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2219A -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92219A CN110092219A CN201910283739.0A CN201910283739A CN110092219A CN 110092219 A CN110092219 A CN 110092219A CN 201910283739 A CN201910283739 A CN 201910283739A CN 110092219 A CN110092219 A CN 1100922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flat
- group part
- board group
- unit carg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9/22—Horizontal loading or unloading plat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其中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包括平台基础构件、平台驱动组件、推平机构和输送组件;其中平台基础构件包括从前往后依次柔性连接在一起的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所述平台驱动组件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以及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连接,驱动所述平台基础构件相对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往复移动;所述推平机构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的下方,用于使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在斜面状态和平面状态之间转换;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并相对所述平节板组件往复移动。本发明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使用时设于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使集合单元货物进行整车整体装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单元货物集合后进行整车整体装车或卸车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至目前,在国内外的物流作业中,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已获得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货物的搬运以及平面储存、立体储存环节。
但是,在货物的装卸运输环节,特别是在长途运输、出口运输以及要求车辆、集装箱高实载率和低运费、低能耗、低污染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如采用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模式进行装卸、运输作业,将存在车辆的货物实载率降低、托盘难于回收和大幅增加运输费用和托盘费用,以及增加能耗、污染等问题。所以至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国内外货主在发货时,会采用人工逐一单件地进行装卸、不带托盘运输货物。
我们都知道,采用人工逐一单件地进行货物装卸作业,同样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人力消耗大、物流系统效率低、作业质量差、货物破损率高等。
但是采用人工装卸,是货主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因为牺牲作业效率以及作业质量的人工逐一单件地装卸作业,可以提高车辆或集装箱的货物实载率,并免去托盘回收难题,节约大量的运输和托盘费用。
在施行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模式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广泛存在的采用单元货物带托盘运输及叉车装卸作业模式的缺陷、痛点,或采用单元货物不带托盘运输及人工逐一单件装卸作业模式存在的瓶颈、弊端,已经长期并还将持续下去地对我国的物流行业形成困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物流活动的降耗增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的、用于单元货物集合后进行整车整体装卸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使用方法,以在装卸运输作业中,实现集合单元货物整车整体连续高效地输送移动的装卸作业,解决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在装卸运输环节以及托盘使用模式的固有缺陷或弊端,实现物流装卸运输业务的降耗增效以及绿色环保目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包括平台基础构件、平台驱动组件、推平机构和输送组件;其中所述平台基础构件包括从前往后依次柔性连接在一起的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所述平台驱动组件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以及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连接,驱动所述平台基础构件相对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往复移动;所述推平机构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的下方,用于使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在斜面状态和平面状态之间转换;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并相对所述平节板组件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通过铰链柔性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斜节板组件包括前斜节板和第二斜节板,所述前斜节板和第二斜节板通过所述铰链柔性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斜节板的纵剖面为楔形,其前端为薄端,其包括前大框架、减摩前舌、重力式平面辊道和重力销;所述前大框架的前段固定设置有所述减摩前舌;在所述前大框架的中、后段,设置有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重力式平面辊道通过所述重力销安装在前大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斜节板纵剖面的楔形是前斜节板楔形的向后延伸,所述第二斜节板包括大框架、重力式平面辊道和重力销,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通过所述重力销安装在所述大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包括多列和多排辊道组件,所述辊道组件包括辊道组件框架、平面辊道、下辊轮和重力孔,所述平面辊道和下辊轮均设置在所述辊道组件框架上,并可相对所述辊道组件框架移动或转动;所述辊道组件框架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所述重力孔,所述重力孔内穿设有所述重力销;所述辊道组件通过所述重力销安装在前大框架或大框架上,并由所述重力孔确定所述辊道组件相对于所述前大框架或大框架的位置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平节板组件包括前中段平节板、中段平节板和后段平节板,所述前中段平节板、中段平节板和后段平节板通过所述铰链柔性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前中段平节板包括前中段平节板主体和前链轮轴支座,所述前链轮轴支座设在所述前中段平节板主体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中段平节板包括至少一段中段平节板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后段平节板包括后段平节板主体和后链轮轴支座,后链轮轴支座设在后段平节板主体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推平机构包括推平轮杆、推平连杆、推平辊轮、推平斜块和推平油缸,其中所述推平轮杆、推平连杆、推平辊轮、推平斜块设置在所述斜节板组件下部的纵向长槽内,所述推平油缸纵向固定在所述平节板组件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齿条和平台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平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所述驱动齿条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平顶滚子输送链和输送链驱动系统,数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纵向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所述输送链驱动系统也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驱动多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使平顶滚子输送链进行双向输送。
