右侧)分支。
另外,如图1所示,第二盆缘通水路28以一边在盆6的外周面迂回一边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盆6的后方区域B的盆缘18的内部。
而且,如图1所示,第二盆缘通水路28以在比盆6的后方区域B更靠前方且比水平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X更靠后方的右侧方区域R内的盆缘18的内部向后方侧U形折弯的方式形成之后,延伸至盆6的右侧方区域R内的后方侧的第二吐水口(第二盆缘吐水口22)。
并且,如图1所示,更具体而言,第二盆缘通水路28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入口28a、外侧通水路28b、弯折通水路28c以及内侧通水路28d。
由此,第二盆缘通水路28的从外侧通水路28b的前方部分(下游侧部分)经由弯折通水路28c以及内侧通水路28d至其下游端的第二盆缘吐水口22为止的部分形成俯视观察时折弯成U字形形状的部分(U形折弯部U)。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位于便器主体2的下游侧的排水防臭管路8是从盆6的下方向后方形成且排出盆6内的污物的排水路。
另外,如图1~图3所示,排水防臭管路8的入口8a与盆6的凹部12的下方连接。
并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水防臭管路8具备从其入口8a向下方且后方下降的下降路8b、和从该下降路8b的下游端向上方且后方上升的上升路8c。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盆6从下方朝向上方具备包括凹部12内的底壁面12a与侧壁面12b在内的壁面S2、污物承接面14的所有面S3、台部16的表面(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借助上述面S1~S4形成盆形状的盆面S。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盆6的俯视观察时的盆面S的形状,对形成为大体蛋形形状的形态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形成为与蛋形形状不同的大体呈椭圆形状的形态等。
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冲水坐便器1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配置于相对于沿盆面S的水平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Y从一侧的左侧方区域L向前方区域F变化的区域附近。更具体而言,第一盆缘吐水口20配置于比盆6的前方区域F的边界位置P1更靠前方的前方区域F内的后方侧。
例如,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从盆6内的前端6a至盆6的前方区域F内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位置P3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Y3设定为相对于盆6内的全长距离Y0的15%~35%(Y3/Y0=0.15~0.35)的大小。
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3所示,冲水坐便器1的第二盆缘吐水口22配置于相对于沿盆面S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Y从另一侧的右侧方区域R向后方区域B变化的区域附近。更具体而言,第二盆缘吐水口22配置于比盆6的后方区域B的前方侧的边界位置P2更靠前方的右侧方区域R内的后方侧。
例如,如图1以及图3所示,从盆6内的后端6b至盆6的右侧方区域R内的第二盆缘吐水口22的位置P4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Y4设定为相对于盆6内的全长距离Y0的15%~35%(Y4/Y0=0.15~0.35)的大小。
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3~图5所示,第二盆缘吐水口22的位置P4设定于比盆6的凹部12的后端位置P5(还与图3所示的凹部12内的后壁面12c的上端位置相当的位置)更靠前方的位置。
特别地,如图1所示,该凹部12的后端位置P5位于污物承接面14与凹部12的边界线M上的最后端。
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收纳于盆6的凹部12内的存水W0的水位(存水面WL)表示便器洗净开始之前以及便器洗净结束之后的待机状态的静水位置。
而且,如图1所示,第二盆缘吐水口22的位置P4设定于俯视观察时比收纳于盆6的凹部12内的存水W0的存水面WL的后端位置P6更靠前方的位置。
并且,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二盆缘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以朝向便器主体2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状态开口。
接下来,图4是对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中的盆的前方区域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首先,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内由污物承接面14、S3、台部16的表面(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各自形成通水路C。
另外,如图4所示,该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具备上游侧通水路C1以及下游侧通水路C2。
并且,如图4所示,上游侧通水路C1形成于比第一盆缘吐水口20更靠前方下游侧的位置,且形成在相对于盆面S的前端6a的位置P7位于左侧且上游侧后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6所示,下游侧通水路C2形成在相对于盆面S的前端6a的位置P7位于右侧且下游侧后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中,若设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上游侧通水路C1内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规定位置P1处的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为ρ1,下游侧通水路C2的中途的规定位置P8处的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为ρ2,则曲率半径ρ2设定为小于曲率半径ρ1(ρ2<ρ1)。
接下来,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盆6的前方区域F内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规定位置P8的流路剖视图。
