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2853A -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82853A CN110082853A CN201810076703.0A CN201810076703A CN110082853A CN 110082853 A CN110082853 A CN 110082853A CN 201810076703 A CN201810076703 A CN 201810076703A CN 110082853 A CN110082853 A CN 1100828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angle
- degrees
- light guide
- slo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导光膜,包含导光基材及第一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基材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背面。所述第一微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具有基面、两个第一斜面、两个第二斜面、两第一棱线、第二棱线及第三棱线。所述第一斜面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斜面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斜面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斜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介于5度~70度。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棱线位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间形成第三角度。借此,此导光膜能达到经由出光面高准直出光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膜,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产生面光源的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参阅图1,现有背光模块1包括一导光板11、一设置于导光板11一侧的光源12,及一设置于导光板11另一侧的反射片13。导光板11具有一面向光源12并与其相间隔的入光面111、一相反于入光面111的侧面112、一位于入光面111及侧面112一端且面向反射片13的反射面113、一位于入光面111及侧面112另一端且相反于反射面113的出光面114,及多个设于反射面113的微小网点115。
当光源12所提供的光经由入光面111进入导光板11后,由于导光板11的折射率大于空气,根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光会在导光板11中进行全反射,而网点115会将光的全反射条件破坏造成漏光。这些外漏的光线能借由反射片13反射,最后经由出光面114射出以成为背光模块1可以利用的光。其中,光路径大致可区分为以下三类:(1)光源12射出角度较大的光线121,此类光线121进入导光板11后因全反射的次数较多,因此容易在导光板11邻近入光面111的前段就打到网点115。(2)光源12射出角度较小的光线122,此类光线122进入导光板11后通常是在导光板11远离入光面111的后段打到网点115。(3)光源12射出近乎垂直于入光面111的光线123,此类光线123进入导光板11后由于全反射的次数远小于其他角度的光,因此常不经网点115而由侧面112射出。
参阅图2,由于现有网点115常为圆点状或类似圆点状的曲面结构,且网点115的一表面116为曲面,因此,经由表面116反射至出光面114的光其光型为扩散光型,光的集中性不佳。此外,网点115的曲面116无法调整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114的角度,因此,无法调整出光面114所射出光线的出光角度,所以无法提升光利用率。再者,由于现有网点115的光集中性不佳使得经由出光面114射出的光指向性不佳,因此,即使导光板11与一逆棱镜(Tumingprism sheet)搭配,也无法有效提升光的出光效率。所以,现有导光板11的网点115与逆棱镜的搭配性不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导光膜。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导光膜包含导光基材,及第一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基材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背面并包括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呈多边形并具有基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邻近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斜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斜面并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斜面、两第一棱线、至少一第二棱线,及至少一第三棱线,所述第一斜面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斜面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斜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棱线形成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介于5度~70度,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棱线位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三角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89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度~10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角度介于10度~60度,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50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2度~5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角度为35度,所述第二角度为45度,所述第三角度为1.2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微结构由靠近所述入光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至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方式是先密度高、接着密度低,而后再密度高。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微结构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的第三斜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的第四斜面,及第四棱线,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相连接且所述第四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所述第一微结构具有两第二棱线及两第三棱线,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棱线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间隔的端部,所述端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棱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棱线及对应的所述第三棱线,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一宽度介于1微米~30微米。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连接,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及所述第二棱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导光膜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棱镜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两个倾斜面,及形成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倒圆角,所述倾斜面之间形成有顶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2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顶角介于大于50度且小于150度之间的范围,所述倾斜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10微米~50微米。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导光膜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圆弧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倒圆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5微米且小于50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二微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2微米~100微米。