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271350A -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1350A
CN110271350A CN201910556671.9A CN201910556671A CN110271350A CN 110271350 A CN110271350 A CN 110271350A CN 201910556671 A CN201910556671 A CN 201910556671A CN 110271350 A CN110271350 A CN 110271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mp
tongjiang
barrier
free
side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566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1350B (zh
Inventor
杜春兰
周容伊
杨航
程懿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5566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13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1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1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5/00Processes for producing special ornamental bodi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连通城市人行道和滨江人行步道的通江台阶,每条通江台阶由多段踏步和过渡休憩平台组成;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沿台阶步道、无障碍坡道以及过渡平台下方还设置有生态化的植草沟用于辅助排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由于设置了连通各个不同高度平台的无障碍坡道,因此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可通过无障碍坡道往返于边坡上下两侧,并且无障碍坡道组合形成的三角型支撑结构还可以起到防护固土的作用,边坡上的植物绿化区还可以起到提升生态效益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景观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背景技术
不同于历史上山地城市滨江地带以运输功能为主,仓储商品交易等功能为辅,主要作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的过去;当前,在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山地城市滨江地带正在向服务和居住功能转换,由此带动了山地城市的滨水空间向生活空间转换,使城市滨水地带逐渐具备了作为城市中心区景观和休闲空间的潜力。
但山地城市滨水区域由于地形地势起伏较大,陆地与水面之间存在较大地形高差,因此造成城市滨江地带可达性低的局面。如今大多数山地城市的滨江地带为满足高标准的城市防洪要求,多采用大面积的硬质化堡坎对城市江岸进行建设维护,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滨江区景观形象,还阻断了城市与水岸的联系,导致滨江区可达性差、缺乏亲水场所以及活力丧失等问题的出现。此外,一些仅有的通江道路也仅是出于交通功能的考虑,缺乏美学和景观功能的设计,舒适性不足且无法满足无障碍需求。
因此,如何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基础上,使滨江区域的道路更加美观,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发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河道型水库消落带适当海拔区域内的裸露基岩质光滩上开展植被恢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通江台阶,通江台阶间隔设置在边坡上,每条通江台阶均连通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每条通江台阶包括多段台阶段,一条通江台阶中,两台阶段之间通过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
优选地,相邻两通江台阶上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两两相对,两通江台阶之间还设置有与通江台阶中台阶段一一对应的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两侧分别延伸出两条与对应的台阶段相邻的两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的无障碍坡道。
优选地,还包括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由种植植被的地表浅沟组成,地表浅沟沿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长度方向设置在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侧面,地表浅沟沿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设置,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网相连通,可起到生态化的辅助排水功能作用。
优选地,地表浅沟还沿边坡倾斜方向正对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设置,且与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下方的排水管路相连通。
优选地,每条通江台阶与无障碍坡道朝向地表浅沟以预设坡度倾斜。
优选地,若无障碍坡道长度超过预设长度,则无障碍坡道长度中还设有将无障碍坡道分为若干个坡道单元的坡道过渡平台,每个坡道单元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
优选地,无障碍坡道悬空一侧应安装防护装置,保障行人安全。
优选地,植物绿化区包括处于常年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的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处于最高水位线与常年水位线之间的中层耐淹型植被区,以及处于边坡上侧的人行道与最高水位线之间的上层隔离型植被区,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增种亲水性强、耐水淹的草本植物,中层耐淹型植被区种植短期耐淹的落叶乔木、耐淹型灌木及耐淹型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上层隔离型植被区种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及耐阴多年生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通江台阶,通江台阶间隔设置在边坡上,每条通江台阶均连通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每条通江台阶包括多段台阶段,一条通江台阶中,两台阶段之间通过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沿台阶步道、无障碍坡道以及过渡平台下方还设置有植草沟用于生态化的辅助排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由于设置了连通各个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的无障碍坡道,因此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可通过无障碍坡道往返于边坡上下两侧,并且无障碍坡道组合形成的三角型支撑结构还可以起到防护固土的作用,边坡上的植物绿化区还可以起到提升生态效益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的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构造示意图;
