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接水盘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接水盘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立式空调器采用上、下出风的方式后,能够避免出风时气流直对人脸,从而提高了使用舒适性,成为空调新的卖点,因此,为了满足上、下出风的方式,一般采用离心风叶作为动力源,导致立式空调器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改动,因此需要重新设计空调内部冷凝水的接水结构,用来收集空调产生的冷凝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接水结构,用来收集空调产生的冷凝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
接水组件,设置在所述接水盘的接水侧,所述接水组件包括换热器接水槽、电辅热器接水槽和上风道接水槽,分别用以收集换热器组件、电辅热器、上风道组件产生的冷凝水。
由此,接水盘在不影响下风道组件进风的前提下,不仅能够通过换热器接水槽收集换热器组件产生的冷凝水,而且能够通过电辅热器接水槽和上风道接水槽、分别用以收集电辅热器、上风道组件产生的冷凝水,有效避免冷凝水滴落。
可选地,所述电辅热器接水槽和所述换热器接水槽形成桥状结构;所述上风道接水槽和所述换热器接水槽围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为所述接水盘的风道。
由此,桥状结构和环形结构配合,既能结构合理地收集冷凝水,也能便于气流从接水盘的接水侧快速流向下风道组件。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接水槽中设有连接件,适于与换热器支架拆卸式连接。
由此,在连接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接水盘和换热器支架的装卸。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卡钩、卡扣、插销、插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由此,连接件不同类型的选择,便于接水盘和换热器支架之间的装配牢固。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接水槽中设有导流组件;所述接水盘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导流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下方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由此,换热器滴落下来的冷凝水能够通过导流组件引流到换热器接水槽中,避免高度过高,换热器组件的冷凝水在滴落时,溅出换热器接水槽。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至少一换热器连接部,所述换热器连接部包括至少一安装孔,适于与换热器支架和换热器固定连接。
由此,换热器连接部通过安装孔能够与换热器支架、换热器固定连接,实现了接水盘、换热器支架和换热器三者之间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连接部为所述接水盘的外围朝向上方延伸形成的连接板。
由此,在接水盘和换热器组件装配时,由于换热器连接部是接水盘的外围朝向上方延伸形成的连接板,其增加了与换热器组件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装配处理,实现接水盘、换热器支架和换热器三者之间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至少一后围板连接部,所述后围板连接部包括至少一安装孔,适于与后围板固定连接。
由此,后围板连接部通过安装孔能够与后围板固定连接,实现了接水盘和后围板之间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的侧边设有第一定位件,适于与后围板上的第二定位件配合,用以在后围板上定位。
由此,接水盘上的第一定位件和后围板上的第二定位件配合,能够实现接水盘和后围板的定位,便于接水盘和后围板安装。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还包括电辅热器安装部,适于电辅热器连接;所述电辅热器安装部包括支脚和安装板,所述支脚一端连接所述风道进口的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安装板设有所述电辅热器接水槽。
由此,电辅热器安装部能够用来安装电辅热器,并设有电辅热器接水槽,能够用来收集电辅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背向所述接水侧的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换热器接水槽、所述电辅热器接水槽、所述上风道接水槽相通。
由此,出水口的设置,能够促使换热器接水槽、电辅热器接水槽和上风道接水槽收集的水排出,不至于从三者溢出,从而实现持续接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如何设计接水结构,用来收集空调产生的冷凝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接水盘。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接水盘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壳体组件、换热器组件、上风道组件、上出风组件、下风道组件和电辅热器;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上风道组件、所述上出风组件、所述下风道组件和所述电辅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部;且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接水盘、所述下风道组件沿重力方向从上到下依次排布,适于气流通过所述接水盘并流向所述下风道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和上风道组件沿水平方向前后设置;所述上出风组件位于所述上风道组件的上方。
