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55413B -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55413B CN110255413B CN201910335158.7A CN201910335158A CN110255413B CN 110255413 B CN110255413 B CN 110255413B CN 201910335158 A CN201910335158 A CN 201910335158A CN 110255413 B CN110255413 B CN 1102554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climbing
- layer
- steel wire
-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1/00—Rope, cable, or chain winding mechanisms; Capstans
- B66D1/28—Othe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6D1/30—Rope, cable, or chain drums or barr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1/00—Rope, cable, or chain winding mechanisms; Capstans
- B66D1/28—Othe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6D1/36—Guiding, or otherwise ensuring winding in an orderly manner, of ropes, cables, or ch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属于卷筒领域。方法包括: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绳槽的螺距、以及所述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两端;基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确定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所述起始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绕绳方向上;基于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安装所述爬绳块。本发明降低了爬绳块在卷筒上定位难度,提高了爬绳块的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卷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卷筒是起重机设备中重要零件,用于收放和储存钢丝绳。受到卷筒直径和绳槽有效长度限制,当钢丝绳长度太长时,钢丝绳在卷筒上储存时就会选用两层或多层缠绕,以便缩小卷筒的尺寸和重量。对于钢丝绳在卷筒上从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缠绕,一般是通过爬绳块导向来实现钢丝绳在从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有序缠绕和排放。
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定位精度非常重要,如果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定位不准确,就不能保证钢丝绳在层间有序缠绕和排放,容易发生乱绳现象,造成钢丝绳扭转打结和损伤钢丝绳,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可以实现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准确定位及安装。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绳槽的螺距、以及所述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两端;
基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确定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所述起始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绕绳方向上;
基于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安装所述爬绳块。
可选地,所述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绳槽的螺距、以及所述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包括:
根据所述绳槽的有效长度和所述绳槽的螺距,计算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
基于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计算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在目标圆上所经过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在所述目标圆上的投影点所经过的半径之间的圆心角,所述目标圆为所述卷筒的、且经过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的横截面;
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
可选地,所述卷筒的筒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外腹板和第二外腹板,所述第一外腹板与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位于同一筒体端,所述第二外腹板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位于同一筒体端,
所述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包括:
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在所述目标圆上的投影点;
基于所述投影点,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为,所述投影点所经过的卷筒外圆母线与所述第二外腹板内侧的交点。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确定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包括:
基于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基于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在所述绕绳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到所述起始基准点经过的距离;
基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以及所述距离,确定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在所述绕绳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到所述起始基准点经过的距离,包括:
以所述距离为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上的弧长,基于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所述距离在所述卷筒的横截面对应的圆心角;
基于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以及所述距离对应的圆心角,计算所述距离。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安装所述爬绳块,包括:
以所述起始基准点所在的所述卷筒外圆母线为起始基准线,将所述爬绳块的较低端端面与所述起始基准线对齐,并将所述爬绳块与和所述起始基准点相邻的第二外腹板的侧壁贴合;
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包括:
测量所述爬绳块分别与卷筒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
