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045484B -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 Google Patents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5484B
CN110045484B CN201910349419.0A CN201910349419A CN110045484B CN 110045484 B CN110045484 B CN 110045484B CN 201910349419 A CN201910349419 A CN 201910349419A CN 110045484 B CN110045484 B CN 110045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urvature
radius
facing
fro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94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5484A (zh
Inventor
刘瑞军
陈宝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zhuosh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iy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iy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iy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494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5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5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5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5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5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沿光轴从物方至像方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镜片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组G3和成像面IMA,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设有光圈STP;物体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移动时,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固定,第三透镜组G3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0.6≤(|FL12|+S)/BFL≤12.5(1);9.9≤(|FL12|+S)/(tanω*BFL)≤11.6(2);通过多个球面镜片和一个非球面镜片制成透镜,并对各个透镜的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实现对像差进行修正,提高了镜片质量以及镜头的性价比。

Description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码相机镜头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器材中,国产镜头的生产设计存在空白,但是国内的摄影爱好者众多,需求量大,且配套镜头价格高,性价比低,对广大的普通摄影爱好者的经济是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急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以解决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沿光轴从物方至像方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镜片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组G3和成像面IMA,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设有光圈STP;物体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移动时,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固定,第三透镜组G3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10.6≤(|FL12|+S)/BFL≤12.5 (1);
9.9≤(|FL12|+S)/(tanω*BFL)≤11.6 (2);
其中,FL12:无限远时,第一镜片组G1和第二镜片组G2的合成后的焦距; S:无限远状态时,第一镜片组G1朝向物方一侧最前端面到光圈STP的距离;BFL:无限远状态下,最靠近像面的面到成像面IMA的距离;ω:光学系的半画角的角度;
所述第一镜片组G1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并该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其中,该第一透镜的有效口径值大于54mm,该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8.45<R<41.5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50<R<26.50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2.45<CT<2.55mm;该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8.5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3.90<R<25.55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90<CT<2.10mm;该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00<R<63.1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7.00<R<-70.20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7.25<CT<7.35mm;该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7.00<R<-70.1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0<R<20.00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40<CT<1.60mm;
所述第二镜片组G2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该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3.00<R<46.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26.50<R<157.0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5<CT<4.00mm;该第六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像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1.5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6.00<R<-25.5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0<CT<5.40mm;
所述第三镜片组G3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并该第七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八透镜和第十一透镜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所述第十二透镜为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该第七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50<R<31.8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8.65<R<-18.40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0<CT<7.95mm;该第八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5<R<-18.4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45<CT<1.55mm;该第九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83.35<R<-77.50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0<CT<7.85mm;该第十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00<R<38.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50.10<R<-46.00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0<CT<7.20mm;该第十一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9.00<R<-104.5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0.50<R<46.00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45<CT<1.55mm;该第十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非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50<R<-114.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47.50<R<189.5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CT<2.5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镜片组G1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所述第三透镜的后表面与第四透镜的前表面彼此胶合;该第二透镜与前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 7.00<CT<13.80mm;该第三透镜与前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4.70<CT<6.3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中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六透镜与前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 2.50<CT<3.2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镜片组G3中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的相邻表面彼此胶合,所述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十透镜与前述第九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0.05<CT<0.15mm;该第十一透镜与前述第十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20<CT<1.60mm;该第十二透镜与前述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4.85<CT<5.65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五透镜与前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3.70<CT<17.35mm;所述第七透镜与前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0.10<CT<10.7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光圈STP设于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且该光圈STP的中心与第六透镜后表面的距离为1.80<CT<3.55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镜头光学总长小于或等于116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透镜的Nd为1.75,Vd为52.3;