另外,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盆6的前方区域F内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剖视图。
并且,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剖切的剖视图,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盆6的前方区域F内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中途的规定位置P9的流路剖视图。
首先,如图4~图7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中的盆缘18,具备其内周面S1的上方部分形成为朝向盆6的内侧突出的伸出部30。
接下来,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上游侧通水路C1内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规定位置P8处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1中,将由从盆缘18的伸出部30的最靠内周侧的末端部(最内部30a)的各位置P10至台面S4为止的铅垂面V1、比该铅垂面更靠外周侧的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所围成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1”。
另外,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位置P8处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2中,将由从盆缘18的伸出部30的最内部30a的位置P11至台面S4为止的铅垂面V2、比该铅垂面更靠外周侧的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所围成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2”。
并且,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内的中途的规定位置P9处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3中,将由从盆缘18的伸出部30的最内部30a的位置P12至台面S4为止的铅垂面V3、比该铅垂面更靠外周侧的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所围成的流路截面积设为“A3”。
由此,如图4~图7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内的通水路C的各流路截面T1~T3的各截面积A1~A3中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2的截面积A2设定成在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中最小。
即,图6所示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T2的截面积A2设定成小于图5所示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流路截面积A1、以及图7所示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积A2(A2<A1、A3)。
另外,如图5~图7所示,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铅垂方向的各流路截面T1~T3为上方被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伸出部30覆盖的区域。
而且,如图5~图7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铅垂方向的各流路截面T1~T3的各流路截面积A1~A3中,图5所示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流路截面积A1设定成在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之中最大(A1>A2、A3)。
顺带说一下,如图5~图7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各流路截面T1~T3处的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伸出部30中,从通水路C的前端6a至各最内部30a为止的水平方向的各距离d1~d3实质上相当于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
而且,图6所示的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2设定得比较小。
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流路截面T1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1、图7所示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T3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3,设定得大于图6所示的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2(d1>d2、d3>d2)。
接下来,如图5~图7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盆缘18的内周面S1成为以从盆缘18的下端18a立起至盆缘18的上面(最上端面)18b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面S1。
另外,如图5~图7所示,立壁面S1具备分别形成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下侧区域及上侧区域的下侧立壁面S5及上侧立壁面S6。
并且,如图5~图7所示,下侧立壁面S5以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斜外侧立起的方式形成。
接下来,如图5~图7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各流路截面T1~T3的各上侧立壁面S6具备以从其下端18c朝向斜上方内侧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面S7~S9。
另外,如图5~图7所示,在各流路截面T1~T3的剖视观察时,各上侧立壁面S6的各倾斜面S7~S9相对于与各自对应的铅垂面V4~V6倾斜的倾斜角度分别设为“α1”、“α2”、“α3”。
由此,图7所示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T3的上侧立壁面S6的倾斜面S9的倾斜角度α3设定得大于图5所示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流路截面T1的上侧立壁面S6的倾斜面S7的倾斜角度α1(α3>α1),且设定得大于图6所示的通水路C1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上侧立壁面S6的倾斜面S8的倾斜角度α2(α3>α2)。
