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9094B -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69094B CN110169094B CN201980000624.4A CN201980000624A CN110169094B CN 110169094 B CN110169094 B CN 110169094B CN 201980000624 A CN201980000624 A CN 201980000624A CN 110169094 B CN110169094 B CN 1101690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feedback information
- retransmission
- time interval
- re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本公开可以提高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节省网络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技术中,车载设备与其它设备(如其它车载设备、路边基础设施、手持设备等)之间可以通过侧链路(sidelink)进行直连通信。
车联网技术支持盲重传机制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重传机制。其中,盲重传机制是指在没有接收到第一终端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的情况下,第二终端重复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这样,即使第一终端由于半双工的原因没有接收到第一次传输的直连数据(即第一终端在发送该数据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了直连数据),第一终端也可以接收重复传输的直连数据,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HARQ反馈重传机制是指第一终端在确定第二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根据该直连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向第二终端发送HARQ反馈信息,第二终端根据该HARQ反馈信息确定是否重传该直连数据。
相关技术中,可以预配置最后一次重传直连数据的时间与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在第二终端以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最后一次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可以根据该时间间隔确定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再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
由于预配置的时间间隔相同,所以,若由于半双工的原因导致两个直连数据的最后一次盲重传发生了碰撞,则这两个直连数据的HARQ反馈传输也会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用于解决两个直连数据的最后一次盲重传发生了碰撞,则这两个直连数据的HARQ反馈传输也会发生碰撞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最近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所述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最近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终端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终端将所述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重传模块,被配置为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所述资源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将所述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配置信息;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所述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将所述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一终端,所述第一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二终端,所述第二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所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如第五方面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如第六方面所述的第二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会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公开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各个实施例适用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资源划分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适用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可以是一种C-V2X系统的网络架构。其中,C是指蜂窝(英文:Cellular),C-V2X系统是基于3G、4G或5G等蜂窝网通信系统演进形成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该网络架构可以包括:核心网11、接入网12和终端13。
核心网11中包括若干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主要是提供用户连接、对用户的管理以及对业务完成承载,作为承载网络提供到外部网络的接口。例如,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的核心网中可以包括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节点)、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P-GW(PDN Gateway,PDN网关)等设备。5G NR(New Radio,新空口)系统的核心网中可以包括AMF(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平面功能)实体和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等设备。
接入网12中包括若干接入网设备120。接入网设备120与核心网设备110之间通过某种接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LTE系统中的S1接口,5G NR系统中的NG接口。接入网设备120可以是BS(Base Station,基站),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12中用以为终端1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eNodeB或者eNB;在5G NR系统中,称为gNodeB或者gNB。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基站”这一名称可能会变化。为方便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1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接入网设备120。
终端13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终端(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接入网设备120与终端13之间通过某种空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Uu接口。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13包括:车辆131、其它车辆132、基础设施133和行人134。
车辆对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是指车辆131与其它车辆132之间的通信,本方车辆将本方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对方车辆,相关信息包括行驶速度、地理位置、行驶方向和行驶状态等。
车辆对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是指车辆131与基础设施133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133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基础设施,包括红绿灯、公交站、大楼和隧道等建筑设施。
车辆对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是指车辆131与行人134之间的通信。行人(Pedestrian)泛指行人携带的具有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车辆131称为第一终端,将其它车辆132、基础设施133和行人134称为第二终端来举例说明,但是两者也可以互换角色,对此不加以限定。
可选地,上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为支持直连通信的终端,上述通信系统可以是NR系统及后续演进系统。
LTE中的V2X直连通信只能支持一些基础安全方面的V2X应用,如交换CAM(Cooperative Awareness Messages)或DENM(Decentralized EnvironmentalNotification Message)等基础安全信息(BSM–Basic Safety Message)。近来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支持新的V2X业务,对于V2X技术的性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5GNR技术支持新的V2X通信服务和场景已经被3GPP计划为Rel16的一项重要内容。3GPP SA1(Service Requirement)工作组已经设立了一些新的V2x通信需要满足的业务需求,包括车队管理(Vehicles Platooning),感知扩展(Extended Sensors),先进驾驶(AdvancedDriving),和远程驾驶(remote driving)。总体来说,NR V2X直连通信需要提供更高的通信速率,更短的通信延时,更可靠的通信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架构中的终端13可以为半双工通信模块,也可以为全双工通信模式。
半双工是指由于收发干扰的存在,终端在同一时间资源上不能同时收发直连数据。在V2X业务场景中,终端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业务,有的业务需要发送直连数据,有的业务需要接收直连数据。如果终端在某一个时间资源上发送直连数据,那么该终端就无法接收在同一时间资源上接收其他终端发送的直连数据,即使发送的直连数据和接收的直连数据所占据的频域资源正交也不行。
全双工是指终端在同一时间资源上能够同时收发直连数据。
为了保证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NR V2X的讨论中,RAN1(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决议支持对于直连通信的单播、组播业务使用物理层HARQ反馈重传机制;且为了解决半双工的问题,支持不依赖反馈的直连数据的盲重传机制(blind re-transmission)。
盲重传机制是指在没有接收到第一终端发送的HARQ反馈信息的情况下,第二终端重复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这样,即使第一终端由于半双工的原因没有接收到第一次传输的直连数据(即第一终端在发送该数据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了直连数据),第一终端也可以接收重复传输的直连数据,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次传输直连数据或HARQ反馈信息称为传输过程,将第二次及后续传输直连数据或HARQ反馈信息称为盲重传过程。
