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36802A - 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 Google Patents
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36802A CN109936802A CN201811471603.4A CN201811471603A CN109936802A CN 109936802 A CN109936802 A CN 109936802A CN 201811471603 A CN201811471603 A CN 201811471603A CN 109936802 A CN109936802 A CN 1099368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aphragm
- reinforcing material
- sub
- boundary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2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2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 H04R7/125—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perposed layers in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27—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dome-shap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机械强度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本发明为一种振膜(144A),其特征在于,具备:主振膜(1441)、与主振膜(1441)的外周缘连接的副振膜(1442)、配置在主振膜(1441)与副振膜(1442)的边界上的增强材料(1446A),配置增强材料(1446A)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背景技术
对电气信号和声波进行相互转换的电声换能器会被安装在头戴式耳机、麦克风、扬声器等电声换能装置中使用。电声换能器由振膜基于电气信号而振动以产生与电气信号相应的声波,或是由振膜基于声波而振动以产生与声波相应的电气信号。
电声换能器的转换类型有利用磁场的动态式和利用电场的电容式等。
动态式的电声换能器具有磁路、音圈、振膜。磁路产生磁场。音圈为配置在磁路的磁场中的导体,安装在振膜上。振膜通过向音圈流动电气信号(电流)所产生的驱动力来产生声波,或是通过接收声波而与音圈一同振动来在音圈产生电气信号。
振膜具备振动部及安装部。振膜通过例如对高分子膜等薄膜进行加圧或加热而成型。振动部具备主振膜和副振膜。主振膜在俯视时呈圆形的拱顶状。副振膜在俯视时呈环形且呈拱顶状。副振膜与主振膜的外周缘连接。安装部与副振膜的外周缘连接。意即,主振膜、副振膜、安装部形成为一体。
一般情况下,为降低振膜的刚性,由薄膜构成振膜。因此,振膜的机械强度容易降低。其结果是,主振膜可轻易地因所施加的声压或音圈的驱动力而变形。当振膜的机械强度降低时,振膜所输出的音的音质会下降。
为了提高振膜的机械强度,人们开发了在振膜的一个面上粘贴增强膜(增强材料)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增大振膜的厚度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55-1377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85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若为了提高振膜的机械强度而在整个振动部尤其是副振膜的外周缘上粘贴增强材料或是进行加厚处理,会使振膜的最低谐振频率(f0)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若最低谐振频率发生变化,会使振膜的低音域特性变差。
本发明即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机械强度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振膜具有主振膜、与主振膜的外周缘连接的副振膜、配置在主振膜与副振膜的边界上的增强材料,配置增强材料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的外周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对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电声换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电声换能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为图2的电声换能装置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实施方式的图,图4的(a)为俯视图,图4的(b)为图4的(a)的B-B线剖视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所具备的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8的(a)为俯视图,图8的(b)为图8的(a)的C-C线剖视图。
图9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10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12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3的(a)为俯视图,图13的(b)为图13的(a)的D-D线剖视图,图13的(c)为仰视图。
图14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本装置
10:第1放音单元
11:壳体
111:隔音板
112:第1壳体
113:第2壳体
12:耳垫
13:电路基板
14A:电声换能器
141:单元盒
142:磁路
143:音圈
144A~H:振膜
144J~K:振膜
1441:主振膜
1442:副振膜
1443:安装部
1444:边界
1445:边界
1446A~H:增强材料
1446J~K:增强材料
1446C1:第1增强材料
1446C2:第2增强材料
1446F1:第1增强材料
1446F2:第2增强材料
1446G1:第1增强材料
1446G2:第2增强材料
1446H1:第1增强材料
1446H2:第2增强材料
1446J1:第1增强材料
1446J2:第2增强材料
1446K1:第1增强材料
1446K2:第2增强材料
20:第2放音单元
21:壳体
22:耳垫
30:连接部件
S1:第1容纳室
S2:第2容纳室
S3:前气室
P:顶部
Q: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电声换能装置(1)·
首先,对具备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电声换能装置(以下简称“本装置”)进行说明。
本装置为基于来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声源的音频信号而输出声波的电声换能装置,例如头戴式耳机、耳机、扬声器等。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头戴式耳机为例对本装置进行说明。
·电声换能装置(1)的结构
图1为本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装置的左侧视图。