由此,壳体组件用来安置其他组件,换热器组件用来换热,上风道组件实现上出风,下风道组件实现下出风。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风道适于在垂直方向上与下风道组件的进风口至少一部分重合。
由此,下风道组件工作时,至少一部分气流是垂直从换热器的内侧通过并流向下风道组件的,缩短了进风距离,避免进风路径弯曲增大下风道组件中风机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接水盘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空调器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换热器组件、电辅热器和上风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空调器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空调器制热模式下的出风示意图;
图9为空调器制冷模式下的出风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水盘、2-接水组件、3-安装孔、4-空调器;
11-风道、12-换热器连接部、13-后围板连接部、14-第一定位件、15-电辅热器安装部、16-出水口、17-避让口、21-换热器接水槽、22-上风道接水槽、23-电辅热器接水槽、41-后围板、42-前面板组件、43-顶盖、44-换热器组件、45-电辅热器、46-进风口、47-下风道组件、48-上风道组件、49-底盘、50-上出风组件、51-壳体组件;
151-安装板、152-支脚、211-第一连接件、212-第二连接件、213-导流组件、231-孔结构、232-槽结构、233-安装凸起、441-换热器支架、442-换热器、443-换热器连接架、481-吸风结构、501-导流腔、511-上出风口、512-下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4所示,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接水盘,接水盘1包括接水组件2。
具体地,接水组件2包括换热器接水槽21、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上风道接水槽22,分别用以收集换热器组件44、电辅热器45、上风道组件48产生的冷凝水。由此,接水盘1在不影响下风道组件47进风的前提下,不仅能够通过换热器接水槽21收集换热器组件44产生的冷凝水,而且能够通过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上风道接水槽22、分别用以收集电辅热器45、上风道组件48产生的冷凝水,有效避免冷凝水滴落。
本文中,接水盘1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是作用在具有上风道组件48和下风道组件47的立式空调中,其不仅能够收集换热器组件44产生的冷凝水,还能收集上风道组件48和电辅热器45产生的冷凝水。而当空调内部没有电辅热器45时,接水组件2能用来收集换热器组件44和上风道组件48产生的冷凝水。
如图1所示,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换热器接水槽21形成桥状结构,桥状结构是指:电辅热器接水槽23相对于换热器接水槽21向上悬空设置而形成的构造;上风道接水槽22和换热器接水槽21围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为接水盘的风道11,适于气流从换热器442的内侧通过并流向下风道组件47;接水组件2设置在接水盘1的接水侧。其中,接水侧为接水盘1背向下风道组件47的一侧。由此,贯穿风道的设置,气流能够从风道通过,便于气流从接水盘的接水侧快速流向下风道组件。
如图1所示,接水盘1为一体化结构,其为冲塑件,具有加工方便、体积轻,便于安装等特点;同时换热器接水槽21和上风道接水槽22的内壁围成风道11,由此,便于配合空调器4中换热器组件44和上风道组件48的构造;风道11可以为一个大风道,同样也可以为多个小风道,出于出风效果的考虑,优选一个大风道的构造。
由于换热器442的一端设有铜管,为了避免接水盘1阻挡铜管,接水盘1设有贯穿接水盘1的避让口17,避让口17可选为C型,由此,便于换热器442上的铜管穿过。
换热器接水槽21中设有连接件,适于与换热器支架441拆卸式连接。由此,在连接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接水盘1和换热器支架441的装卸。
其中,连接件为卡钩、卡扣、插销、插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卡扣为倒扣类型的,插块在竖直方向设有防滑筋条,由此,连接件不同类型的选择,便于接水盘和换热器支架之间的装配牢固。
如图1所示,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设置在换热器接水槽21,且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分别为卡块和卡扣中的一种,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11为卡扣,第二连接件212为卡块。
换热器接水槽21中设有导流组件213;接水盘1在安装状态下,导流组件213位于换热器组件44的下方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由此,换热器组件44滴落下来的冷凝水能够通过导流组件213引流到换热器接水槽21中,避免高度过高,换热器组件44的冷凝水在滴落时,溅出换热器接水槽21。
如图1所示,导流组件213为凸块,凸块的上表面和换热器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尺寸在0.5mm-1cm之间,为了更好地引流换热器组件44滴落下来的冷凝水,导流组件213的上表面设有开槽,用于引导冷凝水朝向凸块的两侧流动。