进一步地,平节板组件上沿纵向固定设置有用于传动支承及导向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的链导轨,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设置在所述链导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自由平面辊道,所述自由平面辊道纵向设置在相邻两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之间,且所述自由平面辊道的上平面不高于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的上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往复移动辊轮,所述往复移动辊轮设置在所述自由平面辊道下方,并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纵向往复移动。
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用于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或衔接托盘集装单元实施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
上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装车时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经过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作业的单元货物集合到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将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放置到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推挡或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推拦挡装置;
S2、将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衔接;
S3、打开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进行横向拦挡的推拦挡装置,启动所述平台驱动组件,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在所述平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载着所述单元货物进入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
S4、操控所述推平机构,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
S5、操控所述输送组件,使处于所述平节板组件上作业面的所述单元货物,整体向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前部输送移动;
S6、操控设于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前端的推拦挡装置,向前推挡并紧贴已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所述单元货物的后端面:
S7、同时操控所述平台驱动装置,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向后移动从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的尾部退出。
上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卸车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P1、将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与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衔接,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推挡或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推拦挡装置;
P2、操控所述推平机构,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
P3、操控所述平台驱动装置,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的斜节板组件插入位于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后端的所述单元货物底部,直至所述平台基础构件持续前推插入直至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上的所述单元货物全部纳入所述平台基础构件上;
P4、同时操控所述输送组件,使处于所述平节板组件上作业面的所述单元货物,整体向所述平节板组件的后端输送移动;
P5、操控所述推平机构,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平面状态,并与所述平节板组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P6、操控平台驱动装置,将所述平台基础构件向后移动,直至全部退出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
进一步地,还包括以下步骤:
P7、利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的推拦挡装置,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前端面,并操控所述输送组件,将处于所述斜节板组件的所述单元货物,移动输送到所述平节板组件上;
P8、将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对接,将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刚卸车的所述单元货物转移至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使用时设于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使集合单元货物进行整车整体装卸。该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由于构造并实现了装卸移动平台的柔性化,在进行集合单元货物整车整体的装卸作业时,能自动适应或调节在装卸作业中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相对于被装卸车辆、集装箱以及相对于地面高度或相对于水平面的各种动态变化,在实现集合单元货物进行整车整体装卸作业的前提下,使集合单元货物能够连续高效地移动输送,达到提高装卸作业效率和装卸作业质量的目的。本发明在与配套的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去上托盘及叠分垛机组进行联合作业条件下、以及对单元货物进行作业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的作业条件下、以及在装车工序前和卸车工序后与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衔接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装卸作业效率,解决以往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的单元货物带托盘运输存在的缺陷、痛点,或不带托盘运输的人工逐一单件地进行装卸作业存在的瓶颈、弊端,实现物流行业装卸运输业务的降耗增效及绿色环保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结构的侧视及支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斜节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斜节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斜节板的辊道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斜节板的辊道组件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第二斜节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第二斜节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中段平节板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中段平节板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