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用于坐便器上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坐便器也叫马桶,是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马桶的发明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进出问题。
马桶中设有用于排水冲洗的排水装置,同时,为了防止因外接的水压过大而对排水装置的排水阀结构造成损坏,尤其是控制排水的正压腔和背压腔等结构,通常会设置泄压阀来实现泄压,当设备或者管道内压力超过泄压阀设定压力时,即自动开启泄压,保证设备和管道内介质压力在设定压力之下,保护设备和管道,防止发生意外。因水压存在于排水开关的前端,即进水腔位置,所以,泄压阀一般设置于排水阀的前端,即进水腔位置;若进水压力过大,水流直接从进水腔位置的泄压阀直接排出,以保护排水装置中的其他结构。可是这样设置,因为为了保证足够的泄压能力,因此泄压孔的通流面积不能太小,这样就会导致泄压阀的自动复位件(如弹簧)的复位力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排布泄压的排水管道,从而导致整个泄压阀体型较大,占用太大的空间,不利于集成化。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水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管、止水组件、排水阀和泄压阀,所述排水管内形成有进水腔、出水腔和背压腔,所述出水腔和背压腔之间通过可活动的止水组件相隔离,且止水组件朝出水腔方向活动使出水腔与进水腔相隔离,止水组件朝背压腔方向活动使出水腔连通进水腔,所述背压腔与进水腔连通,所述排水阀用于控制背压腔的排水;所述背压腔还连通有一排水通路,所述泄压阀设置于该排水通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通路上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阀包括: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对应泄压孔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始终向第一密封组件施加朝向泄压孔方向的力,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密封堵塞所述泄压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阀包括手动排水阀,所述手动排水阀设置于该排水通路上,且手动排水阀的排水水路和泄压阀的泄压水路为并联水路,用于分别控制背压腔的排水。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通路上设有排水孔,所述手动排水阀包括:手动按钮、第二连接轴、第二复位弹簧和第二密封堵块,所述第二连接轴穿设于该排水孔内,所述第二密封堵块设置于第二连接轴上并对应排水孔的进水端,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对第二连接轴施加一使第二连接轴上的第二密封堵块朝排水孔方向移动并密封排水孔的力,所述手动按钮连接第二连接轴,所述手动按钮的按压驱动第二连接轴克服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以及密封堵块所受的水压力使第二连接轴上的第二密封堵块脱离排水孔,进而控制排水通路的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背压腔设有连通排水通路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开设于背压腔的顶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通路连通所述出水腔。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组件包括柔性密封膜和固定板,所述柔性密封膜的外缘密封固定于出水腔和背压腔之间的腔室内壁,以隔离所述出水腔和背压腔,所述固定板密封连接于柔性密封膜的中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在出水腔的出水端还设有防虹吸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密封口,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第一重力阀,所述第一重力阀可升降活动设置于第一密封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重力阀通过自身重力密封盖合于第一密封口,所述排水管通过进水端的水压驱动第一重力阀上升而开启所述第一密封口。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内设有倾斜或竖直设置的第二密封口,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第二重力阀,所述第二重力阀为盖板结构,所述第二重力阀枢接于第二密封口的上端,并通过自身重力密封盖合于第二密封口,所述排水管通过进水端的水压驱动第二重力阀翻转而开启所述第二密封口。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背压腔连通一排水通路,将用于泄压排水的泄压阀设置于该排水通路上,进水腔、背压腔和排水通路是等水压的,当进水端的水压过高时,泄压阀自动开启,排出背压腔和排水通路的水,背压腔排水时压力减小,进而驱动止水组件活动而开启正常的冲洗通道,通过开启正常的冲洗通道的方式来对进水端(即进水腔)进行减压。该种结构,打破在进水端(即进水腔)直接设置泄压阀的常规思路,泄压阀只要满足能够让背压腔内的水排出即可,对零件(如复位弹簧)的要求不高,且无需额外再增加泄压的排水管道,使得结构得到大幅度的简化,整体容易集成化、小型化。
