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225229B -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5229B
CN110225229B CN201910452861.6A CN201910452861A CN110225229B CN 110225229 B CN110225229 B CN 110225229B CN 201910452861 A CN201910452861 A CN 201910452861A CN 110225229 B CN110225229 B CN 110225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oting angle
preview image
angle
camera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52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5229A (zh
Inventor
张秀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528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252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25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5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5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5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从而实现自动调整设置于可折叠壳体组件的摄像头的位置,实现预览图像中人脸拍摄角度向用户满意的方向自动调整。

Description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通常设置有摄像头用于拍摄,比如说自拍。通常,在自拍时,用户需要不断移动移动终端,以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拍出满意的照片。但是,该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的过程操作麻烦,而且不容易找到用户满意的角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装置包括:图像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图像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旋转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存储器、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耦接到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摄像头当前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如果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可以控制转轴机构调整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至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从而实现自动调整设置于可折叠壳体组件的摄像头的位置,实现预览图像中人脸拍摄角度向用户满意的方向自动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部分展开状态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4a以及图4b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的另外两种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拍照状态的一种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有一种流程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再一种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还一种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拍照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保存或者携带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拍照方法的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美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用于进行拍摄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移动终端通常用于人物拍摄、视频聊天以及直播等。本申请实施例以自拍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同一个用户的面部,拍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的美观与否差别巨大,因此,用户在进行自拍时,通常会寻找一个对自己面部而言较好的拍摄角度,使拍出的照片更美观,更满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幕越做越大,但手机屏幕变大意味着移动终端的尺寸也会变大,在方便用户操作的同时也降低了移动终端携带的便利性。因此,由柔性显示屏实现的折叠显示屏产生。其中,柔性屏以其独特的特性和巨大的潜力而备受关注,柔性屏相较于传统屏幕而言,具有柔韧性强和可弯曲的特点,能够减轻设备意外损伤的程度,耐用程度远高于其他屏幕,并且,柔性屏给用户提供了基于可弯折特性的新交互方式,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移动终端的更多需求。由柔性屏实现的折叠显示屏可以进行折叠,从而使屏幕尺寸变小,进而方便用户携带。
而设置折叠显示屏的移动终端,因为折叠屏可折叠的特性,整个移动终端也可以进行折叠,在进行自拍时,用户可以手动调整移动终端的折叠角度,随着移动终端的折叠,移动终端所设置的摄像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拍摄的图像的角度也发生变化,向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靠近。
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用户不断的手动调整折叠角度,不仅操作不便,而且在一个手握持移动终端,一个手调整折叠角度时,容易出现握持移动终端的手部抖动,难以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角度。
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并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将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存在差异,则控制转轴机构调整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以调整摄像头的位置,直至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达到最小的差异,实现自动将摄像头的位置调整到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调整过程方便。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电子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1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移动终端100包括可折叠壳体组件110、折叠屏120、转轴机构113、摄像头115以及电子组件(图中未示出),摄像头115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电子组件设置于可折叠壳体组件110内,折叠屏120铺设于可折叠壳体组件110上。可折叠壳体组件110用于对折叠屏120进行承载,同时对电子组件进行防护。电子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受话器、指纹模组等,具体的电子组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不作为限定。
可折叠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转轴机构113用于控制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的相对折叠。具体可以是,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分别连接于转轴机构113的两侧。第二壳体112能够通过转轴机构113相对第一壳体111折叠或展开,或者说,第一壳体111能够通过转轴机构113相对第二壳体112折叠或展开,使可折叠壳体组件110折叠或展开,带动折叠屏120折叠或展开。可折叠壳体组件110及折叠屏120呈叠合状时,移动终端100的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收纳及携带。其中,转轴机构113可以由马达驱动,马达可以根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驱动转轴转动。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1包括第一中框1111以及第一盖体1112。第一中框1111的一侧连接于转轴机构113,其用于承载电子组件的部分结构。第一盖体1112盖设于第一中框1111。当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呈叠合状时,第一盖体1112与第二壳体112相叠置,也即,第一盖体1112贴合于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包括第二中框1121以及第二盖体1122。第二中框1121的一侧连接于转轴机构113,其用于承载电子组件的部分结构。第二盖体1122盖设于第二中框1121。当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呈叠合状时,第二盖体1122与第一盖体1112相叠置,也即,第二盖体1122贴合于第一盖体1112。