本装置1佩戴在本装置1的使用者的头部,基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来输出声波。本装置1为例如经由线缆(未图示)输入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的有线式头戴式耳机。
而且,本装置也可以是例如利用蓝牙(注册商标)等无线传送手段从声源接收音频信号的无线式头戴式耳机。
在以下的说明中,本装置1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与佩戴了本装置1的使用者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相同。
本装置1具有第1放音单元10、第2放音单元20、连接部件30。
图3为第1放音单元10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第1放音单元10佩戴在使用者的左耳的周围,基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而输出声波。第1放音单元10具备壳体11、耳垫12、电路基板13、电声换能器14A。
壳体11容纳电路基板13和电声换能器14A。壳体11具备隔音板111、第1壳体112、第2壳体113。
隔音板111保持电声换能器14A。第1壳体112与隔音板111共同形成容纳电声换能器14A的第1容纳室S1。第2壳体113与第1壳体112共同形成容纳电路基板13的第2容纳室S2。
耳垫12为壳体1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缓冲材料。当本装置1佩戴在使用者的头部时,耳垫12在壳体11与使用者的头部间形成密闭空间(以下简称“前气室”)S3。
电路基板13上安装有用于接收音频信号的电路、用于消噪的电路等。电路基板13配置在第2容纳室S2内。
而且,电路基板并非本发明必不可少的结构,第1放音单元也可不具备电路基板。该情况下,不需要第2容纳室。
电声换能器14A基于来自声源的电气信号(音频信号)产生声波,并向前气室S3输出声波。电声换能器14A安装在隔音板111上,配置在第1容纳室S1内。关于电声换能器14A的结构,参见后述内容。
回到图1。
第2放音单元20佩戴在使用者的右耳的周围,基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输出声波。第2放音单元20的结构与第1放音单元10的结构相同。意即,第2放音单元20具备壳体21、耳垫22、电路基板(未图示)、电声换能器(未图示)。
连接部件30连接第1放音单元10和第2放音单元20。
·电声换能器(1)的结构
下面,就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进行说明。此处,第2放音单元20所具备的电声换能器(未图示)的结构与第1放音单元10所具备的电声换能器14A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第1放音单元10所具备的电声换能器14A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电声换能器14A具备单元盒141、磁路142、音圈143、振膜144A。
单元盒141容纳磁路142、音圈143、振膜144A。单元盒141安装在隔音板111上。
磁路142产生磁场。磁路142具备供磁束以均匀的密度通过的磁隙G。
音圈143根据音频信号而驱动(振动)。音圈143安装在振膜144A的背面(图3的纸面左侧的面)。音圈143以横穿磁束的方式配置在磁隙G内。
振膜144A根据音圈143的驱动(振动)而振动并输出声波。振膜144A为在俯视时呈圆形的薄膜。振膜144A为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膜等合成树脂制。关于振膜144A的结构参见后述内容。
·振膜(1)的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振膜进行说明。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实施方式的图,图4的(a)为俯视图,图4的(b)为图4的(a)的B-B线剖视图。
振膜144A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A。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通过加热冲压形成为一体。振膜144A在主振膜1441与副振膜1442之间具备边界1444,在副振膜1442与安装部1443之间具备边界1445。
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边界1444构成基于音圈143的振动而振动的振动部。主振膜1441在俯视时呈圆形,且在剖视时呈向右方(图3的纸面右方)凸出的拱顶状。副振膜1442在俯视时呈环形,且在剖视时呈向右方凸出的圆弧状。副振膜1442与主振膜的外周缘连接。意即,副振膜1442配置在主振膜1441的外周缘。连接主振膜1441与副振膜1442的边界1444的线(假想线)在俯视时呈圆形。副振膜1442具有顶部P。顶部P为副振膜1442的顶点。
而且,边界的宽度(图4的(b)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可根据振膜的用途或大小等来适当设定。
安装部1443安装在单元盒141上。振膜144A可相对于单元盒141振动。安装部1443在俯视时呈环形,且在剖视时呈平板状。安装部1443与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连接。意即,安装部1443配置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连接副振膜1442和安装部1443的边界1445的线(假想线)在俯视时呈圆形。
增强材料1446A增强振动部,提升(提高)振动部的机械强度。
增强材料1446A覆盖主振膜1441的整个表面(图4的(b)的纸面上侧的面)、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增强材料1446A在俯视时呈圆形。增强材料1446A为例如聚碳酸酯等热塑性塑料制的薄膜。意即,增强材料1446A的材质与振动部的材质不同。
而且,增强材料的材质只要能增强振动部即可,也可以与振动部相同。
增强材料1446A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图4的(b)的纸面上侧的面)上。粘合剂为例如UV(Ultraviolet)固化粘合剂。
而且,粘合剂只要能将增强材料粘贴在振动部上即可,不局限于UV固化粘合剂。
此外,增强材料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增强材料既可以在整个或部分增强材料包含网格部分,也可以具有供多余的粘合剂流出的槽、洞、孔等。
如图4的(b)所示,增强材料1446A配置在主振膜1441的整个表面、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图4的(b)的纸面上侧的面)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A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意即,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A。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A。因此,增强材料1446A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
此处所谓“配置增强材料1446A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是指俯视时呈圆形的增强材料1446A的外周缘配置在与副振膜1442的边界1445相比更靠近内侧(边界1444侧)的位置。意即,增强材料1446A的外周缘位于副振膜1442的边界1444与边界1445之间。
如图4的(b)所示,增强材料1446A以外周缘位于副振膜1442的顶部P的方式配置。意即,增强材料1446A配置在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