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及导光膜,所述光源沿入射方向射出光线,所述导光膜包含导光基材,及第一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基材包括面向所述光源的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背面并包括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呈多边形并具有基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邻近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斜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斜面并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斜面、两第一棱线、至少一第二棱线,及至少一第三棱线,所述第一斜面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的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斜面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斜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棱线形成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介于5度~70度,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棱线位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三角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导光膜借由调整各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角度来控制垂直于入射方向的光线分量的聚集角度,以及通过调整第二角度及第三角度来控制平行于入射方向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借此,能达到经由出光面高准直出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背光模块的一示意图;
图2是所述背光模块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一光源、一导光膜、一反射片及一棱镜片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4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导光膜包含一导光基材、一第一微结构层及一第二微结构层;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仰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的多个第一微结构的分布方式,图中省略所述反射片;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微结构的一仰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微结构的细部结构;
图7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微结构的一侧视图,说明一第一棱线与一基面之间形成一第一角度;
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微结构的一侧视图,说明一第二棱线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一第二角度,一第三棱线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一第三角度;
图9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说明一第二微结构为一棱镜柱;
图10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说明所述光源沿一入射方向将光线射入一入光面的光路径;
图11是沿图5中的一XI-XI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沿所述入射方向射入所述入光面后之光线的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的光线分量的光路径,图中省略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及所述棱镜片;
图1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说明沿所述入射方向射入所述入光面后之光线的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的光线分量的光路径;
图13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微结构的一仰视图;及
图14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说明所述第二微结构为一圆弧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200的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200应用于一液晶显示器(LCD)内,用以提供光线至一液晶面板(图未示)。背光模块200为侧光式背光模块并包括一光源2、一导光膜3、一反射片4,及一棱镜片5。
参阅图4及图5,光源2可为一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或者是一冷阴极灯管。光源2用以沿一入射方向I射出光线。
导光膜3包含一导光基材31、一第一微结构层32,及一第二微结构层34。导光基材31为一易于挠曲的透明膜并由例如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透明材料所制成。导光基材31包括一面向光源2并与其相间隔的入光面311、一连接于入光面311一端的出光面312,及一连接于入光面311另一端且与出光面312相对的背面313。第一微结构层32设置于导光基材31的背面313并包括一连接于背面313的接合面320、一相反于接合面320的表面321,及多个凸设于表面321的第一微结构322。所述第一微结构322呈阵列排列。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层32为一通过涂布方式涂布于背面313的涂布层,第一微结构层32是由一透明紫外线固化型胶涂布于背面313后,再经过一紫外线灯管所照射出的紫外光固化所形成的透明结构。
参阅图4、图6及图7,各第一微结构322呈多边形并具有一基面323、两个第一斜面324、两个第二斜面325、一第三斜面326、一第四斜面327、两第一棱线328、两第二棱线329、两第三棱线330,及一第四棱线331。基面323连接于表面321并与其共平面,本第一实施例的基面323呈六边形。两个第一斜面324倾斜地连接于基面323且邻近于入光面311,两第一斜面324沿一平行于入光面311且垂直于入射方向I的第一方向D1排列。两个第二斜面325倾斜地连接于基面323且远离入光面311,两第二斜面325同样沿第一方向D1排列。各第一斜面324与对应连接的第二斜面325沿一垂直于第一方向D1且平行于入射方向I的第二方向D2排列,各第一斜面324与各第二斜面325皆呈三角形。第三斜面326倾斜地连接于基面323且连接于两第一斜面324之间。第四斜面327倾斜地连接于基面323且连接于两第二斜面325之间并与第三斜面326相连接,第四斜面327及第三斜面326皆呈方形状。
参阅图5、图6、图7及图8,各第一棱线328形成于对应连接的第一斜面324与第二斜面325之间并与基面323之间形成一第一角度A1。第一角度A1主要用以控制光线沿入射方向I射入入光面311后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被各第一斜面324及各第二斜面325反射的一聚集角度,也就是控制沿第一方向D1或者是平行光源2方向的光线分量的聚集角度。通过调整第一角度A1的大小能调整所述聚集角度以及光线的集中性。第一角度A1例如介于5度~70度,较佳者是例如介于10度~60度,而更佳者是例如为35度。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角度A1是以20度为例。
各第二棱线329位于两第一斜面324之间且形成于对应的第一斜面324与第三斜面326之间,各第二棱线329与基面323之间形成一第二角度A2。第二角度A2主要用以控制光线沿入射方向I射入入光面311后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被各第一斜面324、各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反射的一出光角度,也就是控制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或者是垂直于光源2方向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通过调整第二角度A2的大小能调整所述出光角度。第二角度A2例如介于30度~89度,较佳者是例如介于30度~50度,而更佳者是例如为45度。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角度A2是以30度为例。需说明的是,第二角度A2的大小是以越大为佳,借此,能使光线出光更为集中。
各第三棱线330位于两第二斜面325之间且形成于对应的第二斜面325与第四斜面327之间,各第三棱线330与基面323之间形成一第三角度A3。第三角度A3主要用以控制光线沿入射方向I射入入光面311后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被各第一斜面324、各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反射的一出光角度,也就是控制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或者是垂直于光源2方向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通过调整第三角度A3的大小能调整所述出光角度。第三角度A3例如介于1度~10度,较佳者是例如介于1.2度~5度,而更佳者是例如为1.2度。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角度A3是以3度为例。需说明的是,第三角度A3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能使光线出光更为集中。