折叠屏120依次铺设于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屏120为柔性显示屏。折叠屏120随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即折叠屏随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相互翻转呈弯折状或展开状。折叠屏120电连接于电子组件,以使电子组件能够控制折叠屏120运行。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方式中,折叠屏120包括连接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显示部121以及连接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显示部122。其中,第一显示部121对应第一显示区域124,第二显示部122对应第二显示区域125。第一显示部121和第二显示部122分别随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相对地折叠或展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可以为一体结构,使折叠屏120为整片式的柔性显示屏;或者,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的连接部分为可弯折的柔性部分,便于第一显示部121和第二显示部122之间的折叠或展开,而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的其余部分可以为非柔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呈叠合状时,第一显示部121与第二显示部122相背离,如图1所示,使移动终端100呈现为外折屏幕的结构,使用户在折叠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观察折叠屏120的显示内容,提高了移动终端100使用的便利性。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呈叠合状时,第一显示部121与第二显示部122也可以相叠置,使移动终端100呈现为内折屏幕的结构,以使折叠屏120免于刮花损坏。
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之间的折叠线126用于表示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的划分,并不表示实际的在移动终端中设置的线条,也不表示折叠屏120中实际显示的线条。另外,上述的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的命名仅为便于描述而设置,并不作为折叠屏120的结构限制,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之间可以没有明显的界限,或者,折叠屏120可以以其他的划分结构出现,例如,将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相连接的部分划分为弯折显示部,折叠屏120包括第一显示部121、第二显示部122以及连接于该第一显示部121和第二显示部122之间的弯折显示部,随弯折显示部的折叠或展开,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相互折叠或展开。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中,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对应的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壳体112对应的第二显示部122,使移动终端100呈现为可以对折的对折式移动终端。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相互折叠的部分并不限制。例如,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0还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14以及对应的第三显示部127,第三壳体11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第三显示部127铺设于第三壳体114,并连接于第一显示部121以及第二显示部122之间。此时,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均可以相对第三壳体114转动,第一显示部121及第二显示部122均可以相对第三显示部127折叠,使移动终端100呈现为可以进行二次折叠的三折式移动终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显示部127的显示区域面积可以与第一显示部121的显示区域面积以及第二显示部122的显示区域面积大致相同,以使第一显示部121、第二显示部122以及第三显示部127可以折叠成三层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显示部127的显示区域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显示部121的显示面积与第二显示部122的显示区域面积之和,在折叠时,第一显示部121和第二显示部122可以同时折叠至与第三显示部127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三壳体114及其上的第三显示部127可以设置于其他的位置,例如,第三壳体114可以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11远离第二壳体112的一侧,或者第三壳体114可以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壳体112离第一壳体111的一侧。同样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100还可以包括第四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对应的第四显示部(图中未示出),或者,移动终端100还可以包括第五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对应的第五显示部(图中未示出),使移动终端100呈现为多次折叠结构的移动终端,从而在保证移动终端1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的前提之下,具有较小的收纳体积,以利于移动终端100的收纳及携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115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112,或者摄像头不止一个,并且在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均设置有摄像头115,如图2所示。
另外,摄像头也可以是可旋转的摄像头,其可以是绕光轴旋转,也可以是如图4a及图4b所示的,在垂直于折叠方向的方向上旋转,图4a及图4b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表示摄像头的旋转方向,摄像头115可以由图4a所在位置转到图4b所在位置并继续转动,摄像头115也可以由图4b所在位置转到图4a所在位置并继续转动。图4a及图4b中移动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以如图4所示的垂直于折叠方向的旋转为例进行说明,该旋转可以由马达驱动连接摄像头的转轴实现,使摄像头既可以向移动终端的正面进行拍摄,作为前置摄像头,可以旋转到背面进行拍摄,作为后置摄像头,以及旋转到正面到背面之间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拍摄。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角度检测模组130(请参阅图1),角度检测模组130用于检测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之间所成的角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角度检测模组130可以为霍尔角度传感器,转轴位置传感器等,其可以连接于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或者转轴机构113的任意一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0还可以包括两个运动传感器140(请参阅图1),两个运动传感器140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以分别用于检测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的运动状态。运动传感器1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包括: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方法,通过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折叠屏进行预览显示。将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比对,若存在差异,则调整移动终端中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的相对旋转,以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获得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的预览图像。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控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该拍照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移动终端。具体的,请参见图5,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0: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在拍照时,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处理器可以获取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并将其作为预览图像显示于折叠屏,即在折叠屏的显示区域实时显示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或者说显示摄像头当前图像采集范围内的图像。从而,用户可以从折叠屏的显示区域中显示的预览图像查看拍摄主体在图像中的位置以及拍摄角度,当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中包括人脸图像时,如在自拍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查看到人脸当前的拍摄角度以及在图像中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以人脸作为拍摄主体进行说明。
