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258458B -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 Google Patents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58458B
CN110258458B CN201910483333.7A CN201910483333A CN110258458B CN 110258458 B CN110258458 B CN 110258458B CN 201910483333 A CN201910483333 A CN 201910483333A CN 110258458 B CN110258458 B CN 110258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sion tunnel
water
gate
stage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33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58458A (zh
Inventor
张超
曹驾云
何兴勇
陈世全
王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833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584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58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8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58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8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6Sealings or joi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E02B7/04Dams across valleys
    • E02B7/06Earth-fill dams; Rock-fill da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20Movable barrages;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7/40Swinging or turning gates
    • E02B7/42Gates of segmental or sector-like shape with horizontal ax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ewage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及其下闸封堵方法,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巧妙的优化下闸封堵程序,通过各层级隧洞及相应的弧形闸门,采用多阶段控泄蓄水,实现了各层导流隧洞下闸封堵过程中衔接供水不断流,同时通过各阶段的控泄蓄水,当蓄水到达一定高度后能够有效地控制蓄水上升速度,满足特高坝各阶段蓄水过程中对蓄水上升速度的要求;另外,设置在初中期导流洞中的临时堵头挡水,来代替传统思维中由平板闸门挡水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初中期导流洞封堵闸门的挡水水头要求,提高闸门挡水和结构抗压的安全性,并能显著减小了封堵闸门和启闭机系统的规模,节省了工程投资。

Description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及其下闸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正修筑与规划设计多座坝300m级特高堆石坝水电工程,如长河坝240、双江口312m、两河口295m、如美315m、玛尔挡210m等。这些特高堆石坝位于高山峡谷中,河床两侧边坡陡峭,施工导流均采用在山体中开挖相应的导流洞的隧洞导流方案,使上游河道改道经导流洞流入下游河道内。由于坝体较高,为满足不同阶段的防洪度汛要求,导流洞需要分层布置形成具有一定高差的多层导流隧洞群,一般分为较低高程的初中期导流洞、和较高高程的后期导流洞。这些导流隧洞群在完成度汛泄流任务后,必须进行下闸封堵以满足水库蓄水发电的要求。然而,由于特高堆石坝本身坝体很高,加之水电工程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多层导流隧洞群的下闸封堵存在诸多难题:
(1)特高堆石坝施工期只能通过山体中设置导流洞进行泄流,且各层导流洞布置高差往往较大,下闸封堵期须满足下游河道生态供水的要求,如何满足各层导流隧洞下闸封堵过程中的衔接供水不断流成为蓄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特高堆石坝初期蓄水阶段因坝体本身结构安全要求,到达一定高度后需要控制蓄水上升速度;
(3)特高堆石坝坝体很高,导流隧洞封堵期挡水水头很高,结构安全风险大;
(4)导流隧洞封堵闸门挡水水头高、启闭容量大,封堵闸门和启闭机规模大,投资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及其下闸封堵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包括初中期导流洞、生态导流洞、后期一号导流洞、后期二号导流洞、放空洞和深孔泄洪洞;初中期导流洞布置的高程最低,生态导流洞与初中期导流洞布置于同一高程,后期一号导流洞布置的高程高于初中期导流洞的高程且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的高程;初中期导流洞进口段设有第一岸塔闸室,第一岸塔闸室内设有第一平板闸门,初中期导流洞洞身段设有第一永久堵头,紧邻第一永久堵头上游侧设有临时堵头;生态导流洞洞身段上游侧设有竖井闸室,竖井闸室内设有第一弧形闸门,生态导流洞洞身段下游侧设有第二永久堵头;后期一号导流洞和后期二号导流洞的进口段分别设置有第二岸塔闸室,第二岸塔闸室内设有第二平板闸门和第二弧形闸门,后期一号导流洞和后期二号导流洞的洞身段下游侧分别设有第三永久堵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方法,该下闸封堵方法形成上述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以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开始年份为第一年,该下闸封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第一年汛期过后,首先下闸初中期导流洞中第一岸塔闸室内的第一平板闸门,通过第一平板闸门进行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洞身段的临时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临时堵头的施工;下闸第一平板闸门后,生态导流洞的第一弧形闸门全打开,通过生态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以使下泄水流不断流,设此时上游水位为H1,则初中期导流洞中第一岸塔闸室内的第一平板闸门的设计挡水能力满足挡H1即可;
b、待初中期导流洞内的临时堵头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让水流进入初中期导流洞中,此时由临时堵头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洞身段的第一永久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一永久堵头的施工;