该第二透镜的Nd为1.85,Vd为23.8;
该第三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四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五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六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七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八透镜的Nd为1.65,Vd为33.8;
该第九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十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十一透镜的Nd为1.72,Vd为29.5;
该第十二透镜的Nd为1.52,Vd为63.5;
其中Vd是各光学材料的色散系数,Nd是各光学材料的折射系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1.40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75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
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6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3.95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3.0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25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
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15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75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3.13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56.5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93mm;
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75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75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5.35mm;
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80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0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
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0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3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3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00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3mm;
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25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6.25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5mm;
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8.75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00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00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9.00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38.49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6.31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
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8.3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00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3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6.86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
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6.86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8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90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26.9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8mm;
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48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79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5.35mm;
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56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48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
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48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3.31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4mm;
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71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0.02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8mm;
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04.52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9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 1.50mm;
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4.46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47.97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镜头的视角大于94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采用多个球面镜片和一个非球面镜片制成透镜,并对各个透镜的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实现对像差进行修正,提高镜头的清晰度,从而提高镜头的使用性能;以及采用低色散镜片、球面镜片和大口径双面非球面镜片配合来修正各种像差,提高了镜片质量以及镜头的性价比,一定程度上降低普通摄影爱好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填补了国内该类型镜头技术方案的空缺。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中第一镜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中第二镜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中第三镜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L11、第一透镜,L12、第二透镜,L13、第三透镜,L14、第四透镜;
L21、第五透镜,L22、第六透镜;
L31、第七透镜,L32、第八透镜,L33、第九透镜,L34、第十透镜,
L35、第十一透镜,L36、第十二透镜;
M1、M2、M3、M4、M5、M6、M7、M8、间距;
L、光学总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沿光轴从物方至像方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镜片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组G3和成像面IMA,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设有光圈STP。物体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移动时,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 固定,第三透镜组G3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10.6≤(|FL12|+S)/BFL≤12.5 (1);
9.9≤(|FL12|+S)/(tanω*BFL)≤11.6 (2);
其中,FL12:无限远时,第一镜片组G1和第二镜片组G2的合成后的焦距; S:无限远状态时,第一镜片组G1朝向物方一侧最前端面到光圈STP的距离; BFL:无限远状态下,最靠近像面的面到成像面IMA的距离;ω:光学系的半画角的角度。
所述第一镜片组G1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 L12、第三透镜L13和第四透镜L14,并该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和第四透镜L14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三透镜L13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所述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和第三透镜L13之间为微间距设置,所述第三透镜L13的后表面与第四透镜L14的前表面彼此胶合;该第二透镜L12与前述第一透镜L11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1为7.00<CT<13.80mm,具体为7.50mm;该第三透镜L13与前述第二透镜L12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2 为4.70<CT<6.30mm,具体为6.27mm。
所述第二镜片组G2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五透镜L21和第六透镜 L22,该第五透镜L21和第六透镜L22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所述第五透镜L21和第六透镜L22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六透镜L22与前述第五透镜 L21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4为2.50<CT<3.20mm,具体为3.16mm。
所述第三镜片组G3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七透镜L31、第八透镜 L32、第九透镜L33、第十透镜L34、第十一透镜L35和第十二透镜L36,并该第七透镜L31、第九透镜L33和第十透镜L34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八透镜L32和第十一透镜L35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第十二透镜L36为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所述第七透镜L31、第八透镜L32和第九透镜L33的相邻表面彼此胶合,所述第九透镜L33、第十透镜L34、第十一透镜L35和第十二透镜L36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十透镜L34与前述第九透镜L33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6为0.05<CT<0.15mm,具体为0.1mm;该第十一透镜L35 与前述第十透镜L34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7为1.20<CT<1.60mm,具体为1.21mm;该第十二透镜L36与前述第十一透镜L35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8为4.85<CT<5.65mm,具体为4.87mm。