当所述爬绳块与卷筒筒体的贴合处的间隙、以及所述爬绳块与所述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均满足目标间隙范围时,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目标间隙范围为0-0.1mm。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包括:
确定至少一个测量点,所述测量点位于所述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上;
将第一量棒放置到所述测量点上,所述第一量棒用于模拟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
将第二量棒放置到与所述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所述第二量棒用于模拟与所述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的钢丝绳;
当所述第一量棒分别与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所述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以及所述第二量棒的外圆面均相切时,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确定至少一个测量点,包括:
确定五个测量点,所述五个测量点位于所述爬绳块的低点段,所述低点段的高度小于。。。。,所述五个测量点中相邻两个测量点的距离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绳槽的螺距、以及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确定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卷筒的筒体两端;由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与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有一定距离,因此,再基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卷筒横截面的半径、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确定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起始基准点位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绕绳方向上;最后基于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安装爬绳块;这样,先通过理论计准确确定出爬绳块在卷筒外腹板上起始位置(即起始基准点)再安装爬绳块,降低了爬绳块在卷筒外腹板上定位难度,提高了爬绳块的定位精度,避免了因爬绳块定位不准,导致钢丝绳缠绕时发生乱绳现象,造成钢丝绳扭转打结和损伤钢丝绳,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卷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标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距离的计算几何模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定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量棒模拟检测“三点接触”示意图;
附图中:
1a-筒体,1b-第一外腹板,1c-第二外腹板,1d-绳槽,1e-爬绳块,2-第一量棒,3-第二量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首先介绍一下卷筒、以及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名词。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卷筒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卷筒包括筒体1a、以及分别位于筒体1a两端的第一外腹板1b和第二外腹板1c。筒体1a可以为圆柱形。第一外腹板1b和第二外腹板1c均沿筒体1a的周向延伸。绳槽1d位于第一外腹板1b和第二外腹板1c之间的筒体1a外壁上。
绳槽的有效长度,指钢丝绳从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开始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轴向(图1中X方向示出)距离。图1中,L表示绳槽的有效长度。
绳槽的螺距,指相邻绳槽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图1中,P表示绳槽的螺距。
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指钢丝绳缠绕到卷筒上绳槽时与绳槽接触的第一个点。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所在绳槽为距离筒体的一端(假设为A端)最近的一圈绳槽。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所在绳槽为距离第一外腹板1b最近的一圈绳槽。
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指钢丝绳从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进入绳槽有效区,缠绕有效长度后达到第一层钢丝绳的终点,也就是第二层钢丝绳的起点。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卷筒的筒体两端。当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所在绳槽为距离筒体的一端最近的一圈绳槽时,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在绳槽为距离筒体的另一端(假设为B端)最近的一圈绳槽。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在绳槽为距离第二外腹板1c最近的一圈绳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不是爬绳块的起点。理论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是与绳槽接触的最后点,钢丝绳从此点开始爬绳,但实际上因爬绳块的高度无法从0mm开始制作,钢丝绳与绳槽接触的理论最后点与实际最后点存在少许差异。
爬绳块的高度,指爬绳块在卷筒横向上的长度。卷筒横向与卷筒轴向垂直。参见图1,爬绳块1e位于靠近第二外腹板1c最近的一圈绳槽内,且固定于第二外腹板1c的侧壁上。其中,爬绳块1e一般为楔形,爬绳块1e的长度较长,一般大于卷筒横截面周长的一半。爬绳块1e的高度在爬绳块1e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加。因加工受限,爬绳块1e的最小高度大于0,这意味着,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距离爬绳块1e存在一定距离。钢丝绳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开始沿绕绳方向缠绕一定距离才能到达爬绳块1e。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参见图2,该方法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L、绳槽的螺距P、以及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D11,确定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
步骤102、基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卷筒横截面的半径R、钢丝绳的半径r、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h,确定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D22。
其中,起始基准点D22位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的绕绳方向上。
步骤103、基于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D22,安装爬绳块。
