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168585A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8585A
CN110168585A CN201980000470.9A CN201980000470A CN110168585A CN 110168585 A CN110168585 A CN 110168585A CN 201980000470 A CN201980000470 A CN 201980000470A CN 110168585 A CN110168585 A CN 110168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time
value
transport
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04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8585B (zh
Inventor
李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redulity Peace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redulity Peace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redulity Peace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redulity Peace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68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8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5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3Tracking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5/00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vehicles
    • G07C5/08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performance data other than driving, working, idle, or waiting time, with or without registering driving, working, idle or waiting time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在运输设备中设置检测器,来感应能够表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的参数信息,这样,控制器就能够基于该参数信息,准确得知运输设备是否完成一次运输,并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重量,不需要人工监督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也不需要人工记录称重得到的运输对象的重量,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负载统计准确性及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要应用于车队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叉车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业搬运车辆,其主要用于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被广泛应用到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记录叉车运输的货物重量,以统计仓库或工厂的总吞吐货物重量,目前,通常是由运输人员将装载有货物的叉车开到地磅上称重,并人工记录本次运输的货物重量,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人工记录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重量,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可选的,所述参数信息包括所述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前后的受力变化信息,所述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所述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所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包括:
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所述运输设备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基于所述第一受力值与所述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所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参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负载值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检测器,用于感应运输设备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存储器,用于存储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程序;
控制器,用于加载并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用于:
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
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在运输设备中设置检测器,来感应能够表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的参数信息,这样,控制器就能够基于该参数信息,准确得知运输设备是否完成一次运输,并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重量,不需要人工监督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也不需要人工记录称重得到的运输对象的重量,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负载统计准确性及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a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b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运输监控系统的控制器,如车载控制器等,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
本实施例中,该参数信息可以表示运输设备的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如装载状态、运输状态、卸载状态,本申请对该参数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可选的,该参数信息可以包括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前后的受力变化信息,此时,可以利用受力变化信息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以便进一步确定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是否正在装载/运输/卸载运输对象等,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下文相应实施例的描述。
作为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该参数信息还可以是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此时,可以通过对该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该运输部件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还可以是障碍物传感器感应到的针对该运输部件的探测信号,通过对该探测信号进行分析,来确定该运输部件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等等,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步骤S12,基于该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继上文对参数信息的分析,本实施例通过对该参数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自动监测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并在确定完成一次运输后,自动获取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重量,即自动获取本次运输设备的负载值,不需要人工确定完成一次运输时,手动记录本次运输的负载值,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负载记录准确性。
需要说明,本申请对步骤S12的具体实现方法不做限定,可以基于参数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确定,若该参数信息还能够体现运输设备的负载大小,可以直接利用该参数信息的内容,计算得到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若该参数信息内容本身无法体现运输对象的负载大小,本申请可以借助外部设备,实现对运输设备的负载值得测量,再对该外部设备测量得到的负载值进行自动记录,本申请对该外部设备的结构不做限定。
其中,为了提高获取的运输设备的负载值的准确性,本申请可以在确定运输设备进入平稳状态后,获取此时运输设备所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负载时,而该平稳状态的确定,可以由作业人员凭借经验确定,也可以基于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的分析结果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还可以设置传感器触发开关,由运输设备的操作人员触发开关,控制检测器进行受力值监测。具体的,可以响应触发指令,生成针对所述检测器的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检测器,以控制检测器进行受力值的检测。其中,该触发指令可以是基于用户对触发开关的操作生成的,但关于受力值检测的触发方式并不局限于这种实现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在运输设备中设置检测器,来感应能够表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的参数信息,这样,控制器就能够基于该参数信息,准确得知运输设备是否完成一次运输,并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自动获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重量,不需要人工监督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也不需要人工记录称重得到的运输对象的重量,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提高了负载统计准确性及效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可以在自动统获取的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后,对获取的负载值进行累加计算,得到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重量,即为该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每次运输过程中,在上一次运输得到的负载值的基础上进行累加计算,这样,在完成对运输对象的运输后,既可以得到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也可以得到该运输设备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