其中,该拍摄角度表示摄像头的镜头的拍摄方向(如镜头的光轴方向)与人脸之间的角度关系,如仰拍、左斜拍、右斜拍以及图6所示的俯拍等等,每个拍摄方向对应有拍摄角度,如俯拍的上方45度,仰拍的下方45度,左斜拍的左方45度,右斜拍的右方45度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以及其其他可能的角度,凡是摄像头的镜头拍摄方向与人脸之间可能成的角度,都可以是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定镜头与人脸之间哪些位置关系属于拍摄角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小于预设角度,则用户可能可以同时看到折叠屏的第一显示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域,则可以将预览图像显示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域的整个显示区域,即整个显示区域显示一幅采集到的预览图像;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大于预设角度,则用户可能只能看到第一显示区域以及第二显示区域中的一个显示区域,则可以将预览图像只在用户可以看到的显示区域内显示,如用户可以看到第一显示区域,则在第一显示区域;若用户可以看到的显示区域为第二显示区域,则在第二显示区域中显示。
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可以是如图6中R所表示的角度,预设角度可以是180度,当然,预设角度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另外,确定用户可以看到哪一个显示区域的方式可以是,以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中用户握持的壳体所设置的显示部的显示区域作为用户可以看到的显示区域。例如,用户握持于第一显示部,则确定用户可以看到第一显示区域,将预览图像显示于第一显示区域。或者在用户自拍时,根据用户眼睛瞳孔的朝向分析用户朝向的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区域还是第二显示区域,将用户瞳孔朝向的显示区域作为用户可以看到的显示区域。
步骤S120: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将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进行比对。其中,进行比对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作为当前拍摄角度,定义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目标拍摄角度。该目标标准图像为预存储的用于表示用户满意的图像,即该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用户满意的角度,用户在拍照时倾向于在该角度进行拍摄。例如,某用户认为自己的面部从右上方往下看线条更好看,轮廓更完美,则可能从右上方45度拍摄一张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即该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该用户满意的右上方45度这一角度。
将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就是比对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表示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不是用户满意的角度,需要进行调整;若不存在差异,则表示采集当前的预览图像时摄像头与人脸之间的角度为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或者说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用户满意的角度,可以不再进行摄像头拍摄角度的自动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览图像中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拍摄角度之间的比对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例如可以是,将预览图像中人脸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进行图像比对,判断两者之间的轮廓线条是否是从同一方向拍摄获得的轮廓线条,若不是,表示存在差异。
或者也可以是,分析目标标准图像中的人脸,以获取该人脸的拍摄角度。分析预览图像中人脸,确定该人脸的拍摄角度。比较分析获得的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表示存在差异。其中,分析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可以根据大数据以及AI学习获得。例如,将大量的有人脸图像的图像作为学习的基本数据,并且每个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提前人工标注。则在学习时,根据大量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以及角度标注,学习不同的角度所对应的人脸应当具有的图像特点。在分析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时,根据学习获得的不同角度人脸的特点,判断人脸图像中的拍摄角度。
步骤S130: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存在差异,则调整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摄像头的位置以及拍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使摄像头对人脸的拍摄角度发生变化,获取拍摄角度不同的预览图像。并且,在调整时,使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向目标拍摄角度靠近,直至摄像头拍摄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达到移动终端可以调整到的最小差异。
其中,具体调整可以通过处理器向马达发送控制信号,控制马达驱动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进行调整。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拍摄角度获取一次预览图像,进行一次拍摄角度的比对;或者实时获取预览图像进行比对以及摄像头拍摄角度的调整;或者按照预设的频率进行预览图像的获取以及摄像头拍摄角度的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调整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的方式可以是,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预览图像中的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向所述目标拍摄角度靠近,并计算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当在靠近的调整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折叠角度,则控制转轴机构将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调整到计算获得差异最小时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步骤中调整折叠角度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分析获取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以及目标标准图像中的目标拍摄角度,计算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的角度,向马达发送驱动信号,驱动转轴调整一次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调整的折叠角度的大小为预设的单位角度,如1度,调整方向为缩小该差异的角度的方向。调整一次后,再次获取预览图像,分析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的角度,并再次根据差异的角度调整一个单位角度的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每次调整都记录本次调整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以及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的大小。
直至获取到的预览图像中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的角度由大到小再变大,表示调整到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的角度最小的后摄像头又开始远离该差异最小的位置,因此此时将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调整回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时的折叠角度。