图4为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的滨江绿化层次结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通江台阶1、无障碍坡道2、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3、植物绿化区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通江台阶,通江台阶间隔设置在边坡上,每条通江台阶均连通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每条通江台阶包括多段台阶段,一条通江台阶中,两台阶段之间通过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
本发明中由于设置了连通各个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的无障碍坡道,因此残障人士也可通过无障碍坡道往返于边坡上下两侧,并且无障碍坡道还可以起到防护固土的作用,边坡上的植物绿化区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台阶步道以垂直等高线的方式分布,规定连续人行步道的踏步数数值为3-18个,每个踏步长为1500-3000mm,宽300mm-360mm,高,为100mm-150mm,且连续人行步道之间以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相连。使连续人行步道的踏步数量应尽可能的均衡,整段台阶步道段应尽量平均地分为若干段连续人行步道以消化相应高差。
无障碍坡道的高差数值与每段连续人行步道的高差对应;因此,以《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中的坡度(或叫做坡比)e,e值为1:12的无障碍坡道的坡度标准为最适,上限e值为1:10,因此,e值为1:12~1:10。
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用于连接连续人行步道与无障碍坡道,还用于连接相邻的连续人行步道。其尺寸大小视连接部分决定,宽度跟随具体连接部分的尺寸使得连接两端自然过渡,但长度可随着美观、休憩、场地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人数调整,在平台之上可跟随实际应用需求嵌入景观设施如座凳,种植槽、灯具等。
在每连续人行步道之间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宽度与坡道的两段坡道相接的总长度一致,大于等于3000mm,长度可根据需求调整,但必须大于等于与之连接的连续人行步道的踏步长度尺寸1500-3000mm,如人行步道踏步长度为1500mm,则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长度必须大于1500mmm。
具体实施时,相邻两通江台阶上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两两相对,两通江台阶之间还设置有与通江台阶中台阶段一一对应的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两侧分别延伸出两条与对应的台阶段相邻的两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的无障碍坡道。
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无障碍坡道整体呈X型,X型步道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其X型结构还起着一定的稳定边坡、防暴雨冲刷的固土作用。每对应一段连续人行步道,无障碍坡道以X形坡道连接连续人行步道的两端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并在X形坡道之间X字交叉处插入一个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该平台规格长大于等于3000mm,宽大于等于3000mm。
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是无障碍坡道之间的连接。无障碍坡道之间的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宽度跟随X字坡道的两段坡道相接的总长度,大于等于3000mm,长度可根据需求调整,但必须大于等于1500mm以方便轮椅转向。
具体实施时,还包括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由种植植被的地表浅沟组成,地表浅沟沿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长度方向设置在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侧面,地表浅沟沿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设置,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网相连通,可起到生态化的辅助排水功能作用。
具体实施时,地表浅沟还沿边坡倾斜方向正对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设置,且与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下方的排水管路相连通。
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是种植植被的地表浅沟,它可以起到收集、输送、有序排放并净化径流雨水的作用;植物绿化区有净化雨水、防噪防尘、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效益等功能作用。植草沟根据具体地形情况,宽度建议在400~600mm之间,植草沟中植物种类选取应视植草沟高程与水位淹没的情况、选择耐水淹,根系发达的耐水淹或亲水性植物。
具体实施时,每条通江台阶与无障碍坡道朝向地表浅沟以预设坡度倾斜。
每个台阶踏步顶面由中间向与坡道方向相接的两侧倾斜0.3%,使得水流入植草沟完成散水需求;
无障碍坡道垂直于坡道中心线的截面上,截面中心向两侧倾斜0.3%使得水流入植草沟以完成坡道表面散水需求;
与无障碍坡道相接的平台,向非相接的另外两侧以0.3%的坡度倾斜使得水流入植草沟以满足散水需求。
具体实施时,若无障碍坡道长度超过预设长度,则无障碍坡道长度中还设有将无障碍坡道分为若干个坡道单元的坡道过渡平台,每个坡道单元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