HARQ反馈重传机制是指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根据该直连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向第二终端发送HARQ反馈信息,第二终端根据该HARQ反馈信息确定是否重传该直连数据。对于直连通信的HARQ反馈重传机制,RAN1决议支持通过预配置或者系统配置的方式来设定HARQ反馈信息传输与直连数据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若第二终端和第一终端都同时使用HARQ反馈重传机制和盲重传机制,那么,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传输直连数据后,根据该直连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而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ACK(即HARQ反馈信息);第二终端根据HARQ-ACK决定是否进行HARQ重传(即是否重新以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请参考图2,第二终端分别在第n-1个和第n个时隙(slot)内向第一终端传输了两次同一直连数据,第一终端在第m个时间单元内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其中,n-m即为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值。其中,n和m为正整数。为了便于区分,图2中以白框表示直连数据,以竖线的阴影框表示HARQ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配置专门用于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本实施例不限定该时间资源所包括的符号的数量和位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以该时间资源为时隙中倒数第2和3个符号为例进行说明,图2及下文的图中以灰框表示该时间资源。
相关技术中,为每个直连通信所配置的时间间隔相同。这里所说的直连通信是指不同终端间发送直连数据的通信,比如,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直连数据称为一次直连通信,第二终端向第三终端发送直连数据称为一次直连通信。若由于半双工的原因导致两个直连通信的最后一次盲重传发生了碰撞,则这两个直连通信的HARQ反馈传输也会发生碰撞。
请参考图3,假设盲重传的次数为1,第二终端分别在第n-2个和第n个时隙(slot)内向第一终端传输第一直连数据,第一终端分别在第n-1个和n个时隙内向第三终端传输第二直连数据。对于第一终端来说,第一终端需要分别在第n-2个和第n个时隙内接收第二终端传输的第一直连数据,分别在第n-1个和第n个时隙内向第三终端传输第二直连数据。这样,在第n-2个时隙内,第一终端可以接收到第一直连数据;在第n个时隙内,由于半双工的原因,第一终端可以发送第二直连数据,无法接收第一直连数据。由于第一直连数据和第二直连数据都在第n个时隙内传输,而n-m是预设的值,所以,在第m个时隙内,第一终端既需要向第二终端发送针对第一直连数据的第一HARQ反馈信息,也需要接收第三终端发送的针对第二直连数据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由于半双工的原因,第一终端要么无法发送第一HARQ反馈信息,要么无法接收第二HARQ反馈信息。为了便于区分,图3以及下文中的图6-8中以白框表示第一直连数据,以黑框表示第二直连数据,以竖线的阴影框表示第一HARQ反馈信息,以横线的阴影框表示第二HARQ反馈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可以以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因为半双工的原因没有接收到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到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从而提高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可靠性。
下面,通过几个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技术方案进行介绍说明。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4所示,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401中,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
直连数据是第二终端通过直连链路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
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比如,HARQ反馈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已经正确接收了第二终端发送的直连数据,或者,HARQ反馈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终端未正确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直连数据。
第一盲重传机制是针对直连数据设置的盲重传机制,其可以规定直连数据的重传次数、每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信息。
在步骤402中,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
第二终端可能由于半双工的原因没有接收到HARQ反馈信息,所以,为了保证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可靠性,第一终端还可以盲重传HARQ反馈信息,即执行步骤403。
在步骤403中,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第二盲重传机制是针对HARQ反馈信息设置的盲重传机制,其可以规定HARQ反馈信息的重传次数、每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信息。
第二盲重传机制可以与第一盲重传机制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盲重传机制不同,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步骤404中,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
其中,步骤401和403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一终端侧的实施例,步骤402和404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二终端侧的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会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5所示,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501中,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
直连数据是第二终端通过直连链路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物理层数据。
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比如,HARQ反馈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已经正确接收了第二终端发送的直连数据,或者,HARQ反馈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终端未正确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直连数据。
第一盲重传机制是针对直连数据设置的盲重传机制,其可以规定直连数据的重传次数、每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信息。
在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可以获取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HARQ反馈信息传输与直连数据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再根据最后一次传输直连数据的时间资源和该时间间隔来确定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在该时间资源上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仍然以图2为例,最后一次传输直连数据的时间资源为第n个时隙,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时间间隔为n-m,则第一终端可以确定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为第m个时隙,在第m个时隙上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
在步骤502中,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
第二终端可以获取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HARQ反馈信息传输与直连数据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再根据最后一次传输直连数据的时间资源和该时间间隔来确定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在该时间资源上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
若第二终端为半双工通信模式,且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时,第二终端正在向第三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那么第二终端可能无法接收到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以提高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第二盲重传机制是针对HARQ反馈信息设置的盲重传机制,其可以规定HARQ反馈信息的重传次数、每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信息。
第二盲重传机制可以与第一盲重传机制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盲重传机制不同,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下面对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的实现进行说明。
在步骤503中,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该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第一次重传HARQ反馈信息与第一次传输HARQ反馈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不同次重传HARQ反馈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
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为每次直连通信设定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可以根据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下面对根据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三种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获取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第一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这里所说的第一资源位置是第一资源的位置,第一资源为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一种。下面以第一资源为第一频率资源为例,对实现过程进行介绍。