接水盘1包括至少一换热器连接部12,换热器连接部12包括至少一安装孔3,适于与换热器支架441和换热器442固定连接。由此,换热器连接部12通过安装孔3能够与换热器支架441、换热器442固定连接,实现了接水盘1、换热器支架441和换热器442三者之间的固定。
其中,换热器连接部12为接水盘1的外围朝向上方延伸形成的连接板。
由此,在接水盘1和换热器组件44装配时,由于换热器连接部12是接水盘1的外围朝向上方延伸形成的连接板,其增加了与换热器组件44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装配处理,实现接水盘1、换热器支架441和换热器442三者之间的固定。
外围是指:接水盘1安装状态下,接水盘1最外侧的壁身,通常情况下,接水盘1最外侧的壁身是换热器接水槽21构成的一部分。上方是指:接水盘1安装状态下,朝向换热器组件4的方向。
如图1、2所示,接水盘1设有两个换热器连接部12,分别设置在接水盘1的两侧,且每个换热器连接部12设有一个安装孔3,安装孔3为销孔或者螺纹孔,对应的换热器支架441、换热器442上设有配合的销孔或螺纹孔,通过销钉或螺钉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接水盘1包括至少一后围板连接部13,后围板连接部13包括至少一安装孔3,适于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由此,后围板连接部13通过安装孔3能够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实现了接水盘1和后围板41之间的固定。
如图3所示,接水盘1设有四个后围板连接部13,其中两个分别设置在接水盘1的两侧,用来配合后围板41的两侧边;另外两个设置在接水盘1朝向后围板41的侧边的下端,用来配合后围板41的板身。且每个后围板连接部13设有一个安装孔3,安装孔3为销孔或者螺纹孔,对应的后围板41上设有配合的销孔或螺纹孔,通过销钉或螺钉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接水盘1的侧边设有第一定位件14,适于与后围板41上的第二定位件配合,用以在后围板41上定位。由此,接水盘1上的第一定位件14和后围板41上的第二定位件配合,能够实现接水盘1和后围板41的定位,便于接水盘1和后围板41安装。
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件14为一个凹槽,后围板41上的第二定位件为配合的凸块,在后围板41上安装接水盘1时,第一定位件14和第二定位件配合后,便于后围板连接部13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其中,凹槽和凸块为三角形、方形中的一种,这里不作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如图4所示,接水盘1还包括电辅热器安装部15,适于电辅热器45连接;电辅热器安装部15包括支脚152和安装板151,支脚152一端连接在风道11进口的边缘,具体地,该风道11进口是位于接水盘1接水侧的进口,支脚152另一端连接安装板151;安装板151的正投影位于风道11内,安装板151设有电辅热器接水槽23。由此,电辅热器安装部15能够用来安装电辅热器45,并设有电辅热器接水槽23,能够用来收集电辅热器45产生的冷凝水。
其中,支脚152至少设有一个,如图1所示,支脚152设有三个,分别位于安装板151的三条侧边,由此,便于稳固地支撑安装板151,同时,支脚152是向上弯曲的,由此,便于抬高安装板151的高度,便于安装电辅热器45,定位电辅热器45的位置,减少对下风道组件47进风的影响。
如图4所示,电辅热器45接水槽23中设有孔结构231和槽结构232,所述孔结构231和所述槽结构232适于与电辅热器支架配合,从而用来固定电辅热器45,其中。孔结构231为销孔或者螺纹孔,对应的电辅热器支架设有配合的销孔或螺纹孔,两者通过销钉或者螺钉连接;槽结构232为插槽,对应的电辅热器支架设有配合的插块,两者插接在一起,一种实施方式中,槽结构232设置在电辅热器接水槽23的侧壁,其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对应的电辅热器支架设有配合的插块;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槽结构232设置在电辅热器45的底端面,其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对应的电辅热器支架设有配合的插块。
电辅热器安装部15在安装电辅热器45时,先通过槽结构232定位,然后再通过孔结构231实现固定连接。同时,为了配合电辅热器支架结构以及便于电辅热器45的冷凝水收集,电辅热器接水槽23中设有安装凸起233,安装凸起233设有孔结构231。
接水盘1背向接水侧的一端设有出水口16,出水口16分别与换热器接水槽21、电辅热器接水槽23、上风道接水槽22相通。由此,出水口16的设置,能够促使换热器接水槽21、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上风道接水槽22收集的水排出,不至于从三者溢出,从而实现持续接水。
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汇流连通的方式,即换热器接水槽21先分别与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上风道接水槽22相通,换热器接水槽21再与出水口16相通,最后实现出水口16与三者之间的相通。具体地,上风道接水槽22的一端与换热器接水槽21相通,实现两者的连通;支脚152上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一端与电辅热器接水槽23相通,另一端与换热器接水槽21相通,实现两者的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单独连通的方式,即出水口16通过导管分别与换热器接水槽21、电辅热器接水槽23、上风道接水槽22相通,最后实现出水口16与三者之间的相通。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如图5-9所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接水盘1。