通过基于卷筒上绳槽的有效长度、绳槽的螺距、以及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确定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卷筒的筒体两端;由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与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有一定距离,因此,再基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卷筒横截面的半径、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确定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起始基准点位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绕绳方向上;最后基于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安装爬绳块;这样,先通过理论计准确确定出爬绳块在卷筒外腹板上起始位置(即起始基准点)再安装爬绳块,降低了爬绳块在卷筒外腹板上定位难度,提高了爬绳块的定位精度,避免了因爬绳块定位不准,导致钢丝绳缠绕时发生乱绳现象,造成钢丝绳扭转打结和损伤钢丝绳,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下面详细介绍前述各个步骤。其中,假设卷筒上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为D11,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为D21,卷筒横截面的半径为R,钢丝绳的半径为r,爬绳块的最小高度为h,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为D22。
示例性地,步骤10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绳槽的有效长度L和绳槽的螺距P,计算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N。
其中,假设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为N,则N=L/P。
第二步、基于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N,计算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D11在目标圆上所经过的半径、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在目标圆上的投影点所经过的半径之间的圆心角α。
其中,目标圆为卷筒的、且经过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D11的横截面。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标圆的示意图,结合图3,圆心角α的计算公式为:α=(N-n)×360°。n为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N在整数位上的数值,那么,(N-n)表示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N在小数位上的数值。
第三步、基于圆心角α,确定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
参加图1,卷筒的筒体1a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外腹板1b和第二外腹板1c,第一外腹板与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D11位于同一筒体端(A端),第二外腹板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位于同一筒体端(B端)。基于此,示例性地,第三步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基于圆心角α,确定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在目标圆上的投影点D12。
具体地,参见图3,以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D11为起始点,沿绕绳方向在目标圆上旋转α角到达的位置即为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在目标圆上的投影点D12。
步骤b、基于投影点D12,确定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其中,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为,投影点D12所经过的卷筒外圆母线L11与第二外腹板内侧的交点。
其中,第二外腹板内侧是指第二外腹板面对第一外腹板的一侧。具体地,以投影点D12为起始点在卷筒筒体外圆面上刻划外圆母线L11,外圆母线L11为第一层钢丝绳过渡到第二层钢丝绳入绳点D21所在的起始线。外圆母线L11与第二外腹板内侧的交点即为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参见图4)。
示例性地,步骤10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21、基于卷筒横截面的半径R、基于钢丝绳的半径r、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h,计算在绕绳方向上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到起始基准点D22经过的距离S。
其中,起始基准点D22为爬绳块的小端(高度最低的一端)端部分别与绳槽、以及第二外腹板之间的接触位置。示例性地,步骤102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以距离S为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上的弧长,基于钢丝绳的半径r、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h,计算距离S在卷筒的横截面对应的圆心角β。
图4为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起始基准点D22位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上。图5为爬绳块在卷筒上的安装示意图。参见图5,根据弧长S的计算公式可得S=β·R。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距离S的计算几何模型的示意图,下面介绍一下距离S的计算原理。已知地,钢丝绳沿绕绳方向移动一周圆心角可以为2π,同时沿卷筒轴向移动距离为2r。结合图4,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到起始基准点D22沿卷筒轴向移动距离为rβ/π。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处爬绳块的理论高度为0,靠近卷筒B端第二外腹板的第二圈钢丝绳的中心到B端第二外腹板的距离为3r。当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沿绕绳方向移动弧长S到达起始基准点D22时,靠近卷筒B端第二外腹板的第二圈钢丝绳的中心到起始基准点D22的距离为(3r-r*β/π)。对于图6中的直角三角形EFG,EF=2r、FG=(3r-r*β/π-r)、GE=h,根据勾股定理有:(2r)2=h2+(3r-r*β/π-r)2,可得到如式子(1)所示的圆心角β。
其次、基于卷筒横截面的半径R、以及距离S对应的圆心角β,计算距离S。
参见图5,根据弧长S的计算公式可得S=β·R。公式中R、r、h的值均在卷筒图中已标注,为已知。
步骤1022、基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以及距离S,确定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D22。
具体地,以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D21为起始点,沿绕绳方向,在绳槽上移动距离S到达的位置即为爬绳块在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D22。
示例性地,步骤103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31、以起始基准点D22所在的卷筒外圆母线L22为起始基准线,将爬绳块的较低端端面与起始基准线对齐,并将爬绳块与和起始基准点D22相邻的第二外腹板的侧壁贴合。
具体地,以起始基准点D22为起始点,在卷筒外圆面上刻划外圆母线L22,外圆母线L22即为爬绳块小端(爬绳块高度最小的一端)在卷筒体外圆周上的起始基准线。以爬绳块小端在卷筒体外圆周上的起始基准线L22为起始线,参见图7,将爬绳块1e一侧平面与第二外腹板1c的侧壁贴合,沿圆周方向调整爬绳块1e的位置,使爬绳块1e小端与基准线L22对齐。