若第一终端在某一时间资源上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时,还需要在该时间资源上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那么这两个HARQ反馈信息所占用的第一频率资源必然不同。所以,可以根据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频率资源位置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并规定不同的第一频率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这样,可以保证重传这两个HARQ反馈信息时不会占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从而避免重传这两个HARQ反馈信息时发生时域重合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第一频率资源位置可以是第一频率资源的起始位置和/或第一频率资源的结束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设定输入参数为第一资源位置,输出参数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公式,或者,可以设定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若通过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第一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该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第一终端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其中,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预配置对应关系是指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配置第一对应关系,则接入网设备可以预先生成包含第一对应关系的配置信息,并将该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可以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从该配置信息中读取第一对应关系。系统配置对应关系是指通信协议中预定义有第一对应关系,此时,第一终端可以直接读取第一对应关系。
在获取到第一对应关系后,第一终端可以基于上述获取到的第一资源位置,在该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请参考图6,以第一资源为第一频率资源为例,若第一终端在第m个时隙内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时,还需要在第m个时隙内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那么这两个HARQ反馈信息所占用的第一频率资源必然不同。假设第一对应关系中,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2个时隙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4个时隙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则第一终端可以在第m+2个时隙内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在第m+4个时隙内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次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固定不变,所以,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到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也是固定不变的,即,每次重传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间隔相同。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获取最近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第一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第二种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获取的第二资源位置是最近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而不是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
同样的,第一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设定输入参数为第二资源位置,输出参数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公式,或者,可以设定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若通过第二对应关系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第一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该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第一终端在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实现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该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一终端将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如果第二终端每次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都会与第一终端向第三终端传输直连数据发生碰撞,那么,可能是上述终端存在发送或接收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再传输HARQ反馈信息了。如果至少一次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未与第一终端向第三终端传输直连数据发生碰撞,那么,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传输直连数据的时间间隔与第一终端向第三终端传输直连数据的时间间隔必然不同。所以,可以根据传输直连数据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这样,可以保证重传这两个HARQ反馈信息时不会每次都发生碰撞。
可选的,若重传直连数据时,每个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相等,则每个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相等。
可选的,若重传直连数据时,每个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不等,则可以根据各个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来计算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比如,可以对所有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将得到的平均值作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可以将所有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的中间值作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可以将不同重传次数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作为对应重传次数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直连数据重传之间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为1个时隙,第二次和第三次直连数据重传之间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为2个时隙,则第一次和第二次HARQ反馈信息重传之间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为1个时隙,第二次和第三次HARQ反馈信息重传之间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为2个时隙。
请参考图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重传直连数据时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为2个时隙,第一终端向第三终端重传直连数据时的第二重传时间间隔为1个时隙,若第一终端在第m个时隙内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时,还需要在第m个时隙内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则第一终端可以在第m+1个时隙内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在第m+2个时隙内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
在步骤504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一次传输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和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使用该资源集合中的资源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其中,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实现可以保证在重传不同HARQ反馈信息时,相同次的重传不会产生碰撞,但是不同次的重传还是可能会产生碰撞,所以,还可以为不同次的重传选择正交的资源,从而保证不同次的重传也不会产生碰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包括:
1)第一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2)第一终端将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其中,第一终端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的配置,确定对资源集合的划分方式,从而得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的划分方式相同,下面以频率资源为例对资源的划分进行说明。
例如,RAN1已经决议使用子信道(subchannel)作为频域资源分配的最小单元,每个子信道包含多个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直连通信中的频率资源池包含多个子信道,并将每个子信道里可以供传输HARQ反馈信息使用的频率资源划分为多个正交的频率资源子集合。请参考图8,假设频率资源包含5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中包含6个PRB,每个时隙中的倒数第2个和第3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可以用于传输HARQ反馈信息,则第一终端可以将每个子信道划分为两个包含不同频率资源的正交的PRB集合(即PRB0,1,2为一个PRB集合、PRB3,4,5为一个PRB集合)。当资源集合包括频率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将每个PRB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
同理,当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对时间资源进行划分,得到正交的符号集合,将每个符号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