具体地,空调器4是立式空调器,其还包括壳体组件51、换热器组件44、上风道组件48、上出风组件50、下风道组件47和电辅热器45。
壳体组件51内部设有置物空腔,壳体还设有进风口46和至少两个出风口,两个出风口上下分开设置,由此实现空调器4的上、下出风;换热器组件44、上风道组件48、上出风组件50、下风道组件47和电辅热器45分别位于置物空腔中,且换热器组件44、接水盘1、下风道组件47沿重力方向从上到下依次排布,便于下风道组件47进风;换热器组件44和上风道组件48沿水平方向前后设置;上出风组件50位于上出风组件50的上方,上出风组件50分别与位置高的出风口和上风道组件48相通;电辅热器45位于换热器组件44朝向上风道组件48的一侧,并与接水盘1连接。
其中,壳体组件51包括后围板41、前面板组件42、顶盖43和底盘49,四者围成置物空腔;后围板41和前面板组件42沿前后方向插接在一起,顶盖43和底盘49分别封盖于两者的上端和下端,由此,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后围板41上设有与置物空腔相通的进风口46,前面板组件42设有与置物空腔相通的上出风口511和下出风口512,由此,实现后围板41进风,前面板组件42上、下出风。
换热器组件44包括换热器支架441、换热器442和换热器连接架443,换热器支架441为镂空结构,不仅便于气流通过,而且起到保护换热器442翅片的作用,防止安装过程中翅片磕碰,造成变形的问题;换热器442位于换热器支架441背向后围板41的一侧,换热器连接架443位于换热器支架441和换热器442的上端,换热器连接架443分别与换热器支架441、换热器442卡接,其不仅和换热器442、上风道组件48在连接处形成相对密闭的结构,防止漏风,而且能够给上方的电控盒提供支撑;同时,换热器连接架443还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由于换热器连接架443和换热器442是卡接的,起到辅助固定换热器442的作用。
为了与接水盘1配合,换热器支架441的下端设有卡合构造,分别用来配合换热器接水槽21中的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一种实施方式中,卡合结构为卡槽,卡槽与换热器接水槽21中的卡扣和/或卡块配合。
换热器支架441和换热器442还设有配合的连接构造,便于配合接水盘1的换热器连接部12。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构造为销孔或者螺纹孔,与接水盘1的销孔或者螺纹孔配合,通过销钉或者螺纹孔固定连接。
上风道组件48包括第一壳体和至少一个吸风结构481,吸风结构481设置在第一壳体上,且吸风结构481的进风口朝向换热器组件44,吸风结构481的出风口位于第一壳体与上出风组件50接触的一端,由此,吸风结构481从换热器组件44方向抽风,并朝向上出风组件50送风。上风道组件48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壳体上的卡扣和/或螺纹孔实现。
上出风组件50包括第二壳体和导流腔501,导流腔501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其进气口与吸风结构481的出风口相通,其出气口与前面板组件42的上出风口511相通。其中,导流腔501的数量根据吸风结构481的数量而定,有几个吸风结构481,就设置几个对应的导流腔501,主要起到一个变向的作用。上出风组件50既可以与上风道组件48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后围板41固定连接,通过第二壳体上的卡扣和/或螺纹孔实现。
一种实施方式中,上风道组件48设有两个吸风结构481,吸风结构481可选为蜗壳风机,吸风结构481的进风口朝向换热器组件44;因此,上出风组件50设有两个导流腔501,两个导流腔501分别配合两个吸风结构481,适于气流通过吸风结构481、导流腔501从壳体组件1的上出风口511吹出。此处,上出风口511的数量同样跟随吸风结构481的数量变化而变化,设有两个。
下风道组件47为一个蜗壳风机,其通过后围板41和前面板组件42卡接固定,蜗壳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接水盘1的风道11,蜗壳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下出风口512。
接水盘1在安装状态下,风道11适于在垂直方向上与下风道组件47的进风口至少一部分重合。由此,下风道组件47工作时,至少一部分气流是垂直从换热器442的内侧通过并流向下风道组件47的,缩短了进风距离,避免进风路径弯曲增大下风道组件47中风机的负荷。
空调器4组装状态下,换热器组件44的投影位于换热器接水槽21中;电辅热器45的投影位于电辅热器接水槽23中;上风道组件48朝向换热器的一侧为导流面,导流面下半段部分投影位于上风道接水槽22中,上风道组件48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导流面引流,最终落入上风道接水槽22。由此,换热器442组件44、电辅热器45和上风道组件48产生的冷凝水会被换热器接水槽21、电辅热器接水槽23和上风道接水槽22收集,不会滴落到空调的下端,特别是下风道组件47的进风口。
空调器4具有上出风口511和下出风口512,其中,下风道组件47和下出风口512的设置主要是解决制热时出风不均匀的问题,其在制冷时不工作;具体的控制逻辑为:
如图7所示,制热时:上出风口511和下出风口512同时开启,上风道组件48和下风道组件47同时工作,气流经换热器442换热而进入空调器4内部,加热后的气流一部分经上风道组件48的蜗壳风机抽吸进入上出风组件50,上出风组件50变向后通过上出风口511吹向室内,另一部分经下风道组件47抽吸,通过下出风口512吹向室内。
如图8所示,制冷时:上出风口511开启,下出风口512闭合,同时,上风道组件48工作,下风道组件47不工作,气流经换热器442换热而进入空调器4内部,冷空气经上风道组件48的蜗壳风机抽吸进入上出风组件50,上出风组件50变向后通过上出风口511吹向室内。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