接下来,如图5~图7所示,盆面S的前方区域F还具备连结面S10,该连结面S10利用曲面连结通水路C的台面S4的外端16a与下侧立壁面S5的下端18a。
另外,如图5~图7所示,在各流路截面T1~T3的剖视观察时,各连结面S10的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ρ3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为大致一定。
这里,各连结面S10的曲率半径ρ3优选设定为3mm~20mm,更优选设定为5mm~15mm。
接下来,如图5~图7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中,连结面S10的下端16a的位置P13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这里,“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这一记载中的“大致相同”当然包括高度位置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括即便在并非完全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若考虑陶瓷制的便器主体2的制造误差等则也能够视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的误差的范围。
接下来,图8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中的第一盆缘吐水口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2、图4以及图8所示,盆缘18具备形成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内缘20a的内侧壁32,另外,具备形成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外缘20b的外侧壁34。
另外,如图2、图4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周面S1具备形成盆缘18的内侧壁32的内周面(污物承接面14侧的壁面)的第一盆缘内周面(内侧盆缘内周面S11)。
并且,如图2、图4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周面S1具备形成盆缘18的外侧壁34的内周面(第一盆缘通水路26侧的壁面)的第二盆缘内周面(外侧盆缘内周面S12),该外侧盆缘内周面S12位于比内侧盆缘内周面S11更靠外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2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侧壁32以及第一盆缘内周面(内侧盆缘内周面S11)具备在其前侧端部形成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口缘20a的一部分的口缘部36。
并且,如图2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侧壁32以及内侧盆缘内周面S11的口缘部36具备立起部36a以及倾斜部36b。
如图2所示,盆缘18的内侧壁32的口缘部36中的立起部36a以从其下端的台面S4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2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侧壁32的口缘部36中的倾斜部36b形成为其下端与立起部36a的上端连接并且随着从盆6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从盆6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而从下方向斜上方倾斜。
接下来,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9是简要地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盆内的洗净水的流动进行说明的简要俯视图。
首先,如图9所示,若便器洗净开始,则储水箱10内的洗净水从便器主体2的导水路4的入口4a供给于共通通水路24。
然后,共通通水路24内的洗净水(图9的流动f0)分别向第一盆缘通水路26以及第二盆缘通水路28分支,而分别供给至下游侧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以及第二盆缘吐水口22,之后向周向下游侧吐水。
这里,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以比较大的流量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至上游侧通水路C1的洗净水(流动f1),在通过盆面S的前端6a之后,向下游侧通水路C2回旋。
于是,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下游侧通水路C2内的洗净水f1其大致大半部分沿着下游侧通水路C2的台部16的台面S4、连结面S5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上向下游侧的盆面S的右侧方区域R回旋,之后向盆面S的后方区域B流动。由此,形成在盆面S(污物承接面14的所有面S3)上向周向下游侧回旋的回旋流f1a(所谓的“横回旋流”)。
由此,洗净水f1a(参照图9)在盆面S(污物承接面14的所有面S3等)遍及整周地回旋,而洗净盆面S的整个区域,之后流入盆6的凹部12内。由此,借助盆6内的水的落差所带来的流水作用,将污物冲走至排水防臭管路8内。
另外,同时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洗净水f1通过下游侧通水路C2,由此还形成从盆面S的前方区域F向污物承接面14、S3流下的流动f1b。
并且,同时如图9所示,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2吐出到后方的洗净水(流动f2)在盆面S的后方区域B以与回旋流f1的回旋方向相同的方向沿盆面S的后方区域B内的台面S4以及盆缘18的内周面S1上顺畅地向下游侧流动。
于是,如图9所示,盆面S的后方区域B内的洗净水f2形成从盆面S的后方区域B中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区域更靠左侧的污物承接面14朝向盆面S的下方的存水部(凹部12)内的存水W0落入的流动f3。
另外,如图9所示,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2吐出的洗净水的一部分从盆面S的后方区域B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区域更靠右侧附近的台面S4以及污物承接面14朝向盆6的凹部12内的存水W0从后方侧落入的流动f4。