所述第五透镜L21与前述第四透镜L14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3为 13.70<CT<17.35mm,具体为13.74mm;所述第七透镜L31与前述第六透镜L22 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M5为10.10<CT<10.70mm,具体为10.13mm。所述光圈STP设于第六透镜L22与第七透镜L31之间,且该光圈STP的中心与第六透镜L22后表面的距离为1.80<CT<3.55mm,具体为3.54mm。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L11的有效口径值大于54mm,该第一透镜L1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该第一透镜L11的折射系数Nd为 1.75,色散系数Vd为52.3;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1.30<R<41.5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50<R<26.50mm,该第一透镜L11的中心厚度为2.45<CT<2.55mm。
该第二透镜L12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该第二透镜L12的折射系数Nd为1.85,色散系数Vd为23.8;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8.5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3.90<R<25.55mm,该第二透镜L12的中心厚度为1.90<CT<2.10mm。
该第三透镜L13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该第三透镜L13的折射系数Nd为1.90,色散系数Vd为31.4;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90<R<63.1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87.00<R<-70.20mm,该第三透镜L13的中心厚度为7.25<CT<7.35mm。
该第四透镜L14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该第四透镜L14的Nd为折射系数1.50,色散系数Vd为81.6;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20<R<-70.1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0<R<20.00mm;该第四透镜L14的中心厚度为1.40<CT<1.50mm。
该第五透镜L21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该第五透镜L21的折射系数Nd为1.90,色散系数Vd为31.4;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3.00<R<46.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26.50<R<157.00mm,该第五透镜L21的中心厚度为3.85<CT<4.00mm;
该第六透镜L22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像方的弯月型镜片,该第六透镜L22的折射系数Nd为1.50,色散系数Vd为81.6;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1.5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6.00<R<-25.5mm,该第六透镜L22的中心厚度为5.30<CT<5.40mm;
该第七透镜L31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该第七透镜L31的折射系数Nd为1.50,色散系数Vd为81.6;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50<R<31.8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8.65<R<-18.40mm,该第七透镜L31的中心厚度为7.90<CT<7.95mm;
该第八透镜L32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该第八透镜L32的折射系数Nd为1.65,色散系数Vd为33.8;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5<R<-18.4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该第八透镜L32的中心厚度为1.45<CT<1.55mm;
该第九透镜L33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该第九透镜L33的折射系数Nd为1.50,色散系数Vd为81.6;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83.35<R<-77.50mm,该第九透镜L33的中心厚度为7.80<CT<7.85mm;
该第十透镜L34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该第十透镜L34的折射系数Nd为1.90,色散系数Vd为31.4,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00<R<38.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50.10<R<-46.00mm,该第十透镜L34的中心厚度为7.10<CT<7.20mm;
该第十一透镜L35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该第十一透镜L35的折射系数Nd为1.72,色散系数Vd为29.5;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9.00<R<-104.5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0.50<R<46.00mm,该第十一透镜L35的中心厚度为 1.45<CT<1.55mm;
该第十二透镜L36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非球面镜片,该第十二透镜L36的折射系数Nd为1.52,色散系数Vd为63.5,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50<R<-114.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47.50<R<189.5mm,该第十二透镜L36的中心厚度为 1.50<CT<2.50mm。
具体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40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4.75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6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3.95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3.0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70.25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15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9.75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3.13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56.5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93mm;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75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25.75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5mm;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80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8.60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0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9.33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3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00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3mm;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25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6.25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5mm;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8.75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00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00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9.00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所述镜头光学总长L小于或等于116mm,所述镜头的视角大于94度。
第十二透镜L36的非球面相关参数:
K 4(B) 6(C) 8(D) 10(E) 12(F)
L361 -20.195 -4.508E-05 6.657E-08 -4.035E-10 2.981E-13 1.456E-15
L362 59.615 1.128E-05 1.027E-07 -1.833E-10 -3.193E-13 8.724E-16
非球面形状定义:
y:从光轴开始径向坐标。
z:非球面和光轴相交点开始,光轴方向的偏移量。
r:非球面的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
K,4次,6次,8次,12次的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8.49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6.31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8.3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00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3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6.86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86.86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8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5.90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26.9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8mm;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45.48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79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5mm;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31.56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48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8.48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3.31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4mm;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37.71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0.02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8mm;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04.52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9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4.46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 147.97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所述镜头光学总长L小于或等于123.2mm,所述镜头的视角大于94度。