第四棱线331形成于第三斜面326与第四斜面327之间并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四棱线331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D1相间隔的端部332,各端部332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棱线328、对应的第二棱线329及对应的第三棱线330。第四棱线331沿第一方向D1所取的一第一宽度W1即为第三斜面326及第四斜面327沿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第一宽度W1介于1微米(μm)~30微米(μm),较佳者是例如介于1微米~20微米,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宽度W1是以10微米度为例。需说明的是,第一宽度W1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能使两第一棱线328的长度增加进而增加第一斜面324的面积及第二斜面325的面积,以提升第一斜面324及第二斜面325反射光线后的聚光效果。虽然第一宽度W1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然而,在另一方面,第一宽度W1在设计时仍需具备有一定的宽度,以避免各第一微结构322因为第一宽度W1很小导致第四棱线331的两端部332非常靠近而构成尖端,进而造成所述尖端很容易被刮伤而受损的情形产生。
参阅图3、图4及图9,第二微结构层34为一设置于导光基材31的出光面312并具有周期性结构的结构层。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层34为一通过涂布方式涂布于出光面312的涂布层,第二微结构层34是由一透明紫外线固化型胶涂布于出光面312后,再经过紫外线灯管所照射出的紫外光固化所形成的透明结构。第二微结构层34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二微结构341。各第二微结构341为一呈长形且长向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棱镜柱,各第二微结构341具有两个等长的倾斜面342,及一形成于两倾斜面342之间的倒圆角343。两倾斜面342之间形成有一顶角B,顶角B的大小是与第一微结构322的第一角度A1、第二角度A2及第三角度A3相配合。顶角B例如介于大于50度且小于150度之间的范围,本第一实施例的顶角B是以120度为例。倒圆角343半径例如介于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20微米之间的范围,本第一实施例的倒圆角343半径是以3微米为例。倒圆角343半径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能达到越佳的聚光效果。两倾斜面342之间沿第一方向D1所取的一第二宽度W2例如为10微米~50微米,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宽度W2是以12微米为例。第二宽度W2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以降低莫瑞效应(Moire effect)的发生。
需说明的是,本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层32及第二微结构层34通过涂布方式分别涂布于导光基材31的背面313及出光面312的方式,能改善现有导光板射出成型的尺寸限制,且能有效降低导光膜3的整体厚度以达到薄型化的设计需求。此外,涂布成型出第一微结构层32及第二微结构层34的透明紫外线固化型胶种类可依照需求而调整,例如当透明紫外线固化型胶为具有弹性的软胶时,第一微结构层32及第二微结构层34能在受到外力摩擦的情况下仍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即使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也能回复原状。例如当透明紫外线固化型胶为大于铅笔硬度H的硬胶时,第一微结构层32及第二微结构层34能达到保护导光基材31的作用以防止其受到刮伤而受损。
参阅图3及图4,反射片4设置在面向第一微结构层32的一侧并与第一微结构层32相间隔。棱镜片5设置在面向第二微结构层34的一侧并与第二微结构层34相间隔,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棱镜片5为一逆棱镜片。
参阅图10,图10是背光模块200的一不完整局部放大图,说明光源2沿入射方向I将光线射入入光面311的光路径。其中,光源2射出角度较大的光线21进入导光基材31后因全反射的次数较多,因此容易在导光基材31邻近入光面311的前段就打到第一微结构322。光源2射出角度较小的光线22进入导光基材31后通常是在导光基材31远离入光面311的后段打到第一微结构322。光源2射出近乎垂直于入光面311的光线23进入导光基材31后由于全反射的次数远小于其他角度的光,因此常不经第一微结构322而由相反于入光面311的侧面射出。前述光线21、22由背面313进入第一微结构322后,第一微结构322的第二、第三、第四斜面325、326、327会将光线21、22折射至反射片4,再借由反射片4反射回第一微结构层32及导光基材31并经由出光面312进入第二微结构层34。最后,光线21、22经由第二微结构层34进入棱镜片5。
参阅图6、图11及图12,图11是沿图5中的一XI-XI线所截取的剖视图,图中示意显示沿入射方向I射入入光面311后之光线的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光路径。图12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示意显示沿入射方向I射入入光面311后之光线的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光路径。当光线射至第一微结构322的第三斜面326时,第三斜面326会将光线全反射至第一斜面324、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进而使前述第一斜面324、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能反射及折射更多光线。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射至两第一斜面324及两第二斜面325时,两第一斜面324及两第二斜面325会将光线反射使其聚集至第一微结构322的一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中心面P上再由出光面312出光。此外,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射至两第一斜面324、两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时,两第一斜面324、两第二斜面325及第四斜面327会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312并经出光面312出光。借由调整第一角度A1来控制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聚集角度,以及借由调整第二角度A2及第三角度A3来控制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借此,能达到经由出光面312高准直出光的效果。此外,借由调整各第二微结构341的顶角B来控制经由出光面312出光的光线的聚光效果,借此,能进一步提升光线经由第二微结构层34高准直出光的效果以及提升光线的指向性。
由于棱镜片5为利用全反射原理改变出光角度的逆棱镜片,因此,光线经由第二微结构层34射至棱镜片5后,借由棱镜片5的反射能够大幅提升出光效率。所以本第一实施例的导光膜3适合与棱镜片5相配合。
参阅图5,由于第三角度A3很小,因此,光线射入入光面311后需要多次经过第一微结构322调整角度才能经由出光面312射出导光基材31。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322由靠近入光面311沿第二方向D2至远离入光面311的分布方式是先密度高、接着密度低,而后再密度高。借由在靠近入光面311处提高第一微结构322的密度,能使光线在更短的距离内就调整好出光角度,以将光学均匀度提高到超过例如80%。
参阅图13,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200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第一微结构322。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棱线329的数量为一个且形成于两第一斜面324之间并与两第一棱线328连接。第三棱线330的数量为一个且形成于两第二斜面325之间并与两第一棱线328及第二棱线329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微结构322省略了第一实施例的图6所示的第三斜面326、第四斜面327及第四棱线331,使第一微结构322呈一四角锥状。借此,同样能达到通过调整第一角度A1(如图7所示)来控制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如图10所示)的光线分量的聚集角度,以及通过调整第二角度A2(如图8所示)及第三角度A3(如图8所示)来控制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的效果。
参阅图14,是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200的第三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第二微结构341。
在本第三实施例中,各第二微结构341为一呈长形且长向沿第二方向D2(如图3所示)延伸的圆弧柱。各第二微结构341具有一倒圆角343,倒圆角343半径例如介于大于5微米且小于500微米之间的范围,本第三实施例的倒圆角343半径是以12微米为例。倒圆角343半径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能达到越佳的雾化遮瑕效果。此外,各第二微结构341沿第一方向D1所取的第二宽度W2例如为2微米~100微米,本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宽度W2是以12微米为例。第二宽度W2的大小是以越小为佳,借此,以降低莫瑞效应(Moire effect)的发生。