而且,增强材料的外周缘的优选位置为例如副振膜1442的顶部P的附近。所谓“顶部P的附近”,是指从副振膜1442的“顶部P与边界1444的中间位置”到“顶部P与边界1445的中间位置”的范围。意即,顶部P的附近包括与顶部P相比更靠近内侧(顶部P与边界1444的中间位置侧)的位置和与顶部P相比更靠近外侧(顶部P与边界1445的中间位置侧)的位置。
·电声换能器(1)的动作·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振膜144A根据音圈143的驱动(振动)而振动并输出声波。增强材料1446A配置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因此,能够提高振膜144A的机械强度。而且,配置增强材料1446A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因此,能够抑制对振膜144A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例如,最低谐振频率的上升)。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
该图示出了对现有的电声换能器(以下简称“现有产品”)的频率特性和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频率特性进行比较的结果。
图5中,实线示出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14A的频率特性,虚线示出现有产品的频率特性。如图5所示,电声换能器14A的频率特性与现有产品的频率特性相比,低音域的特性基本没有变化。意即,虽然电声换能器14A具备增强材料1446A,但是抑制了对振膜144A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此外,电声换能器14A的频率特性与现有产品的频率特性相比,振膜在中音域和高音域所输出的声压有所下降。意即,电声换能器14A与现有产品相比,能够抑制振膜144A的共振,因而能够改进中音域的特性和高音域的特性,具备良好的频率特性。
·总结(1)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电声换能器14A的振膜144A在振动部配置增强材料1446A,因此增强了振膜144A的机械强度。此外,配置增强材料1446A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因此抑制了对振膜144A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意即,振膜144A能够抑制对振膜144A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振膜144A的机械强度。
而且,增强材料也可以不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而是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背面(图3的纸面左侧的面)。
图6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背面(图6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B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B。
如图6所示,增强材料1446B配置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配置增强材料1446B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意即,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B。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B。因此,增强材料1446B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增强材料1446B与先前说明的增强材料1446A相同,俯视时呈圆形。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B的振膜144B,也能够达到与先前说明的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此外,增强材料也可以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
图7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图7的纸面上侧的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图7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增强材料的情形。意即,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粘贴了第1增强材料,并在振动部的背面粘贴了第2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C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C。
增强材料1446C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C1和第2增强材料1446C2。第1增强材料1446C1的形状与第2增强材料1446C2的形状相同。第1增强材料1446C1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与第2增强材料1446C2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一致。
而且,第1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不与第2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一致。意即,例如当第1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和第2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各自的位置位于副振膜的顶部的附近时,第1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第2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外侧的位置,或者,第1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第2增强材料的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第1增强材料1446C1配置在主振膜1441的整个表面、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C1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表面的外周缘。配置第2增强材料1446C2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背面的外周缘。如图7所示,第2增强材料1446C2配置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意即,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C1和第2增强材料1446C2。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C1和第2增强材料1446C2。第1增强材料1446C1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第2增强材料1446C2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第1增强材料1446C1与第2增强材料1446C2均与先前说明的增强材料1446A相同,俯视时呈圆形。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C的振膜144C,也能够达到与先前说明的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如上述说明所示,本发明的振膜所具备的增强材料至少包含配置在边界1444的表面的增强材料(第1增强材料)和配置在边界1444的背面的增强材料(第2增强材料)中的任一方。