当然,本申请也可以在完成对运输对象的全部运输后,再对每次运输得到的负载值进行求和,得到该运输设备的总运输负载值,本申请对获取该运输负载值的获取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对于控制器获取的上述每次运输的负载值,还可以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统计得到该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降低了控制器的计算压力,当然,可以直接将控制器计算得到的总运输负载值上传给服务器存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之后,服务器还可以利用接收到的各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上传的负载值,进行分类统计,生成各种报表,如各作业人员在一段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内驾驶某一辆或多辆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负载值,在一段时间内,某一个或多个作业人员驾驶某一辆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负载值,或者对每一类运输对象的总运输负载值等等,这可以根据实际管理需求确定,本申请对服务器接收到上次的负载值后的统计方式不做限定,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几种统计方式。
其中,在向服务器上传控制器得到的数据时,可以将数据直接上传给服务器,也可以获取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并建立该数据与该身份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将该关联关系及这些数据上传给服务器,以使得服务器能够得知这些数据是由哪个作业人员驾驶哪辆运输设备得到的。
为了更加清楚说明本申请数据处理方法的实现过程,将以上述检测器检测到的不同内容的参数信息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本文下面列举的几种实现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无论该参数信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本申请都能够基于该参数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之后,利用该状态信息,监测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自动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需要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手动记录,提高了获取运输次数的准确性及效率。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仍可以应用于控制器,本实施例以参数信息为受力变化信息为例,对实现负载值的获取过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21,获取受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
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运输设备作业期间,受力检测器可以检测运输设备的受力变化信息,该受力变化信息可以是运输设备中某运输部件,在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运输对象的任意阶段产生的,因此,该受力变化信息能够反应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以便进一步确定运输部件是否正在装载/运输/卸载运输对象。本实施例中受力变化信息实际上就是受力检测器在各时刻检测到的受力值及其变化信息。
其中,受力检测器可以是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也并不局限于本文列举的受力检测器,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不同部件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受力检测器,其所感应到的受力变化信息的实际内容往往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检测到的受力值实际表示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参照下文实体设备实施例对受力检测器的描述。
步骤S22,若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
继上文描述,本实施例获取的受力值能够直接表征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获取的受力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能够准确得知当前运输设备是否装载了运输对象,是否装载着运输对象运行到目标位置后卸载等,进而自动确定出该运输设备是否完成了对运输对象的一次运输,如确定完成了一次运输,可以自动将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加1;反之,可以保持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以保证最终所得运输次数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运输设备开始装载运输对象,获取到的受力值会持续增大,达到一定数值后,将基本维持不变,即说明该运输设备成功装载上了运输对象;反之,在运输设备卸载运输对象过程中,获取到的受力值会减小,使得获取到的受力值小于上述数值,并达到空载情况下的受力值。因此,本申请可以按照受力值与运输状态之间的变化规则,通过监测受力值的变化,自动且准确地确定运输设备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可以预先确定运输设备空载状态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允许误差值,来得到受力值范围作为第一阈值,通常情况下,该第一阈值中的受力值大于空载状态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但并不限定该第一阈值的具体数值范围,可以基于不同运输场所、不同时期的运输设备等因素确定。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开始装载运输对象,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往往会增大,本实施例就可以将检测到的受力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第一阈值,就认为运输设备开始装载运输对象。
可选的,对于不同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来说,其能够承受的最大受力值往往是不同的,本申请可以通过经验或试验等方式,预先确定允许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所承受的第二阈值,该第二阈值大于上述第一阈值。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若运输部件的受力值超过该受力阈值,运输设备可能会超负载作业,甚至无法作业。所以,本申请确定获取到的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后,会继续验证获取的受力值是否还继续增大并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受力值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可以认为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若获取到运输部件的受力值不断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后,获取的受力值仍继续增大并大于第二阈值,会导致运输部件超负载工作,甚至无法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可以执行预定操作,如输出超负载报警信息,或控制运输设备停止作业等。
步骤S23,获取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运输设备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为了实现对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自动记录,本申请可以在确定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获取运输阶段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并将其记为第一受力值。
可选的,为了提高负载统计可靠性,本申请可以在确定运输设备进入平稳状态后获取,在运输设备的平稳状态下,所获取的受力值基本不变,本申请可以在该阶段实现对运输对象进行负载值测量,获取第一受力值。其中,运输设备的平稳状态可以借助外部设备确定,即确定获取第一受力值的时机,也可以由作业人员根据经验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比如,本申请可以利用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等设备,来监测运输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判断该运输设备当前运行是否平稳,并在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可以通过发送指令的方式,来获取该阶段所检测到的受力值作为第一受力值。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外部输入信号(即指令),来确认获取第一受力值得时机,该外部输入信息可以由传感器发送,也可以由作业人员凭借经验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下输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利用算法,对获取的连续受力值进行分析,若分析结果表明受力值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变化量小于变化阈值,即受力值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比较小,可以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下运行时,所对应的第一受力值。具体的,对于获取的不同时刻的受力值,可以通过算法对其进行过滤,筛除异常值,再对剩余的受力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受力值基本维持不变的阶段的受力值为第一受力值;或者,可以计算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的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并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作为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等,本申请对获取第一受力值的实现方法不做限定。
其中,利用算法对连续获取的受力值进行分析,确定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后,可以自动生成指令,来提取当前获取的受力值作为第一受力值;或者,也可以将检测结果展示在运输设备的操作平台的显示器,由作业人员决定是否提取第一受力值;或者,也可以在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期间,由作业人员凭借经验感受,确定运输设备何时进入平稳状态运输,再通过按钮或语音等方式,向控制器发送指令,来提取第一受力值等,本申请对获取第一受力值的时机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分析,本申请在获取上述第一受力值时,具体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第一阈值,且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的情况下,获取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或者,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第一阈值,但获取的受力值变化量小于变化阈值的情况下,计算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的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作为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由于第二受力值可以是运输设备空载情况下,获取的运输部件的受力值,因此,本申请可以在运输设备进行运输之前获取,这样,不用在每次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时,都要检测一次第二受力值,具体获取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上文描述的两种方式(即传感器检测平稳状态下获取,或作业人员凭经验确定进入平稳状态后获取),但并不局限于这两种方式。