于是,如图9所示,在盆6的凹部12内,借助上述洗净水的流动f3、f4,形成沿纵向回旋的回旋流(所谓的“纵回旋流”)。由此,盆6的凹部12内的存水W0被强力地搅拌,之后借助盆6的凹部12内的水的落差所带来的流水作用将污物冲走至排水防臭管路8内。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如图9所示,在盆6的盆面S的前方区域F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至上游侧通水路C1的洗净水f1在通过盆面S的前端6a之后,向下游侧通水路C2回旋。
此时,如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在盆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中,形成于台面S4与伸出部30之间且其上方被盆缘18的内周面S1的伸出部30覆盖的铅垂方向的各流路截面T1~T3中,通水路C的前端6a处的流路截面T2的截面积A2设定为最小。
由此,如图6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2也能够设定得比较小。
另一方面,如图5以及图7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上游侧通水路C1以及下游侧通水路C2各自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1、d3能够设定得大于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伸出量(突出量)d2。
其结果,如图6以及图9所示,在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至上游侧通水路C1的洗净水f1通过通水路C的前端6a附近时,能够抑制因与伸出部30碰撞而引起的能量损失,能够一边维持高能量一边使洗净水f1向下游侧通水路C2回旋。
另外,如图4、图6、图7以及图9所示,在通过了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附近的洗净水f1在下游侧通水路C2流动时,下游侧通水路C2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2小于上游侧通水路C1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1(ρ2<ρ1),且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T3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3大于通水路C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伸出量(突出量)d2(d3>d2),因而容易产生能量损失。
因此,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洗净水f1能够可靠地从盆面S的前方区域F向污物承接面14、S3流下,并且能够借助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伸出部30抑制溅水。
并且,如图5以及图6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1也能够设定得大于通水路C的前端6a的伸出量(突出量)d2(d1>d2),因而能够借助上游侧通水路C1的伸出部30对容易在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附近产生的溅水进行抑制。
其结果,能够抑制洗净水向盆6外部的飞溅而提高便器洗净性能,并且能够提高从盆6向排水防臭管路8的污物排出性能。
接下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如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至通水路C的洗净水f1还沿着盆缘18的下侧立壁面S5流动,但该洗净水f1处于在下侧立壁面S5的下侧区域流动的趋势。
此时,如图5~图7所示,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中的盆缘18的下侧立壁面S5以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斜向外侧立起的方式形成,因而沿着该通水路C的下侧立壁面S5流动的洗净水f1形成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扩大的流动。
因此,针对沿着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中的盆缘18的下侧立壁面S5流动的洗净水f1,抑制因与伸出部30的接触而产生过度的能量损失而朝向污物承接面14流下,从而能够一边维持高的能量一边向下游侧回旋。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如图4~图7以及图9所示,在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的洗净水f1沿着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1比较大的上游侧通水路C1一边维持水势一边通过通水路C的前端6a附近,并向下游侧通水路C2回旋。
此时,如图4所示,由于下游侧通水路C2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2设定得小于上游侧通水路C1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ρ1(ρ2<ρ1),因而在图7以及图9所示的下游侧通水路C2内,随着洗净水f1向下游侧的回旋的推进,形成从盆缘18的下侧立壁面S5逼近其上方的上侧立壁面S6上升的流动。
然而,图7所示的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T3的上侧立壁面S6的倾斜面S9的倾斜角度α3设定得大于图5所示的上游侧通水路C1的流路截面T1的上侧立壁面S6中的倾斜面S7的倾斜角度α1(α3>α1),且设定得大于图6所示的通水路C1的前端6a的流路截面T2的上侧立壁面S6中的倾斜面S8的倾斜角度α2(α3>α2)。
由此,逼近图7所示的下游侧通水路C2的流路截面T3的上侧立壁面S6上升的洗净水的流动,沿着上侧立壁面S6的倾斜面S9朝向内侧的污物承接面14。
因此,如图4以及图9所示,能够使具有水势的状态的洗净水f1从位于污物承接面14的前方的盆6的前方区域F的下游侧通水路C2朝向污物承接面14流下。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如图5~图7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各流路截面T1~T3的剖视观察时,各连结面S10的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ρ3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为大致一定。
由此,能够抑制因连结面S10的曲面形状的偏差导致水流混乱所引起的溅水。