例如,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为上方45度,预览图像中当前的拍摄角度为上方40度,彼此之间拍摄角度差异为5度。则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向上方45度变化。当调整到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为上方44度时,差异角度为1;调整到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为上方45度时,差异角度为0;继续调整,调整到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为上方46度时,差异角度再次变为1,则确认差异角度为0时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为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时的折叠角度,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到差异为0时的折叠角度。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举例仅为示意性说明折叠角度的调整,拍摄角度的组合可以更为复杂,如包括左方和上方的左上方的拍摄角度等。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由于摄像头从不同角度拍摄,获得的人脸的轮廓线条不同,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不是从同一角度拍摄获得的轮廓线条,则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采集到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向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的拍摄角度靠近,且每次调整可以是调整一个预设的单位角度。在调整过程中,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的拍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的拍摄角度不断靠近后又开始变大,则将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调整到,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的拍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轮廓线条表示的拍摄角度最近时的折叠角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可以是可旋转的摄像头。则在将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调整到达到最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并且还可以同时控制摄像头进行旋转,从而实现不仅在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的折叠方向进行摄像头的位置调整以调整拍摄角度,还在摄像头的旋转方向(如图4a及4b中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进行摄像头的朝向调整以调整拍摄角度,从而更容易地实现将摄像头的拍摄角度调整到各种不同的角度。例如图6所示,相对于用户的面部,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的折叠实现摄像头拍摄角度的前后上下的调整,摄像头的旋转实现拍摄角度在左右两侧的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在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时,自动控制转轴机构调整移动终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角度,从而自动调整设置于可折叠壳体组件的摄像头的位置,实现对拍摄角度的自动调整,直至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可选的,当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时,可以存储该预览图像作为拍照获得的预览图像。也可以保持折叠角度不变以及保持摄像头的旋转角度不变,等待用户的拍摄指令。当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指令时,以用户拍摄指令时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作为拍照获得的图像。
另外,若移动终端只有一个摄像头,则拍摄方向受到限制。例如只有第一壳体设置有摄像头,当第一壳体在上进行拍摄时,摄像头难以调整为仰拍。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在拍摄时,既可以通过第一摄像头进行拍摄,也可以通过第二摄像头进行拍摄。具体的,请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包括:
步骤S210:检测所述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中是否只有一个壳体被握持。
当有一个壳体被用户握持,而另一个壳体未被握持时,若控制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发生变化,则为未被握持的壳体向被握持的壳体旋转改变摄像头的位置以及拍摄角度,未被握持的壳体无法旋转。例如图6中第二壳体被握持时,在通过转轴机构调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时,第二壳体会保持不动,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折叠。
被握持的壳体因无法旋转而无法通过壳体的旋转改变摄像头的位置,而未被握持的壳体向被握持的壳体旋转,未被握持的壳体的摄像头可随壳体的旋转而改变位置,从而改变在壳体折叠方向上的拍摄角度。为了通过两个壳体间的折叠改变摄像头在折叠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自动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可以检测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中是否只有一个壳体被握持,并确定被握持的壳体,以确定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头。
具体的,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被握持的壳体,该传感器可以设置在通常会被用户握持的部位,或者在每个壳体设置多个传感器,以尽可能使传感器能检测到用户的握持状态。
例如,在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设置压力传感器,由于用户握持产生压力,因此,若第一壳体检测到用户握持的压力,则判定第一壳体被用户握持;若第二壳体检测到用户握持的压力,则判定第二壳体被用户握持。
又如,在可折叠壳体组件的顶部设置位移传感器,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握持移动终端的手部离位移传感器的距离,从而根据该距离确定被握持的壳体。例如,该位移传感器为光电式传感器,设置于如图2所示的第一壳体所在一侧的可折叠壳体组件的顶部,该光电式传感器利用是光电效应将发光器件与光电器件按一定方向装在同一个检测头内,发光器件发光方向朝向壳体组件的延伸方向,即由可折叠壳体组件的顶部朝向折叠位置。当手部握持移动终端时,光电器件接收到反射光后便在信号输出,由此便可“感知”到手部距离光电传感器的位置,从而确定握持位置在第一壳体还是第二壳体。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检测壳体握持状态的传感器还可以有其他,如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其他接近传感器。另外,也并不限定为只能检测手部的握持,对于其他物体(如自拍杆)对移动终端的握持,也可以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施方式进行检测。
步骤S220:若是,通过设置于未被握持的一个壳体的摄像头采集所述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若检测到有一个壳体被握持,而另一壳体未被握持,则以另一个未被握持的壳体的摄像头作为采集图像的摄像头。
例如,当检测到第一壳体被握持而第二壳体未被握持,则以第二壳体的摄像头采集图像,作为后续处理过程中的预览图像;若检测到第二壳体被握持而第一壳体未被握持,则以第一壳体的摄像头采集图像,作为后续处理过程中的预览图像。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壳体被握持而第一壳体未被握持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S230: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步骤S240: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当第二壳体被握持,通过设置于第一壳体的摄像头采集图像作为采集到的预览图像。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则第一壳体相对第二壳体折叠或展开,摄像头在折叠方向上位置发生变化,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使获得的预览图像中人脸图像的拍摄角度向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图像的拍摄角度靠近。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检测到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都被握持,则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默认的摄像头采集图像。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两个摄像头都进行图像采集,并将两个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分别与目标标准图像进行比对,确定哪一个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最接近,差异最小。将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最接近的摄像头继续开启,关闭另一个摄像头。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继续比对开启的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当然,由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均被握持,可能无法进行折叠角度调整,则在预设次数(如两次)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未成功的情况下,不再调整折叠角度,以当前获得的预览图像作为最终向用户显示的预览图像。
由于移动终端在使用时,通常需要被握持。而当移动终端的第一壳体或者第二壳体被握持时,被握持的一个壳体难以通过折叠角度的调整进行选择,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未被握持的壳体的摄像头进行图像的采集,从而使在采集到的预览图像中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时,可以通过调整折叠角度调整摄像头在折叠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实现拍摄角度的自动调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实施例,用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均设置有摄像头的移动终端进行拍照。具体的,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请参见图8,在该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包括:
步骤S310: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当移动终端的两个壳体分别设置有摄像头时,有一个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相对于另一个摄像头应当更靠近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因此,可以开启两个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定义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为第一预览图像,定义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为第二预览图像。可选的,可以将第一预览图像显示于第一显示区域,将第二预览图像显示于第二显示区域。
步骤S320:将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第一拍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第二拍摄角度分别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步骤S330:根据比对结果,从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中选择一个摄像头保持开启并采集预览图像。若该开启的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定义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第一拍摄角度,定义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为第二拍摄角度。将第一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比对,将第二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比对。根据比对结果选择一个壳体的摄像头保持开启进行图像采集,另一个壳体的摄像头关闭。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若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大于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则保持第二摄像头开启进行图像采集,即只通过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第二预览图像显示于折叠屏。并且,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其中,当只有第二摄像头采集图像时,采集的预览图像可以显示于第二显示区域。或者将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显示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整个显示区域,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大于预设角度时,只在第二显示区域显示该第二预览图像。
若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则保持第一摄像头的开启,即只通过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第一预览图像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其中,当只有第一摄像头采集图像时,采集的预览图像可以显示于第一显示区域。或者将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显示于整个显示区域,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大于预设角度时,只在第一显示区域显示该第一预览图像。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将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预设角度阈值比较,若小于预设角度阈值,则保持第一摄像头开启并继续获取第一预览图像。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将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与预设角度阈值比较,若小于预设角度阈值,则保持第二摄像头开启并继续获取第二预览图像。控制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若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小于预设角度阈值,且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小于预设角度阈值,则以最后获得的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差异更小的预览图像作为最后获得的预览图像。
若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阈值,且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阈值,可以以前述实施方式的方式进行拍摄,即以人脸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差异更小的预览图像对应的摄像头保持开启拍摄,并进行拍摄角度的自动调整。
若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预览图像中,其中一幅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阈值,另一幅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小于预设角度阈值,以小于预设角度阈值的预览图像对应的摄像头保持开启并进行拍摄角度的自动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预存储有多张标准图像,所述多张标准图像分别属于不同的满意度级别,以使摄像头拍摄角度的调整可以有更多标准,增加调整的可实现性。其中,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表示用户最满意该标准图像,满意度级别由高到低,表示用户对标准图像的满意度由高到低。该多张标准图像可以由用户预先拍摄并存储,并且设置各个标准图像的满意度级别;该多张标准图像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选取的大多数用户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多张图像。
当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时,尽量将拍摄角度调整到高满意度的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即能调整到高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就不调整到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
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从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开始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410: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步骤S420: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步骤S430: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步骤S440:判断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以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执行步骤S420;若否,执行步骤S450。
当摄像头处于一个拍摄角度下获取到一幅预览图像,先以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开始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比对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并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直至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此时,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大于预设阈值,表示即使调整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能达到的最小差异的情况下,该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仍然与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差异较大,此时,做将摄像头的拍摄角度调整到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的尝试。
即在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最小差异大于预设阈值时,以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执行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步骤S450:以当前的预览图像作为最后获得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