·电声换能装置、电声换能器、振膜(2)·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振膜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简称“第2实施方式”),以其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简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器在振膜的增强材料的形状和配置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器。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器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振膜。意即,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具有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振膜的电声换能器。
第2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电声换能器、振膜在振膜的结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2实施方式的振膜所具备的增强材料仅配置在主振膜与副振膜的边界、主振膜的一部分、副振膜的一部分上。第1实施方式的振膜所具备的增强材料除了配置在主振膜与副振膜的边界上外,还配置在整个主振膜和副振膜的一部分上。
·振膜(2)的结构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8的(a)为俯视图,图8的(b)为图8的(a)的C-C线剖视图。
该图中,符号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振膜144D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D。
如图8的(b)所示,增强材料1446D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部分表面和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图8的(b)的纸面上侧的面)。配置增强材料1446D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在主振膜1441的顶部Q和其附近也不配置增强材料1446D。意即,仅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D,而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D。顶部Q为主振膜1441的顶点。
增强材料1446D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意即,增强材料1446D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如图8的(a)所示,增强材料1446D俯视时呈环形。
此处,所谓“在主振膜1441的顶部Q不配置增强材料1446D”,是指俯视时呈环形的增强材料1446D的内周缘配置在与主振膜1441的顶部Q相比更靠近边界1444侧的位置。所谓“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是指与顶部Q和边界1444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顶部Q侧以及与顶部P和边界1444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顶部P侧。意即,所谓“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是指从与顶部P相比更靠近边界1444侧的位置到与顶部Q相比更靠近边界1444侧的位置的区域。
·总结(2)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振膜144D能够抑制对振膜144D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振膜144D的机械强度。
而且,第2实施方式中,增强材料也可以不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而是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背面。
图9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背面(图9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E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E。
如图9所示,增强材料1446E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配置增强材料1446E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在主振膜1441的顶部Q和其附近也不配置增强材料1446E。意即,仅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E,而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增强材料1446E。增强材料1446E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边界1444和其附近。增强材料1446E与先前说明的增强材料1446D相同,俯视时呈环形。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E的振膜144E,也能够达到与先前说明的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此外,增强材料也可以经由粘合剂粘贴在振动部的表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
图10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图10的纸面上侧的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图10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增强材料的情形。意即,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粘贴了第1增强材料,并在振动部的背面粘贴了第2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F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F。
增强材料1446F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F1和第2增强材料1446F2。第1增强材料1446F1的形状与第2增强材料1446F2的形状相同。第1增强材料1446F1的内周缘(内侧端部)和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分别与第2增强材料1446F2的内周缘(内侧端部)和外周缘(外侧端部)的位置一致。