同理,当资源集合包括码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对码资源进行划分,得到正交的码资源集合,将每个码资源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
当资源集合包括频率资源和时间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将一个PRB集合和一个符号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当资源集合包括频率资源和码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将一个PRB集合和一个码资源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当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和码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将一个符号集合和一个码资源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当资源集合包括频率资源、时间资源和码资源时,第一终端可以将一个PRB集合、一个符号集合和一个码资源集合作为一个资源子集合。
3)第一终端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本实施例中,可以预配置或系统配置不同的重传次数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第一终端可以根据当前的重传次数来从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选择目标资源子集合,再使用该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其中,目标资源子集合为本次选中的一个资源子集合。
比如,重传次数1对应于资源子集合1,重传次数2对应于资源子集合2,且第一终端第1次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则第一终端选择的是资源子集合1,将资源子集合1作为目标资源子集合,使用资源子集合1中的资源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下面对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的实现进行说明。
在步骤505中,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若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传输了HARQ反馈信息,则第二终端需要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在该资源位置上接收该HARQ反馈信息。这里,第二终端可以先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再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该资源位置。
其中,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与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相同,下面对其中的三种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获取第一次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第二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这里所说的第一资源位置是第一资源的位置,第一资源为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第二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设定输入参数为第一资源位置,输出参数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公式,或者,可以设定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若通过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则第二终端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第二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第二终端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获取最近一次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第二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同样的,第二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设定输入参数为第二资源位置,输出参数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的公式,或者,可以设定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若通过第二对应关系来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则第二终端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第二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第二终端在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二终端将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上述三种实现方式的实现细节详见步骤503中的描述,此处不作赘述。
在步骤506中,第二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第一终端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
第二终端可以根据第一次接收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和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使用该资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第二终端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包括:
1)第二终端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2)第二终端将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3)第二终端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第一终端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上述实现方式的实现细节详见步骤504中的描述,此处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将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称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则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获取配置信息;第一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第一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其中,配置信息可以是预配置或系统配置的。
即,当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接收第二HARQ反馈信息产生碰撞时,第一终端可以根据配置信息来决定,是优先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还是优先接收第二HARQ反馈信息。
其中,步骤501、503-504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一终端侧的实施例,步骤502、505-506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二终端侧的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会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9所示,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包括:传输模块910和重传模块920;
该传输模块910,被配置为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该重传模块920,被配置为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会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10所示,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包括:传输模块1010和重传模块1020;
该传输模块1010,被配置为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该重传模块1020,被配置为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重传模块1020,还被配置为:
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资源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将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HARQ反馈信息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该装置还包括:获取模块1030和确定模块1040;
该获取模块1030,被配置为获取配置信息;
该确定模块1040,被配置为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根据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一终端会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的框图,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11所示,该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110;
该接收模块1110,被配置为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HARQ反馈信息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接收第一终端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第一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第二资源位置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模块1110,还被配置为:
根据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确定重传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将资源集合划分为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重传的次数,使用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第一终端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第二终端会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以通过该HARQ反馈信息来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由于第二终端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收到该HARQ反馈信息,所以,第一终端需要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这样,即使第二终端没有接收到某一次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还可以接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可以避免第二终端误以为第一终端没有接收到直连数据,而重新以第一盲重传机制向第一终端发送该直连数据,从而浪费网络资源的问题,达到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容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能够实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第一终端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信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第二终端传输HARQ反馈信息,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以第二盲重传机制向第二终端重传HARQ反馈信息。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能够实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第二终端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信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接收第一终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重传的HARQ反馈信息。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的装置1200的框图。例如,装置12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其中,装置1200可以是第一终端,也可以是第二终端。
参照图12,装置12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202,存储器1204,电源组件1206,多媒体组件1208,音频组件12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1212,传感器组件1214,以及通信组件1216。
处理组件1202通常控制装置12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元件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2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部件12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208和处理组件12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12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12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12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2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1206为装置12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12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12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1208包括在所述装置12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2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12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2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2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12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204或经由通信组件12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2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1212为处理组件12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2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12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214可以检测到设备12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12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检测装置1200或装置12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12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12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12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2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2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12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12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部件12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部件12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12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2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1200的处理器12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上述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图9和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图1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所述反馈信息传输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为如图1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终端。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7)
1.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最近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所述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7.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最近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终端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2.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重传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
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HARQ反馈信息为第一HARQ反馈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配置信息;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或者,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接收第三终端传输的第二HARQ反馈信息,其中,传输所述第一HARQ反馈信息和传输所述第二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资源相同。
18.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
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一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一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或者,
获取最近一次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第二资源位置,根据所述第二资源位置确定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其中,不同的第二资源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一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资源位置与第一重传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所述第二资源位置对应的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被配置为:
获取第二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的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所述第二重传时间间隔确定为第一重传时间间隔。
23.一种第一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确定第二终端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
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向所述第二终端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24.一种第二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在以第一盲重传机制最后一次向第一终端发送直连数据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所述HARQ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直连数据在盲重传结束后的接收状态;
确定第一重传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用于指示所述HARQ反馈信息以第二盲重传机制传输时,相邻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用于传输所述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位置有关;
确定重传所述HARQ反馈信息所使用的资源集合,所述资源集合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和码资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资源集合包含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重传时间间隔和重传的次数,使用所述至少两个正交的资源子集合中的目标资源子集合中的资源接收所述第一终端重传的所述HARQ反馈信息,其中,不同次数的重传对应于不同的目标资源子集合。
25.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2至17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装置。