若在以某一满意度级别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的情况下,调整到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认为调整到能调整到的满意度最高的拍摄角度,以该预览图像作为最后获得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多个满意度级别的标准图像进行摄像头拍摄角度的调整,从而自动获取到拍摄角度用户最满意的图像。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AI学习更新预存储的标准图像。具体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发送指示命令调整拍摄角度,并根据用户的调整指示,通过AI与预设的标准图像进行比对,从细节角度进行微调,并作为新的检测标准。具体的,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具体的,请参见图10,该方法包括:
步骤S510: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步骤S520: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步骤S530: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步骤S540:接收调整指示命令,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所述调整指示命令表示当前的预览图像为用户不满意的预览图像,需要继续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
在自动调整获得最后的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后,若接收到用户的调整指示命令,表示用户对当前的预览图像的拍摄角度不满意,则继续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
可以通过AI与预设的标准图像进行比对,从细节角度进行微调。具体调整的基本的原则可以是,避免在用户最不满意的角度成像,并通过摄像头前后左右的转动找到用户预设非常满意的角度。其中,用户最不满意的角度为满意度最低的标准图像对应的角度。即微调时,可以是在满意度最高的标准图像中拍摄角度周围进行角度微调。例如只预存储有一张标准图像,则在该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周围进行微调;若预存储有多张标准图像,则向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中拍摄角度微调。微调范围可以预先设置,如微调3个单位角度试探用户是否满意,若持续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则持续微调。
步骤S550:当接收到调整停止命令,将当前采集到的预览图像替换所述目标标准图像。
当调整到的预览图像中拍摄角度为用户满意的拍摄角度,用户可以发出调整停止命令。以接收到该调整停止命令时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作为最后的调整结果。
并且,由于根据调整指示命令所调整的预览图像为用户不太满意的预览图像,对应的,获得该预览图像的的目标标准图像也表示用户不太满意,则可以将根据调整指示命令调整后获得的该预览图像替换目标标准图像。
例如,预存储有满意度级别由高到低的6张照片。替换规则就是,以第2张(即满意度级别为第2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时,获得最后获得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若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对摄像头的拍摄角度进行调整。在接收到调整停止命令时,将调整获得的当前采集到的预览图像替换所述目标标准图像,即替换为第2张(即满意度级别为第2的)标准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指示命令以及调整结束命令都可以由用户的动作确定。具体的,可以预先设置调整指示命令对应的动作以及调整结束命令对应的动作。并且,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指示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结束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结束命令。调整指示命令以及调整结束命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应的动作并不限定,例如可以是用户的微表情,如通过眨单只眼表示调整指示命令,双眼闭合超过预设时间表示调整结束命令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调整指示命令更新标准图像,使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获得用户更满意的标准图像,实现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拍摄角度自动调整。另外,还可以在新的标准图像上传云端保存,避免更换手机后重新调整的问题。
需要说的是,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摄像头都可以是可旋转的摄像头。在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调整时,同时配合调整摄像头的选择角度的调整,实现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在上下左右各个维度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600,该拍摄装置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移动终端。请参见图11,该拍摄装置600包括:
图像采集模块610,用于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图像比对模块620,用于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旋转控制模块630,用于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可选的,旋转控制模块630可以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预览图像中的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向所述目标拍摄角度靠近,并计算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控制转轴机构将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调整到计算获得差异最小时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
可选的,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握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中是否只有一个壳体被握持。若是,图像采集模块610用于通过设置于未被握持的一个壳体的摄像头采集所述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可选的,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图像采集模块610可以用于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图像比对模块620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第一拍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第二拍摄角度分别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大于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图像采集模块610还可以用于只通过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第二预览图像显示于所述折叠屏,旋转控制模块630可以用于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若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图像采集模块610还可以用于只通过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第一预览图像显示于所述折叠屏,旋转控制模块630可以用于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可选的,该装置600可以包括第一命令模块,用于接收调整指示命令。旋转控制模块630还用于在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所述调整指示命令表示当前的预览图像为用户不满意的预览图像,需要继续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第二命令模块,用于当接收到调整停止命令,将当前采集到的预览图像替换所述目标标准图像。
其中,第一命令模块可以用于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指示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第二命令模块可以用于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结束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结束命令。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存储有多张标准图像,所述多张标准图像分别属于不同的满意度级别。从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开始作为目标标准图像,图像比对模块620可以用于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进行比对。旋转控制模块630用于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若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大于预设阈值,以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图像比对模块620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旋转控制模块630用于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若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旋转控制模块630以当前的预览图像作为最后获得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当前采集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如果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可以控制转轴机构调整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至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从而能够自动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让用户更为便捷的调整成像效果,解放用户调整的动作,能够保证用户在姿态改变等复杂情况下的实时调整功能。