c、待b步骤中的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后,通过生态导流洞洞身段上游侧竖井闸室内设置的第一弧形闸门进行第一阶段第一期的控泄蓄水,第一阶段第一期的蓄水坝前水位上升速度对坝体稳定影响较小,坝前水位上升速度不控制,应尽量快地蓄水,第一弧形闸门控泄开度仅需要满足生态供水的要求即可。到达第一阶段第一期的控制水位后,进行第一阶段第二期的控泄蓄水,该阶段坝前水位上升速度对坝体稳定影响较大,应控制水位上升速度,第一弧形闸门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一阶段第二期的控制水位时,将第一弧形闸门下闸到底,由第一弧形闸门挡水,为生态导流洞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二永久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二永久堵头的施工;第一弧形闸门下闸到底后,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一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一号导流洞的高程;
d、随着坝体填筑高程的升高,第二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一号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弧形闸门进行第二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二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一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平板闸门进行挡水,为后期一号导流洞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一号导流洞内的第三永久堵头的施工;后期一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平板闸门下闸后,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二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的高程;
e、随着坝体填筑高程的升高,第三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二号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弧形闸门进行第三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三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二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平板闸门进行挡水,为后期二号导流洞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二号导流洞内的第三永久堵头的施工;后期二号导流洞中第二岸塔闸室内的第二平板闸门下闸后,通过放空洞和/或深孔泄洪洞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
f、待导流隧洞群结构中的各永久堵头施工全部完成并具备挡水条件时,整个下闸封堵完成。
进一步的是:步骤a中:在下闸第一平板闸门后且在临时堵头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前,生态导流洞以最大泄流开度下泄上游来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巧妙地优化下闸封堵程序,通过各层级隧洞及相应的弧形闸门,采用多阶段控泄蓄水,实现了各层级导流隧洞下闸封堵过程的衔接,并保证供水不断流,同时采用与各层级导流隧洞封堵顺序相应地进行分阶段逐级控泄蓄水,一方面为各层级导流隧洞的封堵提供施工条件,另一方面当蓄水到达一定高度后,能够有效地控制蓄水上升速度,满足特高坝各阶段蓄水过程中对蓄水上升速度的要求。
(2)本发明在下闸封堵初中期导流洞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设置在初中期导流洞中的临时堵头挡水,从而为初中期导流洞洞身段中的第一永久堵头创造干地施工条件,替代了传统思维中由第一平板闸门挡水的情况,挡水可靠性更高。并且,下闸第一平板闸门后,生态导流洞的第一弧形闸门全打开,通过生态导流洞下泄上游来水,拓展了生态导流洞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第一平板闸门的挡水水头,大大降低了初中期导流洞中第一平板闸门的挡水水头要求,而第一平板闸门和启闭机系统的设计规模由此确定,进一步带来以下好处:①显著改善了初中期导流洞进口结构的受力条件,提高了闸门挡水和结构抗压的安全性;②显著减小了第一平板闸门和启闭机系统的规模,节省了工程投资,且第一平板闸门和设备都可回收。
(3)本发明将生态导流洞与初中期导流洞布置于同一高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供水洞的泄流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初中期导流洞封堵闸门的挡水水头,同时能够有效地实现初中期导流洞下闸封堵后,通过生态供水洞满足下游生态供水的要求,实现下游生态供水不断流。
(4)本发明通过设置初中期导流洞、后期一号导流洞和后期二号导流洞组成的至少三层级导流隧洞,实现了各层级导流隧洞的顺利下闸封堵,既保证了下游生态供水有效衔接不断流,又实现了各层级导流隧洞下闸封堵与大坝各阶段的控泄蓄水同步匹配,有效地控制了大坝蓄水过程,确保了大坝蓄水过程的有效衔接和蓄水过程的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初中期导流洞纵剖面图。
图3为生态导流洞纵剖面图。
图4为后期一号导流洞和后期二号导流洞对应的纵剖面图。
图中标记为:初中期导流洞1、第一岸塔闸室11、第一平板闸门12、第一永久堵头13、临时堵头14、生态导流洞2、竖井闸室21、第一弧形闸门22、第二永久堵头23、后期一号导流洞3A、后期二号导流洞3B、第二岸塔闸室31、第二平板闸门32、第二弧形闸门33、第三永久堵头34、放空洞4、深孔泄洪洞5、坝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包括初中期导流洞1、生态导流洞2、后期一号导流洞3A、后期二号导流洞3B、放空洞4和深孔泄洪洞5,上述各隧洞均与坝体6的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连通。初中期导流洞1布置的高程最低,生态导流洞2与初中期导流洞1布置于同一高程,后期一号导流洞3A布置的高程高于初中期导流洞1的高程且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高程;防空洞4和深孔泄洪洞5布置的高程则根据大坝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通常高于初中期导流洞1的高程且低于后期一号导流洞3A的高程。初中期导流洞1进口段设有第一岸塔闸室11,第一岸塔闸室11内设有第一平板闸门12。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设有第一永久堵头13,紧邻第一永久堵头13上游侧设有临时堵头14。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上游侧设有竖井闸室21,竖井闸室21内设有第一弧形闸门22。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下游侧设有第二永久堵头23。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进口段分别设有第二岸塔闸室31,第二岸塔闸室31内设有第二平板闸门32和第二弧形闸门33,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洞身段下游侧分别设有第三永久堵头34。