26.一种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第二终端。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081967 WO2020206618A1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69094A CN110169094A (zh) | 2019-08-23 |
CN110169094B true CN110169094B (zh) | 2023-01-03 |
Family
ID=6763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0624.4A Active CN110169094B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73599B2 (zh) |
EP (1) | EP3955604A4 (zh) |
CN (1) | CN110169094B (zh) |
WO (1) | WO20202066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66231A (zh) | 2019-09-25 | 2021-03-26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
CN114424596A (zh) * | 2019-09-30 | 2022-04-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侧行链路资源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5051779A (zh) | 2019-10-12 | 2022-09-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1943057B2 (en) | 2019-11-08 | 2024-03-26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side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
WO2021092923A1 (zh) * | 2019-11-15 | 2021-05-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US20230077779A1 (en) * | 2020-01-16 | 2023-03-16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Retransmitting a transport block with sidelink feedback not enabled |
US12255744B2 (en) | 2020-01-30 | 2025-03-18 | Google Llc | User equipment-coordination set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CN111294158B (zh) * | 2020-02-14 | 2021-06-15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
WO2021168659A1 (zh) * | 2020-02-25 | 2021-09-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342939B (zh) * | 2020-03-02 | 2022-03-01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盲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
CN113517955B (zh) * | 2020-04-10 | 2024-04-26 |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
CN113922929A (zh) | 2020-07-08 | 2022-01-11 | 索尼公司 |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
WO2022029903A1 (ja) * | 2020-08-04 | 2022-02-1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
CN115549865A (zh) * | 2021-06-29 | 2022-12-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10467A1 (en) * | 2013-01-11 | 2014-07-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
CN104640057A (zh) * | 2013-11-11 | 2015-05-20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d2d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
WO2015074194A1 (zh) * | 2013-11-20 | 2015-05-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06303899A (zh) * | 2015-05-14 | 2017-01-04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8195826A1 (zh) * | 2017-04-26 | 2018-1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075908A (zh) * | 2018-08-10 | 2018-12-21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车联网设备之间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5880A (zh) * | 2007-10-30 | 2009-05-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应答信息跨子帧重复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GB2506363A (en) * | 2012-09-26 | 2014-04-02 | Broadcom Corp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retransmissions of wireless signals |
WO2016076301A1 (ja) * | 2014-11-14 | 2016-05-19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フィードバック制御方法、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
-
2019
- 2019-04-09 US US17/601,391 patent/US1197359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09 EP EP19923863.5A patent/EP3955604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4-09 WO PCT/CN2019/081967 patent/WO2020206618A1/zh unknown
- 2019-04-09 CN CN201980000624.4A patent/CN1101690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10467A1 (en) * | 2013-01-11 | 2014-07-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
CN104640057A (zh) * | 2013-11-11 | 2015-05-20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d2d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
WO2015074194A1 (zh) * | 2013-11-20 | 2015-05-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06303899A (zh) * | 2015-05-14 | 2017-01-04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8195826A1 (zh) * | 2017-04-26 | 2018-1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075908A (zh) * | 2018-08-10 | 2018-12-21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车联网设备之间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AMC与HARQ相结合的跨层设计在D2D中继通信中的研究;赵夙;《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3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09900A1 (en) | 2022-06-30 |
WO2020206618A1 (zh) | 2020-10-15 |
EP3955604A4 (en) | 2022-11-16 |
CN110169094A (zh) | 2019-08-23 |
US11973599B2 (en) | 2024-04-30 |
EP3955604A1 (en) | 2022-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69094B (zh) |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
CN113972977B (zh) |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
US11778596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and system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 |
US20230362739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2204908B (zh) | Harq反馈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
EP4057550A1 (en) | Feedback method, feedbac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9792370B (zh) | 通信反馈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0214427B (zh) | 反馈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10945825B (zh) | 反馈方法、反馈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8391467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13678526B (zh) | 下行传输发送方法、下行传输接收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 |
CN117412382A (zh) | 确定资源复用方法及装置、信息解调方法及装置、介质 | |
CN113348684B (zh) | 物理直连链路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3597814B (zh) | Drx定时器的启动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230011663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 station, u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1466127A (zh) | 增强上行覆盖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0546914A (zh) | 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830513A (zh) | Pssch资源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391428A (zh) | 信息指示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