如图10所示,第1增强材料1446F1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部分表面和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F1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表面的外周缘,在主振膜1441的顶部Q和其附近也不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F1。配置第2增强材料1446F2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背面的外周缘,在主振膜1441的顶部Q和其附近也不配置第2增强材料1446F2。如图10所示,第2增强材料1446F2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意即,仅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F1和第2增强材料1446F2,而不在边界1445上配置。意即,不在副振膜1442的外周缘上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F1和第2增强材料1446F2。第1增强材料1446F1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第2增强材料1446F2经由粘合剂(未图示)粘贴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上。第1增强材料1446F1与第2增强材料1446F2均与先前说明的增强材料1446D相同,俯视时呈环形。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F的振膜144F,也能够达到与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此处,第1增强材料的形状也可以与第2增强材料的形状不同。
图11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图11的纸面上侧的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图11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不同形状的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J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J。
增强材料1446J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J1和第2增强材料1446J2。第1增强材料1446J1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增强材料1446F1(参照图10)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F的相同的位置。
如图11所示,第2增强材料1446J2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和副振膜1442的背面。第2增强材料1446J2的外周缘配置在与第1增强材料1446J1的外周缘相比更靠近顶部P侧的位置。此处,配置第2增强材料1446J2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背面的外周缘。另一方面,第2增强材料1446J2的内周缘配置在与第1增强材料1446J1的内周缘相比更靠近顶部Q侧的位置。此处,配置第2增强材料1446J2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背面的外周缘。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J的振膜144J,也能够达到与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图12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又一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图12的纸面上侧的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图12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不同形状的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K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K。
增强材料1446K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K1和第2增强材料1446K2。关于第1增强材料1446K1,参见后述内容。
第2增强材料1446K2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增强材料1446F2(参照图10)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F的相同的位置。
如图12所示,第1增强材料1446K1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表面和副振膜1442的表面。第1增强材料1446K1的外周缘配置在与第2增强材料1446K2的外周缘相比更靠近顶部P侧的位置。此处,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K1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表面的外周缘。另一方面,第1增强材料1446K1的内周缘配置在与第2增强材料1446K2的内周缘相比更靠近顶部Q侧的位置。此处,配置第1增强材料1446K1的范围不延及副振膜1442的表面的外周缘。
·电声换能装置、电声换能器、振膜(3)·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振膜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简称“第3实施方式”),以其与先前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器。第3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器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振膜。意即,第3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具有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振膜的电声换能器。
第3实施方式的电声换能装置、电声换能器、振膜在振膜的结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的振膜所具备的增强材料包含第1增强材料和第2增强材料,第1增强材料配置在整个主振膜的表面、边界、副振膜的部分表面,第2增强材料配置在该边界以及夹持该边界的主振膜的一部分和副振膜的一部分的背面,在第1增强材料的形状与第2增强材料的形状不同这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的振膜不同。
·振膜(3)的结构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振膜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3的(a)为俯视图,图13的(b)为图13的(a)的D-D线剖视图,图13的(c)为仰视图。