并且通过AI不断学习并更新用户个体最佳数据,通过上传个人账户,可避免更换手机后重新调整的问题。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模块相互之间的耦合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形式的耦合。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请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700的结构框图。该移动终端7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700包括存储器710、处理器720、可折叠壳体组件110、折叠屏120、转轴机构113以及摄像头115,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110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111以及第二壳体112,所述转轴机构11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111以及所述第二壳体112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120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110,所述折叠屏120随所述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113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110,所述存储器710、转轴机构113以及摄像头115耦接到所述处理器720,所述存储器710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720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
处理器7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处理器7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终端7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7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7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7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710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7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存储器7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如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方法的指令或代码集。存储器7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移动终端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电话本、音视频数据、聊天记录数据)等。
请参考图1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810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810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拍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第二壳体,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将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基于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与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的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预览图像或者所述第二预览图像进行显示,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显示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显示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包括:
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使显示的预览图像中的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向所述目标拍摄角度靠近,并计算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
控制转轴机构将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调整到计算获得差异最小时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折叠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中是否只有一个壳体被握持;
若是,获取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包括:通过设置于未被握持的一个壳体的摄像头采集预览图像并显示于所述折叠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与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对所述第一预览图像或者所述第二预览图像进行显示,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显示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包括:
若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大于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只通过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第二预览图像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为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为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
若所述第一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的差异,只通过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第一预览图像显示于所述折叠屏,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调整指示命令,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所述调整指示命令表示当前的预览图像为用户不满意的预览图像,需要继续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
当接收到调整停止命令,将当前采集到的预览图像替换所述目标标准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指示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指示命令;
识别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动作是否对应调整结束命令,若是,判定接收到调整结束命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存储有多张标准图像,所述多张标准图像分别属于不同的满意度级别,
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包括:
从满意度级别最高的标准图像开始作为目标标准图像,
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若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以当前的预览图像作为最后获得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的预览图像;
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若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大于预设阈值,以低一级别的标准图像作为目标标准图像,执行所述将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若所述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存在差异,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所述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8.一种拍照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第二壳体,所述装置包括:
图像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图像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以及第二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目标标准图像中人脸的目标拍摄角度进行比对;