第十二透镜L36非球面相关参数
K 4(B) 6(C) 8(D) 10(E) 12(F)
L361 2.181 -4.552E-05 8.124E-08 -5.941E-10 8.879E-13 -4.306E-16
L362 62.451 8.516E-06 9.302E-08 -1.588E-10 -6.763E-13 1.339E-15
非球面形状定义:
y:从光轴开始径向坐标。
z:非球面和光轴相交点开始,光轴方向的偏移量。
r:非球面的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
K,4次,6次,8次,12次的非球面系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采用前述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及十二透镜的结构设计,该镜头的光学总长度较小,小于或等于123.2mm,该镜头的视角θ较大,可达94度,光圈可以做到F1.8,是高解析度全画幅镜头并且满足高标准的光学性能,在最大光圈下能呈现良好的画质,特别适用于风光及夜景拍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方至像方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镜片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镜片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镜片组G3和成像面IMA,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设有光圈STP;物体从无穷远向近距离移动时,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固定,第三透镜组G3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10.6≤(|FL12|+S)/BFL≤12.5 (1);
9.9≤(|FL12|+S)/(tanω*BFL)≤11.6 (2);
其中,FL12:无限远时,第一镜片组G1和第二镜片组G2的合成后的焦距;S:无限远状态时,第一镜片组G1朝向物方一侧最前端面到光圈STP的距离;BFL:无限远状态下,最靠近像面的面到成像面IMA的距离;ω:光学系的半画角的角度;
所述第一镜片组G1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并该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其中,该第一透镜的有效口径值大于54mm,该第一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8.45<R<41.5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50<R<26.50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45<CT<2.55mm;该第二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8.5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3.90<R<25.55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90<CT<2.10mm;该第三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00<R<63.10mm,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7.00<R<-70.20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25<CT<7.35mm;该第四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7.00<R<-70.1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0<R<20.00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40<CT<1.60mm;
所述第二镜片组G2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该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五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物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3.00<R<46.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26.50<R<157.0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5<CT<4.00mm;该第六透镜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凸向像方的弯月型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0<R<-41.5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6.00<R<-25.5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0<CT<5.40mm;
所述第三镜片组G3包括由物至像依次设置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并该第七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均为正光焦度的球面镜片,该第八透镜和第十一透镜均为负光焦度的球面镜片,第十二透镜为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该第七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50<R<31.8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5<R<-18.40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0<CT<7.95mm;该第八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5<R<-18.4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45<CT<1.55mm;该第九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0<R<21.35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3.35<R<-77.50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0<CT<7.85mm;该第十透镜为前表面凸向物方和后表面凸向像方的双凸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00<R<38.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0.10<R<-46.00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0<CT<7.20mm;该第十一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9.00<R<-104.5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0.50<R<46.00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45<CT<1.55mm;该第十二透镜为前表面凸向像方和后表面凸向物方的双凹非球面镜片,其朝向物方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50<R<-114.00mm,及其朝向像方之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47.50<R<189.5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CT<2.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组G1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所述第三透镜的后表面与第四透镜的前表面彼此胶合;该第二透镜与前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7.00<CT<13.80mm;该第三透镜与前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4.70<CT<6.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组G2中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六透镜与前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2.50<CT<3.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片组G3中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的相邻表面彼此胶合,所述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之间为微间距设置;该第十透镜与前述第九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0.05<CT<0.15mm;该第十一透镜与前述第十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20<CT<1.60mm;该第十二透镜与前述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4.85<CT<5.65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与前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3.70<CT<17.35mm;所述第七透镜与前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处相邻两表面之间距为10.10<CT<10.7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STP设于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之间,且该光圈STP的中心与第六透镜后表面的距离为1.80<CT<3.5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光学总长小于或等于123.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Nd为1.75,Vd为52.3;
该第二透镜的Nd为1.85,Vd为23.8;
该第三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四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五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六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七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八透镜的Nd为1.65,Vd为33.8;
该第九透镜的Nd为1.50,Vd为81.6;
该第十透镜的Nd为1.90,Vd为31.4;
该第十一透镜的Nd为1.72,Vd为29.5;
该第十二透镜的Nd为1.52,Vd为63.5;
其中Vd是各光学材料的色散系数,Nd是各光学材料的折射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40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4.75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
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6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3.95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3.0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25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