若考虑运输设备在不同环境、不同使用阶段等情况下,检测器检测到其空载(即未装载运输对象之前的状态)时的受力值可能会存在波动,为了提高负载值的准确性,本申请也可以每次装载运输对象前/卸载运输对象后,获取当前空载的运输设备的第二受力值;或者,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定期更新第二受力值,以保证此时用于进行负载值计算的第二受力值的可靠性,进而提高负载值的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对于任一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来说,其运动行程范围通常是固定的,但在其装载上运输对象后,处于整个运动行程范围内的不同阶段,运输部件的受力值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获取的受力值的准确性,本申请还可以在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范围内,设置检测受力值对应的运动行程检测范围,若运输部件的运行行程超过该运动行程检测范围,可以不进行受力值的检测,或检测后不处理。
基于此,本申请还可以获取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如果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满足预设条件,获取该运输部件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反之,可以输出不进行受力值检测的提示信息,控制检测器停止对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检测;或者停止响应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变化信息,即检测器可以正常检测,但处理器不再对其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后续处理等。和/或,维持当前获取的受力值不变,直至获取的运行行程满足预设条件,更新当前获取的受力值,也就是可以只检测运动行程范围内的受力值。其中,该预设条件可以是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位于运动行程检测范围内,但并不局限于此。
其中,运动行程所表示的含义,可以基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工作原理确定,如运输部件能够相对于运输设备的本体上下运动,以运输设备为叉车,运输部件为货叉为例进行说明,通常情况下,货叉运动到叉车本体下方,装载上货物后,货叉会向上移动一定运动行程后不再移动,叉车可以进入运动状态,实现对货物的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货叉会再向下运动来卸载货物,本实施例中货叉的运动行程可以是货叉上下运行范围。
可选的,关于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可以利用光电传感器、行程开关、接近开关或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数据得到,本申请对该运动行程的具体检测方式不做限定。且基于此,本申请上述检测器除了上文列举的传感器外,还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运输设备上的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行程传感器及接近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等等,关于这几个检测器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基于其工作原理以及运输部件的运动轨迹确定,本申请不再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对于不同类型的运输设备,其运输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是上下运动,可以采用左右运动等其他方式,通常情况下,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卸载运输对象时,需要相对于运输设备本体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并不局限于上文叉车中的货叉工作方式。
步骤S24,基于该第一受力值与所述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如上文描述,第一受力值是运输设备负载情况下检测到的,而第二受力值是该运输设备空载情况下检测到的,显然,该第一受力值是大于第二受力值的,且第一受力值与第二受力值之前的差值,就是由装载上的运输对象造成的,因此,该差值能够直接体现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由于不同检测器感应到的受力值与负载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该受力值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表示负载值大小,所以,本申请可以预先针对不同的检测器,生成其检测到的受力值与其所在运输设备的负载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按照本实施例的方式得到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差值后,能够按照预先构建的受力值与负载值之前的对应关系,确定本次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可选的,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本申请也可以获取多种检测器各自所检测到的受力值的差值,基于得到的多个差值,得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比如检测器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拉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得到的第一受力值可以是第一压力值,第二受力值可以是第二压力值,此时,得到的差值可以是第一压力值与第二压力值之间的第一差值,之后,基于该第一差值,得到运输对象的第一负载值;同理,利用拉力传感器得到的第一拉力值和第二拉力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得到该运输对象的第二负载值,之后,本申请可以将第一负载值和第二负载值的平均值、中间值等,作为该运输对象的目标负载值。依据这种运输对象负载值的获取方式,本申请可以获取更多种检测器所检测到的受力值,按照上述处理方式,得到运输对象的目标负载值,本申请不再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本申请对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计算时机不做限定,且为了提供工作效率,该负载值得计算可以是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完成,这种情况下,第二受力值可以是在装载运输对象之前获取的,但并不局限于这种计算时机,还可以是在完成本次运输后,进行负载值的计算等等。
步骤S25,将该负载值与上一次运输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累加,得到该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
可见,本实施例可以在运输设备作业过程中,自动记录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还可以自动累加计算得到该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即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重量。当然,该运输负载值还可以由服务器计算得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步骤S26,若受力值减小并小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关于确定运输设备何时卸载运输对象的方式,可以参照上文步骤S22部位对受力值的分析过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但应该注意,结合上文对第一阈值的描述,该第一阈值可以是预先基于运输设备空载状态下的受力值确定,因此,若此时获取的受力值减小并小于该第一阈值,可以认为此时运输设备从负载状态进入了空载状态,即运输设备卸载了运输对象。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在确定将运输设备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后,认为完成了一次运输,可以更新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本申请对该运输次数的更新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若需要统计运输设备的总运输次数,可以累加每次的运输次数;若需要统计不同运输设备驾驶员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进行累加,如监测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可以获取当前登录运输设备的驾驶员对同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并对其加1;若需要统计所有运输设备驾驶员对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即需要统计各类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可以直接获取与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同类型的运输对象运输次数,并对其加1等等。
可见,本申请可以根据具体统计需求,来确定运输次数的更新方式,并不局限于上文列举的几种更新方式,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如上举例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更新方式,实现表示不同含义的运输次数更新,本实施例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步骤S27,获取运输设备的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
在运输设备的实际使用中,为了实现对运输设备及其作业人员的管理,掌握各业务人员驾驶运输设备的工作情况,以及运输设备的工作情况,通常需要作业人员对该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输入认证信息,认证通过后,才能够成功登录该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并在其权限范围内,利用该控制系统操控该运输设备。
其中,在管理人员授权作业人员对某一辆或多辆运输设备的操作权限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录入该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作为后续该作业人员登录运输设备控制系统时,输入的认证信息是否合格的判断标准,该身份信息可以包括作业人员的工号、姓名、人脸图像、指纹信息等用来识别作业人员身份的数据,本申请对该身份信息包含的内容不做限定。
步骤S28,建立该身份信息与运输设备更新后的运输次数、运输负载值和/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之间的关联关系;
步骤S29,将该关联关系以及更新后的运输次数、运输负载值和/或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发送至服务器。
其中,关于运输设备的控制器需要向服务上传的数据内容,可以根据管理规定确定,如进行工作绩效、设备/员工管理等场景下的数据需求确定等等,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描述的这些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器通常会存储各作业人员操作运输设备产生的数据,对于任一运输设备来说,按照本实施例描述的上述步骤,得到总运输次数、运输负载值、每次运输的负载值等数据后,可以上传到服务器,来更新服务器存储的相应类型的数据,以保证服务器存储的数据是最新数据,进而使得后续工作人员使用终端访问该服务器,能够可靠地查询到所需数据。
可选的,利用上文步骤描述的方式,获得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后,也可以直接上传给服务器,不用将其与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关联。