旋转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与所述第二预览图像中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的差异的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预览图像或者所述第二预览图像进行显示,并控制所述转轴机构调整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角度,直至显示的预览图像中人脸的当前拍摄角度与所述目标拍摄角度之间差异达到最小。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可折叠壳体组件、折叠屏、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包括可相对折叠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轴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所述折叠屏铺设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折叠屏随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而折叠,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组件,所述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以及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摄像头设置于第二壳体,所述存储器、转轴机构以及摄像头耦接到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452861.6A 2019-05-28 2019-05-28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2252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2861.6A CN110225229B (zh) 2019-05-28 2019-05-28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2861.6A CN110225229B (zh) 2019-05-28 2019-05-28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5229A CN110225229A (zh) 2019-09-10
CN110225229B true CN110225229B (zh) 2021-07-13

Family

ID=67818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2861.6A Active CN110225229B (zh) 2019-05-28 2019-05-28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25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5910B (zh) * 2019-08-06 2020-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294936A (zh) * 2019-09-23 2023-12-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294542B (zh) * 2020-02-17 2022-04-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存储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757003A (zh) * 2020-07-01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12135153A (zh) * 2020-08-24 2020-1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601014A (zh) * 2020-12-10 2021-04-0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角度调控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87616B (zh) * 2021-01-27 2022-08-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
CN113033506A (zh) * 2021-05-20 2021-06-25 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像识别交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827471B (zh) * 2022-04-28 2024-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显示方法和拍摄装置、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3828A (zh) * 2013-10-18 2014-01-29 深圳宝龙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系统及自动调整显示屏位置的方法
CN107682634A (zh) * 2017-10-18 2018-02-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人脸图像获取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95417A (zh) * 2017-11-16 2018-05-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1815U (en) * 2010-04-02 2010-11-01 E Lead Electronic Co Ltd Sheath supporting frame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7786817B (zh) * 2017-10-20 2019-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48360B (zh) * 2017-11-29 2020-11-0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屏终端的拍摄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3828A (zh) * 2013-10-18 2014-01-29 深圳宝龙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系统及自动调整显示屏位置的方法
CN107682634A (zh) * 2017-10-18 2018-02-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人脸图像获取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95417A (zh) * 2017-11-16 2018-05-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5229A (zh)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5229B (zh) 拍照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933899B (zh) 全景拍摄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28184A1 (zh) 一种拍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770452B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终端和相关介质产品
US9185286B2 (en) Combining effective images i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cameras
US86250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camera func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JP543433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19214574A1 (zh) 图像拍摄方法、装置及电子终端
JP2001357404A (ja) 画像抽出装置
CN110275612B (zh) 亮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395957B (zh)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6024728B2 (ja)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1185374A1 (zh) 一种拍摄图像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231175A (zh) 一种终端手势拍照的方法
TW201531961A (zh) 影像追蹤系統及影像追蹤方法
CN111818263A (zh) 拍摄参数的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757003A (zh) 拍摄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WO2019084756A1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飞行器
CN113302908B (zh) 控制方法、手持云台、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47564A (zh) 移动终端及其旋转摄像模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JP5880135B2 (ja)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194147B2 (en) Image presentation angle adjustment method and camera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9105559A (ja) 撮影画像からの認識対象検出処理方法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10177202B (zh) 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图像拍摄校正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CN113260942A (zh) 手持云台控制方法、手持云台、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