该图中,符号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振膜144G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G。
增强材料1446G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G1和第2增强材料1446G2。第1增强材料1446G1的形状与第2增强材料1446G2的形状不同。第1增强材料1446G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增强材料1446C1(参照图7)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C的相同的位置。第2增强材料1446G2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增强材料1446F2(参照图10)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F的相同的位置。
如图13的(b)所示,第1增强材料1446G1配置在整个主振膜1441的表面、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图13的(b)的纸面上侧的面)。如图13的(b)所示,第2增强材料1446G2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一部分和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图13的(b)的纸面下侧的面)。意即,增强材料1446G配置在振动部的表面以及背面。
·总结(3)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振膜144G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对振膜144G的最低谐振频率的影响并提高振膜144G的机械强度。
而且,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反着配置增强材料中的第1增强材料和第2增强材料。
图14为示出增强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振膜的剖视图。
该图示出了在振动部的表面(图14的纸面上侧的面)以及振动部的背面(图14的纸面下侧的面)粘贴了增强材料的情形。
振膜144H具备主振膜1441、副振膜1442、安装部1443、边界1444、边界1445、增强材料1446H。
增强材料1446H具备第1增强材料1446H1和第2增强材料1446H2。第1增强材料1446H1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增强材料1446F1(参照图10)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F的相同的位置。第2增强材料1446H2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增强材料1446C2(参照图8)相同的形状,且配置在振膜144C的相同的位置。
如图14所示,第1增强材料1446H1配置在边界1444以及夹持边界1444的主振膜1441的部分表面和副振膜1442的部分表面。如图12所示,第2增强材料1446H2配置在整个主振膜1441、边界1444、副振膜1442的一部分的背面。意即,增强材料1446H配置在振动部的表面以及背面。
通过具备上述增强材料1446H的振膜144H,也能够达到与先前说明的振膜144A相同的效果。
·总结(其他)
本发明的振膜中,增强材料也可以通过在振动部的表面或背面中的至少一面层压多张薄膜形成。意即,例如,多张薄膜包含第1薄膜以及层压在第1薄膜上的第2薄膜。此时,第1薄膜与第2薄膜利用粘合剂粘合在一起。只要能够增强振动部以提高振动部的机械强度,第1薄膜的材质既可以与第2薄膜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第2薄膜的材质不同。所谓层压薄膜,是指使“配置在接近振动部的位置的薄膜(第1薄膜)”与“配置在远离振动部的位置的薄膜(第2薄膜)”重叠。
层压多张薄膜而形成的增强材料中,优选第2薄膜的材质与第1薄膜的材质相比更硬。通过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振动部。
此外,包含第1增强材料和第2增强材料的结构中,第1增强材料的材质也可以与第2增强材料的材质不同。
而且,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的振膜应用于把电气信号转换成声波的头戴式耳机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振膜也可以应用于把声波转换成电气信号的电声换能器。意即,本发明的振膜也可适用于麦克风单元等所使用的驱动器单元。意即,驱动器单元根据声波使本发明的振膜振动,产生基于该振动的电气信号。此时,驱动器单元为本发明的电声换能器的例子。此外,具备该驱动器单元的麦克风单元为本装置的例子。
·本发明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的总结·
将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具备本发明的振膜和电声换能器的电声换能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总结如下。
(特征1)
一种振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主振膜;
副振膜,其与所述主振膜的外周缘连接;以及
增强材料,其配置在所述主振膜与所述副振膜的边界上;
配置所述增强材料的范围不延及所述副振膜的外周缘。
(特征2)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的外周缘配置在所述副振膜的顶部的附近。
(特征3)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增强材料的形状为环形。
(特征4)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不在所述主振膜的顶部配置所述增强材料。
(特征5)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网格部分。
(特征6)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的材质与所述副振膜的材质不同。
(特征7)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至少包含第1增强材料和第2增强材料中的任一方,该第1增强材料配置在所述边界的表面,该第2增强材料配置在所述边界的背面。
(特征8)
根据特征7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所述第1增强材料的材质与所述第2增强材料的材质不同。
(特征9)
根据特征7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所述第1增强材料的形状与所述第2增强材料的形状不同。
(特征10)
根据特征7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不在所述主振膜的所述顶部的附近配置一张或多张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特征11)
根据特征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
第1薄膜;以及
第2薄膜,其层压在所述第1薄膜上。
(特征12)
根据特征1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薄膜的材质与所述第2薄膜的材质不同。
(特征13)
一种电声换能器,其将电气信号转换成声波,或是将声波转换成电气信号,其特征在于,
具备根据所述电气信号振动或是根据所述声波振动的振膜,