归纳上述,各实施例的导光膜32,借由调整各第一微结构322的第一角度A1来控制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聚集角度,以及通过调整第二角度A2及第三角度A3来控制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I的光线分量的出光角度,借此,能达到经由出光面312高准直出光的效果。此外,借由调整各第二微结构341的顶角B来控制经由出光面312出光的光线的聚光效果,借此,能进一步提升光线经由第二微结构层34高准直出光的效果以及提升光线的指向性。再者,借由棱镜片5反射经由第二微结构层34射出的光线,能够大幅提升背光模块200的出光效率,确实能达到本发明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20)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膜包含导光基材,及第一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基材包括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背面并包括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呈多边形并具有基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邻近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斜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斜面并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斜面、两第一棱线、至少一第二棱线,及至少一第三棱线,所述第一斜面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斜面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斜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棱线形成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介于5度~70度,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棱线位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三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89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度~1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介于10度~60度,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50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2度~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为35度,所述第二角度为45度,所述第三角度为1.2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由靠近所述入光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至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方式是先密度高、接着密度低,而后再密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的第三斜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的第四斜面,及第四棱线,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相连接且所述第四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所述第一微结构具有两第二棱线及两第三棱线,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棱线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间隔的端部,所述端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棱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棱线及对应的所述第三棱线,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一宽度介于1微米~3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连接,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及所述第二棱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棱镜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两个倾斜面,及形成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倒圆角,所述倾斜面之间形成有顶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2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顶角介于大于50度且小于150度之间的范围,所述倾斜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10微米~5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圆弧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倒圆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5微米且小于50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二微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2微米~100微米。
11.一种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及导光膜,所述光源沿入射方向射出光线,所述导光膜包含导光基材,及第一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基材包括面向所述光源的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另一端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背面,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背面并包括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呈多边形并具有基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邻近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斜面、两个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基面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斜面并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二斜面、两第一棱线、至少一第二棱线,及至少一第三棱线,所述第一斜面沿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且垂直于所述入射方向的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斜面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二斜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入射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棱线形成于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介于5度~70度,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三棱线位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基面之间形成第三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89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度~1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介于10度~60度,所述第二角度介于30度~50度,所述第三角度介于1.2度~5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为35度,所述第二角度为45度,所述第三角度为1.2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由靠近所述入光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至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方式是先密度高、接着密度低,而后再密度高。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的第三斜面、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的第四斜面,及第四棱线,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相连接且所述第四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所述第一微结构具有两第二棱线及两第三棱线,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棱线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间隔的端部,所述端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棱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棱线及对应的所述第三棱线,所述第四棱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一宽度介于1微米~30微米。