中段平节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中段平节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中段平节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后段平节板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后段平节板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后段平节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推平机构在前斜节板、第二斜节板、前中段平节板下部进行纵向布置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斜节板推平机构在前斜节板、第二斜节板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斜节板推平机构在前斜节板、第二斜节板上作业面处于水平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斜节板推平机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18是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进行集合单元货物整车整体装卸作业方法条件下,单元货物进行作业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单元货物,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手段将一组货物或包装件拼装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单元,以利于装卸、运输、堆码和储存。
托盘集装单元,是指单元货物与托盘组成的整体。将包装件组合码放在托盘上,加上适当的固定,以便于机械装卸和运输。
单元化物流,是指物流系统中从发货地将物品整合为规格化、标准化的货物基本单元,并通过基本单元的组合与拆分来完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物流作业,保持货物基本单元的状态一直送达最终受货点,这种物流形态就是单元化物流。
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把施行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作业的技术装备和作业方法称之为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同理,我们把施行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作业的技术装备和作业方法称之为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或简称托盘单元化物流技术。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定义的原理来理解“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与“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两种技术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区分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并遵循和利用这些共性使它们相互之间实现衔接或转化。
两种所述技术的共性是,将货物或包装件拼装或组合在一起形成单元货物,是为了便利物流作业;单元货物作为货物基本单元,在物流全流程中都必须保持货物基本单元的状态一直送达最终受货点。
两种所述技术的差异是,根据术语定义,单元货物是集装载具上阶的货物单元。在“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中,托盘是单元货物在物流全流程中自始至终固定的作业载具。但是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中,单元货物可根据业务需要和作业条件,选择各种不同的作业载具,组成不同载具的集装单元施行单元化物流作业。即单元货物在物流全流程中,可以以托盘为作业载具,组成托盘集装单元进行物流作业;也可以以笼车为作业载具,组成笼车集装单元进行物流作业;还可以以搬运车为作业载具,组成搬运车集装单元进行物流作业。也还可以以其它形式的装备作为作业载具或视同作业载具,如换位叉具、输送线、集合台以及平面货位等对单元货物施行单元化物流作业。即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中,单元货物在物流全流程中的作业载具可以根据作业需要确定。
另外,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中,还可根据业务需要和作业条件,采用将货物基本单元的单元货物通过集合的方式组成更大规格的单元货物后,实施以集合平台、集合装卸作业车以及车厢或集装箱为作业载具的、大规格集合单元货物的集合化整车整体的装卸以及运输作业。而在实施大规格集合单元货物的集合化作业环节结束后,大规格的集合单元货物又能拆分恢复为货物基本单元的单元货物,继续下一物流作业流程。
由于单元货物是托盘集装单元上阶的货物单元,所以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需要构造成能涵盖并衔接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的作业技术。依据两种技术模式具有的共性,为了在物流全流程系统中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低排放地实施单元化物流作业,满足物流业务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多品种以及各种作业场景的需要,我们将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和采用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两种单元化物流技术施行的物流作业,构造成可实现相互衔接或相互转化以及共存的模式。
鉴于目前已广泛采用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施行单元化物流作业,故在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衔接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来实施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中,需要在装车工序前,托盘集装单元进行去托盘或叠垛作业,或在卸车工序后,单元货物进行分垛和上托盘作业。而在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的作业系统来实施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中,则不需要进行去、上托盘作业环节。
使设置有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上述作业系统进行动态衔接,即可对车辆或集装箱施行集合单元货物的整车整体的装卸作业。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18,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包括平台基础构件100、平台驱动组件、推平机构3和输送组件。以下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分别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平台基础构件100包括斜节板组件、平节板组件和铰链10,铰链10设置在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之间,用于柔性连接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
其中,斜节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斜节板,斜节板的具体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增减,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斜节板组件包括两个斜节板,分别为前斜节板1和第二斜节板2。
同理,平节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平节板,平节板的具体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增减,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平节板组件包括三款多个平节板,分别为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以及后段平节板5。
前斜节板1设置在最前端,在前斜节板1的后方,依序设有第二斜节板2、前中段平节板40以及中段平节板4、后段平节板5,并利用有角度限位的铰链10将上述结构进行纵向首尾柔性连接,组成宽度一致的、包括具有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以及后段平节板5结构的平台基础构件100。
平台基础构件100的长和宽尺寸,依据被装卸车辆或集装箱尺寸确定。在本实施例中,平台基础构件100长度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或减少中段平节板4的节数实现。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以及前中段平节板40、多段中段平节板4的纵向尺寸,可根据作业需要,依照单元货物的底部尺寸确定。
