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3705B -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33705B CN110233705B CN201910500307.0A CN201910500307A CN110233705B CN 110233705 B CN110233705 B CN 110233705B CN 201910500307 A CN201910500307 A CN 201910500307A CN 110233705 B CN110233705 B CN 1102337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ype
- transceiver module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fe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9,10-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3C(=O)C2=C1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VFWZNCVPCJQOP-UHFFFAOYSA-N chloralod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CC(C)OC(O)C(Cl)(Cl)Cl QVFWZNCVPCJQ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如今的航天火箭测试领域,箭地通信大多还是使用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比如RS422、RS485、1553B、CAN、以太网等总线形式。由于考虑安全因素,地面侧发控系统一般会分为前端设备和后端设备,前后端设备相距数公里,两者通过光缆连接,从而达到远距离控制的目的。传统箭地通信方式最显而易见的弊端是:设备构成繁杂、通信线缆冗长、通信距离受限、通信类型单一。
随着火箭测试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箭地通信类型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控制和数据指令,视频监测信号、语音控制信号、无线传感器信号也逐渐被加入到火箭测试中。这些信号的共同特点是数据量大、随机性强、实时性高。面对多种信号同时传输的需求,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难以满足将多类型信号依靠单一设备同时传输的需求,如果想要传输,就必须更改系统架构,增加相应通信设备,这样就会带来极大的成本负担。而且常用的通信方式传输距离普遍较短,如果想要远距离传输,必须要增加光纤传输设备,这样不仅带来布置和撤收时的繁琐工序,还增加了中间传输环节,带来不确定因素。面对传统信号传输单一、传输距离短的弊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便可以很好的解决。
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最早应用在物联网、无人机及无人车等领域,可以完成单点对单点及单点对多点组网方式的无线数据链路。按照现在的应用场景,无线通信技术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ZigBee、Wi-Fi、蓝牙、Z-wav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另一类是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即广域网通信技术。LPWAN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于未授权频谱技术,如LoRa;另一类是工作于授权频谱技术,如GPRS。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尤其适合用作箭地多信号传输系统。本公开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当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第二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对进入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二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当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特征数据类型为视频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二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非特征类型主机。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特征类型主机,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非特征类型主机。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特征类型主机为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非特征类型主机为不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台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台非特征类型主机。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天线装置,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二天线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天线装置采用主备双冗余全向天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天线装置采用主备双冗余方式进行配置;主天线配置为异型环状定向天线,并分为四个子天线,均匀嵌入在四个象限内,每个子天线主瓣夹角大于90°;备份天线配置为全向接收天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和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均采用单载波频域均衡波形作为物理传输波形。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应用于箭地多信号传输的系统示意性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应用于箭地多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实施例将被理解为提供可以在实践中实施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一些方式的各种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各种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另外地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
在附图中使用交叉影线和/或阴影通常用于使相邻部件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晰。如此,除非说明,否则交叉影线或阴影的存在与否均不传达或表示对部件的具体材料、材料性质、尺寸、比例、示出的部件之间的共性和/或部件的任何其它特性、属性、性质等的任何偏好或者要求。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性的目的,可以夸大部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当可以不同地实施示例性实施例时,可以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具体的工艺顺序。例如,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执行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此外,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部件。
当一个部件被称作“在”另一部件“上”或“之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部件时,该部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部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部件。然而,当部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部件时,不存在中间部件。为此,术语“连接”可以指物理连接、电气连接等,并且具有或不具有中间部件。
为了描述性目的,本公开可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下”、“下”、“在……上方”、“上”、“在……之上”“较高的”和“侧(例如,如在“侧壁”中)”等的空间相对术语,从而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部件与另一(其它)部件的关系。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对术语还意图包含设备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部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部件将随后被定位为“在”所述其它部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方”可以包含“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设备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位处),如此,相应地解释这里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是限制性的。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种、者)”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以及它们的变型时,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还要注意的是,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基本上”、“大约”和其它类似的术语被用作近似术语而不用作程度术语,如此,它们被用来解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测量值、计算值和/或提供的值的固有偏差。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示意性框图。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100,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一物理数据缓存10111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物理数据缓存区可以是无线收发模块的物理内存,无线收发模块即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和无线信号发射(发送)的装置,本公开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无线收发模块的类型或者型号,只要能实现无线信号接收和无线信号发射即可。