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0.15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75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3.13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56.5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93mm;
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75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75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5mm;
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80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0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
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60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3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9.33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00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3mm;
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25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6.25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5mm;
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8.75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1.00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5.00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9.00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8.49mm,该第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6.31mm,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50mm;
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8.35mm,该第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00mm,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所述第三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3.30mm,该第三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6.86mm,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30mm;
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6.86mm,该第四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58mm,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90mm,该第五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26.90mm,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为3.88mm;
所述第六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48mm,该第六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5.79mm,该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为5.35mm;
所述第七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1.56mm,该第七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48mm,该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93mm;
所述第八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8.48mm,该第八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八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九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21.31mm,该第九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83.31mm,该第九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84mm;
所述第十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37.71mm,该第十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50.02mm,该第十透镜的中心厚度为7.18mm;
所述第十一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04.52mm,该第十一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45.59mm,该第十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1.50mm;
所述第十二透镜朝向物方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14.46mm,该第十二透镜朝向像方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147.97mm,该第十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2.00mm。
CN201910349419.0A 2019-04-28 2019-04-28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Active CN110045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9419.0A CN11004548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9419.0A CN11004548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5484A CN110045484A (zh) 2019-07-23
CN110045484B true CN110045484B (zh) 2024-03-19

Family

ID=67279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9419.0A Active CN110045484B (zh) 2019-04-28 2019-04-28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548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38255A (ja) * 2012-08-18 2014-02-27 Sigma Corp 結像光学系
CN104330872A (zh) * 2014-10-27 2015-02-04 东莞市明镜光学有限公司 大光圈超广角光学镜头
CN105158878A (zh) * 2015-08-29 2015-12-16 东莞市明镜光学有限公司 八镜片超广角镜头
WO2016051672A1 (ja) * 2014-10-02 2016-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
CN107065147A (zh) * 2017-05-26 2017-08-18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超大光圈高清定焦镜头
CN209606699U (zh) * 2019-04-28 2019-11-08 深圳市雷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470B (zh) * 2012-02-15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鏡頭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38255A (ja) * 2012-08-18 2014-02-27 Sigma Corp 結像光学系
WO2016051672A1 (ja) * 2014-10-02 2016-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
CN104330872A (zh) * 2014-10-27 2015-02-04 东莞市明镜光学有限公司 大光圈超广角光学镜头
CN105158878A (zh) * 2015-08-29 2015-12-16 东莞市明镜光学有限公司 八镜片超广角镜头
CN107065147A (zh) * 2017-05-26 2017-08-18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超大光圈高清定焦镜头
CN209606699U (zh) * 2019-04-28 2019-11-08 深圳市雷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5484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28119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09541784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06932888B (zh) 一种360°全景鱼眼镜头
CN105334598B (zh) 一种光学镜头
CN103424845A (zh) 远摄镜头系统
WO2017177665A1 (zh) 一种超广角大光圈镜头
CN114063273B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03217783A (zh) 一种高清广角镜头
CN106483639B (zh) 无反大光圈超广角镜头
CN203773139U (zh) 成像透镜和包括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CN114265189A (zh) 变焦镜头及成像装置
CN112666689B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205067847U (zh) 一种光学镜头
CN103293641A (zh) 广角转接镜头
CN110262021B (zh) 一种变焦镜头
WO2021012770A1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13009670A (zh) 望远式成像镜头
CN214041848U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211014818U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08614344B (zh) 一种车载广角镜头
CN110045484B (zh)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CN210626767U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209895078U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10579865B (zh) 一种高清晰度超广角平场物镜
CN209606699U (zh) 数码相机超广角大光圈全画幅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601, Block B, Building 1, Shenzhe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Valley, Dashi 1st Road,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eizhuosh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2701.27022705, Block A, Building 8, Shenzhe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Valley, Dashi 1st Road,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Leiy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