本发明中的特高堆石坝指的是坝体6的高度超过200米,在这种情况下,大坝整体的施工和蓄水周期较长,相较于低坝,特高堆石坝存在不同的特点,也存在较多的工程难题。
本发明针对特高堆石坝,坝体6的高度较高,为此采用初中期导流洞1、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进行三层级分层导流,能更好地衔接各层级隧洞下闸封堵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方法,该下闸封堵方法形成上述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以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开始年份为第一年,该下闸封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第一年汛期过后,首先下闸初中期导流洞1中第一岸塔闸室11内的第一平板闸门12,通过第一平板闸门12进行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的临时堵头1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临时堵头14的施工;下闸第一平板闸门12后,通过生态导流洞2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
b、待初中期导流洞1内的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12,让水流进入初中期导流洞1中,此时由临时堵头14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的第一永久堵头13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一永久堵头13的施工;
c、待b步骤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12后,通过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上游侧竖井闸室21内设置的第一弧形闸门22进行第一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一阶段控制水位时,将第一弧形闸门22下闸到底,由第一弧形闸门22挡水,为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二永久堵头23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二永久堵头23的施工;第一弧形闸门22下闸到底后,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一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一号导流洞3A的高程;
d、第二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弧形闸门33进行第二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二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进行挡水,为后期一号导流洞3A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3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一号导流洞3A内的第三永久堵头34的施工;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下闸后,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二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高程;
e、第三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弧形闸门33进行第三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三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进行挡水,为后期二号导流洞3B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3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二号导流洞3B内的第三永久堵头34的施工;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下闸后,通过放空洞4和/或深孔泄洪洞5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
f、待导流隧洞群结构中的各永久堵头施工全部完成并具备挡水条件时,整个下闸封堵完成。
在步骤a中,第一平板闸门12下闸挡水的目的主要是为临时堵头14的施工提供干地施工条件,同时也可开始进行初步的蓄水;当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即可由临时堵头14进行挡水,这样一来,初中期导流洞1的下闸封堵期间按照阻挡水头的不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第一平板闸门12阻挡水头,后期由临时堵头14阻挡水头,因此可降低对第一平板闸门12的挡水水头要求,进而有效地降低第一平板闸门12以及配套的启闭机系统的规模,最终有效地降低工程投资;在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还可以直接回收第一平板闸门12,进一步节约工程投资。
另外,在进行临时堵头14的施工过程中,主要由第一平板闸门12进行挡水,为尽量降低此阶段的挡水水头,本发明进一步限定步骤a:在下闸第一平板闸门12后且在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前,生态导流洞2以最大泄流开度下泄上游来水。这样可在整个临时堵头14的施工过程中,尽量控制蓄水水位处于较低状态,降低对第一平板闸门12的挡水水头要求。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可由临时堵头14进行挡水,因此即可进行第一阶段控泄蓄水过程。
另外,由于本发明将生态导流洞2与初中期导流洞1布置于同一高程,因此在下闸初中期导流洞1后,可通过生态导流洞2直接衔接进行下游生态供水,确保下游生态供水衔接不断流,有效地保护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
另外,本发明还利用弧形闸门能对下泄水流量进行控制,可在需要时实现对上游蓄水速度的控制,可根据特高堆石坝对蓄水上升速度的要求进行控泄蓄水,确保大坝蓄水过程的安全性。
另外,本发明通过初中期导流洞、后期一号导流洞和后期二号导流洞组成的至少三层级导流隧洞,并且将各层级导流隧洞的下闸封堵分层级依次进行,同时与大坝各阶段的控泄蓄水同步匹配,有效地控制大坝蓄水过程,确保大坝蓄水过程的有效衔接和蓄水过程的安全要求。同时,本发明还根据河道流量情况,对各层级隧洞的下闸封堵施工严格控制在河道的汛期过后进行,施工方便。
各层级洞按顺序封堵并衔接,在相应控制蓄水水位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下游生态供水不断流,有效地保证了在各层级导流隧洞下闸封堵施工期间的生态导流,保护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