同时,如图9所示,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吐出至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洗净水f1能够从盆6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前端6a以高能量状态向下游侧通水路C2回旋。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利用曲面将盆的前方区域中的通水路的外端与下侧立壁面的下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面的下端,在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而能够抑制因连结面的下端的高度位置的偏差导致水流混乱所引起的溅水。
同时,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能够从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部以高能量状态向下游侧通水路回旋。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在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由于流路解放,因而成为容易产生溅水的状态。
然而,如图5~图7所示,在盆面S的前方区域F的通水路C的铅垂方向的各流路截面T1~T3的各流路截面积A1~A3中,图5所示的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流路截面T1的截面积A1能够设定为在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之中设定为最大(A1>A2、A3)。由此,流路截面T1的伸出部30的伸出量(突出量)d1也能够设定为在通水路C的周向的所有区间之中最大。
因此,在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下游侧附近的上游侧通水路C1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溅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如图2以及图8所示,盆缘18的内侧壁32的口缘部36中的倾斜部36b形成为,其下端与立起部36a的上端连接,并且随着从盆6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从盆6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而从下方向斜上方倾斜。
由此,在盆6的前方区域F中,能够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稳定地向下游侧的通水路C的上游侧通水路C1吐出洗净水,并且还能够抑制溅水。
因此,能够兼顾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0的稳定的吐水与溅水的抑制。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中,对应用于所谓的“直冲式冲水坐便器”的形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除直冲式冲水坐便器以外的形态的冲水坐便器。
即,作为除直冲式冲水坐便器以外的形态的冲水坐便器,也能够应用于利用虹吸作用吸入盆内的污物并一次从排水防臭管路排出至外部的所谓的“虹吸式冲水坐便器”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冲水坐便器;2…便器主体;4…导水路;4a…导水路的入口;6…盆;6a…盆内的前端、盆面的前端(盆面的前端部);6b…盆内的后端、盆面的后端;6c…盆内的左端、盆面的左端;6d…盆内的左端、盆面的左端;8…排水防臭管路(排水路);8a…排水防臭管路的入口;8b…排水防臭管路的下降路;8c…排水防臭管路的上升路;10…洗净水箱装置(洗净水源);10a…储水箱;12…凹部(存水部);12a…凹部的底壁面;12b…凹部的侧壁面;12c…凹部的后壁面;14…污物承接面;16…台部;16a…台面的外端;18…盆缘;18a…盆缘的下缘、盆缘的下端、下侧立壁面的下端;18b…盆缘的上表面;18c…盆缘的下侧立壁面的上端、盆缘的上侧立壁面的下端;20…第一盆缘吐水口(吐水部、第一吐水口);20a…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内缘;22…第二盆缘吐水口(吐水部、第二吐水口);24…共通通水路;26…第一盆缘通水路;28…第二盆缘通水路;28a…第二盆缘通水路的入口;28b…第二盆缘通水路的外侧通水路;28c…第二盆缘通水路的弯折通水路;28d…第二盆缘通水路的内侧通水路;30…盆缘的伸出部;30a…最内部;32…盆缘的内侧壁;32a…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口缘部;34…盆缘的外侧壁;36…口缘部;36a…口缘部的立起部;36b…口缘部的倾斜部;A1…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上游侧通水路的流路截面积;A2…盆的前方区域内的通水路的前端部的流路截面积;A3…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下游侧通水路的流路截面积;B…盆的后方区域;C…盆的前方区域内的通水路;C1…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上游侧通水路;C2…盆的前方区域内的下游侧通水路;L…盆的左侧方区域;M…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边界线;F…盆的前方区域;f0…共通通水路的洗净水的流动;f1…从第一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的流动(回旋流);f2…从第二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的流动;f3…从第二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的大半部分的流动;f4…从第二盆缘吐水口吐出的洗净水的一部分的流动;f5…纵回旋流;O…盆的中心;P1…从盆的前端沿着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向后方离开规定距离的盆的前方区域与左右侧方区域的边界位置;P2…从盆的后端沿着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向前方离开规定距离的盆的后方区域与左右侧方区域的边界位置;P3…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位置;P4…第二盆缘吐水口的位置;P5…凹部的后端位置;P6…存水面的后端位置;P7…盆面的前端的位置;P8…盆的前方区域的上游侧通水路内的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规定位置;P9…盆的前方区域的下游侧通水路的中途的规定位置;P10…伸出部的最内部的位置;P11…伸出部的最内部的位置;P12…伸出部的最内部的位置;P13…连结面的下端位置;R…盆的右侧方区域;r1…盆的前方区域的盆缘的内周面的俯视观察时的前端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r2…盆的后方区域的盆缘的内周面的俯视观察时的后端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r3…盆的左侧方区域的盆缘的内周面的俯视观察时的左