综上所述,在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来运输各种运输对象的场景下,本申请通过监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大小及其变化趋势,自动且准确地确定出运输阶段,如装载、运输或卸载等运输阶段,进而实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自动统计,并利用运输设备装载运输设备前后的受力值的变化量,即上述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的差值,自动获取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不需要人工监督运输设备的工作过程,手动记录运输的负载值,避免了作业人员作假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获取的运输次数、每次运输的负载值及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等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且由于不需要手动记录并计算,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道路不平整、存在障碍物等因素,运输设备往往会出现颠簸、震动等情况,若振幅较大,可能会导致获取到的受力值出现较大波动,误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甚至可能会由此导致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上的运输设备掉落,从而使得本次计算得到的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即本次运输计算得到的运输时间小于正常运输一次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运输设备的控制器来说,虽然运输对象未在目标位置卸载,但仍然会获取到能够表示运输对象装载、卸载的受力变化信息,为了避免将上文描述的这种半途误认为卸载或意外卸载运输对象的检测结果,对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次数等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监测第一时间差是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的结果,决定本次卸载运输对象后,是否更新对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但并不局限于这种监测方式。
其中,关于上述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运输的运输对象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前的路程,及运输设备的运输速度计算得到,即时间=路程/运输速度,本实施例还可以对计算得到的时间设置允许误差后,得到第一时间阈值,用来实现对上述第一时间差的验证。需要说明,该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验证在运输设备对同一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获取一次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避免对同一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重复记录,导致最终所得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过大。
基于此,参照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31,获取受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
步骤S32,若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记录当前时间为运输设备本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
步骤S33,获取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下的第一受力值,及运输设备未装载该运输设备时的第二受力值;
步骤S34,计算该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之前的差值,得到该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步骤S35,若受力值减小并小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部件卸载了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记录运输设备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
其中,关步骤S31~步骤S35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作赘述。
步骤S36,计算该卸载时间与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步骤S37,验证该第一时间差是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如果是,进入步骤S38;如果否,执行步骤S310;
通常情况下,运输设备将运输对象从初始位置运输到目标位置后卸载,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该时间可以根据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前的路程,及运输设备的运输速度计算得到,即时间=路程/运输速度,本实施例可以对计算得到的时间设置允许误差,得到第一时间阈值,存储到存储器,这样,若实际监测到的第一时间差小于预存时间,就可以认为运输设备未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就卸载了,这种运输不能算完成了一次运输,那么,在这次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同一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多次记录的情况发生。
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可以确定属于对同一运输对象的多次运输,并选择其中的一次运输期间得到的负载值,作为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对于同一运输对象的其他次运输,本实施例可以不进行负载值记录,甚至可以不用进行负载值计算,本申请对实现该目的的具体实现方法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仅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示例。
步骤S38,不记录本次运输过程中得到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继续获取运输设备的受力值;
继上文分析,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是在卸载运输对象后计算得到,在本实施例这种中途掉落运输对象,或出现短暂受力值减小误认为是卸载的情况下,本申请也可以不进行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计算,等待后续完成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即将其运输到目标位置时,再记录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以保证对运输对象的一次运输中,记录一次负载值,避免多次记录,导致总运输负载值不准确。
步骤S39,利用该受力值变化,确定运输设备再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并将该时间作为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返回步骤S36;
可见,本实施例确定运输设备未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就卸载了运输对象或误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本实施例可以不记录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且此时得到的卸载时间并不是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的时间,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按照上述受力值变化分析过程,再次确定运输设备卸载了运输对象时,将当前时间作为新的卸载时间,通过将该卸载时间与首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进行第一时间差计算,以验证运输设备是否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
步骤S310,记录本次运输过程中得到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并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关于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计算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本实施例这种时间差的判断方式,确定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后,还可以更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即对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加1,以实现对运输次数的自动且准确统计。
需要说明,关于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统计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给出的这种方式,也可以在首次完成装载-卸载过程时,就更新运输次数,若通过时间差的方式,确定本次运输不属于完整运输,即未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后半途的运输中再次出现装载-卸载过程,可以不用再更新该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避免对同一运输对象的同一次运输出现重复统计运输次数的情况发生。
作为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关于提高对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次数等参数的统计准确性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上文实施例给出的方式,除了判断本次卸载时间与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阈值,来确定是否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的方法外,本实施例还可以验证受力值小于第一阈值的时间段是否大于预设时间。
具体的,如图3b所示,在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监测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若该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可以认为本次卸载的运输对象,与相邻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是同一个运输对象,也就是说,本次确定的卸载运输对象并不是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后的卸载,可能是半途意外卸载或误认为运输对象被卸载了(原因可以参照上文分析的因颠簸等因素导致受力值波动较大等),为了避免对同一运输对象重复记录负载值,本实施例可以在确定卸载该相邻的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负载值不变。
其中,第二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与第一时间阈值的获取方式类似,也可以通过路程与车速求商得到。在实际应用中,若运输设备将运输对象运输到目标位置,空载返回初始位置装载新的运输对象,运输设备的返程车速可能会比较快,路程不变,所得到的第二时间阈值可能比第一时间阈值大,本申请对这两个时间阈值的数值及其获取方式不做限定。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监测受力值变化,并结合受力值转变点的时间,实现对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的监控,以实现对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的准确且可靠记录,进而提高累加求和得到的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的准确性,同理,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也保证了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的统计准确性及可靠性。
需要说明,关于利用受力变化信息,实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次数的自动统计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几种实现方式,技术人员可以在上位提出的核心构思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本文对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作为本申请又一可选实施例,关于对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的监控,并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受力变化信息的分析,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实现,如图像监控、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姿态监控等等,本申请在此仅以图像监控、位置监控两方面进行简单描述,关于其他实现方法,本申请不在一一详述。
