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
背景技术
一般利用插扣作为将一根绳带状构件的两端或两根绳带状构件彼此进行连接、分开的手段。插扣具备插头和由该插头插入卡合的插座,插头具备插头主体和相互平行地形成于该插头主体两侧的一对腿部,在各腿部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操作部、卡合部,插座具备插座主体和在该插座主体上供插头插入的插入孔,当腿部与插入孔抵接并逐渐插入插入孔内,腿部相互向内侧弹性位移,各腿部的前端一面因插座的抵接部而相互向内侧弹性变形,一面被逐渐插入,最后,由于各腿部的卡合部越过插座上的被卡合部,同时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各腿部向外侧弹性恢复,使得插头卡合在插座上,且腿部的操作部露出开口部;为将插头从插座拆下,将从插座的开口部露出的插头的操作部相互向内侧推压,使腿部向内侧弹性变形。这样一来,由于成为各腿部的卡合部从形成在插座上的被卡合部拆下的状态,所以,在该状态下,将插头从插座拔出,如此能够将插头从插座拆下。
因此,在这样的插扣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是插头的腿部能够向内外侧变形的构造,所以,存在例如钩挂在外部等向外侧打开那样过度地变形,则腿部向外侧塑性变形,或若进一步强行将腿部向外侧打开那样变形,则有破损等的可能性。
2、用两根手指按压操作部的方式将插头从插座上拆下,有时会出现操作部受力不均匀,导致插头从插座拆不开或卡住的现象。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包括:阳部件、阴部件;
所述阳部件包括:固定调节部、阳侧插头、导向板、按压部一、按压部二、栓板;
所述阴部件包括:固定部、阴侧插座;
所述固定调节部固定绳及带状物端部,并调节绳及带状物的长度;
所述固定部固定绳及带状物的端部;
所述阳侧插头具备插头主体和以插头主体中部为中心对称设置的一对腿部,腿部的中部设有操作部,以及腿部末端设有凹槽的卡合部,腿部之间设有导向部;
所述导向板的数量有两个,导向板相对设置在腿部的两外侧侧面的中部;
所述按压部一为U型结构,其两侧边的顶面均设有凹槽一、凹槽二,按压部一设置在导向板上;
所述按压部二为U型结构,其两侧边的顶面均设有凹槽三,按压部二与按压部一对应设置在导向板上;
所述栓板设置在按压部一与按压部二之间,其两端分别延伸至凹槽一、凹槽三内;
所述阴侧插座为一端开放的中空方形体,其开放端为插入孔,两侧中部设有中空微凸的开口部,且侧面中部设有竖向分割两侧及开口部的导向槽一,阴侧插座内壁较大的壁面中部设有竖直的导向槽二,以及以导向槽二为中心远离阴侧插座开放端的一端对称设有弯折结构的被卡合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一与凹槽二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一与凹槽二深度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一的深度大于凹槽二的深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栓板能在凹槽三内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二位于按压部一下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一的宽度大于导向板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一靠近阳侧插头开放端的一端呈喇叭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一、按压部二与手部接触的面为凹或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一、按压部二与腿部之间的间距大于阴侧插座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拴板控制按压部位移,能有效克服腿部因过度承受外侧力而导致受损;
2、本发明通过外漏的按压部一、按压部二增加与手指的接触面积,能快速将阳侧插头快速插入阴侧插座,同时避免出现拆不开或卡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阳部件、阴部件分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阳部件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阴部件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按压部一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按压部二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本发明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包括:阳部件、阴部件;
如图1、2、3所示,所述阳部件包括:固定调节部11、阳侧插头12、导向板13、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栓板16;
所述固定调节部11中部水平设有两个相邻的条状孔,固定调节部11固定绳及带状物端部,并调节绳及带状物的长度;
所述阳侧插头12具备插头主体和以插头主体中部为中心对称设置的一对腿部121,腿部121的中部设有操作部122,以及腿部121末端设有凹槽的卡合部123,腿部121之间设有导向部124;
所述导向板13的数量有两个,导向板13相对设置在腿部121的两外侧侧面的中部,并与卡合部123对应设置在靠近腿部121末端外侧面的中部,导向板13支撑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
所述按压部一14为U型结构,如图5所示,其两侧边的顶面均设有凹槽一141、凹槽二142,按压部一14开口朝向腿部121并在腿部121的外侧面,按压部一14设置在导向板13上;
所述按压部二15为U型结构,如图6所示,其两侧边的顶面均设有凹槽三151,按压部二15开口朝向腿部121,并与按压部一14对应在腿部121的侧面,按压部二15设置在导向板13上;
所述栓板16设置在按压部一14与按压部二15之间,其两端端延伸分别至凹槽一141、凹槽三151内,栓板16控制按压部一14与按压部二15相对移动;
所述阴部件包括:固定部21、阴侧插座22;如图1、2、4所示,所述固定部21设有一个与固定调节部11相似的条状孔,固定部21固定绳及带状物的端部;
所述阴侧插座22为一端开放的中空方形体,其开放端为插入孔221,两侧中部设有中空微凸的开口部222,且侧面中部设有竖向分割两侧及开口部222的导向槽一223,阴侧插座22内壁较大的壁面中部设有竖直的导向槽二224,以及以导向槽二224为中心远离阴侧插座22开放端的一端对称设有弯折结构的被卡合部225。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凹槽一141与凹槽二142连通,其目的是便于拴板在凹槽一141与凹槽二142之间滑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凹槽一141与凹槽二142深度不同,其目的是便于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相对位移时,使得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之间有足够的空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凹槽一141的深度大于凹槽二142的深度,其目的是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相对位移前,拴板滑动至凹槽一141内,使得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之间有足够的空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栓板16能在凹槽三151内滑动,其目的是便于控制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之间运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按压部二15位于按压部一14下方,其目的是便于拴板在凹槽三151内平滑的运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所述导向槽一223的宽度大于导向板13的宽度,其目的是便于导向板13进入导向槽一223内。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导向槽一223靠近阳侧插头12开放端的一端呈喇叭状,其目的是便于导向板13进入导向槽一223内。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与手部接触的面为凹或凸,其目的是便于与手部贴合。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与腿部121之间的间距3大于阴侧插座22的壁厚,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阴侧插座22插入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与腿部121之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闭合时,首先将拴板16沿凹槽三151移动至凹槽一141内,然后将阳侧插头12末端进入阴侧插座22的插入孔221的孔口,同时阴侧插座22开口端插入按压部二15、按压部一14与腿部121之间,接着导向部124插入导向槽二224内并逐渐插入、导向板13插入导向槽一223内,使得腿部121因阴侧插座22内侧壁或按压部一14、按压部二15相对位移而向内侧弹性变形,然后向内侧弹性变形的腿部121向外侧弹性恢复,使得操作部122嵌入开口部222、卡合部123卡住被卡合部225,最后将拴板16移动至凹槽二142内;开启时,将拴板16沿凹槽三151移动至凹槽一141内,同时按住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使得按压部二15与按压部一14相对移动,迫使腿部121相互向内侧弹性变形,接着操作部122脱出开口部222、卡合部123从被卡合部225处移出,在该状态下,阳侧插头12从阴侧插座22内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