端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r4…盆的右侧方区域的盆缘的内周面的俯视观察时的右端附近的代表性的曲率半径;S…盆面;S1…盆缘的内周面(立壁面);S2…凹部内的壁面;S3…污物承接面的所有面;S4…台部的表面(台面);S5…下侧立壁面;S6…上侧立壁面;S7…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S8…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S9…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二上侧立壁面的第二倾斜面);S10…盆面的前方区域中的台面的外端与盆缘的下侧立壁面之间的连结面;S11…内侧盆缘内周面;S12…外侧盆缘内周面;T1…盆的前方区域的上游侧通水路的流路截面;T2…盆的前方区域的通水路的前端的流路截面;T3…盆的前方区域的下游侧通水路的流路截面;U…第二盆缘通水路的U形折弯部;V1…铅垂面;V2…铅垂面;V3…铅垂面;V4…铅垂面;V5…铅垂面;V6…铅垂面;W0…存水;WL…存水的水位(存水面);X…盆的水平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Y…盆的水平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Y0…从盆内的前端至后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距离;Y1…从盆内的前端至前方区域与左右侧方区域的边界位置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Y2…从盆内的后端至后方区域与左右侧方区域的边界位置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Y3…从盆内的前端至第一盆缘吐水口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Y4…从盆内的后端至第二盆缘吐水口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Z…通过盆的中心的铅垂方向的中心轴线;α1…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倾斜角度);α2…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倾斜角度);α3…上侧立壁面的倾斜面(第二上侧立壁面的第二倾斜面的第二倾斜角度);ρ1…盆的前方区域以及左右侧方区域中的第一连结面的剖视观察时的曲面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ρ2…盆的后方区域中的第二连结面的剖视观察时的曲面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ρ3…盆面的前方区域中的台面的外端与盆缘的下侧立壁面之间的连结面的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
Claims (7)
1.一种冲水坐便器,被从洗净水源供给的洗净水洗净而排出污物,
所述冲水坐便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
盆,具备形成于上缘的盆缘、承接污物的污物承接面、以及形成于该污物承接面与所述盆缘的内周面之间的通水路,并形成盆形状的盆面;
排水路,与所述盆的下方连接并排出污物;以及
第一盆缘吐水部及第二盆缘吐水部,它们设置于所述盆缘,并向所述通水路吐出洗净水而在所述盆面形成回旋流,
所述第一盆缘吐水部具备第一盆缘吐水口,该第一盆缘吐水口相对于沿所述盆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设置于一侧的所述盆缘的侧方区域的前方,该第一盆缘吐水口构成为向其前方的所述通水路吐水来形成朝向所述盆面的前端部的水流,
所述第二盆缘吐水部具备第二盆缘吐水口,该第二盆缘吐水口相对于沿所述盆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设置于另一侧的所述盆缘,
所述盆具备包括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以及形成于比该第一盆缘吐水口更靠前方的位置的所述盆面在内的前方区域,
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所述通水路具备相对于所述盆面的前端部分别形成于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上游侧通水路及下游侧通水路,所述下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所述上游侧通水路的俯视观察时的曲率半径,
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所述盆缘具备以其内周面的上方部分朝向所述盆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伸出部,
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所述通水路具备台面和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从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向所述台面吐出洗净水,所述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形成于所述台面与所述伸出部之间且上方被所述伸出部覆盖,该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所述通水路的前端部变为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盆缘具备以将该盆缘的内周面从下方立起至所述盆缘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面,该立壁面具备分别形成所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及下侧区域的上侧立壁面及下侧立壁面,
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所述下侧立壁面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朝斜向外侧立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所述上侧立壁面具备第一上侧立壁面以及第二上侧立壁面,所述第一上侧立壁面设置于所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形成所述盆的前方区域的所述通水路的前端部或其上游侧,所述第二上侧立壁面设置于所述盆缘的内周面的上侧区域,形成所述盆的前方区域的所述下游侧通水路,
所述第一上侧立壁面及所述第二上侧立壁面分别具备形成为从其下端朝向斜上方内侧立起的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
所述第一倾斜面及所述第二倾斜面分别具备在剖视观察时相对于铅垂面倾斜的第一倾斜角度及第二倾斜角度,