参照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控制器,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41,获取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
为了准确掌握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本申请可以通过在运输设备上安装图像采集器(如摄像头),来采集运输设备的运输件的图像信息,该图像采集器可以设置在运输设备的顶部(如车辆驾驶室顶部),或者设置在运输部件的运动机构上,使其能够随着目标部件的运动同步运动,以保证运输部件位于该图像采集器的拍摄视野内,本申请对该图像采集器的安装位置不作限定。
基于此,图像采集器采集到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后,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实时发送至运输设备的控制器,以使控制器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确定运输部件的当前状态信息,即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是空载状态、开始装载运输对象、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开始卸载运输对象,卸载运输对象后返回过程中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运输设备工作过程中,图像采集器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实现对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的实时采集,并发送至控制器,以便控制器能够实时获得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即实现对运输部件状态的监测。
步骤S42,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在运输设备作业过程中,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内容往往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掌握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通常需要对获取的当前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实时或周期性地分析,以得到能够表明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的分析结果,因此,本申请图像信息的分析过程可以是动态的,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
步骤S43,利用该分析结果,获取运输部件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该运输部件未装载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结合上文描述,本申请通过对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分析,能够准确得知当前运输部件所处的状态,即运输设备当前的运输状态,进而确定何时进行受力值检测。可见,本实施例检测运输设备的受力值,主要是为了实现负载值的计算,关于获取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的方法,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步骤S44,基于该第一受力值与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步骤S45,对每次运输得到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累加计算,得到运输设备的总负载值。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利用图像采集的方式,监测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并在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通过受力值的测量方式,计算得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无需人工记录,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获取的负载值的准确性。
且,本实施例还可以直接对每次运输得到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累加计算,得到该运输设备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无需人工计算,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计算误差。
可选的,关于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本申请也可以由服务器进行累加计算得到,即运输设备的控制器得到每次运输的负载值之后,可以上传给服务器,由服务器利用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累加计算,得到作业人员驾驶运输设备进行运输对象运输作业期间,所运输的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运输对象、不同作业人员、不同运输设备等分类因素,对得到的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不同类型的运输对象、不同作业人员和/或不同运输设备分别对应的总负载值,以满足实际统计需求,对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生成相应用的报表存储,以便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查询时,将统计报表直接反馈至终端上显示,降低了运输设备控制器的计算压力,提高了统计灵活性及各统计结果查询的便利性。
基于此,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可以获取运输设备的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并建立该身份信息与该运输设备得到的每次运输的负载值或该运输对象的总负载值、运输次数等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将这些参数与该关联关系发送至服务器,以使得服务器按照该关联关系,利用该参数实现对已存储的相应数据的更新,确保服务器所存储的数据是最新数据,进而提高了后续数据查询可靠性。
可选的,与上述图4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区别在于,如何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区别于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分析方式,本实施例可以采用障碍物探测技术,来检测运输部件上是否装载有运输对象。
基于此,本申请可以在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或相邻结构件上设置障碍物传感器,如在叉车的挡货架或货叉上或门架上或者护顶架等位置安装障碍物触感器,但并不局限于此。
其中,障碍物传感器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或者超声波探测器等测距传感器,通过向运输部件及其上的运输对象发射第一信号,并接收反馈的第二信号,从而生成相应的探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对该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结果验证运输部件上是否存在运输对象,需要时可以直接计算该运输部件的往返次数等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位置传感器(如限位传感器或开关)确定运输部件达到预设位置(即搬运运输对象的初始位置)时,触发障碍物传感器工作。例如,在叉车底盘安装障碍物传感器以及门架运动限位开关,当货叉下降到预设位置后,将触发该限位开关动作,从而阻止货叉继续下降,受到地面冲击。
利用障碍物传感器获取的探测信号,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后,可以进一步按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方式,进行受力值的提取,并利用提取的受力值,计算出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此外,本申请还可以进行装载时间、卸载时间的监控,以获取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时间,可以包括每次运输时间、总运输时间等等,还可以利用装载时间和卸载时间,判断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中是否发生异常,以便按照上文所述的方式,保证对同一运输对象的运输过程,仅记录一个负载值、仅更新一次运输次数等参数,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其中,关于负载值、运输次数、运输时间等参数的统计方式,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参照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参数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结合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检测器类型不同,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的内容不同,本实施例对该参数信息的内容不做限定。
负载值获取模块12,用于基于该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其中,为了实现对运输设备的运输状态的判断,该装置的负载值获取模块12可以包括:
运输状态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参数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
负载值获取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状态信息,获取所述运输部件装载并运输至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可选的,参照图6,若参数信息包括所述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前后的受力变化信息,该负载值获取模块12可以包括:
受力值获取单元121,用于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所述运输设备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负载值计算单元12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受力值与所述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所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本实施例中,关于第一受力值和第二受力值的获取及计算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在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7,上述负载值获取模块12中的运输状态确定单元可以包括:
受力值获取单元123,用于获取受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
可选的,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指令响应模块,用于响应触发指令,生成针对所述检测器的控制指令;
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检测器,以控制检测器进行受力值的检测。第一状态确定单元124,用于在该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
基于此,上述受力值获取单元121具体可以用于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或者,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但获取的受力值变化量小于变化阈值的情况下,计算所述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的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并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作为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需要说明,本申请对预设时间段以及变化阈值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状态确定单元125,用于在该受力值减小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运输部件卸载了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