步骤1032、将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其中,可以在步骤1031之后直接安装爬绳块,还可以对定位出的爬绳块的位置进行检测,在检测结果满足条件时,再安装爬绳块。基于检测方式的不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三种爬绳块的固定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检测爬绳块分别与卷筒筒体、第二外腹板内壁的贴合处间隙。第一种方式可以包括:测量爬绳块分别与卷筒筒体、以及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当爬绳块与卷筒筒体的贴合处的间隙、以及爬绳块与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均满足目标间隙范围时,将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示例性地,目标间隙范围为0-0.1mm。可以采用塞尺测量间隙的大小。
参见图8,当爬绳块1e一侧面与第二外腹板1c内壁贴合,同时爬绳块1e小端与基准线L22对齐后,用塞尺测量爬绳块1e与卷筒筒体1a、第二外腹板1c内壁贴合处间隙,要求间隙要小于0.1mm。
当爬绳块与卷筒筒体的贴合处的间隙、以及爬绳块与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中至少一处间隙不满足目标间隙范围时,对爬绳块进行局部修磨。在修磨之后再进行检测,直到检测结果满足条件。
第二种方式是检测爬绳块是否满足“三点接触”要求。第二种方式可以包括:确定至少一个测量点,测量点位于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上;将第一量棒放置到测量点上,第一量棒用于模拟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将第二量棒放置到与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第二量棒用于模拟与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的钢丝绳;当第一量棒分别与第二外腹板的侧壁、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以及第二量棒的外圆面均相切时,将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示例性地,可以检测爬绳块“低点段”区域是否满足“三点接触”要求。测量点均位于低点段,低点段指爬绳块中宽度(图8示出的W)大于第一量棒的直径1/2的部分,第一量棒的直径与钢丝绳的直径相同。(当爬绳块的宽度小于第一量棒的直径1/2时,第一量棒无法与爬绳块相切,图示如下)。优选地,可以确定五个测量点,五个测量点位于爬绳块的低点段,五个测量点中相邻两个测量点的距离相等。
再次参见图8,将第二量棒3置于与爬绳块1e相邻卷筒一绳槽内,第一量棒2置于爬绳块1e的径向上端面,检测在爬绳块1e“低点段”区域内,第一量棒2是否与卷筒体1a第二外腹板1c内侧壁x、爬绳块1e径向上端面y、第二量棒3的外圆面z同时接触(相切),即满足“三点接触”要求。
结合图5,用量棒模拟检测爬绳块“低点段”区域满足“三点接触”要求,可选地,在爬绳块1e“低点段”上取多个(至少5个)等分点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当爬绳块“低点段”区域的多个检测点均能满足“三点接触”要求,则将爬绳块焊接固定到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第二外腹板上。
当爬绳块“低点段”区域的多个检测点不能同时满足“三点接触”要求,则对爬绳块进行局部修磨,直到满足“三点接触”要求。
第三种方式为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的结合,先测量爬绳块分别与卷筒筒体、第二外腹板内壁的贴合处间隙,再检测爬绳块“低点段”区域是否满足“三点接触”要求。第三种方式包括:当爬绳块与卷筒筒体的贴合处的间隙、以及爬绳块与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均满足目标间隙范围时,采用第一量棒和第二量棒检测测量点是否满足“三点接触”要求。
进一步地,当爬绳块“低点段”区域的多个检测点不能同时满足“三点接触”要求,则对爬绳块进行局部修磨,然后再重复检测步骤,直到爬绳块“低点段”区域的多个检测点均能满足“三点接触”要求,最后将爬绳块焊接固定到卷筒筒体和第二外腹板上。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数学建模和理论计算,准确确定了爬绳块在卷筒体外圆上起始位置,降低了爬绳块在卷筒体外圆上定位难度,通过塞尺测量和量棒模拟检测提高了爬绳块的定位精度,避免了因爬绳块定位不准,导致钢丝绳缠绕时发生乱绳现象,造成钢丝绳扭转打结和损伤钢丝绳,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在卷筒上安装爬绳块,所述卷筒的筒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外腹板和第二外腹板,所述第一外腹板与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位于同一筒体端,所述第二外腹板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位于同一筒体端,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卷筒上的绳槽的有效长度和所述绳槽的螺距,计算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
基于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有效缠绕圈数,计算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在目标圆上所经过的半径、与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在所述目标圆上的投影点所经过的半径之间的圆心角,所述目标圆为所述卷筒的、且经过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的横截面;
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第一层钢丝绳的入绳点和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分别位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两端;
基于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在绕绳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到起始基准点经过的距离,所述起始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的绕绳方向上;
基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以及所述距离,确定所述爬绳块在所述卷筒上的起始基准点;
以所述起始基准点所在的卷筒外圆母线为起始基准线,将所述爬绳块的较低端端面与所述起始基准线对齐,并将所述爬绳块与和所述起始基准点相邻的第二外腹板的侧壁贴合;
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包括:
基于所述圆心角,确定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在所述目标圆上的投影点;
基于所述投影点,确定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述卷筒上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为,所述投影点所经过的卷筒外圆母线与所述第二外腹板内侧的交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在所述绕绳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到起始基准点经过的距离,包括:
以所述距离为所述第二层钢丝绳的爬升起点所在的卷筒的横截面上的弧长,基于所述钢丝绳的半径、以及爬绳块的最小高度,计算所述距离在所述卷筒的横截面对应的圆心角;
基于所述卷筒横截面的半径、以及所述距离对应的圆心角,计算所述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包括:
测量所述爬绳块分别与卷筒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