所述第二上侧立壁面的第二倾斜面的第二倾斜角度设定得大于所述第一上侧立壁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倾斜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盆面还具备利用曲面将所述通水路的台面的外端与所述下侧立壁面的下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面,所述连结面的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的剖视观察时的上下方向的曲率半径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定为大致一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所述连结面的下端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的周向的所有区间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盆的前方区域中,上方被所述伸出部覆盖的所述通水路的铅垂方向的流路截面的截面积,设定为在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变为最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水坐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盆缘具备形成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内缘的内侧壁、以及形成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外缘的外侧壁,
所述盆缘的内周面具备第一盆缘内周面以及第二盆缘内周面,所述第一盆缘内周面形成所述盆缘的内侧壁的内周面,所述第二盆缘内周面形成所述盆缘的外侧壁的内周面且位于比所述第一盆缘内周面更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盆缘内周面具备形成所述第一盆缘吐水口的口缘的一部分的口缘部,该口缘部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从下方向斜上方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0551 | 2018-03-27 | ||
JP2018060551A JP6647685B2 (ja) | 2018-03-27 | 2018-03-27 | 水洗大便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06636A true CN110306636A (zh) | 2019-10-08 |
CN110306636B CN110306636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8054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21497.2A Active CN110306636B (zh) | 2018-03-27 | 2019-03-22 | 冲水坐便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24222B2 (zh) |
JP (1) | JP6647685B2 (zh) |
CN (1) | CN1103066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17141B2 (ja) | 2018-04-27 | 2022-08-12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大便器 |
US11810575B2 (en) * | 2019-06-12 | 2023-11-07 | Lg Electronics Inc.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 for providing voice recognition func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JP7549956B2 (ja) * | 2019-10-31 | 2024-09-12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式便器 |
WO2021106828A1 (ja) * | 2019-11-29 | 2021-06-03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大便器 |
JP7418191B2 (ja) * | 2019-11-29 | 2024-01-19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大便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86158A1 (en) * | 2007-10-15 | 2010-07-29 | Toto Ltd. | Flush toilet bowl |
GB2480088A (en) * | 2010-05-05 | 2011-11-09 | Terence Mark Bowen | Stoma care station |
CN102953419A (zh) * | 2011-08-24 | 2013-03-06 | Toto株式会社 | 冲水大便器 |
CN203977533U (zh) * | 2014-07-04 | 2014-12-03 | 赵志祥 | 防溅水排便器 |
CN204530929U (zh) * | 2015-04-14 | 2015-08-05 | 任中委 | 一种可以避免溅水的马桶 |
JP2015151845A (ja) * | 2014-02-19 | 2015-08-24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JP2016176282A (ja) * | 2015-03-20 | 2016-10-06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式便器 |
CN106930384A (zh) * | 2016-11-05 | 2017-07-07 | 宁波高新区世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防飞溅的智能排便器 |
CN107178131A (zh) * | 2016-03-09 | 2017-09-19 | Toto株式会社 | 冲水大便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61153B2 (en) * | 2002-09-03 | 2010-02-16 | Toto Ltd. | Flush toilet |
US20120284911A1 (en) * | 2010-02-01 | 2012-11-15 | Lixil Corporation | Drainage channel of flush toilet |
JP5935970B2 (ja) * | 2011-08-24 | 2016-06-15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JP6006037B2 (ja) * | 2012-08-17 | 2016-10-12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式便器 |