如图4、图5所示,是前斜节板1的结构示意图。前斜节板1的纵剖面为楔形,其前端为薄端。前斜节板1包括前大框架11、减摩前舌110、重力式平面辊道12和重力销113。
具体地,前大框架11的前段固定设置有减摩前舌110。减摩前舌110包括前舌尖111和前舌板112,其中,前舌尖111为锐角结构。前大框架11的纵剖面即是前斜节板1的楔形纵剖面。
在前大框架11的中、后段,设置有无动力的重力式平面辊道12,重力式平面辊道12包括多列和多排辊道组件120,重力式平面辊道12通过重力销113安装在前大框架11上。安装在前大框架11上的各排辊道组件120的纵剖面,与对应位置的前大框架11纵剖面的楔形相一致。前大框架11的结构以及辊道组件120都是以中心线101为中心进行对称设置的。
如图5a、图5b所示,是辊道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辊道组件120包括,辊道组件框架1200、平面辊道1201、下辊轮1202和重力孔1203。具体地,平面辊道1201和下辊轮1202均设置在辊道组件框架1200上,并可相对辊道组件框架1200移动或转动。其中,平面辊道1201由辊轮及轴、皮带及紧带装置组成。辊道组件框架1200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重力孔1203,重力孔1203内穿设有重力销113。辊道组件120通过重力销113安装在前大框架11上,并由重力孔1203确定辊道组件120相对于前大框架11的位置高度。
在装卸作业时,当前斜节板1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时,辊道组件120下部通过下辊轮1202获得支承,使得重力式平面辊道12上平面高于前大框架11上平面,重力式平面辊道12起到无动力辊道作用。
当前斜节板1的上作业面处于水平面时,辊道组件120下部失去支承,辊道组件120在重力作用下下降,这时重力式平面辊道12上平面不高于前大框架11上平面,重力式平面辊道12失去无动力辊道作用。
如图6、图7所示,是第二斜节板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斜节板2纵剖面的楔形是前斜节板1楔形的向后延伸。第二斜节板2包括大框架21、重力式平面辊道12和重力销113。
重力式平面辊道12设置在大框架21上,具体地,重力式平面辊道12由多列和多排辊道组件120通过重力销113安装在大框架21上组成。安装在大框架21上的各排辊道组件120的纵剖面,与对应位置的大框架21纵剖面的楔形相一致。大框架21以及辊道组件120都是以中心线101为中心进行对称设置的。
如图5a、图5b所示,是辊道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辊道组件120包括,辊道组件框架1200、平面辊道1201、下辊轮1202和重力孔1203。具体地,平面辊道1201和下辊轮1202均由辊道组件框架1200,并可相对辊道组件框架1200移动或转动。其中,平面辊道1201由辊轮及轴、皮带及紧带装置组成。辊道组件框架1200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重力孔1203,重力孔1203内穿设有重力销113。辊道组件120通重力销113安装在大框架21上,并由重力孔1203确定辊道组件120相对于大框架21的位置高度。
在装卸作业时,当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时,辊道组件120通过下辊轮1202获得支承,使得重力式平面辊道12上平面高于大框架21上平面,重力式平面辊道12起到无动力辊道作用。
当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处于水平面时,辊道组件120下部失去支承,辊道组件120在重力作用下下降,这时重力式平面辊道12上平面不高于大框架21上平面,重力式平面辊道12失去无动力辊道作用。
如图14-图17,是推平机构3结构示意图,推平机构3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100的下方。为了设置推平机构3,在大框架21与前大框架11对应的两条纵杆下,设置安装推平机构3的开口向下的纵向长槽;在前大框架11的两条纵杆下(参见图2),以中心线101为中心对称设置安装推平机构3的开口向下的纵向长槽。
如图14、图17是推平机构3结构仰视示意图,并参见图15、图16推平机构3的结构示意图,推平机构3包括推平轮杆31、推平连杆32、推平辊轮33、推平斜块34和推平油缸35。具体地,在前斜节板1的前大框架11、第二斜节板2的大框架21纵杆下部的纵向长槽内,设置推平轮杆31、推平连杆32、推平辊轮33和推平斜块34,同时在对应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下部,纵向设置推平油缸35。
如图15、图16所示,推平斜块34设置在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纵杆下部开口向下的纵向长槽内的槽底平面上;数组与推平斜块34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推平辊轮33安装在长杆状的推平轮杆31上,并一起设置在纵向长槽内,推平斜块34薄端朝向推平油缸35。推平斜块34设有平台段,推平斜块34的平台段高度设计为前斜块梯次大于后斜块。
当推平油缸35零行程时,如图15所示状态,推平辊轮33处于推平斜块34的最薄端处,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当推平油缸35前推时,如图16所示状态,推平辊轮33处于推平斜块34的平台处,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由斜面变为水平面。
为了使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在作业中平稳运行,应至少设置两组所述推平机构3。
如图14所示并参见图2,在推平轮杆31的后端,推平轮杆31通过推平连杆32与沿纵向设置在第二斜节板2后端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下部的推平油缸35伸缩端连接。
推平机构3在装卸作业时,可根据作业需要,通过操纵推平油缸35的推拉运动,将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在斜面和水平面之间进行切换,并通过该切换,释放或锁止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上的重力式平面辊道12的无动力辊道功能。
在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前部,由于前斜节板1和第二斜节板2的支承方案(参见图5a、图15)在下辊轮1202以及推平辊轮33两种辊轮中进行切换,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对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前部的支承结构是支承平台,前斜节板1、第二斜节板2通过下辊轮1202或推平辊轮33在支承平台上得到支承并进行纵向往复移动。
如图1所示,平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齿条13和平台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其中平台驱动装置设置在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驱动齿条13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100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以及后段平节板5的两外侧。通过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的平台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驱动驱动齿条13,带动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进行纵向往复移动。
如图8、图8a、图9所示,是前中段平节板40的结构示意图。前中段平节板40是上下作业面相互平行的结构件。前中段平节板40包括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和前链轮轴支座401。前中段平节板40的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利用铰链10与前端的第二斜节板2以及后端的中段平节板4进行柔性连接。前链轮轴支座401设在前中段平节板40的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前端。
如图10、图11所示,是中段平节板4的结构示意图。中段平节板4是上下作业面相互平行的结构件。中段平节板4的主体结构,与前中段平节板40的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相比较,除了不设前链轮轴支座401和不设推平油缸35的安装位置外,其余的结构和尺寸与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的结构和尺寸一致。中段平节板4利用铰链10与前端的前中段平节板40以及后端的另一中段平节板4进行柔性连接。
实施时可根据装卸作业对象的运输车辆车厢或集装箱长度来确定中段平节板4的设置数量,如设有多段中段平节板4,多段的中段平节板4的结构是相同的。