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连接,所述第三棱线形成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棱线及所述第二棱线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棱镜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两个倾斜面,及形成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倒圆角,所述倾斜面之间形成有顶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2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顶角介于大于50度且小于150度之间的范围,所述倾斜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10微米~50微米。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导光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基材的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微结构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微结构为呈长形且长向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圆弧柱,所述第二微结构具有倒圆角,所述倒圆角半径介于大于5微米且小于500微米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二微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所取的第二宽度为2微米~100微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76703.0A CN110082853A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76703.0A CN110082853A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82853A true CN110082853A (zh) | 2019-08-02 |
Family
ID=6741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76703.0A Pending CN110082853A (zh) | 2018-01-26 | 2018-01-26 |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82853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65591A (zh) * | 2020-06-29 | 2020-09-15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
WO2022104663A1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2193834A1 (zh) * | 2021-03-17 | 2022-09-22 | 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源结构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62435A (ja) * | 2000-08-16 | 2002-02-28 | Enplas Corp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JP2002296425A (ja) * | 2001-03-29 | 2002-10-09 | Enplas Corp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CN101430400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振专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膜与制造导光膜的制造设备以及制造方法 |
CN102279431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膜制作装置及导光膜制作方法 |
TWI452359B (zh) * | 2011-04-29 | 2014-09-11 | Coretronic Corp |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
US20150226901A1 (en) * | 2014-02-13 | 2015-08-13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Backlight module |
CN206818905U (zh) * | 2017-05-17 | 2017-12-29 | 锦湖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板 |
-
2018
- 2018-01-26 CN CN201810076703.0A patent/CN11008285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62435A (ja) * | 2000-08-16 | 2002-02-28 | Enplas Corp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JP2002296425A (ja) * | 2001-03-29 | 2002-10-09 | Enplas Corp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CN101430400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振专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膜与制造导光膜的制造设备以及制造方法 |
CN102279431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膜制作装置及导光膜制作方法 |
TWI452359B (zh) * | 2011-04-29 | 2014-09-11 | Coretronic Corp |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
US20150226901A1 (en) * | 2014-02-13 | 2015-08-13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Backlight module |
CN206818905U (zh) * | 2017-05-17 | 2017-12-29 | 锦湖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板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65591A (zh) * | 2020-06-29 | 2020-09-15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
WO2022104663A1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US12044879B2 (en) | 2020-11-19 | 2024-07-23 |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WO2022193834A1 (zh) * | 2021-03-17 | 2022-09-22 | 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源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65479B (zh) | 導光膜及具有該導光膜的背光模組 | |
CN103375741B (zh) |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
JP4894955B2 (ja) | 面光源装置 | |
US10921506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 |
WO2020192300A1 (zh) | 光学准直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201018973A (en) | Light guide device | |
US20080031006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20140104871A1 (en) | Light management film | |
WO2018145455A1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M608390U (zh) | 背光模組 | |
CN110082853A (zh) | 导光膜及具有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 |
JP2012164511A (ja) |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 |
WO2022213909A1 (zh) | 一种透明单向出光光源模组 | |
CN113156707B (zh) | 面光源装置和平板显示装置 | |
TWI735591B (zh) | 包括結構化反射器之循環背光 | |
CN100426009C (zh) | 导光板和背光装置 | |
CN100426091C (zh) |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 |
CN100395564C (zh) |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6841080A (zh) | 光学膜及应用其的发光模块 | |
CN111694085B (zh) | 导光板组件、前置光源和反射式显示装置 | |
CN112764151B (zh) | 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1123426A (zh) | 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透明光源系统 | |
CN100412647C (zh) | 导光板和背光模块 | |
CN222825693U (zh) | 一种复合逆棱镜扩散膜及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 | |
TWI860779B (zh) | 光學膜及應用其的發光模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2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