US10246865B2 (en) * | 2012-11-13 | 2019-04-02 | As Ip Holdco, Llc | Primed jet toilet |
JP6436412B2 (ja) * | 2013-12-19 | 2018-12-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水洗便器 |
JP2015169004A (ja) | 2014-03-07 | 2015-09-28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US9719239B2 (en) * | 2014-03-18 | 2017-08-01 | Kohler India Corporation Private Limited | Dual-jet toilet |
SG11201610506TA (en) * | 2014-06-26 | 2017-01-27 | Caroma Ind Ltd | A rimless toilet pan and a method of flushing same |
GB2528324B (en) * | 2014-07-18 | 2017-11-01 | Ideal Standard (Uk) Ltd | Toilet bowl unit |
JP2017061819A (ja) * | 2015-09-25 | 2017-03-30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大便器 |
-
2018
- 2018-03-27 JP JP2018060551A patent/JP66476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21 US US16/360,741 patent/US1072422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22 CN CN201910221497.2A patent/CN11030663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86158A1 (en) * | 2007-10-15 | 2010-07-29 | Toto Ltd. | Flush toilet bowl |
GB2480088A (en) * | 2010-05-05 | 2011-11-09 | Terence Mark Bowen | Stoma care station |
CN102953419A (zh) * | 2011-08-24 | 2013-03-06 | Toto株式会社 | 冲水大便器 |
JP2015151845A (ja) * | 2014-02-19 | 2015-08-24 | Toto株式会社 | 水洗大便器 |
CN203977533U (zh) * | 2014-07-04 | 2014-12-03 | 赵志祥 | 防溅水排便器 |
JP2016176282A (ja) * | 2015-03-20 | 2016-10-06 | 株式会社Lixil | 水洗式便器 |
CN204530929U (zh) * | 2015-04-14 | 2015-08-05 | 任中委 | 一种可以避免溅水的马桶 |
CN107178131A (zh) * | 2016-03-09 | 2017-09-19 | Toto株式会社 | 冲水大便器 |
CN106930384A (zh) * | 2016-11-05 | 2017-07-07 | 宁波高新区世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防飞溅的智能排便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301151A1 (en) | 2019-10-03 |
JP6647685B2 (ja) | 2020-02-14 |
US10724222B2 (en) | 2020-07-28 |
JP2019173323A (ja) | 2019-10-10 |
CN110306636B (zh) | 2021-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06636A (zh) | 冲水坐便器 | |
CN104947772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04074255A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2022009996A (ja) | 水洗式大便器 | |
CN107178132A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07869175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07542139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2022140635A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5305218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CN107201776A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6898582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6800434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7055274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6341359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CN106522338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2016089431A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6800432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CN107869174B (zh) | 冲水大便器 | |
JP5787110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7158650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2020029725A (ja) | 水洗大便器 | |
WO2022084805A1 (es) | Sanitario de anillo abierto con puertos y ventanas en el anillo y entrada del canal de descarga mas amplia para prevenir atascamiento de residuos | |
JP2022069675A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2001026960A (ja) | 水洗便器 | |
JP7132551B1 (ja) | 水洗大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