特征数据类型指的是在无线通信中区别于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类型,特征数据类型可以预先设定,例如在火箭的箭地多种信号通信过程中,通信数据的类型可以包括:箭地通讯控制数据流、测量参数数据流、视频数据流、卫导定位数据流等,不同数据流以不同接口形式汇入通信链路模块(即无线收发模块),通信链路模块优选地采用时分双工形式进行数据接收,根据需求将众多数据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数据的收发采取高低优先级形式,不同数据流根据重要程度设定成不同级别的优先级,重要性较高的数据流设定为高优先级,重要性较低的数据流设定为低优先级,从而保证高优先级别的数据流优先被响应。根据这个原则,在箭地多信号传输过程中,优先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通讯控制流、卫导定位数据流、测量参数数据流、(高清)视频数据流。本实施方式中,将(高清)视频数据流设定为特征数据类型:无线收发模块1011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视频数据时,将接收到的视频数据暂存在第一物理数据缓存10111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不是视频数据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优选地,当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当特征数据类型是视频数据时,当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被视频数据填满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特征数据类型做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通信数据的种类进行合适的设定。
更详细地描述上述实施方式的实现过程,首先在通信链路模块(即无线收发模块)中开辟一定大小的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有数据进入时,首先判断数据类型,如果数据为串行RS422数据(非视频数据),则数据进入缓存区后立刻发送出去,以保证时效性;如果数据类型为视频数据,则数据进入缓存区后暂存在缓存区内,等待数据缓存区填充满后再发送,期间如果收到串行RS422数据(非视频数据),则不管缓存区是否填充满,均要立刻发送出去。在实际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除与距离和遮挡关系密切的慢衰落外,还存在时变的快衰落,导致接收电平在不断波动,因此一般在应用时均会考虑一定接收裕量,根据实测视频传输的应用经验,裕量在0~5dB时,经常会有丢包现象;裕量在5~10dB时,偶尔会有丢包,对于要求不高或可以重传的场合,已经可以接受;裕量大于10dB时,基本不丢包。选取某地进行仿真试验,仿真计算结果置信区间设置为90%,从仿真结果得出,在有效通信距离2km内,火箭在地面和升空后均能够与控制点正常通信,且链路裕量大于30dB,可以保证正常通信。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可以配置在箭上,作为箭上无线通信设备,也可以配置在地面,作为地面无线通信设备。
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还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还可以包括第一天线装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通过第一天线装置进行数据的接收和数据的转发。第一天线装置优选采用主备双冗余全向天线。
当上述实施方式将视频数据设定为特征数据类型时,特征类型主机为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非特征类型主机为不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浏览计算机,非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卫导定位设备和/或显控终端。
更优选地,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立即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的示意性框图。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200,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一物理数据缓存10111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包括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接收到的数据进入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对进入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优选地,当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更具体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包括第一天线装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通过第一天线装置进行数据的接收(例如接收来自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的数据)和数据的转发(转发给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的特征类型主机或者非特征类型主机)。
当上述实施方式将视频数据设定为特征数据类型时,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的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浏览计算机,非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卫导定位设备和/或显控终端。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一无线收发模块2011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特征类型主机,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非特征类型主机。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包括第二天线装置;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通过第二天线装置进行数据的接收(例如接收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设备101的数据)和数据的转发(转发给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的特征类型主机或者非特征类型主机)。
当上述实施方式将视频数据设定为特征数据类型时,特征类型主机为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非特征类型主机为不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1的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箭载摄像头,非特征类型主机例如是导航定位装置和/或箭载飞控机。
更优选地,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11立即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1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立即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20111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第一天线装置优选采用主备双冗余全向天线。
第二天线装置优选采用主备双冗余方式进行配置;主天线配置为异型环状定向天线,并分为四个子天线,均匀嵌入在四个象限内,每个子天线主瓣夹角大于90°;备份天线配置为全向接收天线。
优选地,第一无线收发模1011块和第二无线收发模块2011均采用单载波频域均衡波形作为物理传输波形。