在中段平节板4的最后一段,通过铰链10与下述后段平节板5进行柔性连接。如图12、图12a、图13所示,是后段平节板5的结构示意图。后段平节板5为整体结构,其设在中段平节板4的后部。后段平节板5与中段平节板4等宽,后段平节板5的纵向尺寸大于中段平节板4的纵向尺寸。后段平节板5包括后段平节板主体500和后链轮轴支座501。后段平节板主体500利用铰链10与中段平节板4进行柔性连接。后链轮轴支座501设在后段平节板主体500的后端。
在平台基础构件100的平节板组件上还设置有输送组件,输送组件包括平顶滚子输送链6、链导轨61、输送链驱动系统8、自由平面辊道7和往复移动辊轮9。
装卸作业时,通过输送链驱动系统8驱动多列平顶滚子输送链6,使平顶滚子输送链6进行双向输送,并使集合单元货物在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实现双向移动输送。
数列平顶滚子输送链6纵向设置在平节板组件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以及后段平节板5上,平顶滚子输送链6是以中心线101为中心对称布置的。链导轨61以中心线101为对称沿纵向设置,平顶滚子输送链6设置在链导轨61上,通过链导轨61得到传动支承及导向。
在相邻两列平顶滚子输送链6之间,纵向设置无动力的自由平面辊道7。自由平面辊道7的上平面不高于平顶滚子输送链6的上平面。
参见图14推平机构3结构仰视示意图,在前中段平节板40上的自由平面辊道7下方,与第二斜节板2下部安装推平机构3的纵向长槽对应,纵向设置推平油缸35。
在自由平面辊道7下方,设置有往复移动辊轮9,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通过往复移动辊轮9在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的纵向支承凸台20上得到支承并进行纵向往复移动。
如图1所示,并参见图8a、图9以及图12a、图13,输送链驱动系统8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100上,输送链驱动系统8包括驱动装置80、前链轮81、前链轮轴82、后链轮83、后链轮轴84和张紧轮85。参见图1,多列平顶滚子输送链6通过前链轮轴支座401上前链轮轴82的前链轮81进行换向运行。
装卸作业时,通过输送链驱动系统8驱动平顶滚子输送链6,使集合单元货物在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进行往复输送,实现集合单元货物的整车整体装卸作业。
如图18所示,是单元货物进行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的示意图。在对单元货物进行集合整车整体装车作业前,需要先对单元货物进行打包作业。作业方法是除了对单元货物进行水平方向打包外,还要进行迎面底边角护角条180打包,护角条180具有外圆角R及警示标志1800,要使单元货物底层的每件货物的底部都有打包带181纵向兜过。所述的打包方法,可在具有凹槽结构182的堆垛平面上进行。
对采用集合整车整体装卸作业方法的单元货物进行货物的迎面底边角护角条180打包以及打包带181从底层每件货物的底部纵向兜过的目的是,在施行单元货物集合整车整体卸车作业中,迎面底边角护角条180的外圆角R以及单元货物底层的每件货物底部的纵向打包带181可对前斜节板1的前舌尖111以及减摩前舌110直接插入单元货物的货物底面起到引导插入和引导持续插入作用。护角条180的警示标志1800的作用是提示插入作业的方向和部位。
实施例2
实施例1中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具有集合单元货物进行整车整体装卸功能,其柔性装卸移动平台设置在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与采用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技术的物流作业衔接的集合单元货物进行整车整体装卸作业的原理及流程如下。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装车时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装车前,根据装车设计要求,将单元货物经过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的托盘集装单元进行去托盘以及叠垛工序后,叠垛单元货物以两列多排的集合方案,分别移动输送至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上集合成一整车整体的单元货物,再根据装车装箱现场作业频率要求移动输送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并通过设于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前部的进行横向拦挡的推拦挡装置(推拦挡装置的具体结构在本申请人的其它专利中已有描述,再此不做赘述),与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输送以及纵向移动运动相互配合,使一整车单元货物全部被输送至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平台基础构件100上并完成集合,其中最前一排的单元货物被横向拦挡的推拦挡装置定位在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上,即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全部处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呈水平状态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后段平节板5的上作业面上。
其中如图18所示,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作业是指对进行不带托盘作业的单元货物除进行水平方向打包外还要进行货物的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护角条具有外圆角及警示标志,要使底层每件货物的底部都有打包带纵向兜过。
S2、接下来,载有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的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经主动或被动与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衔接,并进行抓握、调整、定位后,实施整车整体集合单元货物的装车作业。
S3、打开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进行横向拦挡的推拦挡装置,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在平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载着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直至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最前端的前斜节板1前部到达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前端。由于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由多段节板组成,具有自动适应及调节车辆水平高度变化的功能,所以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能通过下部设置的往复移动辊轮9在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底板上得到均布支承以及实现纵向移动。
S4、接下来,操控推平机构3,使前斜节板以及第二斜节板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位置。
S5、接下来,操控输送链驱动系统8,在输送链驱动系统8对平顶滚子输送链6的驱动作用下,使处于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呈水平状态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后段平节板5上作业面的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整体向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前部输送移动,使最前排的单元货物跨上第二斜节板2以及前斜节板1,一直向前移动至靠贴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前端板,这样,整车的集合单元货物就已经全部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
S6、接下来,操控设于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前端的推拦挡装置,向前推挡并紧贴已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整车集合单元货物的后端面并进行定位。
S7、接下来,操控平台驱动装置,使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从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尾部退出;同时操控输送链驱动系统8,使平顶滚子输送链6以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的相同速度,向前整体输送移动整车集合单元货物,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上处于最前一排的单元货物,在整车集合单元货物向前整体输送移动的推动作用下,跨越并移出前斜节板1,坐落在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底板上。