同时,通过排水通路的布局,在无需改变背压腔的原有布局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控制泄压阀的设置位置,使得结构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在无冲洗状态下的剖视图一;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在无冲洗状态下的剖视图二;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在冲洗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通过手动排水阀控制排水的剖视图;
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通过泄压阀控制排水的剖视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排水阀机构通过电动排水阀控制排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管1、止水组件20、排水阀和泄压阀40,所述排水管1内形成有进水腔101、出水腔102和背压腔103,所述出水腔102和背压腔103之间通过可活动的止水组件20相隔离,且止水组件20朝出水腔102方向活动使出水腔102与进水腔101相隔离,止水组件20朝背压腔103方向活动使出水腔102连通进水腔101,所述背压腔103与进水腔101连通,所述排水阀用于控制背压腔103的排水;所述背压腔103还连通有一排水通路104,所述泄压阀40设置于该排水通路104上。
正常使用时,通过排水阀控制背压腔103排水,背压腔103排水时压力迅速减小,止水组件20在背压腔103一侧的压力减小,使得止水组件20朝背压腔103方向活动而开启正常的冲洗通道;排水阀关闭后,进水腔101的水不断的流进背压腔103,而驱动进水组件20朝出水腔102方向活动使出水腔102与进水腔101相隔离,阻断正常冲洗的水路。
背压腔103连通一排水通路104,将用于泄压排水的泄压阀40设置于该排水通路104上,进水腔101、背压腔103和排水通路104是等水压的,当进水端(及进水腔104)的水压过高时,泄压阀40自动开启,排出背压腔103和排水通路104的水,背压腔103排水时压力减小,出水腔102的压力大于背压腔103的压力,而驱动止水组件20朝背压腔103方向活动而开启正常的冲洗通道,通过开启正常的冲洗通道的方式来对进水端(即进水腔101)进行减压。该种结构,打破在进水端(即进水腔101)直接设置泄压阀的常规思路,泄压阀40只要满足能够让背压腔内的水排出即可,对零件(如复位弹簧)的要求不高,且无需额外再增加泄压的排水管道,使得结构得到大幅度的简化,整体容易集成化、小型化。
同时,通过排水通路104的布局,在无需改变背压腔103的原有布局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控制泄压阀40的设置位置,使得结构简便。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1的材质为塑料或金属,优选为塑料。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压腔103设有连通排水通路104的排水口12,所述排水口12开设于背压腔104的顶部位置。在一开始通水之前,背压腔内部本身充满了大气。如果背压腔的排水口处于背压腔的中下方位置,那么背压腔将始终在其上方位置困住气体,这样实际冲刷的时候,将使水的流动混杂太多的空气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将背压腔103的排水口12开设于背压腔103的顶部位置,背压腔103排水时,即使背压腔103存有空气,也会在排水时先从排水口12排出,不会混入水流中而产生噪音,实现背压腔103的静音式排水。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通路104上设有泄压孔1042,所述泄压阀40包括: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一复位弹簧43,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对应泄压孔1042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3始终向第一密封组件施加朝向泄压孔1042方向的力,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在第一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密封堵塞所述泄压孔1042。水压过大时,第一密封组件受到水压的压力克服第一复位弹簧43而脱离所述泄压孔1042,背压腔103和排水通路104的水从泄压孔1042排出;待排出后,第一密封组件失去水压的压力而在第一复位弹簧43的复位力的作用下重新密封堵塞所述泄压孔104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轴41和密封堵块42,所述密封堵块42固定于第一连接轴41上并对应所述泄压孔1042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3作用于第一连接轴41上。该泄压阀40采用简单的纯机械结构,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械式的结构或者是采用电控式的结构;如采用电控室的结构时,需要设置用于感应进水腔、背压腔或排水通路内的水压,将感应的信号输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处理水压是否过大,控制器再控制电磁阀是否开启泄压孔进行排水,此电控式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具体的型号、电路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详述。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阀包括手动排水阀,所述手动排水阀设置于该排水通路104上,且手动排水阀的排水水路和泄压阀40的泄压水路为并联水路,用于分别控制背压腔104的排水,互不影响。将手动排水阀也设置在排水通路104上,省去在背压腔103的狭小空间内设置;同时,通过排水通路104的排布,可将手动排水阀设置在方便操作的位置,如设置在顶部,方便操作。