可见,本实施例可以利用受力值变化规则,来确定运输部件的状态,即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运输次数更新模块13,用于监测到运输部件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具体的,如图8所示,该运输次数更新模块可以包括:
第一时间获取单元131,用于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运输次数更新单元132,用于在上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其中,该再次获取的时间差是将再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的新的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作为本申请另一可选实施例,上述运输次数更新模块还可以包括:
第二时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
运输次数处理单元,用于在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卸载所述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
其中,关于第一时间阈值和第二时间阈值的获取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可选的,上述负载值获取模块12中的负载值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小于时间阈值,或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不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且第二时间差不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其中,关于卸载时间和装载时间的获取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作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确定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对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监测,还可以利用图像分析方式、障碍物检测方式等实现,因此,上述参数信息获取模块11还可以包括:
图像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和/或,
探测信号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障碍物传感器输出的针对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探测信号。
可见,对于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参数信息,可以受力值获取单元,来获取受力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受力变化信息,即受力值大小及其变化,进而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也可以利用图像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图像信息,或者探测信号获取单元获取的探测信号,来确定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进而实现后续负载值的记录、运输次数和/或运输时间的统计等等,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运行行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运动行程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是,触发受力值获取单元121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检测器停止对所述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检测,或者停止响应所述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和/或维持当前获取的受力值不变,直至获取的运行行程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更新所述当前获取的受力值。
可选的,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身份获取模块14,用于获取所述运输设备的当前作业人员的身份信息;
关联关系建立模块15,用于建立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运输设备更新后的运输次数和/或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之间的关联关系;
数据上传模块16,用于将所述更新后的运输次数、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负载值以及所述关联关系发送至服务器。
可选的,该数据上传模块16也可以直接将更新后的负载值、运输次数等数据上传给服务器。
可见,对于本申请通过上述功能模块得到的如负载值、运输次数、运输时间、总负载值、总运输时间等参数,可以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存储,以供后续查询。
参照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运输设备上,如10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检测器21、存储器22及控制器23,其中:
检测器21可以用来感应运输设备的参数信息,该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存储器22可以用于存储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程序;
控制器23可以用于加载并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程序,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
其中,检测器21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或者,包括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以及图像采集器和/或障碍物传感器,但并不局限于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检测器,其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其获取的受力值能够体现运输部件的对运输对象进行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还能够体现运输对象的重量。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或油路上;拉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上;金属形变开关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上,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而图像采集器也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上,具体位置不做限定,但需要保证运输部件位于该图像采集器的拍摄视野内,以保证对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得知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且,若上述检测器包含障碍物传感器,通常还可以包括位置传感器。这种情况下,该障碍物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设备上,且从该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到卸载运输对象的过程中,会经过该障碍物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这样,对障碍物传感器获取的探测信号,也能够准确分析出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而对于位置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运输部件上,用来检测运输部件在装载运输对象和卸载所述运输对象时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装载、卸载运输对象时,往往都是上/下运动到固定的预设位置进行装载、卸载操作。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能够检测该预设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能够有效避免运输部件上下运行过程中,超过预设位置造成损坏,还能够据此实现对运输对象的精确定位,以提高对运输对象的运输效率。
需要说明,关于上述各传感器在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相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上述压力传感器为液压传感器,如图11所示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系统还可以包括:
动力机构,用于控制该运输部件按照预设轨迹运动,以使得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在运输到目标位置后卸载该运输对象。
这种情况下,动力机构可以配合障碍物传感器工作,此时的障碍物传感器可以是包括: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行程传感器及接近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本申请对动力机构的具体工作过程不做详述。
如图11所示,该动力机构可以包括多个液压缸、液压泵、多路阀等,且根据对运输对象的运输需求,液压缸可以分为起升液压缸、倾斜液压缸等,以实现运输部件相应机械构件上下往复运动、倾斜等。
以运输设备为叉车,运输部件包括货叉为例进行说明,在装载货物(即运输对象)时,可以控制起升液压缸向第一方向运动,以使得货叉下降到货物下面,并控制倾斜液压缸工作,以使得货叉产生一定倾角,能够顺利叉起货物,之后,控制起升液压缸向第二方向运动,以使得叉起货物的货叉能够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开始运输货物,待到达目标位置后,与装载货物过程对起升液压缸和倾斜液压缸的控制方式类似,以使得货叉下降到指定位置后倾斜,完成对货物的卸载,但并不局限于本文描述的这种实现过程。
其中,在上文描述的液压控制过程中,可以将液压传感器设置在油路上,此时,液压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加油流量,来确定叉车的货叉受力值,进而确定此时是否负载等状态,本申请对叉车液压控制的实现过程不做限定,可以结合液压控制原理及运输需求确定,本文不再详述。
可选的,在上述系统中,还可以设置下降限速阀,用来检测运输部件下降速度,并在检测到的速度值大于速度阈值,通过提示设备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提醒作业人员减速作业,以避免告诉作业导致的失控。
其中,对于上述传感器所感应到的信号,若其与预设信号不一致,可以通过报警器进行提醒,该报警器可以是指示灯、显示器、蜂鸣器或者是语音模块等等,对于不同结构的报警器,其输出指示信息的方式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结合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各步骤,本申请可以通过监测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与卸载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来排除中途卸载运输对象,或因颠簸等原因导致误判为卸载了运输对象等情况,对所得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次数的干扰,基于此,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系统还可以包括:
计时器24,用于记录运输设备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及卸载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