对于放空洞4和深孔泄洪洞5,本发明在进行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的下闸封堵过程中,借助其进行相应的下泄生态供水。本发明对初中期导流洞1、生态导流洞2、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全部下闸封堵施工完成后,即完成了本发明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方法的施工过程。

Claims (2)

1.特高心墙堆石坝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下闸封堵方法形成特高心墙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特高心墙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包括初中期导流洞(1)、生态导流洞(2)、后期一号导流洞(3A)、后期二号导流洞(3B)、放空洞(4)和深孔泄洪洞(5);初中期导流洞(1)布置的高程最低,生态导流洞(2)与初中期导流洞(1)布置于同一高程,后期一号导流洞(3A)布置的高程高于初中期导流洞(1)的高程且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高程,放空洞(4)和深孔泄洪洞(5)布置的高程高于初中期导流洞(1)的高程且低于后期一号导流洞(3A)的高程;初中期导流洞(1)进口段设有第一岸塔闸室(11),第一岸塔闸室(11)内设有第一平板闸门(12),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设有第一永久堵头(13),紧邻第一永久堵头(13)上游侧设有临时堵头(14);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上游侧设有竖井闸室(21),竖井闸室(21)内设有第一弧形闸门(22),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下游侧设有第二永久堵头(23);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进口段分别设有第二岸塔闸室(31),第二岸塔闸室(31)内设有第二平板闸门(32)和第二弧形闸门(33),后期一号导流洞(3A)和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洞身段下游侧分别设有第三永久堵头(34);
以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开始年份为第一年,该下闸封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第一年汛期过后,首先下闸初中期导流洞(1)中第一岸塔闸室(11)内的第一平板闸门(12),通过第一平板闸门(12)进行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的临时堵头(1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临时堵头(14)的施工;下闸第一平板闸门(12)后,生态导流洞(2)的第一弧形闸门(22)全打开,通过生态导流洞(2)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
b、待初中期导流洞(1)内的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后,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12),让水流进入初中期导流洞(1)中,此时由临时堵头(14)挡水,为初中期导流洞(1)洞身段的第一永久堵头(13)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一永久堵头(13)的施工;
c、待b步骤打开并回收第一平板闸门(12)后,通过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上游侧竖井闸室(21)内设置的第一弧形闸门(22)进行第一阶段第一期的控泄蓄水,坝前水位上升速度不控制,第一弧形闸门(22)控泄开度仅需要满足生态供水的要求即可,到达第一阶段第一期的控制水位后,进行第一阶段第二期的控泄蓄水,并在满足特高心墙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一阶段控制水位时,将第一弧形闸门(22)下闸到底,由第一弧形闸门(22)挡水,为生态导流洞(2)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二永久堵头(23)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第二永久堵头(23)的施工;第一弧形闸门(22)下闸到底后,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一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一号导流洞(3A)的高程;
d、第二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弧形闸门(33)进行第二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心墙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二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进行挡水,为后期一号导流洞(3A)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3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一号导流洞(3A)内的第三永久堵头(34)的施工;后期一号导流洞(3A)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下闸后,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第二阶段控制水位不低于后期二号导流洞(3B)的高程;
e、第三年汛期过后,在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下泄上游来水的过程中,通过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弧形闸门(33)进行第三阶段控泄蓄水,在满足特高心墙堆石坝在该阶段对蓄水上升速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控泄蓄水,待水位蓄水到达第三阶段控制水位时,下闸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进行挡水,为后期二号导流洞(3B)洞身段下游侧的第三永久堵头(34)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并进行后期二号导流洞(3B)内的第三永久堵头(34)的施工;后期二号导流洞(3B)中第二岸塔闸室(31)内的第二平板闸门(32)下闸后,通过放空洞(4)和/或深孔泄洪洞(5)下泄上游来水,使下泄水流不断流;
f、待导流隧洞群结构中的各永久堵头施工全部完成并具备挡水条件时,整个下闸封堵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心墙堆石坝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下闸第一平板闸门(12)后且在临时堵头(14)完工并具备挡水条件前,生态导流洞(2)以最大泄流开度下泄上游来水。
CN201910483333.7A 2019-06-04 2019-06-04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Active CN1102584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3333.7A CN110258458B (zh) 2019-06-04 2019-06-04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3333.7A CN110258458B (zh) 2019-06-04 2019-06-04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58458A CN110258458A (zh) 2019-09-20