图3和图4是将本公开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应用于箭地多信号传输的场景的系统框架示意图和数据传输示意图。无线收发模块在本公开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其在硬件设计上为统一设备,可以通过软件设置方式设定无线模块的角色,配合天线即可提供箭上和地面间的无线双向数据链接。无线收发模块为标准IP通信链路,可以进行组网和中继传输等功能,支持多机中继,空中组网,多地面站组网等功能。内含收发两条链路,分别由功放电路、低噪放电路、收发开关组成。根据装配位置和发射功率的不同,在外形和器件上可以有不同选择。无线收发模块目前支持TTL电平串口、RS232、RS422、以太网、SDI、Micro HDMI等接口,确保能够与大部分测试主机进行通信。无线收发模块优选采用先进的SCFDE(单载波频域均衡)算法、双天线空间分集接收、MRC(最大比值合并)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能力和抗多普勒效应能力;前向纠错编码采用与5G标准相同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具有接近香农门限的译码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接收灵敏度;集成高清晰度和超低延时的H.265编解码模块,最高支持1080p@60fps。无线收发模块采用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波形作为物理传输波形,该波形是LTE的上行波形,适合在抗干扰、低功耗环境下应用。物理层采用了调制、编码、均衡等快速频域处理技术和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控制技术。帧结构中设计有多个分组数据子帧,分组数据子帧可以根据业务调度的需求分配给上行或下行。上行分组数据子帧可以分配给不同的终端,为了支持不同的视频、语音和数据业务,各种无线资源的调度策略不同。在发射端,物理层要完成数据扰码、信道编码、组帧、正交振幅调制(QAM)映射、上采样和根升余弦滤波(SRRC),经过D/A转换得到复基带模拟信号,再经过上变频和功放输出。在接收过程中,使用向前同步技术,接收机同步不再依赖锁相环进行同步,同步速度快,不存在深衰落引起的失锁问题。另外,为适应高速运动造成信道时变,接收机采用了基于RLS(递推最小二乘法)算法的信道跟踪,可支持高速运动环境。这个特性已经在多个无人机、有人机和直升机平台上得到验证,最快平台速度大于800km/h。无线收发模块可以通过网页访问方式进行参数设置,优先选用频段相对较高的L波段,通信频率选择1.4GHz,支持通信速率不低于5Mbps。无线收发模块优选包括两个射频接头,共同构成双天线空间分集接收方式,接收效果好于单天线方式。视频接口可以选择SDI、Micro HDMI、以太网形式,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输入,数据类型自动检测和切换。天线对安装环境非常敏感,箭上要保证不能阻挡天线传输路径,同时要考虑火箭的飞行倾角对天线增益也有一定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天线增益,在火箭远距离通信时采用定向天线,定向天线采用有一定方向性的微带振子板状天线,比如在该无线传输系统中,天线根据电特性和装配要求有不同的外形和增益。箭上天线采用主备双冗余方式,为增加信号接收和发射可靠性,主天线设计成异型环状定向天线,天线分为四个子天线,均匀嵌入在四个象限内,每个子天线主瓣夹角大于90°,保证在各个方向上天线增益均不小于2dBi,确保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无论保持何种姿态均可以和地面有效通信,有效通信距离不小于2km。备份天线为全向接收天线,接收地面发送的正常通信指令和紧急制控信号,提高地面对箭上电气系统的控制能力。地面天线采用主备双冗余玻璃钢全向天线,安装时通过底部螺纹孔固定在三脚架上。由于箭载天线增益较低,地面需要采用较高增益的全向天线,全向天线增益设计为7dBi,由于全向天线容易受地面影响,可以利用三脚架把地面天线架高,以便消除地面干扰。
本公开的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合,例如无人机和控制终端的通信、无人车和控制终端的通信、海上舰船和陆地控制装置的通信,等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火箭和地面间的无线双向数据链接,所述信号传输系统包括:设置于地面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设置于火箭上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
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收发模块,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
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来自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进入所述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
对进入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所述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一天线装置,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天线装置进行数据的接收和数据的转发;所述第一天线装置采用主备双冗余全向天线;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包括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
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来自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的数据进入所述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
对进入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进行数据类型判断,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特征数据类型时,将接收到的数据暂存在所述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当接收到的数据的数据类型为非特征数据类型时,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出去;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第二天线装置,第二天线装置采用主备双冗余方式进行配置;主天线配置为异型环状定向天线,并分为四个子天线,均匀嵌入在四个象限内,每个子天线主瓣夹角大于90°;备份天线配置为全向接收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所述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被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填满时,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所述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数据类型为视频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第二无线收发模块立即将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内的数据转发出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所述第一物理数据缓存区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所述特征类型主机,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所述非特征类型主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特征类型主机和非特征类型主机,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所述第二物理数据缓存区填充满的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发给所述特征类型主机,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将接收到的非特征数据类型的数据立即转发给所述非特征类型主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类型主机为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所述非特征类型主机为不处理视频数据的主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00307.0A CN110233705B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00307.0A CN110233705B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3705A CN110233705A (zh) | 2019-09-13 |
CN110233705B true CN110233705B (zh) | 2022-04-26 |
Family
ID=67858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00307.0A Active CN110233705B (zh) | 2019-06-11 | 2019-06-11 |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337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49926B (zh) * | 2019-12-24 | 2022-09-20 |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1405683A (zh) * | 2020-03-23 | 2020-07-10 | 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火箭的地面测发控通信系统 |
CN112040426A (zh) * | 2020-11-05 | 2020-12-04 | 成都中航信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载波自组网通讯方法及系统 |
CN112689333A (zh) * | 2020-12-29 | 2021-04-20 | 北京金迈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5g的无线测试与发射控制信息传输系统 |
CN112969171B (zh) * | 2021-02-26 | 2023-02-28 | 徐逸轩 | 浮空通讯装置,其组网通讯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114925005B (zh) * | 2021-06-17 | 2024-11-01 | 厦门鼎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微系统及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4996A (zh) * | 2010-01-18 | 2011-02-02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优化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227912A (zh) * | 2008-12-01 | 2011-10-26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传输系统 |