无障碍坡道的尺寸,宽大于等于1500mm,每一段单段连续坡道之间的距离不应该超过9000mm,即预设长度,如果超过9000mm(对应高差下落750mm)则需要在中间加设坡道过渡平台,平台宽度与坡度宽度同宽,长度大于等于1500mm。
在本发明中,以上各部分交替组合,形成序列,共同形成提高滨水地带可达性的人行交通体系。
具体实施时,无障碍坡道悬空一侧应安装防护装置,保障行人安全。
为了便于残障人士通行,无障碍坡道应至少有一侧加设扶手或能起扶手支撑作用的景观设施如带扶手的种植槽等。
如图4所示,具体实施时,植物绿化区包括处于常年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的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处于最高水位线与常年水位线之间的中层耐淹型植被区,以及处于边坡上侧的人行道与最高水位线之间的上层隔离型植被区,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增种亲水性强、耐水淹的草本植物,中层耐淹型植被区种植短期耐淹的落叶乔木、耐淹型灌木及耐淹型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上层隔离型植被区种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及耐阴多年生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
上层隔离型植被区紧邻城市道路,不受山地滨江水位涨落影响,因此种植具有防尘防噪功效的植被,并根据“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生态结构类型配置植物,如乔木选择景树选择分枝点较高、树形优美的落叶乔木。高度8.0~10.0m,胸径0.2~0.3m,枝下高3.0~5.0m,冠幅5.0~7.0m。所述植物包括黄葛树、构树。灌木株型紧凑、枝叶茂密的常绿灌木。灌木均衡种植且灌木带的尺寸不得小于2m,高不得小于0.5~1.0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小叶女贞、海桐、南天竺。草本选取耐阴多年生草本,均匀种植,高度0.2~0.3m,株距0.1~0.2m,所述耐阴草本包括玉簪、阔叶麦冬。这类植物具有一定的空间隔断作用,可以净化车行道尾气、灰尘污染与外界的噪音污染。
中层耐淹型植被区是在常年水位线与最高水位线(每年最高洪水位线)之间的区域,受滨江水位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夏季山洪频发期水位骤涨带来的影响,因此应选择种植适应水位变化的耐淹性植物。可以能短期耐淹的落叶乔木,如池杉、落羽杉等以及耐淹性灌木和草本,如小叶蚊母、花叶杞柳、穗牛鞭草、狗牙根、硬杆子草等等。
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在最低水位线与常年水位线之间的区域,应以自然生境演替为主,在生境较差或被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增植亲水性较强,兼具观赏性的草本类植物,如芦苇、巴茅、甜根子草等等。
本发明与现有的以单一的交通功能为主,且未考虑无障碍通行的滨水人行交通体系相比,考虑了人行的无障碍需求,以一种切实可行且成本低廉的方式提高了滨江地带的可达性,且在交通功能之外增加固土效果,减少水土流失,并其中增加了雨水净化功能,易于推广与应用在山地城市滨水地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江台阶,通江台阶间隔设置在边坡上,每条通江台阶均连通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每条通江台阶包括多段台阶段,一条通江台阶中,两台阶段之间通过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通江台阶上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两两相对,两通江台阶之间还设置有与通江台阶中台阶段一一对应的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两侧分别延伸出两条与对应的台阶段相邻的两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的无障碍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由种植植被的地表浅沟组成,地表浅沟沿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长度方向设置在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侧面,地表浅沟沿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设置,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网相连通,可起到生态化的辅助排水功能作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地表浅沟还沿边坡倾斜方向正对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设置,且与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下方的排水管路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通江台阶与无障碍坡道朝向地表浅沟以预设坡度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若无障碍坡道长度超过预设长度,则无障碍坡道长度中还设有将无障碍坡道分为若干个坡道单元的坡道过渡平台,每个坡道单元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无障碍坡道悬空一侧应安装防护装置,保障行人安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其特征在于,植物绿化区包括处于常年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的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处于最高水位线与常年水位线之间的中层耐淹型植被区,以及处于边坡上侧的人行道与最高水位线之间的上层隔离型植被区,下层亲水型植被区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增种亲水性强、耐水淹的草本植物,中层耐淹型植被区种植短期耐淹的落叶乔木、耐淹型灌木及耐淹型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上层隔离型植被区种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及耐阴多年生草本中的任意一类或多类。
CN201910556671.9A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Active CN110271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6671.9A CN110271350B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6671.9A CN110271350B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350A true CN110271350A (zh) 2019-09-24
CN110271350B CN110271350B (zh) 2020-09-08

Family