重复上述操作,在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和平顶滚子输送链6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输送、以及推拦挡装置向前推挡并定位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集合单元货物后端面的共同作用下,一整车的集合单元货物就能逐排推下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并坐落在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底板上,同时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退出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底板,完成集合单元货物的整车装车作业。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卸车时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P1、卸车时,利用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对被卸车辆或集装箱进行抓握、调整、定位后实施整车整体集合单元货物的卸车作业。
P2、首先操控推平机构3,使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位置。
P3、其次操控平台驱动装置,将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前部的前斜节板1的减磨前舌110插入车厢内后端经过打包的单元货物的迎面底边角护角条的外圆角与车厢底板之间形成的缝隙中前推,由于减磨前舌110的前舌尖111为锐角结构,在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前推作用以及车厢内前方货物和车厢前端板的反作用力作用下,以及单元货物的每件底层货物底部的纵向打包带的引导作用下,前斜节板1就能顺利地插入经过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的单元货物的底部并持续推进,车厢内的单元货物就会被逐排地通过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上斜面纳入并被移动输送到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上,直至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持续前推插入直至车厢内前端,被卸车辆或集装箱的整车集合单元货物即被全部纳入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上。
P4、同时操控所述输送组件,使处于所述平节板组件上作业面的所述单元货物,整体向所述平节板组件的后端输送移动。
P5、接下来,操控推平机构3,使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由斜面转换为水平面,使重力式平面辊道12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这时重力式平面辊道12上平面不高于前斜节板1的前大框架11上平面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大框架21上平面,重力式平面辊道12失去无动力辊道的作用,只起到分担支承货物的作用,并使处于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上作业面的单元货物,与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后段平节板5上的单元货物一样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P6、接下来,操控平台驱动装置,将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直至全部退出被卸车辆或集装箱,完成卸车作业。
P7、接下来,利用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的推拦挡装置,拦挡整车集合单元货物的前端面,并操控推平机构3,将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由水平面转换为斜面,使重力式平面辊道12恢复为无动力辊道,并通过操控平台驱动装置、输送链驱动系统8,将处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前部的前斜节板1以及第二斜节板2的上作业面的前部两排单元货物,移动输送到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上呈水平状态的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后段平节板5上作业面的平顶滚子输送链6上。
P8、接下来,将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对接,将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刚卸车的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转移至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上,再由与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衔接的去上托盘及叠分垛装置对一整车集合单元货物进行分垛以及上托盘作业处理,并与下一托盘集装单元的单元化物流作业衔接。
如物流业务的全流程采用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技术进行各环节作业,即装卸作业与单元货物的单元化物流作业进行衔接,则在装车前以及卸车后,不需进行去上托盘及叠分垛作业。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基础构件(100)、平台驱动组件、推平机构(3)和输送组件;其中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包括从前往后依次柔性连接在一起的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所述平台驱动组件与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以及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连接,驱动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相对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往复移动;所述推平机构(3)设置在平台基础构件(100)的下方,用于使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在斜面状态和平面状态之间转换;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并相对所述平节板组件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节板组件和平节板组件通过铰链(10)柔性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节板组件包括前斜节板(1)和第二斜节板(2),所述前斜节板(1)和第二斜节板(2)通过所述铰链(10)柔性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节板(1)的纵剖面为楔形,其前端为薄端,其包括前大框架(11)、减摩前舌(110)、重力式平面辊道(12)和重力销(113);所述前大框架(11)的前段固定设置有所述减摩前舌(110);在所述前大框架(11)的中、后段,设置有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12),重力式平面辊道(12)通过所述重力销(113)安装在前大框架(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节板(2)纵剖面的楔形是前斜节板(1)楔形的向后延伸,所述第二斜节板(2)包括大框架(21)、重力式平面辊道(12)和重力销(113),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12)通过所述重力销(113)安装在所述大框架(21)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式平面辊道(12)包括多列和多排辊道组件(120),所述辊道组件(120)包括辊道组件框架(1200)、平面辊道(1201)、下辊轮(1202)和重力孔(1203),所述平面辊道(1201)和下辊轮(1202)均设置在所述辊道组件框架(1200)上,并可相对所述辊道组件框架(1200)移动或转动;所述辊道组件框架(1200)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所述重力孔(1203),所述重力孔(1203)内穿设有所述重力销(113);所述辊道组件(120)通过所述重力销(113)安装在前大框架(11)或大框架(21)上,并由所述重力孔(1203)确定所述辊道组件(120)相对于所述前大框架(11)或大框架(21)的位置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节板组件包括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和后段平节板(5),所