所述振膜为特征1所述的振膜。
(特征14)
一种电声换能装置,其具备将电气信号转换成声波,或是将声波转换成电气信号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声换能器为特征13所述的电声换能器。
Claims (9)
1.一种振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主振膜;
副振膜,其与所述主振膜的外周缘连接;以及
增强材料,其配置在所述主振膜与所述副振膜的边界上,
配置所述增强材料的范围不延及所述副振膜的外周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的外周缘配置在所述副振膜的顶部的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增强材料的形状为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的材质与所述副振膜的材质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至少包含第1增强材料与第2增强材料中的任一方,该第1增强材料配置在所述边界的表面,该第2增强材料配置在所述边界的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所述第1增强材料的材质与所述第2增强材料的材质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材料包含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所述第1增强材料的形状与所述第2增强材料的形状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
不在所述主振膜的所述顶部的附近配置一张或多张所述第1增强材料和所述第2增强材料。
9.一种电声换能器,其将电气信号转换成声波,或是将声波转换成电气信号,其特征在于,
具备根据所述电气信号振动或是根据所述声波振动的振膜,
所述振膜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2008 | 2017-12-18 | ||
JP2017-242008 | 2017-12-18 | ||
JP2018136406A JP2019110515A (ja) | 2017-12-18 | 2018-07-20 | 振動板と電気音響変換器 |
JP2018-136406 | 2018-07-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36802A true CN109936802A (zh) | 2019-06-25 |
Family
ID=66813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71603.4A Pending CN109936802A (zh) | 2017-12-18 | 2018-12-03 | 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191251A1 (zh) |
CN (1) | CN109936802A (zh) |
AU (1) | AU201824736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7053A (zh) * | 2021-04-29 | 2021-08-03 | 东莞市魅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14950B (zh) * | 2023-06-15 | 2024-10-0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电声转换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96900B2 (ja) * | 2002-05-28 | 2007-03-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装置 |
US20080053745A1 (en) * | 2006-08-30 | 2008-03-06 | Takumu Tada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diaphragm |
-
2018
- 2018-10-15 US US16/160,246 patent/US201901912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0-15 AU AU2018247364A patent/AU201824736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2-03 CN CN201811471603.4A patent/CN10993680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7053A (zh) * | 2021-04-29 | 2021-08-03 | 东莞市魅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
CN113207053B (zh) * | 2021-04-29 | 2023-04-18 | 东莞市魅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8247364A1 (en) | 2019-07-04 |
US20190191251A1 (en) | 2019-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18923B2 (ja) | 電子機器 | |
US7324655B2 (en)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
KR101092958B1 (ko) | 이어셋 | |
CN106341760B (zh) | 同轴动圈扬声器及耳机 | |
JP5952092B2 (ja) | 電子機器 | |
CN204810546U (zh) | 一种单振膜结构的动磁和压电复合式宽频带扬声器 | |
WO2018157535A1 (zh) | 喇叭及耳塞式耳机 | |
TWM492586U (zh) | 壓電型揚聲器 | |
CN109309894B (zh) | 电声转换装置 | |
CN110839194B (zh) | 声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2013243609A (ja) | 電子機器及びパネルユニット | |
JPWO2006011604A1 (ja) |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EP2098096A1 (en) | Membrane for a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acoustic device | |
WO2013175780A1 (ja) |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 |
CN109936802A (zh) | 振膜和电声换能器 | |
WO2014146518A1 (zh) | 平板喇叭 | |
JP6005999B2 (ja) | 電子機器 | |
CN113365187A (zh) | 降噪耳机 | |
JP2019110515A (ja) | 振動板と電気音響変換器 | |
JP7338962B2 (ja) |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 |
CN117135520A (zh) | 头戴式耳机单元 | |
JP2004364269A (ja) | 音響再生装置 | |
JP2007208883A (ja) | 圧電振動ユニット及びパネルスピーカ | |
JP6216126B2 (ja) | 電子機器 | |
WO2023051382A1 (zh) | 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5 |