ID=67962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6671.9A Active CN110271350B (zh) 2019-06-25 2019-06-25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13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9575A (zh) * 2021-03-16 2021-07-09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适用于水库调蓄的河流台阶式护岸
CN113615469A (zh) * 2021-09-03 2021-11-09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基于林泽生境的库尾消落带湿地修复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86643A1 (fr) * 1977-04-06 1978-11-03 Sogreah Procede pour la construction de digue etanche et digue selon le procede
CN106337394A (zh) * 2016-09-22 2017-01-18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山区河流特点的河岸生态修复装置及方法
CN207619924U (zh) * 2017-05-25 2018-07-17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化河道护岸结构
CN207619930U (zh) * 2017-12-15 2018-07-17 科利尔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稳态生态景观护坡结构
CN109113021A (zh) * 2018-09-18 2019-01-01 张小皎 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环保型河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86643A1 (fr) * 1977-04-06 1978-11-03 Sogreah Procede pour la construction de digue etanche et digue selon le procede
CN106337394A (zh) * 2016-09-22 2017-01-18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山区河流特点的河岸生态修复装置及方法
CN207619924U (zh) * 2017-05-25 2018-07-17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化河道护岸结构
CN207619930U (zh) * 2017-12-15 2018-07-17 科利尔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稳态生态景观护坡结构
CN109113021A (zh) * 2018-09-18 2019-01-01 张小皎 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环保型河堤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烁: ""现代城市政务中心区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王娴: "《建筑快题设计—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31 January 2015,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9575A (zh) * 2021-03-16 2021-07-09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适用于水库调蓄的河流台阶式护岸
CN113615469A (zh) * 2021-09-03 2021-11-09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基于林泽生境的库尾消落带湿地修复方法
CN113615469B (zh) * 2021-09-03 2023-11-24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基于林泽生境的库尾消落带湿地修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350B (zh) 2020-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im et al. Comprehensive greenspac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compact Nanjing city, China
CN205741879U (zh) 一种桥梁绿化带
CN207813108U (zh) 一种雨水花园
Hedin Southern Tibet: discoveries in former times compared with my own researches in 1906-1908
CN110271350A (zh)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Zingraff-Hamed et al. The Isar River: Social pride as a driver of river restoration
CN109183532A (zh) 一种依附于道路的北方城市雨水净化调蓄生态利用系统
CN202718027U (zh) 一种储水回灌透水砖组合装置
CN215165216U (zh) 一种基于斜坡结构的新型波浪式生态海堤
CN212426873U (zh) 一种防淹排水景观支撑体系
CN222715887U (zh) 一种滨海城市型的生态海堤结构
CN111979953A (zh) 一种防淹排水景观支撑体系
Ji et al. Analysis of extreme rainstorm in Zhengzhou, Henan and derivative issues
CN222744717U (zh) 一种绿化景观道路
Flannery et al. Eco-landscape design
Grandal New Orleans Strategic Pathways—Using Blue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to Create a Resilient Future
CN221645741U (zh) 一种跨河过水路面兼景观消能跌水建筑物
CN211368368U (zh) 一种一体式装饰性护栏底座
CN220394412U (zh) 急流高含沙河道导流防淤式生态边坡结构
Daly et al. A Responsible Urban Rejuvenation of Jakarta
CN221798630U (zh) 一种运动、景观多层次的生态滩地
Chen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Guangzhou Tianhe Wetland Park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N209759995U (zh) 一种带有深度绿化的高空步道
CN203498987U (zh) 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
CN206680948U (zh) 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