当所述爬绳块与卷筒筒体的贴合处的间隙、以及所述爬绳块与所述第二外腹板的贴合处的间隙均满足目标间隙范围时,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间隙范围为0-0.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包括:
确定至少一个测量点,所述测量点位于所述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上;
将第一量棒放置到所述测量点上,所述第一量棒用于模拟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
将第二量棒放置到与所述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所述第二量棒用于模拟与所述爬绳块相邻的绳槽内的钢丝绳;
当所述第一量棒分别与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所述爬绳块的用于接触从第一层爬升至第二层的钢丝绳的面、以及所述第二量棒的外圆面均相切时,将所述爬绳块固定于所述卷筒的筒体、以及所述第二外腹板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至少一个测量点,包括:
确定五个测量点,所述五个测量点位于所述爬绳块的低点段,所述低点段为所述爬绳块中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量棒的直径的部分,所述五个测量点中相邻两个测量点的距离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35158.7A CN110255413B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35158.7A CN110255413B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55413A CN110255413A (zh) | 2019-09-20 |
CN110255413B true CN110255413B (zh) | 2021-04-13 |
Family
ID=67913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35158.7A Active CN110255413B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554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41327B (zh) * | 2020-06-22 | 2022-04-15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爬绳块的定位方法 |
CN113020919A (zh) * | 2021-03-31 | 2021-06-25 | 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卷筒挡绳环制造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5614A (zh) * | 2012-07-18 | 2012-10-24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层缠绕螺旋绳槽卷筒 |
WO2012155724A1 (zh) * | 2011-05-18 | 2012-11-22 |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 多层缠绕绳槽卷筒及其加工方法及包括该卷筒的起重机 |
CN104340900A (zh) * | 2014-10-21 | 2015-02-11 | 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起重机端部全程干预双折线起升机构卷筒排绳方法 |
CN105921896A (zh) * | 2016-04-29 | 2016-09-07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卷筒爬绳块的安装定位方法 |
CN206336961U (zh) * | 2016-11-14 | 2017-07-18 |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卷筒结构 |
US10189687B2 (en) * | 2014-12-05 | 2019-01-29 | Kobe Steel, Ltd. | Electric winch device and mobile crane |
-
2019
- 2019-04-24 CN CN201910335158.7A patent/CN1102554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55724A1 (zh) * | 2011-05-18 | 2012-11-22 |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 多层缠绕绳槽卷筒及其加工方法及包括该卷筒的起重机 |
CN102745614A (zh) * | 2012-07-18 | 2012-10-24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层缠绕螺旋绳槽卷筒 |
CN104340900A (zh) * | 2014-10-21 | 2015-02-11 | 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起重机端部全程干预双折线起升机构卷筒排绳方法 |
US10189687B2 (en) * | 2014-12-05 | 2019-01-29 | Kobe Steel, Ltd. | Electric winch device and mobile crane |
CN105921896A (zh) * | 2016-04-29 | 2016-09-07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卷筒爬绳块的安装定位方法 |
CN206336961U (zh) * | 2016-11-14 | 2017-07-18 |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卷筒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55413A (zh) | 2019-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55413B (zh) | 爬绳块定位安装方法 | |
EP1995589B1 (en) | Flaw detector of wire-rope | |
KR101531294B1 (ko) | 배관 계측 장치 | |
CN103673959A (zh) | 卷筒钢丝绳收/出绳量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工程机械 | |
JP6711877B2 (ja) | エレベータ検査装置 | |
CN112902821A (zh) | 一种在线测量捻距并依此评估钢丝绳健康状态的方法 | |
JP3847821B2 (ja) | 金属線条体のリール巻き出し処理におけるリール側金属線条体残量の検出方法 | |
CN115683430B (zh) | 缆绳张力测量方法及收放设备 | |
KR20140032237A (ko) | 가공송전선로 이도 측정 장치 | |
CN117326257A (zh) | 包边位置、方式及管带扭转方向检测、纠偏方法及装置 | |
CN116734737A (zh) | 悬索桥主缆空隙率及不圆度智能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209386978U (zh) | 一种高速检测桥梁拉索外形截面形状的检测仪 | |
CA3109332C (en) | A winding apparatus | |
CN110207790A (zh) | 一种新型的自动化水位测量方式 | |
SU1095027A1 (ru) |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 радиусов объектов | |
CN109764826A (zh) | 一种高速检测桥梁拉索外形截面形状的检测仪 | |
CN222143948U (zh) | 智能卷尺 | |
CN217438546U (zh) | 一种具有长度标识的化纤缆绳 | |
EP0735343B1 (en) | Diameter monitoring system | |
CN117049293B (zh) | 一种公路施工建设用测量放线设备 | |
JP2003043325A (ja) | 光ケーブル用スペーサの検査方法 | |
CN220230474U (zh) | 一种复卷机纸卷检测机构 | |
JP7037854B2 (ja) | ロープ径超音波測定治具 | |
CN213387496U (zh) | 一种卷筒绳槽底径一致性检测装置 | |
CN217604881U (zh) | 一种桩基孔深测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