CN110258458B true CN110258458B (zh) 2024-12-13

Family

ID=6791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3333.7A Active CN110258458B (zh) 2019-06-04 2019-06-04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584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4601B (zh) * 2020-10-14 2025-01-28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导流洞与放空洞结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5436471A (zh) * 2022-08-26 2022-12-06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泄洪系统围岩松动圈检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0389A (zh) * 2017-10-18 2018-02-27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隧洞结构及其封堵施工方法
CN107893406A (zh) * 2017-11-14 2018-04-1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程序
CN108797526A (zh) * 2018-07-27 2018-11-13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多功能生态供水洞布置结构
CN210562019U (zh) * 2019-06-04 2020-05-1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8302B2 (ja) * 2002-02-15 2005-03-09 株式会社渡辺コンサルタンツ 砂防ダム
JP2008308894A (ja) * 2007-06-15 2008-12-25 Terumasa Shiga トリプル湖ダム構造
RU2431015C1 (ru) * 2010-02-19 2011-10-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Центр Лабораторного Анализа И Технических Измерений По Сибирскому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Округу" Деривационная скважинная гидро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я
CN104358240B (zh) * 2014-12-04 2016-06-08 杭州华能大坝安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闸门底坎渗漏封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5386426B (zh) * 2015-12-18 2018-04-2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导流隧洞改建为弧形闸门控制的生态放水洞及方法
CN207919510U (zh) * 2017-11-14 2018-09-28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导流隧洞利用永久堵头首段联合闸门下闸封堵布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0389A (zh) * 2017-10-18 2018-02-27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隧洞结构及其封堵施工方法
CN107893406A (zh) * 2017-11-14 2018-04-10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程序
CN108797526A (zh) * 2018-07-27 2018-11-13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多功能生态供水洞布置结构
CN210562019U (zh) * 2019-06-04 2020-05-1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施工导流规划与设计;张超;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013(第10期);第148-15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58458A (zh) 2019-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0659B (zh) 一种高坝大库超深层挡水放空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7740389B (zh) 一种导流隧洞结构及其封堵施工方法
CN203846465U (zh) 放空洞或非常泄洪洞布置系统
CN110258458B (zh)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CN108797526A (zh)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多功能生态供水洞布置结构
CN207919510U (zh) 导流隧洞利用永久堵头首段联合闸门下闸封堵布置
CN105386426A (zh) 导流隧洞改建为弧形闸门控制的生态放水洞及方法
CN104120692A (zh) 一洞双层导流、放空洞相结合的施工布置方法
CN208604556U (zh)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多功能生态供水洞布置结构
CN207092033U (zh) 一种泄洪洞
CN210562019U (zh) 特高堆石坝导流隧洞群结构
CN108316259A (zh) 导流隧洞单设临时堵头联合闸门下闸封堵布置及方法
CN110258474B (zh) 可用于特高堆石坝主汛期度汛的生态导流洞结构
CN109518666B (zh) 一种低层导流洞挡水结构及封堵方法
CN204676504U (zh) 一种无自流引排条件的长尾水隧洞群的放空检修结构
CN107893406B (zh) 一种导流隧洞群下闸封堵程序
CN104164858B (zh) 实现高拱坝蓄水期下游不断流的导流隧洞分序封堵方法
CN210562058U (zh) 可用于特高堆石坝主汛期度汛的生态导流洞结构
CN209779580U (zh) 一种低层导流洞挡水结构
CN210562059U (zh) 特高堆石坝用多功能生态供水洞结构
CN204715318U (zh) 一种山体内导流洞闸门井结构
CN210216332U (zh) 峡谷区水电工程导流洞全洞段检修用挡水坝结构
CN112064601B (zh) 用于特高堆石坝的导流洞与放空洞结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0262968U (zh) 检修洞改建为生态供水洞的改建结构
CN107288106A (zh) 一种泄洪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