CN103841432A (zh) * | 2012-11-26 | 2014-06-0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视频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5474590A (zh) * | 2013-08-06 | 2016-04-06 | 索尼公司 | 基础设施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及方法 |
CN105847437A (zh) * | 2016-05-26 | 2016-08-10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CN105933232A (zh) * | 2016-03-29 | 2016-09-07 | 东北大学 | 支持多业务数据传输需求的多径传输控制终端及方法 |
CN106059948A (zh) * | 2016-05-09 | 2016-10-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组块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6371925A (zh) * | 2016-08-31 | 2017-02-01 | 北京中测安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大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7333296A (zh) * | 2017-06-22 | 2017-11-07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基站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XPA04011049A (es) * | 2002-05-07 | 2005-09-20 | Ipr Licensing Inc | Adaptacion de antena en un sistema duplexado de division de tiempo. |
CN100511837C (zh) * | 2003-02-03 | 2009-07-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天线装置和使用其的无线通信装置 |
US20060187050A1 (en) * | 2005-02-11 | 2006-08-24 | Psc Scanning, Inc. | Loop antenna for RFID |
US10069766B2 (en) * | 2015-07-07 | 2018-09-04 | TransferSoft, Inc. | Accelerated data transfer using thread pool for parallel operations |
CN107863996B (zh) * | 2017-11-27 | 2020-10-16 |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全向阵列天线及其波束赋形方法 |
-
2019
- 2019-06-11 CN CN201910500307.0A patent/CN1102337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7912A (zh) * | 2008-12-01 | 2011-10-26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传输系统 |
CN101964996A (zh) * | 2010-01-18 | 2011-02-02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优化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841432A (zh) * | 2012-11-26 | 2014-06-0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视频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5474590A (zh) * | 2013-08-06 | 2016-04-06 | 索尼公司 | 基础设施设备、无线通信网络及方法 |
CN105933232A (zh) * | 2016-03-29 | 2016-09-07 | 东北大学 | 支持多业务数据传输需求的多径传输控制终端及方法 |
CN106059948A (zh) * | 2016-05-09 | 2016-10-2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组块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5847437A (zh) * | 2016-05-26 | 2016-08-10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CN106371925A (zh) * | 2016-08-31 | 2017-02-01 | 北京中测安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大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7333296A (zh) * | 2017-06-22 | 2017-11-07 |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基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3705A (zh) | 2019-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33705B (zh) | 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信号传输系统 | |
KR102541191B1 (ko) | 복수 개의 trp를 위한 상향링크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 |
US11564183B2 (en) | Scheduling beam sweeping resour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 |
US9680545B2 (en) | Multi-transceiver system with MIMO and beam-forming capability | |
KR20230029770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다운링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EP3335365B1 (en) | Managed time division duplexed baseband signaling | |
US2014031402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terminal identifiers based on communication function | |
EP3989660B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ink availability for iab node, and node using same | |
CN105818961A (zh) | 一种多天线机身融合无人机 | |
CN105827384A (zh) | 一种无人机宽带无线综合数传方法与系统 | |
EP4311345A1 (en) | Method related to spatial resource of iab node with respect to simultaneous operation, and device using same | |
CN109150208B (zh) | 一种增强移动通信基站空天覆盖能力的装置 | |
WO2022247685A1 (zh) | 信息传输方法、反射设备、基站、系统、电子设备和介质 | |
KR20230048079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업링크 신호의 전송 전력을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EP2859723A1 (en) | Mimo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device and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uch device | |
US12069489B2 (en) | Satellite receiver with dynamically selected switched antenna elements | |
CN113949489B (zh) | 无人机双链路综合调度系统的调度方法 | |
Ibrahim et al. | Basic of 5G networks | |
US9240828B2 (en) |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US11101870B2 (en) |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
US11728885B1 (en) | Dynamic selection of satellite attitude based on utilization or availability of terrestri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WO2022113808A1 (ja)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
WO2018014303A1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
US20240072875A1 (en) |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receiver for wireless fidelit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0719636B (zh) |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8 henggangsha Avenue, WuJie Town, Tongzhou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Shenlan Aerospac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501, 5th floor, building 4, yard 15, Ronghua South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Deep Blue Space Technology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