述前中段平节板(40)、中段平节板(4)和后段平节板(5)通过所述铰链(10)柔性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中段平节板(40)包括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和前链轮轴支座(401),所述前链轮轴支座(401)设在所述前中段平节板主体(400)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平节板(4)包括至少一段中段平节板主体(40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平节板(5)包括后段平节板主体(500)和后链轮轴支座(501),后链轮轴支座(501)设在后段平节板主体(500)的后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平机构(3)包括推平轮杆(31)、推平连杆(32)、推平辊轮(33)、推平斜块(34)和推平油缸(35),其中所述推平轮杆(31)、推平连杆(32)、推平辊轮(33)、推平斜块(34)设置在所述斜节板组件下部的纵向长槽内,所述推平油缸(35)纵向固定在所述平节板组件的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齿条(13)和平台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平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所述驱动齿条(13)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平顶滚子输送链(6)和输送链驱动系统(8),数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纵向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所述输送链驱动系统(8)也设置在所述平节板组件上,驱动多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使平顶滚子输送链(6)进行双向输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平节板组件上沿纵向固定设置有用于传动支承及导向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的链导轨(61),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设置在所述链导轨(6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自由平面辊道(7),所述自由平面辊道(7)纵向设置在相邻两列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之间,且所述自由平面辊道(7)的上平面不高于所述平顶滚子输送链(6)的上平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往复移动辊轮(9),所述往复移动辊轮(9)设置在所述自由平面辊道(7)下方,并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纵向往复移动。
17.一种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用于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或衔接托盘集装单元实施单元货物的单元化装卸运输作业。
18.一种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装车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经过迎面底边角护角条打包作业的单元货物集合到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将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设置到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推挡或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推拦挡装置;
S2、将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衔接;
S3、打开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进行横向拦挡的推拦挡装置,启动所述平台驱动组件,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在所述平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载着所述单元货物进入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
S4、操控所述推平机构(3),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
S5、操控所述输送组件,使处于所述平节板组件上作业面的所述单元货物,整体向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前部输送移动;
S6、操控设于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前端的推拦挡装置,向前推挡并紧贴已全部进入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所述单元货物的后端面:
S7、同时操控所述平台驱动装置,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从所述被装载车辆或集装箱的尾部退出。
19.一种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卸车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P1、将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与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衔接,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推挡或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推拦挡装置;
P2、操控所述推平机构(3),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斜面状态;
P3、操控所述平台驱动装置,使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的斜节板组件插入位于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后端的所述单元货物底部,直至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持续前推插入直至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内的所述单元货物全部纳入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上;
P4、同时操控所述输送组件,使处于所述平节板组件上作业面的所述单元货物,整体向所述平节板组件的后端输送移动;
P5、操控所述推平机构(3),使所述斜节板组件的上作业面处于平面状态,并与所述平节板组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P6、操控平台驱动装置,将所述平台基础构件(100)向后移动,直至全部退出所述被卸载车辆或集装箱。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柔性装卸移动平台的在卸车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P7、利用所述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上的推拦挡装置,拦挡所述单元货物的前端面,并操控所述平台驱动装置以及所述输送组件,将处于所述斜节板组件的所述单元货物,移动输送到所述平节板组件上;
P8、将单元货物集合装卸作业车或底盘与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对接,将所述柔性装卸移动平台上刚卸车的所述单元货物转移至单元货物集合暂存平台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83739.0A CN110092219B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83739.0A CN110092219B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92219A true CN110092219A (zh) | 2019-08-06 |
CN110092219B CN110092219B (zh) | 2020-08-18 |
Family
ID=6744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83739.0A Active CN110092219B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9221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17451A (zh) * | 2019-11-20 | 2020-02-21 | 南京冈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货物移动装置及集装箱码垛机 |