这种情况下,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若所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直至再次获取的时间差不小于所述时间阈值,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所述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是将再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的新的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的。
可选的,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
若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
另外,本申请可以利用计时器记录每次运输的运输时间,并累加计算得到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总运输时间等,以便后续查询。
可选的,控制器23执行程序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若所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不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其中,在还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的情况下,控制器执行程序具体可以用于:
在第一时间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或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的情况下,不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在第一时间时间差不小于第一时间阈值,且所述第二时间差不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可以将所得到的更新后的运输次数、每次运输的负载值、总负载值等数据上传到服务器,所以,上述系统还可以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将更新后的运输次数,总运输时间和/或总负载值等数据,及其与作业人员身份信息的关联关系上传至服务器,或者直接上传至服务器,以使服务器据此生成相应的报表,方便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查看。
其中,该通信模块的具体结构,可以基于运输监控系统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通常优先选择无线通信模块,但并不局限于此。
综合上述各实施例对运输监控方案的描述,参照图13所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上述系统实施例描述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设置在作业人员操作的运输设备中,该运输设备可以实现与服务器及终端的通信,在实际应用中,作业人员可以使用其如手机等终端尝试登录运输设备的控制系统,也可以直接在运输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认证登录,认证通过后,作业人员可以操作该运输设备进行作业,如操作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运动,装载运输对象到达目标位置后卸载等作业内容,在该过程中,可以按照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自动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运输时间等参数,不需要人工记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数据准确性。
之后,运输设备可以通过通信模块,将得到的如上述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基于得到的数据,生成相应的数据报表并存储,这样,当接收到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使用终端发起的查询请求,可以响应该查询请求,将查询到的相应数据,如某作业人员的运输次数、负载值和/或运输时间等数据反馈至该终端进行显示,非常方便,有利于对各作业人员及各运输设备的监管。
需要说明,关于本申请提供的运输监控方案的应用场景,并不局限于图11所示的场景,且运输设备也并不局限于如图13所示的叉车,本申请可以根据叉车功能的扩展,适当调整运输监控的场景实现,本申请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实施例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操作或模块与另一个操作或模块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模块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和系统而言,由于该装置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对应,而系统则包括该装置,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信息包括所述运输设备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前后的受力变化信息,所述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所述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所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包括:
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及所述运输设备未装载该运输对象时的第二受力值;
基于所述第一受力值与所述第二受力值之间的受力差值,得到所述运输设备本次运输的该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所述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所述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包括:
基于所述参数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
利用所述状态信息,获取所述运输部件装载并运输至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监测到所述运输部件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基于所述参数信息,确定运输对象的运输部件的状态信息,包括:
获取受力检测器检测到的受力值;
若所述受力值增大并大于第一阈值,确定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开始装载运输对象;若所述受力值减小并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运输部件卸载了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包括:若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运输设备处于平稳状态,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若所述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但获取的受力值变化量小于变化阈值,计算所述预设时间段内获取的受力值的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并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受力值或中位受力值作为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包括:
获取图像采集器采集到的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图像信息;和/或,
获取障碍物传感器输出的针对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探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到所述运输部件从初始位置装载运输对象并运输到目标位置卸载,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包括: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所述本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一时间差;
若所述第一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直至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不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更新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其中,所述再次获取的第一时间差是将再次卸载该运输对象的时间作为该运输对象的新的卸载时间,与所述装载时间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的;
和/或;
获取所述运输部件卸载本次装载的运输对象的卸载时间,与相邻下一次装载运输对象的装载时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
若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确定卸载所述下一次装载的运输对象后,维持所述运输设备对所述运输对象的运输次数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状态信息,获取所述运输部件从初始位置装载并运输至目标位置卸载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包括:若所述第一时间时间差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或所述第二时间差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不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若第一时间时间差不小于第一时间阈值,且所述第二时间差不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记录本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的运动行程;
如果所述运动行程满足预设条件,执行步骤所述获取所述运输设备装载上运输对象后的第一受力值;
如果所述运动行程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控制所述检测器停止对所述运输设备的受力值的检测,或者停止响应所述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和/或维持当前获取的受力值不变,直至获取的运行行程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更新所述当前获取的受力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触发指令,生成针对所述检测器的控制指令;
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检测器,以控制检测器进行受力值的检测。
1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参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负载值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12.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检测器,用于感应运输设备的参数信息,所述参数信息能够表征运输设备对运输对象的运输状态;
存储器,用于存储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程序;
控制器,用于加载并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用于:
获取检测器所感应到的参数信息;
基于所述参数信息,获取运输设备每次运输的运输对象的负载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金属形变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或者,
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拉力传感器、所述金属形变开关之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以及图像采集器和/或障碍物传感器;
其中,若所述检测器包含有所述障碍物传感器,所述检测器还包括位置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运输设备的运输部件或油路上;
所述拉力传感器和所述金属形变开关安装在所述运输部件的链条上;
所述图像采集器安装在所述运输设备上,且所述运输部件位于所述图像采集器的拍摄视野内;