再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通路104上设有排水孔1041,所述手动排水阀包括:手动按钮31、第二连接轴32、第二复位弹簧34和第二密封堵块33,所述排水通路104上设有排水孔1041,所述第二连接轴32穿设于该排水孔1041内,所述第二密封堵块33设置于第二连接轴32上并对应排水孔1041,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对第二连接轴32施加一使第二连接轴32上的第二密封堵块33朝排水孔1041方向移动并密封排水孔1041的力,即第二复位弹簧34驱动第二连接轴32和第二密封堵块33同时移动,且该移动方向为第二密封堵块33朝排水孔1041方向,使第二密封堵块33密封排水孔1041,使排水通路104的阻断。所述手动按钮31外置,所述手动按钮31连接第二连接轴32,所述手动按钮31的按压驱动第二连接轴32克服第二复位弹簧34的作用力以及密封堵块33所受的水压力(即背压腔103和排水通路104内的水对密封堵块33施加的水压)使第二连接轴32上的第二密封堵块33脱离排水孔1041的方向移动,即手动按钮31的按压驱动第二连接轴32和第二密封堵块33同时移动,且该移动方向为第二密封堵块33脱离排水孔1041的方向,使第二密封堵块33脱离排水孔1041,使排水通路104的导通。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手动排水阀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结构。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手动按钮31与排水通路104之间通过柔性密封垫35隔离,且手动按钮31通过柔性密封垫35与第二连接轴32形成接触。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阀还包括电动排水阀70,如电磁阀。定义连通排水通路104的排水口12为第一排水口12;所述背压腔103还设有第二排水口13,所述电动排水阀70控制第二排水口13的通/断,进而通过电动排水阀70来实现排水装置的电控排水,如图7所示,实现智能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口13连通所述出水腔102,将背压腔103内的水排至出水腔102内,无需额外再增加排水管道,同时,也充分利用水资源。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通路104连通所述出水腔102,将背压腔103内的水排至出水腔102内,无需额外再增加排水管道,同时,也充分利用水资源。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水组件20包括柔性密封膜21和固定板22,所述柔性密封膜21的外缘密封固定于出水腔102和背压腔103之间的腔室内壁,以隔离所述出水腔102和背压腔103,所述固定板20密封连接于柔性密封膜21的中部位置,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背压腔103的排水使止水组件20在背压腔103一侧的压力迅速减小,使得止水组件20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背压腔103方向活动,进而开启连通进水腔101和出水腔102;当背压腔103停止排水时,进水腔101的水经进水孔11流入背压腔103进行增压,使进水组件20朝出水腔102方向活动,进而重新密封抵触于出水腔102与进水腔101之间的通口处,阻断出水腔102和进水腔101的连通。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止水组件20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压腔103通过进水孔11连通所述进水腔101,所述进水孔11穿设有用于限流的针111,能够有效起到限流的作用,相当于针阀结构。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限于此。
再进一步的,该穿设于进水孔11内的针111通过设置于背压腔103内的弹簧112进行固定,即该针111由弹簧112的其中一端延伸而成。再进一步的,所述弹簧112只是起到定位的作用,弹簧112的设置对止水组件20的动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1在出水腔102的出水端还设有防虹吸结构,能够有效的起到防虹吸和防逆流的作用,防止污水导流至供给水管中。
具体的,所述排水管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密封口51,所述防虹吸机构包括第一重力阀52,所述第一重力阀52可升降活动设置于第一密封口5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重力阀52通过自身重力密封盖合于第一密封口51,所述排水管1通过进水端的水压(即由进水腔101至出水腔102方向流动的水压)驱动第一重力阀52上升而开启所述第一密封口51,当无排水时,第一重力阀52失去排水时水压的推动而重新下降至密封盖合于第一密封口51,以封堵第一密封口51,能够很好的实现排水管1的防吸虹以及防逆流的效果。
再具体的,所述排水管1内设有倾斜(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竖直)设置的第二密封口61,所述防虹吸机构包括第二重力阀62,所述第二重力阀62为盖板结构,所述第二重力阀62枢接于第二密封口61的上端,并通过自身重力下翻而密封盖合于第二密封口61,所述排水管1通过进水端的水压(即由进水腔101至出水腔102方向流动的水压)驱动第二重力阀62向上翻转而开启所述第二密封口61,当无排水时,第二重力阀62失去排水时水压的推动而重新下翻至密封盖合于第二密封口61,以封堵第二密封口61,能够很好的实现排水管1的防吸虹以及防逆流的效果。
本实施例采用二个防吸虹的结构,起到双重防护的作用,且能够在另一个防吸虹的结构因异常失去作用时,另一个防吸虹的结构还能够继续实现其作用,稳定性好。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防吸虹的结构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二个以上,又或者是防吸虹的结构采用其他结构来实现等。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