CN110921360A (zh) * | 2019-12-31 | 2020-03-27 | 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集装箱整体式装车用自适应载板 |
CN114890178A (zh) * | 2022-05-13 | 2022-08-12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一体式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N114955602A (zh) * | 2022-05-13 | 2022-08-30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00809A1 (en) * | 2001-07-02 | 2003-01-02 | Sieczka Timothy Stanley | Automatic spacing gravity feed system |
CN102233842A (zh) * | 2010-04-30 | 2011-11-09 | 杨小虹 | 一种用在车厢内的集装货物平托盘往复移动装置 |
DE102011005545A1 (de) * | 2011-03-15 | 2012-09-20 | Deutsche Post Ag | Adapter |
CN106629092A (zh) * | 2016-05-05 | 2017-05-10 |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可变幅的伸缩式皮带变向输送双向装卸机 |
CN106743788A (zh) * | 2016-12-27 | 2017-05-31 |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废旧家用电器的卸货系统 |
CN108545672A (zh) * | 2018-05-08 | 2018-09-18 | 杨小虹 | 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
2019
- 2019-04-09 CN CN201910283739.0A patent/CN1100922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00809A1 (en) * | 2001-07-02 | 2003-01-02 | Sieczka Timothy Stanley | Automatic spacing gravity feed system |
CN102233842A (zh) * | 2010-04-30 | 2011-11-09 | 杨小虹 | 一种用在车厢内的集装货物平托盘往复移动装置 |
DE102011005545A1 (de) * | 2011-03-15 | 2012-09-20 | Deutsche Post Ag | Adapter |
CN106629092A (zh) * | 2016-05-05 | 2017-05-10 |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可变幅的伸缩式皮带变向输送双向装卸机 |
CN106743788A (zh) * | 2016-12-27 | 2017-05-31 |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废旧家用电器的卸货系统 |
CN108545672A (zh) * | 2018-05-08 | 2018-09-18 | 杨小虹 | 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17451A (zh) * | 2019-11-20 | 2020-02-21 | 南京冈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货物移动装置及集装箱码垛机 |
CN110817451B (zh) * | 2019-11-20 | 2020-05-15 | 南京冈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货物移动装置及集装箱码垛机 |
CN110921360A (zh) * | 2019-12-31 | 2020-03-27 | 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集装箱整体式装车用自适应载板 |
CN114890178A (zh) * | 2022-05-13 | 2022-08-12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一体式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N114955602A (zh) * | 2022-05-13 | 2022-08-30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N114890178B (zh) * | 2022-05-13 | 2024-03-22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一体式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CN114955602B (zh) * | 2022-05-13 | 2024-03-22 | 广州绿茵无垠科技有限公司 | 件货货物整车自动卸车方法、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92219B (zh) | 2020-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92219A (zh) |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 |
EP2683629B1 (de) | Zirkulares roaming | |
CN103171850B (zh) | 转运排列在装卸设备上的货物的系统 | |
ES2763834T3 (es) | Dispositivo de almacenamiento para contenedores apilables | |
WO2013004712A1 (de) | Lager- und kommissionier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tomatisierten kommissionieren mit einem kanallager | |
CN109987421B (zh) | 公铁联运的单元货物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及方法 | |
CN110506014A (zh) | 用于在存储设施内运输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 |
JPH0725447A (ja) | 仕分け方法及び装置 | |
CN202054433U (zh) | 布料式皮带机 | |
US10399790B2 (en) | Convey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of goods items | |
CN110498178A (zh) | 一种多层箱式穿梭车立体仓库 | |
DE102015114370A1 (de) | Fahrerloses Transportsystem in einer Lager- und Kommissionieranlage | |
CN204384498U (zh) | 一种适用于厢式货车的自动装车装置 | |
CN208915976U (zh) |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 |
CN102241313A (zh) | 龙门式提升穿梭车 | |
CN107499808A (zh) | 一种立体货架的货物出入库调度方法及其装置 | |
WO2019214377A1 (zh) | 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 |
CN103303177B (zh) | 货物装卸搬运系统 | |
CN210418002U (zh) | 一种多进单出式连续提升机 | |
CN108820668A (zh) | 一种仓储自动取料机 | |
EP1045806B1 (en) | Rack for storing items | |
CN215974035U (zh) | 一种码包装车设备 | |
US6866138B2 (en) |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load carriers | |
CN203332997U (zh) | 可以自动卸货的物流系统 | |
HU212383B (en) | Establishment for transloading unit load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2 Address after: 511400 Room 101, building 28, Airong street, jinshangu garden, 81 Dongyi Road, Donghuan street,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reen infinit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00 room 01, 18th floor, building 1, tianhuju, qifuxin village, Shiguang Road,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ang Xiaohong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