所述障碍物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运输设备上,且从所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到卸载所述运输对象的过程中经过所述障碍物传感器的探测范围;
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运输部件上,用于检测所述运输部件在装载运输对象和卸载所述运输对象时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压力传感器为液压传感器,所述系统还包括:
动力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运输部件按照预设轨迹运动,以使得所述运输部件装载运输对象,并在运输到目标位置后卸载该运输对象。
CN201980000470.9A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01685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7619 WO2020181451A1 (zh)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585A true CN110168585A (zh) 2019-08-23
CN110168585B CN110168585B (zh) 2023-11-17

Family

ID=67638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470.9A Active CN110168585B (zh)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8585B (zh)
WO (1) WO202018145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7712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贵州黔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载物计次的货车运输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5228022A (zh) * 2022-07-27 2022-10-25 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举高消防车工作平台自动搭桥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3845B (zh) * 2022-03-04 2024-05-28 蚌埠高灵传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荷重传感器安全监测系统
CN116541241B (zh) * 2023-05-06 2024-03-15 华东医院 基于大数据的术后便携式可穿戴设备运行效率分析系统
CN118037964B (zh) * 2024-04-11 2024-06-18 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基于bim的风电设备运输虚拟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0757A (zh) * 2004-02-23 2005-01-05 黄庭梁 车辆运输装卸情况的记录方法及装置
JP2005335892A (ja) * 2004-05-27 2005-12-08 Sumitomonacco Materials Handling Co Ltd 作業車両用荷重測定装置
CA2671601A1 (en) * 2008-07-10 2010-01-10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Pallet counter for lift truck
CN103699981A (zh) * 2013-12-02 2014-04-02 华东理工大学 车载货物运输管理系统及方法
US2014027862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System For Managing Material Handling Assets
US20160239790A1 (en) * 2015-02-18 2016-08-18 Fedex Corporate Services, Inc. Systems, apparatus, non-transient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managing and monitoring a load operation related to a logistics container using a scanning sensor node
CN106228326A (zh) * 2016-07-21 2016-12-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产品的入库任务状态更新系统及其方法
CN106408149A (zh) * 2016-05-11 2017-02-15 苏州易信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77954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矿料运输量记录方法及系统
CN107122943A (zh) * 2017-04-28 2017-09-01 南京云计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测量载重计算运输趟数的系统及方法
CN107203804A (zh) * 2017-05-19 2017-09-26 苏州易信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8010B2 (en) * 2001-07-11 2003-07-22 Uri Zefira Method for achieving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rue weight
CN104555823A (zh) * 2014-07-25 2015-04-29 嘉兴海格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可称重手动液压搬运车
CN106066153A (zh) * 2016-05-25 2016-11-02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检测仓储货物尺寸和重量的装置
CN107089620A (zh) * 2017-05-18 2017-08-25 安徽宇锋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叉车平衡自动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0757A (zh) * 2004-02-23 2005-01-05 黄庭梁 车辆运输装卸情况的记录方法及装置
JP2005335892A (ja) * 2004-05-27 2005-12-08 Sumitomonacco Materials Handling Co Ltd 作業車両用荷重測定装置
CA2671601A1 (en) * 2008-07-10 2010-01-10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Pallet counter for lift truck
US20100006377A1 (en) * 2008-07-10 2010-01-14 Mccabe Paul Patrick Pallet counter for lift truck
US2014027862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The Raymond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System For Managing Material Handling Assets
CN103699981A (zh) * 2013-12-02 2014-04-02 华东理工大学 车载货物运输管理系统及方法
US20160239790A1 (en) * 2015-02-18 2016-08-18 Fedex Corporate Services, Inc. Systems, apparatus, non-transient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managing and monitoring a load operation related to a logistics container using a scanning sensor node
CN106408149A (zh) * 2016-05-11 2017-02-15 苏州易信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228326A (zh) * 2016-07-21 2016-12-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产品的入库任务状态更新系统及其方法
CN10677954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矿料运输量记录方法及系统
CN107122943A (zh) * 2017-04-28 2017-09-01 南京云计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测量载重计算运输趟数的系统及方法
CN107203804A (zh) * 2017-05-19 2017-09-26 苏州易信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7712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贵州黔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载物计次的货车运输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5228022A (zh) * 2022-07-27 2022-10-25 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举高消防车工作平台自动搭桥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228022B (zh) * 2022-07-27 2023-02-21 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举高消防车工作平台自动搭桥系统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81451A1 (zh) 2020-09-17
CN110168585B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8585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2002302B2 (en) Transport monitor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0569999B2 (en) Vehicle lifting system with central controlle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KR102291072B1 (ko)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2139846B (zh) 用于管理工业车辆在限制区域运行的系统
US7992686B2 (en) Pallet counter for lift truck
NL2011884C2 (en) Docking station monitoring system, docking s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there for.
EP310642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eight determination and closed loop speed control
CN109712277B (zh) 基于物联网的仓库储运智能管理系统
CN106408491B (zh) 一种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689056A (zh) 基于供应链的智能仓储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11320082A (zh) 确定货物重量的方法、装置及仓库管理方法
CN113879751B (zh) 用于移动作业机器的货物盘点方法、装置及货物盘点系统
CN107209046B (zh) 识别有效载荷目的地的系统和方法
KR101716140B1 (ko) 물류장비 관제 시스템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EP214419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material flows
JP2002370808A (ja) 移動体の稼動効率を分析する装置、および物流状況をモニタする装置
CN119320098A (zh) 一种龙门吊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4243767A1 (zh) 一种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JP2024134308A (ja) 作業管理システム
JP2023157254A (ja) 重量判定システムおよび重量判定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